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6月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上溯到1200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很著名的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文化,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正是这种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呢?‎ 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反映在军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其原始驱动力。矗立千年、横亘于中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物化和缩影。与此相对,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成为其生存所必需的主要方式,战争成为其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侵略和征服在其文化传承中被视为荣耀之举。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从战略层面上讲,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避难于无形。西方的军事理论是外向型、进攻性的,更强调军事技术的发展。‎ 其次,缘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说,中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 24 -‎ 第三,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的毁灭往往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历史表明,“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张会造成国家的衰落。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元气大伤,遭受严重挫败。正是应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那句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败的关键,在于它们只求一味扩张,不知战略守成,中国绝不会重蹈覆辙。‎ 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人对方腹地,但战争结束时,我们都主动回撤到中国境内或边境控制线以内。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中国绝不会走所谓“国强必霸”之路。‎ ‎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8年第 10期王卫星《中国为何采取防御性国防政策》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杜甫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具体表现了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 B. 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使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原始驱动力。‎ C. 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即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D. 正是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 ‎2. 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论述中国军事防御思想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时,作者指出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 B. 本文第三段以典型事例论证了中国的防御性战略军事思想既有历史的文化基因,又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C.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即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问题,最后明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先破后立,层次分明。‎ D.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可以用来佐证“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 ‎3. 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中国“和合”思想的一项是 ( )‎ A.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把“和而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天人合一”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把“兼爱”“非攻”视为实现人际和谐与国际和平的根本途径。‎ - 24 -‎ B. 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善和文明。‎ C. 明代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携带的国书宣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给所经国家及横跨亚非的海上航线带去了和平与繁荣。‎ D.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A项,主客倒置,应为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是“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据岂在多杀伤”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B项,“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使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原始驱动力”错误,因果倒置,“使”之后为“果”,“使”之前为“因”,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的文意应该是“两因一果”,“两因”除了“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以外,还有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C项,“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错误,张冠李戴,中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C项,“先破后立”错。而且文章虽然是按照“总-分-总”思路展开论证的,但结尾只是总结强调了以防御思想为具体表现的中国战略文化,并未明确解决问题的办法。