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兰州市2020届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可以看作是作家追求个人审美体验的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与他人一起探求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公共行动。文学公共性就是指文学活动的成果进入到公共领域所形成的公共话题,此种话题具有介入性、批判性和明显的政治诉求,并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参与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一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求写作者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表现自已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感时忧国” 既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固有的伦理情怀,也是中国文学精神里特有的“公共性”品质。 雨果说:“愤怒与温情,是对于人类不自由状况两个方面的不同反应,并且,能够发怒的人就能够爱。”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就具有这种既“愤怒”又“温情”的特点:一方面,是“愤怒”和不满,具体表现为对权力的“以究王讻”的“上层反讽”;一方面,是仁慈和“温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中国文学的这种特殊形态的“公共性”,源自于中国文化的“天下为公”的基本理念、“经世致用”的责任伦理与“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在中国儒家的文化元典《礼记》里,就建构了“天下为公”的观念。后来的《吕氏春秋》对“天下观”的阐释愈加深入,也愈加进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在此基础上,邑不事及其门人全面地阐发了“士君子”文化观,表现出极可宝贵的启蒙主义精神,“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这种博大的“天下”观念和“遗生行义”的“士君子”伦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学写作。 - 26 - 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品质。王夫之说,中国自《诗经》以来的诗人,“有所指斥,则皇甫、暴公,不惮直斥其名,历数其愿,而且自显其为家父,为寺人孟子,无所规避。《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这种“无畏于天,无恤于人”的精神,作为一种伟大传统,在后来千百年的诗歌写作中,有继维绳绳的赓续和体现。在叙事文学的写作领城,司马迁则在《太史公自序》中,标举“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的叙事原则,实乃一种高度成熟的人文精神,其中所包含的“公共性”,即使今天来看,也具有充分的普遍性和现代性。 同情民众,关注民瘼,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伟大的“公共性”品质。以士君子为主体的优秀的中国文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皆以天下苍生为念。而中国文学中的“公共性”,也就体现为对“民生”“社稷”等“公共事象”的关注,体现为对同情底层大众的“哀”和“忧”的情感表达。在《离骚》里,屈原吟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抒发了他对艰难时世的不幸民众的同情;杜甫则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的真挚同情和对权势的尖锐批评。对杜甫的这种仁慈而又伟大的“哀忧”精神,华人学者洪业给予极高的评价:“他是心系家邦的国民。他所观察到的八世纪大唐帝国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而且,也存在于其他的国度。” 可以说,正是屈原、司马迁和杜甫他们正直而勇敢地介入自己时代的“公共生活”, 以中国人特有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来写作,来建构中国文学自己的“公共性”,并最终抵达与人类经验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才使我们的文学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并最终赢得世界读者的尊敬。 (摘编自李建军《“公共性”与中国文学经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公共性与作为社会人的作家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不能离开作家讨论文学公共性。 B. 相比于对权力的“愤怒”不满,作家对民众的仁慈“温情”更具有现实精神和人道情怀。 C. 《史记》的反讽精神,体现出了写作者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 D. 《离骚》《史记》和“杜诗”中包含的公共性,具有人类经验的“普遍性”和“世界性”。 2. 下列关于原文的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证中国文化伦理情怀与文学公共性的关联,是依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B. 文章引用雨果关于“愤怒与温情”的话,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C. 文章指出理解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品质可从两方面入手,并重点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 D. 文章提出问题后,分析了“感时忧国” 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并论证了其带来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真正介人公共生活、肩负责任感的写作者,其作品中也就必然有文学公共性的品质。 B. 《礼记》《吕氏春秋》和“士君子”文化观,对中国文学写作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 C. 杜甫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部分来自于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判断。 D. 中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看重的是写作者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忧哀” 情怀和反讽精神。 - 26 -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作家对民众的仁慈‘温情’更具有现实精神和人道情怀”错误,第二段“一方面,是仁慈和‘温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看不出来两者之间的比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并重点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错误,文章主要是“公共性”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比如“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品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项,“……其作品中也就必然有文学公共性的品质”错误,不全面,第一段“要求写作者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表现自已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可知还要“表现自已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B项,“……对中国文学写作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错误,第二段“在中国儒家的文化元典《礼记》里,就建构了‘天下为公’的观念。后来的《吕氏春秋》对‘天下观’的阐释愈加深入,也愈加进步”,可知不一样。 D - 26 - 项,“……看重的是写作者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错误,无中生有,最后一段相关信息“可以说,正是屈原、司马迁和杜甫他们正直而勇敢地介入自己时代的‘公共生活’, 以中国人特有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来写作,来建构中国文学自己的“公共性”,并最终抵达与人类经验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才使我们的文学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可知中国文学作品“最终抵达与人类经验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所以受欢迎。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平台举办现场会,部长姜大明宣布,我国进行的首次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稳定产气,取得历史性突破。这是中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可燃冰试采,创造了连续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 这次试采,整合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内的两家海洋地质调查单位,并联合系统内勘探技术所、油气调查中心、水环中心,探矿工程所和测试中心等直属单位优势专业力量,构建起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核心层,以中石油、北京大学为紧密层,以其他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服务商为协作层的体系,创新制定了科学的技术路线和详细的试采工程实施方案,优化形成了四种防砂方案和两种人工举升方式,选定全球最先进的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连续奋战18个月,终于实现我国海域可燃冰试开采成功。 (摘编自于德福、陈惠玲《南海深处的冰与火》) 材料二: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目前公认最佳的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主要存在于冻土地区和海洋环境。就其储量而言,约是剩余天然气储量的128倍,其有机碳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碳含量的2倍,仅海底探查到的分布量,就可供人类使用1000 - 26 - 年。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难度巨大:一是其赋存于尚未石化的海底砂层中,赋存空间犹如用砂构筑的蜂巢,开采时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为天然气和水后,“蜂巢壁”极可能坍塌并被带走,进而堵塞采气管道;二是只要温度、压力条件一变,天然气水合物即挥发成气体进入大气,瞬间变成环境杀手。因此,至今鲜有国家尝试。结合各国开采领域专利的申请情况,形成下图: 材料三: 中国对可燃冰的研究相对较晚,从1985年国内第一次出现可燃冰的概念,都是在进行早期科研信息搜集和研究。直到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后,我国的研究才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2002年正式启动为期10年的专项研究,在我国海域开展可燃冰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并用国家科技计划等给予支持,持续开展探测关键技术等研究。2007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联合国內外先进调查勘探力量,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实施了我国首次可燃冰钻探,成功获取实物样品,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计划在海底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2011年,可燃冰勘查与试采专项工作启动。2013、2015年先后3次组织实施钻探,发现两个超千亿方级矿藏,并精准锁定了试采目标。2016年成述可然冰工程技术中心,创新研发了试采关键技术和装备体系。2017年首次可燃冰试采作业成功,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试采未对周边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在2017年首次试采中,有大量国产化装备成功投入应用。首先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双井架半潜式钻并平台一“蓝鲸一号”,其次是大量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工具,如完井防砂工艺,完井与测试系统集成装备。但是,试采中采用的装备都是通用海工装备,要想实现商业化开采还必须要有专业化可燃冰开采装备。 (摘编自新华社《直击我国海城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成功试采》) - 26 -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清洁能源,又名可燃冰,它虽能解决人类能源短缺问题,但开采技术不稳定时,会造成环境污染。 B. 就申请国分布来看,可燃冰开采专利的主要申请量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日本,而在申请量上,中国具备绝对的优势。 C. 从申请趋势来看,可燃冰开采专利申请量在2013 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以后,除2017年之外,总体增长趋势平稳。 D. 结合专利逐年申请量中的全球申请量和中国申请量的对比,可知中国的申请量并非来源于历史的累积,而是后来居上。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在南海进行的试采,创造了连续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也为泥质粉砂型可燃冰开采提供了技术经验。 B. 