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太原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评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高二语文(苏教版)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有关“嘻哈”问题,社会的争议突然多了,这有其深层的原因,如“嘻哈”这种独特的亚文化,其实是模仿借鉴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流行的、具有某种反叛特质亚文化的一种文化形式,主要是在青少年之间流行,形成了一种相当小众的文化形态。 这种青少年的小众文化,有着某种反叛的、对成人社会规范批评嘲讽的意味。这往往是青春期的一种宣泄,也是自成一格的。它们在文化的边缘存在了很长时间,和主流社会是一种平行的关系,相互没有交集和交流。他们可能相当不喜欢成人社会的价值观里面那种温和、稳妥的方面,看起来有其与社会主流不完全一致的一面,但其实对社会的冲击有限。其内容也相当芜杂,有具备积极意义和想象力的一面,当然也有消极和存在问题的一面。 喜欢这种文化的年轻人有着不同群体,这与他们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和在现实中按照社会规范的成长并不矛盾。按正常的方式成长,但也有用这些亚文化寄托自己青春的某种情绪,这种文化常常是被主流社会忽略的。就在如城市的一些偏于前卫的小酒吧或网络一隅生存,只是和社会相安无事。 如今,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主流社会用一种相对主流的选秀方式,把这些原来在边缘的文化整合进主流文化。这种对亚文化的挪用其实是相当稳妥的,力图将其积极和正面化。这也是大众文化不断寻求新增长点的努力,受到了青少年群体更广泛的欢迎。这种亚文化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变身为一种主流的文化形态,从原来和主流大众文化平行不相干,变成相互有交集,甚至被吸纳。 对任何艺术表现中的社会价值观的积极要求,是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而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和社会主流并不完全一样的想法,还需要更多认知和引导,因为这也是成长中现实存在的。一些青年在成长的某个阶段,确实容易接受这些东西,但其实并不影响他们对于主流社会的认同,对于多数人而言并不是喜欢“嘻哈”就会拒绝主流的文化。 同时,往往过了这一年龄段,他们大多会进入主流社会,留在边缘的很少了。这就像“出水痘”,其实是经过这一段就有免疫力了。社会和这些歌手或他们的拥趸并非对抗关系,社会一方面要对存在的问题有其要求,让正面价值观有更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能对于这些亚文化的存在有清楚的认知,同时保持相对柔性的引导。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年轻人能够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健康成长。 - 25 - (摘自《环球时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嘻哈”是流行于青少年之间的,具有某种反叛特质的,有对成人社会规范批评嘲讽意味的,相当小众的文化形态。 B. “嘻哈”群体可能相当不喜欢成人社会的价值观里面那种温和、稳妥的方面,有与社会主流完全不一致的一面。 C. 不同群体的年轻人都喜欢这种“嘻哈”文化,这与他们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和在现实中按照社会规范的成长并不矛盾。 D. “嘻哈”这种亚文化有和主流文化相悖的一面,后来经过主流文化的整合,变得和主流文化相互有交集,甚至被吸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从社会上对“嘻哈”现象的争议谈起,阐述了有关“嘻哈”的文化特征。 B. 文章在谈到“嘻哈”这种文化与主流社会的关系时,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阐述。 C. 文章集中笔墨具体阐述了一些青年容易接受“嘻哈”文化,并不拒绝主流文化的原因。 D. 文章先阐述了“嘻哈”文化的特征,接着逐层分析,最后表明社会对它的认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说“嘻哈”文化有其消极和存在问题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其有存在价值的一面。 B. 如果主流社会能把“嘻哈”文化整合进主流文化,那么,“嘻哈”文化就可能积极和正面化。 C. 青少年虽易接受“嘻哈”文化,但并不拒绝主流文化,因为“嘻哈”文化并不影响他们对于主流社会的认同。 D. 社会对于“嘻哈”这些亚文化的存在应有清楚的认知,不能刚性地抵制,要保持相对柔性的引导。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B项,“有与社会主流完全不一致的一面”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他们可能相当不喜欢成人社会的价值观里面那种温和、稳妥的方面,看起来有其与社会主流不完全一致的一面”,选项曲解文意。 C项,“不同群体的年轻人都喜欢这种‘嘻哈’文化”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喜欢这种文化的年轻人有着不同群体”,选项扩大了范围。 D项,“‘嘻哈’这种亚文化有和主流文化相悖的一面”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这种青少年的小众文化,……它们在文化的边缘存在了很长时间,和主流社会是一种平行的关系,相互没有交集和交流”。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文章集中笔墨具体阐述了……的原因”说法有误。原文对于“一些青年容易接受‘嘻哈’文化,并不拒绝主流文化的原因”只是简要概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项,“青少年虽易接受‘嘻哈’文化”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一些青年在成长的某个阶段,确实容易接受这些东西”,所以选项中“青少年”范围扩大,应该为“一些青年”。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5 -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大桥的建成通车,让珠江西岸与香港首次实现直接陆路相连。