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古诗文备考点睛】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汇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考前古诗文备考点睛】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 之 表 达 技巧 表达技巧 1 表达方式 2 修辞方法 3 表现手法 4 篇章结构 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正面 描写: 直接、实 侧面 描写: 间接、虚 细描 :对事物特征细致刻画,使用修辞 白描 :抓住事物主要特征,用简练笔墨,不 加烘托、渲染、铺排,进行粗线条勾勒 人物 描写、 环境( 景物 ) 描写和 场面 描写 直接 抒情:即直抒胸臆,直接记叙主观 感受、心理反应、思想感情等。 间接 抒情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 借古讽今 用典抒情 托物言志 乐景哀情 一、表达方式 二、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设问、反问、对比、对偶 谐音、双关、互文、通感 三、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 1、描写: 正面、侧面;直接、间接;细节(言、行、神、貌)、心理、白描;点、面描写;动、静描写;虚、实描写;远、近描写;反衬(乐景写哀情)、烘托、对比、渲染、视听声色 2、抒情: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乐景衬哀情、 用典抒情 3、表现技巧 : 联想、想象、 衬托、对比、 象征、比兴、渲染、 烘托 等等 四、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总后分、以小见大、以景结情、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过渡、铺垫、伏笔 、欲扬先抑 等。 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二、抒情方式 三、描写手法 四、篇章结构 ❤更多共享资料,加微信 17705198141 ❤每 周 更新,免费发放!备注:资料 一、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设问、反问、对比、对偶、 倒装、互文、谐音、双关、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 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 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 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 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 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 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 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 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 修辞 格;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格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 分析 ) 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格的艺术 效果 ,即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 形象、意境、情感、主旨 )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运用了 比喻 手法。( 第一步 )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 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 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 第二、三步 ) 1 、比喻 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 〖 试题透视 〗 这是一首即景而作的小诗。诗题“野步” , 意郊野漫步。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的春日景色。诗歌 移步换景 , 依次展现春日郊野的景色 , 字里行间洋溢着昂然生意 , 给人触目皆新的感觉。表现手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 2 、比拟: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 〖 参考答案 〗 诗三、四句运用了 拟人 的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的赏析。 〖 试题透视 〗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下片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想借游览以排遣凄楚的心情,有泛舟双溪的想法。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又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 参考答案 〗 这句运用了 拟物 的修辞手法,把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愁绪当作有重量有形体的物来写,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之浓、之重。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注]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注 】 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试题透视 〗 这是一首边塞诗。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第一次远赴西域,正值 34 岁,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3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 参考答案 〗 诗人运用 夸张 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 ? 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妙处。 〖 参考答案 〗 本句运用 借代 的修辞手法。“绿”“红”以颜色分别借代“叶”“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生动形象,新鲜而又奇特。 〖 试题透视 〗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恼与苦闷。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取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过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轻轻地吐露了出来。 4 .借代 :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5 .双关: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 试题透视 〗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这个人啊,倒是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让人捉摸不定了。 〖 参考答案 〗 最后一句使用了 谐音双关 的修辞手法。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 试题透视 〗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开头一个设问提得十分突兀 , 但作者笔锋一转 , 把读者的目光引入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 , 曹操、孙权、诸葛亮都是英雄。作者以大开大合之笔 , 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 , 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 ,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大展抱负的宏愿。 [ 双调 ] 蟾宫曲  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本曲以设问开头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曲简析。 