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会食方式,虽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以现在的眼光看,它算不上优良。其实,会食制产生的历史仅一千多年,而优良的分餐制比它古老,我们可以寻到不少证据证明:分餐制在古代中国曾实行了至少三千年。‎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外的地上。现代考古已经发掘到了公元前2500年时的木案实物。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以及与木案形状相近的木俎,俎上放有石刀、猪排或猪肘,这是我们今天所能 见到的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 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 制出现的源头。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食案是礼制化的分餐制的产物。随 着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正式的进餐场合不仅有了非常考究的餐具,还有了摆放餐具的食案,于是一人一案 的分餐形式出现了。‎ 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 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重要原因;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及至 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 士之兄高元珪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 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 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 25 -‎ 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的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大约从唐 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遍,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而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不过,在晚唐五代之际,虽然场面热烈的会食 方式已成潮流,但还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人们虽然围坐在一起,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这种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 到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即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才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在传世绘画《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餐馆里摆放的都是大桌高椅;宋代墓葬的一些壁画上,也有不少夫妇同桌共饮的场景。宋 代的会食,由白席人的创设可以看得非常明白。《东京梦华录》就提到了这种特殊的职业,下请书、安排座次、劝酒劝菜,谓之“白席人”。白席人正是会食制的产物,他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食客行动、掌握宴饮速度、维持宴会秩序。现代虽然罕见白席人,但每张桌面上总有东道主一人,他的职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他要引导食客一起举筷子,一起将筷子伸向同一个盘子。‎ 分餐制和会食制都是历史的产物,那种实质为分餐的会食制也是历史的产物。当前正值新冠肺炎防控 的关键时期,人们开始思考混用碗筷以及会餐制隐藏的风险。目前,可以仿照唐代的“大桌分食”。这种分餐制借了会食制固有的条件,既有热烈的气氛,又讲究饮食卫生,而且弘扬了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 ‎(摘自《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光明日报》2020年4月18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食制不如分餐制优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会食制的历史不如分餐制的历史悠久。‎ B. 在陶寺遗址发现的迄今所见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指示了分餐制在我国出现的源头。‎ C. 家具革新促使古代中国人的坐姿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这也直接导致了饮食方式的改变。‎ D. 现代宴饮时,桌面上有代替古代“白席人”作用的东道主,由他负责统一食客行动等事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饮食方式的变化为纬线组织全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历史。‎ B.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多种手法。‎ C. 文章以《备宴图》里的画面为例,有力地证明高椅大桌的会食方式已在唐代流行。‎ D. 文章末段总结全文,点明分餐制在当下的意义,并引导人们采用健康的饮食方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 25 -‎ ‎《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虽是为强调地位尊卑,但客观上也 反映了分餐制的存在。‎ B.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也证明了分 餐制在中国历史悠久。‎ C. 严峻的疫情形势之下,分餐制将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这既能弘扬中华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也是 我们最终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 D. 中国古代的分餐制跟西方的分餐制有区别,中国的分餐制是礼仪等级制度的产物,西方的分餐制则有饮食卫生等方面的考虑。