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知识专题08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知识专题08 论述类文本阅读 ★知识划重点★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点概述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考查“重要概念”常常以理解某个词语的含义的形式考查,常见的“重要概念”包括:①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②反映文章深层意义的词语;③代表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④对文章结构起关键作用的词语;⑤内涵丰富或者容易混淆的词语;⑥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查形式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 3.“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查着力点善于把握概念的适用范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轻重程度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设题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考查科学术语或说明对象的内容特征。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点概述论述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要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①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含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②在一定的语境中,含有某种新意、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③言在此而意在彼、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比较容易误解的句子;④表现作者观点态度、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⑤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⑥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的句子;⑦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须要认真品味的句子;⑧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⑨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注意该句子的形式、内容及在文中的位置。所选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定困难的句子。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形式近几年新课标卷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在论述类文本中频率不是很高。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中某句话含意的理解。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着力点此考点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语境中的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点概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综合”的第条要求,能力层级为C级。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所谓“筛选信息”,是指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查形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为客观选择题。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查着力点这一考点通常是与分析、概括相结合,试题选项涉及的信息区间跨度相对较大,并不仅局限于某一自然段,而常常是涵盖多个自然段。 四、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述。“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形式。“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常考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概括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呈现--种综合命题趋势。从高考试题来看,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2020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五、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点概述。 (1)论点。论点是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如下特点: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观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2)论据。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证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指经过时间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定的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详略。 (2)论据。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证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指经过时间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详略。 (3)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据的展开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理性。 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形式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为客观选择题。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着力点。(1)分析文本的论点和分论点。(2)分析文本所用的论证方法。(3)分析文本所用论据的作用。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点概述“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中的另一项要求,是考查的重点之一。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比较鲜明、直接、集中。但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查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近三年的必考考点,主要为客观选择题。