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年高中自主招生测试 语文试题 【温馨提示】 1、全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第Ⅰ卷和第Ⅱ卷中的选择题均在答题卡上填涂。 3、第Ⅱ卷除选择题外的题目均在答题卡上完成。 第Ⅰ卷(选择题 共20分) 一、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A. 嗔视(zhēn) 铁锹(qiū) 哺育(pǔ) 惟妙惟肖(xiào) B. 羸弱( yíng) 镂空(lǒu) 晕车(yūn) 鳞次栉比(jié) C. 玷污(zhān) 伫立(chù) 锃亮 (chéng) 风雪载途(zǎi) D. 枘凿(nà) 粗犷(kuàng) 岑寂(chén) 毋庸赘言(w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A项,错误三处.嗔视chēn;铁锹qiāo;哺育bǔ;B项,错误四处.羸弱léi;镂空lòu;晕车yùn;鳞次栉比zhì;C项,错误四处.玷污diàn;伫立zhù;锃亮zèng;风雪载途zài;D项,错误四处.枘凿ruì;粗犷guǎng;岑寂cén;毋庸赘言wú;故选A。 【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忠魂不泯一腔热血化春雨,大义凛然千秋壮志泣鬼神”,上面这组对偶句,对仗非常工整。 - 25 - B.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茶房去。他再三叮嘱,甚是仔细。”这些加点的词都是副词。 C.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德隆望尊”“穷冬烈风”这些都是并列短语。 D. “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脚步;洁净的甘泉日日与他相伴,也终于明白了它;山顶的松树时时顾盼着它,和它心意相通。”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基础知识包括词语、句子、修辞等,考生应在积累的基础上,调动头脑中知识储备,进行作答。本题中,C项,“回清倒影”的意思是:回旋的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这是主谓短语,而不是并列短语。故选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_____。 ②"开发西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_____我国东西部的差距。 ③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______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④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这种转向_____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动因和社会背景。 A. 胜地 缩小 控制 固然 B. 圣地 缩小 抑制 固然 C. 圣地 减少 控制 纵然 D. 胜地 减少 抑制 纵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 - 25 - 使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累,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本题中,“圣地”指祖国的土地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及纪念意义的地方。“胜地”,1.制胜的地位、形势。2.指形势有利的地方。3.名胜之地。4.美妙的境界。①形容的是“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革命地区,所以选“圣地”,排除AD;②与“差距”搭配的应该是“缩小”,而不是“减少”,所以排除C;“抑制”,约束;压制.“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根据宾语“房价增长过快”,便知强调的是“约束、压制”,所以③选“抑制”;固然:1.连词。2.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3.表示承认甲事实,也肯定乙事实。纵然:纵使,纵令、即使,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纵使”。此句强调的是承认这个事实,应用“固然”,故选B。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正是七月流火,天气十分炎热,我们仍坚持着志愿者的工作。 B. 宋老师针对班上学生学习成绩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因材施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C. 他的雕塑作品真是美轮美奂,让人赞不绝口呀! D. 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想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成语掌握及运用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不合语境,七月流火:指暑热开始减退。与“天气十分炎热”矛盾;B项,“良莠不齐”指品德,这里形容“学习成绩”,应改为“参差不齐”。C项,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的高大华丽和众多,是用来赞美建筑的。此处形容“雕塑作品”,错误。D项,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这里形容“鲁迅的杂文”,正确。故选D。 。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必须造就千百万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技术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B. 读书很重要,专家提出建议:学校和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和氛围。 C. 上网的诱惑无法令现代人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网民们心痛不已。 D. 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用生活取代教育,因为生活毕竟带有零散性,并且含有消极的东西。 【答案】D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须明确: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本题中,A项,搭配不当,将:队伍;改为“人员”。B项,搭配不当,“创造……氛围”不当,应为“营造……氛围”。C项,对象错用,改为:现代人无法拒绝上网的诱惑,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网民们心痛不已;故选D。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近来,共享经济的概念大热,单车、汽车、充电宝等都打着共享的旗号在运营。共享设施如何配置?执法部门又该如何管理呢? B. 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C. 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的样子。 D. 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中庸》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掌握各个标点的具体用法的基础上,结合句意进行作答。