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3-4;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无论是他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都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直到苏轼这里,陶潜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在散文《方山子传》中,苏轼表达了不要富贵、不合流俗的愿望。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吗?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最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了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但他在文艺史上却影响巨大,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最喜爱的对象。‎ B.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表明了他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等特点,这与后代很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C.苏轼表达的退隐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或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自觉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传达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一分结构,阐述了苏轼既忠君爱国又要求彻底解脱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特征,作者认为苏轼的独特性在于后者而并非前者。‎ B.作者围绕苏轼的美学意义这一核心话题,深入挖掘了苏轼诗文中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的内涵,并指出其对后世的影响。‎ C.作者列举《方山子传》,是为了说明苏轼在散文中表达的这种不合流俗的愿望与他在诗词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一致性。‎ D.作者提到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是为了说明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从而体现其思想的先驱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是因为苏轼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所以他才会表达出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怀疑。‎ B.苏轼将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结合,在美学上追求朴实平淡,在生活态度上退避社会,具有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意味。‎ C.如果没有苏轼对陶渊明的肯定与褒扬,把陶渊明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位,陶渊明的诗也许会以另外一番面貌流传。‎ D.作者认为苏轼在中国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在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及《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1988年成立的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教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7.18%,由美术教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0%,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摘编自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5年1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学科的学科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学科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学科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还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 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2017年3月6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B.材料二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 C.“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材料三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作用。‎ D.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亟待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白玉盅 林清玄 ‎①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 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圆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③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⑤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⑥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瓜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⑦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⑧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 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⑨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⑩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的外表美,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B.苦瓜不但外表美,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人站在苦瓜面前,特别是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意的感觉。‎ C.作者在第⑧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在第⑩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 ‎8.第②段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苦瓜的美?请简要赏析。‎ ‎9.文章围绕“苦瓜”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日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份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叫“贰师将军”。后投降匈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取字,女子十五岁取字。‎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都为此义。‎ C.‎ 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D.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迫投降,四百多人逃回塞内。