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2018-0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2018-03)

‎2016级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其实是“文教”或“风俗”的意思。比如《易传》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尽管这些观念与文化密切相关,但毕竟是种“前文化学”。中国现代文化学形成的时代背景是近现代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中国的学者开始借助西方的人文社会学说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希望在世界的文化秩序中确定中国文化的地位,逐渐形成了文化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人类学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文化史学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主体。梁启超认为西方通行的诸多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可是中国传统史学“皆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他提出要研究中国的“文学史”“种族史”“宗教史”等。将中国传统史学带入现代史学的同时,就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发轫之时。中国的文化史学并没有完全遵循西方的学术体系和价值体系,这是由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决定的。钱穆说:“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己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史学主张从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中建构中国的文化学。迄今为止,文化史和国学仍是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学术形式。文化哲学,是注重讨论中国文化精神的学问。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化保守主义者和否定中国文化的激进主义者之间展开了论战。在新文化运动主导中国思想的同时,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贺麟等以复兴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为己任,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宗旨,熔铸佛学或西方晢学的学理,构建出“新唯识论”“新理学”“新心学”等新儒家哲学,探究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内涵。文化人类学是与考古学、人种学、语言学、民族学等相关联的西方人类学分支,它主张客观地观察、描述、分析、比较人类的文化现象,特别注重研究文化的功能。1934年中国民族学会在南京成立,文化人类学从田野和社会的考察出发,而不是从历史文献出发,为我们展现了丰富鲜活的中国文化画卷。上个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如费孝通《江村经济》、林惠祥《中国民族史》。我们当下不少文化理论的热词,如文化自觉、文化自主等,都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重要观念、‎ 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研究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使中国文化的整体得以认识,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得以建构。文化总是指向人类全部的、永远在进行中的生活和创造。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如何让当下的文化热潮成为“源泉混混”的有本之水,汇成江海,不断地地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除了人心与时代的推波助澜,还有待于不断深入的文化研究。‎ ‎(摘编于《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易传》《毛诗序》两则例子阐释的观念体现了“文教”或“风俗”的意思与文化有关,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萌芽。‎ B.梁启超指出中国传统史学的弊端,提出要研究中国的“文学史”“种族史”等他将中国传统史学带入了现代文化学。‎ C.我们当下多数文化理论热词,如文化自觉等,都来源于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观念。‎ D.中国文化学分别从中国文化的历史、精神、结构与功能方面进行了研究使中国文化的整体得以认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拿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与现代文化学的概念作对比,从三个方 面分别论述了中国文化学的具体情况,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B.在论述文化史学时,“中国文化史学主张从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中建构中国的文化学”是论点,钱穆的话是论据,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C.在论述文化人类学时,先对其概念作了分析,而后举出中国学者从实践出发,研究中国文化的例子,进一步对文化人类学进行了论证。‎ D.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就开头的“总”而言,结尾的“总”更进一层,论证了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作用和时代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学者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几个主干,是为了渡过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确立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B.