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吕梁育星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吕梁育星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吕梁育星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月考(一)试题 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①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是历史、时代、现实多重因素综合促成的。‎ ‎  ②要涤除仍客观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是一个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长期饮誉潮头。然而,近代以来逐渐落伍了。接踵而至的外力犯侵蹂挞,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忍见铜驼卧荆棘,神州遍地劫灰飞”。民族命运的困厄消顿,使得自信心的丧落、缺乏,逐渐成为面积不小的、笼盖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阴霾。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自己的现实命运,也改变着自己的精神面貌、文化心理。然需看到的是,漫长历史浸染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 ‎  ③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随着我们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也呈现出不断恢复、随之增强的走势。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一方面,要引导人们克服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等非理性成分;但另一方面,要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和大势,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文化自信的魅力还亟待增强。‎ ‎  ④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 ‎  ⑤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中、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荡。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高扬,有助于我们持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但也要看到,现实中不同文化的猛烈激荡,是在“当今时代”这一共时态的轴线上展开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一共时态的竞争轴线。如果我们迎对现代的西方,只能求助于古老的传统,那即是对当代国人文化责任的逃避。当代的中华民族,不能做望“洋”兴叹者,也不能做望“古”兴叹者,而是要有承于古、强于今的雄心和作为。‎ ‎  ⑥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上的自我迷恋、自我欣赏,更不是文化上的自我保守、自我封闭。它既要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开放包容的气度。既要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原创性的文化开拓,也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镜鉴。‎ ‎ ⑦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的中华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的自觉追求。‎ ‎⑧涵养我们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进、提升中华民族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认知、理解,由认知理解而走向认同与确信,增强传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增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概言之,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这里的“自知”,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之“知”,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之“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知”。系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社会化普及,激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当下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有基于新的时代特点、受众特点的顶层规划与落地设计。与此同时,涵养我们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还需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新强大的中华民族,使自己的现实命运得以改变,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也使文化心理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彻底改观。‎ B.虽然民族振兴的进程会伴随着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但是我们仍需要通过自觉努力,深刻认识提振文化自信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魅力。‎ C.面对西方文化的激烈竞争,仅凭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不够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D.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应该夯实对传统优秀文化、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种文化自知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结合历史说明了现实中文化不自信客观存在,论证了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 B.文章在第③、④、⑤、⑥段中,条分缕析,阐释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C.第⑦段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之上,水到渠成得出了要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的结论。 ‎ D.第⑧段属于文章解决问题部分,重点说明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所应选择的路径。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当其面对外力入侵时缺乏必要的自信,不堪一击。‎ B.在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当下中国,只要克服文化自信中的虚骄、自负等非理性成分,就能普遍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 C.文化自信力与国家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文化自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反之亦然。‎ D.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需要立足当下,继往开来,这足以说明文化开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文化传承。