‎ 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腐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 ‎(2)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 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省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形势、人口规模、发展状况,把州郡、县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写定王台所处地理形势,声势不凡,为后面写定王台昔日繁华预伏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氛围。‎ B.“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中的“兴废”二字,承上启下,指出定王台繁华已逝,使人不禁慨叹兴废的匆匆,触发了反观历史的深沉思绪,从而引出下阙的伤今。‎ C.“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两句,写作者徘徊在萧瑟的秋风里,暮霭斜晖,一片惨淡,最后点出一个“愁”字,表现出作者的消沉和绝望。‎ D.本词描写作者登台览胜,忧然生感。画面壮阔雄浑,音调苍凉激楚,结构严密,寄慨深沉,有辛(弃疾)派词人之风。‎ ‎15.这首词的下阙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似的。‎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忠贞爱国的体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也体现出蔺相如的这一情感。‎ ‎(3)李清照《声声慢》“ , , ?”几句,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击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有“ ”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琵琶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典文学中与琵琶相关的诗文__________,但于唐代尤甚。最经典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未听其声,不见其人,单看这字句,琵琶女演奏技艺之高超已清晰显现。‎ 琵琶曲类型多样,风格多变,气象万千。明清时期,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代表的琵琶武曲和以《阳春白雪》《月儿高》为代表的琵琶文曲便广泛流传,至今仍是琵琶曲中的经典。尤其是《十面埋伏》,几近算是了解琵琶演奏的入门曲目。然而世殊时异,近代以来,琵琶乐的影响力大不如前。西洋乐逐步传入国内,钢琴、小提琴渐渐显现于舞台,中国古典民乐日益式微,不复往日光彩。及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琴、小提琴、钢琴音乐班______________,西洋乐器以其高雅别致的气质,引领一时风尚。‎ ‎( )。一曲《霸王卸甲》,快慢交织、沉郁悲壮的旋律,将霸王项羽垓下之战的情绪流转_____________地呈现出来,楚汉决战的历史图景也随之铺展开来。在极富张力和故事性的曲调中,我们能听到项羽心中的悲愤与凄凉,犹如落寞英雄的夕阳挽歌。对比《十面埋伏》中以刘邦为视角的高昂激越、____________的节奏,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曲风,演绎出截然不同的心境情绪,成王败寇的残酷也更深地映入心间。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观赏,也是一种人心的反思,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这份味道,西洋乐很难给得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汗牛充栋 蔚为大观 酣畅淋漓 大气磅礴 B.浩如烟海 蔚然成风 淋漓尽致 大气磅礴 C.汗牛充栋 蔚然成风 酣畅淋漓 气贯长虹 D.浩如烟海 蔚为大观 淋漓尽致 气贯长虹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 B.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但西洋乐自有其风韵 C.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也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 D.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也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但西洋乐自有其风韵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欣赏,也是一种人心的反思,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 B.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人心的反思,也是一种乐曲的欣赏,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 C.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也是一种乐曲的欣赏,人心的反思。‎ D.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欣赏,也是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一种人心的反思。‎ ‎20.从下列人物形象中任选两个,仿造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5分)‎ 林黛玉 祥林嫂 哈姆雷特 周朴园 高觉新 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思想决定好的行为,好的行为决定好的结果,好的结果养成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才能决定自己好的性格,最后决定成功的命运。反之则不然。方鸿渐既意志薄弱毫无主见又不懂得人情世故,永远也走不出“围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仿照下面的例句,利用所给材料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语言连贯。(6分)‎ 例句:孟子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材料 屈原 岳飞 白居易 沈括 杨靖宇 袁隆平 探物究理 抵御外侮 感怀时事 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 遭贬谪吟歌赋 战沙场趋敌寇 埋头干创新见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海17岁女生武亦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冠军,很多网友惊呼:这个00后美少女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在实际的学习中,武亦妹不但能背诵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示:“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享受诗词带给我的快乐,就够了。”‎ 高考语文试卷,名句名篇默写只占5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名句名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 根据材料内容,从你的学习体验和生活经历出发,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 思南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卷 语文参考答案 ‎1.B ‎2.D ‎3.A ‎【解析】‎ ‎1. A项,“并不高”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C项,“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错误,第二段说的是“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D项,“自觉表达”错误,第三段说的是“尽管不是那么自觉”。故选B。‎ ‎2. D项,“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且“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故选D。‎ ‎3. A项,“正是因为苏轼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所以……”错误,选项因果倒置,原文说“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透世都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故选A。