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兰州一中2019-2020-2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就会立即苍白、缺血。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述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饱满。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迅捷凸显。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与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每一句话、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就不但文本粗糙,而且只注重包装,忽视对文本思想诠释与 精神升华。‎ B.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C.文学艺术都以动人为前提,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地开掘与把握。‎ D.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这种创作的前提条件是真实性,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暴露出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列举古今中外名剧,概括得出观点“文学是戏剧的灵魂”,然后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论证。‎ B.文章为了强调文学对戏剧的重要性,从多个层面对这一中心进行了阐述。‎ C.文章为了阐述“文学是戏剧的灵魂”这一观点,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了各种忽略文学的表现形式。‎ D.文章末尾指出承担社会责任是戏剧文学的根本,丰富强化了主旨的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迅捷、直接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 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B.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地破坏了留白,忽视了留给人们思考的时间。‎ C.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为演员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D.戏剧文学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因为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都是这样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焦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二 :‎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赛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赛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 ‎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姝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姝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B.材料二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 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C.材料二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 目办得非常成功。 B.材料二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 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材料二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一、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 下材料二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典雅生动,材料二诙谐幽默,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 ‎ 理见长。 6.《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搬 家 孙金鹏 亮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士兵。当兵的第三年,首长把亮子留下了,不过是在一个偏僻的地方。‎ 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战友们哭是因为要离开军营了。亮子也哭了,哭着哭着,就想起了父亲,就想起那个有风的黄昏。‎ 那个有风的黄昏,亮子才十八岁,风吹着亮子黑黑的胡子。父亲听到征兵的消息下来了,就到河边找到了正在捉鱼的亮子。父亲对亮子说:“孩子,在家你也没事,去当兵吧,当兵锻炼人!”那天晚上,父亲去了支书家,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那是用蛇和中药泡出来的,平时父亲都舍不得喝。亮子终于得到了一个名额,体检和政审后,亮子顺利进了部队。亮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吃苦,表现得很突出。到复员时,亮子竟然当了士官,并留了下来。‎ 亮子回家探亲的时间少了,见父亲的时间也少了。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年龄大了,家里没人照顾,亮子开始担心父亲,想父亲。于是亮子就想着把工作调回去,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啊!‎ 又过了五年,亮子结了婚,有了孩子,亮子终于发现自己离不开这个地方了,可能永远回不了老家——不是不愿意回,是没法回 这时候,亮子就想着把父亲接过来。父亲头发白了,七十多了,再不尽孝,何时尽孝呢?亮子给父亲打电话,让父亲搬过来住。‎ 父亲不愿意去,他说:“太远了,我都一把老骨头了,现在去外地住,不习惯。”父亲年龄大了,家里没人照顾,不愿意到这里来,亮子开始恨起自己。一有时间,就打电话给父亲,了解家里的情况,了解父亲的身体状况。‎ 终于有一天,父亲竟然说要搬来和儿子一起住。亮子高兴得要命,立马请了假,开车去接父亲。乡里乡亲都来送别,父亲喝了很多酒。父亲说:“以后就不回来了,老了,要享几天的福了……”父亲到了儿子工作的地方,并不像电话里说的那样不习惯,相反,父亲天天都闲不住,一个人经常到后山上走来走去。父亲看见儿子带兵,儿子真威武,声音嘹亮,真是好样的。父亲看着,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线。‎ 父亲喜欢到外面转来转去,一回来就与儿子不停地说话,说他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真后悔没有早点来。‎ 儿子很不解,这里有什么好呢?山路弯,水质苦,风沙大……没一样比得上家乡。有一天,父亲回来时却说:“这地方东面有一片地,我看过了,这里的风水不错,我死后就把我埋在那儿。”亮子努力说服父亲:“那里以前可是乱坟岗……”“我找人算过了,那里风水好,适合我这样木命的人。”父亲坚持说。‎ 父亲得了脑梗,突然就走了,在他所谓“好风水”的地方长眠了。亮子一下子没有了依靠,他感觉更孤独了,一有时间就去乱坟岗和父亲说话。到了黄昏,看门的守墓人看见亮子还不走,就劝道:“回去吧,人死不能复生。”‎ 亮子走了,回头看了看父亲的墓碑,很小,在草丛中不起眼,很平凡,就像父亲的一生,静静地来到了世上,又静静地走了。‎ 时间很快,一晃十年过去了。