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第二次月考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试卷说明: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考查范围为语文必修5全部 一、现代文阅读( 33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谈读书(节选) 朱光潜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咏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B.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C.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 D.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 2.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B.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 C.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 D.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 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 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 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藏 獒 周国华 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眼前的毡房内外皆寂,静得怕人。唯一能让人略感心安的,只有远方隐隐约约传来的篝火晚会的声音。你知道,就在毡房的后面,既潜伏着可怕的对手,又有长久以来等待你实现的梦想。成败在此一举!你不禁想起好像有那么一首古诗:十年磨一剑…… 你慢慢移动脚步,轻轻踩着松软的草地,就像行走在太空中。你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危险的区域,一不小心就会有性命之忧。 你太专注于眼前,竟没有注意到后面有条灰影悄悄向你靠近。 一阵钻心的疼痛从腿上传来,你本能地丢下手中的弩机,扭身猛击那畜生。灰影怪叫着后退几步,前腿用力向后蹬地,脊背蜷成弓形,准备发起又一轮的攻击。你蒙了,后悔自己太低估对手,本想出其不意,反被对方伏击。你抽出了背后的长刀,准备迎敌。 长刀在月光下闪了几闪,你看到了更为可怕的敌人和两束逼人的幽光。 狼!竟然是头狼! 狼发起攻击,你手起刀落。狼躲开,一口叼住你握刀的手。你惨叫着丢下刀。赤手空拳的你和狼的肉搏战,本就没有悬念。没过多久,你就筋疲力尽地倒在地上,惊恐地看着犀利的狼牙向自己的喉管咬来。 突然,一道黑影横空而过。未等你反应过来,那黑影已和狼纠缠在一起。 藏獒!你狂喜不已,想不到竟有它相救。 你见过这条藏獒,纯种的黑背黄腹“铁包金”,跟头小狮子似的。那天,你找这家主人要水喝。它就蹲坐在主人身边,目光警觉,一刻不离地盯着你,让你浑身发紧。 “铁包金”果然继承了祖先良好的基因,和能征惯战的狼相斗,丝毫不落下风。它们撕来咬去,渐渐远离你。藏獒不惧任何动物,只要领地被冒犯,不管是谁,都会遭到它的攻击。今天也活该那头狼倒霉,居然不结伴出来,没伤着人不说,还招来了强悍的对手。 你捡起弩机,向毡房走去,没走几步,又折回身。尽管它们出人意料地交起手来,但现在还不能高兴得太早。你小心翼翼地靠近“战场”。 你听说过一条藏獒能抵三头狼的传言,但眼前的情景让你大惊失色。藏獒和狼一样满身是血,可它的喘气声越来越急,动作也越来越慢,每个回合下来,身上都会多几道伤痕。很显然,藏獒已经落了下风,而它没有丝毫退却的意思。 你猛然明白过来,这条藏獒刚生育不久,难怪体力不支。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你举着弩机,却帮不上忙。藏獒和狼分开的时间很短,更多时间是厮打在一块儿,你怕误伤了藏獒。 藏獒终于倒下了。狼用尖利的牙齿咬向它喉管的时候,你终于找到机会出手。狼中毒箭,身子抽搐不止,倒了下去。你一刀结果了狼的性命。 藏獒的后腿已被狼咬断。它支起前腿,拖着沉重的身躯,艰难地向前爬去。 一道长长的血痕划向毡房。 藏獒爬到毡房后边,十几团肉乎乎的身影摇晃过来。幼獒!藏獒重重地躺下,幼獒们扑过来,含着母亲的乳房,欢快地吮吸着。 你找来柴火,点起火。你知道,没了藏獒,只有火光能吓阻凶残的敌人。 藏獒前腿扑地,头朝幼獒,缓缓舔着幼獒们的身子。而后,藏獒回头看了你一眼,幽深的眼里晶莹地闪烁着凄凉而哀伤的微光,似乎是想对你说什么。 不,它不说,你也明白。 幼獒们吃饱了,甜甜地倚在母亲身边沉沉睡去。藏獒用前腿拢起幼獒,以这个姿势永远地定格。你呆呆地望着它们。你认出其中那三只银灰色的幼獒,那是藏獒中的极品。只有血统正宗的“铁包金”父母,才能生出这种罕见的生灵。相传,二十四万例中才有一例,价值不菲。 如今,幼獒们毫无防备地躺在你面前。有了它们,你将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一夜暴富,还清巨额赌债,结束流浪的生活,和分别多年的妻儿团聚…… 万籁俱寂。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既使读者感到新鲜独特,也更容易展现“你”的有关经历和内心变化,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 B.小说悬念迭出,情节曲折,通过藏獒救人、被救、护崽这一情感线索的发展变化,取得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C.小说细节刻画成功,藏獒“幽深的眼里晶莹地闪烁着凄凉而哀伤的微光”,似乎是想表达对“你”危急时刻出手相救的感激。 D.小说以藏獒为记叙对象,一步步展开了“你”与藏獒之间的故事,其选材新颖独特,表达含蓄,意蕴丰富,情感真挚动人。 5.小说第二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你”这一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造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粱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作“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是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做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增加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7.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8.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9.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鉴赏(3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21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0.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园将芜(田地荒废) 乃瞻衡宇(世界) 三径就荒(接近) 有酒盈樽(满) B.引壶觞(拿来) 审容膝(仔细看) 策扶老(拄着) 矫首遐观(举) C.息交以绝游(断绝) 出岫(有洞穴的山,文中泛指山峰) 西畴(田地) 巾车(布篷) D.寻壑(山沟) 耘耔(除草) 东皋(高地) 聊乘化(姑且)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B.既窈窕以寻壑 C.