‎ ‎4.A ‎5.C ‎6.①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师范生书写技能训练,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②寻求社会支持。与书法团体合作,聘请并培训有书法专长的人员担任学校书法教师。③提高书法教师地位。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书法专职教师“入职名额编制”。‎ ‎【解析】‎ ‎4.本题中B项“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表述错误。材料二显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C项“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材料三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作用。”表述错误。材料二未提到“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材料三不仅“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作用”,也提到了学校、家庭方面的作用;D项,“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A。‎ ‎5.本题中A项,“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中“迫在眉睫”表述错误,于文无据。B项“但客观性略为欠缺。”表述错误,材料一虽没有调查数据,但不能说其“‎ 客观性略为欠缺”。D项“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表述错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 ‎6.本题中要求考生简练概括为“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书法教师地位,寻求社会支持”。根据材料二“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可以概括为: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 可以概括为:寻求社会支持。根据材料三“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还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可以概括为:提高书法教师地位。‎ ‎7.D ‎8.①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写苦瓜白玉般的色彩,疣状突起部分长得细致。②从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苦瓜触摸起来清凉滑润。③运用衬托手法,用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衬托之中既突出了苦瓜的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④运用比喻,把苦瓜比作白玉,表现对苦瓜的喜爱。⑤联想,由苦瓜联想到了清朝的玉雕“白玉苦瓜”⑥对比,将白玉苦瓜与翠玉白菜相对比,突出苦瓜更近于玉的质地。‎ ‎9.①先写苦瓜的外表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②再写出吃苦瓜的经历,表达了由怕吃苦瓜到吃苦瓜是一种享受的情感变化;③最后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说明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道理。‎ ‎【解析】‎ ‎7.本题中,D项错在“告诫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犯了牵强附会的毛病。故选D项。‎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本题中,设问涉及的是一个以描写为主的语段,因此表现手法首先应考虑描写技巧,即有关动静、虚实、修辞等。回答时,除了判断艺术手法,还要结合文本,举出例子,并指出其运用的效果。“晶润透明”“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是从视觉角度描写,“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是从触觉角度描写苦瓜的“清凉滑润”,“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是联想,“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 ‎“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是比较、对比,同时也是衬托,兼有比喻,都是为了表现苦瓜的美,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文本内容,并按照题干要求对相关内容做出筛选梳理,最后再分条概括。本题中,开篇就用简短而朴实的一句话赞美苦瓜美;紧接着第二段写到苦瓜的外表美,并联想到“白玉苦瓜”,可见作者对苦瓜的爱;三到七段写到吃苦瓜,其中有自己年幼怕吃苦瓜到后来嗜吃苦瓜,还写到友人对苦瓜的各种吃法,表达出一种感情的变化;最后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上升到人生的味道,正如文中作者的感慨“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整篇文章从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对苦瓜的爱。‎ ‎10.C ‎11.D ‎12.C ‎13.(1)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 ‎(2)李陵虽然深陷重围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显露于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 ‎【解析】‎ ‎10.略 ‎11. D项,“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故选D。‎ ‎12. C项,“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分析可知,李陵仅率十几人突围。故选C。‎ ‎13.略 参考译文:‎ 李陵字少卿,被授为骑都尉,带领五千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以防卫匈奴。天汉二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在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力大可掐住老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武帝说:没有骑兵拨给你。李陵答道:我愿意以少击多,用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发兵。‎ 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和单于相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李陵搏战攻击敌军,千箭齐发,敌兵中箭倒下。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第二天再战,斩杀三千多敌人。单于命令他儿子率骑兵向李陵发起攻击,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步行与匈奴骑兵拼杀,又杀敌几千人,趁机连发弩箭射单于,单于下山逃跑。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不下几十回合,又伤害杀死两千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撤走。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单于非常高兴,让军队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向南行走,士兵还剩三千多,只好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拿着短刀,到山下,单于的军队挡住了他们的退路,单于兵顺着山势滚下石块,很多士兵被砸死,不能前行。黄昏后,李陵叹息说:我不战死,不是壮士。再能有几十支箭,就能逃脱。如今没有武器再战,不如分散开,或许还有逃回去报告皇上的人。夜半时分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几名壮士跟随他们。几千匈奴骑兵追赶,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啊!于是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多人。