-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包头四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文学进入2.0时代 中国网络文学经过20年发展,不仅成为中国文学新力量,开辟出中国文学新场域,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已经跟美国好菜坞电影、韩国影视剧,日本动漫并称为世界四大流行文化。弱冠之年如何端正方向、继续成长,实现自身迭代升级,成为摆在网络文学面前的重要课题。 伴随付费阅读模式的出现和成熟,网络文学平台和网络作家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国内网络文学作者多达1400万人,读者规模突破4亿。但是,随着市场需求急剧扩张,不少从业者心态开始浮躁,以套路化创作快速获取商业回报。这些作品虽然“多,快、爽”,但是缺少文学的本质与内涵,失去对文字和艺术的敬畏之心,成为典型的快餐文化,严重者甚至剽窃抄袭,违法违规。与此同时,对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制作方为快速收割网文作品在衍生层面的收益,草率加工,甚至篡改原著,受到读者与观众双差评。这种做法不但伤害网文作者,文学平台及众多读者,也给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中国网络文学亟须走出野蛮生长阶段,进入更健康有序的2.0时代。用来标记这个2.0时代的,一是内容的精品化,二是产业的融合化,这将使网络文学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应该聚焦好内容的培育。在整个文化市场以精品内容为王的大背景下,网络文学也不例外。什么是好内容?对网络文学来说,好内容的标准就是读者喜闻乐见和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所以应当引导网络文学作家创作更多表现真善美、生动反映时代生活的作品,把网络文学从单纯娱乐消费的倾向中扭转过来,向正能量与喜闻乐见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网络文学的“网络”二字并不意味着价值观的赦免,只要是文学,它所承担的价值引导功能就不会变。而且,网络文学因为其非凡传播力,在正能量传播引导上大有可为。 其次是融合发展。网络文学应该携手传统文学,构建全新的内容生态,融合共生,进一步推进产业整体升级。网络文学需要传统文学在内容上的滋养,借鉴其创作规律和手法,通过扎根现实的生活观察与体验,创作出有思想、有内涵,有高度的好作品,提升网络文学的创作及审核标准,为衍生做好铺垫。与此同时,传统文学也要实现互联网化,打通线上线下壁垒,让好内容更快速、更精准、更便捷地到达更多读者,使之产生更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互联网企业要建立以阅读平台和IP联动平台为基础的综合型基础设施体系,并将其完善,为网络文学打造更加成熟的商业模式。 内容精品化和产业融合化紧密相连,无论是文字还是其衍生的影视、游戏等,好内容才是支撑网络文学成果转化的核心元素,反过来,产业融合又给优质内容立足舞台中央提供绝佳机会。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从萌芽到成长再到壮大的过程。网络文学在经过读者和市场淘洗与磨砺后,必然会转向精品内容和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才能再次激发文化市场的活力。这个过程会很漫长,需要所有从业者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携手推动网络文学2.0时代的新发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历初期成功后,网络文学在作者、作品本身及影视改编等方面出现了问题。 B. “好内容”需要网络文学从娱乐消费中解脱出来,体现积极的价值引导功能。 C. 内容精品化和产业融合化将使网络文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 网络文学“融合发展”就是借鉴传统文学的创作规律和手法,推进其产业升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了网络文学进入2.0时代的生存与发展。 B. 文章以现阶段网络文学面临的问题为前提,论述了网络文学如何走出野蛮生长的办法。 C. 文章分别阐述了网络文学进入2.0时代的两个标记,并对二者进行对比论述,具有辩证性。 D. 文章在论证“产业融合”时分别从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和互联网企业三个方面层层展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网络文学成为世界四大流行文化之一,证明了中国的网络文学已走向世界。 B. 网络文学创作如果与商业行为联系得特别紧密,那么它就会慢慢堕落,乃至消亡。 C. 网络文学的传播力优于传统文学,所以网络文学能在价值观引导上发挥更大作用。 D. 只要网络文学在写好内容和产业融台的道路上不断壮大,文化市场就能永葆活力。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需要网络文学从娱乐消费中解脱出来”错误。原文为“把网络文学从单纯娱乐消费的倾向中扭转过来”。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并对二者进行对比论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用来标记这个2.0时代的,一是内容的精品化,二是产业形态的融合化,这将使网络文学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该聚焦好内容的培育”“其次是融合发展。网络文学应该携手传统文学,构建全新的内容生态,融合共生,进一步推进产业整体升级”“内容精品化和产业融合化紧密相连,无论是文字还是其衍生的影视、游戏等,好内容才是支撑网络文学成果转化的核心元素,反过来,产业融合又给优质内容立足舞台中央提供绝佳机会”等分析可知,没有对比论述。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结合文本内容“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已经跟美国好莱坞电影、韩国影视剧、日本动漫并称为世界四大流行文化”分析,“证明了中国的网络文学已走向世界”错误。B项,“与商业行为联系得特别紧密,那么它就会慢慢堕落,乃至消亡”有误。结合“随着市场需求急剧扩张,不少从业者心态开始浮躁,以套路化创作快速获取商业回报……也严重阻碍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分析,原文说的应该是一些非正常的商业行为。D项,结合“网络文学在经过读者和市场淘洗与磨砺后,必然会转向精品内容和融合发展道路上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精神食粮,也将再次激活文化市场的活力与能量”分析,“只要……化市场就能永葆活力”错误。两者不是必要条件关系。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刘慈欣: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 2013 年 8 月 23 日,一个消息震惊了中美科幻界:著名科幻读物出版社——托尔出版社宣布,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幻扛鼎之作《三体》,即将登陆美国——这是中国大陆长篇科幻小说首次在海外主流出版社出版。 刘慈欣,1963年出生于北京,当时他父亲是北京煤炭设计院的干部,母亲是一名复员军人。“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家被下放到山西阳泉一家煤矿,父亲做矿工,母亲当小学教师。