‎ 父亲死后还不能进祖坟,作为儿子更愧疚,亮子终于下定决心,要将父亲的坟迁回家乡,不能再让父亲的魂魄在外漂泊了。亮子一切准备就绪,招呼着一帮人到了墓地。‎ 这时,守墓人却对亮子说:“你不懂你的父亲啊!”亮子忙问:“啥意思?”‎ ‎“以前,你父亲哪里也不去,经常来这里,我们一起聊天,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害怕死亡,害怕得要命,死了进不了祖坟怎么办?死后没法与你娘说话怎么办?可他怕你一个人在这里定不下心,就把自己留下来了。这里一封信,你自己看看吧。”守墓人取出一封信,递给了亮子。‎ ‎“孩子,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有爹呢!你好好在这里工作吧,为自己,为父亲,更为国家,你放下一切吧。你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亮子回过头,望着父亲小小的坟墓,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 (节选自《小小说世界》2018年第6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一个“哭”字既表现出战友分别时的不舍,也自然地引出下文亮子参军的情节。‎ B.为了让亮子当上兵,父亲给支书“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这从侧面反映了征兵过程中存在着腐败问题。‎ C.亮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吃苦耐劳,深受首长的器重,而且很有孝心,是小说极力讴歌的人物形象。‎ D.“静静地来到了世上,又静静地走了”,这诗意的语言既写出了父亲平凡的一生,也表达了亮子悲伤的心情。‎ ‎8.父亲留给守墓人一封信的情节安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在塑造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巧妙的安排?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 ‎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B.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C.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D.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弱冠,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最高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天子,是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D.永平,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就是皇帝的年号,新皇登基,为了与上一任皇帝区别,新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会取一个新的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班固天资聪颖。他九岁时就能著文诵诗,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勤于钻研。他小时候就对诸子百家的言论要刨根究底,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班固眼光长远。当北单于要求与汉和亲时,有官员认为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用汉建立以来与匈奴的战与和为例,来说明接受和亲为上策。‎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因班固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最终死在狱中。‎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5分)‎ ‎  (2)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4~15题。‎ 蝶恋花 ‎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14. 下面对词句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句描写作者所看到的飘落的桐叶和听到的蟋蟀的鸣叫,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 ‎ ‎  旅思。‎ B. 作者用唐代都城长安借指南宋京城临安,这里不仅是写实(长安当时在金兵占领之下), 也还有象征的意味,表明他被罢官,从此远离朝廷,也就更难以实现他抗金报国的理想了。‎ C. 想起大散关和渭河的清流,作者又回到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南郑,那曾经“横戈盘马”‎ 据关拒敌的地方。‎ D. 作者的“旅思”,不是哀叹岁月,也不是感伤劳苦,而是不忘那关系国家命运的前线,时刻怀念着那实现他崇高理想的地方。这是一种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的旅愁。‎ 15. 下阕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一杯清酒洒祭江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缅怀三国孙权那样的历史英雄,感慨其英雄业绩就像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一样,被岁月的风雨洗涤净尽。‎ (3)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明蔺相如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私利放在后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7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历史上大人物的名字________,可真正禁得住光阴测试和道义检验的却_________。有的凭权势或时运,固可________,但验明真身后很快即_________,甚至被弃汰如粪,沦为恶名。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当的吗?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       )。‎ 和其他词人不同,辛弃疾是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的。二十一岁起兵抗金,手刃叛徒义端,并且率领五十骑兵于万马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然后率部千里归宋。这样传奇般的经历,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不但绝无仅有,即使在文人之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这就是辛弃疾在历史上威武雄壮的出场,可谓气势不凡。“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辛弃疾在年轻的时候就在文坛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以恢宏的创作才力,数量众多的优秀词作,雄视两宋词坛,将宋词这一时代之文学推上了最高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辛弃疾的词,宋词将大为失色,不可能达到和唐诗并称的高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俯拾即是     屈指可数     盛极一时     杳无音信 B.比比皆是     寥寥无几     煊赫一时     暗淡无光 C.俯拾即是     寥寥无几     煊赫一时     杳无音信 D.比比皆是     屈指可数     盛极一时     暗淡无光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辛弃疾是集宋词艺术之大成,才成为一代名家的 B.