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向02:文言虚词(刷考向层层剥笋)-备战2019语文高考必刷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考向02:文言虚词(刷考向层层剥笋)-备战2019语文高考必刷题

刷考向,层层剥笋 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重要指数】 ☆ ☆ ☆ ☆ ☆‎ ‎【考点点睛】文言虚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然要涉及的内容,课标卷放到句子翻译中考核,江苏、北京、天津、浙江卷单独命制选择题考核,考核的内容在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之内,最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大多采用比较判断式的选择题即“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组是”作为题干,4个选项涉及4个虚词,每项列2个句子(一般是试题选文中一句,课文中一句),要求比较其意义及用法是否相同,并作出准确判断。‎ 另外也常采用比较匹配类的选择题,其一是从4—6句中选择同一虚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两项;其二是选择与题干所给例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答题的基础是熟记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答题时迁移运用。‎ ‎【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 ‎,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 B.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 C.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 ‎【答案】B ‎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天下已经很久不崇尚儒学了。当代的士大夫,开口一定自称儒者。真正的儒者是怎样的呢?戴着高帽子束着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扮),穿着宽袖的衣服,就叫做儒者吗?拿着竹简埋头苦读,诵读不停的人就叫做儒者吗?又何况用笔蘸墨,写出华美的文章并凭借这点来称为儒者,已经很久远了。抛开这些不说,到了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这些当世所说的大儒者,确实足够来担当儒生的名号吗?‎ 鲁国人颜太初,字醇之,时常对这种情况感到愤然。他学习先王文章,不研究章节句子,一定要推就文章的道理罢了。颜太初已经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从他自身来看则与乡族人没有区别,从他外面来看就不能够将义理发扬光大。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主张义理就好像被遮挡了一样,于是探求天下国家政治义理风俗的得失之处,创作诗歌乃至文章来宣扬传布先王的主张义理。景祐初年,青州牧有因荒淫放荡做事,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各个地方的士大夫都喜欢他没有伦理纲常的拘束,一致效仿他,浸染一久竟成为风气。颜太初厌恶他成为了搅乱风俗的根本,创作《东州逸党》诗来讽刺指责他。诗歌于是传到了皇上的耳朵,皇上立刻处治了青州牧的罪过。又有郓州牧不满属令的清廉正直、与自己政见不同,用罪名来诬告属令,并在狱中将他严刑拷打至死。属令的妻孩弱小不能为自己上诉,颜太初平素与属令交好,可怜他冤枉而死,创作《哭友人》诗,郓州牧也被治罪罢免。‎ 当时有人推荐颜太初说他博览群书有文才,皇帝下诏征用他为国子监直讲。恰好有御史平素与颜太初不友好,向皇帝进言,说颜太初太狂妄褊急,不可以担任学官。诏书一到所到达的地方,就改任颜太初为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其实宽厚温良有治理政绩,并不是狂妄的人。从临晋改任为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在睢阳去世。旧的制度,判、司、簿、尉任职八年的考核没有因欠国家税而评定为下等,照例担任令录。即使是愚昧懦弱衰老,并没有什么功绩的人。用任职的年数来累积,也一定能得到这个职位。然而颜太初才干见识如此优秀,参加进士科考试进入官场将近十年,最终没能脱离判、司、簿、尉的队列直至终身,死时年仅四十多岁。唉,天要使儒者丧生,使天下一定达到大乱的地步啊!坏人和不懂道理的人结伙诽谤好人,大奸大恶的人一定会被铲除吗?为什么他的仕途和寿命都这样完结了呢?‎ 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作者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同州又得到了他所创作的《题名记》,现在收集成册并为它写上序言。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后来又读到他的文章,读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借鉴警惕;读他的《逸党》诗,就不会破坏礼节道义;读他的《哭友人》诗,那么残酷的官吏也心怀愧疚;读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守长也知道不良的政令、腐败的统治;读他的《望仙驿记》,那么守长也不用处理繁剧的事务了。从这点来说,他的文章实在是有好多益处啊。‎ 一、根据语法结构推断 说话作文并非随心所欲,皆须遵循一定语法规则。因此,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意思是“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很明显,这“其”字用作兼语。“其”作前面动词“担忧”的宾语,同时又作后面宾语“内在”的主语。可译作“他(它)”或直接译出所代的对象“老师”。‎ 二、根据具体语境推断 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紧密联系文意解题。‎ 如“乃复请之”,太子是在嫌荆轲动身晚了,怀疑他改变主意后悔了,于是就又请荆轲的。再者,“乃”作副词用时,常用在谓语之前,主要表示在某种情况之后紧接着又出现了另外的情况。且往往是在前面所说的条件或原因下,才发生后面的事。表示的是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相因,或时间上的紧相衔接。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等。‎ 三、根据句式标志推断 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是文言文句式的两个大类。这些结构复杂的特殊句式与固定句式,高考中也不时出现。答题时,可以根据其根据特殊标志来进行推断。‎ 如“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此句前部分的问句“何难之有?”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句中的“有”是谓语,“何难”是谓语“有”的宾语,“之”呢,只是一个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助词,不便译出。将本句翻译成现代文时,需要弄懂这个难点,译成“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语句才算通顺,译文才是正确的。‎ 四、根据所处位置推断 一些文言虚词处在句中不同的位置能起到不同的作用,答题时,可以凭借它们所处的不同位置,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 比如“所”这个助词,它与所有的助词一样,不能单独使用。当“所”字与动词(或者与介词+动词)相结合的时候,必须放在它们的前面。一般把“所”字与其后面的动词(或者介词+动词)总括起来叫做“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词组。