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上)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上)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上) 学案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选择题是由一道单选题和一道双选题组成,题多而分高,不容小觑。既然是选择题,就有做一般选择题的答法,如比对法、排除法、优选法等。但是要注意答实用类文本选择题的特别之法,就是在整体把握后根据选项内容灵活使用不同的方法。选项涉及内容概括的,就要通过对有关文字精读深析,通过划分层次,提取关键词语的方式来判断;选项涉及图表转换的,就要关注选项的数据意义,尤其是关于数据变化、发展趋势的文字;选项涉及词语、句子理解的,应注意比对词语的含义、句子的表达重心及句间关系。‎ 当然,实用类文本选择题的设误方式主要也是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也是把“误点”集中在选项的细小文字中。因此,谨慎细心是特别需要和培养的做题品质。‎ 非连续性阅读的常规方法 加强整体阅读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不会像其他类文本那样既要把握内容又要理清思路,其阅读快捷简洁,那就是由“言”到“意”,具体说来包括这几个要点:‎ ‎1.快速浏览,找出多则文本的中心话题(或事件)。‎ ‎2.单则略读:以抓关键词语形式找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或角度、方面)。‎ 对于单则材料为图表的(如2017年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二),还需根据图表标题和内容,大致把握其重点。‎ ‎3.关注一下文本出处信息,大体判断其所属的文体类别及暗示信息。‎ 这一点绝不可忽视,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8题E项“《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就是从材料二的出处“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得出来的。‎ 掌握题型特点和解题策略 1. 阅读时要有整体意识。‎ 由于这两道选择题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考查的能力层次相对较高,学生要学会分解剖析材料,同时也要学会归纳整理信息。由于对文本考查的跨度较大,可能不再局限于某一段或某句话的理解,而是对整则材料乃至几则材料的分析。因此,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整体意识,要关注整则材料谈论的内容。‎ 2. 阅读时要比较材料间的异同。‎ 考查的文本是非连续性文本,并且与之前考查的“相关链接”有所不同,多则材料之间可能没有主次之分。而设置的选项会涉及到材料之间的异和同,或许是内容上,或许是形式上。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对材料进行对比分析。‎ 两道选择题由一道单选题和五选二题构成,这两道题有许多不同:‎ 分值不同,难度不同。单选题3分,难度小;多选题5分,难度大。‎ 考查重点不同,解题方法不同。单选题多就众多材料中的一则材料考查,尤其是考查带图表的材料,甚至可以说该题就是考查图表阅读能力。因此,做该题要具有图表思维,具有图表解读能力。同时要有图表与文字的联系意识。‎ 第二道多选题考查的是对整个非连续文本的概括与分析。试题来自文本,但又高于原文。做题时需要全方位扫描,精准定位。从2017年三套试题的多选题做题实践看,用于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比对法也完全适合此题。‎ 善于挖掘选项的判断点。表面上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实是一个个隐性判断题,每个选项都包含着一两个判断点,而选项中有些表述尤其是那种笼统的话语是无须作判断的,分析好判断点,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典例一:【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直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答案】‎ ‎1.D ‎2.BC ‎3. 央视记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承担节目制作任务,而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原文有“以及其他渠道”。‎ ‎3.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由“材料三”可知,“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由“材料四”可知“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 非连续性文本整体阅读技巧 精准用好常规方法——比对法 实用类文本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概括和推断能力,其中信息的等值转换能力是其重点,这一点与论述类文本中的选择题没有多大区别,2017年三套全国卷的试题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这种比对法也应该在这块内容中精准使用。不过,比对主要是用在词语和句意理解的比对上。‎ ‎1.比对词语,看选项与原文在词语的程度、范围、时态等方面有无改变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Ⅲ)‎ 原文: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选项: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分析:原文用的是“直接”一词,选项暗含的是“全部”,一词之差,选项把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夸大了。‎ ‎2.比对句子,看选项与原文在某个(些)关键句子上理解是否一致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Ⅱ)‎ 原文:(1)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2)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选项: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分析:垃圾具有资源属性和污染属性,如果“不按要求扔垃圾”(再次把垃圾放错了地方),就会更加污染环境。