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12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12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记一记 一、字音 1.单音字 繁芜( ) 忌恨( ) 浅尝辄止( ) 估量( ) 诅咒( )( ) 诬蔑( ) 诽谤( ) 衷心喜悦( ) 莱茵报( ) 悼词( ) 给予答复( ) 永垂不朽( ) 答案:wú jì zhé liɑng zǔ zhòu miè fěi zhōng yīn dào jǐ xiǔ 2.多音字 着 抹 量 豁 浅 作 斗 答案:zháo/zhāo/zhuó mā/mǒ/mò liáng/liàng huō/huò qiǎn/jiān zuō/zuò dǒu/dòu 二、字形 答案:损/陨/殒 芜/怃/妩 辨一辨 三、词语 1.诬蔑·污蔑·侮蔑 同:都有“毁谤”之意。 异:“诬蔑”是用语言文字捏造事实损害别人的名誉。“污蔑”所指的重点不在于“捏造事实”,而在于使用“污辱性的言语”。“侮蔑”则是“轻视、轻蔑”的意思。 例句:(1)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无端指责和 - 25 - ,同样为法律和道德所不容。 (2)某些人对明星、艺术家的 ,常常令人发指。 (3)少年鲁迅频繁出入于当铺与药铺之间,遭受白眼和 。 答案:(1)诬蔑 (2)污蔑 (3)侮蔑 2.肤浅·浮浅 同:都含有“不深刻”的意思。 异:“肤浅”指事物浅而薄,侧重指表面的、不深刻的、低而浅的,多用于人的思想、认识、理论、体会和学识等,也可以用于评论自己或他人。“浮浅”侧重指空虚不实或不大正派,常用于指人的作风、品位方面,一般用于他人,含有明显的贬义。 例句:(1)我个人认为,作者思想的 导致内容的敷衍,内容的敷衍表现为语言的空泛。 (2)我发现自己其实还很浮躁,甚至有点 ,确实需要更多的磨炼。 答案:(1)肤浅 (2)浮浅 3.坚韧·坚忍 同:都能形容人的品格。 异:“坚韧”形容事物坚固而有韧性。“坚忍”则形容人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 例句:(1)他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养成了自强、 的品格,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2)现代五项运动兼技巧、速度和力量于一身,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更要求选手必须具备 的意志。 答案:(1)坚韧 (2)坚忍 四、成语 [识记] 1.不可估量:难以估计,形容巨大。 2.繁芜丛杂:多种多样,而且芜杂。 3.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突然变为开朗明亮。引申为由疑惑突然变成通晓领悟。 4.浅尝辄止:稍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比喻学习研究不求深入。 5.卓有成效:形容成绩效果非常显著突出。 - 25 - 6.坚忍不拔: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如坚忍不拔的意志。 7.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运用] 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看了这封信,他才豁然开朗,方知自己上当受骗。( ) (2)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浅尝辄止地谈外国。( ) (3)攀登科学高峰,需要的是刻苦学习,刻苦钻研,始终不懈,坚忍不拔。( ) 答案:(1)× (“豁然开朗”指从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句中指突然醒悟,应用“恍然大悟”) (2)× (“浅尝辄止”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用在这里不合语境,这里应用“生吞活剥”) (3)× (“坚忍不拔”是指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句意强调“刻苦”“不懈”,这里应用“坚韧不拔”) 填一填 五、作者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1820~1895),德国 家、 家、 家, 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 的奠基人。他是 的创始人之一,是 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 ,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 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 、 。 答案:哲学 思想 革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 《自然辩证法》 《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六、背景 1883年3月17日 - 25 -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 举行,恩格斯在 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 1844年8月,恩格斯在巴黎与马克思会面之后,这两位历史巨人就此结为挚友,共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一起奋斗了近40年。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洞察,最深刻的也莫过于恩格斯。因而,这篇讲话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 ,对马克思生前为无产阶级做出的贡献给予了 和 。哀悼深切,评价准确,字字珠玑。 答案:海格特公墓 葬礼上 深切的悼念 崇高评价 热情赞颂 七、文化常识 悼 词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是演讲辞的一种。一般由较有威望或地位的人宣读。 悼词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 ,通常介绍其生前身份、简历、因何逝世、逝世时间、终年岁数等。 (2) ,恰如其分地评价其一生。 (3) ,并勉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做好工作来纪念逝者。 答案:(1)点明悼念对象 (2)扼要地介绍逝者生前的事迹,突出其对社会的贡献 (3)对逝者表示哀悼 理一理 八、思路归纳 答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 九、主题提炼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进行了精要的总结,从 和 - 25 - 两个方面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颂了马克思 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 和 之情。 答案:科学研究成就 革命斗争业绩 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 无比崇敬 深沉哀悼 感悟体会 想一想 1.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地写出时和刻呢? 答案: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2.