自我国开展可燃冰的研究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科研信息搜集研究综合调查与评价和勘查与试采三个国家专项。 C. 可燃冰虽然已经成功完成试采作业,但还不能成为我国可充分利用的能源,这是因为我国对其尚米进人商业化开采阶段。 D.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可燃冰研究已经领先于世界,几十年的可燃冰研究历史,也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6. 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2017年可燃冰试采作业能够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原因。 【答案】4. A 5. D 6. ①实施国家计划,统筹各方力量集中研究和解决可燃冰的开发;②利用长期研究和技术的积累,攻克关键技术和难点;③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精神,自主研发开发技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它虽能解决人类能源短缺问题”错误,材料二“就其储量而言,约是剩余天然气储量的128倍,其有机碳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碳含量的2倍,仅海底探查到的分布量,就可供人类使用1000 - 26 - 年。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难度巨大”,可知储存量丰富,但是开采难度巨大,解决人类能源短缺问题未知。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D项,“中国可燃冰研究已经领先于世界”错误,原文相关信息“这是中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可燃冰试采,创造了连续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计划在海底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但是并没有证明“中国可燃冰研究已经领先于世界”。 故选D。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中国对可燃冰的研究相对较晚,从1985年国内第一次出现可燃冰的概念,都是在进行早期科研信息搜集和研究。直到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后,我国的研究才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2002年正式启动为期10年的专项研究,在我国海域开展可燃冰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并用国家科技计划等给予支持,持续开展探测关键技术等研究。2007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联合国內外先进调查勘探力量,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实施了我国首次可燃冰钻探,成功获取实物样品”,即实施国家计划,统筹各方力量集中研究和解决可燃冰的开发;“2011年,可燃冰勘查与试采专项工作启动。2013、2015年先后3次组织实施钻探,发现两个超千亿方级矿藏,并精准锁定了试采目标。2016年成述可然冰工程技术中心,创新研发了试采关键技术和装备体系。2017年首次可燃冰试采作业成功,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试采未对周边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影响”,即利用长期研究和技术的积累,攻克关键技术和难点;“在2017年首次试采中,有大量国产化装备成功投入应用”,即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精神,自主研发开发技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 - 26 - .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凶犯 [俄罗斯]契诃夫 在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的是一个身材矮小、瘦弱无比的庄稼汉,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他的脸上胡子拉磴的,一脸的麻子,两条浓眉耷拉着,让人很难看清他的眼睛。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他还光着脚。 “杰尼斯·格里戈里耶夫!”审讯官开口说道,“你往前站一点儿,回答我们的问题。本月7日,也就是7月7日早晨,铁路护路员巡查路况时,在141俄里处,当场发现你在拧铁轨上用来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就是这种螺丝帽……他便把你和螺丝帽扣留了。是这样吗?” “啥?” “事情是护路员说的那样吗?” “是的。” “好的。嗯,那你拧螺丝帽干吗?” “你别老‘啥、啥’的,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你拧螺丝帽干吗?” “要是不干吗,我就不去拧了。”杰尼斯声音嘶哑地说,斜着眼睛着着天花板。 “那你用螺丝帽做什么?” “就那种螺丝帽吗?我们用它做钓鱼坠……” “你说的‘我们’是指哪些人?” “我们,就是老百姓呗……也就是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民。” “听着,老兄,你别跟我装糊涂了,用不着胡扯什么钓鱼坠儿!” “我打娘胎里生下来就没撒过谎,在这里我敢撇谎吗……杰尼斯嘟囔着,眨巴着眼睛,“再说了,大人,没有坠儿能行吗?你把鱼饵或者蚯蚓挂到鱼钩上,要是没有坠儿,它能沉到水底吗?我撒谎了吗……”杰尼斯发出了一阵冷笑。 “这样说来,你拧下这个螺丝帽就是为了拿它做鱼坠儿了? - 26 - “不为这个又为啥呢?它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 “你也可以拿铅块、子弹壳做坠儿啊,或者钉子什么的……” “铅块在路上捡不到,得去买,而钉子又不合适。螺丝帽虽然难弄,但比其他东西都要好……很沉,而且有个窟窿。” “你装什么糊涂!难道你还没弄清楚,笨蛋,你这一拧会拧出什么后果?如果护路员没有发现,火车就有可能出轨,就会死很多人!而这些人是你害死的!” “大人!我干吗要害他们呢?难道我是恶棍吗?” “在你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火车出了事故呢?你虽然只拧掉了两三个螺丝帽,但也许火车就是因为这而出了事!" 杰尼斯阴笑着,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 “得了吧!这些年来,全村人都在拧螺丝帽,还不是照样平安无事?假如我撬了铁轨或是搬了一根木头放在铁路上,哎呀,那么,火车可能会被撞翻,可是呸!就那么一个螺丝帽!” “你知道不,就是那些螺丝帽把铁轨固定在枕木上的!” “这个我们……我们又没拧下所有的螺丝帽……还留着许多呢。” 杰尼斯打了个哈欠,并在嘴巴上画了个十字。 “去年这里就有一列火车出轨,”审讯官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去年的火车脱轨……我终于弄明自子!” “您可是读过书的人,所以您是懂道理的人,您刚才所说的,句句在理。而那个护路员不过就是个乡巴佬,什么都不懂。他抓住我的衣领就把我给拽来了……” “你听着,《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有可能将造成灾……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会引发什么后果……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 “您当然知道得最清楚了……可我们是睁眼……我们哪懂这些啊!” “你其实什么都懂!