因此,原文并没有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不准确。‎ 强化答选择题的特别之法 ‎1.读懂图表,准确判断从图表中提取出来的文字转述信息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不只是考查实用类群文阅读能力,也在考查对图表这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综观2017年全国三套试卷实用类文本的选择,均有图表文本,而且设专题考查,如全国卷Ⅱ第7题,全国卷Ⅲ第7题,全国卷Ⅰ第8题的5个选项有3项是图表理解。因此,必须具备对图表的解读能力和对转换后的文字信息的判断能力。‎ ‎(1)读懂图表 首先要阅读图表中的文字,包括标题、图例及注释,确定图表的基本内容;其次看图表中各项内容,尤其要会看数据两头(多与少、大与小)及其比例关系,判断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或发展的整体趋势。最后,关注文本中对图表内容的相关表述文字。‎ ‎(2)掌握判断技巧 ‎①判断对图表基本内容的转述是否准确。‎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材料二:‎ 选项: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分析:该项是对图表基本内容的判断,读懂图表的文字信息对判断至关重要。‎ ‎②判断数据意义是否准确。‎ a.对图表中的数字“两头”及其差别转述是否准确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Ⅲ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分析:选项A、C、D均是对数字“两头”及其差别的判断。b.对图表中的数字变化或发展趋势的判断是否准确。这一点是判断最主要的部分。如上面的B项是对博物馆事业增加值上升态势的判断,其中“均”字判断错误,因为2003年的增加值较上年减少了。‎ ‎③判断把数字转换成文字后的用词是否准确。假如图表中的数字为“94.6%”,用模糊文字表述为“绝大多数”,“50.9%”可表述为“半数左右”等,要看这些文字与图表中的数字是否相称。‎ ‎④把图表内容与文本中的相关文字结合起来,辅助判断。一般而言,如果文本中带了图表,就会有文字说明或解释。把这些文字抓住,对准确判断相当重要。‎ ‎2.立足文本,看信息推断是否合理有据 过去,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是放在论述类文本中考查;现在,转移到实用类文本中考查了。因此,立足于文本文字(包括出处信息),看其推断是否合理、有据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例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8题E项“《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具有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是推断文字,这则材料选自中国最权威的报纸——《人民日报》,据此看来这一推断于文有据。相反,B项“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也属推断文字,但不正确。“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这一点没有错,错在“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推断于文无据,主观臆测。‎ ‎3.抓住关键词语,看对原文的概括文字是否准确 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的考查也是选项内容,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8题A项就是这方面内容。这时,用比对法就无法应对了,需要对相关段落划分层次、提取关键词语加以概括才能应对。‎ 典例二:【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跪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7.D ‎8.AE ‎9.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概括比较异同题的答题之道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命题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对不同文本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比较异同,这类题是主观题中最常见的题型,其答题之道为:‎ ‎1.审准题干,找出比较点 凡比较,必须有比较点,而比较点都在题干中给出。答题的第一步就是准确找出比较点。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9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其中“制播运营模式”就是比较点。‎ ‎2.根据比较点,确定筛选、概括的范围,并精读、深析有关文字 比较点其实就是确定文字的依据,把它带入不同文本中,只要与它有关的文字就是答题的范围。找出来判断深析:分清层次,确定关键词语。‎ ‎3.提取要点,加工答案 提取要点一般有两种方法:一为“摘取法”,即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语;一为“提取法”,即独立概括文意。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形成答案必须根据要求“深加工”,使之符合要求。试以2017年全国卷Ⅰ第9题为例。‎ 根据“制播运营模式”这个比较点,确定材料三的开头两句、材料四“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是答题范围。读材料三前两句,很容易确定“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等关键信息。而材料四文字较长,无现成关键词语可提取。根据央视制作与播出合为一体的特点,就会发现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是制作与播出分离,于是自己独立概括为“分离模式”,稍加解释即可。