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部编高一上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部编高一上

李   白 谈到李白,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便是—— 诗 酒 剑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汨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转必绝伦。 …………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诗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 酒 剑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唐·李白《临江王节士歌 》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 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 就 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 对联颂李白: 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莲文苑第一家。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 ”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言为 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 自由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 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 字,句式整齐。 本诗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文 体 知 识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 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 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 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 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 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 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 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 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文 章 背 景 天 姥 山 天姥山不仅以天神叫“姆妈”知名,而且以高雅文化 名山著称。晋朝前为人迹罕至的莽地区,南朝谢灵运“尝 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 正处于此通道险要地段。古驿道由会稽来,从嵊州黄泥 桥入新昌境,也新昌城旧东门到天台县界。 浙东名山天姥山位于新昌儒岙镇10公里,围30公 里,志载:"派自括苍至关岭界层峦叠嶂,苍然天表, 千姿万壮,为一邑主山"。李白一曲《梦游天姥吟留别 》,更使天姥山因而成为文人墨客无限向往的神奇仙 境,被道家称为第十六福地,天姥山已成为历史风景 文化名山,确实如李白所说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 五岳掩赤诚……"的险胜风景。 天姥山 mǒ    瀛洲 yíng      天台山  tāi      剡溪 shàn      渌水 lù   著 zhuó          殷岩泉yǐn     栗深林 lì   澹澹 dàn     霹雳              訇然 hōng         悸 jì                  天姥仙山----拨云尖 天姥入梦 云海漫漫 天姥远眺 仙雾弥漫 仙界云宇  半壁见海日 湖光山色 天姥龙潭 镜湖风光 美丽镜湖 镜湖扬波 古驿道 世外桃源 千岩万转 千姿百态 天姥连天 迷 花 倚 石 流连忘返 镜湖渔歌 天姥日出 岩 泉 龙 吟 白雪皑皑 天姥银华 理 清 思 路 ①入梦的原因是: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理 清 思 路 ①入梦的原因是: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 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理 清 思 路 试用几个词语概括诗歌的脉络。    梦因    梦境      梦悟  1.齐读①段并思考: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 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 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 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 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 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 姥的念头。   思考:             天姥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发作者 去游历呢?用一、二词语概括。  研 读 第 一 段 高大 险峻 第一段中,哪几句直接写天姥山? 采取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 ” • 夸张、比较、衬托  ——神奇、高大、雄伟 • 为下文的梦游作铺垫。   天下的名山大川很多,天姥甚至还 没天台山有名。诗人为什么独钟情于天 姥? •   在诗人心中,天姥高耸入云,势拔五岳, “拔”是一种想象中的夸张,在夸张与想象 中带入浓烈的个人情感。 •   天姥被诗人理想化、人格化,已不仅是 实际意义上的山,而是一座精神大山,一种 人格象征,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学习第一段学习第一段 海客谈海客谈瀛洲瀛洲,,烟涛微茫烟涛微茫信信难求,难求, 越人越人语语天天姥姥,云霞,云霞明灭或明灭或可睹。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天姥连天向天横横,势,势拔拔五岳掩赤城。五岳掩赤城。 天台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思考:请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看看是思考:请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看看是                             怎样表现其高大神奇的?又表达了诗怎样表现其高大神奇的?又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人怎样的情感? 侧面描写、 对比衬托、 夸张  神往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 何用?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 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 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景----神奇巍峨 情----景仰向往 总结第一段        朗读思考: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 个画面? 研 读 第 二 段 提示:可以参照地点和时间的变换 月夜渡湖 山之日景 山之夜景 仙人登场        朗读思考:梦游部分可以细分为几 个画面?各画面的景有什么特点?  研 读 第 二 段 提示:以地点和时间作为划分依据 月夜渡湖 山之日景 著履登山 山之夜景 仙人登场 幽静 壮观雄奇 神奇迷离 富丽堂皇 1、各个画面各自有什么特点,用一二词语括。 2、请你用独特的手法描绘各自画面的意境 。       你可以设想自己是李白然后去描绘,             你可以从摄影师的角度去拍个场景,       你也可以用你散文化的语言描绘,       你还可以……  研 读 第 二 段 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名词             切合诗人的思想感情 研 读 第 二 段 月夜渡湖     山之日景 (著履登山) 山之夜景 仙人登场 研 读 第 二 段 月夜渡湖 月夜渡湖: (关键字)梦、飞、照、送             诗人一入梦境,随即进入一个神 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糊,在 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 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 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 分幽静。 如何理解作者描绘的梦境? 这里的“梦”具有怎样的内涵? •   作者在梦境中,表现了一个自由、快乐 的神仙世界,与现实的丑恶形成鲜明对比。 •   梦境与人世对比,其实就是理想与现实、 光明与黑暗对比。 •   作者在现实中不愿对权贵卑躬屈膝,而 受排挤,对现实感到失望。于是诗人借“梦 游”,倾泄心中情感,表现了他追求自由的 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 2、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             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              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             厌恶。       “能生活在梦境中的人是幸福的。                                                                           ————鲁迅先生如是说 研 读 第 二 段 思考: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何?  提示:抓关键字眼  “失”  研 读 第 三 段 朗读思考:“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 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 访名山”,是消极颓废的心理外露吗? 梦 游 吟 魂飞剡溪 着屐登山 洞天仙境 魂归枕席 凄清幽静 壮美雄奇 神奇壮丽 和睦陆离 憎恨现实 苦闷惆怅天 姥 仙 境 现实 梦境 现实 梦境 性格傲岸,不事权贵 入梦之因 出梦之叹 梦 度 镜 湖 梦 游 山 景 梦 入 仙 境 梦 醒 长 嗟 高大脱俗 安 能 摧眉折腰 如何理解作者在本诗中所体现的 思想的积极面与消极面。 • 消极面:  “古来万事东流水”  “且放白鹿青崖间”  • ——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生活的态 度。      不过,这也是作者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 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   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兆 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 “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 野客”。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 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 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 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靠献赋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 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 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 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 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 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 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 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 病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 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 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 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 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 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 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 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 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被称为“诗圣 ”。   