各国政府、资产者和无产阶级对待马克思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对象 态度 各国政府 资产者 无产阶级 答案: 对象 态度 各国政府 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资产者 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无产阶级 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 25 -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作者运用了哪几个词语来说明马克思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词语 “历来”“繁芜丛杂”“掩盖”“简单” 作用 化抽象为具体,使抽象的概念形象生动 (1)“繁芜丛杂”的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即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总是把物质和精神、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颠倒。马克思划时代地揭示了这个道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这三个词语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2.文章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参考答案:文章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的贡献。 ①理论贡献: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这是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一面。 ②实践功绩:马克思创办报纸杂志,组织各种工人运动,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等。这是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一面。 二、细节探究 1.怎样理解“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话中的“将”字? 参考答案:(1)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环境是资本主义社会,距离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还比较遥远。再者,当时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还只是少数,就连参加马克思葬礼的人也只有十来个。 (2)这个“将”字表示的是一种预见,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 - 25 - 永垂不朽,就是说共产主义事业取得胜利是迟早的事,表明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不朽生命力的信心,同时,这也是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极大鼓舞。 2.如何理解文中作者对马克思的不同称谓? 参考答案:文中作者对马克思的称谓,分别有“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这位创始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最深挚的感情。如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谓,在运用讳饰这一修辞手法的同时,也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用“这个人”这一称谓,表示作者要对马克思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但在感情上又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演说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位创始人”这一称谓表明了马克思在共产国际中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3.文章的最后一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独立成段并使用“将”字,为什么? 参考答案:文章的最后一句用一个“将”字,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恩格斯独具匠心地将这一句作为一个独立的段落,大有深意。类比一下就明白了,若是现在为一烈士写悼词,恐怕是不能用“将”字的。恩格斯加上一个“将”字正是当时独特社会环境的反映。虽然马克思主义已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影响日隆,但毕竟还是一个在欧洲大地上徘徊的幽灵。对共产主义的前景许多人并不乐观。因此,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一句恰恰表现了恩格斯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是科学的预言。 三、思维发散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而现在好多同学看到社会上流行什么就想着将来从事这一行业,请你谈谈对将来职业选择的看法。 参考答案:观点一:选择职业可以说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第一步,对职业的选择要慎重,不能太过随意,选择正确的职业,对于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很大的帮助。起点决定高度,职业选择的眼光要高一些。 观点二: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存高远的精神:“ - 25 -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素材化用] 友 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中团结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体现出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也体现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纯洁高尚的友谊。 瞿秋白与鲁迅的战斗友谊 瞿秋白与鲁迅,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著名领导人,一个是党外人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人类的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共同理想,使他们结成了深厚的战斗友谊。为此鲁迅送给瞿秋白一副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请你也写一个关于友谊的典例: 答案:(略) ○即学即练 请运用上面的素材,补充横线部分的内容。 友谊是在共同奋进的时候,互相鼓励,相互帮助。君不见 ,君不见 ,君不见李白与汪伦的友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君不见巴金与冰心的友谊比20世纪的光阴还要久。他们的友谊,穿越历史的长河,将如明星般闪耀在未来的天空中。 