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汨罗市一中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汨罗市一中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 ‎ ‎2018-2019学年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汨罗市一中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审题:汨罗市一中语文备课组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晋国祁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一直以来被传为佳话。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防止官吏任人唯亲的回避制度。从现有史籍上看,最早在西汉的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地方官任职必须回避本郡的规定,而到了东汉桓帝时,就已经正式出现“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相对临监”的“三互法”,从此初步奠定了中国历代行政回避制度的基础。‎ 中国历代实行的回避制,主要包括地域回避与亲属回避两方面的内容,简单来说即是“避地”与“避亲”。所谓避地,是指地方官员任职时必须回避某些地域,主要是官员籍贯不能与他的任职地重合;而避亲则是指官员担任行政职务或执行公务必须回避与自己有亲属关系之人。随着时代变迁,行政回避制度也在发展,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制度越来越严格,回避范围越来越大,处罚越来越严厉。‎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官员与地方豪强勾结,规定各郡、国的守相以至于县令、丞、尉等官职,都不允许由本郡人担任,可谓是首开地域回避制度之先河。此后,除了在魏晋时期曾一度放松外,历代对地方官任职都有严格的回避规定。如唐代初期,已开始明确规定除了京兆、河南两府外,其余地方官员均不得在本籍及邻近州县任职。到了宋代,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地域范围,已不限于本州、县,而是扩大到了路一级区域,宋神宗以后更是不仅要求回避本籍,同时还需要回避田产所在地。‎ 明清时代,中国官僚体制最为成熟,对官员任职回避的规定也最为严格。明太祖时期,为了防范各级官员弄权地方,一度实行南北更调制度,即南人只能任职北方、北人只能任职南方,同时又将全国划分为三大行政区,施行地方主要行政官员轮换制。但是,由于地域回避限制过于严格,地方官员调任频繁、任职遥远,导致很多地方空缺官职难以得到及时补充,不得不又将回避地域限定为省一级,同时将滇、贵等边疆地区地方官员任职回避范围缩至府级区划。入清以后,在继承明代回避制度的基础上,对官员任职回避要求进一步细化,如康熙四十二年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任职,“五百里内,均行回避”。‎ 实行回避制度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行政廉洁。历代之所以制定日益严格的回避制度,是因为中国有重乡土、重血缘关系的传统,各级地方官员很容易陷入各种复杂关系网,难免会利用自身的权力为亲友谋利,从而导致行政腐败。而回避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官员在任职与具体行政公务中,脱离原本熟悉的关系网,避免官员利用亲属、乡土关系腐败,防止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后果。从历史经验来看,尽管历代王朝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但是随着唐宋以后回避制度日趋严格、规定日益细密,官员的腐败现象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汉、魏晋时代梁冀、石崇那样庞大、富可敌国的家族腐败,官场腐败更多的是官员个体行为,证明严格回避制对防止腐败确有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郑金刚的《中国历史上回避制的困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汉桓帝时制定的 “三互法”,包含了亲属回避与地域回避两方面的内容,初步奠定了中国历代行政回避制度的基础。‎ B.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中国早已有之,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以防范,汉武帝时禁止地方官吏在本郡任职的规定开避亲制度之先河。‎ C.为抑制地方官员的势力,唐代初期,地域回避规定更加明确和严格,大部分地方连官员籍贯所在地的邻近州县都要回避。‎ D.回避本籍一直是行政回避制度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变迁,回避范围曾不断扩大,回避田产所在地也曾纳入了制度规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严苛的地域回避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虽能起到防范各级官员弄权腐败的作用,但也带来了有位无官的负面影响。‎ B.宋代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严格规定官员只能在田产所在地以外的区域任职。‎ C.在限定行政区域的基础上补充里程限定,是清代较明代在地方官员任职回避制度制定上更显细化的表现。‎ D.回避制降低了重乡土、重血缘关系的传统对官员行政的影响,减少了地方官员依靠宗族、地方势力弄权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历代实行的回避制度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防范地方滥权,事实证明这一制度在历代都有它的积极作用。‎ B.魏晋时代石崇富可敌国的家族腐败,证明回避制度一旦松懈或执行不力,容易导致地方势力极度膨胀。