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考核概念的题目命题点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主要错误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一般为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与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细微差别,题中D ‎ - 24 -‎ 项,本句表述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意思是周文王禀受天命,昭示天下;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这是一种改革创新文化, 不是“和”文化。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5G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G技术跟传统的3G、4G技术有什么区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G、4G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G主要应用于“人一机一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5G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变化甫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场革命加速。2019年将是5G元年,也将是5G竞争真正开始的一年……‎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一机一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2019年3月3日,人民网)‎ 材料二:‎ 我国1G-5G的发展历程 - 24 -‎ 类别 特点 规模 ‎1G语音时代 ‎1987年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标志着移动语音通话的1G时代到来。‎ 不详 ‎2G文本时代 具有通话和简单的文本传送功能,无法直接传送电子邮件等信息。‎ 截止2012年底。用户达8.7亿。‎ ‎3G图片时代 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无限漫游,处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等信息服务。‎ 截止2014年,用户达4.85亿。‎ ‎4G视频时代 速度更快、通讯灵活、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在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网络视频,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需求。‎ 截止2018年底,用户达11.7亿。‎ ‎5G物联网时代 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万物互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6日)‎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消息,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5G具有速度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5G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革。‎ 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 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 - 24 -‎ 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80年代末国内出现的移动电话属于1G时代的产物,可移动通话,不可发送短信。‎ B. 从1G时代到3G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传送速度越来越快,传送内容越来越丰富。‎ C. 由于4G技术开始传送视频、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其用户数比3G时代的两倍还多。‎ D. 5G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不仅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而且可促使万物互联。‎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显著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为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提供可能。追赶此轮技术进步潮流,就可能占据先机。‎ B. 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技术的国家,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C. 2019年是5G元年,拉开了5G竞争序幕,面对技术革新、互利共赢的潮流,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D. 5G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技术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 ‎6. 5G时代为什么被称为“物联网时代”?5G时代来临,我们应如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A ‎ ‎6. 5G 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 , 即万物互联。(1)叠加技术进步,加强科技创新。(2)保持领先优势,引导技术潮流。(3)破除藩篱,交流互通。(4)拥抱合作,互利共赢。‎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能力,采用的图文转换的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析表头和表格的内容,然后对读选项的叙述,找到选项和图标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4G技术开始传送视频”错误,根据材料二“3G图片时代,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无限漫游,处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可知3G 就可以传输视频了。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题中B ‎ - 24 -‎ 项,“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技术的国家”错误,“未然误为已然”原文是“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 商用的国家”;C项,“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一些国家”;D项,“5G技术……其……的问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错误,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的不是 5G 技术,是对中国的 5G 臆断和凭空指摘。