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查着力点。(1)从全文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内容的观点态度,在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练习划重点★ 一、(2020·蚌埠田家炳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个人一生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威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 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ロ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オ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只要……就……”分析错误。原文第五段“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原文是“只有……才……”的关系,而非“只要……就……”的关系。故选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C.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B项,“……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分析错误,原文第三段“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家国情怀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故选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A项,“内化于行、外化于心”分析错误,原文第三段为“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所以选项应改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B项,“……不是……而是……”分析错误,原文第四段“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原文是递进关系,不是选择关系;C项,“对于每个人来说”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五段“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所以应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故选D。 二、(2020·宾县第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答案】A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中,B项,“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说法有误。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落,选项曲解文意。C项,“只要……,我们就……”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选项逻辑关系错误,说法过于绝对。D项,“保护古村落,不是……而是……”说法有误。原文为“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选项逻辑关系不当。故选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说法有误。结合原文内容“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可知,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故选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D.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C项,“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选项范围失当,缺少“有人说”的限制词。故选C。 三、(2020·湖北省崇阳县第一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智慧停车,这一概念试图通过技术支持,实现在线查询和泊位预订,并支持诱导停车、反向寻车、智能支付。发展智慧停车,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停车信息不对称问题。2015年《中国城市智慧停车指数报告》有过这样一组数据:北上广深停车位平均缺口率达76.3%,而停车场泊位平均空置率却高达44.6%。车位绝对缺口与相对利用不足并存的状况足够说明:加强停车位的供给固然关键,但盘活车位资源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近两年来,智慧停车已经迎来了一轮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200家企业研发了各种智慧停车APP。然而诸多实践也表明,技术固然是化解难题的手段,真正的推广却离不开“兼容”。因为企业分头行动,城市内部“山头林立”、数据彼此独立,用户不方便,城市管理也难以升级,停车也就难以真正“智慧”。在拥有千万级人口、超160万辆乘用车,不亚于京沪拥堵程度的情况下,哈尔滨城投集团通过联合优先科技股份公司,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地磁传感、近场支付等技术,搭建了一个实时化、可视化的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为国内解决停车难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创新样本。 停车问题一头直通动态交通,一头扎进社区,甚至路内路外的管理方式都不尽相同。智能停车面临各种权利关系的界定与处理,涉及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问题。具体而言,泊位的普查与认证最为关键,没有完备的基础数据,后续管理无从谈起;管理短板也必须补上,只有避免“路面归交警、小区不要紧”的治理空白,才不会涌现“见缝插针”式的乱停放。再比如,有学者提出可以利用社区白天闲置车位实现车位共享,但增收的停车费如何共享,却有赖于更完善的业主委员会治理。这一系列问题都表明:解决停车难, 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要有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相调适的智慧治理架构。 智慧停车系统的目标,绝不止于方便停车,更在于有效调节车流,这便需要人们直面一个烧脑的思考题:停车管理到底是公益还是生意?从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推行“不同区域、不同位置、不同车型、不同时段停车服务差别收费”来看,停车费尤其是民营资本独资的停车场收费已经放开;然而因为担心乱收费,各地对停车费的事实价格管制依然存在。智慧停车,能否实现明码标价之下的价格浮动。助推各地突破价格管理的矛盾心态?这可能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该说,加快发展智慧停车已经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子课题,考验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检验着城市运用互联网+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如果每一个城市都能落实城市级的智慧停车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停车不便带来的心塞,也有望纾解城市交通拥堵,让城市多点从容。 (摘编自何鼎鼎《智慧停车,让城市更从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智慧停车,离不开技术支持,但真正的推广却离不开“兼容”,建立一个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有利于解决停车难问题。 