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胶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高一语文 ‎2020.07‎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各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学创作也迎来崭新面貌。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重视并尝试这一题材的创作,他们以文学笔触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进行艺术化再现。生态文学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较以往有所突破,它们在文学版图中的重要性也获得提升。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就有散文《流水似的走马》《遥远的向日葵地》、报告文学《大森林》、中篇小说《蘑菇圈》等多部生态题材作品。‎ 从作品思想内涵来看,早期生态文学创作者往往直接指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以此呼吁人们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在近年涌现的生态文学作品中,作家更多地把生态保护话题放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不断深化,作家写作姿态更加理性。如阿来中篇小说《三只虫草》,没有单纯渲染挖掘虫草的行为对草原植被的破坏,而是更加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是孤立的,应该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扎实推进基础教育等民生举措紧密联系起来。‎ 在文学表现力方面,生态文学创作也获得进展,生态文学作品正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谱系、多样化的社会视角,带给读者更加丰富新鲜的阅读体验。此前生态文学作家的笔墨往往倾注于对原始森林、草原等自然环境的奇观化赞美,对栖居于原始自然环境中人们生活的传奇式讲述,进而与当代现实生活形成对比。简单地说,即通过渲染某种陌生化经验激发读者对破坏自然生态行为进行反思,及对原始自然环境产生向往。‎ - 26 -‎ 在近年来的生态文学作品中,更多的作家开始用多样化笔触表达丰富立体的情感,展现良性生态环境带给人们生活品质和精神面貌上的变化。很多作家也开始在生态文学写作中重视融入多学科知识,更加全面与系统地还原生态环境获得改善、科学生态观念建立的过程。如艾平中篇小说《包·哈斯三回科右中旗》,通过老牧民在不同牧区的现场感受,呈现当前经济政策在保护草原生态、提高牧民生活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蒋蓝散文《豹典》串连整合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历史学、地理学等领域知识,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入地思考。‎ 当前生态文学创作整体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有的作家并未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对生态保护工作实际缺乏深入细致的把握,因而或出现科学谬误,或从新闻报道中借用二手信息,用假想、模仿代替踏访、调查,非但没有通过文学创作引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反而简化、弱化人们对生态保护实践的认知。‎ 任何一种文学类型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生态文学也是如此,它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取得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人民生态观念的变化息息相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丰富成果,为生态文学繁荣发展提供取之不竭的创作资源。生态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把生态环境的发展更立体、更全面、更深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在读者心中建立起更加科学的生态观念,为人们勾勒出更美好的未来图景,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充足的精神动力。‎ ‎(摘编自邱振刚《生态文学创作开拓新局面》)‎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催生了生态文学创作。‎ B. 早期生态文学创作者总是以非理性的写作姿态批判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C. 生态文学创作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作家对领域知识的准确掌握,需要他们的实地考察。‎ D. 只要生态文学全面立体地展现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态势,必定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列举当代生态题材的获奖作品,初步证明其在当前的良好发展与重要性。‎ B. 文章善用类比论证,通过早期生态文学作品与近年来同类作品的类比来证明观点。‎ C. 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当下背景与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D. 文章末段指出生态文学作品生命力的源泉是当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 ‎3. 简要分析本文的结构思路。‎ ‎【答案】1. C 2. B ‎ ‎3.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生态文学作品较以往有所突破”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角度论证论点,最后指出生态文学创作的不足之处。‎ - 26 -‎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 A项,“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催生了生态文学创作”理解错误。原文是“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各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学创作也迎来崭新面貌。”