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百字》、《春望》、《三吏》、 《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 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望岳》 《兵车行》、《丽人行》  《月夜》、《春望》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哪些诗能代表杜甫的风格? • 现实主义(诗史)的诗: •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 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 、《无 家别》、 《垂老别》 ) • 体现其思想感情的诗: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等。 • 体现其艺术手法的诗: • 《登高》、《春望》、《咏怀古迹》、 《蜀相》等。 背景材料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 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 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 艺术性最高的诗。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 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 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 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 “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有所思 ”是八篇的纲领。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言律诗,和《秋兴八 首》同作于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是杜甫在夔 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夔州和三峡一 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 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 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 历二年(767)秋。这一年的重阳 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 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 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 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全诗 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长 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 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 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 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 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 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 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 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 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 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 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 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 (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 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 其中的第一首。  具体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 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 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 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 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 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体现出作者怎样 的感情? 读诗歌,体会情感。 意象: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孤舟 情感: 乡思离愁之情 忧国伤时之感 1. 课 文 分 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 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 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 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 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 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 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 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 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 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 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 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 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 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 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 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 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1. 课 文 分 析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 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 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 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 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 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 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 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 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 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1. 课 文 分 析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 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 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 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 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 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 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 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 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 “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 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 他的故园。 1. 课 文 分 析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 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 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 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 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 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 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 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 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 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 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1. 课 文 分 析 阅读《秋兴》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A.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呢? B.从前两联中可见当时的自然景物 有哪些特点呢? C.菊花、孤舟、寒衣和刀尺有什么 特殊意义? D.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玉露凋伤枫树林, • 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 • 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 • 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 • 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小结 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时局不安,阴沉郁闷 思乡不归,无奈凄伤 无家可归,惆怅凄凉 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 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 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 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 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 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 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 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 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 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 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 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 昭君故里即是今天的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 宝坪村,原名烟墩坪, 又名王家湾。