‎ C.自回避制实行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对其进行完善、细化,且日趋严苛,入清后,清政府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任职,“五百里内,均行回避”。‎ D.清代对官员任职回避的规定最为严格,但单纯依靠人事回避制并不能杜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类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李一笛 刘强盛 李一笛,原名李谟。幼年学笛于西域异人,开元年间凭一支竹笛闯荡长安教坊,技压西门追烟、柳如影、张野狐等高手,成为教坊首席乐师,声名直追李龟年、马仙期等大师,朋友赠匾“李一笛”。那年,他十九岁。‎ 李一笛成名后,长安显贵争相重金宴请。李一笛约法有三:境不佳不吹,客不雅不吹,一次只吹三曲。‎ 一日,李一笛因故宿于越州。寓居客栈的十位进士闻讯,醵资相请,会于镜湖水云阁,并约定各带一客捧场。‎ 那夜,云疏,月晕,风清,湖面如镜,澄波万顷,静影沉璧。‎ 李一笛身着一袭水纹银袍,立于水云阁中,举目环视:客人倒也俊朗雅致——只是东南角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他皱了皱眉头。‎ 轻云闭月,微风拂浪,波澜陡兴。‎ 李一笛轻启朱唇,吹出一曲《临江仙》,和风飒飒,氤氲齐开,暗香浮动,霓仙飘临。曲终,众宾客交相赞叹,褐衣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众宾客面有讥色。‎ 李一笛不语,略沉思,另起一曲,却是《诉衷情》。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李一笛面有愠色,众宾客面带怒色。‎ 卢进士抱拳道:“孤独丈乃在下邻居,孤苦贫寒,卢某带他来,意在让其一饱耳福,想是老丈久居孤村僻壤,不懂丝竹之雅,望公子海涵,莫要扫了大家兴致。”众人揶揄不已,孤独丈似又被惊醒。憨憨一笑。‎ 李一笛又吹一曲《水调歌头》,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草离离,鹧鸪呜叫,杜鹃啼血,众宾客无不动容伤怀,唏嘘不已。‎ 孤独丈仅仅微笑而已。‎ 李一笛面有怒色,道:“老丈如此怠慢,莫不是轻薄李某,抑或是此道好手,不屑一顾?”‎ 孤独丈幽幽说道:“李公子认为老朽不会吹笛?”‎ 众宾客笑道:“疯了,疯了!”‎ 孤独丈徐徐说道:“请李公子试吹一曲《凉州词》,如何?” ‎ 李一笛即吹《凉州词》。‎ 曲终,孤独丈静静说道:“公子吹得也还不错,只是曲中夹杂胡乐,莫非公子有龟兹朋友?”‎ 李一笛大骇,拱手而揖,道:“老丈真乃神人,晚辈吹笛二十载,竟未察觉曲中夹杂胡乐——家师确为龟兹人。”‎ ‎“而且你误将第十三叠吹成了《水调》。”孤独丈缓缓说道。‎ 李一笛再揖说:“晚辈愚笨,请老丈指正。”说罢,以素绢拭笛递与孤独丈。‎ 孤独丈并不接笛,只冷冷说道:“此笛只适合粗通者使用,请借公子腰间紫斑玉笛一用。”众人才见李一笛腰间悬一皮囊。李一笛红着脸取出一笛,晶莹透紫,乃西域罕见的紫斑玉竹制成,即李一笛成名之笛。‎ 孤独丈摩挲笛身赞道:“好笛!可惜吹到‘入破’必定破裂,公子不会吝惜吧!”‎ 李一笛说:“不敢。”‎ 笛声起,还是一曲《凉州词》,却倍觉激越悲凉。黄沙滚滚,铁马嘶嘶,秋风萧萧,月影幢幢,声入云霄,满座震栗,李一笛蹙眉不敢动弹。吹至第十三叠,孤独丈一一指出李一笛适才的谬误,李一笛垂首,一脸肃然。忽见孤独丈指法一变,如急雨敲窗,疾风折草,银瓶乍迸,水浆泠泠,铁骑突出,杀声隐隐,已到“入破”。只听得“叭”的一声,竹笛果然爆裂。李一笛凝神,众人一时竟呆了。孤独丈从怀中掏出另一支紫斑竹笛接着吹,曲调又与先前不同: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高急处似雏凤婉啼,低回处如游龙戏水。曲终,李一笛拜服于地,众宾客神情恍惚,待清醒过来,孤独丈已飘然而去。‎ 次日一早,李一笛与众人前去拜访孤独丈。人去屋空,灶灰尚温,桌上横放一紫斑玉笛、一曲谱,笛上新刻四小字:“艺无止境。”李一笛恭敬收取竹笛、曲谱,连夜回到长安,将“李一笛”匾劈为两半。‎ 江湖从此无“李一笛”。‎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以传记笔法开篇,先介绍了主人公的从艺经历,接着又用几位名家衬托其技艺高超,揭示了“李一笛”大名的由来。‎ B.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别致,欲扬先抑。褐衣老者像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前半篇他怪异的表现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 C.小说的语言洗练、清雅,尤其是大量整齐优美的四字词语,极富文学意蕴,营造了诗一样的意境,可见作者笔力精湛。‎ D.李一笛见识了孤独丈的高超技艺后,一怒之下把牌匾劈为两半,从此他深知“人外有人”,再也不敢在江湖上炫耀了。‎ ‎5.小说在刻画孤独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6.本文的音乐描写极富特色,作者是怎样进行音乐描写的?请结合作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三)文言文阅读(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1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狠毒,刻毒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B.①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C.①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②燕王拜送于庭 D.①伏尸而哭,极哀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4分)‎ 袁昂,陈郡阳夏人。年十五,父抃死。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昂后与从兄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齐初,起家王俭镇军府功曹史。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卿必居此。”