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湖北省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高二9月月考(2017-09)
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9月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四大题22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时代,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或政权,结盟聚会是为了消除冲突。冲突频繁,会盟燕享频繁,成了春秋最基本的特色。会盟要讲“礼”“赋诗”,从而造就了特殊的文化现象——“诗礼风流”。 西周人重“礼”,是重其仪式性,如典礼仪式、揖让周旋等。而春秋则将礼认作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230余年间,谈礼之风盛行。一部《左传》,“礼”为主要的价值标准:“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夫礼,所以整民也。”“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其每评一事之得失,辄曰:“礼也”、“非礼也”;似乎国之兴亡,皆系于“礼”。 《左传》最早一次论礼是在桓公二年,最早一次引《诗》在桓公六年,可见赋《诗》引《诗》之风与礼治思潮乃同步而兴。事实上,会盟燕享的赋《诗》引《诗》,几乎也集中在春秋时期。在会盟燕享中,列 国都想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赋《诗》言志便成最佳选择。会盟燕享中的诗礼交锋,直接影响了士君子的价值判断与人格修养。列国名卿的外交才能,多半表现在熟谙《诗》礼、智能达变上。鲁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在温地宴会,各国大夫皆赋诗言志,而齐国的高厚歌诗与舞不配,结果惹怒晋国,高厚只好落荒而逃。鲁襄公二十八年,齐国庆封逃难到鲁,叔孙豹让乐工诵《茅鸱》骂他,他竞茫然不知。鲁昭公十二年,宋华定到鲁国出差,鲁人赋《寥萧》以示友好与祝福,他毫无反应。这些在当时都是“国际笑话”。因而这个时代要求士君子必须熟谙《诗》礼,出使四方而能专对。鲁昭公七年,鲁国孟僖子陪昭公到楚国参加会盟,因不能以礼应对而抱恨终身,临终前要儿子跟孔子学礼。熟谙《诗》礼,关乎文化修养与基本素质,即春秋时所谓的“文”。鲁襄公三十一年,北宫文子评论郑国的贤臣是: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善为辞令”。 在礼治思潮下,整个时代的士君子,无不以《诗》礼为立身之本,以求自我实现。因此,春秋大国曾兴起研究《诗》礼的热潮;一些小国,为了交往大国,也不得不研究诗礼;连当时的戎狄也加入此列。但这时不像汉唐那样研究《诗》的本意或寻求圣人的微言,而是将《诗》认作与“礼”有诸多联系的圣典。《左传》几乎是把《诗》作为“礼经”来用的,其所有的引《诗》段落似乎或多或少都与礼有些联系。“礼”成了《诗》的第一生命。所有引《诗》赋《诗》者,无一不是精通礼仪者。 总之,会盟燕享,促成了赋《诗》引《诗》的热潮;礼治思潮,促成了以礼为核心的诗歌解释系统的形成。在春秋会盟燕享的外交大平台上,诗与礼绾结,为狼烟四起的春秋笼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1.下列关于“诗礼风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时代,一面是战火狼烟,一面是诗礼风流。诗礼是时代的风尚,也是士君子的法宝,还是列国公卿生活的组成部分。 B.“诗礼风流”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在春秋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它的出现与频繁的会盟燕享有重要关系。 C.《诗》礼可使行为变得文雅,甚至连骂人这样不文明的行为,在用《诗》礼包装之后,也显得温柔雅洁,不失风流本色。 D.会盟燕享是春秋时期的外交平台,各国利用这个平台,通过“诗礼交锋”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用文化解决了冲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西周与春秋,虽同重一个“礼”字,但西周人注重的是礼的仪式性,而春秋时人则把礼当做了份量沉重的典则。 B.“礼治”思潮的高涨,与会盟燕享时的赋《诗》引《诗》的风气的盛行,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不是偶然巧合。 C.高厚、庆封、宋华定因为在会盟燕享中不懂赋《诗》之意成了世人的笑谈,从侧面说明了世人对诗礼的推崇。 D.春秋时代对诗礼的研究,不是为了探寻《诗》的原意或从诗中寻求圣人的微言大意,而是为了应对当下的政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传》以礼作为主要的价值判断标准,认为礼是治国治民治家的有效方式,甚至认为礼的重要性可与天地相比。 B.春秋时代,士君子如果对《诗》礼了如指掌,出使四方就能应对自如,否则就会洋相百出,孟僖子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C.“诗礼风流”的背后是你争我斗,列国都想在会盟燕享中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 D.春秋各国曾经掀起研究《诗》礼的热潮,在这场诗礼盛宴中,有的国家是主动加入的,也有不少国家是被迫卷入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了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都会分到一个,这早已成为雷打不动的规矩。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东西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癞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如今阿黄的皮也耷拉下来了,毛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着,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小说第二段中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 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 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 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C. 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D. 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水浸泡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5.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5分) 6.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他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换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行浅阅读去世》) 材料三: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7.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 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 因为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 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但是他会给人类文化造成多大的伤害,一时还无法预料。 