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 “我为什么要撇谎呢?如果您不信,就到村里去问问没有鱼坠只能钓到欧鳇鱼。” “嗨,住嘴……” 整个法庭鸦雀无声。杰尼斯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望着铺着绿色桌布的桌子,使劲儿眨巴着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铺着绿绒布的桌子,而是刺眼的阳光。审讯官在快速地写着什么。 “我可以走了吗?”杰尼斯沉默了一会儿,问道。 - 26 - “不行。我得先把你抓起来,然后让你去坐牢。” 杰尼斯不再眨眼,微徽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 “为什么要坐牢呢?大人,我没空,我还得去赶集呢,还得到叶戈尔那里要回三卢布的油钱……” “住嘴,别吵了……” “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 “我烦透你了,喂,谢苗!”审讯官吼道,“把他带下去!” “我们家三兄弟,”杰尼斯嘟囔着,两名强壮的法管正拽着他走出审讯室,“兄弟帮兄弟又不是义……兄弟交不上税,而我杰尼斯却去承担什么责……你是什么狗屁法官!……你们应该靠本事断案,不应该无中生……哪怕是该被刀剐,也得犯了事才行啊,也要凭良心啊……” (朱宪生译,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对庄稼汉穿着、外貌的描写,既从正面交代了庄稼汉困窘的境况,又从侧面反映了审讯官与之不同的生活处境和居高临下的态度。 B. 小说写杰尼斯由“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到“使劲儿眨巴着眼睛”,较完整地描写了他对自己罪行认识的转变过程。 C. 小说多次写到审讯官与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民杰尼斯的对话,但两人对话各自站的立场却完全不同,这就在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D. 小说在作品中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主观态度,而是客观冷静地写人叙事,同时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这与《装在套子里的人》相似。 8. 契诃夫说:“我善于长事短叙。”请从“长事”与“短叙”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9. “叙事的对话性” 是该小说的特色,这种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杰尼斯受审本身是有前因后果的“长事”。这一事情由拧螺丝帽、被捉、送进法庭、判处坐牢等事件组成;②作者只将事件集中在审判这一场景中“短叙”,将其他事件都在审讯官和杰尼所的审讯。答辩中交代出来;③对“长事”进行“短叙”。着眼于叙述留有余地,作品形成一种含所不露、意在言外的特色,能启发读者深思。 9. - 26 - ①全篇几乎全为对话由法院审讯官和农民杰尼斯的对话构成小说的主要内容;②在对话中呈现人物的言行和心理、在个性化额人物对语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③在对话中呈现人物情感感想的冲突与对立、推动情节发展。蕴含小说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较完整地描写了他对自己罪行认识的转变过程”错误,杰尼斯自始至终不认为自己犯了罪。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基本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题干要求从从“长事”与“短叙”的角度分析,这是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一篇。本文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讽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于事无补。文中的丹尼斯令人既好笑又难受。杰尼斯受审本身是有前因后果的“长事”,“铁路护路员巡查路况时,在141俄里处,当场发现你在拧铁轨上用来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就是这种螺丝帽……他便把你和螺丝帽扣留了。是这样吗?”“不行。我得先把你抓起来,然后让你去坐牢。”这一事情由拧螺丝帽、被捉、送进法庭、判处坐牢等事件组成;作者只将事件集中在审判这一场景中“短叙”,“去年这里就有一列火车出轨,”审讯官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去年的火车脱轨……我终于弄明自子!”“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即将其他事件都在审讯官和杰尼所的审讯;对“长事”进行“短叙”,着眼于叙述留有余地,作品形成一种含所不露、意在言外的特色,能启发读者深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你往前站一点儿,回答我们的问题。本月7日,也就是7月7日早晨,铁路护路员巡查路况时,在141俄里处,当场发现你在拧铁轨上用来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就是这种螺丝帽……他便把你和螺丝帽扣留了。是这样吗? - 26 - ”“啥?”“住嘴,别吵了……”“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可知全篇几乎全为对话由法院审讯官和农民杰尼斯的对话构成小说的主要内容;“杰尼斯阴笑着,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杰尼斯不知道自己已经犯法,在审讯官面前一副冷漠的表情,在对话中呈现人物的言行和心理、在个性化人物对语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丹尼斯认为自己是为了钓鱼才拧掉枕木上的螺丝帽,又没有害人,所以不犯法,并且别人也拧枕木上的螺丝帽,他认为自己当然也可以;审讯官认为拧掉枕木上的螺丝帽是违法的,丹尼斯是知法犯法。在对话中呈现人物情感感想的冲突与对立、推动情节发展。蕴含小说主题。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扦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句张羽名由此显。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馀不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入见王曰:“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 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 谢安国曰:“吾今出诡、 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于是景帝、太后益重安国。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 - 26 - ,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曰:“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安国为人多大略,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丞相田蚧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岁馀,徙为卫尉。