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5古代诗歌鉴赏第2讲题型突破17诗歌技巧题__技巧效果“三策略”含解析
高考总复习 题型突破17 诗歌技巧题——技巧效果“三策略” [对应学生用书第168页] 一、(2019·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 秋 日 秦观 霜落邗沟①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湖 上 方岳 连天芳草晚萋萋,蹀躞②花边马不嘶。 蜂蝶已归弦管静,犹闻人语画桥西。 [注] ①邗沟:江苏扬州附近的古运河。②蹀躞:小步行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诗前两句通过落霜、清水、寒星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水上秋夜图。 B.秦诗第二句中的“明”字,写无数寒星倒映水中在船边闪烁,意境幽清明净。 C.方诗第一句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 D.两首诗虽然写于不同的季节,但都能抓住景物特点,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C项,“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错误,“萋萋”意为茂盛,草木茂盛的样子。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故选C。 答案 C ★2.(诗句表达技巧)两首诗的尾句都写到了“人语”,其作用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5 高考总复习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属于比较阅读,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两首诗的尾句都写到了‘人语’,其作用有何异同”,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别分析“人语”的作用,然后比较异同。秦诗,此联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诗人心中正结着一个菰蒲深处有无藏舟之“地”的“疑”团。忽然几声“笑语”,方知岸上还有“人家”,疑团顿时解开。这种情景很平常,但诗人却能通过艺术作品把它捕捉下来。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人语”写动景,“蜂蝶已归弦管静”写环境的静,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的深远意境。 答案 相同: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令人回味的深远意境。不同:①秦诗尾句紧承上句“疑无地”,通过“人家笑语声”突然展现出一片新境界,构思新奇,妙趣横生。②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也使诗境更加耐人寻味。 二、(2019·大庆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解析 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答案 B ★4.(诗句写景手法)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需要从虚实结合、反衬的角度进行解读。 5 高考总复习 答案 (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古风(其二十四)① 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②,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注] ①唐玄宗后期宠任宦官,喜好斗鸡。②虹蜺:蜺同“霓”,云霞。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午天最亮,却暗然不见阡陌,可见尘土之大,侧面写出大车之多与行驶之疾。 B.中贵,指有权势的太监。他们因受帝王的偏宠聚敛了大量财富,宅第高而且广。 C.洗耳翁指许由,诗人以许由不慕名利自况,表示自己不愿与得幸小人同流合污。 D.本诗描绘佞幸小人,深刻讽刺他们的嚣张气焰,也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表示愤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C项,“诗人以许由不慕名利自况”错误。“洗耳翁”指许由。诗人鄙夷地把宦官、鸡童等佞幸小人看成是残害人民的强盗,同时也暗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不辨“尧与跖”。这首诗通过对中贵和斗鸡人的描绘,深刻讽刺了佞幸小人得势后的嚣张气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没有自况。故选C。 答案 C ★6.(诗歌写人手法)本诗如何刻画斗鸡者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5 高考总复习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时,注意结合手法,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点明效果。正面描写,写服饰。“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斗鸡人与宦官不同,他是缓辔放马而行,好象故意要显示他的权势和服饰的华贵。在“亭午”阳光的照耀下,他们的车盖衣冠何等光彩夺目。用夸张手法写神态。“意态由来画不成”,一个人的神情本来是很难描绘的,尤其是在短小的抒情诗里。但李白写来却举重若轻,他先用了一个夸张的手法,把笔墨放开去,“鼻息干虹蜺”,虹蜺即虹霓,鼻息吹动了天上的云霞,活现出斗鸡人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侧面描写,诗人又把笔收回来写实:“行人皆怵惕”,行人没有一个不惶恐的,进一步用行人的心理把鸡童的势焰衬托得淋漓尽致。 答案 (1)正面描写其服饰(或:先描写其服饰)。在正午阳光照耀下,斗鸡者的车盖衣冠何等光彩夺目!(2)用夸张手法写神态,鼻息吹动了天上的云霞,活现出斗鸡人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3)侧面描写。行人没有一个不惶恐的,用行人的惶恐把斗鸡者的飞扬跋扈衬托得淋漓尽致。(言之成理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武侯庙古柏 李商隐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①。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②东。 大树思冯异③,甘棠忆召公。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④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⑤。 [注] ①閟(bì)宫:深闭的祠庙。②惠陵:这里指刘备的陵墓。③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召公: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④金刀:暗指刘家天下。⑤昭融:光明,指帝王的鉴察。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点题,写武侯庙前的古柏,树枝拱卫祠堂。 B.诗歌三四句写古柏枝繁叶茂,向东伸展到刘备惠陵。 C.诗中“海鹏风”用《逍遥游》典故,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 D.诗歌后四句盛赞武侯之才,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C项,“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不正确,“海鹏风”一句用典,写树枝开裂,气势如大鹏展翅惊起的风浪,意在表现诸葛亮在衰败的局势中搏风击浪,力挽狂澜。故选C。 答案 C ★8.(诗句表现手法)诗的五、六句“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高考总复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结合注释③内容分析可知,运用典故,暗指诸葛亮在武功与文治方面的贡献。结合“思”“忆”“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分析可知,运用拟人手法,暗指百姓对施德政者的怀念,表明了诗人对功业的渴望。由大树将军与召公,联想到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羡慕之情。此联想象自然,尤为警切,乃全篇眼目。 答案 ①用典贴切。借大树将军与召公的典故,暗指诸葛亮在武功与文治方面的贡献。②运用拟人。“思”“忆”,运用拟人手法,暗指百姓对施德政者的怀念,表明了诗人对功业的渴望。③联想自然。由大树将军与召公,联想到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羡慕之情。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