B.发展智慧停车,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停车信息不对称问题,盘活车位资源远比加强停车位的供给更重要。 C.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还要有一个政府交通部门的智慧治理架构。 D.实现明码标价之下的价格浮动,助推各地突破价格管理的矛盾心态,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重要环节。 【答案】A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曲解文意,“盘活车位资源远比加强停车位的供给更重要”不符合原文,原文只提到“加强停车位的供给固然关键,但盘活车位资源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C项,“政府交通部门的智慧治理架构”表述不对,原文说的是“关键要有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相调适的智慧治理架构”,D项,“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重要环节”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可能是”。故选A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通过哈尔滨搭建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这一例证,论述实现智慧停车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证明建立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的可行性。 B.第三段通过列举泊位普查认证、管理短板、停车收费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归纳推理出智慧停车所要面临的关键所在。 C.第四段对智慧停车系统目标的定位,旨在论证智慧停车目的在于有效调节车流,从而使论述走向了深入。 D.文章先阐释智慧停车的内涵,然后从建立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和智慧治理架构以及停车收费管理等方面,多层次论述了智慧停车这一创新管理手段。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C项,“对智慧停车系统目标的定位”理解有误。“智慧停车目的在于有效调节车流”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绝不止于方便停车,更在于有效调节车流”。故选C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慧停车,其智慧不只体现在对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还体现在智慧化综合管理上。 B.如果拥有更加完善的业主委员会治理,解决好增收的停车费共享问题,社区白天闲置的车位实现共享的设想就有可能变为现实。 C.城市级的智慧停车方案如果得到落实,有望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让城市多一份从容。 D.发展智慧停车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方面,它检验着城市运用互联网+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治理能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 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有望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理解有误,原文是“”,是“有助于”“有望纡解”。故选C项。 四、(2020·合肥市第三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张荣在《故宫经典》里说:“文房清供是中国传统文房辅助用具的一种雅称,也称文房杂器,又因多由精美的工艺造型和极具观赏性的器物组成而被称为文玩。”他直接将“文玩”界定为“美”的“文房”“器物”。传统意义上的“文玩”当是狭义的“文玩”,今天的“文玩”则是就广义来说的,今之“文玩”已成为“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 ②刘岳曾言,“从字面来看,‘文玩’二字中‘文’者大约可拆分出三层意思:第一层指活动主体为文人士大夫;第二层指活动场所为文房;第三层指对象需文雅,涉及审美价值的判断;而‘玩’字既可作名词指玩物,也有动词玩赏、玩味之意。故而‘文玩’不同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和低层次娱乐,而是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艺术欣赏对象。”他比较精准地揭示并阐发了”文玩”的审美本质。 ③步入新时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玩”发展环境发生巨变,公众对“文玩”的兴趣日渐浓厚、需求日益增长,“文玩”已逐步深入大众生活,“文玩”把玩主体发生更迭,由传统文人拓展为广大民众;“文玩”的品类、形态及其收藏、交易也均在发生深刻变迁,实用价值也逐渐被文化和把玩价值取代,“文玩”也随之实现了对自身“物”的属性的超越而演化为注入了新时代意蕴的文化符号,但是,它的审美本质却从未改变。 ④“文玩”之要即对雅致器物的赏玩。任何一件“文玩”都应是一件完整的传统工艺作品,必须同时兼具内容、形式、技艺、材料“四美”,并在此基础上完美承载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文玩”代表着玩家、藏家乃至社会、时代的审美意识,是尊崇传统、崇尚自然、礼敬人文的态度,是内省自觉、归属认同、渴求创新的符号,是悦心娱人、感染世人、引领时尚的欣赏。 ⑤“文玩”之“文”,蕴涵着崇文尚雅的核心意识。无论是古时狭义的文房清供,还是今日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都被赋予了诸如健康、平安、吉祥等丰富的精神追求,均饱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巧雅致的内在意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文玩”之“文”,是器玩至关重要、至为根本的质的规定性,意味着与文化修养相关,内蕴着人文之理、文化之道,勾连着情之所钟、性之所至,投射着心之所向、灵之所属,规约着“玩”之法理,影响着“玩”之意志,统帅着“玩”之雅趣,升华着“玩”之妙境。 ⑥“文玩”之“玩”,是“文”的载体和表现。这里的“玩”兼具名词“玩”和动词“玩儿”两种词性。前者为对象,即浅层的实体的物。“文玩”多材料考究、样式独特、精雕细琢、做工精湛、穷工极巧,是“文”的物质载体。后者为活动,即对象的赏玩过程。精湛的传统技艺、独特的文化内涵往往赋予“文玩”器物一种独特的美,是“文”的审美表现。“文玩”的玩家、藏家通过“玩儿”的活动,即文玩审美赏玩过程,获得深层次的心灵与精神触动,这便是“文玩”由古至今绵延不绝、深入人心的根源所在。 ⑦“文玩”之于玩家、藏家,物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玩儿”的过程及该过程中对物道、人道、天道的体察。进一步讲,“文玩”之于玩家、藏家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超越当下的幽思情韵,能够表现藏家玩者的学问见识,能够凝结赏玩者的高洁雅致;在于它呈现的其实是一种情怀,是一样情性,是一片趣味,是一颗心灵。质言之,所谓“文玩”,其“文”在心,其“玩”在趣。一言以蔽之,“文玩”即“文”心“玩”趣。 (摘编自杨明刚《文心玩趣话“文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今天的“文玩”是广义的,指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物件。 B.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文玩”的把玩主体发生了改变,“文玩”的审美本质却从未改变。 C.