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大桥的开通,不仅提升了交通效率,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物流为例,借助港珠澳大桥,在珠江西岸地区建立仓储分拨中心,将极大降低物流成本。再以旅游业为例,大桥开通后,三地通关更加便利,“一程多站”旅游产品的推广,既能带动香港、珠海旅游的发展,也将不断充实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功能。 不仅如此,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还将为大湾区成长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提供重要支撑。香港的经济辐射范国,将从原先的向北、向东,进一步向西延伸。不仅为港澳拓展了发展空间,也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契机。天南明珠一线连,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疏通了“主动脉”,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打开了无限可能。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有删改) 材料二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22日报道,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即将通车,这座桥蜿蜒跨越中国珠三角,支撑着北京将南方多座城市整合为一体的计划。 这座桥梁的长度是美国金门大桥的约20倍,跨越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年度GDP约合1.51万亿美元,差不多是旧金山湾区的两倍,超过澳大利亚、西班牙或墨西哥的全国经济规模。这个建设项目耗时九年,它和最近通车的京港高铁一道将内地制造业城市和金融中心香港以及赌城澳门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促进了它们的商业联系。 这些联络线是打造官员们所说的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这座桥梁将把香港、澳门及珠海置于彼此一小时通行范围内。中国明确表示,将南方地区发展成高科技中心是重中之重。 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是旧金山湾区的两倍多,不过在中国国土面积中所占比例不到1%。汇丰银行今年8月称,该地区贡献了GDP的12%,预计到2025年中国近45%的科技企业将位于这一地区。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10月23日上午,被称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10月24日上午将正式通车运营。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创造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的世界纪录,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 25 - 港珠澳大桥设计团队提出了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方案:建造东西两个人工岛,修建一段海底隧道,将隧道与大桥连接起来。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单节重约8万吨,且沉到海底40多米。 如此巨大的沉管要怎样才能沉降到海底实现对接?这就需要浮运安装。“实验发现,在浅水海域,沉管在水流和波浪的作用下,纵向水流对管段的作用所引起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但若遇横流的作用,管段一放进海里,就会产生横倾与下沉,并容易触碰到海底,极其不安全。”团队成员王冬姣副教授说。为了进一步验证该实验的可靠性,团队一遍遍进行实验与计算。最终为港珠澳大桥的浮运与沉放施工方案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除了是世界最长的大桥,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打破了国内大桥的“百年惯例”。 “针对特定的海泥环境,我们先后从涂层的抗渗透性、耐阴极剥离性等着手研制新型涂料,解决涂层的耐久性问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耐久性防护与工程化课题组负责人李京研究员告诉记者,他们研制出新一代高性能环氧涂层钢筋,并参与大桥基础的防腐涂装施工,保障了港珠澳大桥120年耐久性设计要求。 此外,高韧薄层沥青罩面技术、水下结构止水、交通工程系统集成等技术应用,使得港珠澳大桥成为名符其实的“超级工程”。 (摘自科技日报《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科技智慧》2018年10月22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港珠澳大桥建成后,珠江西岸和香港首次实现直接陆路相连,要极大降低物流成本,就要在珠江西岸地区建立仓储分拨中心。 B.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不仅为港澳拓展了发展空间,也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契机。 C. 粤港澳大湾区面积尽管在中国国土面积中所占比例不到1%,但据汇丰银行2018年8月统计,该地区贡献的GDP达12%。 D. 港珠澳大桥设计团队极富创造力:设计了世界上最长海底沉管隧道,这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且沉到海底40多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疏通了“主动脉”,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打开了无限可能。 B. 作为珠江西岸和香港的纽带,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提高珠江西岸地区物流服务效率,也将进一步扩大香港的经济辐射范围。 - 25 - C. 港珠澳大桥和京港高铁一道将内地城市和香港、澳门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到一个小时范围内,促进了它们之间的商业联系。 D.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制出新一代高性能环氧涂层钢筋,并参与大桥基础的防腐涂装施工,符合了大桥的设计要求。 