本题中,B项,应把“真实再现”的逗号改为分号;C项,“三、四十岁”中间的顿号应去掉;D项,“君子和而不流,”中的逗号应放在引号外边。故选A。 7.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________,人动化(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 A. “中国制造”产生众多的就业机会,这对一个人口大国是非常重要的 B. 随着“中国创造”的实现,中国将步入世界发达国家之列 C. 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 D. 走好这三步,离不开国际化视野,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C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文有:“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因此,横线上强调的是要循序渐进地发展“中国制造”,不能急于求成,所以,应填的内容应是“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故选C。 【点睛】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8.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四马一车为“乘”,一人一马为“骑”,“三军”是军队的统称,指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 B. “社稷”中“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代称国家;“庙堂”是指朝廷;“桑梓”代指家乡。 C. 古人对年龄有不同的称呼,如“加冠”指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而立”表示三十岁;“不惑”表示四十岁。 D.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答案】B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B项,“‘社稷’中‘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错,应为“‘社稷’中‘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故选B。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人物以叙事和议论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C.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的封建社会前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跟随格兰特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B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人物以叙事和议论为主”错。应是“以叙事和描写为主”;C项,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D项,《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故选A。 10.下列句子中,传统礼貌用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B.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 25 - 【答案】D 【解析】 【详解】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A项,“惠存”,敬辞,表示请(对方)保存。B项,“斧正”,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C项,“垂询”,敬辞,表示别人(一般是长辈或上级)询问自己。这三项都不当。D项,“赐教”,敬辞,表示给予指教。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30分) 二、阅读理解(4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天使的礼物 ⑴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⑵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⑶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⑷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⑸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⑹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⑺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 25 - ⑻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⑼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⑽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⑾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⑿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叠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⒀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⒁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⒂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⒃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⒄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⒅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⒆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咪咪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⒇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 25 - 11. 请结合文章说说“天使的礼物”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12. 文章第⑻段中画线句“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的心里百味杂陈? 13. 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痴痴”的意思?文章主要是通过哪一件事来表现儿子的“痴”的? 14. “找到了吗?”“找到了!”文中多处出现这个问答,分别表现了问答双方(问的人,儿子,“我”)怎样的心理? 15. 一个小小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母亲的一生,令人动容。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答案】11. 表层含义:儿子送给“我”含有《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的唱片。深层含义:儿子对‘我’的爱。 