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必修5:(8咬文嚼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新课标必修5:(8咬文嚼字)

1 8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导航 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思路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的主张。 3.通过练习迁移知识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 年),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1917 年在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后来去英国留学,同时在巴黎大学注册,广泛涉猎西方文化。以 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 年后在北大、川大、武汉大学任教,并兼多种 职务。建国后,朱先生一直研究美学,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成为美学界 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尤为可贵的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美学研究,即使在国际 上也独成一派。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的历史著作。 朱先生的著作,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 《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艺文杂谈》等。他还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 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的论著。 朱光潜先生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 梁”。王国维、蔡元培虽有贡献,但美学大厦的真正营造,却始于朱氏之掌。他灵心慧眼, 博采西方美学之花;妙手剪裁,嫁接中国传统之木。他的《文艺心理学》《谈美》开风气之 先;他在北大任教,使华夏真正有了美学课程。20 世纪 60 年代,第一部《西方美学史》问 世,他博览群书,深思明辨,神而化之,熔铸伟词,至今无企及者。更有他的译著含英咀华, 珠玉纷陈,功垂不朽。弥足珍贵者,除先生的上述贡献,还有其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他毕 生奉行的座右铭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因做“入世”的事业,他有儒家兼济天 下,学以致用的热肠;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因有“出世”的精神,他得 道家超然物表、虚静无为的精髓,具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神采。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 他于学术始终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另外,朱先生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家,还源自他不从流俗,不人云亦云,凡事都向深层挖 掘,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由《咬文嚼字》对取例及评价的无处不新人耳目,可见 一斑。 二、重点字词 1.字音 锱铢..必较(zī zhū) 箭镞.(zú) 岑.寂(cén) 尺牍.(dú) 下乘.(chénɡ) 2.字形 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 凝练 岑寂 3.字词辨识 4.词语理解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2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多含贬义)鸣:表示。 索然无味:形容文章的内容空洞,文字枯燥。也作“索然寡味”。 不即不离:即不亲近,也不疏远。即:接近;离:远离。 点铁成金:神仙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比喻把不好的文章改好。 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付梓:稿件交付刊印。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论点:文学上应有不肯放松的谨严。 结论:希望读者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课文详解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一词通 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 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 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5 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 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工夫,其效果也不 容小视。 首先是以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作的两处修改为例。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 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 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 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 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其次是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为例。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唆,用词 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说明文字一增一 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第三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推敲”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普遍接受了韩愈的看法,即 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联里,“敲”比“推”好。作者却通过仔细玩味“推”“敲” 二字各自所暗示的内容及营造的意境指出,究竟是“推”好还是“敲”好,这要看贾岛当时 要表现的是哪一种意境。换言之,“推”“敲”二字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字 要由作者贾岛自己选择的意境决定,别人(包括韩愈)其实插手不得。可见,“在文字上推 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比较起来,第一个例子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第二个例子需要凭借良好的语感,第三个例 子则需要更多地调动形象思维能力,进入诗境,仔细品味“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 的区别。 3 第二部分(第 6—7 段):更进一步讲,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有了咬文 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 出来的作品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 作者用文学创作中经常碰到的对字的联想意义的使用作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咬文 嚼字的重要性。 在批评误用字的联想意义而产生“套语”这一流弊时,作者引入近代文艺心理学上所使 用的术语:“套板反应。”并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就作者来说,是“创造动机的仇敌”; 一是就读者来说,“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近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表达了对 词人用现成词语来写景言情的反感,而反感的原因,也正是“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 情趣”。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它们的共同点 是什么? 明确:首先它们都是圆的,其次清茶泡在泉水里和明月照着泉水都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 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里去,才能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 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作者却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 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 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创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求新, 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是什么意思? 明确:“作”是指用自己的心去写,是去了“陈言”的匠心独运之作。 第三部分(第 8 段):总结上文,说明本文只是从一些方面来谈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 咬文嚼字的道理,接着提出对于文学创作者的要求和期望。 课文总结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提出对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能放松的谨严”,是对那种“粗心” “自满”态度的一种评价;在记述中又分析评价了众多材料。在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评 价的一些基本要求。 第一,要独立思考。不能盲从、人云亦云,既不迷信传统,也不迷信权威。 第二,要实事求是。事实胜于雄辩,先哲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要立足事实, 深入研究,求知求真。像朱先生那样,举实例,讲道理,切中肯綮,让人心悦诚服。 第三,要有充足的储备。“腹有诗书气自华”,朱先生能够对问题有真知灼见,与他深厚 的储备有关。所谓“厚积而薄发”,平时没有深厚的积累,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的。 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第四,掌握一些方法。如评价的切入角度可大可小,大可到作品的总的思想价值、艺术 价值、社会价值,小可到具体的材料,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另外,我 们还可以对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等等。 整合感悟 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主张, 不但给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指明了一条路径,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认识到,在写作中,那种 心里清楚而笔下写不出的说法不过是推诿之词,心里真正想清楚了,笔下自然就能写出来。 因此,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多动脑筋,把要写的意思想明白。 疑难探究 4 1.朱光潜在文中论述的“咬文嚼字”和一般词典上“咬文嚼字”的义项是否相同? 参考答案:不同。《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 精神实质)。”《汉语大词典》上“咬文嚼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 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可见“咬文嚼字”是个贬义词,正如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 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朱先生在《咬文嚼字》这篇文章中,却赋予“咬文嚼 字”以新意,并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材料补充: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唐)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唐)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 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 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法) 2.“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表现出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诗人本是煮茶品茗,但他由杯水中晃动的茶却自然联想到了天上的团月,由品茗 时的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自然联想到了在泉边赏月的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于是形象地勾勒 出了一个月影朦胧之夜,坐在泉边赏月的美妙意境。从而表现出了一种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的情趣。 3.为什么必须去咬文嚼字? 参考答案: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意蕴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 要参透文章,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咬文嚼字。 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技巧鉴赏 1.论证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首先是归纳论证法的运用。如第一部分中,作 者先举两例,然后由此得出阅读或写作需一字不肯放松的结论。第 5 段中,作者先以韩愈修 改贾岛诗句的典故以及作者对此修改得失的分析为论据来论证,然后,自然得出结论:在文 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而全文的中心论点,则是归纳了上述分论 点及例证后得出的结论,用的也是归纳法。其次,文章不是空洞说理,而是选择了小说、戏 剧、诗歌等方面的大量典型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使自己的论点持之有据。同时,在 第二部分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修辞手法 文中多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或陌生的道理讲得有如日常生活经验那样 浅显易懂。如“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 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 变化莫测”。这里就是通过人们常见的事物打比喻,将两种文字的意义解释得浅显易懂,清 楚明了。又如“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 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 如此。”这里,作者用人们习惯走熟路比喻用滥字,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套板反应”的道理。 5 四、合作探究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本文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 嚼字”。并举了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及宋代陆象山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我们应怎样理解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 参考答案: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主要是说,写作时要“咬文嚼字”, 或者说“在文字上推敲”。 马南邨所说的“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是指博览群书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力求 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不固执于个别字词。只有这样,才能博览群书,获得 渊博的知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