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读的是水电工程专业。 追溯刘慈欣爱上科幻文学的源头,当是那本父亲从北京带回来的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读到这本书,刘慈欣说自己“一下子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就像是寻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在父亲床下的一个小木箱里,他还看到了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叶弗列莫夫的《仙女座星云》。入了迷的刘慈欣手不释卷,把这些书看了一遍又一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些外国的科幻作品在国内解禁,他又读到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环游月球》及一些苏联的科幻文学作品。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的作品,更使刘慈欣领略到科幻的震撼和巨大魅力。刘慈欣说自己从克拉克的作品中感受到宇宙的广袤和神奇,看到科幻“像造物主般”创造出一个个“真实到精致可触摸的想象世界”。 1978年,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面世,初版就销售一百六十万册。看到中国人写的科幻小说,刘慈欣倍感亲切,从而跃跃欲试。这个当时只有十五岁的初三学生开始尝试写作科幻小说。这篇小说虽然没有发表,却开启了他的想象之门。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陷入低谷,许多科幻作家纷纷搁笔,而迷恋科幻的刘慈欣欲罢不能,他一有想法,就写出来,稿子写了不少,却连能投稿的杂志都找不到。短篇写得不过瘾,刘慈欣又摆弄起了长篇。1989年,他完成了《中国2185》,两年后的1991年又写了《超新星纪元》。后者被评论界赞誉为“一部文明浴火重生的宏大史诗”。创作于20世纪末的“大艺术三部曲”(《梦之海》《诗云》和《欢乐颂》),已凸显出刘慈欣在写作上新的感悟:细节写得越细,越能显示出作品的宏大。 1999年发表于《科幻世界》杂志的《鲸歌》,标志着刘慈欣真正走上了科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道路。刘慈欣从此走上了创作优秀作品的快车道。书评人彭忠富说:“他的科幻都是根植于现实之上的科幻,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捏造。他为未来打开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在这种未来与现实的有机杂糅中,充满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悲鸣,对未来人性的拷问和反省。” 沉积了二十余年,寂寞了二十余年,刘慈欣火了,拥有了无数的粉丝。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低调内敛,甚至在“三体”系列在中国文坛大红大紫之后,他的同事对他的写作仍一无所知。一天,一位要好的同事见到他,说:“我在网上看到有个写科幻小说的人很火,他的名字竟然也叫刘慈欣!”刘慈欣听了,一笑置之。 在中国文坛,科幻文学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刘慈欣的出现,引起了主流文学的广泛注目。刘慈欣认为:“真正好的科幻作品是要把很虚幻很空灵的东西描写得很真实,像新闻报道那般真实。”科幻作品要持续不断地突破想象的边界,一般科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时时有枯竭之虞。而刘慈欣却一部接一部地出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在他看来,比起主流文学,科幻的世界广大丰富得多。他说:“现在主流文学,为什么手法变革那么快?有种说法是,因为故事已经讲完了,只能在形式上面创新。但是科幻的故事还没有讲完,科学也在继续为我们提供新的故事。每年科学都提供大量新故事,而最普通的科学,比如牛顿三定律,仍然有巨大的故事资源,要写完,很难。” 《超越自恋——科幻给文学的机会》一文,对科幻文学的边缘化地位发出了不平之声:在主流文学中,由于人性超越一切的吸引力,太阳和其他星辰都是围绕地球转的。太阳的存在只是为了照亮纯朴的田园,月亮的存在只是为了给海边的情侣投下影子,银河系的存在几乎没有必要,好在有个东方的神话用到了它,虽然那对情侣即使以光速跑过鹊桥,也要花十万年时间才能拥抱。在刘慈欣看来,主流文学就是一场人类的“超级自恋”,而科幻文学恰恰是文学“再一次睁开眼睛的努力”,超越主流文学的“超级自恋”,让文学与宇宙重新连接起来。 相关链接: ①刘慈欣也喜欢钻研科幻文学理论。他认为,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科幻文学既涉及文学,也涉及科学,希望“科幻与科学永远成为好朋友”。他还曾对文学界一直奉为圭臬的“文学是人学”的理论提出了疑问。 (重庆日报网《“刘慈欣与中国科幻文学”研讨交流活动综述》) ②刘慈欣的写作,构思宏大,善于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注重表现科学的美感,又兼具人文关怀。通常,科幻小说似乎并不被主流科学家看好,甚至被后者轻视,但大刘的书是个例外。科普作家李淼说:“他的书特别有想象力。看了大刘的东西,就像看金庸一样,你都不想看别的同类作品。大刘对物理学非常熟悉,这是让人吃惊的,他想探索现代物理学给未来提供的无限可能性。” (南都周刊《人物:本土科幻作家刘慈欣》)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是刘慈欣爱上科幻文学的源头,克拉克的作品更使刘慈欣领略到科幻的震撼和巨大魅力。 B. 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让刘慈欣产生了创作的欲望,《中国2185》和《超新星纪元》给刘慈欣带来了赞誉。 C. 1999年发表的《鲸歌》,标志着刘慈欣真正走上了科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道路,他也从此走上了创作的快车道。 D. 刘慈欣的作品富有想象力,构思宏大,善于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注重表现科学的美感,又兼具人文关怀。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刘慈欣的科幻扛鼎之作《三体》在著名科幻读物出版社——托尔出版社出版,这标志着中国大陆长篇科幻小说在海外产生重大影响。 B. 刘慈欣深受家庭科幻氛围的熏陶,从小就爱上了科幻文学。当读到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时,他非常兴奋,感觉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C.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些外国的科幻作品在国内解禁,他又读到凡尔纳和一些苏联的科幻文学作品,尤其是英国作家克拉克的作品,使他收获颇丰。 D. 刘慈欣“寂寞了二十余年”,科幻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后来他大红大紫,拥有无数粉丝,但在生活中依然保持低调作风,十分可敬。 6. 从刘慈欣的创作经历看,科幻文学应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C 6. ①要突出细节。科幻小说应创造出“精致可触摸”,而且越细越能显示作品的宏大。②与现实相结合。科幻作品内容要根植于现实之上,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捏造。③描写得真实。