12. (1)担忧儿子沉迷于网吧;(2)为儿子对“我”的冷落感到失望(失落、沮丧等);(3)为自己给家人造成的负担感到内疚(痛苦、无奈等)。 13. “痴痴”一词在文中是执著(用心等)的意思。文章主要通过儿子想方设法寻找“我”最喜爱的那首英文歌这件事来表现他的“痴”。 14. 问的人(中年人、司机、老太太):对小男孩(儿子)的关爱(关心、喜爱等)。儿子:对别人的关心充满感激,为买到唱片感到兴奋(激动等)。母亲(“我”):对别人关心儿子充满感激,明白真相后的感动(震撼、欣慰等)。 15. 示例:读了全文,我被文中的儿子深深地感动了。他如此用心地爱着母亲,千方百计寻找“灵芝草”给母亲治病,令人动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用心去做,哪怕是为母亲端上一杯茶,帮她捶捶背,就足以让操劳的母亲感到快乐、幸福。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作答。本题中,文章讲述了儿子在母亲失去行动能力后,不断努力寻找母亲喜爱的歌曲作为母亲“情人节”礼物的故事,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因此,从表层来看,“天使的礼物”指的是情人节时,儿子送给我含有《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的唱片。从深层看,“天使的礼物”指的是蕴含其中的儿子对“我”的爱。 【12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全文,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本题中,结合上下文可以知道,钟点工提醒“我”,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这不禁使“我”感到深深地担忧,担心儿子沉迷于网络。其次,儿子总是很忙,不再像以前一样寸步不离地守着“我”,这使“我”感到十分的失落与失望。而后文“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又表现了“我”觉得看病花销巨大,感觉拖累了家人,并为此感到内疚。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和故事情节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具体语境,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从字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本题中,文章主要记叙了儿子寻找《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当做给母亲的情人节礼物的事,因此,文章是通过儿子想方设法寻找“我”最喜爱的那首英文歌这件事来表现儿子的“痴”的。“痴痴”原意为不聪慧、迟钝,联系文中儿子不断寻找母亲喜爱的歌曲可知,其在文中最后一段中的意思是执着。其深层含义是儿子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儿子的感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心理活动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解答时,应结合上下文内容对人物心理进行分析。本题中,“找到了吗?”“找到了!”这个句子相关的人物包括问的人、母亲和儿子。问的人的发问本身就是一种对所询问事情的关心,因此,其对儿子的询问表现了对小男孩的关心,以及为他执着地帮母亲寻找礼物的感动。儿子的回答表现了对陌生人的感激,用感叹号表现了买到唱片的兴奋。母亲一开始并不明白陌生人的询问是什么意思,在终于了解了之后,和儿子一起兴奋地回答“找到了!”表现了母亲对别人关心儿子充满感激,也表现了她明白真相后的感动和震撼。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情况。解答时,注意结合文章的主题,并联系实际。本题中,本文通过讲述小男孩费尽千辛万苦为母亲寻找其喜欢的一首歌曲的故事,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关爱。因此,应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的父母的爱护,和自己对父母的关心进行分析,要求感情真挚、表达通顺。如考生可以举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用心去做,哪怕是为母亲端上一杯茶,帮她捶捶背,就足以让操劳的母亲感到快乐、幸福。也可举例生活中其他小片段,突出亲情的可贵。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游宇明 - 25 - 不久前听了一个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演讲者自然是从正面理解这句话的,我听了之后却反复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三个字并列,“天”与“地”就是人的“水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高山,没有河流,没有原野,没有草木,我们无处获取木料、种植粮食、接来饮水,人怎么去生活?“水土”不仅给我们自然的凭靠,也给我们心灵的慰藉,比如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看到大地之美,我们会产生愉悦之情。然而,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如果我们的高山是被从地底掏空的,如果我们的河流是被各种工业与生活废水污染了的,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撂荒,看不到庄稼,如果我们的草木动不动被连根挖掉,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 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我们的心灵就会被社会养得活泼开朗;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不好,大家都视他人为地狱,我们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 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这样几个条件:第一,社会必须是诚信的;第二,社会必须是善良的;第三,社会必须让我们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华。 人不是一个孤岛,必须要跟其他人打交道,社会讲诚信,我们上学不担心拿到假通知,我们做生意不忧虑被敲诈,我们写作可以及时拿到稿费,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就有了信心,社会各种矛盾就会大量减少。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个别人作恶,但社会的总体必须善良。孩子摔倒了,陌生人扶一把;有人出了车祸,旁观者帮助送一下医院;学生无钱读书,有能力的人捐上一点钱,都不需要我们付出太大的代价,然而,有了这样的温暖细节,得到救助的人会感受到社会的关心,日后可能向别人传递这份爱心。当社会总体的善良得到了保证,我们出门在外,才有真正的安全感,我们的言行也才会变得绅士。 养人需要社会的好“水土”,但这好“水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底生出来,它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两种力量,一是每个个体,二是组织化了的公权力。每个个体都有人人是别人的“水土”的意识,尽可能给这“水土”注入正能量,社会的“水土”自然会越来越好。组织化了的公权力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它就会抓好社会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将绝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变成政策、法律,让社会的列车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养人”的“水土”从来是有责任感的人创造出来的。 