文化史和国学是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学术形式,国学也可纳入文化史学的范畴。‎ C.熊十力、梁漱溟等努力构建“新心学”“新理学”等新儒家晢学的行为,说明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内涵值得探究。‎ D.如果让当下的文化热潮成为有本之水,不断深入研究,兼收并蓄,那么我们就能不断地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睡神 江乙 韩六爷是睡神。‎ 韩家庄的人都这样说,包括柳叶屋里的祖六奶奶。‎ 祖六奶奶说韩六爷左脸上的疤就是睡出来的。每到过小年的时候,祖六奶奶就会告诉大家,有一年,他们家在炸麻花时,韩六爷一边炸,一边打瞌睡,那口水一不小心溅到了油里面,结果韩六爷的左脸就有了现在的疤。听的人,看着祖六奶奶那半认真的神情,心里难免会想起韩六爷家麻花那股子哈喇子味 ‎,再也不敢在他家留饭了。‎ 于是,“睡神”越叫越响,而“韩六爷”倒让人给忘了,就连小朋友们也都有样学样地喊他“睡神”。每到这个时候,韩六爷都乐啊地应着,花眉毛还一抖一抖的。‎ 可是,下棋的老支书却说韩六爷是大智若愚,大睡若醒。‎ 据老支书说,韩六爷年轻时可是健旺得很,一人能干三人的活。‎ 祖六奶奶也说:“死老头这睡病是后来得的,就是老大出生那年得的。”‎ ‎“老大”名叫韩要武,属马,算起来都快五十岁了。‎ 要武出生那年,年成还不错,队上竟然给每家分了五斗小麦子,韩六爷心里很是畅快。可是,乐极难免生悲,甘苦常常相幸。‎ 韩六爷年轻时学过些昆曲小生的段子,在开批斗会时一不小心溜了嘴,被革命小将们逮了个正着。结果,被抓进村子里的小学审讯了半小时,又被小将们逼着扫了二十八家厕所—小将们还要他一边打扫,一边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后来,谁要是在韩六爷面前提起厕所,他就喷唾沫到别人的脸上。‎ 幸好老支书搭了一句话,小将们的头头在韩六爷的屁股上踢了一脚,骂了一句:“滚!封建主义的老走狗!”要不然,韩六爷恐怕要将整个村子一百五十户人家的厕所打扫一遍!‎ 韩六爷感激老支书。‎ 可是走支书第二天就犯了一个“天”字号的错误。‎ 那天老支书倚着梯子在韩牛蛙家的外墙上画宣传画,一不留神他将标记位置的符青标在了毛主席的画像上。结果,站在街边袖手晒太阳的副支书韩成训马上就大声喊了起来:“韩芥园,你给毛主席他老人家画个日本太君胡,你是何居心!”‎ 那晚上,雪下得很急,批斗会开得很猛。在韩成训的动员下,大家一个接一个上台发言,深挖支书韩芥园的反动思想。会一直开到凌晨一点,还没有要结束的意思。‎ ‎“韩芥园一贯思想反动,对毛主席他老人家心怀不满。不信大家看看他脚上的鞋!他那双胶鞋的底子上印着一个‘毛'字图案,他是要将毛主席他老人家踩在脚下啊!”妇女主任郭彩娥大声控诉道。‎ 韩六爷鄙夷地看了郭彩娥一眼,故意起哄说:“哎,彩娥,你咋知道支书鞋底的图案?你和支书是啥关系啊?”‎ 大家哄堂大笑。‎ 郭彩娥急红了脸,恨恨地給了韩六爷一个白眼。‎ 韩成训大声喊道:“严肃点!注意阶级立场!”‎ 会继续往下开,韩芥园颤巍巍地戴着纸帽子,脸上挨了郭彩娥一口浓痰。‎ 时间实在太晚了,大家有一声没一声地应和着热情的韩成训和郭彩娥。‎ 郭彩娥为了活跃气氛,还重新做了一个紙帽,上面用浓墨写了一行字:油炸反革命分子韩芥园的狗头!‎ 韩六爷靠着炉子上的烟囱,炉子上有一盆热水。他冷眼看着郭彩娥的表演,心里很是厌恶。他于是闭上了眼睛,炉子上水盆里冒出来的水汽环绕着他。‎ ‎“油炸反革命分子韩芥园的狗头!”郭彩娥高喊了一声口号。‎ 站在郭彩娥身后的韩六爷被这猛一激灵,肩膀没靠稳,身子向前一扑,打翻了炉子上的热水盆,一下子全溅在郭彩娥的大腿上去了。‎ 郭彩娥大哭大闹起来,脏话全向着韩六爷飚了出来,韩六爷也趁机乱飚脏话,泼妇、下贱之类的字眼全放了出来。批斗会一下子笑了场,闹得韩成训不得不宣布散会。‎ 那晚,韩六爷觉得郭彩娥的脏话听起来好舒服。‎ 那晚,韩芥园在出会场时感激地看了韩六爷一眼。‎ 那晚,韩六爷得了个“睡神”的雅号;并且,他也从此爱上了睡觉。‎ 再后来,韩六爷一开批斗会就睡觉,再没人要站在他旁边,也再没人逼着他发言了。‎ 韩六爷觉得心里畅快得紧。‎ 再后来,已经进入了没有批斗会的时代了,可韩六爷这开会就睡觉的毛病再也改不过来了。‎ 如今,祖六奶奶常常对人叹口气说:“他是睡神……”‎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老支书说韩六爷是大智若愚,大睡若醒,由此可见,他明白当年批斗会上韩六爷和郭彩娥的对骂是为了救人而故意为之的。‎ B.文中“雪下得很急”,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焦躁;而“炉子上水盆里冒出来的水汽环绕着他”,则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平和。‎ C.韩成训指责老支书对毛主席心怀不满,这反映出他是一个卑贱无耻,下流龌龊,只想通过斗争他人往上爬的政治投机分子。‎ D.为了将韩六爷塑造成一个特殊年代里的平凡而不失善良的小人物形象,小说共用了动作、外貌和心理描写三种描写手法。‎ ‎5.作品主人公韩六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以“睡神”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传承农耕文化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时评频道)‎ 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尷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硏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 材料三:‎ 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 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兵团日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C.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D.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8.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 B.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C.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D.材料一、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歌诀,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E.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世界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今天,人类的农业生产仍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9.