‎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会食制不如分餐制优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会食制的历史不如分餐制的历史悠久”说法错误。结合第一段“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会食方式,虽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以现在的眼光看,它算不上优良。其实,会食制产生的历史仅一千多年,而优良的分餐制比它古老”分析可知,历史悠久并不是饮食方式的决定因素,选项强加因果。‎ B项,“在陶寺遗址发现的迄今所见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指示了分餐制在我国出现的源头”说法错误。结合原文“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出现的源头”分析可知,分餐制在我国出现的源头不是“厨房用具实物”,选项缩小范围。‎ D项,“现代宴饮时,桌面上有代替古代‘白席人’作用的东道主,由他负责统一食客行动等事务”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但每张桌面上总有东道主一人,他的职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分析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 25 -‎ A项,“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饮食方式的变化为纬线组织全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历史”说法错误。“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历史”错误,应是“分餐制和会食制的演变历史”。‎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严峻的疫情形势之下,分餐制将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这既能弘扬中华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也是我们最终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说法错误。分餐制“也是我们最终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错误,于文无据,并且夸大分餐制的作用。‎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8年8月23日,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 25 -‎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从而进行科学研究。在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并获得中子束流后,加速器运行稳定,首期三台中子谱仪已顺利完成样品实验。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可以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超级显微镜”,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与利用X光的同步辐射不同,中子是不带电荷的一种粒子。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中子会直接穿过,有些会像弹珠一样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比如说可燃冰的研究,那么它需要模拟千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那么这一个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可燃冰的性质,我们才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可燃冰。‎ ‎(选自2018年8月24日“央视网”)‎ 材料二:广东东莞大朗镇,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基地。从2006年5月在这里选址,到2017年中子源首次打靶、顺利产生第一束中子,再到2018年启动首批实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 ‎1998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被任命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 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带领大家冲出低谷期,成为他上任后的当务之急。他提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BEPCII)方案。‎ 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研究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的微观结构。”为诸多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最先进的大科学研究平台。‎ ‎2006年5月,陈和生来广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选址,最后选择了东莞。克服了重重困难,2011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终于奠基,陈和生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 ‎2017年11月,在加速器、靶站和谱仪首轮联合调试中,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了25Hz束流打靶运行,平均束流功率超过10kW,提前达到打靶束流功率的验收指标。‎ ‎(选自2018年8月16日“央视网”)‎ - 25 -‎ 材料三: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当时,我国还没有研制过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25赫兹交流磁铁。我们向美国、日本研究所的专家请教,但他们只懂科学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不能告诉我们。”傅世年说。‎ 于是,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源。‎ 不仅如此,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7年8月28日10点56分18秒,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中国人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散裂中子源。