‎ 后来听说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司马迁极力辩解说:李陵常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的危难。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深陷重围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显露于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武帝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把他下狱施以腐刑。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 ‎14.C ‎15.①表达了岁月如流、生命短暂的感慨之意。“登临处”三句,写眼前看到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之景,生发出岁月易逝之叹。②抒发了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直抒胸臆,写出报国无门之恨。③写出了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国势日颓的忧国之思。作者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的满目疮痍、国势日颓。‎ ‎【解析】‎ ‎14. C项,“表现出作者的消沉和绝望”错,最后两句以景结情,写萧瑟的秋风和欲坠的落日,更增添了作者的无限哀愁,“愁”字与全词悲壮的格调统一,是英雄洒泪、慷慨生哀,并不表示消沉、绝望。故选C。‎ ‎15.这首词的下阕中,作者先借景抒情,再直抒胸臆,最后以景结情。“乔木老,大江流”中所写到的叶落、水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易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慨;“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直接表达了想要报国却不得的悲愤之情;“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登台望远,但见老树枯枝在秋风中瑟缩,浩浩大江默默向东流淌。写景之中透出悲凉之意。这三句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其间年华水逝的咏叹,自然引出对自身遭际的感喟。‎ ‎16.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4) 赢得仓皇北顾 ‎ ‎17.B ‎18.A ‎19.D ‎【解析】‎ ‎17.第一空:“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文中用来形容“诗文”,用“浩如烟海”恰当。第二空:“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蔚为大观”指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文中强调“电子琴、小提琴、钢琴音乐班”在当时很盛行,用“蔚然成风”恰当。第三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形容文章等笔意流畅,表达充分透彻。文中强调将情绪流转彻底地呈现出来,用“淋漓尽致”恰当。第四空:“大气磅礴”形容气势盛大;“气贯长虹”指气势磅礴,像是要贯通天空的长虹一样,形容正气旺盛,精神崇高。“气贯长虹”一般用来形容气概、精神等,文中用来形容琵琶曲节奏的气势,用“大气磅礴”恰当。故选B。‎ ‎18.括号前的内容提到“西洋乐器以其高雅别致的气质,引领一时风尚”,括号后的内容主要讲中国民乐,从前后衔接的角度看,括号内补写的语句,前应提“西洋乐”,后应接“中国民乐”,据此可排除B、D两项。“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与“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之间存在由浅入深的层递关系,顺序不能颠倒,故选A。‎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乐曲不能“观赏”,可将“观赏”改为“欣赏”;二是语序不当,“不仅……也……”表示递进关系,应是“不仅是乐曲的欣赏,也是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一种人心的反思”。故选D。‎ ‎20.答案示例:(1)林黛玉既孤芳自赏又自伤自怜,结果错失了情感又毁弃了生命; (2)哈姆雷特既优柔寡断又忧郁多疑,终难逃悲剧的结局;‎ ‎(3)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想入非非又难得出人头地的机会,最终难逃十年偿债的悲剧。 ‎ ‎【解析】‎ 例句“方鸿渐既意志薄弱毫无主见又不懂得人情世故,永远也走不出‘围城’”,句式特点是“人物+人物性格+这种性格造成的结果”;那么要明确所给人物“林黛玉、祥林嫂、哈姆雷特、别里科夫、马蒂尔德”这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采用例句的结构样式仿写句子,即可形成答案。‎ ‎21.示例:屈原白居易,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具有伟大的文学贡献。‎ 岳飞杨靖宇,抵御外侮,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沈括袁隆平,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具有杰出的科技成就。‎ ‎【解析】‎ 本题“文学贡献”“爱国精神”“科学成就”是统领材料中人物及其行为事迹的核心词。“爱国精神”对应屈原、岳飞、杨靖宇,但是结合“抵御外侮”“战沙场驱敌寇”来看,只有岳飞和杨靖宇符合;“文学贡献”可以对应岳飞、白居易、屈原,但是由于“爱国精神”里已经选择了岳飞,因而“文学贡献”应当选择屈原、白居易;剩下的为“科技成就”,则对应沈括和袁隆平。另外在句式上先是两位人物并列出现,然后是四字短语和六字短语,最后是“一代……具有……的……”。‎ ‎22 ‎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材料讲的是新颂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大幅增加“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这一举措引来不同反响。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是反对。反对的主要是一些不爱背诵古诗文的学生,认为已进入新时代,多背古诗文没有多大用,高考只占5分,花大量时间背诵《遥游》《离騷》《赤壁赋》等长篇诗文,不值得。另一种看法是支持,但有顾虑。支持主要是喜爱古诗文的学生,他们认为这一举措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有顾虑:怕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业。作文要求:选择其中的一位,针对他或她的苦恼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看法或建议。这两种态度都有自己的道理,作文时,选择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做好的立意是支持后一种的观点,注意解决好背诗文的时间安排问题。运用思辨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文章要有思辨性。选择第一种反对观点的理由可以从以下获得:家里就有不少古诗文书籍,酷爱古诗文,采用“自学+父母辅导”的模式,学习的过程中,古诗文在心里留下了美好回忆。‎ 现在,老师讲解古诗文的模式有些死板、不灵活。对古诗文的学习掌握,则主要以考试要求的范围为准了。一些学生在面对古诗文时,容易表现出厌烦、无奈等情绪。这让学习失去了兴趣,没了动力,感觉枯燥。课本考试大纲对学生研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提高了。许多学生仍用以前固有的方式来学习,对古诗文的理解便往往达不到要求。如此循环,学生容易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在面对背诵要求时,会有些怨言,觉得压力大。除此之外,所以反对增加古诗文的篇目。选择第二种支持观点的理由:与古人对话,拓展知识面,锻炼语言的表达,丰富自己的情感,弘扬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等。写作指导:(1)当今社会,每一个当代人都应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接受美的熏陶,感受情感的美、事物的美、文化的美,从而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诗意地栖息。(2)提倡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带功利色彩地拥有真趣、真爱,培养和拥有超功利的学习和生活态度。(3)批评当前教育以及其他领域中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思想,应着眼于人的发展来开展教育活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