把虚幻空灵的东西描写得真实,像新闻报道那般真实。要不断突破想象的边界。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让刘慈欣产生了创作的欲望,《中国2185》和《超新星纪元》给刘慈欣带来了赞誉”中“《中国2185》和《超新星纪元》给刘慈欣带来了赞誉”曲解文意,刘慈欣的《中国2185》没有给他带来赞誉,是两年后的1991年他又写了《超新星纪元》,这部作品被评论界赞誉为“一部文明浴火重生的宏大史诗”。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的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刘慈欣的科幻扛鼎之作《三体》在著名科幻读物出版社——托尔出版社出版,这标志着中国大陆长篇科幻小说在海外产生重大影响”中“这标志着中国大陆长篇科幻小说在海外产生重大影响”说法语意过重,原文是“这是中国大陆长篇科幻小说首次在海外主流出版社出版”。 B项,“刘慈欣深受家庭科幻氛围的熏陶,从小就爱上了科幻文学。当读到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时,他非常兴奋,感觉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中“深受家庭科幻氛围的熏陶”说法无中生有。 D项,“刘慈欣‘寂寞了二十余年’,科幻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后来他大红大紫,拥有无数粉丝,但在生活中依然保持低调作风,十分可敬”中“科幻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的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理解题干的指向“从他的创作经历看,科幻文学应具有哪些特点”,信息主要集中在第5、6、8段,据原文“已凸显出刘慈欣在写作上新的感悟:细节写得越细,越能显示出作品的宏大”可以概括出科幻文学要突出细节。科幻小说应创造出“精致可触摸”,而且越细越能显示作品的宏大;据“他的科幻都是根植于现实之上的科幻,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捏造”可以概括出科幻文学应与现实相结合,科幻作品内容要根植于现实之上,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捏造。据“真正好的科幻作品是要把很虚幻很空灵的东西描写得很真实,像新闻报道那般真实”,“科幻作品要持续不断地突破想象的边界”可以概括出科幻文学应描写得很真实,把虚幻空灵的东西描写得真实,并且要不断突破想象的边界。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①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②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③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④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⑤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⑥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⑦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⑧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⑨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⑩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改动)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 “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终点,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C. 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 D. 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8. 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案】7. A 8. (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12年系一次,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2)“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当同学们都穿着胶质球鞋时,他只能穿手工缝制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在他几近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发生了巨变。 9. (1)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 (2)这次赶考令作家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不再动摇、辩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并没有暗示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只是表现了生活窘迫,文章也不算含蓄深沉。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要求理解“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 ,可结合文中的描写回答,也可结合生活常识来回答。如原文中写到“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乞福的吉祥物”;“抬脚触地时的病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不能永远穿着没后跟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树叶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鬼的。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结合句子可知(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2)“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主要是探究作品的主旨以及自己的感悟,这类的探究性试题,一要结合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作品和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文章的第二段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这是一句总领句,下文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所以对“人生之旅”内涵的理解应该在下文找,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理解。作者第一次出远门赶考时,由于自身十分贫穷而遇到种种困难想放弃时,他听见了汽笛声,也看见了有些 人由于自身条件不努力,却依然能坐上火车,过上舒适的生活,比他生活的好。