‎ ‎(摘自2018年8月29日《中国科学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裂中子源是一个体积庞大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B. 中国散裂中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能达到了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C. 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带领大家冲出了低谷,后又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终于奠基。‎ D. 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被称为散裂中子源的“眼睛”,这项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我国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性能达到国际水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裂中子源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B. 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会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C. 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 D. 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和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都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终于攻破难关,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6. 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并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散裂中子源研制成功的原因。‎ - 25 -‎ ‎【答案】4. B 5. C ‎ ‎6. 报道重点:①材料一侧重对散裂中子源这一科技成果的理论介绍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的说明。②材料二侧重报道陈和生及其团队在散裂中子源研制过程中的努力和贡献。③材料三侧重报道我国科研人员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的两大技术创新。‎ 成功原因:①国家重视,确立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实验课题。②领导及团队长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③科研人员坚持攻坚创新。‎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不正确,由原文“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知,是“达到”而不是“领先”。‎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C项,“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不正确,原文为“它需要模拟千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那么这一个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并不是说“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 25 -‎ 结合“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从而进行科学研究”“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进行科学研究”等分析,材料一侧重对散裂中子源这一科技成果的理论介绍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的说明。‎ 结合“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2011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终于奠基,陈和生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等分析,材料二侧重报道陈和生及其团队在散裂中子源研制过程中的努力和贡献。‎ 结合“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分析,材料三侧重报道我国科研人员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的两大技术创新。‎ 结合“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等分析概括原因。‎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 25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幸福的事 张爱国 课堂上,钟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让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受到老师的表扬最幸福。”刚刚受到钟老师表扬的李大雷第一个站起来,得意洋洋地说。‎ ‎“最幸福的是考了第一名!”张明明说着还挑衅似的看了看李扬——这两个孩子一直在学习上较劲,而上周的考试,张明明获得了第一名。‎ ‎“最幸福的是过周末!”陈志磊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因为周末,外婆会为我做很多好吃的。”‎ 孩子们哄堂大笑,陈志磊真是个“贪吃鬼”。‎ ‎“今年春天,我爷爷的腿好了,又重新能挑水的时候,我感到最幸福。”龙小刚进入了回忆状态,“去年下大雪之后,有一天我爷爷摔了一跤,躺在床上不能动。我奶奶又挑不了水,每天都逼着我和她一起抬。地上滑,好几次,我和奶奶都摔破了手,还摔坏了几只桶呢。那时候,我、爷爷、奶奶和弟弟真苦啊,舍不得喝水所以,爷爷腿好了,能够一跛一跛地拎水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幸福!”‎ ‎“你爷爷奶奶真笨!看我爷爷奶奶,建了个大水窖,趁天晴把水窖挑满水,就够一家人过冬了……”说话的孩子还想取笑龙小刚,被钟老师制止了。