6、 设问: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 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 参考答案 〗 用设问句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诗歌末句用反问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 试题透视 〗 这首诗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项羽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百战疲劳壮士哀”是根本原因,“中原一败势难回”是结果。 7 . 反问 〖 参考答案 〗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二、抒情手段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一、直接抒情 二、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分为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用典抒情 等。 一、直接抒情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也叫 直抒胸臆。   南 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作简要说明。 〖 试题透视 〗 此诗清新俊爽,明快自然,在李贺诗中是风格独特之作。诗中表达了对宪宗削藩事业的拥护和投笔从戎的愿望,也含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对唐王朝重武轻文的国策不无微辞。 〖 参考答案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的愿望和建功卫国的理想。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的。诗人发感慨:书生从来无用,应该拿起武器去收取关山。 二、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乐景写乐情 哀景抒哀情 乐景衬哀情 哀景写乐情 情景关系 景 yu 情 主要类型 ①触景生情(景→情) ②以景结情(情→景) ③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④情景交融 三 闾 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的后两句有什么作用? 〖 试题透视 〗 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三闾庙 , 是奉祀屈原的庙宇。诗人围绕一个“怨”字 , 以明朗而含蓄的诗句 , 抒发了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前两句是抒情 , 后两句是写景 , 要回答此题 , 就必须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 参考答案 〗 本诗凭吊屈原。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后两句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1 、借景抒情 2 、 触景生情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 你是怎样理解的 ? 说说你的理由。 〖 试题透视 〗 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 , 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 耐人寻味。问题是“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 , 就必须弄清楚从什么转达什么上来。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 , 第一句中的“不曾愁” , 第四句中的“悔”。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 , 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 参考答案 〗 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悔”的心理的变化 , 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女主人公 触景生情 , 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婿 , 自身的孤独寂寞、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 , 一时涌上心头 , 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 试题透视 〗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诗的前二句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3 、寓情于景 〖 参考答案 〗 这首诗运用了 寓情于景 的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派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 注释 】① 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浚: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王气:帝王所在地有一种祥瑞之气。黯然:暗淡无光的样子。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降幡:降旗。④伤:感伤。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山形:指西塞山。枕:靠。寒流:指长江。⑤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故垒:指西塞山要塞。萧萧:风声。芦荻:芦苇一类植物。 诗人看似怀古,却另有其意。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4 、 借古讽今 〖 参考答案 〗 诗歌 借 东吴破亡的历史,无情 嘲讽 了割据一方的藩镇: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5 、托物言志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向人们表明了怎样的心迹?运用了什么手法? 〖 试题透视 〗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分别从蝉和己两方面写起。蝉最喜炎热的盛夏,那是它生命的辉煌时期。如今,到了白露已降、金风飒飒的清秋时节,临近它生命的尽头,这时的蝉鸣自然会变得凄切。诗人身陷囹圄,从荣耀的朝廷命官变成阶下之囚,也走上了人生的末路。颔联从自身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蝉通体黑色,薄薄的蝉翼的纹络亦呈黑色。诗人正当盛年,却遭逢厄运,早生白发,本当乌黑的双鬓已成昔日旧影。如今树上那乌黑的寒蝉对着自己哀吟,让人怎能承受得了?颈联从蝉着笔,写蝉的生态及环境,实为借蝉喻己。“露重”“风多”,既实写蝉所处的季节性气候特点,又比喻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飞难进”“响易沉”,既是刻画蝉的生态形象,同时也喻写自己内心的痛苦。“飞难进”,喻仕途受阻,赴诉无门;“响易沉”,喻有志难申,心迹难明。尾联主要写己,但仍切合写蝉。这两句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从而点明诗的主旨。从蝉的角度看,是说蝉高居乔木,餐风饮露,本是清廉高洁的;自己与蝉一样有着高洁的品性,却不被人理解。这样,自然之物“蝉”又与人格化身“予”相契合了。 〖 参考答案 〗 本诗运用了 托物言志 的手法,以蝉的高洁象征自己品行的高洁,表现了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 深秋季节寒蝉不停地鸣唱,狱中囚禁的我,思乡的心绪一阵阵渐深。 真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 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 蝉儿啊,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进,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风声掩沉。 你 —— 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哎,又能向谁表白我的皎皎廉洁的心呢? 乐景乐情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 哀景哀情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 “ 妙合无垠 ” 。 乐景哀情 古人这样说它的作用:   “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 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后面的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 “ 红叶青山 ” 的描写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面,这似乎与送别的气氛不大协调。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试加鉴赏。   答:不同意。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深秋时节,青峦叠翠,层林尽染,江水青碧,景色明丽。景色越是明丽越能反衬出诗人在朋友 别离时 的 伤感之情 和愁闷之绪。 