故选A。‎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5G时代被称为“物联网时代”的原因以及5G时代来临,我们应如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5G主要应用于‘人一机一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场革命加速”“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以及材料三中西方国家的做法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点睛】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心的方向,无穷无尽 ‎①此刻,目光所及的广阔视域里,众多植物茁壮茂盛,一派浓郁恣肆的碧绿,喷吐着生命的活力。这里是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万宁。眼前这些树木花卉,让我的思绪飞向三十年前,我到过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两个植物园中的植物大多无异,但相互之间的直线距离就有两千多公里。两地之间海陆阻隔,江河纵横,山脉连绵,然而想象能够消弭阻隔,就像我此刻的体验。在意识的调遣下,距离不复存在,方向随意掌控。意念起动时,即使远在天涯,却可以迅疾地化为近在咫尺。‎ - 24 -‎ ‎②在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我想象那里的天空和土地,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数年后,当我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脑海中无数次的描画勾勒,已经让想象无限接近于真实。后来,陕北高原成为我新的向往。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没有停歇。远方永远存在,在东西南北的各个方向。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声音呼唤着:出发吧,把灵魂朝着天空敞开,把脚步印在永远向前方伸延的大地上。‎ ‎③有许多年了,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辰,展开一本中国地图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放飞思绪。意念抵达之处,多是我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神凝气定之时,我分明看到,一幕幕画面穿越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那是长白山下小镇外的原始森林,脚步踩在厚重松软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铃兰花的馥郁伴着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是浙东南永嘉群峰环抱中的楠溪江,用千百条清澈澄碧的溪水,用奇岩、飞瀑、深潭、古村和老街,打造出了三百里山水画廊。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投向某个向往已久而尚未遂愿的地方。我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措圣湖边飘扬的经幡;想象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色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以驯鹿和猎狗为伴的鄂伦春人家。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 ‎④这些已经去过或将去到的地方,被造化赋予了各自的美质。壮丽,秀美,辽阔,幽深,雄奇,朴拙……美的形态千变万化,繁复多姿。但对于我来说,初次遭逢这些景物,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震颤,一道划过灵魂的闪电;而过后,则是一遍遍地回想,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 ‎⑤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曾让我此生难忘。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新疆大地上的行旅。是在天山北麓,汽车穿越连绵交错的农田和林带,即将驶入浩瀚无垠的千里戈壁。就在它的边缘,神话一样,眼前突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至少有几十万株吧,茎秆高大粗壮,花盘饱满圆润,花瓣金黄耀眼。它们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不用感到难为情吧!眼泪是一种验证,是灵魂和情感尚且丰盈饱满的体现。而此时此地,它是在强烈地证明着风景的大美。这些在当地都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却让我镂心刻骨。因为平凡而普遍,它们更能够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一种关联。‎ ‎⑥只要倾心相与,你就能够听到每一处大自然的心跳声,捕捉到它丰富而微妙的表情变化。每一个地方,它们的天气和地貌,植被和物候,天地之间诸种元素的组合,构成了各自独特的声息色彩。而所有这些地方连接和伸展开去,便是一片大地的整体。久久凝视那一幅雄鸡形状的版图上,那些你亲近过的地方,一种情感会在心中诞生和积聚。那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当它们生发激荡时,有着砭骨入髓一般的尖锐和确凿。你正是从这里,从一草一木,从一峰一壑,建立起对一片国土的感情。家国之爱是最为具象的情感,自然风物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体现。这样你就会明白,前人何以会用桑梓来指代故乡。‎ - 24 -‎ ‎⑦“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为那个方向,分别是它们的家园所在。每个人的家园之感,都诞生于某一片具体的土地,而家国同构,无数家园的连接,便垒砌起了整个国度的根基。这种对于土地的感情,真实而有力,远胜过一些抽象浮泛的口号和理论。所以这样的歌词才能够被传唱几十年:“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甚至一种最为深切的哀痛和悲愤,也可以经由风光和自然来获得寄托。在敌寇铁蹄践踏、国土沦丧、百姓流离的黯淡日子里,诗人戴望舒这样写道:“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在山川大地之间,祖国的理念清晰而坚实。‎ ‎⑧让脚步跟随着目光,让诗意陪伴着向往。行走中,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每当脚步踏上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把家园的界限向外扩展。而所有的家乡,它们的名字的组合,就形象地描画出了一个国家的名字,成为对它的标注和阐释。在被这个名字覆盖和庇护的一大片土地上,我们诞生和成长,爱恋和死亡。‎ ‎⑨心的方向,指向的是祖国大地上的江河湖海,高山平原,一种无边无际的美丽。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 ‎(取材于彭程同名散文)‎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写兴隆与西双版纳两个热带植物园的距离遥远,是为了表现调遣意识不受距离的限制。