‎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題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木鱼 ‎ 周海亮 ‎ ①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 ②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 ‎ ③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 ‎ ④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 ‎ ⑤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 ⑥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村人的讥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 ‎ ⑦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 ‎ ⑧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 ⑨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 ⑩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 ⑪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 ⑫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 ⑬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2期)‎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贫困。‎ B. ③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 C. ⑤段“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主要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 D. 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 小说以“木鱼”为标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6. 当冬子抵不住诱惑,最终动了那条木鱼之后,他的心路历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分析概括。(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 材料一:‎ ‎ 港珠澳大桥是一个全球瞩目的超级工程,是展示中国国家实力的超级舞台。作为一名国家培养的建设者,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林鸣建设生涯的一个高峰,也可能是他的收官之作,但对中国的工程建设来说,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 每一个节假日,林鸣必定陪伴在坚守岗位的工人身边。‎ ‎ 这种“在一起”不仅是生活层面的关心、爱护,更是工作上的充分尊重、理解以及激励和培养。在林鸣的带领下,港珠澳大桥岛隧建设队伍攻破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的工程难题。自项目开工以来,这支队伍中的16个集体、9名个人获得国家级荣誉,1名一线技术工人被誉为“大国工匠”。‎ ‎ 2005年接手这个工程后,林鸣对它的投资方、环境做了研究。林鸣对这一带很看好。在一些人对这个工程建设表示困惑的时候,他坚持认为,要把珠江口区域当作一个超级城市。现在,包括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二桥和正在规划的伶仃洋大桥,将来东西连通后,珠江口区域将会成为一个超级城市。‎ ‎ 从这个意义上说,超级工程不能简单地用工程经济指标来衡量,而要用社会发展的战略价值去考量。它正在改变格局,改变人的思路,改变城市化的观念。用四句话来概括就是:对现状的理性,对创新的欣喜,对超越的欣赏,对尝试的包容。‎ ‎ 现在,林鸣心底还有一个愿望:等到港珠澳大桥全线通车那天,如果可能的话,他想在大桥上跑一次。到现在为止,他的跑步纪录是46.3公里。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他想他应该能跑下来。‎ ‎(摘编自《独家专访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每一步都是第一步》)‎ ‎ 材料二:‎ ‎ “说到为什么要建这样的一座大桥,我们得先看看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孟总说。‎ ‎ 珠江口水域面积大约2100平方公里,半径60公里以内有14个珠三角的大中城市、7座机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仅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南大门上的一道防线,今天更是国家发展珠三角,特别是与香港、澳门携手打造“大湾区”前景非常辽阔的一个经济大舞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东省依靠香港经济的带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之一,只是多年来粤东、粤西发展并不平衡,交通造成的阻碍是主要的原因。‎ ‎ 孟凡超说:“香港通过珠三角东岸这一侧的交通互联互通,已经实现了和内地,比如深圳的经济勾连。但和西岸,和澳门这边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原因就是珠江口东西两岸天堑的阻隔,导致珠三角西岸经济开发建设明显滞后,经济布局相对薄弱,如果要改变这种状态,进一步发挥我们香港经济在大湾区内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建一条港珠澳大桥就显得很有必要。”‎ ‎(摘编自长篇纪实文学《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 ‎ 材料三:‎ ‎ 由33节巨型沉管连接的海底隧道,是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它将直接消耗33万吨钢筋和200万吨混凝土,足以建造8座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 ‎ 每节标准沉管长180米,宽37.95米,重约8万吨,大小相当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但在此之前,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做过外海沉管隧道,而聘请国外专家进行技术咨询需要十几亿元。‎ ‎ ‎ ‎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一定要有飞跃式的发展,这么重要的工程,如果我们还简单重复,那就对不起肩负的这份职责。”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设计负责人孟凡超在大桥设计之初,就定下目标——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书写中国人自己的“大桥故事”。‎ ‎ 勇于开始,敢于尝试,沉管制造的一项项创新成果应运而生:‎ ‎ 2012年,伶仃洋深处牛头岛,数千名工人在荒岛建起一个足有10个足球场大小的超级工厂,成为世界最大的现代化沉管预制工厂。‎ ‎ 从未制作过模板的工程团队,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世界上精度最高的自动化模板制造,并集成开发了钢筋流水线生产、大型全液压模板、混凝土控裂、管节顶推等成套技术,提高了工效和质量。‎ ‎ 为了让沉管能经受近30米厚海底淤泥的重压,设计师们开创性提出半刚性沉管结构,解决了沉管隧道深埋的难题,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做到了深海沉管“滴水不漏”。‎ ‎(摘编自《海上工匠——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和它的建设者们》)‎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衡量港珠澳大桥这一类超级工程建设的意义,要考虑它的工程经济指标,更要看到它的社会发展的战略价值。‎ B.珠江口水域大,周围城市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是中国南大门上的一道防线,这是建设港珠澳大桥的主要原因。‎ C.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对改变珠三角西岸经济开发建设滞后,发挥香港经济在大湾区内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大有裨益。‎ D.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在中国没有先例,是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其关键技术是中国工程师自主研发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港珠澳大桥的沉管制造多项创新成果的产生,源于全体建设者敢为人先、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不懈奋斗的精神。‎ B.材料一结尾一段写林鸣打算港珠澳大桥全线通车那天在桥上跑步,看似闲笔,实则表现了他希望看到自己的成果的喜悦、自豪之情。‎ C.材料三开头部分列举了很多数据,并用世界第一高楼和中型航空母舰作说明,是为了突出今天中国经济实力的雄厚。‎ D.