16. 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自然的好“水土”才养人。 - 25 - B.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 好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D. 社会的总体是良善的,人们的言行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17. 文中第段说: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这里的“如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18. 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9. 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 20. 文章第④段与⑤⑥⑦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21. 在打造“养人”的“水土”的过程中,个人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6. C 17. 指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我们的心灵就会被社会养得活泼开朗;一个社会风气不好,我们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大意答对即可) 18. 引用俗语引出论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并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19. 举例论证,证明了自然的“‘水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这个观点。 20. 总分关系,第④段总说社会的好“水土”需具备三个条件,⑤⑥⑦段分别对这三个条件加以阐述。 21. 示例:每个个体都应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应有人人是别人的社会“水土”的意识,从自己做起,给社会的“水土”注入正能量。例如我们外出旅游时要爱护自然环境,不要随地乱扔垃圾或攀折花木;做人要讲诚信、良善,与别人和睦相处。(意对即可) 【解析】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论点的提炼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细读文章.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题中,A、D项以偏概全,选项本身不准确;B项,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不是文章论点。C项才是文章的论点。故选C。 【17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细读文章,考生要在阅读的过程中,画出有关的语句,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考查的是代词的指代内容,需要去附近的上文寻找答案,根据第二段的内容“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如果我们的天空呗雾霾笼罩,如果我们的高山从地底被掏空,如果我们的河流被废水污染,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荒芜,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可知不好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由此可知,“如此”一词指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如原文所说“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我们的心灵就会被社会养得活泼开朗;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不好,大家都视他人为地狱,我们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重点段落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本题中,内容上,引用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引出论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作用上,“我听了之后却反复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划线句举了“天空大地带给人的愉悦”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其作用通过原文“‘水土’不仅给我们自然的凭靠,也给我们心灵的慰藉”可知,是为了证明自然的“‘水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这个观点。这样的举例论证方式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议论文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分析段落关系,考虑是否是总分、分总、并列、递进的关系,考生要细读语段,进行作答。本题中,第④段总说“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这样几个条件……”,⑤⑥⑦段分说,如文中说“人不是一个孤岛,必须要跟其他人打交道”、“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个别人作恶,但社会的总体必须善良”、“养人需要社会的好‘水土’,但这好‘水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底生出来”,由此可知,它们之间是总分关系。 【21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明确,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谈谈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本题中,每个个体都应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如“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我们的心灵就会被社会养得活泼开朗;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不好,大家都视他人为地狱,我们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应有人人是别人的社会“水土”的意识,从自己做起,给社会的“水土”注入正能量,如文中说“当社会总体的善良得到了保证,我们出门在外,才有真正的安全感,我们的言行也才会变得绅士”。考生可从身边小事入手,在出行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游玩的时候,都该讲诚信、良善,与别人和睦相处。 庄周的燕子 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喜欢蝴蝶。他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树以免受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有人去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 庄周先生说到这儿就不说了,其实,这后边是有一大段空白的。