‎ B. 作者年幼时把江南当成心中的远方,即使未曾去过,无数次想象已让江南成为旧相识。‎ C. 远方并不是唯一,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地方,随着陌生变为熟悉,远方不断地向外延伸。‎ D. 对去过的地方,作者在回忆中重温美好,对没去过的地方,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获得慰藉。‎ ‎8. 文章①至⑤段使用第一人称“我”,第⑥段改用第二人称“你”。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9. 本文的题目“心的方向,无穷无尽”有哪些含义?‎ ‎【答案】7. D 8. (1)①-⑤段写自己可以调遣意识到达任何地方,从而带来慰藉,继而记述了一次看到美景让自己感动而震颤的经历,用第一人称能真实而细腻地传达作者的所见所感;(2)第⑥段从“我”的这些经历得出思考,感悟到的自然风物与家国情感的关系,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抒情说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3)通过人称的转换,从个人的体验感受上升至情理的阐述,由描写叙述升华到理性思考,体现了文章的层次且增加了文章的深度。 ‎ ‎9.‎ - 24 -‎ ‎ ①心的方向指意念的方向,不受虚实的限制,方向随意掌控;②心的方向指脚步的方向,不受时空限制,范围不断向外延伸;③心的方向指情感的方向,与每一个地方产生关联的情感,以及升华而成的家国之爱永不停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本题D项,“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获得慰藉”错误。根据原文第③段“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可知,作者是借助想象获得慰藉。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不同人称的使用,其作用是不同的:第一人称能真实而细腻地传达作者的所见所感,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抒情说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阅读文章①至⑤段,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自己可以调遣意识到达任何地方,从而带来慰藉,继而记述了一次看到美景让自己感动而震颤的经历,真实地传递给读者所见所感。而从第⑥段开始本文以第二人称的视角,阐述了从“我”的这些经历中感悟到的自然风物与家国情感的关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更好地传递作者情感。文章通过转换人称,由描写上升到思考,从个人的体验感受过渡至情理的阐述,丰富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心的方向”是文章写作的对象和重点,“无穷无尽”是说心的方向有多种指向。③④两段是说心的方向指意念的方向,不受虚实的限制,方向随意掌控。⑤⑥两段是说心的方向指脚步的方向,不受时空限制,范围不断向外延伸。根据第⑧段“让脚步跟随着目光,让诗意陪伴着向往。行走中,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每当脚步踏上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把家园的界限向外扩展”和第⑨段“心的方向,指向的是祖国大地上的江河湖海,高山平原,一种无边无际的美丽。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可知,心的方向是指情感的方向,与每一个地方产生关联的情感,以及升华而成的家国之爱永不停息。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 2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礼部皆第一。时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庠言:“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诏从之。密州豪王澥私酿酒,邻人往捕之,澥绐奴曰:“盗也。”尽使杀其父子四人。州论奴以法,澥独不死。宰相陈尧佐右澥,庠力争,卒抵澥死。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庠为相儒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郓州,进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帝雅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皇祐中,迁工部尚书。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而彦方伪造敕牒,为人补官,论死。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乃以刑部尚书知河南府,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再迁兵部尚书。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以司空致仕。卒,谥元献。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正讹谬,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天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矜才,吾终身不为也。”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及庠在洛,邈子监曲院,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以法,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人以此益称其长者。弟祁。‎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B. 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C. 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D. 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 24 -‎ B. “刑部”又称“秋官”“宪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 C. “河阳”中“河”专揩“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宋庠喜好读书,以精通文献经典名闻天下。他在府、部举行的科考中表现优异,后考中进士;他到老读书也不倦怠,并善于擅长考证书中的错误,曾撰写过《补音》三卷。‎ B. 宋庠为官正直,遇事辄分是非。豪强王澥私自酿酒并骗奴仆杀人。面对宰相的袒护,宋庠据理力争,终判王澥死罪;谏官包拯上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弟,宋庠请求离职。‎ C. 宋庠德才兼备,深得皇上重用。他为人生活俭约,为相气度儒雅,不好声色;他曾两次任参知政事,第二次是宰相力荐他,并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D. 宋庠天资忠厚,人称其为长者。