‎ ‎“去年,邻居莲奶奶病了,睡在家里好几天没人知道,我最先发现的,是我给她儿子打了电话,她儿子才从外地赶回家里带她治病的,不然她就死掉了。”班上有名的“调皮鬼”刘洋大声说,“现在莲奶奶总夸我是好孩子,还常常给我糖吃。要我说,我才是最幸福的。”孩子们显然不屑。‎ ‎“这也算幸福啊?哼!”‎ ‎“我还帮一个老爷爷打过电话呢……”‎ ‎“我也是……”‎ ‎“我也有一次……”‎ ‎“我那次帮了一个小妹妹打电话,她想她爸爸妈妈了……”教室里哄闹起来,钟老师拍了拍讲桌,启发孩子们再换换角度。‎ - 25 -‎ ‎“我最幸福的事是在今年暑假。”柳静尽力说得有文采一些,“我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到了我爸爸妈妈打工的深圳——啊!深圳真大啊,比我们镇上大多了。那天晚上,我爸爸没上班,带我到大街上啊!深圳的大街真亮啊,各式各样的灯都有。逛完街,爸爸还带我吃了肯德基——啊,肯德基真……”‎ ‎“嘁!深圳算什么?”同桌郭童很不服气,“深圳有东方明珠塔吗?有海洋世界吗?有世博园吗?没有吧?但上海都有。我暑假去的时候,我爸爸妈妈一整天都没上班,带我看东方明珠……”‎ ‎“老师,郭童撒谎!他根本就没看到东方明珠塔。”刘洋站起来,冲着郭童叫道,“我爸爸打电话和我说了,你爸爸刚走出工地不远就迷了路,然后随便找个地方说是东方明珠塔,你其实连东方明珠塔的影子都没看到……”‎ ‎“我看到了,我看到东方明珠塔的塔尖了,我还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好几天呢。”郭童气呼呼地反驳道,“你嫉妒我,因为你爸爸妈妈从来都没带你去过那儿……”‎ ‎“你们别吵了,要我看,去深圳,去上海都比不上我去我姑姑家幸福。”杨鑫博眉飞色舞地说,“姑姑和姑父都忙,很少在家,我一去,就能和我表哥整天打游戏、上网,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这时,钟老师叫起很少发言的郭素素,问:“郭素素,你来说说最幸福的是什么。”‎ ‎“我……其实我觉得每天都很幸福。”郭素素淡淡地说,“每天下午放学后,爷爷坐在院子里抽烟,奶奶在厨房里烧饭,妹妹和我一起写作业。等爸爸妈妈从地里回来了,全家人就坐在一起吃饭……”‎ 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郭素素还在说着,突然,不知谁哭出了声,一个,两个,一大片。‎ ‎(选自《意林》少年版,有改编)‎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钟老师这一形象文章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通过他制止孩子取笑小龙、启发孩子们转换角度思考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教育有方。‎ B. 小说设计孩子们围绕帮人打电话而引发争议的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塑造乡村孩子们乐于助人、朴实善良的群像特点。‎ C. 小说善于运用短句,这既符合孩子们口语表达的特点,结构简单,句意明晰,也使文章具有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特点。‎ D. 孩子们对幸福的理解虽然各有不同,但都真实地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作者并没对孩子的幸福观作出直接的褒贬评价。‎ ‎8.‎ - 25 -‎ ‎ 郭素素的发言为什么会引发一片哭声?作者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9. 文章主要采用孩子们的对话来进行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郭素素介绍的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情景,是班上大部分孩子期望而又难以实现的,因而引发哭声一片。②暗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留守孩子及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反思与同情。③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唤起读者(或社会)对留守家庭进行关注与思考,以增强文章的现实批判力。 ‎ ‎9. ①使得叙事集中,通过不同孩子的讲述把不同家庭的生活状态集中展示出来。②孩子们天真的叙述与留守生活的孤独困难构成反差,对读者形成更大的冲击力。③真实反映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折射出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的生活状况。‎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B项,“主要是为了塑造乡村孩子们乐于助人、朴实善良的群像特点”理解有误,从全文来看,小说设计孩子们围绕帮人打电话而引发争议的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暗示留守儿童和老人遭遇到的生活困难,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乐于助人的品格,但不是主要目的。故选B。‎ ‎【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比如本题“郭素素的发言为什么会引发一片哭声?作者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和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然后找到小说中郭素素发言的内容,并分析其他孩子的发言的内容,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别,这就是孩子哭泣的原因,最后分析作者这样收尾的用意。先看第一个问题,郭素素说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是“每天下午放学后,爷爷坐在院子里抽烟,奶奶在厨房里烧饭,妹妹和我一起写作业。等爸爸妈妈从地里回来了,全家人就坐在一起吃饭”,而且“每天”都如此,说明这对于郭素素来说,是常态,即一家人守护在一起,再看其他孩子,有的是与爷爷奶奶相守,有的只能在假期见到父母“几天”,对于郭素素来说是常态的事情,而对于其他孩子来说都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引发孩子们的一片哭声。再看第二个问题,作者用郭素素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情景和引发的一片哭声收尾,揭示了留守孩子和留守老人的普遍现象,“哭声”既然是孩子的伤感,也有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以此收尾可以引发人们对这种现状的关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如本题题目是“文章主要采用孩子们的对话来进行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然后通读文章,概括孩子们对话的内容,分析这些内容在塑造形象、凸显主旨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文章分析这种方式的艺术效果。