庄子惜墨。几千年前,庄子辞了那个小官,生活可能十分困难,头脑里的思想又像春天怒放的花,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庄子写不尽它们,手里钱少买笔买墨都要算计。有个思想,只能几笔画个轮廓,细节就顾不上了。像采花的蝴蝶,它要去光顾下一朵花。所以,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那是庄周的思想一路飞奔留下的空白。 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人类是见着什么鸟都举枪便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一个人将燕子放到笼子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 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豢养和左右,人便可随意杀戮,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近,近得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摸透了人类的脾气,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 - 25 - 说到底,燕子是最狡诈的动物,它控制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信任是对付多疑的人类的最尖锐的武器。因为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燕子将自己最脆弱的那一环——巢及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檐上。你一抬手就可以捣坏,这是最彻底的信任。没有任何一种鸟敢于这样信任人类,于是人类被感动,像从人海中找到一个相知的朋友一样对待燕子,就差不能同燕子握手拥抱。但燕子第一招奏效之后,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把自己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了人类够不到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因为它知道,人类能容忍它把巢建在屋梁上,却未必容得了它在人类生活空间里长时间地没大没小。它绝不嬉皮笑脸地落到人家的饭桌上、手上、肩上做亲昵状。这样小心还不够,它在人类的私生活领域求生存,担心这样时间长了会出问题,于是,住上几个月,便举家搬迁。人类刚刚有些厌烦了燕子的飞进飞出,乳燕动不动声嘶力竭地大叫,正要发作,想不到燕子就在这时知趣地搬走了。于是人的所有怒火平息了,又念起燕子的好来。你看它们也不伤害小鸡,也不啄食园子里的菜。过了几个月,人类已经开始思念燕子了,燕子也就在这个时候又回来了。燕子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 还有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鸟是麻雀。它也将巢建在人的屋檐下。但它们的蛋被顽童任意毁坏,成鸟被大量捕杀。原因何在?其一,麻雀鬼鬼祟祟,不信任人类,却又不远离人类,这不是找死吗?它进进出出很小心,怕被人发现,这种做法激怒了人类:小小的鸟,竟敢在我的眼皮底下玩花样,你以为我是瞎子?麻雀的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人的自尊心。其二,既防着人,又不远离人,整天围着人聒噪,而且一旦住下,就再也不走了,惹得人烦不胜烦。 有人将燕子比做剪刀,这是就外形说的,可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它一刀插入人类精神深处,游刃有余地在人的精神脉络中出神入化地游动,既不伤人类,也没让人类坚硬的骨骼碰伤自己,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 22. 庄子惜墨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23. 从文中含义看,“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中的“大智慧”指的是什么? 24. 作者在文中写了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麻雀,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5. 燕子是怎样“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的? 26. 文章结尾说“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结合全文说一说人类被燕子“卸出”了哪些心理? 【答案】22. 思想太丰富,像春天花不断怒放。(意思对即可。) 23. 燕子在取得“多疑”的人类信任后,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或“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精神的独立”。 24. 作者用“敢于亲近人的鸟”麻雀跟燕子对比,突出了燕子能“能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这一特点。 25. 取得人们的信任,马上又智慧地拉开同人类的距离。在人们厌烦时,它就搬走;在人们思念时,它又飞回。 26. - 25 - (1)人类多疑,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2)人类会随意地对待所能控制的对象;(3)人类不断地向外扩展,幻想征服一切;(4)人类不允许自尊受到伤害;(5)人类不希望他人离自己太远,也不希望离自己太近。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庄子惜墨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浏览全文,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原文有“几千年前,庄子辞了那个小官,生活可能十分困难,头脑里的思想又像春天怒放的花,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庄子写不尽它们,手里钱少买笔买墨都要算计。有个思想,只能几笔画个轮廓,细节就顾不上了”,可见,庄子惜墨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思想太丰富,像春天的不断怒放的花。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文中含义看,‘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中的‘大智慧’指的是什么”,然后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内涵。本题中,从“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但燕子第一招奏效之后,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把自己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了人类够不到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可看出,燕子的智慧之处是: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精神的独立。