它面临 香溪水,背靠纱帽山, 群峰林立,崖壑含翠, 橘林丰茂,山明水秀, 极富诗情画意。村内 有楠木井、娘娘井、 梳妆台、望月楼等遗 迹;  鉴 赏 咏 史 诗 三 步 骤 • 所 描 写 的 古 人、 往 事 是 怎 样 的 ( 弄 清 史 实 )   • 为 什 么 要 写 这 个 古 人 这 段 往 事 ? 诗 人 在 诗 中 表 现 出 什 么 态 度 ( 体 悟 感 情 ) • 这 种 态 度 运 用 什 么 方 法 表 达  ( 分 析 技 巧 ) •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 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 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 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 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 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 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 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 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 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 千古有同感焉。” Shì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 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怨恨什么?  结语“怨恨”二字,乃一诗归宿处.“一 去”,怨恨之始也,“独留”,怨恨所结 也.“画图识面”,生前失宠之‘怨恨’ 可知;“环佩归魂”,死后无依之‘怨恨 ’何极!—清·蒲起龙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 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 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 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 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 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 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 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 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 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 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 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 可言呢?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 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 《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 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 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 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 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 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 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 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 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 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 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 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 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 什么?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 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 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 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群山万壑赴荆门”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 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 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 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 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 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 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 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 心灵的孤独之情。 • “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 “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荒凉冷落  • “朔漠”对“黄昏”:和北方无边的大漠连在一 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空旷凄清!  • “黄昏”又可以做空间解释: •  “黄”——漫漫黄沙;“昏”——一旦黄沙扬起, 大漠昏暗在昏天暗地中,“独留”的“青冢”更 显凄凉、孤寂,让人同情。  •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 • 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 • 只用了14个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 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 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 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 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 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 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 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 现手法? 对比和反衬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 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 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时 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 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 出她出塞的悲惨命运。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出歌咏对象 概述悲剧一生 揭示悲剧根源 点明昭君之怨 入 题 铺 垫 明 旨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 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 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 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 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 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 的感慨。 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晚唐诗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 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 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 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 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 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 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 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 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 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 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 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 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 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 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 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 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 朝,怀古伤今。  拓展延伸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 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 的。 •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 抒己志 •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 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借古抒怀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研讨思想内容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 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 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 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 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 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风 急 高 啸哀 清 白 飞回 意境 凄凉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品味语言 天 猿 渚 沙 鸟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 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 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 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 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 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 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 达、坦荡、胸襟开阔。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 ”、 “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猿鸣——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飞鸟——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 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长江——                           飞 鸟 — — 在 空 中 盘 旋, 说 明 它 无 处 停 息, 比 喻 孤 独 无 依。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 江— — 一 泻 千 里, 比 喻 时 间 的 流 逝。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沉郁 高昂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品味语言 下 来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 “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 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 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 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 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 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 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 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 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 ”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 ”,“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 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 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 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品味语言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登 高 写 景 抒 情 首联 仰观  云天秋风 俯察  江水洲渚 颔联 仰观  无边的落木 俯察  不尽的江水 颈联 尾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方法总结 意象分析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移情入境法: 比较阅读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共同点: 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 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 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 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 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 见构思之妙。        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 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不同点 : 感情基调上感情基调上::《《秋兴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 不如不如《《登高登高》》壮阔。壮阔。《《秋兴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诗首联基调低沉,““ 凋伤凋伤””、、““气萧森气萧森””是其体现,而是其体现,而《《登高登高》》仅点明仅点明 ““风急风急””、、““天高天高””、、““鸟飞回鸟飞回””。。 境界上境界上::《《秋兴秋兴》》虽有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江间波涛兼天涌,塞 上风云接地阴上风云接地阴””,但与,但与《《登高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达标检测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 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 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 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 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达标检测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 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 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 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 ”,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 形象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 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 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 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 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 的形象,即“意象”。 语言 关键词句的理解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 键词句。考题有两种形式: • 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 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 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考查形式: • 修辞的艺术效果 • 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表达技巧(Ⅰ)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抒情手段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怀古伤今 表现手法 赋、比、兴(创作方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 表达技巧(Ⅱ) 典故 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 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 “神” 思想内容 思想感情 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 内容主旨 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基本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诗歌的分类 中 国 古 代 诗 歌 诗 词(诗余/长短句) 曲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 韵较宽,篇幅长短不一。(一般为四言、 五言、七言、乐府诗/歌行体、辞和赋)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一般为绝句、律诗 中调:59-90字以 小令:58字以内 长调:91字以上 解题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 》原作《琵琶引》,“行” 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有 《长恨歌》。歌、行、引是 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 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 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 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 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 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 于变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 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 人、文学家、新乐府运动的倡 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 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 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 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代表作:《琵琶行》、《长恨 歌》《卖炭翁》等 。 白居易书《楞严经》 写文章要为现在发生的天下大事而写的, 诗歌应该为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写的。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白居易每做一首诗 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把诗定稿。有“诗魔”和“诗王” 之称。 写作背景: .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 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 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 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 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 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 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 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 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 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 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 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 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 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予(yú) 倡(chāng)女 贾(gǔ)人 荻(dí) 铮(zhēng)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捻(niǎn) 抹(mǒ) 挑(tiǎo) 六幺(yāo) 舫(fǎng)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呕哑(ōu yā) 嘲哳(zhāo zhā) 霓裳(ní cháng) 钿头银篦(diàn bì) 听课文录音,正音: 赏析序言 1、结合注解、把握关键词句,翻译序言。 