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D.悦亲戚之情话 1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B.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C.策扶老以流憩 D.范增数目项王 1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曷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 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载:一边 B.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盈:满溢 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命:安排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期:约定 15.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破空而来,喊出久郁心中的志向:“归去来兮!”再回首在官时日,作者用“心为形役”的痛苦自责之词,做了精辟的总结。 B.小舟漂摇,衣袂飘飘,写尽归田的欢愉,与“惆怅而独悲”的做官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一“问”一“恨”,显归意之坚,归心之切。 C.“松菊犹存”似说坚贞芬芳的节操仍在,“出岫”之云,“倦飞”之鸟,犹言做官本来无心,“流憩”“遐观”“盘桓”,其实是作者遗世独立生活的写照。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作者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得到皇帝的器重赏识,而是回归田园,乐天安命享余生。 1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旬休假”,即“旬休”,古代官吏,每十天休息一天,此处为第十个旬休日。 B.“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五湖”,泛指太湖流域一带。 C.“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柳永《望海潮》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与此同。 D.“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人。 (二)名句默写(12分,每句一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秋日傍晚开阔江面上美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的《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山岭平原辽阔,河流湖泽纡回的壮丽图景。 (3)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景此情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水光山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当地繁华富庶的句子是: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___;舸舰弥津,________________。 (6)庄子《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句对即将南飞的鲲鹏的“背”、“翼”作了夸张而浪漫的描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虽然我只是芸芸众生,但我仍固执地希望我的生命能开出光艳的花来,而不愿成为像蚂蚁一般的虫豸。 ②作家观察人物,对外表行动固然要注意,但更重要的是了解人物的内心。要像母亲一样,身临其境,将心比心,体贴入微。 ③最近,湖南张家界大峡谷高空玻璃桥成功合龙,但很多专家认为其危险性近似与虎谋皮,不值得其他旅游景点效仿。 ④近几年,国家反腐的力度越来越大,隔三差五就听到落马贪官在狱中或庭上痛定思痛式的忏悔,试问:“这忏悔又警醒了谁?” ⑤西方大国可以伸出援手帮助一个小国,培育个“典范”,但对中国这样的潜在战略对手它们是不可能真心相帮的,遏制与落井下石倒更符合它们的逻辑。 ⑥企业的发展不能只靠拿云捉月的管理者或依赖于源源不断的外来资本,唯有遵循企业和市场发展规律进行内涵式发展才是正道。 A.②④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④⑤⑥ 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后用来代称国家。 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 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之交,都用来形容交情很深。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不懂得诗,人生便无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譬如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不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了花架而忘了架子上的花 ②同样,不懂得诗,文学的趣味也必然低下 ③因为一切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文学的各种样式都可当成一首诗看 ④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佳妙处终不免有些隔膜 ⑤所以,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必须从读诗入手 A.③④⑤①② B.②③①⑤④ C.②③④①⑤ D.②③④⑤① 21、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亲临贵校参加座谈会,深表歉意。 B.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C.你通过快递公司送过来的书籍我已于昨日收到,笑纳了,多谢! D.我今天发表的这些意见只能算作一家之言,希望能得到诸位苟同。 2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诗歌的语言有暗示性,读“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体会到昭君的怨恨;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感受到诗人的怅惘。这种暗示性就是我们所谓的语言的言外之意。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将言外之意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6分) (1)面对金融危机和股市“雪崩”,“股神”巴菲特说:“我奉行一条简单的信条: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巴菲特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代言奶粉、药品、保健品的诸多明星常常会被卷入纠纷之中。对此,著名相声演员姜昆说:“那可是个雷区啊!” 姜昆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章。(60分) 习近平在北师大考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要求:深刻理解上述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第二次月考高二年级语文试卷答卷纸 考号: 班级: 姓名: 分数: 5.