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丁内忧去职。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人有怪而问之者,昂致书以喻之曰:“尔来三十余年,从兄怜爱之至,无异于已。此恩此爱,毕壤不追。”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天监二年,以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昂奉启谢曰:“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敢乞辞之。”不许。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徒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普通三年,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给亲信三十人。五年,加左光禄大夫,增亲信为八十人。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并敕诸子不得立志铭。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以此阖棺,无惭乡里。”诏谥曰穆正公。‎ ‎(节选自《梁书·袁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B.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C.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D.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 “诏”表示帝王对臣民的命令,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 D.谥,是人死之后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袁昂事亲至情。袁昂因父亲离世悲痛欲绝,哀毁过礼,筑庐为父服丧;从兄袁彖又不幸去世,袁昂感念他三十多年的抚育之恩,于是为他着期服守丧。‎ B.袁昂备受期许。堂叔袁粲认为袁昂年幼丧父却能做到尽心服丧,他日必能获取功名:王俭也因此认为,终有一日袁昂必定可以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官员。‎ C.袁昂深受器重。袁昂降梁之后,深受信任,曾代高祖持节前去犒劳军队;他屡受提拔,仕途亨通,高祖还赐他鼓吹的仪仗,并给予他护卫数十人。‎ D. 袁昂谦卑低调。梁高祖命他参谋军务,袁昂认为自己是前朝罪臣,学问品行不佳,婉言谢绝;他临终时上书表示不愿接受追赠和谥号,告诫诸子不立墓志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思,遂得全门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对酒赠少章①‎ 陈师道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②。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释:①少章:名秦觏,字少章,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之弟,与诗人交往颇密。② 未空:事业没有落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除夕夜本是欢聚之时,但自己却无所依托,漂泊无依。‎ B. 第二句诗,将客人与自己作对比,意在表达对客人的极度羡慕之情。‎ C. 诗人现实中忧患半生,只得在梦中寻求理想和慰藉,一实一虚,耐人寻味。‎ D. 诗人身形衰弱,他因愁苦而白了短发,酒后衰颜才显红晕。‎ E. 诗人与朋友在酒席间唱和、歌舞,可以看出二人潦倒困窘的现状。‎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进行分析。(5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10分,每空1分)‎ ‎16.①《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面对大千世界,发出概叹,表现他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荆轲刺秦王》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荆轲刺秦王》中表现宾客在与荆轲临别时悲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徒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 的迁徒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 ‎ ‎。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徒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徒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 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 ____________的故事出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 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 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 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昕觉等辨别方向。‎ C.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 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 迁徒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 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20.