从文中来看,老师“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发出同学诸多回答,如“因为……因为周末,外婆会为我做很多好吃的”“那时候,我、爷爷、奶奶和弟弟真苦啊,舍不得喝水……所以,爷爷腿好了,能够一跛一跛地拎水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幸福”“邻居莲奶奶病了,睡在家里好几天没人知道,我最先发现的,是我给她儿子打了电话,她儿子才从外地赶回家里带她治病的,不然她就死掉了……我才是最幸福的”“我还帮一个老爷爷打过电话呢”“我那次帮了一个小妹妹打电话,她想她爸爸妈妈了”“我最幸福的事是在今年暑假……我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到了我爸爸妈妈打工的深圳”“我暑假去的时候,我爸爸妈妈一整天都没上班,带我看东方明珠”“你嫉妒我,因为你爸爸妈妈从来都没带你去过那儿”“都比不上我去我姑姑家幸福……姑姑和姑父都忙,很少在家”,这些对话反映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孤独无依、思念家人,同时也展示出留守儿童的特点,反映了他们真实的内心需求——与父母在一起,而且这些是不同孩子的讲述,这样就把事情普遍化了,把不同的家庭展现出来,反映了社会的共性问题,引发人们的关注。‎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25 -‎ 汝南文成王亮,字子翼。少清警有才用,仕魏为散骑侍郎、万岁亭侯,拜东中郎将,进封广阳乡侯。武帝践阼,封扶风郡王,邑万户,置骑司马,增参军掾属,持节,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会秦州刺史胡烈为羌虏所害,亮遣将军刘旂赴救,不进,坐是贬为平西将军。族当斩,亮与军司曹冏上言,节度之咎由亮而出,乞丐方死。有司又奏免亮官,削爵土。诏惟免官。‎ 及武帝寝疾,为杨骏所排,乃以亮为侍中、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出镇许昌。未发,帝大渐,诏留亮委以后事。杨骏闻之,从中书监华廙索诏视,遂不还。帝崩,亮惧骏疑己,辞疾不入,于大司马门外叙哀而已,出营城外,表求过葬而行。骏欲讨亮,亮知之,问计于廷尉何勖。勖曰:“今朝廷皆归心于公,公何不讨人而惧为人所讨!”或说亮率所领入废骏,亮不能用,夜驰赴许昌,故得免。及骏诛,亮论赏诛杨骏之功过差,欲以苟悦众心,由是失望。‎ 楚王玮有勋而好立威,亮惮之,欲夺其兵权。玮甚憾,乃承贾后旨,诬亮与璀有废立之谋,矫诏遣其长史公孙宏与积弩将军李肇夜以兵围之。帐下督李龙白外有变请距之亮不听俄然楚兵登墙而呼亮惊日吾无二心何至于是若有诏书其可见乎宏等不许促兵攻之。长史刘准谓亮曰:“观此必是奸谋,府中俊义如林,犹可尽力距战。”又弗听,遂为肇所执。是时大热,兵人坐亮于车下,时人怜之,为之交扇。将及日中,无敢害者。玮出令曰:“能斩亮者,赏布千匹。”遂为乱兵所害,投于北门之壁,鬓发耳鼻皆悉毁焉。及玮诛,追复亮爵位,丧葬之礼如安平献王孚故事,庙设轩悬之乐。‎ ‎(节选自《晋书·司马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帐下督李龙白外有变/请距之/亮不听/俄然楚兵登墙而呼亮/惊曰/吾无二心/何至于是若有/诏书其可见乎/宏等不许 B. 帐下督李龙白外/有变请距之/亮不听/俄然楚兵登墙而呼/亮惊曰/吾无二心/何至于是若有/诏书其可见乎/宏等不许 C. 帐下督李龙白外有变/请距之/亮不听/俄然楚兵登墙而呼/亮惊曰/吾无二心/何至于是/若有诏书/其可见乎/宏等不许 D. 帐下督李龙白外/有变请距之/亮不听/俄然楚兵登墙而呼亮/惊曰/吾无二心/何至于是/若有诏书/其可见乎/宏等不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爵土,即爵位和封地,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 寝疾,指卧病。渐,指征兆,迹象;大渐,指病情出现好的迹象,将要痊愈。‎ C. 大司马,官名,西汉常授给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 - 25 -‎ D. 追复,一是指恢复,二是指为已故遭贬的大臣复官或爵位。文中指的是后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亮虽有才干,但仕途不顺。在曹魏时期以及武帝登基之后,他都担任多种官职;后来因刘旅的事情,最终被免掉官职。‎ B. 司马亮处事畏缩,不听建议。武帝死后,他惧怕杨骏怀疑自己,称病不人朝;后拒绝何勖废骏的主张,逃往许昌。‎ C. 司马亮构怨招祸,终遭非命。他想要夺取司马玮兵权,反而被诬陷,最终被悬赏处死,尸体也被损坏。‎ D. 司马亮为君主推重,死后仍享哀荣。司马玮被诛杀之后,司马亮的丧葬之礼颇为隆重,庙内还陈设了轩悬之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秦州刺史胡烈为羌虏所害,亮造将军刘旂赴救,不进,坐是贬为平西将军。‎ ‎(2)及骏诛,亮论赏诛杨骏之功过差,欲以苟悦众心,由是失望。‎ ‎【答案】10. C 11. B 12. B ‎ ‎13. (1)正赶上秦州刺史胡烈被羌人杀害,司马亮派将军刘旂前往救援,未能进兵,因这件事获罪而被贬为平西将军。‎ ‎(2)等到杨骏被杀以后,司马亮评定赏赐诛杀杨骏的人的功劳超过了等级,想以此暂且博取众人欢心,因此令众人大失所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句子翻译:帐下督李龙告诉司马亮说外面有事变,请求抵御,司马亮不听从。一会儿楚王司马玮的军队登墙呼叫,司马亮吃惊地说:“我对朝廷没有二心,为何到这个地步?如果有诏书,可以给我看一下吗?”公孙宏等不同意。‎ ‎“白”是“告诉、禀告”之意,“外有变”是其宾语,后面可断开,而“帐下督李龙白外”语意不通,故排除B、D两项;“楚兵登墙而呼”,并非“呼亮”,“亮”应是“惊曰”的主语,故排除A项。‎ 故选C。‎ - 25 -‎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大渐,指病情出现好的迹象,将要痊愈”错误,“大渐”是病危之意。B错误。‎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B项,“后拒绝何勖废骏的主张”错误,由原文“或说亮率所领入废骏,亮不能用,夜驰赴许昌,故得免”可知,有人劝司马亮率领他统领的人入宫废除杨骏,司马亮没有采纳,连夜奔赴许昌,所以能够免祸。由此可知,“废骏”的主张并非廷尉何勖提出,“或”意思是“有的人”,所以应该是“有人”。B错误。‎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会,恰逢,正赶上。为……所,被动句式。造:派遣。不进:未能进兵。坐,因……获罪。是:这件事。(2)及:等到。论,评定。差,等级。苟:暂且。悦:博取。由是,因此。‎ ‎【点睛】‎ - 25 -‎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译文:‎ 汝南文成王司马亮,字子翼。年幼时机警敏锐有才干,在魏国任散骑侍郎、万岁亭侯,被任命为东中郎将,进封为广阳乡侯。武帝司马炎继位,封他为扶风郡王,食邑一万户,设置骑司马,增加参军掾属,持节,统领关中雍州、凉州诸军事。