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3
2018届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练前提示 赏析诗句题是高考的高频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这种题型一般在题干中都有“赏析××句(联)”字眼,一般是不规定赏析的角度,也就是说考生可以多角度切入赏析。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角度切入,表达技巧是最主要的切入角度。答这种题型要“四抓”:一抓诗句内容、画面或意境;二抓句子位置,根据诗歌的起承转合判定作用;三抓语言特点,看句子有无倒装、互文、对偶等特点,有无特别精炼的词语;四抓表达技巧,看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最后,特别要注意把诗句放在全篇中看。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别韦司士 高 适 高馆①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②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注 ①高馆:指州郡的馆舍。②无那:无奈。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选取典型景物沙岸、柳等,运用虚写手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描写出韦司士的行程。由“沙为岸”到“柳向城”,环境由恶劣萧条到繁华舒适,暗示韦司士的境遇将有所改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叶梦得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①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②,水阔烟波渺。 注 ①故:依旧,仍然。②采菱:采菱女,代指歌女。 请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景语作结,借景抒情。以水阔写出故乡渺远,歌女难觅,归意无从抒发;烟波浩渺又表达了词人的迷离怅惘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 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请赏析本诗尾联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①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②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③,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 ①红酥:这里指色泽滋润的红梅。②道人:系作者自称。③休:语助词,含有“呵”的意思。 请简要赏析上片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拟人、对偶手法,从“香”和“意”两个角度描写未开放的梅花,想象梅花盛开后所散发的幽香,所呈现的意态,足见词人的灵心慧思。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注] 王沂孙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说与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东风,几度飞花。 注 周草窗:南宋著名词人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宋亡后周密湖州故家毁于兵火,终身寄寓杭州。作《高阳台》词寄越中诸友。 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评论此词“结笔低徊掩抑,荡气回肠”,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反复,以乐景衬哀情,抒发春光无主、好景不常的感伤,年华已老、故国不见的忧思。 ②与“不知春在谁家”呼应,抒发家国破亡、怀乡念友之情怀。 ③与“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呼应,暗寓国亡家破、无家可归的隐痛。 ④以景结情,亡国的哀感蕴藏在胸中,却无所依托,只好写出离愁别绪。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① [唐]刘禹锡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 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②,频为佝偻欺。 颖微囊未出,寒甚谷③难吹。 濩落④唯心在,平生有己知。 商歌⑤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故地洛阳后所作。②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寓示着喜事临门。③谷:指谷风,即东风。④濩落:沦落失意的样子。⑤商歌: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最后四句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被贬后的失意。(结合“濩落”一词注释简析)②失意却初心不改的坚持。(结合“濩落唯心在”简析)③有知己的安慰。(结合“平生有己知”简析)④对施展才华的渴望。(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⑤无人赏识的惆怅、遗憾和忧愤之情。(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 简析示例: 第②点:作者沦落失意却不改初心,努力保持澹定、豁达的心境。 第③点:作者沦落失意却不改初心,以人生幸得知己来宽慰自己,表达了对友人的感谢之情和内心的安慰之情。 第④点:作者在深夜时高唱商歌,却无人倾听,表明他渴望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第⑤点:作者在深夜时高唱商歌,却无人倾听,表达了作者难遇良主无人赏识的惆怅、遗憾和忧愤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① [宋]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 ①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鉴赏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庆云)。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词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词人决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歊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五、抓住结构层次,掌握情感的丰富性 言少而情丰,是古诗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诗人尽可能利用最经济、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这一点,正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作为考生,自然要咀嚼这精练的语言。还要注意的是这情感的丰富性也与诗的结构层次密切相关。结构层次越多,表达的情感就越丰富;做题时善于切分结构层次,就有可能获得更丰富的情感要点。如果是一个诗句,可能有两个层次两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两句(一联),往往是两个层次两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上片或下片,有几个句子,自然就有几个层次几个情感要点。阅读与答题时,必须要有这种层次的切分意识,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整体意识,方能读出、答出丰富的情感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