材料二与材料三都援引了工程设计负责人的言语来解说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相关情况,这样写可以增强报道的真实性。‎ ‎9.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和意图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_13题。‎ ‎ 赵抃,字阅道, 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濠守给士卒廪赐不如法,声欲变,守惧。转运使檄抃摄治之,州以无事。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吴充等相继被逐。抃言其故,悉召还。吕溱等既出守,欧阳修等求郡。抃言:“近日正人端士紛纷引去,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修等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 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出知虔州。虔素难治,扑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 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 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口“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及谢,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召见,劳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为朕行乎?”对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问?”‎ ‎ 既至蜀,治益尚宽。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为天于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剑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为谋逆告, 抃不师畀狱吏,以意决之,悉从轻比。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薨,年七十七。谥曰清献。‎ ‎(选自《宋史·赵扦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B.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费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C.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貲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D.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戌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等事务的文书。是古代官府文书的名称之一。‎ B皇后:指皇帝的正妻。秦以前只称“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后”于是称为“皇后”。‎ C.臣子向皇帝进言时,皇帝必须站在官殿的台阶下接受进言所以尊称皇帝为“陛下”。‎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谥号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抃弹劾权贵,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回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他竭力保护君子,召回被贬的吴充等人,保护了欧阳修等名臣。‎ B.赵抃以身作则,弘扬正气。蜀地地处偏远,官场风气不好,他以身作则改变了蜀地官场风气;他单枪匹马入蜀,随身携带的仅有一把琴和一只鹤。‎ C赵抃为人仁厚,为政宽容。他采取措施,使在岭南做官的人死后能归葬故乡;有百姓伪僧人的度牒,被人以谋反的罪名上告,他予以从宽处理。‎ D.赵抃深受赏识,忠于皇帝。赵抃回朝任知谏院,有大臣认为对赵抃越级提拔不妥,皇帝表示可以任用赵抃。皇帝派赵抃去成都,赵抃不讨价还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虔素难治,护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5分)‎ ‎(2)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劝学》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 ‎(3) 《虞美人》中词人李煜面对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现实,勾起无穷幽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知识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_________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_________‎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________。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_______,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 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C. 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D. 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19. 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 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20.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暑期某学校学生研学团队所作的解说词,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改正。(5分)‎ 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大家莅临八达岭长城游览!‎ 今天我作为大家的导游,感到荣幸之至。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极具精华的部分,以苍茫的风光名闻天下,很多游客也以“不到长城非好汉”来激励自己。近几年,已有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世界知名人士来这里拜谒,表达对长城的崇敬之情。现在,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同上路,一睹长城的风采吧!‎ ‎21.就目前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首都经贸大学等三所高校进行了民意调查,调查数据如下。仔细读图并回答问题。(6分)‎ ‎(1)图中反映了怎样的民意? (不超过30字)(2分)‎ ‎(2)假如你是记者,针对“扶不扶”的问题进行街头采访,遇到下面两个人的回答,你将怎样劝导?(4分)‎ ‎【甲:一脸冷漠】我不去扶。又不是我家老人,关我什么事。‎ ‎【乙:面带犹豫】我很想扶,但是人心难测啊。要是老人赖上我,可是麻烦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黄河 ‎②郑和下西洋 ‎③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读了上面六个内容,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应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吕梁育星中学2019学年第二学期月考(一)试题 高二语文(江苏版)答案 ‎1A ‎ ‎2B ‎ ‎3C ‎4. C ‎ ‎5. ①“木鱼”是全文的线索和故事载体,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木鱼”展开的。‎ ‎②以小见大,展现出物质匮乏对主人公幼小心灵造成的创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 ‎ ‎6. ①因动木鱼挨打遭受讥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冬子内心都充满了无法摆脱的羞愧。②长大后,“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表现了冬子内心的质疑与反思。③将做好的木鱼让儿子吃,表现出冬子放下了精神包袱,内心释然了。‎ ‎7.B ‎8.C ‎9.