正赶上秦州刺史胡烈被羌人杀害,司马亮派将军刘旂前往救援,未能进兵,因这件事获罪而被贬为平西将军。刘旂判罪斩首,司马亮与军司曹司马冏上表称,调度指挥的错误是由司马亮引起的,乞求赦免刘旂的死罪。有关官员又上奏罢免司马亮的官职,削去他的爵位和封地。皇帝下诏仅免去他的官职。‎ 到武帝司马炎卧病时,被杨骏排挤,于是任命司马亮为侍中、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都督豫州诸军事,出京镇守许昌。还未出发,武帝病危,下诏留下司马亮托付后事。杨骏听说后,向中书监华廙索取诏书来看,于是便不再归还。武帝死后,司马亮怕杨骏怀疑自己,托辞有病不入朝,只在大司马门外致哀而已,出京在城外宿营,上表请求参加完葬礼再走。杨骏想要讨伐司马亮,司马亮知道这种情况,向廷尉何勖询问计策。何勖说:“现在朝廷人心都归向明公,明公为什么不讨伐他却惧怕被他讨伐呢?”有人劝司马亮率领他统领的人入宫废除杨骏,司马亮没有采纳,连夜奔赴许昌,所以能够免祸。等到杨骏被杀以后,司马亮评定赏赐诛杀杨骏的人的功劳超过了等级,想以此暂且博取众人欢心,因此令众人大失所望。‎ 楚王司马玮有功勋却好立声威,司马亮惧怕他,想夺他的兵权。司马玮很愤恨,便受贾后之旨,诬告司马亮与卫瓘有废太子的图谋,假传诏令派长史公孙宏与积弩将军李肇在夜间用军队把司马亮包围起来。帐下督李龙告诉司马亮说外面有事变,请求抵御,司马亮不听从。一会儿楚王司马玮的军队登墙呼叫,司马亮吃惊地说:“我对朝廷没有二心,为何到这个地步?如果有诏书,可以给我看一下吗?”公孙宏等不同意,催促军队攻打他。长史刘准对司马亮说:“看这种情形定是奸人的计谋,府中的俊杰之士如林,仍然可以尽力抵抗。”司马亮又不听从,于是被李肇捉住。当时天气十分炎热,士兵让司马亮坐在车下,当时的人可怜他,替他不停地扇风。将到中午,没有人敢杀他。司马玮下命令说:“能够杀司马亮的人,赏他一千匹布。”‎ - 25 -‎ 于是司马亮被乱兵杀害,尸体被扔在北门的墙壁下,头发耳朵鼻子都被毁坏了。等到司马玮被戮以后,才追赠恢复了司马亮的爵位,丧葬之礼如同安平献王司马孚的旧例,庙内陈设轩悬之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战行 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 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宝应元年为阵亡的马将军而作。上元二年段子璋反,陷遂州、绵州。杜甫在成都,与马将军在成都锦江握别,随后马将军领兵讨伐段子璋,苦战身亡。②伏波:后汉光武帝时,马援拜伏波将军。③臆:胸。‎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中,“苦战”是对马将军在沙场苦战的概话,“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B. 诗歌首句直接点明马将军的经历,第二句他以伏波将军后代自称,颇有自豪感。‎ C. 第三句中用干戈比喻战争,说战争还未结束,马将军便在沙场阵亡,令人痛心。‎ D. 作者与马将军分别时,天上一片孤云,如今能看到孤云,却再也看不到马将军了。‎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马将军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对马将军为国捐躯的赞颂。诗中称马将军为“壮士”,说他“苦战身死”,表达了对马将军爱国之情的赞颂。对马将军牺牲的感叹悲伤。马将军牺牲后,作者感叹痛惜,以至“伤精魂”。对马将军的怀念。去年与马将军临江握别时的场景深深的刻在作者脑中,现在回想起马将军,依然悲痛不已。‎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第三句中用干戈比喻战争”表述错误,“干戈未定失壮士” ,根据成语“化干戈为玉帛”,可知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借指战争或者争斗。在诗句“干戈未定失壮士”中是用“干戈”借代“战争”。“比喻”指二者具有相似性,“借代”中二者有相关性,选项混淆了比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手法鉴赏错误。故选C。‎ - 25 -‎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苦战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的杜甫的一首古诗,表达了对马将军战死沙场、为国献身的赞颂和痛惜。诗题中,“苦战”是对马将军在沙场苦战的概话,概述全诗,“苦”字奠定情感基调。首联 首句“苦战身死马将军”直接点明马将军的经历,第二句“自云伏波之子孙”他以伏波将军后代自称,颇有自豪感。颔联的“干戈”句中,用干戈借代战争,说战争还未结束马将军便在沙场阵亡,令人痛心。“伤精魂”则是对马将军牺牲后作者的痛惜。颈联“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作者回忆去年与马将军临江握别时的场景,现在回想起马将军,依然悲痛不已。尾联“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将诗歌情感推向高潮,直接抒发出诗人内心的悲凉,突出对马将军的赞颂,以及对马将军为国捐躯的伤感与痛惜。‎ ‎【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李煜《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滕王阁序》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把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间接体现作者辞官归家途中轻松愉悦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 -‎ ‎【答案】 (1). 三顾频烦天下计 (2). 两朝开济老臣心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 使我不得开心颜 (5). 吴楚东南坼 (6). 乾坤日夜浮 (7). 小楼昨夜又东风 (8).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9). 落霞与孤鹜齐飞 (10). 秋水共长天一色 (11). 舟遥遥以轻飏 (12). 风飘飘而吹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烦”“摧”“济”“折”“事”“颜”“坼”“乾坤”“霞”“孤鹜”“遥”“飏”。‎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物的聚散回归与国家治乱兴衰_____,紧紧牵动中华儿女的心弦。晚清以来,大量珍贵文物蒙受劫掠、走私、倒卖,如游子飘零,流散他乡、沦为国人心中梦牵魂绕的等候,难以抚平的伤痛。中央人民政府,在新中国成立伊始,_ _、严控国门,迅速扭转珍贵文物流失局面;( )进入新时代,布局谋篇,大国外交,拓展塑造文物追索返还新局面。国之所倡,民之所随,四海之内,_ __,每一件流失文物回归的背后,汇聚的是人类文明 的不竭动力,这份动力让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17. 