而自己却在穿着破旧的布鞋在脚跟磨破的情况下赶考,让他觉得不公平,这是让他既气愤又无可奈何的一段生命体验。 它告诉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自己的感悟:当遇到种种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希望, 当遇到种种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希望,身 处绝境时,有希望才有可能生存。我们应 处绝境时,有希望才有可能生存。该满怀希望,坚定不移地向前进。 点睛:理解主题 1看首尾,—读首尾议论抒情的指向性 。 2看叙事,—读叙事中描写叙述的情感性 。 3看题目,—读对象的代表性与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篇文章,16分) Ⅰ《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无罪岁 罪:归咎,归罪 B.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武器 C. 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11. 翻译下列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2. 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 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 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 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10. C 11.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项,王无罪岁:王不要怪罪于年成。罪:归咎,归罪。解释正确; B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兵:兵器、武器。解释正确; C项,数罟不入洿池:密网不进池塘捕鱼。数:多次,解释错误,应为“密”; D项,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解释正确。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地兴办;申:反复陈述;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以孝悌之义申之”, 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中“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意为“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而不是终极理想。 故选D。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Ⅱ过秦论(贾谊)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3. 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③会盟而谋弱秦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 ①⑤/②⑦/③⑥/④ B. ①③⑤/②④/⑥⑦ C. ①③⑤⑥/②⑦/④ D. ①⑤⑥/②⑦/③④ 14.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答案】13. C 14. (1)(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似的响应他,(很多人)背负着粮食,如影随身般地跟从(陈涉)。 (2)(又派遣)良将手持硬弓,驻守要害之处,派遣忠实大臣率领精锐的士兵,手执锐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呵问他是谁)。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了解常见的此类活用现象,比如,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①斗:使动用法,使……争斗。外连横而斗诸侯: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②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卷席子一样、像包包裹一样、像装口袋一样。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秦孝公有着像卷席子一样卷走天下,像包包裹一样包走九州,像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吞并八方荒远之地的意图; ③弱:使动用法,使……变弱。会盟而谋弱秦: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 ④牖:名词作动词,把……当作窗户。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 ⑤愚:使动用法,使……愚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 ⑥朝:使动用法,使……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 ⑦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①③⑤⑥是使动用法;②⑦是名词作状语;④是名词作动词。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斩:砍;兵:武器;揭:举起;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背负;景:通“影”,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赢粮而景从:省略句,省略主语“许多人”。 (2)信臣:可靠大臣;陈:拿着;谁何:盘问过往的行人(呵问他是谁)。 【点睛】词类活用中,很多时候考查名词的活用情况,考生可以顺口溜的形式掌握基本方法: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译文: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二)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释】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 下列对于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紧承题意,点明入山寻访隐者。“隐沦”指代韦九山人,“无尘”写出了诗人对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B. 颔联 “唯”、“始”两个副词,既表明了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他山行之中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C. 颈联描写了一个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了作者喜爱之情。“谁作主”,两句一问一答。“人”的出现给山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 尾联以议论作结,“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逃避世俗烦恼,隐逸山林,是天性使然,作者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 16. 