,可知“改善生态环境”和“催生生态文学创作”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B项,“总是以非理性的写作姿态”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从作品思想内涵来看,早期生态文学创作者往往直接指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在近年涌现的生态文学作品中,作家更多地把生态保护话题放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不断深化,作家写作姿态更加理性。”,文中只是说近年涌现的生态文学作品中,作家写作姿态更加理性,但没有说早期生态文学创作者的写作姿态是非理性的,原文是“往往直接指出”。‎ D项,“只要生态文学……必定会……”说法太绝对。原文是“生态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把生态环境的发展更立体、更全面、更深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在读者心中建立起更加科学的生态观念,为人们勾勒出更美好的未来图景,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充足的精神动力。”,选项说法太绝对了。‎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B项,“类比论证”“类比来证明观点”理解错误。应该是对比论证的手法。本文中,作者从思想内涵和文学表现力等方面,通过早期生态文学作品与近年来同类作品的对比来证明观点,并论述了生态文学取得的进展。所以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而不是类比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分段,然后逐段概括段意。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 第一段是第一节,作者提出了中心论点: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生态文学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较以往有所突破,它们在文学版图中的重要性也获得提升。第二段是二三四三节,作者从思想内涵和文学表现力等方面进行今昔比较,并论述了生态文学取得的进展。第三段是五节,作者指出生态文学目前存在的不足。第四段是最后一节,文章结尾论及了生态文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指出二者应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所以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生态文学作品较以往有所突破”的中心论点。‎ ‎【点睛】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确定文章遵循的是哪一种结构方式,同时注意不同文体文章的结构安排特点: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结构全文:说明文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然后注意过渡句、中心句等。最后注意表示结构的一些标志性语言,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3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元妃乃命传笔砚伺候,亲搦湘管,择其几处最喜者赐名。又命旧有匾联俱不必摘去,于是先题一绝。写毕,向诸姊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异日少暇,必补撰《大观园记》并《省亲颂》等文,以记今日之事。妹辈亦各题一匾一诗,随才之长短,亦暂吟成,不可因我微才所缚。且喜宝玉竟知题咏,是我意外之想。此中‘潇湘馆’‘蘅芜苑’二处,我所极爱, 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此四大处,必得别有章句题咏方妙。前所题之联虽佳,如今再各赋五言律一首,使我当面试过,方不负我自幼教授之苦心。”宝玉只得答应了,下来自去构思。‎ 迎、探、惜三人之中,要算探春又出于姊妹之上,然自忖亦难与薛林争衡,只得勉强随众塞责而已。李纨也勉强凑成一律。贾妃先挨次看姊妹们的。‎ 凝晖钟瑞 薛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道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世外仙源 林黛玉 - 26 -‎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作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道:“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宝钗亦悄悄的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 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一面说笑,因说笑又怕他耽延工夫,遂抽身走开了。宝玉只得续成,共有了三首。‎ 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宝玉道:“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 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宝玉打开一看,只觉此首比自己所作的三首高过十倍,真是喜出望外,遂忙恭楷呈上。‎ ‎(节选自《红楼梦》)‎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钗诗以赞美元春为主,黛诗重在写世外仙境,两诗对比,突出钗黛两人不同的个性:一为处事圆滑的世人,一是特立独行的仙人。‎ B. 钗诗末句自谦不敢做诗,与“安心今夜大展奇才”的黛玉相比,既体现出宝钗的藏拙心理,也透露出黛玉的自高自大。‎ C.‎ - 26 -‎ ‎ 在帮宝玉做诗一事上,钗黛做法截然不同,暗教改字与直接代写的不同做法,突出二人稳重周全与率真单纯的不同个性。‎ D. 面对钗黛的才气,宝玉似乎一无是处,小说中表现出的“男子不如女子”的思想,颠覆了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 B项,“既体现出宝钗的藏拙心理,也透露出黛玉的自高自大”理解错误。“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意思是:(贾妃您的)诗文和可以与神仙媲美的才华已经在您的文采当中充分体现了,我自己感到惭愧不如,哪里敢再说什么呢?最后一句是宝钗通过放低自己的姿态夸赞贾妃的做法。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表明林黛玉高度重视这次诗歌赛,不仅想全面的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也想把薛宝钗比下去,独占鳌头。‎ 故选B。‎ ‎(三)现代文阅读Ⅲ(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半包烟 麦子 小镇的集市,摆地摊的随处可见。比如卖菜的,塑料薄膜往地上一铺,菜儿瓜儿什么的,一溜儿码起来,背篼当凳子,摊子就扯起来了。