“东道主”“图穷匕见”“劳苦功高”“道路以目”“怒发冲冠”分别出自( )‎ A.《史记》 《左传》 《战国策》 《国语》 《国语》‎ B.《史记》 《国语》 《左传》 《战国策》 《左传》‎ C.《国语》 《左传》 《史记》 《战国策》 《史记》‎ D.《左传》 《战国策》 《史记》 《国语》 《战国策》‎ ‎21.长江中学2009届学生将举行一次毕业十周年纪念会,班长将作为学生代表在聚会上作书面发言,下面是他发言稿的部分内容,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十年之后,我们终于拨冗回到了母校。当年各位老师对我们关爱有加,那时我总是迟到,老师却没有咒骂,而是给我写了一幅字,至今我还惠存在家。现在我的工作还算人模狗样,大家如果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答:(1)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 (3)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4)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 (5)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2.下面是某中学国庆期间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了解别人不易,认识自己更难。所以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哲家苏格拉底常用这句话来教育弟子。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亦在《道德经》中告诚人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见认识自己很重要,会使你更明智。‎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明显。‎ 汨罗市一中岳阳一中2018-2019学年度 高一年级10月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1.B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开避亲制度之先河”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西汉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官员与地方豪强勾结,规定各郡、国的守相以至于县令、丞、尉等官职,都不允许由本郡人担任,可谓是首开地域回避制度之先河”,可见应是“开地域回避制之先河”。故选B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B项,“宋代……只能在田产所在地以外的区域任职”错误,原文提到宋代的地域回避制始终要求回避本籍,从宋神宗开始才进一步回避田产所在地。故选B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入清后,清政府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任职,‘五百里内,均行回避’”错误,第四段说的是“如康熙四十二年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任职,‘五百里内,均行回避’”,由此可知,“入清后”应改为 ‎“康熙四十二年”;“日趋严苛”也不够严密,原文提到“魏晋时期曾一度放松”。故选C项。‎ ‎4.D ‎5.①洒脱,不拘小节。不同于其他客人的俊朗雅致,孤独丈身穿褐衣,伛偻席地,似一乞丐,昏昏欲睡。②技艺高超。他能听出李一笛笛声中的不足,并最终以一曲《凉州词》征服了所有听众。③惜才,教导有方。他在李一笛最自得的时刻展现才艺,送他玉笛、曲谱,并刻“艺无止境”四字,点醒教育了李一笛。(若答“其貌不扬”“深藏不露”“有城府”等可以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6.①运用通感手法,通过视觉形象描摹听觉形象。如李一笛吹《水调歌头》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让读者在画面中感知笛子的声音特点。②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如“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孤独丈笛音的高妙。③通过听众的反应进行侧面描写。如《诉衷情》吹罢,“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侧面写出音乐的魅力。④化用前人名句摹写音乐。如“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就是化用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4.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上的写作手法,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D项,小说中李一笛不是在恼怒之下劈开牌匾的。‎ ‎5.试题分析:题干问“小说在刻画孤独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要求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褐衣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孤独丈似又被惊醒,憨憨一笑。”“孤独丈仅仅微笑而已。”“吹至第十三叠,孤独丈一一指出李一笛适才的谬误,”“曲终,李一笛拜服于地,众宾客神情恍惚,待清醒过来,孤独丈已飘然而去。”“‎ 人去屋空,灶灰尚温,桌上横放一紫斑玉笛、一曲谱,笛上新刻四小字:‘艺无止境。’”作答时将这些筛选好的内容概括,分点作答即可。‎ ‎6.试题分析:题干问“本文的音乐描写极富特色,作者是怎样进行音乐描写的”,要求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是考查小说运用的艺术技巧。