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同步练测: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同步练测: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5)

‎8 咬文嚼字 一、基础训练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跳跃(yào) 岑(cén)寂 付梓(zǐ)‎ B.锱铢(zhū) 尺牍(dú) 拨弄(nòng)‎ C.瞬(shùn)间 下乘(chéng) 牲畜(chù)‎ D.栖(qī)居 供(ɡōng)养 啮(niè)齿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凝练 倾泄 鲁莽 婵娟 B.援例 斟酌 推敲 垂涎[来源:学科网]‎ C.履盖 西施 冲刷 憎恶 D.拔弄 灞桥 瞬间 付梓[来源:学科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地球上生命的历史即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互相作用的历史。‎ B.喷洒在农田、森林或田地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 C.阿尔伯特·施威策所说:“人连自己创造的魔鬼甚至都认不出来。”[来源:学科网ZXXK]‎ D.难道有人会不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继续使它适宜一切生物生长?‎ ‎4.请将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连贯的话。(只写序号)‎ ‎①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②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③它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④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⑤而且也存在于生物组织中 ‎ ‎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5.作者关于贾岛诗句中用“推”好还是“敲”好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 ‎ ‎ ‎6.作者在这段文字中阐发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 ‎ ‎ ‎7.依作者的看法,贾岛诗句中的“推”字与“敲”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用自己的话扼要回答,不超过60字)‎ ‎ ‎ ‎ ‎ 三、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 刘守安 ‎①我们提出书法是一种文化,并不是为书法下定义,只是一个范围的界定。时下人们为“中国书法”已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表述的方式各不同,但使用的一个关键词和核心概念是一样的,那就是“艺术”。特别是几位著名的学者提出书法是“艺术”,甚至是“纯粹艺术”“最高艺术”等等,影响甚大。‎ ‎②人们把中国书法定义为艺术是基于中国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把汉字的字形放在“中国书法”作为文化层次的结构中来审视,就会发现,汉字符号的审美效果是在书法文化结构的物态文化层面体现的。在整体的书法文化或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字体书法形态属于物态文化层,这是书法“本体”结构的“外显”‎ 的表层部分。当人们对汉字结构的科学性、艺术性及书写出来的笔法、字法、章法给予充分的估量和赞美的时候,我们看到研究者往往只限于对“作品”“物态文化层”的分析说明。并且往往忽略字体得以显示的“物器”、材料本身的质地、色调因素;忽略一件书法“作品”的美是在书体形态与材料形态有机融合中显示出来的这一重要事实,所以人们对书法“物态层”的研究与描述也往往是不全面的。在多层次结构的书法文化中,只就其表层结构进行分析,把它当作书法“本体”、全体,并由此概括其性质并作定义。这种研究思想和方法都值得斟酌。 ‎ ‎③在对一种文化形态作文化结构的观察中,我们分出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个文化层次,以求全面认识其内部结构中的各个文化层次并非具有同等的意义。其中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个核心部分体现着该文化形态被创造的目的。因而也集中体现着该文化形态的价值、功能。就具体的书法作品来说,展示汉字字迹的形态不是目的,展示出一定的文字的内容,以实现文字的记录、传播功能才是目的。各种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体现着作者、书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展示出蕴含着经济、政治、宗教、家族、社会风习等内容的无比丰富的“意义世界”。如果说在对“书法”这种文化现象的考察中,对物态文化层次专注而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在物态文化的体现可能有所忽略的话,那么忽视对书法“作品”文字内容的考察、认知则是完全不应该的。文字内容属于书法文化的“心态文化层”,是体现“作品”价值的核心部分,丢弃了文字内容而只专注文字的物态形式,这还是一个完整的书法“本体”吗? ‎ ‎④如果我们从“汉字”与“书法”的关系方面作观察,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中国书法与汉字密切相关,而汉字同其他文字一样,有形、音、义三要素。书写者总是为显“义”而构形,而并非为构“形”而构“形”,为书写而书写。现在的问题是,“书法”研究者仅着眼书写者的构“形”和接受者的识“形”、观“形”,把书写者显“义”和接受者会“义”的目的丢掉了。这样,研究者尽管把汉字的“形”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抽掉了汉字“文化”核心内容,也便不能认识汉字及其显示形态的功能价值。 ‎ ‎⑤一些论者强调汉字字形独立的审美功能,对“形”本身的艺术价值扩大、拔高,其基本论据是将汉字与绘画相比。这是违背文字的本质规定的。汉字是一种符号而不是图画,符号是约定的,其“形”与其表示的“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符号显示的汉字字“形”,其本身的文化意义、审美意义是稀薄的,不确定的。一个个汉字字“形”并非一个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字“形”方面所显示出的点画(笔法)、结体(字法)、布局(章法)虽然可能显示出某种“形式美”,但它在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毕竟属于“形式”,从根本上说都服从于表达内容的需要,并受到这种目的的制约。那些被称为中国古代书法的各种书迹,都是具有“郑重的用途”的实用性书写,绝不是书写者自由“创作”的“为艺术的艺术”。只用“艺术创作规律”和“艺术发展规律”难以讲说这些书迹的产生与变化发展。[来源:学.科.网Z.X.X.K]‎ ‎(有删改)‎ ‎8.作者反对一些书法研究者强调汉字字形独立的审美功能。下列各项中,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是符号,不等同于绘画,不能与图画的审美相比。‎ B.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才能显示出审美意义。‎ C.古代书法的各种书迹,都是实用性书写,不是“为艺术的艺术”。‎ D.个体汉字的字形,不具有审美意义和独立的文化意义。 ‎ ‎9.第②段,作者认为,一些书法研究者对书法作品“物态文化层”的分析说明是不全面的,其理由是:‎ ‎① ‎ ‎②__ ‎ ‎10.文章第③段说,“各种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体现着作者、书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请结合这句话,恰当举例,谈谈你对书法作品文化意义的认识。‎ ‎ ‎ 四、语言运用 ‎11.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围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各写两句话。要求语言通顺。‎ ‎ ‎ ‎ ‎ 答案与解析 ‎1.A(跳跃yuè。)‎ ‎2.B(A.泄—泻;C.履—覆;D.拔—拨。)‎ ‎3.A(B.“田地”改为“花园”;C.语序不当,“甚至”放到“人”后面;D.否定失当,去掉“不”。)‎ ‎4.④②①③⑤(④句阐明说明对象,②句“这种”承前,①句进一步解释②句,③⑤句的“‎ 不仅……而且……”构成递进关系。)‎ ‎5.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6.更动文字,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来源:学*科*网]‎ ‎7.提示:推——自掩自推,冷寂孤零;敲——月夜访友,场合热闹。‎ ‎8.D(个体汉字的字形,同样具有审美意义和独立的文化意义。)‎ ‎9.①忽略字体得以显示的“物器”、材料本身的质地、色调因素;‎ ‎ ②忽略一件书法“作品”的美是在书体形态与材料形态有机融合中显示出来的重要事实。‎ ‎10.书法作品,从文化意义上看,就不只是对作者挥洒自如书法的欣赏,我们还能从书法的内容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例如,毛泽东的笔墨,洒脱大气,表现出激昂乐观的革命豪情。‎ ‎11.示例:(清明节)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思也悠悠意也绵绵。(端午节)屈子报国赴汨罗,万代千秋祭英雄。(中秋节)千家团圆赏明月,神州祥和唱太平。(本题从内容上是考查节日的内涵,在形式上要求通顺优美,字句整齐,表意明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