哀景乐情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 译文 】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   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第一步,指出诗歌抒情手法的显著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抒情手法如何运用; 第三步,简析抒情手法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更多共享资料,加微信 18595735634 ❤每日更新,免费发放!备注:资料 【 示例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 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② 。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 注 】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 第一 步 )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 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 ( 第二步 ) 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 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 第三步 ) 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细节描写、白描 ( 1 )虚实相生 “实”是指眼前的景;“虚”可以是过去的景, 可以是想象的景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 诗镜总论 》 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 试题透视 〗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二人依依惜别,是“舟凉”更是“心凉”。后两句描写了朋友远在异方的惆怅之情,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之情。如果理解了“代为之思,其情更远”的意思,那本题也不算难;因为送别诗写景一般要么是写眼前景,即景抒情;要么是运用虚写(想象)的手法,写别后的景象。 〖 参考答案 〗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动静结合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 试题透视 〗 在高考中,对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考查主要是和鉴赏形象及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的。诗人使用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等多种技巧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形象。这首诗四句 , 每句构成一幅相对独立的画面 , 合起来又组成一幅更有意境的画面。后两句一写“宿鹭” , 一写“跳鱼”;一用“静” , 一用“鸣”。所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就非常明显。 〖 参考答案 〗 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 3 )细节描写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 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 试题透视 〗 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 , 难免焦躁不安 , 这是大概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验。然而 , 赵师秀这首小诗却写得深蕴含蓄 , 余味无穷。诗的前两句是写景 , 既交代了时令 , 又描写了约会的环境。第三句是点题 , 同时引出下文对诗人动作的描写。第四句是意蕴丰富的句子 , 历来为人所称道。 〖 参考答案 〗 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 4 )白描 田 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 试题透视 〗 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全部是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似乎不见作者的观点态度,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又充满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现艺术。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回答本题只要抓住题干中“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的提示语,自然就会联想到白描的手法。 〖 参考答案 〗 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烘托、用典 1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别 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 注 】 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 请简析诗的结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诗人抒发情感起着怎样的作用? 〖 试题透视 〗 这首诗首句写景 , 点明别滁的时间是光景融和的春天。次句叙事 , 写吏民为他饯行。第三、四两句是抒情 , 诗人把自己矛盾、激动的心情以坦然自若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 参考答案 〗 结句主要运用了 反衬(或衬托) 手法。因为离别在即,所以诗人在饯别宴会上听到的作为助兴的音乐越是悦耳,内心就越是感到一种难舍和难受。这种以喜送反衬(或衬托)悲离的结句,渲染了诗人与当地民众的深情厚谊,使得诗意余韵不尽。 2 .对比 生查子 · 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简析这首词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 参考答案 〗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 对比 手法。上片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快乐,下片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今昔对比的凄凉,突出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怅惘与悲伤孤独情怀。 〖 试题透视 〗 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此词既写出了情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时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 3 .象征:即托物言志,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可以收到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清人冯浩评论此诗“有神无迹” 的 象征手法高妙无比,请简析其作用。 〖 试题透视 〗 诗人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肃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 〖 参考答案 〗 李商隐的 《 柳 》 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运用 象征 手法, 句句写柳 , 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4 .比兴:这种手法在 《 诗经 》 中大量运用。 5 .渲染:一般是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描写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的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却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作答,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 试题透视 〗 上阕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下阕则承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伫立良久,直到暮色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结句的“闲愁”,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 〖 参考答案 〗 这里运用了 渲染 的表现手法,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6. 