‎ 比较材料侧重点、角度的异同是常比较的内容。对此,只要把各自材料的关键词语和层次弄清楚,最后两相比较就明白了。‎ 二、谈看法、对策综合分析概括题的答题之道 阅读实用类文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从材料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进而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于是,像问“材料反映了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问题的看法”之类要求考生说出看法,提出对策之类的“谈看法、对策”综合分析概括题应运而生。这种题的阅读答题范围不像比较异同题,仅限于一两则材料中的一两处关键之处,而是着眼于几乎所有的材料范围内,仔细筛选、找足找全相关信息;也不在于去比较它们在内容上有何异同,而是就多则材料反映出的共同现象、问题进行综合思考、分析。因此,其答题要点在于:‎ ‎(1)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把所有相关文字信息全部筛选出来,不得遗漏。否则,将影响思考的全面,漏掉答题要点。‎ ‎(2)谈看法谈对策要立足于文本,有时可做必要的推导,如谈对策,材料中并没有给出什么办法,这时就要根据存在的“问题”找到“对策”。‎ 典例三:【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II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答案】‎ ‎7.B ‎8.BC ‎9.①依托藏品开展的科研活动能够产出丰富的科研成果;②博物馆可以整合一个地区的科研力量,培养出科研团队。‎ ‎9.根据“材料一”中“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一句,可归纳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一”中“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一句可归纳出答案第②点。‎ 小结:‎ 自2017年《考试说明》调整后,课标卷实用类文本命题难度在降低,这不仅体现在选择题上,更主要体现在主观题上。主观题不再像过去试卷中有评价、探究题,而是分析概括题。这种题型主要是确定准阅读范围后精读深析,划分层次,提取关键信息,按照题干加工成答案即可。尤其要善于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文字进行“精加工”。2017年全国卷Ⅲ第9题概括很有特点。信息文字就集中在两句话上,这两句话似乎与答案不搭界,但只要把关键信息提取出来,按照“作用”要求,转换整合即可。找得准,“整”得狠,是答主观题的要诀。‎ ‎1.强化对题干的审题能力。要读懂题干背后的信息,读懂题干是回答好问题的关键,不仅要知道题干设计的问题是什么,将题干的表述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系统,而且要明白题干暗示的信息,如题干说“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答案应从三则材料中来,而不是从某一则材料中来。‎ ‎2.阅读文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求先了解问题,再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这样的阅读效率更高。主观题的问题只有一个,这样便于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分析概括文本,筛选信息,是常考点。因此,在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梳理文本的思路,习惯性地概括文本的内容。‎ ‎3.掌握两类主观题的答题关键。一类重点是对多则文本材料间的异同比较,比较时要善于抓住几个比较点:材料的主体对象,材料内容的侧重点及表达的不同方式,要特别学会提取关键词语回答。另一类重点是综合分析概括,主要表现是针对材料内容发表看法或提出建议、措施等,答此类题尤其要准确全面地筛选出问题信息,把这些信息分门别类地进行概括。‎ ‎4.答案具有层次感。回答问题要有较强的分点意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解析问题,使答案更为丰满,更具有层次感,避免答案的重复性,也为阅卷老师减轻阅卷难度,让阅卷老师满意,也就是让自己开心。‎ ‎5.学会摘抄或转述相关词句。对能直接回答问题的词句,则可毫不手软地摘抄;对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词句,则需要自己智慧性地挖掘出来,并整合语言,精练地表达。评分时是根据给分点来给分的,给分点也就是文本中对接问题的关键点。‎ 典例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每座城几乎都是大小不等的国。尽管这些国名义上都从属于王和上级诸侯,但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无不将行政功能置于首位。由于人口稀少,土地富余,城的范围可以划得很大,城内不仅有手工作坊,还可能有农田。相比之下,普通居民的住所和活动场所反而显得微不足道。‎ 自秦以降,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巩固,城市的政治功能和等级制度也越来越明显。每座城都设有政府机构,实行逐级管辖;都筑有城墙,宫殿与城墙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主体。作为地区性的行政中心,相应的衙署和其他行政、军事机构也会占较大面积,居民能享受到的设施很有限,城市生活的质量很低。‎ 在一个农业社会,多数人从事农业生产,离不开自己的土地和家园。除了不得不住在城里的皇帝、贵族、官吏、将士、商人、工匠等,其他人往往选择乡居,因为城市生活未必比农村生活更美好。‎ 东汉末年分裂割据.饥馑反复,战乱频仍,宫殿毁坏,朝廷无力建造新的宫殿和衙署,民居在城市中比例相应增加;人口流动增加了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佛教传入后,寺庙成为城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首都与大城市中形成特殊的景观。‎ 唐都长安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五条干道宽百米以上。街道将城内分为110坊,各坊建有坊墙、坊门,坊内为居民住宅、宫衙、佛寺、道观等。两市筑围墙,市内店铺、作坊密布,商业繁荣。