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次要物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作者在文中写了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麻雀,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考生在解答本题时,应先了解:小说中次要人物或物象往往着墨不多,但其地位不可忽视,他们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角色,我们在学习中也要着力对次要人物或物象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次要人物或的设置只要是为主要人物或物象服务,其作用一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烘托突出主体的性格;2.深化主题;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4.烘托气氛。本题中,原文中“麻雀鬼鬼祟祟,不信任人类,却又不远离人类,这不是找死吗”与“说到底,燕子是最狡诈的动物,它控制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形成对比,突出了燕子能“能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的特点,是燕子这一形象更加饱满。 【25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燕子是怎样‘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的”,然后浏览全文,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从原文中“但燕子第一招奏效之后,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把自己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了人类够不到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可见:取得人们的信任,马上又智慧地拉开同人类的距离;从“人类刚刚有些厌烦了燕子的飞进飞出,乳燕动不动声嘶力竭地大叫,正要发作,想不到燕子就在这时知趣地搬走了。于是人的所有怒火平息了,又念起燕子的好来”可见:在人们厌烦时,它就搬走;从“过了几个月,人类已经开始思念燕子了,燕子也就在这个时候又回来了”可总结出:在人们思念时,它又飞回。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形象,体会文章语言,解读文章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全文说一说人类被燕子‘卸出’了哪些心理”,然后要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本文中,从原文“说到底,燕子是最狡诈的动物,它控制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信任是对付多疑的人类的最尖锐的武器。因为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可见:人类多疑,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从文中写人类如何对待“麻雀”、“家畜”等可看出:人类会随意地对待所能控制的对象;从原文“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可总结出:人类不断地向外扩展,幻想征服一切;从原文“麻雀的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人的自尊心”可以看出:人类不允许自尊受到伤害;从原文“因为它知道,人类能容忍它把巢建在屋梁上,却未必容得了它在人类生活空间里长时间地没大没小”、“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可见:人类不希望他人离自己太远,也不希望离自己太近。 三、文言文(共24分) 27.古诗文名句填空 (1)求之不得,_______。悠哉悠哉,_______。(《诗经·关雎》)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挥手自兹去,_______。(李白《送友人》) (4)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陆游《书愤》) (5)子曰:“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中借物喻人,表现作者骨肉离散的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寤寐思服 (2). 辗转反侧 (3). 独怆然而涕下 (4). 萧萧班马鸣 - 25 - (5). 千载谁堪伯仲间 (6). 学而不思则罔 (7). 吊影分为千里雁 (8). 辞根散作九秋蓬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寤寐”“辗转”“怆”“萧”“罔”“蓬”,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各题 山 居 秋 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8. 与《山居秋暝》的“暝”意思最接近的是 A. 落日残霞 B. 老树寒鸦 C. 青山绿水 D. 红叶黄花 29. 《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的共同之处是 A. 描绘相似的秋日景物。 - 25 - B.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C. 展现秋天的缤纷色彩。 D. 刻画雨后山村的风光。 【答案】28. A 29. B 【解析】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本题中,《山居秋瞑》的“瞑”意思是日落,天色将晚。A项,“落日残霞”夕阳和稀疏的晚霞,指傍晚景色;B项,“老树寒鸦”是一棵老树和几只乌鸦;C项,“青山绿水”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D项,“红叶黄花”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指秋季。故选A。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写作手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写作手法。本题中,A项,“描绘相似的秋日景物”不正确,《山居秋瞑》是优美之景;《天净沙•秋》悲伤之景;C项,“展现秋天的缤纷色彩”不正确,《山居秋瞑》没有展现秋天的缤纷色彩。D项,“刻画雨后山村的风光”不正确,《天净沙•秋》不是雨后之景。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3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 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欲信大义于天下 - 25 - 31.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岂可堪为教令 行拂乱其所为 B. 朕之所任,皆以为贤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C. 是犹源浊而望水清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D. 不欲以诈道训俗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3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那个上书的人想出的办法倒是真的可能辨别出谁是佞臣,可见他本人一定不是佞臣。 B. 太宗认为上书者的办法很好,但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是因为这种办法弊大于利,会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教化百姓。 