烘托:与渲染不同,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琵琶行  白居易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琵琶行 》 中最后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 参考答案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描写的是周围环境的寂静,说明听众完全沉浸在动人的艺术境界中,从侧面写出了音乐的美妙动人,用的是 烘托 的表现手法。 7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摘引前人诗文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庆 庵 寺桃花 谢枋得[注]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 注 】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 12 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试题透视 〗 作者没有直接描绘庵中桃花盛开的景色,而是借景抒情,把这所幽静的小庙,比作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这里隐居,从此不与世人交往。但诗人也有担忧,在家种植桃树,营构自己的“桃花源”,这毕竟是一厢情愿的事,所以才有“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样的诗句。作者身处乱世,眼见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忧心如焚,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这种忧愤心情。 〖 参考答案 〗 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用典。“桃源”“避秦”“渔郎”“问津”等语,都出自陶渊明的 《 桃花源记 》 。诗人通过用典表现自己与元代官场决绝的态度。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翻因为果 ❤更多共享资料,加微信 18595735634 ❤每日更新,免费发放!备注:资料 1 .以小见大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主旨的。 〖 试题透视 〗 本诗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在结构上,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 ? 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 ? 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 ? 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 〖 参考答案 〗 本诗采用 层层倒叙的手法 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这首诗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反映当时边疆战事频仍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2 .卒章显志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这两句起什么作用? 〖 试题透视 〗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 〖 参考答案 〗 诗的尾联,苍凉悲壮,卒章显志,既表达出对诸葛亮功业未遂而身死的无限惋惜和怀念之情,又抒发了诗人和无数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3 .以景结情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 〖 试题透视 〗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总是关山旧别情”,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句中“关山” 双关 《 关山月 》 曲调,含意更深。“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结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 参考答案 〗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4 .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 【 注 】 ① 逐臣:是被放逐之臣,这里指贾谊因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 试题透视 〗 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 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 —— 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 参考答案 〗“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 —— 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送别抒怀诗 、羁旅思乡诗 、思妇闺情诗 、山水田园诗 、怀古咏史诗 、边塞征战诗 、爱情思慕诗 、抑郁失意诗 、民生疾苦诗 1 .送别抒怀诗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 试题透视 〗 韩琮的这首送别诗匠心独用 , 撇开柔情 , 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情、天下兴亡情 , 总汇为“古今情” , 并巧妙地融情于景。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 , 首句积势 , 次句轻点 , 三、四句浓染。诗意内涵深广 , 韵味悠长 , 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 参考答案 〗① 借送友人辞“凤城”而去,于依依惜别之际,百感交集,抒发了人世沧桑的感慨。②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2. 羁旅思乡诗 日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 注 ] ① 大历二年( 767 )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 试题透视 〗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在外之作。首联“各已闭柴门”让人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天伦之乐的情景 , 隐隐透出诗人思乡恋亲的情绪。颔联“江山非故园” , 隐含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情怀。颈联的景物描写凄寂幽邃 , 给人悲凉、抑郁之感 , 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尾联 , 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 , 济世渺茫 , 归乡无期。“何须花烬繁” , 说得幽默而又凄婉 , 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这首诗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 参考答案 〗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3 .思妇闺情诗 寒 闺 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 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 灯底裁缝剪刀冷。 末尾一句中“冷”字写出了哪几层含义?请结合诗句分析。 〖 试题透视 〗 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为征夫寄寒衣,仍然是需要的。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诗人却只写到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为止,其余一概不提,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 〖 参考答案 〗 秋夜裁衣的妇人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从面联想到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一个“冷”字从触觉感受写到内心复杂的情感,虽似简单,实则丰富。 4 .山水田园诗 移 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 注 】① 将:岂。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 试题透视 〗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 〖 参考答案 〗 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5 .