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文化常识学案(全国)(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文化常识学案(全国)(7)

‎2018届一轮复习 文化常识 训练(全国)‎ 古代文化常识(四)-地理常识 ‎【题文】‎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对文言文的考查拓展到了文化常识,增加了文言文的考查难度。为了准确地把握文言文大意,争取得高分,我们必须系统梳理古代文化常识。‎ 地理常识就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经常考到的一部分内容,古人在表述地理位置时到底有哪些特定称谓呢?‎ 一、古代地理常识常用词 ‎【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如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图1禹贡九州图 ‎【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 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赤县】‎ 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如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 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西河】‎ 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如《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 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如《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 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 淮水东面。‎ 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如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如《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如《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 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如《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如《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如《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如《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如《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如《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今常见地名】‎ 如大都指现在的北京。‎ 东京、汴京指现在的开封。‎ 京口指现在的镇江。‎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指现在的南京。‎ 临安指现在的杭州。‎ 姑苏指现在的苏州。‎ 会稽指现在的绍兴。‎ 长安指现在的西安。‎ 奉天指现在的沈阳。‎ 直沽指现在的天津。‎ ‎【学以致用】‎ ‎1.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如:《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下对“阳”的方位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宋元时期是带有指行政区域和军区的性质。‎ B《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和《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这里“山东”之“山”指华山。‎ C“江河”在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过秦论》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河”就专指黄河。‎ D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襟三江而带五湖”。其中“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3.判断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的正误,有错之处请在下面划横线并在后面横线上改正。‎ 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 ‎ ‎ ‎4.先秦和秦汉文学中常出现“关”和“山”,如“关中”、“山东”等。其中“关”和“山”分别指雁门关和泰山。‎ ‎ ‎ ‎5.五岳中“南岳”指的是恒山。 ‎ ‎ ‎ ‎6.“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 ‎ ‎【参考答案】‎ ‎1.A(相关知识:古代用阴阳作为山水方位的代称,具体是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2.B(“山东”之“山”指崤山。)‎ ‎3.×。“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4.×。“雁门关和泰山”应为“函谷关和崤山”。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潼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 ‎5.×。“南岳”应为“衡山”。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鲁陕湘晋豫,五岳多奇峰。‎ ‎6.×。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公输氏,名班,因是鲁国人,惯称“鲁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