瓜菜都是刚从地里采摘来的,红的、绿的、紫的,晶晶亮亮挂着晨露儿,瞧那新鲜劲儿就吸引人的眼球。‎ 花婶的地摊紧挨着卖肉的,她称呼他老板。‎ 老板四十多岁,平头,右眉骨有一道疤痕,隆起像蚯蚓一样曲里拐弯,从稀疏的眉毛里一直爬到鬓角。这或多或少影响到那张脸的美观,花婶就不敢正眼看他的脸。‎ 老板一直在忙,叮叮咚咚,剔、砍、割、切,刀具在他手里上下翻飞,耍杂技一样。‎ 豇豆咋卖?穿花短裤的男子在菜摊前蹲了下来,抓起一把豇豆,两只绿豆眼看向花婶。‎ 哦,贱卖,贱卖!两块五一把。‎ 贵了,两块吧?我全买了。绿豆眼忽闪了几下。‎ 看我这豇豆,麦秆儿一样匀称,鲜嫩着呢。‎ 啥?这么多虫眼。就这样,十把,我给你二十元!那男子把二十元钱硬塞在花婶手里。‎ - 26 -‎ 不成,少五元哩,那不成!花婶连连摆手,拽住豇豆不放。‎ ‎“嚓——”老板的刀在案桌上一响,眉骨上的蚯蚓曲里拐弯向前滚动:哎,我说二喜,想捡便宜嗦?拿口袋到垃圾桶里拾去!花婶和男子都吓了一跳。‎ 男子无趣,又从兜里掏五元钱丢到菜摊上,悻悻地走了。‎ 花婶的心里涌过一股暖流,随即挑选了一个大个的西红柿,揩了揩,双手递过去:老板,早上才摘的,尝尝鲜!‎ 他乜了她一眼,“咚咚”地只管忙手上的活计,嘴上叼的纸烟有节奏地上下颤动,蚯蚓在袅袅烟雾中若隐若现。‎ 吃一个吧,你看红透了,甜呢!花婶向老板跟前蹭了蹭,她的眼睛很快从蚯蚓那里滑了过去。‎ 老板对面戴眼镜的提了排骨,在等待找零。‎ 老板一摆手,西红柿便从花婶手里滑落地上,又滴溜溜滚到案桌下。皮破了,汁水溅了出来。‎ 花婶怔了怔,弯下腰,想把西红柿拾起来。她眼前忽地一亮,西红柿旁边躺着的不是一支香烟吗?金黄的滤嘴儿,雪白的纸卷儿,瞧上去都香喷喷的呢。案头上也有半包烟,烟盒上的熊猫在憨憨地啃竹叶。她琢磨:敢情是他弄掉了的。‎ 花婶咂巴下嘴:要是老伴能抽上这样一支烟该多好。‎ 她讪笑着说:您掉的吧?‎ 老板疑惑地看她一眼,鼻子里似乎“嗯”了一声,继续数手里的票子。‎ 老板,我给您捡起来了!‎ 噢?掉了的,不要了!他瞟一眼说。‎ 花婶的脸火烧火燎的烫,举着烟的手有些抖。她停顿了一下,然后把纸烟小心翼翼地揣到怀里。‎ 你老伴抽烟?老板用浸饱了油的帕子揩着手,偏过头问。‎ 嗯,抽啊!几十年了,戒不掉。‎ 他又好奇地问,一天抽几盒烟?‎ 几盒烟?花婶尴尬地笑笑,不怕您笑话,老头子有一段时间没有抽上纸烟了。前几年还时不时给他买一包两包廉价烟抽,今年不行,儿子打算在城里买房子……‎ 有人过来买肉,打断了她的话。‎ - 26 -‎ 肉摊上很快有争吵的声音,来人要买案板上一块上好的五花肉,老板就是不卖给他。说到激动处,那条蚯蚓又滚动起来了。后来,五花肉还是被来人买走了。‎ 太阳斜斜地从楼房空隙照到花婶的头上,她把外套脱下来做成个凉棚,罩住剩下的蔬菜。街上冷清了许多,人大多躲进茶楼里去了。‎ 老板的案板空了,正“叮叮当当”地收拾工具。他嘴里还在骂骂咧咧:龟儿子,不卖给你老子也不犯法噻!就你有老娘嗦?‎ 花婶心里纳闷儿,试着问:那五花肉,给您母亲留的?‎ 他没好气地说:是噻!‎ 花婶嗫嚅着,终究没再开口。‎ 老板像撸树叶儿一样,把零钞拨进塑料袋里。有疤痕的脸正对着花婶,她诧异地发现,脸上那条隆起的蚯蚓似乎不见了,眉毛看起来又浓又黑,其实那张脸也不是那么难看哩。‎ 花婶像想起了什么,轻轻探手入怀,那支烟还好好的,她轻轻舒了一口气。‎ 在整理背篼的时候,花婶呆住了——背篼里多了半包烟,烟盒上的熊猫蒙着一层油污。‎ 花婶侧过头,看见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街道尽头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小镇集市的地摊,反映出农村自然朴实的特点,交代人物的活动舞台。‎ B. 小说用“花短裤”“绿豆眼”这类词语写出二喜的痞相霸态,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C. 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老板这一形象,使扁平化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更加丰满。‎ D. 小说结尾花婶发现背篼里的半包烟,既照应了题目,又突出了老板这一人物的特点。‎ ‎6. 当老板说掉了的烟不要了之后,“花婶的脸火烧火燎的烫,举着烟的手有些抖”,请分析她此时的心理。‎ ‎7. 花婶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8. 小说是如何在情节的发展中完成对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5. B 6. “脸烫”是因捡起老板不要的烟而尴尬,“手抖”是因可以给老伴带回一支烟而激动。 ‎ ‎7. ①小说用花婶的视角叙述故事,在她的所见所闻所感中展开情节;她的行为推动情节的发展,送老板西红柿掉了,捡的时候发现烟,捡烟引出揣烟、谈烟,才引出老板偷送半包烟的情节。②透过花婶的视角,使老板的形象富有变化,更加丰满:一开始看似丑陋、粗鲁,最后实则内心富有正义感、同情心、孝心。 ‎ ‎8. ‎ - 26 -‎ 在花婶初见老板情节中,写出他的面相丑陋凶恶;在二喜强买花婶豇豆情节中,写出他富有正义感;在顾客非要买上好的五花肉情节中,写出他的粗鲁也孝心;在背篼里偷放半包烟的情节中,写出他的善良、富有同情心。‎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 B项,“痞相霸态”理解错误。根据文中描写“穿花短裤的男子在菜摊前蹲了下来,抓起一把豇豆,两只绿豆眼看向花婶”“贵了,两块吧?我全买了。绿豆眼忽闪了几下”“啥?这么多虫眼。就这样,十把,我给你二十元!那男子把二十元钱硬塞在花婶手里。”可知,小说用“花短裤”“绿豆眼”这类词语写出二喜的爱捡便宜的形象。‎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当老板说掉了的烟不要了之后,“花婶的脸火烧火燎的烫,举着烟的手有些抖”时的心理。分析人物心理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分析。结合上文的“她讪笑着说:您掉的吧?……老板疑惑地看她一眼,鼻子里似乎‘嗯’了一声,继续数手里的票子。……老板,我给您捡起来了!……噢?掉了的,不要了!他瞟一眼说。”可知,花婶的脸火烧火燎的烫是因为她把捡起来的烟递给老板时老板没要,她觉得有些尴尬,不好意思,所以才会“脸烫”。再结合上文的“她眼前忽地一亮,西红柿旁边躺着的不是一支香烟吗?金黄的滤嘴儿,雪白的纸卷儿,瞧上去都香喷喷的呢”“要是老伴能抽上这样一支烟该多好”描写可知,当花婶看到地上掉了的香烟时她很激动,想着能带给老伴抽该多好,没想到老板不要了,她的“愿望”能实现了,所以她激动的手都抖了,然后把纸烟小心翼翼地揣到怀里了。‎ ‎【7题详解】‎ - 26 -‎ 题干要求分析“花婶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这是对人物形象作用的考查,应该从两个方面分析概括:表现主题方面和推进情节方面。本题中花婶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思考。首先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小说所写的内容是用花婶的视角叙述的,也都是通过花婶的所见所闻展开的,如花婶送老板西红柿掉了,她捡的时候发现了烟,然后捡起烟老板不要,引出花婶的揣烟、二人的谈烟,才有最后老板偷送半包烟的情节,所以花婶的行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其次考虑对主题的作用:文中通过花婶的视角描写了老板形象的变化,如一开始的“老板四十多岁,平头,右眉骨有一道疤痕,隆起像蚯蚓一样曲里拐弯,从稀疏的眉毛里一直爬到鬓角。这或多或少影响到那张脸的美观,花婶就不敢正眼看他的脸。”