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河南省栾川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兰亭集序》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课标要求】‎ ‎1、梳理文章的文言实词,把握文章意思;‎ ‎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重难点】‎ 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千年之前的那个暮春,惠风和畅,一群文人于兰亭饮酒作诗。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其乐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其中有一位书法家,感于事过境迁、死生无奈,挥笔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他就是“书圣”王羲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王羲之,去体会他那字里行间所渗溢着的旷达的情怀吧!‎ 二、 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 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世居会稽山阴。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有能与之相比者,故有“ ”之称。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2.背景展示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渚山下。兰渚山为越王勾践种兰之地,汉代置驿亭,名曰兰亭。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修禊于此,泛觞赋诗37首,王羲之即兴撰书《 》,被后世称为“书法绝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亦因此成为中国书法圣地。今兰亭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1980年整修。兰亭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 ‎3.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 ”;也有请他人写的,叫“ ”,“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代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三、文章的学习 问题①、文章第1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明确: 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1)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3)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4)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 问题②、在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哪种看法?‎ 明确: 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脉络清晰。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人生苦短且无法把握,不禁“痛”从中来;又由“兴感之由”与古人“若合一契”,借此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联想到后人视今人之文,亦会同慨死生之大,然而生命不能永恒,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故作序希望兰亭宴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这在当时流行“一死生,‎ 齐彭殇”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现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问题③、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同时蕴涵着深深的“悲情”,作者悲从何处来呢?‎ 明确:思路提示一 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室内清谈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为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思路提示二 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思路提示三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悲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无情的恐惧。‎ 四.阅读迁移 王羲之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我读《兰亭集序》‎ 白坤峰 王羲之也认识到人总是要死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超出常人的地方在于他思索而且正视死亡,向死而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千年之后,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帕斯卡尔同样坦然地思索着同样的生与死的问题:“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  ‎ 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一千年之前,王羲之同样认识到人的可悲。‎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在高朋满座的集会之后突然心生悲凉,这是对生命易逝的悲凉,是面对冷冰冰的时间却无可奈何的悲凉,是灿烂的生命面对必然毁灭的悲凉。‎ 文章的第一段,王羲之以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山阴县兰亭的美丽:正是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名士们都来了,饮酒赋诗,流觞曲水,写不出诗就罚一杯,其乐融融,王羲之不由游目骋怀,笑逐颜开。在朋友的推荐之下,他带着浓浓的醉意,挥动鼠须笔,写下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虽有涂改之痕,但瑕不掩瑜,自古及今让很多人赞叹不已。‎ ‎ 东晋时期的中国并不太平,人命如草,我们可以想像,这短暂的欢乐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巨大的悲凉,尤其是当王羲之想到古人发出过有关生命短暂的感叹却同样没有一点办法的时候,他的悲凉就更加深重了。 是的,“死生亦大矣”——死与生是大事啊,人都是要死去的。他明白活着美好,他反对把“生与死、长寿与短命”等同的观点,其实那种表面荒诞的生死观也是面对多难人生的无奈自我安慰啊。‎ ‎ 王羲之的感叹至今也让我们有同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是的,我们今天也发出过“韶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浩叹。‎ ‎ 王羲之的思想并不是多么深刻,但是真实,真诚。‎ ‎ 时间最终战胜了王羲之,时间最终战胜了帕斯卡尔,时间也最终会战胜我们。然而,我们活过,我们思想过,我们比时间伟大,虽然时间比我们有力量。‎ ‎ 王羲之因为思索生命的终结,他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而帕斯卡尔不仅思考生命的终结,而且进一步明白了人的伟大与高贵,“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到自己可悲。”所以,帕斯卡尔由芦苇长成了参天大树。‎ ‎ 中国的土壤没有提供让芦苇长成大树的营养。 中国的芦苇王羲之影响了中国的书法。‎ 赏析:本文是读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后写的感想。说王羲之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见解深刻独到。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人就像一根苇草,是自然界中非常脆弱的东西;二是人毕竟是有思想的,人因为能思想而坚强、伟大。但王羲之最终没有成为思想家,却成了一代书法家,这一点和法国的帕斯卡尔有所不同,帕斯卡尔有适合他生长的土壤,他由一棵芦苇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为了影响世界的思想家。‎ 五、 课后作业 ‎【字词梳理】‎ ‎1.正音 癸丑 (  ) 修禊 (  )‎ 流觞 (  ) 娱乐(  )‎ 游目骋怀 (  ) 契合 (  )‎ 彭殇 (  ) 形骸 (  )‎ 契券 (  ) 遏制 (  )‎ 答案:ɡuǐ,xì,shānɡ,yú,chěnɡ,qì,shānɡ,hái,quàn,è。‎ ‎2.辨音 会稽 (  ) 会稽 (  ) 联系 (  )‎ 会计 (  ) 稽首 (  ) 系鞋带 (  )‎ 会面 (  )‎ 答案:kuài,kuài,huì;jī,qǐ;xì,jì。‎ ‎3.辨形 急 (tuān) 符 (qì)‎ ‎ 不安(zhuì) 而不舍(qiè)‎ ‎ 测(chuǎi)‎ 答案:湍,惴惴,揣;契,锲。‎ ‎【词语积累】‎ 词语释义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 游目骋怀:舒展眼力,开畅胸怀,形容身心开阔舒畅。‎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文言整理】‎ ‎1.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同 ‎ ‎(2)虽趣舍万殊 同 ‎ 答案:(1)“悟”同“晤”见面(2)“趣”同“取”取向 ‎2.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 ‎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 今义:种类 ‎(3)或取诸怀抱 古义: ‎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 今义:文雅;指文化或文人 答案:(1)它(曲水)的旁边的地方(2)指天地万物(3)襟怀抱负(4)这次集会的诗文 ‎3.词类活用 ‎(1)映带左右 (  ) ‎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 ‎ ‎(3)齐彭殇为妄作 (  ) ‎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 ‎ ‎(5)足以极视听之娱 (  ) ‎ ‎(6)所以游目聘怀 (  ) (  ) ‎ 答案:(1)名词作动词 环绕(2)形容词作名词 贤士;年轻的人,年长的人(3)形容词作动词 把……看成平等(4)数词作动词 把……看作一样(5)副词作动词 尽(6)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放纵,使…奔驰 ‎4.一词多义 ‎(1)于 当其欣于所遇 ‎ 得复见将军于此 ‎ 长于臣 ‎ ‎(2)之 及其所之既倦 ‎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夫人之相与 ‎ 足以极视听之娱 ‎ ‎(3)向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沛公北向坐 ‎ 秋天漠漠向昏黑 ‎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4)修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 ‎(5)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 ‎(6)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7)临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8)次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答案:(1)介词,对 介词,在 介词,比(2)动词,往,文中指得到 指示代词,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3)副词,往昔、过去 介词,朝着 动词,接近、临近 动词,奔向 连词,如果、假若(4)高 长 修建 整治、治办(5)注定 周 约定(6)情致 达到 招致(7)面对 迎 面对 将要(8)地方 下一等 按次序 行军途中驻地 ‎5.特殊句式 ‎(1)死生亦大矣              ‎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3)当其欣于所遇              ‎ ‎(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5)不能喻之于怀              ‎ 答案:(1)判断句(2)介宾短语后置句(3)介宾短语后置句(4)定语后置句(5)介宾短语后置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