三渠引水入城,满足宫苑和景观用水,汇成曲江池等风景名胜。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范围最大、人口最多、设施最先进的城市之一,但封闭性结构还是对居民的生活有所影响,对商业和经济的发展有所限制,这些局限到宋代才得到突破。结合《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和文献记载,可以肯定,至少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材料二:‎ 表一 2006-2016年中国城镇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 ‎ ‎ ‎(图表国家统计局)‎ 表二2008-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变化情况 ‎ ‎ ‎(图表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建设经历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高速发展,逐步进入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常态。城市建设目标从追求规模和经济效益为主开始转向对生态、人文、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等立体的价值追求,尤其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城市向着“智慧化”建设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条件越来越成熟,城市管理形成以数据为驱动的城市决策机制,使城市功能和产业的转型更加显著,为城市创造以技术为驱动的商业价值,最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有机生态城市系统。‎ 早在90年代,IBM首次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后,中国也在1995年启动数字城市建设,这是中国智慧城市的1.0版本;随着2008年“智慧地球”‎ 概念的提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再次进入到3.0感知智慧城市时代;在2013年,WiFi、3G/4G的网络传输与云计算、大数据的后端数据存储、处理与分析的技术进步下,4.0认知智慧城市时代开启;在不久的将来,数据积累以及传输带宽和速度的再次腾飞,使得智慧城市迭到整体架构协同管理,“人工智能城市”的时代也将到来。‎ 中国城市的政策方向则回归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城市的发展都围绕着“高效、惠民、可持续发展”理念,让城市建设迎来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但是,近年来“大城市病”——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更高的城市效率、更优的城市运作、更适合居住的城市环境……成了国内城市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摘编自艾瑞《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展望研究报告》)‎ ‎1.下列对中国城市建设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早期,中国城市的主要功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对居民生活关注相对较少,使得人们更愿意生活在乡村。‎ B. 复合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建设突破封闭性的局限,建设模式在逐渐改变,并进而促进了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 C. 新型城市建设追求生态、人文、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等立体的价值,在城市功能和产业的转型方面更为显著。‎ D. 随着城市建设的升级,“人工智能城市”建设引起的“大城市病”逐渐成为国内城市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二、三内容显示,我国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农村,是因为城市的人文化功能越来越明显。‎ B. 材料一显示出中国古代立足于政治功能的城市建设模式具有封闭性,而以经济为基础的城市建设模式则更具有开放性。‎ C. 材料二揭示了在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增加城区面积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应将建设的重点放在改善基础设施上。‎ D. 材料三所描述的“人工智能城市”时代的到来是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颠覆和终结,它必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E. 从古至今,从传统城市建设到“人工智能城市”建设,虽然城市建设的功能和模式在不断变化,但其本质是相同的。‎ ‎3.如何才能在中国未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 ‎1.D ‎2.AB ‎3.答案要点:①城市建设过程始终要以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为中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②城市发展过程始终要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城市服务水平;③城市建设过程始终要以生态、人文、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立体价值为目标,增强综合发展意识;④城市发展过程始终要以“高效、惠民、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树立“人本”观念。‎ 空气污染、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更高的城市效率、更优的城市运作、更适合居住的城市环境”概括答题要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