作为农耕文化符号和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生活中有何价值和意义?请结合材料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貿发余单于死围内乱骞与胡妻及堂最父俱广归汉拜太电大未堂員父为泰使君初赛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遺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B.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C.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D.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 ‎12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诏前往。‎ B.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C.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 D.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5分)‎ ‎(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4~15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4.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这样的节日而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E.第二首诗的最后一句,通过写渔人不畏全天打渔的辛苦,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我回家,写出了海边渔家人的淳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15.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6分)‎ ‎(三)名篇名句填空。(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洪炎《野步》诗的首句运用叠词“矗矗”和“田田”,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且富于音乐美。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也运用叠词“寻寻觅觅,① ,② ”,有评价说“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③ ,不绝如缕”,也使用叠词来渲染箫声的悲凉幽怨、婉转悠长。‎ 洪炎诗第二句“近是人烟远是村”一句,又让人联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描写“村与烟”的诗句“④ ,⑤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洞若观火,高瞻远瞩。‎ ‎②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坚决不让这三人成虎的态势发展下去。‎ ‎③宇宙无限,人生有限,我们要用管窥蠡测的方法,以有限见识无限,去探究宇宙和人生的要义。‎ ‎④过去五年,西方势力粉墨登场,对中国进行围追堵截,妄图毁灭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⑤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向黄大年同志学习,做到见贤思齐,何愁不能事业有成?‎ ‎⑥面对记者,他有些拘谨,可一旦离开镜头,他便轻松地侃侃而谈,话语犀利,精准到位。‎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①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双十一”期间,许多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B.《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员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语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 C.‎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约150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论坛的高级别会议。‎ D自‎10月18日上午十九大报告出炉以来,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十九大报告的热潮,全国各界、各行各业的人,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解读报告。‎ ‎19.下列各句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句是 A.某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获悉对方的父亲获得国家杰出科学奖时,马上说我代表观众对令尊的获奖表示祝贺和慰问,希望再接再厉 B.某青年向某作家请教,青年在信中写道:“拙作您是否收到?如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来信或打电话给我,我一定不吝解答 C.老师,我们十五班大部分同学都回长沙了,明天大家会在母校聚会,想顺便来看望您,不知您是否方便接见我们?‎ D.妈妈,我已经毕业一个月了,昨天,我领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资,特意买了一条围巾送给您,东西不贵,但情谊深长,希望妈妈喜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亚健康是指非病非健康的一种临界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次等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① ,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长期以往,② ,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现代医学发展迅速,③ ,因此易被人们忽视。