文学作品中描写音乐,一般会采用拟声、叠词、比喻、通感、联想想象等手法,用环境进行烘托,通过听众感受进行表现等。本文李一笛吹奏《临江仙》,“和风飒飒,氤氲齐开,暗香浮动,霓仙飘临”,又吹《水调歌头》,“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草离离,鹧鸪鸣叫,杜鹃啼血”,这运用的是通感手法,以及环境的渲染,来突出李一笛技艺的高超。又如李一笛吹奏《诉衷情》,“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化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而“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则是通过听众停音乐的反映来表现音乐的魅力。还有写孤独丈吹奏《凉州词》时“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高急处似雏凤婉啼,低回处如游龙戏水”运用了比喻修辞,突出孤独丈笛音的高妙。作答时考生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分析。‎ ‎7.B【解析】 信:凭信之物,信物。‎ ‎8.C【解析】 A项,“以”:①介词,因;②连词,用来。B项,“乃”:①副词,于是;②副词,才。C项,“于”:都是介词,在。D项,“而”: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并列。‎ ‎9.这样一来,将军的仇就报了,并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洗雪了。将军是否有这个想法呢?‎ ‎10.D ‎11.B ‎12.B ‎13.我脱去布衣做官,不期望能够富贵,庆幸蒙受不同一般的恩泽,终于能够保全了门户。‎ ‎【解析】‎ ‎10.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岂”“进”“退”“若”。‎ ‎11.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B 吏部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武官由兵部掌管,科举由礼部掌管。‎ ‎12.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因此”有误,文中没有提到王俭赏识袁昂的原因。‎ ‎13.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释褐”脱去布衣“全”保全。‎ 参考译文:‎ 袁昂,陈郡阳夏人。他十五岁时,父亲袁抃去世。袁昂悲号恸哭甚至哭到吐血,昏过去又苏醒过来,换上丧服,在父亲墓地旁边建屋居住守丧。后来,他和堂兄袁彖一同拜见堂叔司徒袁粲,袁粲对袁彖说:“袁昂幼年丧父却能表现得这样,因此知道他以后会得到爵位名号是有原因的。”齐朝初年,起初做王俭镇军府功曹史。王俭当时任京尹,曾经在后堂单独引见袁昂,对袁昂说:“你以后一定会位居于此。”多次升迁后任秘书丞,黄门侍郎。后来他遇到母亲去世而离职。丧服未脱,堂兄袁彖去世。袁昂幼时父亲离世,他被袁彖抚养长大,于是他为袁彖制期服服丧。有人觉得奇怪而问他,袁昂致信晓谕他说:“从父亲去世以来三十多年了,从兄对我怜爱之极,无异于己出。此恩此爱,终身不忘。”服丧期满,袁昂被任命为右军邵陵王长史。永元末年,梁军攻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投降,独有袁昂占据辖境拒不受命。梁高祖亲自写信晓谕他说:“树根己倾斜,枝叶还能依附哪里?还不如迅速转变改换图谋,自招多福,进则远离灾害保全自身,退则长守高官厚禄。如果怙恶不悛,大军到达,诛灭三族。”袁昂回信说:“拿别人的俸禄,却在某一日忽然忘记这件事(而向敌人投降)。不仅众人的议论都认为不可以,恐怕您也鄙视这个做法。”之后建康城被平定,昂自缚其身到宫阙,高祖宽免他不再追问他的罪责了。天监二年,高祖任命袁昂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袁昂敬奉书函谢绝说:“臣是东国低贱之人,学问和品行无可取的地方,您推恩及罪人,对于臣来说实在是巨大的恩泽,冒昧乞求辞谢。”‎ 高祖没有同意。六年,高祖征召他任吏部尚书,袁昂多次上表辞让,被调任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在朐山打败魏军,高祖下诏命袁昂暂代皇帝持节,前往犒劳军队。普通三年,袁昂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赐给鼓吹的仪仗,并赐护卫三十人。五年,他进升为左光禄大夫,增护卫为八十人。大同六年,袁昂去世,时年八十岁。当初,袁昂在临终时上疏说,不愿接受官职追赠和谥号,并告诫儿子们不得为他立墓志铭。又说:“我脱去布衣去做官,不期望能够富贵,庆幸蒙受不同一般的恩泽,终于能够保全了门户。因此盖棺,无愧于乡人了。”朝廷给予谥号穆正公。 ‎ ‎14.BE ‎15.①内心愁苦。别人除夕夜欢聚,自己却似浮萍一般,不知托身何处;半生处于忧患之中,抱负雄心只能在梦中实 现。②虽然身处困厄之中,但仍能与友人唱和、起舞,自我宽慰,体现出对未来的信心。‎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对客人的极度羡慕之情”不恰当,意在表明自己事业未成;“灯前客未空”,明亮的油灯前,客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喝酒猜拳。这些客人们大都已得到了一官半职,生活有了着落,所以他们是那样无忧无虑。而诗人这一年又过去了,依然像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无所依托,目的表明自己事业未成。E项,“潦倒困窘的现状”理解有误。诗中写一人吟诗,一人踏歌起舞,以互慰寂寞、穷愁,主要是表现了两人相濡以沫的深厚友谊。‎ ‎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联“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便流露出诗人的牢骚和不平:明亮的油灯前,客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喝酒猜拳。这些客人们大都已得到了一官半职,生活有了着落,所以他们是那样无忧无虑。而诗人这一年又过去了,依然像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无所依托。