再如“也”这个助词,用在句末或句中,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如“及其所之既倦”两个句子。略加审视便知,“所”字均居于动词之前。即“喜欢的、得到(事物)”之意。‎ 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句末的“也”表判断的,那么加点的两个“也”位居句中,当是起舒缓预期的作用的,几近于判断句式“……者……也”中“者”的作用。毫无疑问,加点的两个“也”均表“句中停顿”。‎ 五、根据代入结果推断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为典型,且考生熟知的,所以只要将熟知其用法的相应虚词,代入到另一生疏句中的虚词去检验,就可以推断其用法是否相同。‎ 如,蛟龙潜于其中 /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与前面一样,该项第二句源自《陈情表》,考生熟知,“急”与“星火”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在”讲,可见两个“于”用法不同,应排除该项。‎ 六、根据特定词性推断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甚至多种词性。考生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就能推断出其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 例如“之”,它具三种词性:‎ 动词。如:“辍耕之垄上”,句中的“之”相当于“到”。‎ 代词。有第三、第一人称两种,前者是一般用法,可以不必特别记忆,后者如“不知将军宽之(代“我”)至此也”属特殊用法,要引起注意。另外,还有作近指代词用,如“均之(代“这”)二策”。‎ 助词。有五种用法:‎ 一是当“的”字用,作定语的标志。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一般用法。‎ 二是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作补语标志。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 三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如“顷之”。‎ 四是宾语前置标志。如“宋何罪之有”,译时省去。‎ 五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在句子中做主语、谓语或分句。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如果能够识记熟像“之”这类虚词的多重词性,对推断一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很有帮助的。‎ ‎1.选出“以”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组: ‎ 例: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①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王好战,请以战喻 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⑤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⑧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A. ①②⑤ B. ②③⑥ C. ②⑤⑦ D. ④⑥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例句,以:介词,因为;①以:介词,把;②以:介词,因为;③以:介词,用;④以:介词,在;⑤以:介词,因为;⑥以:连词,表目的,来;⑦以:介词,因为;⑧以:介词,用。故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填然鼓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蔺相如者,赵人也 C. 师不必贤于弟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吾尝终日而思矣 按剑而跽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其皆出于此乎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B.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君因我降 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夫赵强而燕弱 D. 申之以孝悌之义 作《师说》以贻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大概,表揣测语气,副词;它,代词。B项,通过,经由,介词。C项,可是,表转折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连词。D项,把,介词;来,表目的,连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即患秦兵之来 均之二策 B. 故燕王欲结于君 归璧于赵 C. 以勇气闻于诸侯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D. 相如因持璧却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之:指示代词,这。B项,于:介词,跟,同/于:介词,到。C项,以:均为介词,凭借。D项,因:副词,趁机/因:介词,通过、经由。故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之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 以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C. 乎 风乎舞雩,咏而归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 而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②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 ① 以精铜铸成|②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 ① 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②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D. ① 宦官惧其毁己|②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B项,“以”皆为介词,用;A项,“乃”分别为“于是,就”“才”;C项,“而”分别为“连词,表顺承”“表转折”;D项,“其”分别为“代词,代张衡”“代地动仪”。‎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 圣人之所以为圣 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复合虚词“所以”的用法。古代汉语中的“所以”,主要有以下两层意思: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本题A项是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BCD三项,是第二种用法,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D. 人非生而知之者   小学而大遗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因宾客至蔺相如谢罪/饲者因此觉知 B.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善假于物也 C.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见犯乃死,重负国 D. 