,到后来的“有疤痕的脸正对着花婶,她诧异地发现,脸上那条隆起的蚯蚓似乎不见了,眉毛看起来又浓又黑,其实那张脸也不是那么难看哩。”,还有文中老板帮花婶卖豇豆,留五花肉给母亲,送花婶半包烟等行为,文中通过对老板外貌和行为的描写,展现了老板这个人物外表上看似丑陋、粗鲁,实则内心富有正义感、同情心、孝心。所以通过花婶的所见所闻也表现了主题。‎ ‎【8题详解】‎ 题干要求分析:小说是如何在情节的发展中完成对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这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但是要注意需要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来分析,可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来一一分析。如:‎ 一开始的情节“老板四十多岁,平头,右眉骨有一道疤痕,隆起像蚯蚓一样曲里拐弯,从稀疏的眉毛里一直爬到鬓角。这或多或少影响到那张脸的美观,花婶就不敢正眼看他的脸。……老板一直在忙,叮叮咚咚,剔、砍、割、切,刀具在他手里上下翻飞,耍杂技一样。”这是花婶初见老板情节,塑造了老板面相丑陋凶恶的形象。‎ 接着是帮花婶卖豇豆的情节,“‘嚓——’老板的刀在案桌上一响,眉骨上的蚯蚓曲里拐弯向前滚动:哎,我说二喜,想捡便宜嗦?拿口袋到垃圾桶里拾去!花婶和男子都吓了一跳。……男子无趣,又从兜里掏五元钱丢到菜摊上,悻悻地走了。” 塑造了老板富有正义感的形象。‎ 接着是顾客非要买留给母亲五花肉的情节,“肉摊上很快有争吵的声音,来人要买案板上一块上好的五花肉,老板就是不卖给他。说到激动处,那条蚯蚓又滚动起来了。后来,五花肉还是被来人买走了。……他嘴里还在骂骂咧咧:龟儿子,不卖给你老子也不犯法噻!就你有老娘嗦?……花婶心里纳闷儿,试着问:那五花肉,给您母亲留的?……他没好气地说:是噻!”,塑造了老板有孝心的形象。‎ 最后是偷送半包烟的情节,“在整理背篼的时候,花婶呆住了——背篼里多了半包烟,烟盒上的熊猫蒙着一层油污。” 塑造了老板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形象。‎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技法:‎ ‎1、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确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 - 26 -‎ ‎3、重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4、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一定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6、结合环境描写去分析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褭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注]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彍:张满弓弩。此处指射至。‎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其所以异于人也 用来……的办法 B. 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 慎重地 - 26 -‎ C. 则虽倾轮绝勒 拉断 D. 夫南越之修簳 长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惟其遇事而事治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东得百里奚于宛 C. 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D. 此数辈者 此四君者,皆以客为功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B.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C.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D.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外表并无异于常人之处,不能像布袋里的锥子一样自然出世。‎ B. 作者认为,用南越竹子做成的箭来敲敲打打,不能物尽其用,如同人才被埋没。‎ C. 作者认为,古代君王能挖掘才能鄙陋之人的潜力,使他们做出贤士才能做出的成就。‎ D. 作者认为,人才的出现得益于贤能之君的发现与正确使用,以此劝谏当朝君王。‎ ‎13. 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答案】9. A 10. D 11. B 12. C ‎ ‎13. (1)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不接纳,疏远士人而不任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 26 -‎ ‎(3)市中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等待高价出售)。‎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中,‎ A项,“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根据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就是他们不同于一般人的原因呀。所以此处的“所以”是“……的原因”,而不是“用来……的办法。‎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而”分别是: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B项,“于”分别是: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可不译;介词,从。‎ C项,“其”分别是:代词,那些;表示祈使语气的副词,意为“可要”。‎ D项,“者”都是助词,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 26 -‎ 判断本题断句可先从句式结构入手。如“引重车”“取夷路”都是动宾结构,中间要断开,“不屡策”“不烦御”句式结构对称,中间要断开,据此可排除CD。比较AB两项,“所以”无论是表示工具、方法时,还是表示原因时,其后都要跟上“……的方法”或“……的原因”,不单独用,所以据此可排除A项。原文标点是: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大意是:在马厩里,劣马、骏马混杂在一起,它们喝水、吃草、嘶叫、踢咬的样子一样,要找它们不同的地方,那是很少的。当骏马拉着重车,走在平坦的道路上,用不着老是鞭打它,也用不着驾车的人多操心,一松开缰绳,千里路程就跑完了。‎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作者认为,古代君王能挖掘才能鄙陋之人的潜力,使他们做出贤士才能做出的成就” 理解错误。