辛弃疾是历经时代风雨洗礼,才成为一代名家的 C.集北宋南宋词成就之大成,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D.集北宋南宋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不但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绝无仅有,即使在文人之中,也 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B.这样传奇般的经历,在文人之中不但绝无仅有,即使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也 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C.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不但在文人之中绝无仅有,即使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也 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D.不但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绝无仅有,即使在文人之中,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也 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20.下列典故与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①当垆卖酒 ②望帝啼鹃 ③封狼居胥 ④六月飞雪 ‎ A.班 昭  杜宇 邹 衍 霍去病 B.卓文君 刘裕 霍去病 张翰 C.卓文君  杜宇 霍去病 邹 衍 D.班 昭 刘裕 霍去病 张翰 ‎21.下列各句中,文言现象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A.“与旃毛并咽之”“衡少善属文”“召有司案图”三句中加点字都是通假字。 ‎ B.“武等实在”“举孝廉不行”“相如前进缶”这三句中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C.“徒以吾两人在也”“徒见欺”“乐毅之徒”这三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各不相同。‎ D.“子卿尚复谁为乎”“未之有也”这两句都是倒装句 。‎ ‎2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 、诗余等,一首词一定有词牌,但不一定有词题。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 ”“长调”之分。 ‎ B.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楔子和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或一场)组成。 ‎ C.元杂剧在角色上,主要有末、旦、净三大类。末为男角,旦为女角;净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此外还有以剧中人物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卜儿(年轻男子)。‎ D.《汉书》是《史记》之后一部重要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23.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两幅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4分)‎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冽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 中秋:上联 下联 。‎ ‎ 重阳:上联 下联 。‎ 四、写作 (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刷拼多多。小视频用户调查显示,抖音上的用户百分之九十都在二十四岁以下,这个年纪或在读书或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认为,小视频会让人更快了解新鲜事物。有人认为,小视频会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也有人认为,刷多了小视频之后,人们会形成一种惯性,没有耐心去读一本书,不能精心去思考某一件事情。还有人认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只是选择靠这些软件去虚度时光,那我们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了。    尼尔•波兹曼曾言:“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方式出现,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 ‎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全班同学写一则倡议书,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800字以上。‎ 兰州一中2019-2020-2 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 ‎1. C ‎ ‎(A项,“戏剧就不但文本粗糙,而且只注重包装,忽视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说法错误,原文第2段中是“有的……也有的”,而非选项中“不但……而且”的关系。B项,‎ 属于扩大范围,外国的歌剧、话剧从未在中国的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D项,“二度创作”的前提条件是文学基础要扎实,而非“真实性”。) ‎ ‎2.C(“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了各种忽略文学的表现形式”说法错误,没有从正面列举。) ‎ ‎3. D(强加因果,《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只是例证,并不是戏剧文学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的原因。)‎ ‎4.D(A.陈更没有提到“诗歌的不足”;B.“功利心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强加因果错;C.“均”此处仅为李定广的观点。) 5. B (A.“一致认为”错,材料中也指出了节目的不足;C.“更深刻”错; D.“材料三诙谐幽默”错) 6.(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 ①激发了国人读书的兴趣。 ②反思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③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④让人在骄躁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丝浪漫。‎ ‎7.B (“反映了征兵过程中存在着腐败问题”错误,父亲给支书“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反映了父亲想让孩子去部队锻炼的诚心。)‎ ‎8.(1)有助于直接点题。“搬到这里来了”“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照应了题目。(2)有助于凸显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这封信让读者直接了解到父亲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对其工作、生活的极力支持。(3)有助于情节的展开。从亮子入伍当兵,到要接父亲来尽孝,再到父亲来到部队,去世后安葬在乱坟岗,最后亮子要将父亲叶落归根,一封信让情节发生突转,这一转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4)有助于深化主题。一封信揭开父亲搬家的真相,勾勒出一位默默奉献,支持儿子工作的父亲形象,表达了对父爱如山、血浓于水的亲情赞美。