以五十步笑百步/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因:经由、通过/因:凭借。B项,于:比/于:引出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可翻译为“向”;C项,乃:竟/乃:才;D项,以:均为介词,凭借。故选D。‎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B.驰椒丘且焉止息 割鸡焉用牛刀 C.犹且从师而问焉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答案】D ‎ ‎【解析】‎ 试题分析: D兼词,于此 A 代词,代文章副词,怎么 B 哪里怎么 C 句尾语气词兼词,于此 ‎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苟以天下之大 B.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②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日 C. ①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②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D. 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②六国与秦皆诸侯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力足以至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且焉置土石?‎ D.朝济而夕设版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答案】A ‎ ‎【解析】‎ 试题分析:A语气词,表停顿 B 代词,这兼词,哪里 C 句尾语气词兼词,往哪里 D兼词,于此形容词词缀,——的样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更若役,复若赋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 C.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 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娶 ‎【答案】B ‎ ‎【解析】‎ 试题分析:B像 A 你的如果 C 像你 D 你如果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对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而不王者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⑤蟹六跪而二螯  ⑥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⑦人非生而知之者 A. ①②/③⑦/④⑥/⑤ B. ①②/③⑤/④/⑥⑦‎ C. ①②/③⑤/④⑥/⑦ D. ①②/③⑥/④⑤/⑦‎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下列“以”的意义与用法中,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②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以其无礼于晋⑤焉用亡郑以陪邻 ⑥是时以大中丞附吴者为魏之私人 ‎⑦请以剑舞⑧徒以吾两人在也 ⑨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 ①④⑧ / ⑥ / ⑦/③⑨ / ② / ⑤‎ B. ①④⑧⑨ /⑥⑦/③ / ②/⑤‎ C. ①④⑧⑨ / ⑥/ ⑦ /② /③⑤‎ D. ①④⑧ /⑥⑦ / ②③/⑤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以”,连词,因为;②“以”,连词,表修饰;③“以”,连词,表目的,来,用来;④“以”,连词,因为;⑤“以”,连词来,用来;⑥“以”介词,凭借……的身份;⑦“以”‎ ‎,介词,用;⑧“以”,连词,因为;⑨“以”,连词,因为。因此选择C. ‎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 ②④相同 B. ②③⑤相同 C. ①⑤相同 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介词,对于;②介词,到;③介词,比;④介词,在;⑤介词,与、跟、同。所以选D项。‎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平明,汉军乃觉之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 ①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C.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D.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②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下列句子中的“焉”字,与例句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 犹且从师而问焉 B. 圣心备焉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 蛟龙生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例句中的“焉”为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从这里D项中的“焉”与此同义。A项中的“焉”是代词,他;B项“焉”为句末语气词;C项“焉”是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多用于反问)。‎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③公为我献之 ‎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⑤及其所之既倦 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⑦知来者之可追 ⑧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⑨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⑩奋六世之余烈 A. ①③/②⑤/④⑥⑩/⑧⑨/⑦ B. ①⑤/②③/④⑧⑩/⑥⑦/⑨‎ C. ①/②③/④⑧⑩/⑤⑥/⑦⑨ D. ①⑧/②③/ ④⑤/⑥/⑦⑨⑩‎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对下列句中的“其”字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⑴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⑵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⑶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⑷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⑸此皆言其可睹也⑹其熟能讥之乎⑺其若是,孰能御之⑻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⑼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⑽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⑾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A.⑴⑶⑷⑽|⑵⑸⑹⑼|⑺⑻|⑾‎ B.⑴⑶⑷⑸⑽|⑵⑹⑼|⑺⑻⑾‎ C.⑴⑷⑸⑽|⑵⑹⑺⑻⑼|⑶⑾‎ D.⑴⑷⑸⑽|⑵⑹⑼|⑶⑾|⑺⑻‎ ‎【答案】D ‎【解析】 ‎ 试题分析:代词/语气词/助词/连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