①材料一侧重从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体验、认识角度来报道,彰显超级工程建设者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开明远见、坚定信念;②材料二侧重从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于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价值角度来报道,突出港珠澳大桥对于珠三角、“大湾区”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③材料三侧重从港珠澳大桥建设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角度来报道,强调自主创新对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意义。‎ ‎10.B(原文标点: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人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 ‎11.C(“皇帝必须站在宫殿的台阶下接受进言”错,“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卫。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卫而转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应对的敬称)‎ ‎12.D(“有大臣认为对赵抃越级提拔不妥”与原文不符,原文的意思是,按旧例,亲近大臣从成都还朝的,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担任谏官,而赵抃担任谏官,不属于重用,不属于越级提拔,所以有大臣对不重用赵抃表示疑惑)‎ ‎13.(1)虔州一向难于治理,赵抃治理虔州严厉而不苛刻,召集告诫各个县令,让他们各自治理。(得分点:素 御、自为,各1分,句意2分)‎ ‎(2)毁谤的人认为他纵容叛逆党徒,朝廷拿来全部案卷进行审阅,都与法令符合。(得分点:纵狱、合,各1分,句意2分)‎ ‎14.【答案】B 15.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16‎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7B ‎ ‎18D ‎ ‎19. A ‎20.答案 ‎① “女士们、先生们”与“学生”身份不合,改为“同学们”;‎ ‎② “莅临”多用于书面语,多用于贵宾,尤指上级到来,改为“来到”;‎ ‎③ “荣幸之至”指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改为“非常高兴”;‎ ‎④ “拜谒”,拜访谒见,参拜(陵墓、碑碣等处),改为“参观”。‎ ‎⑤ “一同上路”,不合语境,也不够吉利,改为“一同出发”。‎ ‎21.(1)针对“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绝大多数人认为该扶起老人;不扶老人的主要原因是怕惹祸上身。(每点l分,共2分)‎ ‎(2)示例:(每点2分,共3分)‎ ‎(劝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虽然不是我们的亲人,但我们还是扶一把吧。社会需要正能量,我们扶起的不仅是老人,还有我们的人心。‎ ‎(劝乙)放心吧,相信人心都是向善的。再说,我们的社会还是有法律保障的,您的爱心会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的。‎ ‎22【作文材料解析】‎ 首先需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审题。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短语与诗句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在写作时需要明确每个词句的意思,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词句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句子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 ‎①中“黄河”,可以从自然的母亲之河,生命的源泉;中华历史文化的象征;黄河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入手。‎ ‎②中“郑和下西洋”,可以从技术的发展,造船事业的发展,加强国际沟通与交流,善于吸收国外的精华等方面分析。如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一路一带”。‎ ‎③句“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结合中华的复兴,中国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应该有爱国意识等分析。‎ ‎④句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强调爱国、舍小家为大家等。‎ ‎⑤句主要讲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关心国家大事,负起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等。‎ ‎⑥‎ 句主要讲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奋斗,永不言败,永不服老。要放眼全局,站得高,看得远,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 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六个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 ‎ 有诗词有随感,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豁达自信、开放进取、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作文题的材料要求为6个短语和古诗句,要求选择其中的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 首先,需要理解材料的意思。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就这道作文题本身来讲,材料与生活紧密相连。综合这六句诗句的意思,选择意思相近的或有共同点的诗句立意。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要注意对材料的引用,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参考译文:‎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考中进士。濠州郡守不按照法令供给士兵粮食和赏赐物品,士兵声称要发生 兵变,郡守害怕。转运使发公文让赵抃暂代治理,濠州得以平安无事。担任殿中侍御史,弹劾检举不回避权费幸臣,声名严正,京城称他为“铁面御史”。温成皇后的丧事,刘沆凭着参知政事的身份监领,等到刘沆担任宰相,仍然兼任原来的职务。赵抃论述刘沆应当免去所兼任的职务,以保全国家体制,吴充等人相继被贬逐,赵抃陈述事情缘故,都把他们召回朝廷。吕溱等人出京任郡守后,欧阳修等人要求出任郡职。赵抃上疏说:“近来正直之士纷纷退离,是因为在朝中正直严肃,不能谄媚事奉权贵,”欧阳修等人因此得以留朝,当时的名臣,依靠他得以安定。‎ 担任益州知州。蜀地路途远百姓软弱,官吏肆意做违法之事,州郡公开相互馈赠。赵抃以身作则,蜀地风气因此改变。担任虔州知州。虔州一向难于治理,赵抃治理虔州严厉而不苛刻,召集告诫各个县令,让他们各自治理。县令都很高兴,争着尽力办事,监狱因此常常没有犯人,在岭外任官的人死后,大多没有办法归葬,赵抃造船一百艘,下公文通告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不能归葬的,都从我这儿出去。”于是人们相继而来,都给他们船只,同时供应他们路途费用。‎ 神宗即位,召赵抃回朝任知谏院,旧例,亲近大臣从成都还朝的,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担任谏官,大臣对此疑惑,皇帝说:“我依靠他的谏议而已,如果想任用他,也没有什么关系。”等到谢恩时,皇帝说:“听说你一个人去蜀地,随身带一琴一鹤,为政简略便易,也很称职吗?”‎ 因担心成都守边兵卒,赵抃就以大学士的身份担任成都知州。皇帝召見,慰劳他说:“在此之前,没有从政府中前去的,能够为我出行吗?”赵抃回答说:“陛下有话,就是法令,用得着问吗?”‎ 到了蜀地后,治政更加提倡宽厚。有卒长站在堂下,赵抃叫来告诉他说:“我和你年纪相仿,我一个人来蜀地,为天子镇抚一方。你也应该清正严谨地率领众兵卒,等到部队回去,得到剩余资财拿着回家,为家室考虑可以了。”人们高兴地互相转告,没有人敢作恶,蜀地州郡安然无事。剑州百姓私自伪造僧人度牒,有人把此事作伪谋反叛逆上告,赵抃没有把他们交付审案官吏,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判决,都从轻发落。毀谤的人认为他纵容叛逆党徒,朝廷拿来全部案卷进行审阅,都与法令符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为清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