答案: - 25 - (示例)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比《资本论》的文字还要长 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比五四运动的影响还要深远 [写法借鉴] 1.内容高度凝练、概括 全文1 300多字,按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概括地介绍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他长期和马克思一起从事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对马克思的政治主张、思想人品、治学精神、伟大贡献有着深切了解,彼此结下了真诚无私、牢不可破的友谊,因此恩格斯能精辟透彻、言简意赅地对马克思的一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当然,写出这篇名作,跟恩格斯本人高深的理论修养和文学造诣也是分不开的。这样高度凝练、概括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2.语言准确严密,处处关照呼应 (1)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与悼念,对他的斗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赞美,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以及表现对反动派的蔑视等,遣词用句都十分确切、明白。 (2)语言的严密性表现在:句子中的限制和修饰,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承接和照应。 3.议论、记叙、抒情融为一体 全文以议论为主体,全面而准确地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概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高度凝练、概括地表述事实,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抒情的成分贯穿全文,对马克思逝世的悼念和惋惜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对马克思杰出贡献和伟大人格的崇敬、赞颂之情溢于言表,具有感人的力量。 [技法指导] 记叙中如何穿插议论和抒情 1.什么是议论与抒情 (1)议论: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 (2)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要穿插议论与抒情 (1)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往往能点明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深化主题,使文章的感情升华。而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 25 - (2)在记叙中穿插抒情,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怎样在记叙文中穿插议论与抒情 (1)泼墨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指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从而表达出作者浓烈的情感。 (2)点示法。即用很少、很精粹、很关键的文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或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在文章的结尾)“点”一下,人们往往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 (3)呼应法。主要表现为首尾呼应,结尾与文题呼应。这种方法使用熟了,也可以用于段与段之间的呼应。议论与文题遥相呼应,既点了题,又表现出一种结构之美。 (4)穿插法。也就是以叙为主,边叙边议的方法,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是这样。《白杨礼赞》的开头、中间、结尾反复出现对白杨树进行抒情、议论的句子,不仅使全文的结构分外严密,而且也不断地强化了对主题的渲染。 ○尝试练笔 在下面文字的后面加上一个议论、抒情性的语段。要求文意连贯,不超过100字。 朱老师经常给我们讲科学家的故事:著名的科学家科尔怎样利用三年中所有的星期天证出了两百多年来无人攻克的难题;发明家爱迪生怎样刻苦钻研,废寝忘食,才有了两千多项发明;诺贝尔怎样舍生忘死地试制炸药;居里夫人怎样被放射性元素夺去了健康……他讲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他讲华罗庚、陈景润、李四光…… 答: 答案:为了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他们甘愿牺牲个人的一切,老师在告诉我们:要这样对待事物,要这样对待工作,要这样看待生命的价值,做无愧于时代的有志青年。 - 25 - 语言应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猴年春晚可谓星光熠熠,歌手谭维维和她的电声乐队的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酣畅淋漓、荡气回肠,使人们观赏到来自黄土高坡的古老民间艺术的活力。 B.近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枣阳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穆穆曾侯——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特展”在省博物馆开幕。值得关注的是,一尊刻有“芈”字的青铜鼎首次亮相。 C.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应规范合法放生、禁止随意放生。放生动物的行为应该是一种严格的、科学的、专业的活动,而不应该成为一种随意的、大众的、作秀的活动。 D.某种程度上,1986年播出的《西游记》已成为我们对吴承恩名著《西游记》最重要的理解途径,六小龄童对我们并不陌生,成为两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美猴王。 解析:A项,搭配不当,把“观赏”改为“感受”或删除“的活力”。C项,成分残缺,应在“规范”后加“管理”。D项,一是“六小龄童对我们并不陌生”主客颠倒;二是搭配不当,“成为两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美猴王”不是“六小龄童”本人,应为“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 答案:B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经过前期的同步走升之后,19日沪深股市呈现分化格局,其中沪指3 600点 ,收报3 582.27点,涨4.97点,涨幅为0.14%,上行力度明显减弱。 ②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以 的勇气、积极进取的精神、扎实细致的作风,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③此次行动是检查解放军“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军委十项规定精神和作风建设有关制度规定”的情况。以这样的方式过节可能看上去有些 ,但这种举动也是有道理的。 A.浅尝辄止 坚持不懈 非同小可 B.浮光掠影 坚韧不拔 非同寻常 C.浮光掠影 坚持不懈 非同小可 D.