作者在本文中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使用人才的办法,作者指出统治者要在实践中考察、选拔人才,尽其所能。文中有句话说“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他像这样做,即使比较愚昧、见识比较浅薄的人,也都能发挥他们的才智去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能、智力突出的人呢?这里是作者的假设让步说法,并不是作者的观点。‎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向使:假使;却:拒绝;内:通“纳”,接纳;是:这;富利之实:丰厚的实力;强大之名:强大的名声。‎ 句意: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不接纳,疏远士人而不任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第二句得分点:虽:即使;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以严刑董之”,“以”用,“董”督责;震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以威怒震之”,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心: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 26 -‎ 第三句得分点:游侠儿:游手好闲的年轻人;笼:名词作状语,用竹笼装着;昂:使……高;直:通“值”价格;居:储存;奇货:珍奇的货物。‎ 句意:市中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等待高价出售)。‎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况且有才能的人外表和一般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能辨明利害,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昌盛,这就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在上层的人假如不能精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他有奉、夔、杖、契那样高的才智,也不能使自己突出于一般人,何况才智不及他们的呢?世上有偏见的人才会说:“人怀有特别的才能在身上,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落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和良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根,嘶鸣啼叫互相嘴咬,想看出(哪匹)不同于其它的马是没有的啊。到了它牵引着沉重的车子,走不平坦的道路,不需要多次鞭打它,也不需要繁多地驾驭,只要一拉它的缰绳就已经到了千里以外的地方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一起赶路,那么(那劣马)即使倾覆了车的轮子,断了线绳,损坏了筋骨,日夜追赶,遥远得已经赶不上了,这以后良马和劣马才有分别了。古代的人君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给他于适合于他的才能的工作罢了。‎ - 26 -‎ 南越地区有一种长得很长的竹子,把它削成箭杆,用千锤百炼的优质金属给它安上箭头,用秋天鹗鸟的羽毛给它安上箭羽,再把箭安放在强劲的弩弓上而射到千步以外的地方,即使是穿着用犀牛皮作护身甲的人,也没有护甲不被立即射穿而死去的。这种箭是天下锐利的武器,是在武力争斗中决定胜负的一种宝贵东西。但是不懂得它的用处,拿它来敲敲打打,那它就和一根枯烂的棍棒没有两样了。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才智卓越的人物,可是使用的方法不恰当,那结果也就会像拿这支箭敲敲打打一样。古代君主懂得这个道理,于是精心衡量一个人的才能和慎重地安排他们的工作,使具备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强的、弱的才能的人,没有哪一个和他们的工作不相称的。他像这样做,即使比较愚昧、见识比较浅薄的人,也都能发挥他们的才智去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能、智力突出的人呢?唉!后来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大概是没有了解有才之士的主张并把它放到实际工作中加以试验,于是就说天下果真没有有才能的人,这也不过是未动脑筋罢了。‎ 我听说,战国时期六国合纵,辩论游说的人才便纷纷的出现。刘邦和项羽并起,楚汉相争,出谋划策、勇敢善战的人才就不断涌现了。唐太宗决心治理天下,而多谋敢谏的辅巨就投奔他来了,这些人才,当那几位君主还没出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被发现,人君假如想求得人才,他们就来了。今天的情况也正是这样,怕的就是在上层的人不去寻求人才、不使用他们罢了。天下那么大,人物那么多.而说没有人才,我就不相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通过描绘舟行所遇狂风恶浪的险境,表达词人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B. 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湖面宽广坦荡,湖水平稳。‎ C. “一船秋色”仅用四字,却让读者想象出周围山色浓郁、万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D. 最后两句表示词人要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美景,蕴含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愿望。‎ ‎15. 本词想象丰富,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4. A 15. ①“波神”二句写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想象成水神有意留词人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令人心旷神怡。②“水晶宫”一句写风吹水、水拍木船的声响,想象成水族们演奏的《霓裳羽衣曲》,美妙动听。‎ ‎【解析】‎ ‎【14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A项,“本词通过描绘舟行所遇狂风恶浪的险境”理解错误。“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是写行船被风浪所阻,微风吹起鳞鳞波浪,泛起波光,描绘了一幅暮泊秋水图。没有描写出舟行所遇狂风恶浪的险境。‎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题干要求分析诗歌中想象手法的运用,也就是虚写手法。