小说第二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6.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你”这一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17、名句默写(12分)(每句一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 (2) (3) (4) (5) (6) 22、(6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6分) 巴菲特的言外之意是: 姜昆的言外之意是: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章。(60分) 习近平在北师大考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要求:深刻理解上述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集宁一中18-19学年第一学期月考2高二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文中原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表述的是“读书”,而非“书籍”。 2、[答案] C [解析] C项表述的是文化学术与学问的关系,而非读书与学问的关系。 3、答案] D [解析] A项,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研究一部经书;B项,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C项,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 4、[答案] C [解析] C项感激不准确。 5、①通过环境描写,渲染紧张气氛,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2分)②“怕人”和“心安”构成对比,形成悬念,吸引读者。(2分)③同时也写出了人物的心情(即将得手的窃喜)。(2分) [解析] 首先看画线句子的内容,这里的画线句属于环境描写,然后分析作用。 6、[答案] ①潦倒落魄。欠下巨额赌债,无奈逃亡在外。(2分)②为改变境遇,去偷盗藏獒。借人们参加晚会之机企图盗取幼獒。(2分)③良知未泯。母獒的行为唤醒了“你”的良知。(2分)(结合文本概括分析即可,每一点2分)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把握人物的心理、动作以及文本中情感抒发的内容等。从文本的倒数第二段可以看出,“你”是一个贫困落魄的人,有着“巨额赌债”,过着“流浪的生活”。从整篇文章来看,“你”为改变境遇去偷藏獒;看到母藏獒的行为时,“你”心中充满感激、赞美之情,体现了“你”的良知未泯等。 7、[答案] D [解析] D项,是对“油饰”作用的表述,不是对“斗拱”作用的表述。 8、[答案] A [解析] A项,无中生有。文中对应信息是“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9、[答案] D [解析] A项,与原文的对应信息“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或若干相连的院落”意思不吻合。B项,无中生有,原文的对应信息是“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C项,主观臆断,原文的对应信息是“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 10、[答案] C [解析] A项宇:屋檐,文中指居处。B项审:明白、知道。D籽:培苗 11、[答案] A [解析] 自给:供给自己的生活。B项,窈窕: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心灵仪表兼美的美好样子。C项,幼稚:古义,小孩;今义,形容头脑简单缺乏经验。D项,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所说表示爱情的话。 12、[答案] A [解析] 生:动词作名词,生活。B、C、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13、[答案] C [解析] 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C项不是。 14、[答案] D [解析] D项,期:期望、希求。 15、[答案] D [解析] D项,“帝乡”在这里指仙境,而非皇帝的赏识器重。 16、[答案] A [解析] A项,“此处为第十个旬休日”理解错误。 17、[答案] (1)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3)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4)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5)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舳 (6) 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 18、[答案] D [解析] ①芸芸众生:指众多的平常人。只用于复数或集合概念,不能用于单个人。②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可改为“设身处地”。③与虎谋皮:跟老虎商量取下它的皮来,比喻所商量的事跟对方(多指坏人)利害冲突,绝对办不到。望文生义。④痛定思痛: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⑤落井下石: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⑥拿云捉月:形容本领极高。 19、[答案] D [解析] 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这些词语虽都表明有交情,但不一定很深。20、[答案] C [解析] 第②句,承前文,把话题引到“文学趣味”上来。第③句是对前文原因的表述。第④句假设论证,进一步阐明观点。第①句举例论证,同时也是对前文假设论证的进一步说明。第⑤句,得出结论,收结全文。 21、[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B.称自己父亲为“家父”,敬称对方父亲为“令尊”。C.“笑纳”是敬辞,用于请对方接受赠礼。D.“苟同”,随便地表示同意,是谦辞。 22、(6分)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3分)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3分) [解析] 首先了解①的句式,是“不是……”,其次了解材料中关键句“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此关键句包含“兴趣”“成绩”“适应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最后模仿①的句式进行仿写。 23、(6分)(1)股市动作要有独立思维。(或:现在正是购买股票的好时机。)(3分) (2)代言商品(奶粉、药品、保健品)要慎之又慎。 (3分) 24、(60分) [写作指导] 材料从领导人的角度,批评对待经典的错误做法,即漠视经典、淡化传统,指出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塑造与传承的重要作用。所以,学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谈如何看待经典的问题:(1)文化经典不能去,民族之魂须长存。(2)阅读古代经典,传承中华文化。(3)大众需要经典,经典从未过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