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15. D 16. (1)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安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污浊尘世的厌弃。(2)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3)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阔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审清题干的要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考生把每一项的分析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判断对错,最后选出答案。本题D项“作者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错,本首诗表达的是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故选D。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审清题干的要求,本题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题干问的很明确,是对借景抒情的手法的考查;然后考生回归诗歌的内容,找到诗歌中的所有写景的诗句,分析这些写景的句子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本首诗中前三联重在写景,最后一联重在议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厌倦朝市、向往归隐的心情。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诗人对于幽静安宁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紧扣诗题中的“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阔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宛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尾联虽以议论作结,但作者对韦九山人隐逸山林天性使然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点睛】(1)古代诗歌表达感情的特点:①多是含蓄、隐晦的; ②多是丰富、复杂的;③有时是发展变化的。 (2)多角度思考。①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②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 (3)答题模板: 第一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 了??”。 第二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涉及多种情感的,答题时一般按在诗歌中出现的先后为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3题,6分) 17.(1)李白的《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的《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扪参历井仰胁息,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4).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水何澹澹 (6). 山岛竦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扪、胁、膺、须臾、澹、竦峙。 【点睛】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3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具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他们在人身或活动上,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地服务并依附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但同时侠士以依附政治人物为工具性手段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其政治依附性因其所拥有的侠义精神而独具特点。 有些侠士,( )。春秋时专诸因伍子胥引荐被公子光赏识重用,后来舍身刺杀王僚只是为报公子光的________,而客观上却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更多的侠士因其臣属或门客的身份,而导致行为直接以政治为导向。战国时唐雎面对骄横狂妄的秦王,________ ,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来威胁秦王,也是基于自身使者的身份,希望不辱使命。 侠士的政治依附性还表现在侠士往往会成为政治人物的牺牲品。在他们的无畏的行为中常隐藏着_________,即便是一生追随__________,备受诸侯权贵的青睐,其结局也是其政治依附性的一种悲剧性体现。战国时聂政、荆轲等人皆在刺杀活动中殒命,成就了侠士英雄的悲剧形象。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知遇之恩 令人发指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B. 知遇之恩 怒发冲冠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C. 再生之恩 令人发指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D. 再生之恩 怒发冲冠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B. 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 C. 他们在人身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D. 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其行为主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客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B. 其行为客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主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C. 其行为主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客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D. 其行为客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主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答案】18. B 19. A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知遇之恩:得到赏识或重用的恩德。