他终身不残害别人,不恃才傲物;他不记恨侵害自己的沈邈,并在沈邈之子杖打的欠物县人死于道路一事上据实从宽处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 ‎(2)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 ‎【答案】10. D 11. A 12. C ‎ ‎13. (1)这不是用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宜按本朝的先例,命令主管部门(官员)准备饮食。‎ ‎(2)京师地区的守卫士兵平常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调补充轮流戍边,这是祖宗当初的谋略,不能随便轻易改变。‎ ‎【解析】‎ ‎【10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帝遇庠厚”的意思是“仁宗对宋庠很看重”。“厚”作后置状语修饰“遇”,所以应在“厚”之后停顿。排除C项。“李淑恐其先己”的意思是李淑担心他超越自己。“己”作“先”的宾语,故应在“己”之后停顿。排除A项。“因改名庠”的意思是于是就改成后来的名字宋庠。排除B项。断句后疏通语意:仁宗对宋庠很看重,即将重用他。宋庠起初叫宋郊,李淑担心他超越自己,以命运不好中伤他,上奏说:“宋,是朝廷接受天命的称号;郊,就是交。把姓名合在一起来说不吉祥。”仁宗没有把这当作一回事。有一天,仁宗把这事告诉了宋庠,于是就改成后来的名字宋庠。故选D。‎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明清时乡试是每三年一次。故选A。‎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宰相力荐他”错,根据原文“得象荐宋祁”,宰相章得象推荐的是宋庠的弟弟宋祁。故选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非所以待天下士”:“这不是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所以”:“用来……的方法”;“故事”:“先例”;“具”:“准备”;“有司”:“主管部门(官员)”。第二句关键点:“畿辅”:“京师地区”;“羡”:“剩余的兵力”;“更戍”:“轮流戍边”;“苟”:“随便”。‎ - 24 -‎ ‎【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来迁居开封雍丘。天圣初年,考中进士,开封府试、试部礼都是第一名,当时仁宗亲自考试策问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令他们与武举人混杂一起考察。宋庠说:“这不是用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应该按本朝的先例,命令有关部门准备饮食,斥退武举人令他们另外考试。”仁宗下诏按他的建议办。密州土豪王澥私自酿酒,邻居前往捕捉他,王澥欺骗奴仆说:“他们是强盗。”叫奴仆杀死邻居父子四人。密州官府按法律将奴仆判罪,唯独王澥没判死罪。宰相陈尧佐庇护王澥,宋庠据理力争,终于王澥被判死罪。仁宗对宋庠很看重,即将重用他。宋庠起初叫宋郊,李淑担心他超越自己,以命运不好中伤他,上奏说:“宋,是朝廷接受天命的称号;郊,就是交。把姓名合在一起来说不吉祥。”仁宗没有把这当作一回事。有一天,仁宗把这事告诉了宋庠,于是就改成后来的名字宋庠。宝元年间,宋庠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任参知政事。宋庠任宰相,文雅雍容,熟练通晓旧时的典章制度,自从他执政,碰上事情总要分辨是非对错。没多久,宋庠以资政殿学士调职郓州,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离开职位,仁宗问宰相章得象,谁是可以替代范仲淹的人,章得象推荐宋祁。仁宗向来中意宋庠,又召他任参知政事。皇祐年间,宋庠升工部尚书。皇祐三年,宋祁的儿子与越国夫人曹氏的门客张彦方结交为朋友。而张彦方伪造皇帝诏书,替人补授官职,被判死罪。谏官包拯上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弟,宋庠请求离职。于是命宋庠以刑部尚书掌管河南府,后调许州任职,又调到河阳,再升兵部尚书。他多次说:“国家应当谨慎固守根本,京城附近地区的守卫士兵平常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调补充轮流戍边,这是祖宗当初的谋略,不能轻易改变。”(宋庠)以司空职衔退休。去世后,谥号元献。宋庠从应考举人时,与宋祁共同以精通文献经典名扬天下,他生活节俭,不好声色,读书读到老也不厌倦。他擅长考证书中的错误,曾校定《国语》,撰写《补音》三卷。他天性忠厚,曾说:“叛逆狡诈,依恃神灵,残害他人,恃才傲物,我终生不做。”沈邈曾任东京转运使,多次以事侵害宋庠。等到宋庠在洛阳时,沈邈的儿子监管曲院,因把东西出借给县人而县人欠下东西,他用杖打人,人死在路上,实际上是由其他的病所致。而沈邈之子为府吏所憎恨,府吏想要按法律从严处理他,只有宋庠不同意,他说:“这怎么够得上治罪呢!”人们根据这件事愈加称他是年高有德的人。他的弟弟叫宋祁。‎ - 24 -‎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 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 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 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 作品以时间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 这首诗的颈联尤为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14. B 15. ①写景上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 ③反衬(或“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 ④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 ‎【解析】‎ ‎【14题详解】‎ - 24 -‎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错误,“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遣词造句、手法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意象的选取等角度分析,此题“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句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从写景的角度看是“视听结合”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是“借景抒情”;从意象选取看,“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从结构看,前后呼应,紧扣标题,还可从炼字的角度分析。‎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 _____。”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描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蜀道难》中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3)《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语句是“_________, _______。”‎ ‎【答案】 (1). (1)冰泉冷涩弦凝绝 (2). 凝绝不通声暂歇 (3). (2)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3)吾师道也 (6).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涩”“凝”“豗”“砯”“也”“庸”。