浅尝辄止 坚韧不拔 非同寻常 - 25 - 解析: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浮光掠影:指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持不懈:坚持到底,一点儿也不松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非同寻常:形容人或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非同小可: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不能轻视。 答案:D 3.用“马克思”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四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答: 答案: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他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 4.著名教育家、作家杨教授应邀到某大学做了一场报告,杨教授做完报告后,主持人做了以下讲话,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刚才杨教授高屋建瓴地谈了他的一孔之见,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受益匪浅。几十年来,杨教授对教育事业处心积虑,笔耕不辍,编出了一部又一部的教育论著,令我们深为欣赏。在此,我们祝杨教授身体健康、事业再攀新高!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 答案:(1)一孔之见 高见 (2)处心积虑 兢兢业业 (3)编出 撰写 (4)欣赏 敬佩 5.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5 - 2016年年初,引力波被科学家证实,在很多人尚未明白它究竟是何物之际,已有商家“抢占先机”,① 。在某电商网站,一款声称能够防引力波辐射的毯子售价近200元。② ?其实,引力波并不是新事物,一直存在,只是人类技术此前无法探测到。引力波辐射对人有害是谬论。任何物体的温度只要高于绝对零度(-273.15 ℃),就会向外辐射能量,但人们需要防护的是那些能量高的电离辐射。引力波作为一种携带能量的时空波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比一般电磁波都要弱太多,③ 。 解析:本语段用理论证实引力波辐射对人体有害是谬论。第一处依据“已有商家‘抢占先机’”和“一款声称能够防引力波辐射的毯子售价近200元”,填“开始出售能够防引力波辐射的产品”。第二处根据“其实”和“引力波辐射对人有害是谬论”,又是问句,填“引力波辐射真的对人体有害吗”。第三处谈的是防护问题,因其辐射弱,所以填“根本不需要防护”。 答案:①开始出售能够防引力波辐射的产品 ②引力波辐射真的对人体有害吗 ③根本不需要防护 6.下面是紫砂壶成型过程的简要框架,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 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归纳概括,就符合简答要求了。 答案:(示例)紫砂壶的成型过程,首先是通过打泥条、做壶身,并在壶身加上壶柄、壶嘴和壶盖,完成壶身的捏制;而后是对制好的壶身进行贴花、绘画和刻字的装饰加工。 - 25 -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7.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与之作类比? 答: 解析:“类比”是突出相同,“对比”是突出不同。此处用类比强调“发现”的意义,可结合语境分析“类比”的作用。 答案:达尔文的发现是生物界的一场革命,这里用达尔文的发现与马克思的发现进行类比,目的是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的一场革命,同达尔文的发现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指什么?这一发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 - 25 - 解析:根据上下文就可发现,“特殊的运动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答案: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使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9.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写出“两个发现”后,又写到其他领域? 答: 解析:从题干即可分析出两者是“点”与“面”的关系。详写了“两个发现”,因为它们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答案:“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详”与“略”的关系。这样写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0~12题。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节选) 雨果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的时候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挑起过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个使命。很显然,他生来就被选定从事这件借助他在命运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中最高尚的愿望所完成的事业。 - 25 - 伏尔泰直接面对这种轻薄无聊、凄惨忧郁的社会,独自一人,眼前是各种力量的联合,宫廷、贵族、金融界;这支不自觉的力量,是盲目的一大群人;这批无恶不作的法官,他们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这批虚伪、狂热、阴险兼而有之的神职人员,伏尔泰,我再说一遍,独自一人对这个社会一切丑恶力量的大联合,对这个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他接受战斗。他的武器是什么?这武器轻如和风,猛如雷电——一支笔。 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他用这武器战胜敌人。 伏尔泰战胜了敌人。他孤军奋战,打了响当当的一仗。这是一次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是理性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他战胜了古老的法典、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罗马天主教式的神甫。他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他教导人、安抚人、教化人。他为西尔旺和蒙巴伊斗争,如同他为卡拉斯和拉巴尔斗争。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蔑、流亡。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我刚才用过两个字,微笑,我说一下。微笑,就是伏尔泰。 各位先生,我们要这样说,因为,平静是这位哲学家伟大的一面,平衡的心态在伏尔泰身上最终总会重新确立。不论他正义的愤怒多大,总会过去,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于是,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 这是睿智的微笑。