除夕之夜,本应合家团聚,可妻子儿女却在远方,难以相见;一年终了,诗人托身何处仍无结果,心中感到抑郁不平。“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诗人的半辈子却在忧患中度过,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在梦中寻求理想,寻求安慰。可梦境和现实截然相反。“有”,是指梦境,“无”,是指现实。梦中,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还有欢笑、有团圆、有衣食、有房舍……应有尽有;而现实中却一无所有。‎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严酷无情的现实粉碎了诗人美好的梦幻。诗人此写愁催白发,酒助红颜,是表示愁之深、心之苦。“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愁不能胜,苦不堪言,满腹牢骚,无人诉说。座中只有当时也是“布衣”的秦少章与诗人遭遇处境略同,可以作为他的知音了。所以在发泄了一肚子的不平之气后,诗人和秦少章一起唱和,两个“潦倒略相同”的人,用歌声来排遣满腹愁绪。这一晚是除夕之夜,他们只希望来年再努力了,体现出对未来的雄心。‎ ‎16.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软泥上的清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士皆垂泪涕泣。‎ ‎17.B 18.B 19.C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重点考查的是对成语的理解和使用。题目在一段文字中挖掉四个成语,然后针对这四个成语各选出一个近义成语或容易混淆的成语,分别组成四个选项,有一定的干扰性。题中的八个成语意思分别是: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此处是形容“迁徙盛举”,选用成语“波澜壮阔”;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此处是说动物对于自己的驻守地又自己的坚守和执着,不是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选用成语“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此处是说科学们对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研究是全身心的投入。选用成语“全力以赴”。引人入胜: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此处是修饰“故事”,选用成语“引人入胜”。故选B。‎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语病,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由于原病句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所以难度不大。A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的说法,介词“通过”不能同后面的“作为参照”搭配。C项,错误在于“辨析”不能同“方向”搭配,只能说“辨别方向”。D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和“辨识方向”的说法。故选B。‎ ‎(3)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让答题者选出其中最恰当的一句。题目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项,错误在于“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的说法。这里是说迁徙的方向感是由上一代遗传给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被”字使用错误,“上一代”是“遗传”动作的发出者,可以改为“由”。B项,不恰当之处在于叙述主体“它们”同上文的叙述主体“迁徙的方向感”不很吻合。D项,错误主要在于叙述主体的不吻合。故选C。‎ ‎20.D ‎21. 拨冗、抽空,骂娘、训人,惠存、保存,人模狗样、小有成就,鼎力、尽力。‎ ‎【解析】 ‎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既要找出不当之处,还要进行修改,然后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终于拨冗回到了母校”中“拨冗”不当,“拨冗”指对方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抽空”。“老师却没有骂娘”中“骂娘”不当,这是粗俗用语,语体不合,应改为“训人”。“至今我还惠存在家”中“惠存”不当,“惠存”是敬辞,表示请对方保存,应改为“保存”。“现在我的工作还算人模狗样”中“人模狗样”不当,“人模狗样”形容举止、形象不像样的人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含讥讽或诙谐意,可改为“小有成就”。“我一定鼎力相助”中“鼎力”不当,“鼎力”是敬辞,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的帮助,可改为“尽力”。‎ ‎22.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框架图的转化。该题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而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常见的语言表达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答题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在框架中主要是准备活动和实施过程,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先做哪些准备,进行哪些活动,涵盖框架图中的信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