在上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息息相关 建章立制 一心同归 薪火相传 B. 休戚相关 建功立事 殊途同归 一脉相承 C. 休戚相关 建章立制 一心同归 薪火相传 D. 息息相关 建功立事 殊途同归 一脉相传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晚清以来,大量珍贵文物蒙受劫掠、走私、倒卖,如游子飘零,流散他乡,沦为国人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梦牵魂绕的等候。‎ B. 晚清以来,大量珍贵文物惨遭劫掠、倒卖走私,如游子飘零,流散他乡,成为国人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梦牵魂绕的等候。‎ C. 晚清以来,大量珍贵文物惨遭劫掠、走私、倒卖,如游子飘零,流散他乡,成为国人心中梦牵魂绕的等候,难以抚平的伤痛。‎ D.‎ - 25 -‎ ‎ 晚清以来,大量珍贵文物蒙受劫掠、倒卖、走私,如游子飘零,流散他乡,成为国人心中梦牵魂绕的等候,难以抚平的伤痛。‎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摸索探寻文物回归可行路径,实践创新,合作共赢;‎ B.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摸索探寻文物回归可行路径,合作共赢,实践创新;‎ C. 改革开放以来,实践创新,合作共赢,摸索探寻文物回归可行路径;‎ D. 改革开放以来,合作共赢,实践创新,摸索探寻文物回归可行路径;‎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息息相关:比喻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可指人,也可指事物。休戚相关:比喻忧喜、祸福彼此关联。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第一空,结合“文物的聚散回归与国家治乱兴衰”分析,应该是“息息相关”,故排除 B项、C项。‎ 建章立制:指建立章程,定立 制度。建功立事:指建立功勋,成就大业。第二空,结合“新中国成立伊始”“严控国门”等分析,应该是“建章立制”,故排除 D。‎ 一心同归:比喻齐心趋向同一目的。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局。此处主要讲四海之内,齐心协力,追求同一目的。应该是“一心同归”。‎ 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问之间有继承关系。第四空,结合“人类文明”分析,应该是“薪火相传”。‎ 故选 A。‎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从词语搭配上,“蒙受”“劫掠、走私、倒卖”搭配不当,故排除 A项、D项。‎ - 25 -‎ 从词语排序上,正确的顺序是“劫掠”“倒卖”“走私”;“成为国人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梦牵魂绕的等候”,故排除 C。 ‎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与下文“进入新时代,布局谋篇,大国外交,拓展塑造文物追索返还新局面”结构一致,三个分句主语相同,可省略,故排除 A项、B项。‎ 先“实践创新”再“合作共赢”,排除D项。‎ 故选C。‎ ‎【点睛】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②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③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要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同中之异”。‎ ‎20. 下面是某同学在母校举办个人画展中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两处必须删除,请找出;其中三处表述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六年前,我成为美术学院众多莘莘学子中的一员:今天,作为画坛上的后起之秀,我能再次光临母校,举行个人画展,感到非常荣幸。正是母校严谨治学的精神才有了我今天的建树,有了母校的大力支持,我对此画展成功举办充满了信心。画展结束后,所有作品将免费赠送给母校,以感谢母校给予我的培养教育。‎ ‎(1)两处必须删除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处不得体词语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众多 免费 (2). “后起之秀”改“新人”或“晚辈”;“光临”改为“回到”;“建树”改为“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平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正确使用谦敬词语。“家大舍小令外人”。(2)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3)避免合同语言的歧义、歧解。(4)一些词语(包括成语),它用于某一方是固定的,不能改变。‎ 必须删除的两处:“众多”与“莘莘”重复;“免费”与“赠送”重复。 ‎ - 25 -‎ 不得体的三处:“后起之秀”改为“新人”或“晚辈”,适用谦虚之语。“光临”改为“回到”,“光临”是敬辞,此处不当。“建树”改为“进步”,“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此处使用有自夸之嫌。‎ ‎【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 ‎(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 ‎(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 ‎(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写作 ‎21.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传统不容亵渎,历史需要铭记 传统文化遗产是国家之瑰宝,历史文化名人民族之骄傲。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是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不尊重历史文化名人的人肤浅而可悲。如漫画中的四个青少年,竟荒唐地认为:屈原是个歌手唱过《离骚》,是厨师发明了粽子,是个医生唤做大夫,是运动员跳过江……中国传统文化在乱炖中变了味,历史文化名人在恶搞丢了精气神,可叹,可悲!‎ 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自己践踏其民族历史,解构其民族文化,涤荡其民族自信,破坏其民族认同感。