明年,匈奴大入边。安国为材官将军,屯于渔阳。安国捕生虏,言向奴远去。即上书言方田作时,请且罢军屯。罢军屯月馀,匈奴大入上谷、渔阳。安国壁乃有七百馀人,出与战,不胜,复入壁。匈奴虏略千馀人及畜产而去。天子闻之,怒,使使责让安国。徙安国益东,屯右北平,是时匈奴虏言当入东方。安国姜自魂,意忽忽不乐,数月,病欧血死。 (节选自《史记·韩安国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 B. 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 C. 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 D. 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子》是《韩非子》一书的旧称,其用寓言说理的艺术,可与《庄子》比肩而论。 B. 晏驾是指皇帝的车驾出得晚,以此讳言帝王已死。这里是韩安国讳言汉景帝之死。 C. 和亲是指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 D. 国器指能施政于国、堪当大任之人。后世用“长孺国器”的典故来喻指辅弼之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安国很有才干,顺利化解危机。吴楚叛乱时,他和张羽固守力战使吴军未能越过梁界;孝王为太子图谋封地并私藏刺客时,他又成功劝阻了孝王。 B. 韩安国因时制宜,阻止兴兵伐胡。延议匈奴和亲一事,他与熟知边事的王恢观点相左,认为匈奴难以制服宜与和亲,最终皇帝也同意了他的看法。 C. 韩安国时运不济,错失丞相之位。在他代理丞相之职时,不巧堕车跌跛了脚,皇帝因他脚跛得厉害只好改变正式任相于他的想法,改而任用他人。 - 26 - D. 韩安国守边不力,失去皇帝信用。他屯驻渔阳防御时,错误估计形势,致使汉军在匈奴进逼时因兵少退回军营壁守,损失惨重;后被问责远调边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番国大索,月馀不得。 (2)安国捕生虏,言匈奴远去。即上书言方田作时,请且罢军屯。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汉王室(先后)派十批使者到梁国,自国相以下进行全国大搜捕,一个多月还没有抓到(公孙诡、羊胜)。 (2)韩安国活捉的俘虏,供说匈奴已经远远离去,(韩安国)就上书皇帝说正是从事耕种的时节,请求暂时停止屯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安言论,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 “犯上禁”“桡明法”,句式一致,之前之间断开,排除BD; “天子以太后故”“以”,因为,“故”,缘故,“因为……缘故”,之后断开,排除AB。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项,“晏驾是指皇帝的车驾出得晚……这里是韩安国讳言汉景帝之死”错误,晏驾,君主时代称帝王死。“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文中韩安国讳言太后之死。 故选B。 【12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A项,“孝王为太子图谋封地并私藏刺客时”错误,原文“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意思是,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十辈”,十批使者;“番国”,全国;“月馀”,一个多月么。(2)中“捕生”,活捉;“方资”,正是;“且图”,暂时。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26 -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曾经在邹县田先生之处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国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窦太后很宠爱他。孝王新得到齐人公孙诡,很高兴。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以至杀害了原吴国国相袁盎,汉景帝便听到了公孙诡、羊胜等人的谋划,于是派使者务必捉拿到公孙诡、羊胜。汉派使者十批来到梁国,自梁国国相以下全国大搜查一个多月还是没有抓到。内史韩安国听到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韩安国入宫进见梁孝王说:“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安言论,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假如太后逝世,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话还没有说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谢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 羊胜。”公孙诡、羊胜两人自杀。汉朝廷的使者回去报告了情况,梁国的事情都得到了解决,这是韩安国的力量啊。于是汉景帝、窦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建元六年(前135)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丞相田蚧死了,韩安国代理丞相的职务,给皇帝导引车驾时堕下车,跌跛了脚。天子商量任命丞相,打算任用韩安国,派人去看望他,脚跛得很厉害,于是改用平棘侯薛泽担任丞相。韩安国因病免职几个月,跛脚好了,皇上又任命韩安国担任中尉。一年多后,调任卫尉。第二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杀了辽西太守。卫尉韩安国担任材官将军,驻守在渔阳。韩安国抓到俘虏,俘虏供说匈奴已经远远离去。韩安国立即上书皇帝说现在正是农耕时节,请求暂时停止屯军。停止屯军一个多月,匈奴又大举入侵上谷、渔阳。韩安国的军营中仅有七百多人,出迎与匈奴交战,无法取得胜利,又退回军营中。匈奴俘虏掠夺了一千多人和牲畜财物而离去。天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恼火,派使者责备韩安国。调韩安国更加往东移动,驻守在右北平。因为当时匈奴的俘虏供说要侵入东方。韩安国内心觉得非尝谘愧,心里非常失意而闷闷不乐。过了几个月,生病吐血而死。 - 26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有美堂暴雨①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酒面②,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①有美堂: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照宁六年初秋,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和几位诗友,设宴小饮于此,忽遇暴雨,即兴写下此作。②据传,唐玄宗在沉香亭召李白赋诗,李白己醉,玄宗命以清水洒其面使之醒来,李白醒后掇笔写成《清平调》三章。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脚底一声雷”和“顽云拨不开”既写出了雨中景象,凸显了有美堂的环境特点。 B. 颔联用动词连缀意象,摹写风雨在空间的纵横之状,给予读者强烈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C. 颈联连用两个比喻,分别诉诸视觉与听觉形象;前句写江水的高涨,后句写雨声的响亮。 D. 