E.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9.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尝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 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 贞元九年,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生病,多次借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D. 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见到四面八方和出使外族的人,一定向他们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 (2)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4.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点明时间,冬季,岁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长的冬天,令人有光阴苦短之感。 B.第二句点明环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遥望远在天边的故乡,顿生沦落天涯之意。 C.“鼓角”是军中服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鼓角连响五遍,反映时局动荡、战争频仍。 D.作者深夜不寐,听到野外传来众多家庭的哀哭声,也听到几处渔人樵夫唱少数民族的歌谣。 E.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 15.此时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囚居的小楼昨夜又吹来了东风,预示着又一个难熬的春天到了。李煜举头仰望明月,不由得思恋起故国,“______________”,一样的东风,一样的明月,不一样的境遇。故国已经不在了,皇帝的身份也已经不在了。 (2)陆游在《书愤》中追溯了两次抗金胜仗的诗句是: , 。 (3)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是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面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B.他对市场发展趋势洞若观火,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他曾经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C.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D.虽然计算机英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特朗普在会议上多次要求联邦调查局局长柯米“放手”,中止因涉嫌与俄国高层有连结的前国家安全顾问弗林的调查。 B.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播撒到世界各地。 C. 正好与如今将简单的道理表达得百折千回的风气相反,汪曾祺则把最复杂的事物写得明白如话,这与他洞察秋毫的功力是分不开的。 D. 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据我所知,鲁迅和博尔赫斯是我们文学里思维清晰和思维敏捷的象征,前者有如山脉隆出地表, 后者则像河流陷了进去,这两个人的思维都一目了然,同时也展示了思维存在的两种不同方式。 , ; , 。这里选择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叙述上惜字如金的典范,都是文学中骨瘦如柴的形象。 A. 一个是文学里令人战栗的白昼,另一个是文学里使人不安的夜晚;前者是战士,后者是梦想家。 B. 一个是文学里使人不安的夜晚,另一个是文学里令人战栗的白昼;前者是战士,后者是梦想家。 C. 前者是战士,后者是梦想家;一个是文学里使人不安的夜晚,另一个是文学里令人战栗的白昼。 D. 前者是战士,后者是梦想家;一个是文学里令人战栗的白昼,另一个是文学里使人不安的夜晚。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在庄子以及之后的道家看来, ① ,它有性格,有意志,有活力,江河海是它的血脉,新疆天山北部有个洞,那是地球的嘴巴,通过它呼吸和叹气。我们人类不过是 ② 。作为细菌,要遵守细菌的守则, ③ ,不然地球会痛会生病,最后先倒霉的还是细菌自己。 答:① ② ③ 21.下面是《人民教育》2016年第19期封面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系、内部结构图。请用文字把它描述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久前,一段名为“环卫工背大学生蹚水”的视频在网上热传。6月14日贵州部分地区降暴雨,六盘水师范学院低洼地带形成积水。15日上午,校方安排8名清洁工用长凳在主教学楼前搭起了“水中桥”,并在水中来回背着学生过“河”,此举引发网友热议。 对此事件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题目自拟。 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少于800字。 2017年秋季学期九月月考高二语文答案 1.D(“化干戈为玉帛,用文化解决了冲突”夸大其词。原文相关内容“是为了消除冲突”“为狼烟四起的春秋笼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2.C(以偏概全,高厚是因为“歌诗与舞不相配”。) 3.B(“如果”“就”不成立,“了如指掌”属必要条件;孟僖子“洋相百出”属无中生有) 4.B(A第2段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从小说开头“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可以看出,“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直往西山里坠”是把暮年的老木比喻为西坠的太阳,形象生动。C“写出老木人缘好“不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D还有对埋在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的不舍) 5.①“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②“渐渐消散” 表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渐渐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③以此为题,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的变迁后人们离开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的感叹.(第一点2分,第二点1分,第三点2分) 6.①老态龙钟:老木怕冷、没了力气;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②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老木以前生活艰苦,只能吃玉米南瓜,如今儿媳要将其接到城里;阿黄以前瘦的皮包骨头,如今被阿木收养。③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一点2分) 7.C 8.AD 9.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习生活压力大;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 10. C(“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ABD,答案为C。) 