‎ - 25 -‎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影视节目毫无底线,网络恶搞如日中天:贾玲在《木兰从军》小品中“身穿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台,将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唐代诗人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脑洞大开的网友纷纷为“杜甫”形象进行再创作,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杜甫的这一系列形象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历史是用来穿越的,雷锋是用来赶时髦的,黄河大合唱是用来出洋相的,荆轲是女的……‎ 没有严肃,没有正经,没有是非,所有的所有都成了雷人的闹剧,这个被娱乐的时代,傻傻分不清楚。当浮躁的气息蔓延开来,当恶搞的风气如日中天,当颠覆历史传统的背后藏的全是国人扭曲的心理,何谈雄狮梦醒?何谈中国崛起?‎ 宋玉《风赋》有言: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文化名人的尊重,我们要从日常入手,从细节做起。‎ 写好方块字,记诵三字经,学好文言文,欣赏古诗词,深入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诸如此类举动都是在践行传统,传承文化,都是在向历史和历史文化名人致敬。‎ 近年来,《 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 《见字如面》、《朗读者》 、《中国民歌大会》、《国家宝藏》 等系列具有人文情怀的文化类节目集体走红,深受观众喜爱,掀起了一股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并甘之如饴。‎ 铃溪古镇的折子戏咿呀了千载,唱醉了晚归的灵魂;川西成都的皮影在夜幕中跳动,唤醒了倦怠的星空;蜀中自贡的龚扇伴随着历史的暑气,搅动了倾城的清新……孔丘、屈原、岳飞、鲁迅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个个栩栩如生,神采飞扬,从历史的深处正向我们走来。‎ 时代的车轮缓缓向前,时而顺达,时而阻滞,执辔的车夫满脸从容——无言坚持,默默守候,是对历史的致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以漫画为材料的作文题,综合考查了考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化积淀及社会关切。画面内容贴近高中生的生活和现实,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对此有何认识,有何思考,有何责任,有何担当,是十分需要思考的。命题紧扣现实,符合立德树人的高考命题理念。‎ ‎【审题】‎ - 25 -‎ 本次作文材料是一幅漫画,漫画中,从发型和面相推知,有四个青少年或学生在围绕“屈原是谁”这一话题在聊天。眼镜男孩,左一,估计是个电视迷,常看娱乐节目,兴奋地说:屈原是歌手,他唱过《离骚》;口水男孩,左二,应该是个吃货,流着口水说:是厨子,他发明了粽子;三毛男孩,左三,看着年龄最小,很认真地说:是医生,大家都叫他大夫;成熟男孩,左四,露出略带狡黠的笑容,开玩笑似的说:是运动员,他跳过江。漫画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喜剧化、夸张化、荒诞化表现。所以,画面中越是夸张得厉害的地方(即漫画的讽刺点)越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要注意透过漫画的夸张(讽刺点)解读其现实意义。‎ 这则漫画的主体对象就是四位少年,略显夸张的是:他们竟然不知道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屈原是做什么的(也不排除是故意歪曲)。不知道屈原的作品到底写的是什么,不知道与屈原有关的端午节和粽子的来历,不知道屈原为何跳江和跳江的意义,这真是一种文化的悲哀,学生可以据此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 ‎【立意】1.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文化。‎ ‎2.树立文化自信,传播传统文化。‎ ‎3.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4.向年轻一代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5.学校、家庭、社会应携起手来,营造传承传统文化的良性环境。‎ ‎【素材】1. 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自己践踏其民族历史,解构其民族文化,涤荡其民族自信,破坏其民族认同感。‎ ‎2.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影视节目毫无底线,网络恶搞如日中天:贾玲在《木兰从军》小品中“身穿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台,将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唐代诗人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脑洞大开的网友纷纷为“杜甫”形象进行再创作,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杜甫的这一系列形象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历史是用来穿越的,雷锋是用来赶时髦的,黄河大合唱是用来出洋相的,荆轲是女的……‎ ‎3. 《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国民歌大会》、《国家宝藏》等系列具有人文情怀的文化类节目集体走红,深受观众喜爱,掀起了一股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并甘之如饴。‎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传统不容亵渎,历史需要铭记”这一中心论点,从“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漫画作文的审题方法一般有:(1‎ - 25 -‎ ‎)看漫画的标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漫画的标题就是漫画的眼睛。所以说看漫画,标题是我们理解漫画寓意的一个窗口。(2)看画面细节。漫画属造型艺术,又属喜剧艺术,主要通过画面来反映现实生活或时事。由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漫画作文要仔细观察漫画中的人、物、景、情,把握其性质,抓住画面所包含的褒贬对象,这样才能全面领会漫画的寓意。(3)看漫画的艺术手法。漫画是用线条、色彩来表情达意的,它的表现手法有夸张、变形、比拟、象征等,而以夸张、变形为主要创作手段。夸张变形就是改变人或物正常的比例关系,有意识地让其夸大或缩小,拉长或缩短,通过大与小,方与圆,曲与直,虚与实的对比手法,使表现出的形象鲜明、典型,表达的意旨更明确,更深刻。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