‎ - 24 -‎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商海淘沙,“老字号”几经沉浮,却总能在困境中_______,凭的是世代传承的精湛技艺和服务理念,靠的是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和与时俱进的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政策帮扶的外力引导,不少“老字号”苦练内功,适应市场化的激烈竞争,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不断_______,借助历史浸润和现代滋养_______,凭借诚信和品质蹚出一条发展新路,收获众多年轻的粉丝。‎ ‎“老字号”的良好发展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各方珍惜。然而,当品牌巨大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老字号”却陷入“名分”争夺。许多同宗同源的“老字号”因“一枝多叶”的树状发展,形成了分店独立的经营格局。有学徒独立的,如“王麻子”字号_______,难辨真假;有子女分家的,如“王老吉”后人在广州和香港两地发展;还有分店独立,公私合营家族老店的……这些,都给后来的发展竞争造成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从南京上海“吴良材”案,到“中国商标第一案”王老吉红绿品牌之争,再到“稻香村”对簿公堂,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爆发。市场有纠纷很正常,但人们更加期待法律亮剑,终审能够定分止争;更加盼望商道彰显,双方可以合作共赢,让“老字号”能够发扬光大,而不是迷失在利益争夺的内耗中。( )‎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愿“老字号”伴我们走得更远,不被时光尘封。‎ B. 愿伴我们走得更远的是不被时光尘封的“老字号”。‎ C. 愿“老字号”不尘封于时光,我们伴其行走得更远。‎ - 24 -‎ D. 愿“老字号”不被时光尘封,伴我们走得更远。‎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枯木逢春 革故鼎新 脱胎换骨 层出不穷 B. 枯木逢春 推陈出新 浴火重生 遍地开花 C. 时来运转 革故鼎新 浴火重生 层出不穷 D. 时来运转 推陈出新 脱胎换骨 遍地开花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国内不断升温的“老字号”商标归属争夺战,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的爆发。‎ B. 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的爆发。‎ C. 国内不断升温的“老字号”商标归属争夺战,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的爆发。‎ D. 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没有不爆发的。‎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还要要注意句子的前后成分和句式特点。联系上文语境,可以知道文章想要表达的有两层意思:老字号不被时光尘封;老字号能陪我们走得更远。而“老字号不被时光尘封”是“老字号能陪我们走得更远”的前提条件,故选D。‎ ‎【18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枯木逢春:枯干的树遇到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获生机。时来运转:时机来了,命运也有了转机,指境况好转。此处形容“老字号”几经沉浮,却总能在困境中重获生机,故用“枯木逢春”,可以排除C和D项。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此处指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向新的方面发展,故用“推陈出新”,排除A项。脱胎换骨:原为道教修炼用语,指修道者得道,就脱凡胎成圣胎,换凡骨成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浴火重生: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此处指“借助历史浸润和现代滋养”而获得重生,故用“浴火重生”。遍地开花:比喻好的事物到处涌现或普遍发展。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此处指“老字号”到处涌现,故用“遍地开花”。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判定选项中句子的成分,看有无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然后关注上下文,确定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与上下文保持一致,从而选出最佳选项。本句的“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语序不当,应该改为“国内不断升温的“老字号”商标归属争夺战”;可以排除B和D 项。本句的主干应该是“争夺战无不是矛盾的爆发”,“在现实利益纠缠的爆发”也不对,应该是“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的爆发”可以排除A项,故选C。‎ ‎20.下面是一则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本人大作《天长地久》的新书签售活动将于10月14日上午9点在长沙市音乐厅举行。特邀请您和您的妻子务必光临指导。届时还将惠赠新书,敬请拜读。‎ ‎【答案】大作改为拙作,妻子改为夫人,务必改为能够,惠赠改为敬赠,拜读改为指正。‎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下面是一则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恰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把握句子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本题作答时,考生要抓住语段是“邀请函”,邀请函要注意说话的语气,注意谦敬辞的使用。比如本题中,“大作”是敬辞。用于称别人的作品,不能用来说自己的作品。应改成“拙作”。“拙作”,谦词,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妻子”是一般称呼,此处使用不庄重,应改为“夫人”,邀请函里应称“夫人”,表示尊重。“务必”语气过硬,应改为比较委婉的“能够”。“惠赠”,敬辞,则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敬赠”指恭敬的赠送,用于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为。此处指自己赠送对方新书,应改为“敬赠”。“拜读”:用于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指正”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出错误或缺点,以便改正;二是谦逊用语,用于请人对自己的意见或作品加以批评修正。此处取第二个义项,所以“拜读”应改为“指正”。‎ ‎【点睛】解答语言得体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要结合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做出准确判断。‎ - 24 -‎ ‎21.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唉,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会来,会用她们的亲吻来舔我的脸!