这微笑,我再说一遍,就是伏尔泰。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对于弱者,他是安抚者。他使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安心。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悯安抚百姓。啊!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它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它把迷信的内部照得透亮,这样的丑恶看看是有好处的,它让丑恶显示出来。它有光,有催生的能力。新的社会,平等、让步的欲望和这叫作宽容的博爱的开始,相互的善意,给人以相称的权利,承认理智是最高的准则,取消偏见和成见,心灵的安详,宽厚和宽恕的精神,和谐,和平,这些都是从这伟大的微笑中出来的。 各位先生,只有希腊、意大利和法兰西享有以人物来命名时代的特权,这是文明最高的标志。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些国家领袖的名字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 25 - 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文明过去曾服从武力,文明以后将服从思想。权杖和刀剑已经折断,光明将取而代之,也就是说权威变成自由。再也没有别的最高权力,人民只有法律,个人只有良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楚地显示出来,这就是: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让我们转身望着这个死者,这个生命,这个伟大的精神。让我们在这令人肃然起敬的基前鞠躬。让我们向这个人讨教,他有益于人类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已经熄灭,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我们的先驱哲学家们是真理的倡导者,让我们祈求这杰出的亡灵;让他们面对策划战争的君主王朝,公开宣布人的生命权,良心的自由权,理性的最高权威,劳动的神圣性,和平的仁慈性。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1878年5月30日 10.第一段作者说:“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个使命。”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 答案:“一个世纪”指他所处的那个风云变幻的法国18世纪,见证了这个伟大人物。伏尔泰行使的职能和使命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战斗过,他得胜了。这句话高度评价了伏尔泰是思想领袖、时代巨人。 11.伏尔泰与黑暗势力做斗争的武器是什么?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了哪些贡献? 答: 答案:伏尔泰用“笔”做武器。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可归纳为两大部分:一是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进行思想启蒙,“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二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为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1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 25 - 答: 答案:因为从那时起,“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思想取代了武力,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受审,人们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和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 备考提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 - 25 - 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主张“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师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笃信教育,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向学之风,强化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当然,我们也不必忌讳,尊师的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对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具有负面影响。比如,恪守师法,不许学生自出机杼,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后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 (摘编自徐梓《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虽然不是中国尊师传统的创始者,但却为后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榜样。 B.《国语》中已将君、父、师并提,当时的人们认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 C.荀子视教师为礼法的守望者,因为学习和执行礼法,都需经由教师来完成。 D.除了在尊师上取得一致之外,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的观点都是相互冲突的。 解析:B项,“《国语》中已将君、父、师并提,当时的人们认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说的是“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文中并无“《国语》认为君、父、师‘地位同等重要’”的表述。C项,“因为学习和执行礼法,都需经由教师来完成”错误,从第二段来看,文中只强调教师教人懂得礼法,并未说经由教师来执行礼法。D项,“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观点都相互冲突”错误,该说法扩大了范围,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文中说的是“很多”。 答案:A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所以在论述中国的尊师传统时,作者选择了从他说起。 B.文章在列举先秦诸子尊师的论据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面”为荀子的言论,“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 25 - C.在充分列举论据之后,文章进而深入剖析了“尊师传统”的本质:尊师既是尊业敬德,也是重学、重道。 D.