找出诗歌中哪些诗句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并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这首词,上片“秋色”、“湖光”、“斜阳”、“细浪”,以及泊船后听到的涛声,皆为眼前景,为实写;而“波神留我看斜阳”,以及“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这些都词人的想象,是虚景。“波神”二句,词人行船为风浪所阻,但他却风趣地说是风波为了挽留自己欣赏湖上斜阳美景和湖面如鱼鳞般的片片细浪。想象奇特,有趣,透露了词人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心态。“水晶宫”一句,驰骋想象,造景奇特,照应“波神”,眼前似乎是水府鱼宫伴着秋风,轻打着木船,发出阵阵声响,就像是水族们演奏的《霓裳羽衣曲》,美妙动听。最后以“准拟岳阳楼上”作结,表示他一定要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岳阳楼”既符合眼前之景,又带有感发效果,令人联想到书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委婉地道出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抱负。‎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说明“_______,_______”,可谓喻巧而理至。‎ ‎(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变法是“_______,_______”来反驳司马光指出的“变法生事”这一观点。‎ - 26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秦王在宫中的生活极度奢靡,不珍惜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 ‎(4)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月光之下、水天同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思国之安者 (2). 必积其德义 (3). 举先王之政 (4). 以兴利除弊 (5). 鼎铛玉石 (6). 金块珠砾 (7). 素月分辉 (8). 明河共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弊”“鼎铛”“砾”“辉”“影”。‎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讲文明礼仪,守社会公德。‎ ‎②在市场竞争中,民营小企业要想抢占竞争的制高点,就要创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否则只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③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各具特色的私家庭院相继落成。逸庐运用先抑后扬的传统造园手法,以一条幽深小巷引出美不胜收的园林,给人豁然开朗之感。‎ ‎④曾经少不更事的我已经步入社会多年,棱角似乎已被磨平,但我却从不屈服于命运,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着。‎ ‎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私家车数量猛增,道路拥堵问题越来越厉害,尤其是节假日,某些拥堵路段的车流达几公里长,令人叹为观止。‎ ‎⑥以“窥斑见豹说红楼”为题,选择“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避免了贪多求全、力不从心弊端。‎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本题中,‎ - 26 -‎ 日新月异:意思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词义的重点是“变化快”。语境中形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之大,而不是快。故使用错误。‎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语境中没有说到失败,此处不合语境。‎ 豁然开朗:意思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根据语境“以一条幽深小巷引出美不胜收的园林”,可知此处是用了“豁然开朗”的本意,使用正确。‎ 少不更事:意思是指经验不多。语境指的是年少时的自己,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褒义词。语境指的是某些拥堵路段的车流达几公里长的现象,这里是感情色彩误用。‎ 窥斑见豹: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语境指的是选择“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红楼梦》,符合语境内容,使用正确。‎ 所以①②⑤使用错误,③④⑥使用正确。‎ 故选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20年6月23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具备短报文能力,可以传送图像、打语音电话。‎ B. 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险性增大,这些情况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C. 参加研究抗疟药物的屠呦呦团队,在全球人民的热切关注中,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终于得到解决。‎ D. 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答案】B - 26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 A项,搭配不当,“具备短报文能力,可以传送图像、打语音电话”的主语应该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而不是“我国”。‎ C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终于得到解决”中途易辙,偷换主语,应该把“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终于得到解决”改为“终于解决了青蒿素抗药性难题”。‎ D项,结构混乱,“所以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句式杂糅,糅合了“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洗净削皮较为安全”两种句式结构。 ‎ 故选B。‎ ‎1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古籍中对中土以外的四方各族泛称为“四夷”,《礼记·王制》中记载:“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B. 古代对百姓的称呼常带等级观念,或因其被虏获而称为“隶”,或因其众多而称其为“黎”“黔”,或因其衣食住行简陋而名之曰“白”“庶”“褐”等。