再造之恩:像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德。第一处文中语境是“公子光赏识重用”,所以用“知遇之恩”较为符合语境;怒发冲冠:因怒而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令人发指:叫人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第二处是人物因君王昏庸而愤怒,所以此处用“怒发冲冠”较为合适;不测风云: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不虞之誉:预料不到的赞扬。第三处是侠士人物命运的陈述,所以此处应该用“不测风云”;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第四处是指人物一生的贡献过程的描述,所以用“劳苦功高”更为贴切。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认真辨析原句的语病,同时要注意仔细斟酌选项对原句的修改。 文中划线句子“他们在人身或活动上,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地服务并依附于诸侯权贵”存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的语病,“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在人身上……”语序不当,应是先人身上依附,再活动上服务,排除BD;“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或强或弱地服务”搭配不当,应: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排除C。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解答时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用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按逻辑顺序应先“主观上”再“客观上”,排除BD;“以政治为出发点”属于“主观”范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属于“客观”范畴;注意与下文专诸刺杀王僚的事例相照应,排除A。 故选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1.下面是一名中学生写给某杂志社的一封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我是一位高中生,对语文情有独钟。偶然发现了贵刊合订本,欣然买下,至今惠存于家,时常拨冗翻阅。我觉得贵刊既有很浓的人情味,又有很高的文学品位,让人读了很受启发。 高考即将到来,希望贵刊能刊登一些词语误用的示例,务必说出词语的来源、正确含义和出错原因,我将不甚感激。 (1)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位”改成“一名”;(2)“惠存”改为“保存”;(3)“拨冗”改为“认真”或删去;(4)“务必”改为“敬请”;(5)“不甚”改为“不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得体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本题中应将(1)称呼自己,应将“一位”改成“一名”;(2)惠存是敬词,谦词,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此处是说自己保存书刊,应将-“惠存”改为“保存”;(3)拨冗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此处说自己抽时间看书,“拨冗”改为“认真”或删去;(4)“务必”语气太生硬,改为“敬请”;(5)表达感激之情,应将“不甚”改为“不胜”。 22.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网络投票评优活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激励学生上进,必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助长学生们心底的那份虚荣和功利,从而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只要限制网络投票评优活动,评优活动质量自然提升。一场高质量的评优活动,如果能发挥其正面效用,就能完全避免各种负面影响。 ①网络投票评优活不一定能帮助学生养成荣誉感和上进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限制网络投票评优活动,评优活动质量不一定自然提升。 (2). ③发挥其正面效用,不一定能完全避免各种负面影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理解文段内容,明确表达的基本意图,然后利用平时所学的辨析并修改病句的知识,审查句子,并将推断不合理的部分,依照例句的方式,做好说明。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例句已提供一处,找出另外两处,按要求在横线上完成表述。从文段看,“只要限制网络投票评优活动,评优活动质量自然提升”,这句话表意绝对化,“评优活动质量自然提升”并不是“限制网络投票评优活动”带来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限制网络投票评优活动,评优活动质量有可能自然提升,也有可能不会自然提升。参照①的方式,可以表述成:“限制网络投票评优活动,评优活动质量不一定自然提升。”另外,“一场高质量的评优活动,如果能发挥其正面效用,就能完全避免各种负面影响”中,“就能完全避免各种负面影响”也出现了表意绝对化的问题,实际上,就一场高质量的评优活动来讲,发挥其正面效用,也不一定能完全避免各种负面影响,将其参照①的方式,表述即可。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是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是这样读书的:书店读诗,回家默写;把等餐或等红绿灯的碎片时间用来读诗……身处喧嚣而心有诗意。 雷海为的对手、《中国成语大会》2015年度总冠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三季年度总冠军和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彭敏是这样读书的:高中读、大学读,读到北大硕士……身处雅室而心自通灵。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对“读书方式”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说性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终身学习酿诗意 女作家艾小羊说过:“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投资,你所看到的逆袭,全部都是时间的果实。“这句话放到雷海为身上最适用。 雷海为是一个普通的外卖小哥,他在等餐送餐间隙,日晒雨淋间隙背记诗词;在别人休息时,十多年保持每天背诵诗词的习惯不变。他在提升他人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了人生超越,荣登《中国诗词大会》最高峰。在书中,雷海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读书,让他看到了眼前的诗和远方。 