2、序言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具有什么作用 ? 序言:(注解外)重点词句 古今异义: 1、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古义:两个词,因此创作;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词类活用: 1、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2、遂命酒。(命,名词作动词,摆酒。) 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  1.歌以赠之。(宾语前置句,应为“以歌赠之”。)    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尝 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于"相当于"向"。) 二、省略句 1.送客湓浦口。("客"后省略介词"于"。)   2.  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谓语“是”。) 4.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翻译: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 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 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的有京都流行的乐曲声韵。 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 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 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曲子 弹完,她流露出忧郁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 乐之事,而今漂泊沦落,面容憔悴,在各地辗转奔 波。我离京外调任职两年来,一直是淡泊宁静,安 于现状,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感 觉到被贬后的失意之情。因此撰写这首七言诗,作 歌并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为《琵琶 行》。 诗前的小序主要定哪些内容?具有什么作用? 内容:简要地概括了全诗的内容,交代了时间、地 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作用:说明了写作原因,为全诗定下凄切伤怀 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自由朗读课文,划分层次、疏通文意。 (结合重点字词句翻译) 整体感知:理清全诗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少年欢乐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琵 琶 行 . 浏览课文,思考: 1.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 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听者的感受、反应是怎样 的(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第一次:江头送客 闻琵琶 主人忘归客不发 ——惊异(暗写、略写) 第二次:江上聆听 琵琶曲 第三次:江上感言 再促弦 江州司马青衫湿 ——伤悲(暗写、略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醉(明写、详写) 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 全诗基调。 (互 文) 第一次演奏: 朗读第一段 “惨”!(离愁、沦落)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 琵琶女:寂寞             诗人、客人:离愁(惨将别)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互文:修辞手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 法。即 互文见义 ,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文句相关 的词句里面,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 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 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有谁能解琵琶语 序曲 第一乐曲:开始 第二乐曲:发展 第三乐曲:高潮 曲终:结束 第二曲 第二曲 开始: 大弦——急雨 小弦——私语 错杂弹 —落玉盘 间关—滑 幽咽—难 冷涩—绝 不通—歇 银瓶 — 迸 铁骑—鸣 收拨  划—如裂帛 发展: 高潮: 《 霓 裳》 《 六 幺》 过程 特点 方法 结束: 浊杂粗重 轻细急促 清脆圆润 婉转不畅 声弦暂歇 雄浑激昂 清脆尖利 以议评声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直写 间写 雄浑、激昂、大气 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悄无言 秋月白 戛然而止  余音绕梁尾声:                  旋律    幽咽凝绝   铁骑突出    曲终裂帛 琵琶女的情绪变化(以声传情):   珠落玉盘 [急切愉悦] 〔低沉抑郁〕 〔激愤难平 〕 〔撕心裂肺 〕 [情绪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此曲中运用那些手法来写音乐? 一:大量运用比喻。一:大量运用比喻。 二:叠词二:叠词 三:三:叙议结合,叙议结合,曲曲 中带情中带情,, 妙语点睛妙语点睛。。 琵琶女演奏 四:正面、侧面结合四:正面、侧面结合 余音绕梁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 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 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 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 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 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 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赏析名句 第三曲 凄凉、悲伤 却坐、促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皆掩泣 无尽 感伤 以音写声、以人衬声点评: ( 虚                写 ) . 思考:2.文章最后写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 马青衫湿。”请问是什么使诗人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 琶女面前洒泪青衫? 本是京城女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忧 愁 暗 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句: ②伤己:  ①伤琵琶女:          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 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 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 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 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人悲, 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 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 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女的同 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主题 《琵琶行》通过叙述诗人与一位飘泊 江湖的长安琵琶女的相遇,并被其琴声和 凄苦身世感动,抒发诗人对琵琶女遭遇的 同情,及自己被贬谪后的凄凉心境。 《琵琶行》 白居易 江头夜送客 月夜弹琵琶 月夜听琵琶 乐女话身世之苦 诗人述迁谪之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 琶 女 白 居 易 明 线 暗 线 开 篇 置 景 营 造 氛 围 结 篇 点 题 抒 发 感 情引 出 引 出 双线结构 4、合作       探究:    结构美 一是以乐女弹奏一是以乐女弹奏 为线索,一是以为线索,一是以 诗人感受为线索,诗人感受为线索, 一明一暗,一实一明一暗,一实 一虚,一虚,虚实相生虚实相生 思考: 3.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音乐的?  1、比喻,化无形音乐为可感形象,生动形象优美。 2、叠词拟声词,使音乐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 3、曲中含情,琵琶女以情演曲,作者以情绘声,琴声与 心音的完美融合,使人读诗即可感受音乐的声情并茂。 4、侧面烘托,从环境、从听者等角度烘托音乐之美。 小 结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 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 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 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 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 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 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表达 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知识点小结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本文表两个词: “因此创作” 今:表示原因的连词。  3、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神态、容颜; 今:色彩 古:整理;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 的(组织、纪律、作风等)健全起来。 一、古今异义 2、整顿衣裳起敛容  4、老大嫁作商人妇 5、又闻此语重唧唧 6、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年龄大  今:排行第一的人 古:叹息声 今:低声交谈,也指自语或虫鸣。 古:从前;今:往前走 二、词类活用 1、浔阳江头夜送客 2、商人重利轻离别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形容词作动词,重视;轻视) 1.  言:  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2.  数: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3.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 三、一词多义 几 ,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数量,名词 话,名词 字,名词 说,动词 说话,回答,动词 曲,名词 4.  为: 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5.  轻: 轻拢慢捻 商人中立轻别离 6.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写,创作,动词wéi 弹奏,动词wéi 替、给,介词wèi 轻轻,形容词 以……为轻,意动用法 哭泣,动词 眼泪,名词 四、文言句式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本(是)长安倡女 使(之)快弹数曲 送客(于)湓浦口 感(于)斯人言 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省略句,省略谓语 省略句,之,琵琶女 省略句,于,在 省略句,于,被 省略句,于,在 课后练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