“文玩”的审美本质是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不同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与低层次娱乐。 D.“文玩”之“玩”兼指对象和活动,在“玩儿”的审美活动中规定了“文玩”的本质属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依据第⑤段“‘文玩’之‘文’,是器玩至关重要、至为根本的质的规定性”,可知规定“文玩”本质属性的是“文”而不是“玩”;文章最后也说,“一言以蔽之,‘文玩’即‘文’心‘玩’趣”,可见,“文”才是心,“玩”只是趣。故选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张荣和刘岳的话,分别阐释了“文玩”的传统意义和审美本质,简明精当。 B.文章以广义“文玩”为论述基础,在前人的基础上作者得出“文”心“玩”趣的观点。 C.文章⑤⑥段论述了“文玩”之“文”与“玩”的内涵,并指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D.文章在论证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思路清晰、有说服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文章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文中在论证“文”与“玩”的内涵并指明两者之间内在联系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故选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文玩”已演变为注入新时代意蕴的文化符号,其作为“物”的属性已经消失了。 B.“文玩”绵延至今的根源在于把玩主体在审美赏玩中能获得深层次的心灵与精神触动。 C.材料考究、样式独特、精雕细琢、做工精湛、穷工极巧最能体现出“文玩”的审美价值。 D.“文”与“玩”关系紧密,“文”是“玩”的载体和表现,“玩”是“文”的核心和统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其作为‘物’的属性已经消失了”,说法错误;原文第③段只是说文玩“实现了对自身‘物’的属性的超越”;C项,“最能体现出‘文玩’的审美价值”,说法错误;原文只说,“‘文玩’多材料考究、样式独特、精雕细琢、做工精湛、穷工极巧,是‘文’的物质载体”,以及“精湛的传统技艺、独特的文化内涵往往赋予‘文玩’器物一种独特的美,是‘文’的审美表现”。D项,应该是“玩”是“文”的载体和表现,“文”是“玩”的核心和统帅。“文”与“玩”的关系说反了。故选B。 五、(2020·山东莒县·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不只是一种符号 中国传统文学中,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常常形影不离。 以情为主,叙事造势为辅,是诗词曲之韵文文体。其中,可分为三种情況:一种是以故事为主线的叙事诗,如《长恨歌》《圆圆曲》等;另一种是以抒情为主, 情中带事;还有一种是事隐于诗情画意之后。第三种较为少见,最知名的应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简单来说就是想天地如此之大而长久,自己如此渺小而短暂,不禁悲从中来。若这样解读,这首诗便不漂亮,或者说没什么太大意思了。事实上,此诗的关键词是“古人” 和“来者”。这两个词隐含着一段诗人以乐毅自居, 欲在军中施展抱负却反遭贬罚的悲伤故事,以及古代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佳话。由此,“古人”和“来者”都是比喻伯乐。自信有乐毅之才的陈子昂,却找不到可识其才的伯乐,不由得怆然涕下。这样一来,叙事与抒情依然相从相生,只是事隐于情之后。 以叙事为主,以造境写意为辅,是散文、小说的非韵文文体。其中,小说虽然主要是叙事,却常伴有诗词曲赋和诗情画意的场景。就长篇小说来说,我们能看到其中夹杂着诗情画意的场面。《红楼梦》叙事如画,越读越感觉诗情画意充盈其内。且不要说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单小说第一回写甄士隐的故事,便可谓一部《红楼梦》的缩影和解读之文眼。一僧一道之《好了歌》,贾雨村中秋吟月之诗,“贾雨村”“甄士隐”的谐音寓意,言内意外对照回应,处处藏有深意。 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形影不离的现象根源,在汉字里。汉字里的象形符号至少有两大类:一类是表意的物象符号,如山、水、日、月、鱼、马、牛、羊,一般表现静止的意义,多用来造境写意;另一类是事象符号, 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一定空间和时间长度的符号,比如“奠”字,上面是一个盛酒的容器,下面是一个有腿的长台子,将一大容器的酒摆放到一个大台子上,为的是祭祀神明或祖先。 一般来说,物象符号多由单一的符号构成,事象符号则由多个物象符号构成。这种事实表明,事象符号是物象符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更为复杂的产物。物象符号一旦进入事象符号群里,原来静止的属性就会被激活起来,从而具有动态性。由此,物象符号和事象符号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存关系。这种相互依赖性和同生性,正是中国文学中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同生共长的根源。 (选自许建平《读懂中国文学,还得从汉字入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抒情和叙事往往形影相随,而韵文文体以抒情为主,非韵文文体以叙事为主。 B.小说主要以叙事为主,其中的诗词曲赋和诗情画意的场景,增强了小说的诗意。 C.物象符号一般表现静止的意义,事象符号由物象符号发展而来,因此事象符号更为复杂。 D.汉字里的物象符号和事象符号的共存关系,是中国文学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同生的根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项,因果关系有误,“因此事象符号更为复杂”错误,原文是“这种事实表明,事象符号是物象符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更为复杂的产物”,“事象符号更为复杂”与“事象符号由物象符号发展而来”无因果关系。故选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例子,以此证明有一种诗事件隐藏在诗歌的诗情画意之后。 B.文章通过分析《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诗情画意的场景,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提出物象符号和事象符号的概念,并列举具体的汉字,以此为例说明两类符号的特性。 D.文章先分析了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的关系,进而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学和汉字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把论证推向了深入”错误,原文第三段分析《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诗情画意的场景,是为了说明我们能看到长篇小说中夹杂着诗情画意的场面。故选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在军中自视甚高,不被赏识的这段经历,《登幽州台歌》的感染力可能就会减弱。 B.《林玉进贾府》中,描写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既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又增强了小说的诗意。 C.“奠”字的空间性体现在盛酒的容器和有腿的长台子上,其时间长度则体现在祭祀所用的时间上。 D.只要梳理清楚中国文学抒情与叙事、诗意和故事的关系,就会更准确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只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常常形影不离”。故选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