11.B(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12.C(耽病之,不是贾耽生病,而是担忧。)(3分) 13.(1) 贾耽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空缺,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有反对有拥护,士兵一定不安。(正确翻译“以”、“谋”、“下”、“背向”、“固”各1分) (2) 贾耽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以及亲信的人,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是德行淳厚有规矩的人。(正确翻译“归第”、“倦”、“近习”、“喜愠”、“有常”各1分) 【参考译文】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 14.AD(B项,“霁”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开,天色放晴。 “天涯”是作者所处之地。C项,“五更”不是“五遍”,是接近天明的意思。E项,“人事”是亲朋的存亡情况,“音书” 是消息和书信。消息和书信断绝,只好任凭寂寞孤独。(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15. 军营悲壮的战鼓号角穿越静寂的山谷在夜空回荡,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摇动。静夜、鼓角、山川、河流、星空,组成一副开阔雄浑,又动荡苍凉的图景,表现了战争频仍、国家动荡、百姓劳顿的社会现实,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悲壮的情怀,营造出悲壮雄浑的意境。(景象解释2分,) 16.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B 洞若观火:洞:透彻。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巧夺天工: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一挥而就: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18. C(A缺少介词“对”,B句式杂糅,D搭配不当) 19. A 20.①地球是有生命的 ②寄生在地球上面的细菌而已 ③不要破坏地球 2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2. 略 2017年秋季学期九月月考高二语文答案 1.D(“化干戈为玉帛,用文化解决了冲突”夸大其词。原文相关内容“是为了消除冲突”“为狼烟四起的春秋笼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2.C(以偏概全,高厚是因为“歌诗与舞不相配”。) 3.B(“如果”“就”不成立,“了如指掌”属必要条件;孟僖子“洋相百出”属无中生有) 4.B(A第2段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从小说开头“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可以看出,“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直往西山里坠”是把暮年的老木比喻为西坠的太阳,形象生动。C“写出老木人缘好“不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D还有对埋在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的不舍) 5.①“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②“渐渐消散” 表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渐渐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③以此为题,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的变迁后人们离开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的感叹.(第一点2分,第二点1分,第三点2分) 6.①老态龙钟:老木怕冷、没了力气;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②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老木以前生活艰苦,只能吃玉米南瓜,如今儿媳要将其接到城里;阿黄以前瘦的皮包骨头,如今被阿木收养。③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一点2分) 7.C 8.AD 9.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习生活压力大;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 10. C(“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ABD,答案为C。) 11.B(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12.C(耽病之,不是贾耽生病,而是担忧。)(3分) 13.(1) 贾耽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空缺,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有反对有拥护,士兵一定不安。(正确翻译“以”、“谋”、“下”、“背向”、“固”各1分) (2) 贾耽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以及亲信的人,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是德行淳厚有规矩的人。(正确翻译“归第”、“倦”、“近习”、“喜愠”、“有常”各1分) 【参考译文】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 14.AD(B项,“霁”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开,天色放晴。 “天涯”是作者所处之地。C项,“五更”不是“五遍”,是接近天明的意思。E项,“人事”是亲朋的存亡情况,“音书” 是消息和书信。消息和书信断绝,只好任凭寂寞孤独。(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15. 军营悲壮的战鼓号角穿越静寂的山谷在夜空回荡,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摇动。静夜、鼓角、山川、河流、星空,组成一副开阔雄浑,又动荡苍凉的图景,表现了战争频仍、国家动荡、百姓劳顿的社会现实,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悲壮的情怀,营造出悲壮雄浑的意境。(景象解释2分,) 16.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B 洞若观火:洞:透彻。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巧夺天工: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一挥而就: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18. C(A缺少介词“对”,B句式杂糅,D搭配不当) 19. A 20.①地球是有生命的 ②寄生在地球上面的细菌而已 ③不要破坏地球 2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2. 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