‎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针对“为什么高铁上只有吃不起的盒饭却买不到方便面”的疑问,有人认为,动车密封性特别好,泡方便面味道很大,会严重影响乘客的身体健康;不卖方便面,就能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卖高价盒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的是高铁服务人员缺乏为民意识,只要他们转变服务观念,乘客就一定能吃上可口价廉的饭菜。‎ ‎①泡方便面味道很大不一定会严重影响乘客的身体健康。‎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据说非洲有一个民族,婴儿刚生下来就获得60岁的寿命,以后逐年递减的活,到了零岁,天命已知,就浑然不知日月,颐养天年了。他们的人生哲学,也许归结为风俗习惯,也许归结为标新立异,也许是大愚之上的大智,仔细琢磨,透着一种危机感,让你不由自主地掂量光阴的长度。‎ 材料二: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只有死亡的鼻尖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紧迫。一旦死亡的阴影稍稍放下他的爪子,我们立刻恢复自己败家子本性。骄纵,懒惰,懦弱,缩在自我的临时棚户里得过且过。偶尔遐想窗外远处的地平线上,有一个自我在勇敢奔跑,脚下的道路充满危险并因危险而瑰丽。‎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6级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A原文说这些观念与文化密切相关,但毕竟是一种“前文化学”。选项说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萌芽”,曲解文意。C原文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重要观念”。D偷换概念。原文是“中国现代文化学”。)‎ ‎2.A(原文没有对比,而是从文化一词的来源引入)‎ ‎3.A(“中国学者为了渡过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确立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是背景,不是必然原因。)‎ ‎4.A(B“雪下得很急’,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焦躁”属于过度解读,主要是为了渲染批斗会的气氛;“炉子上水盆里冒出来的水汽环绕着他',则暗示了韩六爷内心的平和”解读错误,从前文的“厌恶”两字来看,韩六爷此时内心并不平和。C“卑鄙无耻”属于过度解读,也有可能他是出于真诚。“下流龌龊”也有过度解读之嫌。D还有语言描写。)‎ ‎5.(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5分)‎ ‎(1)大智若愚,聪明机智。在批判韩芥园时,为了打断批斗会,故意装睡,将热水泼在郭彩娥身上,并故意与之对骂,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智,大智若愚的一面。‎ ‎(2)多才多艺,富有情趣。学过昆曲,在批斗会上会溜嘴唱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可以看出是一个富有情趣,多才多艺的人 ‎(3)心地善良,懂得感恩。韩芥园给红卫兵小将搭了句话,使他免于扫厕所,他心怀感激,于是想办法打断了韩芥园的批斗会,表现了他心地善良,懂得感恩的一面 ‎(4)胸怀宽广,包容他人。祖六奶奶说他是睡神,甚至小孩子叫他睡神,他都坦然处之,表现了他胸怀宽广,包容他人的一面。‎ ‎6.(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 ‎(1)从小说的内容来看,主人公韩六爷外号为“睡神”,并且中心事件就是“睡神”的由来,以此为题可以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从小说的主旨来看,“睡神”一词蘊含着文本的主旨,象征着特殊年代里的一种生存方式,在批斗会上以一种大智若愚的方式来保全自己,保护他人。‎ ‎(3)从小说的情节结构来看,“睡神”二字贯穿全文,以之为题,相互呼应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4)从人物形象角度来看,“睡神”也是对主人公韩六爷的形象概括,有助于塑造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物特点,使读者更容易把握住主要人物形象。‎ ‎7.C(“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表述不准确,原文材料最后一段说的是“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8.AE(答对一项给2分)(A项,原文说“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E项,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世界人民”。)‎ ‎9.(1)依然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1分)‎ ‎(2)能提醒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照自然的节奏和规律生活。(2分)(3)在生活习俗中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2分)‎ ‎10.B(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11.C(“赦免冯唐之罪”错,赦免“魏尚”)‎ ‎12.B(“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原因有误)‎ ‎13.(1)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使”“为..所”“使”各1分,句意2分)‎ ‎(2)又过了一年,他(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注意:颇,不单独做翻译,与“皆”同。“其”“副使通大夏之属者”“于”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国在我们北方,汉朝为什么要前往出使月氏?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汉朝会听凭我的人过去么?”于是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择配了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 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国听说汉朝有丰富的财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见了张骞,很是惊喜,问他想要到哪里。