C. 魏武帝曹操是一代枭雄,同时也是一个奸狡巨滑的人,太宗一向看不起他,所以不愿意向他学习。 D. 由上段文字可以看出,太宗虽为一代明君,但也并不都是时时从善如流,善纳谏言,这是由封建帝王的本质决定的。 33. 翻译句子 (1)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案】30. C 31. D 32. B 33. (1)我想要大的诚信在天下实行,不想用欺诈的方法去引导风俗(或:损坏社会风气)。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必定以实情(判断)。 【解析】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含义和用法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A项,第一个“鄙”,鄙视;第二个“鄙”,鄙陋。B项,第一个“去”,铲除;第二个“去”,离开。C项,两个“源”都是源头的意思。D项,第一个“信”,信义;第二个“信”,伸张。故选C。 【31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第一个“为”,做;第二个“为”,作为。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代词,它。C项,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承接。D项,两个“以”都是“用”的意思。故选D。 【3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可见他本人一定不是佞臣”错。无中生有。C项,“太宗一向看不起他,所以不愿意向他学习”表述不当,原文是“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的意思是: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D项,“太宗虽为一代明君,但也并不都是时时从善如流,善纳谏言,这是由封建帝王的本质决定的”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在褒扬太宗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的做法。故选B。 【3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于天下”,状语后置;“于”,在;“道”,方法;“训”,引导。第二句中,“之”,的;“狱”,案件;“虽”,即使。 【点睛】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 四、作文(60分) - 25 - 3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每一个驿站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或弯或直,或深或浅。俗话说“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你不必顾盼,只需奋力前行。朋友啊,想想看,在人生旅途上,该留下怎样的串串脚印。 请以“留下美好的脚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600字以上;(2)文体不限(除诗歌外);(3)书写工整,文中不可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和人名。 【答案】留下美好的脚印 人生之行悠远,人生之路漫漫。回首人生路上,每一个不会磨灭的深深脚印都记录着你的风风雨雨,每一个不能忘却的足迹都铭刻着你的深深记忆,每一个不可抹去的脚步都镌录着你的种种情感…… 你的快乐、幸福是轻快的脚印,你的忧愁、苦痛是凌乱的脚印;你的仇恨、悲愤是沉重的脚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个、一串串、一片片不同的脚印,你的人生之路才值得细细回味,你的人生之路才能够永远铭记,你的人生之路才会变得美好。 脚印是一段段历史——成吉思汗因为征服欧亚、横跨半球而留下了“一代天骄”的脚印; 秦始皇因为统一中原、连接 长城而留下“华夏第一君”的脚印;唐太宗因为虚心纳谏、勤于政务而留下了“贞观之治”的脚印…… 脚印是一个个真理——居里夫人因为献身科学、鞠躬尽瘁而留下了“镭”的脚印;牛顿因为“冥思苦想”、敢于想象而留下了“苹果落地”的脚印;爱迪生因为不畏挫折,不惧失败而留下了“电灯”的脚印…… 脚印是一片片真爱——梁山伯和祝英台为爱留下“化蝶”的脚印;焦仲聊、刘兰芝为了情留下了“孔雀东南飞”的脚印;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幸福留下了各自殉情的脚印…… 因为有了人生的脚印,我们能体会到前人的伟大和今人的奋发;因为有了人生的脚印,我们能感受到从前的酸甜苦辣和现在的苦尽甘来;因为有了人生的脚印,我们能联想到往昔的峥嵘岁月和如今的幸福生活。 对于我们来说,成长之路上也布满了脚印。我们不求每一个脚印写下的都是甜蜜与欢乐,但求无悔于每一个脚印;我们不求每一个脚印留下的都是幸福与微笑,但求无愧于每一个脚印;我们不求每一个脚印记下的都是美好和痛快,但求无憾于每一个脚印…… - 25 - 朋友,走好人生每一步,不要让人生之路布满悔恨、愧疚、遗憾;走好人生每一步,我们可以在未来一个如水的夜晚里,打开记忆的闸门,细心体味那些美好的脚印,感受以前的似水年华,曾有的深深记忆、往昔的种种情感,你会感到人生的美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作文的能力。这是一则命题作文,要求以“留下美好的脚印”为题,首先,考生要理解“脚印”的含义,即致指自己留下的生活的轨迹,包括情感、行为、成绩的等。什么样的“脚印”才是美好的呢?当然是成长的“脚印”,追求成功的“脚印”,比如,考生可写历史伟人的丰功伟绩,因此,美好的“脚印”不能是碌碌无为的。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由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叙述自己的努力奋斗 回忆走过的拼搏的岁月 人生路上,脚印深深 古今中外,奋斗拼搏的名人名事 可用素材: 1、匡衡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 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 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2、李密 - 25 -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3.王羲之与"墨池"。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4.达·芬奇画蛋 (具体事件略)……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5.司马迁从42岁时开始写《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如果把他20岁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 6.天才来自于勤奋。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为了发明电灯,阅读了大量资料。光笔记就有四万多页,他试验过几千种物质,做了几万次实验才发明电灯。 7.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访问了成千上百的农民、樵夫、渔夫,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8.马克思呕心沥血地写《资本论》,马克思写《资本论》时花了整整40年时间才写出著名的作品,他为了搜集资料,光日记就有1300多篇。由于经常思考时经常爱踱步,竟把地踱出一条深深的印痕。 行文结构: 本文可写成议论文。议论文的开头要提出鲜明的中心论点:留下美好的脚印。中间论述的部分可采用并列式的论述方式,运用举例论证,如成吉思汗、居里夫人、梁山伯与祝英台。文章最后要再次点题,可以用呼吁式的语言结尾。 - 25 -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