他的诗词功力,就是这样利用空闲时间一点点积累出来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学习的渴望才是最重要的。正是这种学习方式,酿就了雷海为心中的诗意。……校园雅室的读书方式,奠定了终身学习的基础,但很多人却在校园学习之后泯然众人矣,何哉?就在于没有雷海为“外卖时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增加的不仅是知识,更锤炼“心”的韧性,在诗词大会与彭敏对决,其实他就是赢在社会的历练上校园学习,让他知道了诗的魅力;而利用外卖的间隙挤时间背诗、学习,则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所以,这种终身学习的读书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终身学习,讲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人们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学习的科学方法,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古人云;“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学习。说起学习,人人都知道重要性,可就是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更难做到持之以恒学习。有人总是说自己没时间看书,没时间参加培训,却有时间刷朋友圈、玩游戏、看新闻或追剧。 抓住点滴时间终生学习,首先要强化学习意识。学习是个终身受益的过程,是成就事业的有效途径。对公职人员而言,学习更是职责所系,事业所需,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成为勤奋学习的人。 抓住点滴时间终生学习,还要注重提高结合能力。书籍浩如烟海,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用来读书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即使不休息也无法读完。学习是长期性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没有韧劲、挤劲和钻劲,就难以抓住点滴时间静下心来读书。鲁讯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是会有的。工作繁忙、工作量大是不争的事实,但只要科学安排,充分利用工余时间见缝插针学、少一点应酬,还是有时间学习的。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活中充满太多诱惑,与其花大把大把时间网上购物、玩各类网游、追星、微信群里海阔天空,不如利用点滴时间静下心来读书,读进去了,内心便从容淡定了;读进去了,思想境界便高了,眼光眼界自然而然就开阔了。相信,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个时刻给你回报。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一般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明确材料中的任务,进行立意。 具体过程: 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1)材料分析:两则材料对两人各有所赞,但两人各自读书方式是不同的。雷海读书的方式是:他“身处喧嚣”,一边送外卖,一边利用点滴的时间读书。这种方式是离开校园后的“挤时间读书”方式。彭敏读书的方式是:他“身处雅室”,在校园求学的状态下读书,有充裕的时间,他有整块的时间读书。这种方式是在校园内的“专门读书方式”。抓住这两则材料的关键句“身处喧嚣而心有诗意”和“身处雅室而心自通灵”,分析出材料的重点是:不论是“处喧嚣”读书,还是“处雅室”读书,其实都是读书的好方法。文章可以由此立意,要重点论述不同的读书方式。本次写作任务: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思考,写出对“读书方式”的思考。 【立意】1、终身学习酿诗意。雷海为“外卖时读书”,让他知道了诗的魅力。挤时间学习,则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所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只要利用生活中点滴时间来读书,也能增加知识,锤炼韧性,还能给忙碌的生活带来诗意。的确,校园雅室的读书方式,奠定了终身学习的基础,但很多人却在校园学习之后失去读书的心情。 2、雅室读诗志趣高。在“喧嚣”中学习,采用“挤”的学习方式,固然能够酿诗意,但也限制了成长的深度和广度,只能在“诗岸”上徜徉。所以,雅室学习条件更好更专注,理应更容易达成学习目标。 (3)“雅室”“喧嚣”皆可读,读书岂能论环境。每个人的际遇不同,如何利用现有的环境及条件,坚定读书的心志,努力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雅室”读书固然可喜,“喧嚣”读书亦能有成。在校园,应学雷海为,挤出时间读书;在社会,应要仿彭敏,利用整块时间读书。总是,这两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可以灵活运用。 【素材】1.为什么倡导阅读?首先阅读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另外,我们说的阅读,指的是指向智慧的深度阅读。(白岩松) 2.我们看到的大学阶段就是苍白的四年——毫无阅读量,没有阅读量就不可能有成长。让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安安静静地读三年书,中国的面貌会为之一振,豁然开朗。(白岩松) 3.“世界读书日”之中学生阅读情况调查: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72%的学生会自己掏零花钱买书,有56%的学生则使用手机、电子书等电子工具或者在网上阅读,唐家三少、天蚕土豆、我吃西红柿等网络作家成为很多学生喜爱并且经常阅读的作家。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业余时间多用来参加体育运动、上网、看电视等。采访中记者发现,中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明显比小学期间要少,初三和高三年级受升学的影响,课外阅读基本中断。“读书郎”课外阅读少,主要原因还是受课业负担的挤压。 4.马克思读书有“三字诀”:博(博览群书)、记(做记号)、读(熟读成诵)。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鲁迅读书有“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茅盾读书有“三式”:第一遍鸟瞰式,第二遍精读式,第三遍消化式。李公朴从书中挑出“三条路”:一是读活书(读言之有物书),二是活读书(动脑筋思考),三是读书活(读书联系实际)。英国哲学家培根关于读书的三个比喻是:我们不应该像蚂蚁那样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一样,只从自己肚子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甜蜜。为了提高读书效果,要借鉴名人,并总结出自己一套读书方法来。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读书岂能论环境”这一中心论点,从“终身学习酿诗意”和“雅室读诗志趣高”两个角度论述。写作时,应该两者都有所涉及,但是要侧重其中哪一种读书方式,也可以采用辩证的方法分析这两种不同的读书方式。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