诗歌以雄奇的笔调描写诗人于有美堂所见:骤至之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 15. 诗歌尾联化用传说和典故,与其他各联正面描写雨景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抒发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14. A 15. ①情感抒发。尾联以洒泉水唤醒诗仙李白和倾制鲛屋里满室的珠玉盛况,暗喻奇妙景物诱发了诗人的佳句美文。显示了诗人无比的豪情和自信。②结构安排:由实转虚(由景及人) 诱人逛想,使诗歌的节奏和气势如疾风暴雨,一气贯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既写出了雨中的景象”错误,不是雨中,是雨前。诗的起首很突兀,直接入题写暴风雨来时,闷雷起自脚下,云雾绕座不散。突出了所处的地势很高,因而所见的暴雨,与平地所见不同,为下文铺垫。 故选A。 - 26 -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手法、结构安排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翻译:一声响亮的雷声宛如从游人的脚底下震起,有美堂上,浓厚的云雾缭绕,挥散不开。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点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开怀。我真想唤起沉醉的李白,用这满山的飞泉洗脸,让他看看,这眼前的奇景,如倾倒了鲛人的宫室,把珠玉洒遍人寰。尾联转入观感。这样磅礴的雨景,令诗人震动不已,于是想让这满山飞漱的泉水沃醒沉醉的李白,让他看看如同倒倾鲛人宫室、洒下满天珍珠的奇景;同时,又等于在说要唤醒李白,请他写出美妙杰出如同珠玉般的诗篇来。这两层意思,看似不连,实际上是用了诗家惯用的“雨催诗”的典故。这首诗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雨即将来临。颔联三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颈联二句具体写暴雨,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声。尾联写观感,突发奇想,联想到李白故事。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习比苦想有益的道理。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士大夫阶层择师时受门第观念影响的普遍心理。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自己求学时与“同舍生”相比虽苦寒却自足的原因。 【答案】 (1).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 (3)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26 -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须臾”“谀”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间文学,是指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并在民间社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至今的口头文学作品。它不仅是劳动人民生活智慧与生产智慧的总结,而且是民族精神与优秀道德的重要 。 社会的发展仅有经济的推动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民族精神以及这个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动力,也是_____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他们通过一个个故事在普及历史知识,讲述中华传统的同时,也在继承古代“高台教化”传统的基础上,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表达着自己的爱憎,教化着底层民众, 文明世风,践行着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的 重要使命。故艺谚一直有“说书、唱戏劝人方”“一世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的说法。在民间社会中,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优秀的传统道德,正是通过一则则民间传说故事,一出出民间说唱实现 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间文学可以通过与书面文学相比方式的通俗易懂,渗入底层社会,进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表现 维持 浸润着 代际传承 B. 体现 维持 濡染着 世代交替 C. 体现 维系 濡染着 代际传承 D. 表现 维系 浸润着 世代交替 18.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街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26 - 我们的民间故事家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艺人,充当着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教化者”的重要角色。 B. 而充当着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教化者”角色的,正是各种各样的民间艺人和我们的民间故事家。 C. 而充当着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教化者”重要角色的,正是我们的民间故事家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艺人。 D. 我们的民间故事家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艺人,被人们认为是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教化者”的角色。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民间文学与书面文学相比,可以通过方式的通俗易懂,渗入底层社会,进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 B. 民间文学与书面文学相比,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渗入底层社会,从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 C. 与书面文学相比,可以通过民间文学方式的通俗易懂,渗入底层社会,进而填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 D. 与书面文学相比,民间文学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渗入底层社会,从而填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 【答案】17. C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表现:表示出来。体现:指某一事物具体地表现出某种现象、某种性质或精神。根据语境“而且是民族精神与优秀道德的重要”,填入“体现”。 第二组,维持:指保持使继续存在。维系:指牵绊,也指保持不使涣散。修饰“社会秩序”,填入“维系”。 - 26 - 第三组,浸润着:液体渐渐渗入或附着在固体表面。濡染着:指沾染;受熏陶。修饰“文明世风”,填入“濡染着”。 第四组,代际传承:两代之间的传承。世代交替:在生物的进化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与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分局预计“一出出民间说唱实现”,填入“代际传承”。 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根据“社会的发展仅有经济的推动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可知精神力量很重要,“民族精神以及这个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动力,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即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的作用,根据括号后“他们”是代词,代指括号内的名词,即“民间故事家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艺人”,排除AD; 根据前语境“正是通过一则则民间传说故事,一出出民间说唱实现”,应该先说民间故事家再说“民间艺人”,符合一一对应的表达原则,排除B。 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民间文学可以通过与书面文学相比方式通俗易懂,渗入底层社会,进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语序不当,“与书面文学相比”,提到最前;成分残缺,“通过……方式”;搭配不当,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进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改为“从而填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 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20. - 26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澳大利亚一项研究发现,跑步与死亡率显著降低存在相关关系。______,跑步参与者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癌症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7%、30%和23%。而且,只要跑起来,即使跑得少、跑得慢,也有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不过,______, 可能就需要一些剧烈的运动了。研究显示,每天把1小时的久坐换成1小时的剧烈运动,能降低久坐人群31%的全因死亡风险和64%的心血管死亡风险。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每周至少要有150分钟的中高强度体育运动,达不到这一标准的人,死亡风险升高28%。______,最常见的还要数跑步。相比其他运动方式,跑步不需场地,也无需花钱,参与的人数众多,对其研究更易取得充足的数据和证据。 【答案】 (1). ①与不跑步的人相比 (2). ②要想进一步降低死亡风险 (3). ③至于运动的方式 【解析】 【详解】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个空根据“跑步与死亡率显著降低存在相关关系”和“跑步参与者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癌症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7%、30%和23%”,填入“与不跑步的人相比”;第二个空根据“可能就需要一些剧烈的运动了”,填入和风险有关信息,“要想进一步降低死亡风险”;第三个空根据“最常见的还要数跑步”,填入运动方式相关信息,即“至于运动的方式”。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上下文句式要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于2020年1月11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在本次国家验收之前,经过2年紧张调试的“中国天眼”台已于2019 年4月面向国内天文学家试开放。试运行以来,“中国天眼”运行可靠稳定,其灵敏度为全球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这是中国建造的射电望远镜在主要性能指标上第一次占据高点。同时,“中国天眼”在调试阶段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数据,目前探测到146 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102颗已得到认证。 - 26 - 【答案】①2020年1月 11日;②“中国天眼”正式开放运行;③试运行时灵敏度已首次占据高点;④调试阶段已取得有价值的科学数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压缩能力。做本类试题,第一,摘中心句,打枝削叶;第二,去伪存真,删繁就简;第三,去粗取精,舍末逐本;第四,敲骨吸髓,融会贯通。本题中,注意时间、事件等关键信息和字数要求。第一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于2020年1月11日顺利通过国 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重要信息,时间“2020年1月 11日”,主体,“中国天眼”。第二句“在本次国家验收之前,经过2年紧张调试的“中国天眼”台已于2019 年4月面向国内天文学家试开放”,关键信息“向国内天文学家试开放”。第三句“试运行以来,‘中国天眼’运行可靠稳定,其灵敏度为全球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这是中国建造的射电望远镜在主要性能指标上第一次占据高点”,关键信息,“试运行时灵敏度已首次占据高点”。第四句“同时,‘中国天眼’在调试阶段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数据,目前探测到146 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102颗已得到认证”,关键信息“调试阶段已取得有价值的科学数据”。 【点睛】压缩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作题者需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班会课上,高三(7)班班主任分享了《中学生》杂志刊登的文章。这是一期探讨高中生生涯规划的主题文章,其中引用了历史上三位学者的说法。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 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其未来对国家的贡献也许比现在盲目所选的或被动选择的学科大得多,将来前途也是无可限量的。(胡适) 同学对个人问题应从主观客观各方面来审量一下,或偏治学,或偏治事,治学治何种学,治事治何种事,来得一决定,向前努力。( 梁漱溟) 对于以上说法,同学们看法不一:有的认为这三位学者的说法对当今高中生生涯规划具有指导意义;也有人认为他们的观点已经过时,不再有借鉴价值;还有人认为未来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的因素,规划可能赶不上……为此,班主任布置了下列三个学习任务,请你任选一个,以高三(7) 班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 26 - ①在学校“新时代高中生人生规划”演讲活动上的演讲稿。 ②在《中学生》杂志社“中学生人生规划”论坛上的发言稿。 ③在大学专业报考一事上与自已意见出现分歧时写给父母的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专业不是决定成就的唯一条件 爸爸妈妈: 你们好!爸爸妈妈还记得前一段我们看的《流浪地球》吗?法学院毕业的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火遍全球,工科博士陈更、孙晓婧夺得《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冠亚军。这些人的专业似乎与他们的成就没有必然的关联,可见,专业并不是影响成就的很重要的条件。 我想起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先后做了很多梦,一直想救人济世,后来却用他的如椽巨笔,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道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孤独寂寞中不忘自己的理想,在残酷丑恶的环境中坚持救国救民的梦想,这是多么难能可贵,正是这难为的梦想,艰难的行动,唤醒了国民麻木的灵魂,成就了一代文学巨人,成就了一代圣人。鲁迅先生所从事的工作也与他的专业无关,但他却成为了一座文学丰碑,这其中,对梦想的坚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生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跑,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不代表日后就能成功;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未必不能有所成就。成功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地努力坚持。一线巨星赵丽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她就读于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空乘专业,这是一所普通专科学校,毕业后就去打零工,但她喜欢表演,想当演员,最终,凭借冯小刚导演的赏识走上自己梦寐以求的演艺生涯。跑了七年龙套后,才被于正发现,演了《陆贞传奇》的女主。随后,事业蒸蒸日上,如今大红大紫。赵丽颖的经历充分证明,只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管学了什么专业,都不会影响以后的成就。 一个原本以为文科生会更胜一筹的诗词比赛,却成为工科生的“神仙打架”,这让不少人有些不解。其实,在知识竞赛型的电视节目中,取得好成绩不仅要有超强的记忆力、大量的诗词储备,还关乎临场发挥、答题技巧、心理素质等等因素,对诗句精妙的理解、对诗歌深刻的阐释等,反而退居其次了。可见,综合素养的提升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 26 - 爸爸妈妈,成功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对等,而与梦想、坚持、热爱的关系更密切。希望爸爸妈妈尊重我的选择,我会好好把握,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为我的未来奠基! 你们的儿子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重点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其未来对国家的贡献也许比现在盲目所选的或被动选择的学科大得多,将来前途也是无可限量的”,重点在于“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即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同学对个人问题应从主观客观各方面来审量一下,或偏治学,或偏治事,治学治何种学,治事治何种事,来得一决定,向前努力”,重点是“或偏治学,或偏治事……向前努力”,即先确定专业方向,选之后努力。同学们的观点“有的认为这三位学者的说法对当今高中生生涯规划具有指导意义”,认可这种观点;“也有人认为他们的观点已经过时,不再有借鉴价值”,不认可这几种观点;“还有人认为未来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的因素,规划可能赶不上”,认为人生充满了变数。写作任务也是三个,演讲稿,发言稿,信件。选择其一来写作。 【立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我思考谋未来;术业有专攻;中学生的人生规划;新时代高中生人生规划;我的专业我做主;人生成长路上需要另外一组关键词:社会需求、国家使命。 【结构】题目《专业不是决定成就的唯一条件》,开头概述材料,提出观点,“可见,专业并不是影响成就的很重要的条件”。接着以鲁迅为例,证明专业和成就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等;然后再回到郭帆导演的梦想上来,证明,梦想可能比专业更重要。然后以赵丽颖为例,再次证明,对梦想的坚持会让你取得更高的成就,而专业并非阻挡你前进的绊脚石。接着提出,专业难道一点作用也没有吗?以陈更和孙晓婧为例,证明综合素养的提升相当重要。最后指出,选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就会好好学习。 【素材】1.中学阅览室里,一本科学杂志上登了很多星际、太空知识,让年轻的杜祥琬立志探求宇宙的奥秘。高中毕业时,他报考了当时全国大学中唯一的天文学系--南京大学天文学系。然而,被国家选中到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攻读原子核物理专业,“大大的宇宙没研究成,学了小小的原子核”。杜祥琬带领团队让我国核武器向小型化、精准化迈进了一大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26 - 2.1952年,江西永新的一个年轻人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高考。填报志愿时,家里想让他学医,他自己想学天文,但那时国家要发展重工业,而发展重工业就需要找到矿产资源,因此,“唤醒沉睡的高山,寻找出无尽的宝藏”成了当时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他被这句口号打动了,于是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地质学院。他的名字叫欧阳自远,中国的“嫦娥之父”。 3.今天的时代,得益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青少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更勇于展示个性张扬的自我,他们更愿意清晰地表达“我想”“我要”“我喜欢”,他更愿意因为兴趣爱好而不懈追求努力奋斗,无疑折射出社会的巨大进步。毋庸讳言,兴趣对学习成长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牵引着青少年成才之路。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然而,这样一群面壁者又真实的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昭示着人生成长路上另外一组关键词,“社会需求、国家使命”。或许有人会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新时代没有必要再重复往日的话题。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