文章在充分肯定尊师传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指明了将尊师片面化、极端化的负面影响,从而体现了辩证说理的特点。 解析:B项,“‘面’为荀子的言论,‘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错误,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本文是论述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作者详写的是荀子的言论,故“点”为荀子的言论,概写的是其他诸家的言论,故“面”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答案:B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如果对老师态度恭敬,服侍周到,但不愿勤奋学习,不肯虚心向老师求教,也未必可以说是真的尊师。 B.教育事关他人前途和家族命运,如果不接受教育培养,一个人就难以造就才德,一个家族就难以发达兴旺。 C.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因此,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反之亦然。 D.尊师传统无形中对教师的才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人格高尚、学识博通,才能赢得尊重和礼敬。 解析:C项,“一定是人人尊重教师”说得过于绝对,文章第二段最后说的是“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孟子的这句话意思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但并不能说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就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 答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马克思之墓 南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 - 25 - 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每隔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呢?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梦想,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开展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 - 25 - 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成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饱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平的世界。 C.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 解析:A项,“鲜明……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说法错。C项,“欲扬先抑”错。D项,“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错。 答案:B 17.第⑧段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马克思的理想是在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但却没能改变私有制的社会现实,马克思逝世后被世人冷落,这些都令作者“无限感慨”。 答案:①马克思作为思想家毕生倡导公有制,但他没能改造这个私有制的世界,连他的葬身之地都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这令人无限感慨。②在马克思身后,人们的势利之心也无任何改变,马克思被他为之奋斗的平民们冷落,也令人无限感慨。 - 25 - 18.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提及马克思后人的情况,简要分析本文中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这篇文章最后作者写到马克思后代的传闻,表面上看似闲笔,而实际上则另有深意,作答时,要认真体会,然后分条概括。 答案:①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意味深长地印证了马克思“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的名言。②交代马克思后代的传闻,也表现了马克思身后的寂寞,延伸了上段的“无限感慨”之情。(意思对即可) 写作训练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常说人必须执着于理想,我们赞美“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与恒心,也常激励人们为了那“一朝功名”的目标,必须坚持忍耐“十年寒窗”的辛苦与寂寞,我们大都一直生活在种种的执着之中。 而大自然是不执着的,天空的云总是千变万化,这便有了千种景象,万般风姿;季节总是更替不定,这便有了春的灿烂、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沉静……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审题: 【审题立意】 题目材料富有哲理,引人深思。材料内容由相对的两部分——执着坚持与顺应自然组成。有些人为了理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虽九死其犹未悔”。这种执着精神固然值得我们赞扬,但如果走向极端,必然会玉碎身灭。大自然之所以生生不息,代代无穷,是顺应与变通的结果。因为有了这种顺应,自然和人类才能生存发展。材料中的“执着坚持与顺应自然”是不能并列的,二者只能选其一。从材料第2段开头的“而”字可以看出命题人的思想倾向性,后文进一步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 - 25 - 确定立意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1)顺应。顺应自然的变化,万物才得以生存繁衍。大自然物种的进化规律是适者生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固执己见、冥顽不灵而导致悲剧者大有人在。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为“顺应自然”“适应社会”等。 (2)变通。对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要灵活应对,变通处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历史上多次成功的变法,新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变通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为“学会变通”“走出固执”“革新与守旧”等。 立意参考 (1)人生在世,既需要执着,也需要学会变通;(2)干事创业需要执着的精神;(3)学会变通才能进步和发展;(4)学会变通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 25 -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