(每点1分)‎ ‎9.①从叙事方法上看,小说运用插叙,交代了父亲对亮子当兵的支持与付出。②从情节和描写手法上看,小说重点通过父亲搬家这件事,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塑造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③从表达技巧上看,小说运用对比手法,从父亲一开始不愿意搬家到最后叶落外乡,写出了父亲为支持儿子扎根军营所做出的牺牲。(每点2分)‎ ‎10.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11.A( “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错误,应是“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12.D(“因班固未完成任务而罢官”说法错误,是因为受到窦宪战败的牵连而免官的。)‎ ‎13.(1)显宗(阅读后)认为班固有奇特的才能,任命他为兰台史令,皇帝于是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著的书。(“奇、除、乃、终成”每词1分,句意1分。)‎ ‎(2)您终究不能回国,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白白受苦,有谁知道您对汉朝的信义呢?(“终”“空”“亡”“见”每词1分,句意1分。)‎ ‎14 C(从“忽记”“应”判断,不是“回到”而 应该是“回想起”,“回忆起”。)‎ ‎15①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3分)②借用汉代扬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3分)‎ 16. ‎(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 ‎(2)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7.B(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比比皆是”指到处都是这样,形容非常多。第一空强调“大人物的名字”之多,应使用“比比皆是”,排除A、C两项。盛极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内特别兴盛或流行;煊赫一时:指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第三空强调有的大人物凭借权势或时运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很盛,应选“煊赫一时”,排除D项。故选B。)‎ ‎18. D(从结构上来说,括号中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重在说在什么情况下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而非辛弃疾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成为 —代名家的,据此可排除A、B两项。前文指出诗人的成名是以时代的洗礼为基础的,所以括号中的内容应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 D项最恰当。)‎ ‎19.C(从“绝无仅有”与“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的语意关系来看,正确的语序应是“在文人之中绝无仅有……在那些行伍出身、戎马一生的将军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据此排除A、D两项。“不但”应放在“在文人之中”的前面,据此排除B项。故选C。)‎ ‎20.C ‎21.A(“衡少善属文”无通假)‎ ‎22.C (“卜儿”,元杂剧中扮演老年妇人的角色。)‎ ‎23.(一空1分,共4 分) ‎ 中秋: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帘幕桂花香 重阳:黄菊倚风村酒冽 紫门临水稻花香 ‎24、材料分析:材料描述了一个奇怪的社会现象,正在读书或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在不断地刷小视频,刷抖音、刷拼多多、刷头条、微信 养生……由果溯因,说明这是猎奇心理在作怪。接着指出刷多了小视频的危害:没有耐心去读书,没有精力去思考,没有更多时间去提升自己。材料又引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理论,进一步指出选择靠这些软件去虚度时光的危害。材料已经对所述刷小视频的怪象设定好了立意方向,要求考生在这个方向上深入反思批判这种现象,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考生不可偏离题旨。‎ 参考立意:    1.莫让娱乐成为生活习惯。    2.何惧人生无路,只畏心陷娱乐。    3.在娱乐洪流中坚守本我。‎ 评分建议:‎ ‎①评分档次:以42分起评,合格为42—47分,优良为48—53分,优秀为54分及以上。‎ ‎②偏题与跑题的处理:未能阐述清楚“少刷视频 ”原因和提出具体倡议的、只论述其中一方面的,评分在36—41分之间,跑题者视程度评分在36分以下。三观不正、宣扬消极思想的评分在36分以下。‎ ‎③文体问题:文体有误者(没有倡议书的格式,写记叙文、抒情散文、小说等)评分在30分以下。文中大量出现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冲淡了议论文特征的,酌情扣分。‎ 是议论文但没有倡议书应用文格式的扣2分 ‎④字数、错别字问题:文章完整但字数不满800字的,每少100字扣2分,文章不完整但字数够的,视情况得分在42分以下,文章不完整且字数不够的,视情况得分在38分以下。错别字每2个扣1分。‎ 参考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长大后,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政务,广纳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 ‎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因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能自我表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很感惊奇,任命为兰台史令。皇帝于是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著之书。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发表议论说:“汉朝建立以来,历经数世,经历多年,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拒绝他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他们打交道(我)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假设匈奴以后逐渐强大,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来得及呢?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高明的计策。”   班固后来因母丧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北单于听说汉朝军队出征,派遣使臣在居延塞等候款待,想去朝见汉朝天子。窦宪派遣班固率领数百骑兵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庭,班固抵达私渠海,闻听匈奴内部发生骚乱,便返回了。等到窦宪破败时,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   班固不教育他的儿子们,他的子孙们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苦恼。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等到窦氏家族及门下宾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致使班固最终死在狱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