……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应该拉紧儿女的缰绳,像对付狡猾的马一样。”这段话中“我”指谁?这段文字透露出了怎样的父子亲情观?‎ ‎(2)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说“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请简述作者的用意。‎ ‎【答案】(1)高老头(或者高里奥)透露出被金钱异化了的父子亲情观。(2)①隐去真实的年代与背景,假托前朝人事;②隐去真实的事情,虚构了贾府中的人物变迁;③用谐音手法,虚构人物,并暗示作品中的人物命运。‎ ‎【解析】‎ ‎【详解】(1)小题: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读材料,可知“父亲”把财产分给儿女后,就不被理睬。“父亲”反思应该看紧钱财,认为只要有钱,儿女们就会主动来看望他、关心他。“父亲”是爱自己儿女的,只是亲情关系被金钱扭曲。这段话出自于巴尔扎克《高老头》,“我”正是小说的主人公高老头。小说中,高老头是他两个女儿的索钱工具,父亲的善良被一次次利用,她们夺取家中财产,最后无情地抛弃了他。“父亲”无私的爱在金钱社会被无视、被利用,当金钱被榨干,“父亲”才在临终的哭嚎中醒悟,“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应该拉紧儿女的缰绳,像对付狡猾的马一样”。由此揭露了金钱社会泯灭人性的丑恶现实,父与女之间的亲情也在拜金主义中被扭曲。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小题: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红楼梦》开卷,曹雪芹就“提醒阅者”:“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这段话清楚地说明,《红楼梦》反映生活、表达主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从全文来看,作者隐去了真实年代与背景,隐去了真实的事情,从手法上来看,作者使用了谐音的手法,虚构人物,并暗示了作品中的人物命运。‎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 24 -‎ 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吵架,说:“明明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颜回上前劝架,说买布的人算错了。那人不服,拉颜回去找孔子评理,并说定如果他错了就把脑袋给颜回,颜回输了就把帽子给他。不想孔子判颜回输,让那人把帽子拿走了。孔子对颜回说:“说你输,只输了一顶帽子;说他输,那可是一条人命啊! ‎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学会理解 生活中难免有磕磕碰碰的事情,但是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却不尽相同。一场小风波能在和平谅解的气氛中化解,也可以发展为双方唇枪舌剑,甚至大打出手。关键是人们是否本着理解之心,推倒误会之墙,筑起理解之桥。‎ 有人说,理解是对人的最大的善举。理解能换来“晴空”,对别人的谅解,会让我们身边充满了和睦、愉快的气息。郑板桥先生说过:“人生难得糊涂。”是啊,当我们被社会这张大网连在一起,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就应该学会理解。‎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们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宽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海。‎ 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坚固的事业之基。‎ 心就好像是人生路途上的方向盘,只有心正,路才不会斜,人生才不会有遗憾,心要平静,坚定淡然才行,把一切都看淡,自然你会觉得伤痛也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生活,摩擦也是一曲难得一听的赞歌。原来人生如此简单,我渐渐明白爱因斯坦不慕名利的快乐,东方朔特立独行的自我,唐太宗招揽贤才的圣明……‎ 老百姓居家过日子,邻里间不因小事吵嘴,朋友间该宽容就别死钻牛角尖,同事间少些勾心斗角,陌生人间多一些尊重和谅解,心存一季宽容与大度,知足常乐。‎ - 24 -‎ 当然,理解并不是一味地忍让,也不是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太多的感悟只因我们有一颗透明的心,学会理解,感知幸福。‎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结合提示语“说你输,只输了一顶帽子;说他输,那可是一条人命啊!” 孔子在告诉颜回,做人应当重大义讲大节,不应当在芝麻小事上与人较真。据此分析,这是一则思考“理解与宽容”的作文题目。心中有他人,主动站到对方的位置上想问题,体谅对方的情感,以便在理解对方的同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学会理解与宽容,不斤斤计较,以豁达的胸怀原谅别人的过错。具体写作时,应结合现实谈对其的理解认识。‎ 参考立意:‎ ‎1. 退一步海阔天空 ‎2. 难得糊涂 ‎3.学会理解与宽容 可用素材:‎ ‎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 ‎2.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 --(雨果)‎ ‎3.生活过,而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但是谁能说是不需要宽容的呢?---(屠格涅夫)‎ ‎4.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5.宽容如水。宽容,即原谅他人的过错,不耿耿于怀,不锱铢必较,和和气气,做个大方的人。宽容如水般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泓清泉,款款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冷静、清醒。‎ ‎6.有时多一点糊涂,就会多一些快乐;有时多一点知足,就会多一些幸福;有时多一点和气,就会多一些友谊;有时多一点宽容,就会多一些感动。‎ ‎7.宽容是门学问。对于小过失,小错误,你可以快乐地宽容对方。但对于大过失,大错误,就要考虑清楚。宽容并非包庇、隐瞒,而是帮助。‎ ‎8.不要总是感觉自己做得完全正确。其实,完美的人是没有的,即便是一件小事,你自我感觉良好,但总不可能是无缺憾的。要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况且,好的思路往往隐藏在反对意见里。因此,面对批评应该持包容的态度,即使已经做得很好,也要多听取多方的意见——“兼听则明”。‎ - 24 -‎ 行文结构:‎ 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学会理解”这一中心论点谈理解的好处。可列举一些具体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以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点睛】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要注意如下几点。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从辩证的角度分析问题。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材料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 ‎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