怀古咏史诗 山坡羊 ·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写了几层意思 ? 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试题透视 〗 这首小令是“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进行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莩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精譬警策,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 参考答案 〗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写潼关雄伟的地势 ; 第二层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层的感慨;第三层写作者沉痛的感慨。三层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寄予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 6. 边塞征战诗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边塞征战诗所抒发的情感与一般的边塞征战诗有和不同 ?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赏析。 〖 试题透视 〗 一、二句写边塞的景物 , 境界阔大 , 有长云 , 有雪山;感情悲壮 , 雪山是暗的 , 城是孤的。三、四两句是抒情 , 坚定的志向 , 豪壮的誓言 , 给人极大的感染力。要区别次首诗的情感特点 , 就必须有对一般边塞征战诗的了解。这实际上是一道比较题。 〖 参考答案 〗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抒写边塞环境艰苦、厌战思乡的诗。它抒写的是戍边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坚强意志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豪情;但在抒写豪情的同时 , 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戍边环境之苦时间之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 7 . 爱情思慕诗 邶风 ·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 〗 诗歌通过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美的描写,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刻画出两个生动活泼的人物:男青年对恋情的热烈而纯朴,女青年的美丽活泼多情。从而表现出对美好纯洁恋情的赞美。 8 . 抑郁失意诗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出师 》 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的“愤”在诗中具体指什么内容?请作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 〗“ 愤”的具体内容是因受阻到老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的志向。诗人矢志做“塞上长城”,北伐收复中原,但为投降派所阻,始终不能实现。“衰鬓先斑”,“空自许”实际是对投降派的控诉,饱含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9 . 民生疾苦诗 蚕 妇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诗人借蚕妇之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试题透视 〗 这首诗抨击了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那些穿戴绫罗的富人从不养蚕、纺织,而养蚕纺织辛劳终年的妇女为了温饱只能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给有钱人,对比富人绫罗绸缎,自己衣衫褴褛,不由满脸清泪。诗用女主人公第一人称,以直白口气说出,充溢了作者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心。 〖 参考答案 〗 诗人借蚕妇之口,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身穿绫罗绸缎的富人没有一个是辛辛苦苦的养蚕人,从而表达出对蚕农的深切同情。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这是它与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分野。评价是在分析概括之上的审视,允许考生有自己的看法。高考试题中,对此考点的设题相对少一些。但同样是难点,有必要给予适当的重视。 墨 梅①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②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③满人间。 注:①墨梅,用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供洗毛笔用的池塘。用王羲之洗砚池的典故。③清气,清香之气。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诗人借以表现了怎样的志趣 ? 请作简要赏析。 〖 试题透视 〗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人把自己高洁的品质寄寓在墨梅的身上。前两句是交代墨梅生长的环境 , 描写梅开放的情形。后两句是直抒胸臆 , 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志趣。要分析诗人的志趣 , 就必须了解梅花这一意象的文化内涵。 〖 参考答案 〗“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人间”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赞颂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反映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垄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①,士甘焚死不公侯②。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 明 高菊卿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 注 】① 语出 《 孟子 》“ 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典故。齐人每天到坟间讨吃祭余的酒肉,回家后还恬不知耻地向妻妾炫耀:“与达官贵人饮酒。”②晋国介之推甘愿被烧死在绵山之中,而不愿意出山做官。此句意指此。 这两首律诗都是借写清明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是否一致?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 〖 试题透视 〗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诗人触景生情,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他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高菊卿前两联用夸张的描写,渲染坟前祭扫的热闹、隆重和悲痛的气氛,以反衬后两联所揭示的冷酷现实:白天,热闹的场面结束了,坟地里死一般的荒凉和恐怖,只有狐狸出入安眠;而在家里,孩子们在灯前嬉笑,早已把长眠地下的亲人,忘得干干净净。于是诗人在尾联发出感慨:“一滴何曾到九泉”,死后的祭奠于死者没有意义,九泉下的人是怎么也喝不到酒的;人只有活着时的享受到的才是真实的,因而应该及时行乐。 〖 参考答案 〗 不一致。高菊卿诗通过对扫墓凄凉情景的描绘,由此表明人一旦长眠地下,就万事皆空,不如及时行乐的观点。黄庭坚诗表面看起来也是说明贤愚死后同样都是“蓬蒿共一丘”,但诗的五、六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体现了诗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表现对人生丑恶的挞伐。所以看似消沉,实则激愤,看似迷惘,实则明确。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谢,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试谈谈你的理解。 〖 试题透视 〗 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了十首 《 采桑子 》 ,这是十首中的第四首。词人一反常情,不为百花凋谢、落红满地而伤感,而为“游人去,始觉春空”而欣慰,更为“双燕归来细雨中”而欣喜。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的提示“一反往常”的伤春,仔细分析词人认为好的原因。 〖 参考答案 〗 此词上片写西湖景色,下片写人,关键在“游人去,始觉春空”,游人一走,诗人才顿感空虚寂寞,可见西湖好不好与群芳关系不大,而在于游人的在与不在。在词人心目中,“游人”的分量远远重于自然风光。结尾以双燕取代了游人的位置,言有尽而意无穷。上片景中有人,下片人高于景,整首词真切表现了作者闲适、恬淡、自得的心境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