‎ C. 中国古代各朝皆有较为严密的基层组织,如乡、亭、里、伍、拾、坊、村等,负责人称“长”或“正”,刘邦曾担任亭长。‎ D. 明清的科举制度,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而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不管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 B项,“因其众多而称其为‘黎’‘黔’,或因其衣食住行简陋而名之曰‘白’‘庶’‘褐’等”解说错误。或因其被虏获而称为“黎”“隶”,应该是:或因其众多而称其为“庶”或因其衣食住行简陋而名之曰“白”“黔”“褐”。‎ 故选B。‎ - 26 -‎ ‎【点睛】‎ ‎20.下面是一篇演讲稿的开头部分,请在划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不超过60个字。‎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语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吕氏春秋》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下面我将从这两个角度展开我的演讲。‎ ‎【答案】对同一件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也不同;一个人的眼光、胸怀决定着问题的高度与境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语境补写题,题干要求在划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本题注意分析材料的中心,材料围绕一个事件展开 即“失弓”,然后是三个人的看法,楚王“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孔子是“人失之,人得之”, 老子是“失之,得之”,所以可得出:对同一件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也不同。然后再思考三个人之所以有不同看法的原因,结合前文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所以可从一个人的眼光、胸怀决定着问题的高度与境界角度分析即可。填入横线处的文字要全面,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所以可以把两个观点综合在一起表述,注意字数的要求。‎ ‎21.下面的图表是某会所负责人做过的一次问卷调查的统计表,看过之后他做了两件事:一是在会所内设置了休闲区,免费提供咖啡和茶;二是规定会所会员每带来一个新会员,赠送老会员两张新项目体验卡。请根据统计表的信息,简要说明理由。‎ 某社区体育消费动机统计表(单位:人)‎ ‎【答案】‎ - 26 -‎ 根据统计表可知,部分人运动的同时有社交目的,所以通过设置休闲区利于顾客社交,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加入会所;又知,部分人运动有从众心理,所以通过奖励老会员的方式带动其朋友加入会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题,要求根据图表的内容,分析某会所负责人看过问卷调查的统计表后,他做了两件事的原因,需要通过图表上的调查数字来分析。首先看数值大的数字,喜欢强身健体的人数最多,有120人;然后再看占第二位的数字,是30,代表受周围人影响的人数,通过这个数值,某会所负责人看到了部分人运动有从众心理,所以通过奖励老会员的方式带动其朋友加入会所。再看占第三位的数字,是20,代表社会交往的人数,这也是相对多的,也是潜在客户资源,所以某会所负责人所以通过设置休闲区利于顾客社交,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加入会所。‎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禅师在河边打坐,突然听到河里有异样的声音。他睁开眼睛一看,有一只蝎子正在水里垂死挣扎。禅师伸手把它捞出来,却被毒蝎子蜇了一下。‎ 过了一会儿,他又听到挣扎的声音,睁眼一看,蝎子又掉进水里去了。他又把它救了上来,结果他的手又被蜇了一下。‎ 这时,旁边的渔夫说:“你真蠢,难道不知道蝎子会蜇人?”“知道。被它蜇了两次了。”“那你为什么还要救它?”“蜇人是它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会因为它的本性而改变。”‎ 蝎子又掉进了水里。禅师看看自己肿起来的手,再看看水里挣扎的蝎子,正犹豫间,渔夫把一个干树枝递到他手上。他用干树枝捞起了蝎子,这次他的手没有再被蜇。‎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 坚守善良 讲究方式 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老僧的话深中肯綮,发人深省。“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蝎子一命,正是佛心的体现,也是老僧的天性使然。在他看来,救蝎子挨蜇,得能偿失,利大于弊。‎ - 26 -‎ 禅师的本性没有因为手被蜇而改变。我们惊叹于禅师的善良与执著,而渔夫的智慧更引发了我们对行善的思考:禅师的行为固然高尚,但以伤害自己为代价,实不足取。谁又能说渔夫就没有同情心呢?渔夫的方法既能救起蝎子,又避免了伤害自己,实在高明。所以,我们既要坚守善良,又要讲究方式。‎ 还记得南京的彭宇扶起摔倒的老太太,被反咬一口,又输了官司,不就像这个被蝎子蜇的老僧吗?因为法院不做无罪推定,最终做好事者反被讹诈。‎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行善就一定要付出代价吗?我们该怎样保护行善者的利益呢?其实,类似于上述的事情是我们谁也不想看到的。试想,“彭宇们”若是再次遇到了别人的求助,还会像上次一样伸出援助之手吗?‎ 善是人的天性,虽然一些现象令人惋惜,但生活中善行仍在继续,就像老僧说的,不能丢了本性。只是生活中一些现象在提醒我们:要保持善心,也要讲究方式。‎ 不久前,上海人潘跃昀开车赴婚宴途中,见到一个遭到土方车碾压的四岁小女孩,便毫不犹豫地把她送进医院,还垫付了几千元医疗费。事后有人问他怕不怕被赖上,他说:你没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 潘跃昀的话振聋发聩,但我还想补充一句:特别是要做一个有防备的好人。做好事不留名可以,但要留证据。最好合伙做好事,有人用手机拍;要把做好事当成技术活儿。‎ 就像农夫与蛇的故事中,有人会以为农夫真是多管闲事,救了蛇却伤害了自己。农夫就像那个禅师,有慈悲却没有智慧,行事的初衷是善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伤害农夫并非蛇的本意,但这却是它的本性,是它在受到外界条件刺激下的条件反射,是谁都无法控制的。那么,我们要救它,就要尊重它的本性,同时也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将蛇放到光线充足的地方就可以了。‎ 生活中不乏好心救助反受伤害的例子,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要用智慧扬起善良的风帆,既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在坚守善良的同时,讲究行善之道,既救人又不伤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把握命题人的基本意图。