张骞说:“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如果真能够到达月氏,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是说不尽的。”大宛认为说的有道理,就护送张骞,抵达康居。康居再把他们转送到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经被匈奴杀掉,匈奴人拥立他的夫人为王。已经使大夏国称臣做了大夏国的君主,土地肥沃富饶,境内很少有盗寇,感到满足安乐,又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心思了。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最终不能摸透月氏的真实意图。‎ 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从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获。留下一年多,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 汉朝天子听说了大宛及大夏、安息之类的国家都是大国,有很多奇特的物品,世代不迁徙,很大程度上跟中原国家有相同的习俗,而军队力量较弱,看中汉朝的财物;它北面的是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军队强盛,可以用赠送财物、给以利益的办法使他们朝拜汉朝。如果真的能够用恩义使他们归服,那么就能扩充万里之广的土地,讲不同语言有不同习俗的各国就会前来归附,这样汉朝的威望恩德就会遍及四海。汉朝天子于是命令经由蜀郡、犍为郡派出负有见机行事使命的使者,四条道路上一同出使,都各自出行一二千里。‎ 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于是被封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过了两年,张骞当上了卫尉,跟随李广将军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把李将军包围,军队死掉逃跑的人很多,而张骞没能按时救援应当被斩首,用钱赎罪贬为平民。‎ 天子多次问询张骞关于大夏之国的情况。张骞己经失掉了侯位,于是说:“联合了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而成为汉朝的外臣。”天子认为有道理,于是封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各派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绢帛,分派多名持节的副使,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话就派人去往旁边的国家。‎ 张骞回来后,封为专管接待宾客的大行令。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了。又过了一年多,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14.CE(C不是侧面写思家,而是正面写思家,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用“对写法”,含蓄抒情;E“在明月之夜还驾船送我回家”错,这是渔人晚归的诗意表达。)‎ ‎5.(1)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2)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每点3分,其中概括2分,分析1分)‎ ‎16.(1)冷冷清清(2)凄凄惨惨戚戚(3)余音袅袅 ‎(4)暧暧远人村(5)依依墟里烟 ‎17.B(①洞若观火: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②三人成虎:意为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借以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此处望文生义。③管窥蠡测:指人对事物的观察和疏解很狭窄,很片面。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此处褒贬失当。④粉墨登场: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意为用粉墨化妆,登台演戏。多指坏人乔装打扮,登上政治舞台。亦指单纯的登台表演。⑤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⑥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谈话。)‎ ‎18.D(A不合逻辑,“络诈骗”与“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之间是包含关系,去掉“络诈骗”;结构混乱,“利用…层出不穷”句式杂糅,将尾句改为“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等手段进行诈骗”;B搭配不当,修饰语不当,“留学生吟诵社”不是“朗诵爱好者”,删去“、留学生吟诵社”;C成分赘余,“约500多名”语义重复,可删除“约”或“多”。)‎ ‎19.D(A“表示慰问”和“希望再接再厉”都不得体,“慰问”“再接再厉”均是上级对下级的话语。B“不吝解答”是敬辞,不能用在自己身上。C看望老师,“顺便”一词显得诚意不够,“接见”用于老师见学生也不妥。)‎ ‎20.(1)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 ‎(2)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 ‎(3)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 ‎21.(2)不卖方便面不一定能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 ‎(3)转变服务观念不一定能使乘客吃上可口价廉的饭菜。(一处2分,两处5分)‎ ‎22.这是一则多材料作文,首先分析两则材料的关系,找出两则材料的关键句,第一则材料,“透着一种危机感,让你不由自主地掂量光阴的长度”,第二则材料,“向死而生,只有死亡的鼻尖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紧迫”“脚下的道路充满危险并因危险而瑰丽”‎ ‎,可见这两则材料的方向是一致的。生命倒计时,一个多么有必要的提醒。面对有限的时光,我们理应善加利用。于是,我们将手中事务打理清楚,分出轻重缓急,再一一安排妥当。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如何活着,如何对待生命,对待时间。‎ 参考立意:面对死亡的必然,我们要思考如何活着的问题。有危机感,珍惜光阴,人生因努力奔跑、奋然前行而充满色彩。‎ 本则作文,所给材料不难,考生只要立足于如何对待生命,对待时间,基本都是符合题意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