禅师搭救落水的蝎子,两次被毒蝎子蜇了手。面对渔夫的责问禅师说:“蜇人是它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会因为它的本性而改变。”禅师的话引人思考。当蝎子又一次掉进水里,禅师犹豫之时,渔夫递过来一根干树枝这次禅师用干树枝捞起了蝎子,手没有再被蜇。所以说“慈悲是对的但慈悲也要有慈悲的方式”。渔夫的智慧更应该引发我们对行善的思考:禅师的行为固然高尚,但以伤害自己为代价,实不足取。‎ - 26 -‎ 正确理解禅师的话和渔夫的所为来准确立意,是写好这篇材料作文的关键。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怀着一颗善心片好意,去救助那些陷入困境的人们,有时不仅得不到对方的感恩和回报,还可能会因误解让自己受伤害。这时,我们是不是也学着某些人丢弃良知?不,人可以负我,但我不可负我心。不管怎样我们做人的原则,我们人性中那些纯真而美好的情愫不可丢。正如禅师所言:“我的本性不会因为它的本性而改变。”坚守我们心中那片净土,留存我们人性中的高尚。然而,话又说回来,怀着善心去付出,我们可以不求回报但我们应该不受伤害才对。当我们付出了爱意却得到了伤害时,心里总不是滋味。这时候就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要改变一下行善的方式,动一动脑子,学渔夫那样用智慧的方式去行善,同时也能保护好自己。所以说:慈悲是对的,但慈悲也要有慈悲的方式。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方式不对善意可能被误解甚至行善之人会受到伤害。开动大脑去思考,找到恰当的方式,你的善行才可能惠人又不伤己。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 根据分析,这则材料作文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去立意:‎ ‎1、坚守自己善良、真诚的本性,不因受到伤害而轻易改变自己,丧失本真;‎ ‎2、做善事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伤害对方,更不能伤害自己;‎ ‎3、在坚守自己善良真诚本性的同时,做事要注意采用恰当的方式。‎ 而空洞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从“蝎子”的角度立意,谈人们做事情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等立意都是不对的。‎ 结构示例:‎ 本文较适合写成议论文,议论文要注意结构的安排和论据的选择。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坚守善良讲究方式。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引述材料,提出观点。紧扣材料中“本性” 一词,肯定禅师没有因为手被蜇而改变本性,禅师的善良与执著应该点赞。但渔夫的智慧既能救起蝎子,又避免了伤害自己,更为高明。从而提出观点并点题:我们既要坚守善良,又要讲究方式。‎ 第二部分,紧扣中心,展开论述。‎ 第一层,列举南京彭宇扶起摔倒的老太太,做好事反被讹诈的例子,引发分析思考:难道行善就一定要付出代价吗?像彭宇一样心存善意的人若是再次遇到了别人的求助,还会像上次一样伸出援助之手吗?然后得出结论:善是人的天性,生活中善行一直在继续,因为就像老僧说的,人不能丢了本性。回扣中心:要保持善心,也要讲究方式。‎ - 26 -‎ 第二层,列举上海人潘跃昀毫不犹豫地救起一个遭到土方车碾压的四岁小女孩,并垫付了几千元医疗费的事例,并引他的话:你没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给行善者以信心,并证明人要坚守善的本性,再次回扣中心并提醒:要做一个有防备的好人。‎ 第三层,引述农夫与蛇的故事,证明行善且不受伤并不难。像农夫一样,首先我们一定要救蛇,但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我们只需将蛇放到光线充足的地方就可以了。‎ 第三部分:首尾呼应,升华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用智慧扬起善良的风帆,既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 素材积累:‎ ‎1、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是受到社会赞誉的壮举,而能做到理性救人的见义勇为更让人赞叹。据中国文明网最新报道,广东韶关一个名叫郭朝旺的好心人,3月2日回家途中发现河中一男子在挣扎,他第一想法是下去救人,但他没有盲目跳水,而是先打电话报警,并想了救人的程序,然后将外裤、外套脱下,再跳下水救人。郭朝旺说,下水救人也有技巧,否则反而对自己不利,更别说救人了。郭朝旺这种“自救自护”的理性救人做法,是值得这个时代大力倡导的。 ‎ ‎2、见义勇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我们不断看到一件件英勇救人奋不顾身的感人事迹,但我们更对一些人因为救人而牺牲了性命而惋惜,希望这样的悲壮场景不再发生。这几年,我们不断看到不想看到的媒体报道:内蒙古发生的1名同学落水,其余11人下水救助,最终4人溺亡;广东发生的1名同学坠江,4人下水施救,最终5人溺亡;黑龙江一青年下粪井被熏倒,5人连环施救4人遇难等等。当我们为这些英勇救人的行为表示崇高敬意之时,更愿意看到既能救得了别人,又能保全自己,实现完美救人的见义勇为。‎ ‎3、见义勇为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技术问题。不分场合不计后果没有量力而行的见义勇为,会带给人们悔之晚矣的伤痛与遗憾。救人的前提是学会自救自护,不仅要求当事人具有美好的道德品质、充分的勇气,更要求当事人具备充足体力、丰富经验和专业素养。控制见义勇为的安全风险,压缩利他行为的成本,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现代文明应有的尺度。 ‎ 救人于危难,善莫大焉,可是有些时候,救人也需要技术,否则会适得其反。‎ - 26 -‎ ‎4、马路上,一妇女因遭遇车祸而昏迷,路过的刁娜和丈夫立刻停车相助。路过的人怕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施手把伤者抬到路边。刁娜和丈夫便义无反顾地护在伤者身前指挥车辆绕行。天色渐暗,一辆飞驰的轿车不慎撞倒了刁娜,致使她双腿严重骨折。刁娜却为自己拯救了另一个生命而欣慰。车辆无情人有情!即使冒着生命危险,勇敢的刁娜依然坚守着善的本性,在车水马龙中上演生死相助的大爱传奇。‎ ‎5、坚守善良是一种力量。它能够影响社会的氛围,能够将能量在人群中扩散开来,带给更多人勇气与决心。最美老师张丽莉,在失控客车撞向学生的一瞬间,用力拉开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轮底下;最美司机吴斌,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仍努力把车正常停靠在路边,保护了一整车乘客的安全;最美军人孟祥斌,奋不顾身地跳入河中,将溺水者救起,自己却被湍急的水流冲得不见踪影……每年播出《感动中国》时,十几亿人为几个平凡人而感动,这就是坚守的力量,是善良的力量。人性善良的光辉将世界照得更加透亮。‎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