6.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科技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C 6. 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港珠澳大桥开通后将给三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或答拓宽了经济发展空间)。②《参考消息》侧重谈港珠澳大桥与美国金门大桥、旧金山湾区在长度、经济等方面的比较,同时指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③《科技日报》侧重谈港珠澳大桥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拥有的科技智慧,是“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有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打破了国内大桥的“百年惯例”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项,“要极大降低物流成本,就要在珠江西岸地区建立仓储分拨中心”理解有误。原文材料一中说的是“以物流为例,借助港珠澳大桥,在珠江西岸地区建立仓储分拨中心,将极大降低物流成本”,所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并找全选项对应的内容;最后对原文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再与选项一一进行比对并作出判断。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25 - C项,“港珠澳大桥和京港高铁一道将内地城市和香港、澳门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到一个小时范围内”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它和最近通车的京港高铁一道将内地制造业城市和金融中心香港以及赌城澳门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并不是缩短到一个小时范围内。原文中还说港珠澳大桥“将把香港、澳门及珠海置于彼此一小时通行范围内”。选项混淆对象。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整体阅读并感知材料内容,勾画每则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最后进行归纳整理,概括内容要点。 本题要求概括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人民日报》是我国官方主流新闻媒体,结合材料一的关键语句“大桥的建成通车,让珠江西岸与香港首次实现直接陆路相连”“大桥的开通,不仅提升了交通效率,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还将为大湾区成长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提供重要支撑”,可知《人民日报》侧重报道的是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的意义。《参考消息》刊登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的消息,结合语句“这座桥梁的长度是美国金门大桥的约20倍,……差不多是旧金山湾区的两倍”“中国明确表示,将南方地区发展成高科技中心是重中之重”,可知《参考消息》侧重将港珠澳大桥与美国金门大桥等进行比较,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对材料三中的“被称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创造了……世界纪录,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打破了国内大桥的‘百年惯例’”等语句进行分析可知,《科技日报》主要从科技角度谈大桥的建造智慧。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街(节选) 刘育新 头天夜里,刮了半夜大风,早晨,天空阴沉沉的。凝重的乌云,铅一样的压着高高的房脊。后来就飘起小雪来,街上寒冷,行人稀少。 - 25 - 坐落在琉璃厂东街路北的韫古斋里,忽然闯进一个黑衣人来。韫古斋是两间门面的店铺,以经营名人字画为主,也兼营玉石印章、老墨石砚,捎带碑帖。当时,掌柜萧敬之正和两个徒弟聊天。萧敬之是个中等身材、圆脸大眼、面目和善的人,他看见那人推门进来,带着一身雪,还带进一股冷气,冷气中暗暗浮动着血腥味儿。来人肩上搭着褡裢。右手提着一个深蓝色的包袱。大徒弟长生赶忙过去,要给地当中的客人掸去肩背上的雪花,被来人用左手搪了一下,只好退向一边。萧敬之看到那人有一张黑脸,眼神很是古怪。 临街窗下有一张红木罗锅枨方桌,那人把包袱放在桌上,看样子好像包着一个冬瓜罐,一定是来卖什么东西的。萧敬之想说,我们不收买瓷器。一想人家大老远来了,怎么也得让人家坐下,暖和暖和,于是就耐心等待那人打开包袱。 来人一脸的晦气,匆匆打开深蓝色的包袱皮———萧敬之看到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他摇了摇头,闭上眼睛,睁开来再看,只见桌上的人头双目圆睁,定着幽幽的死光,漆黑的眉毛一根根直立着,铁青的嘴唇紧闭,嘴角上挂着血痕,萧敬之看了,吓得“啊”的一声,倒退一步,双手抖动不止。 不速之客身上积雪逐渐融化,他的肩背、前胸的颜色就随之加重了许多。那人嘴角上带着一丝冷酷的笑,咳了一声,说到:“我杀了人。” 说着,撩开棉袍,拽出一把匕首来,阴沉着脸,不错眼珠地看着萧敬之。萧敬之被盯得头上流出汗水来,他嘴唇哆嗦着说:“好汉……你看……我们素不相识。” “人头在此,你我谁也逃脱不了官司!” 黑衣人的声音尖锐沙哑,十分刺耳。他一边说着,一边不住地用手中的匕首蹭那颗人头。萧敬之看到闪烁的刀光,有些头晕。他不敢看死人的脸,却看到他的断颈下一片血迹。血浆洇湿了的包袱皮儿,呈现出粗糙的暗紫色。萧敬之不敢再看,这人命关天的大事令他恐惧,肮脏晦气的人头又让他恶心,他希望赶快把黑衣人请走,于是就先说好话:“咱们往日无冤,近日无仇……好汉,你还是请走吧。” “我们小店,唉……”萧敬之又说。 黑衣人隔着玻璃,向街道扫了一眼。萧敬之也跟着向外看了一眼。他害怕有人闯进来,看到桌上放着一颗人头,说不清道不明的。 萧敬之心神不安,他听到黑衣人说:“让我走可以,不过得先拿大洋!” “大洋好说……长生,快把昨天卖画的二百大洋拿来!” “笑话!二百大洋就能买一条人命吗?”黑衣人大声尖叫起来。 正在取钱的长生,瓷在那里不动了。 “实不相瞒,小店真的拿不出太多的钱,请好汉多多包涵。” - 25 - “那好。”黑衣人说着,把门推开,冷气忽地灌进屋来。 萧掌柜赶忙抢前一步关严了门,他生怕此时碰巧有熟人进来,随后他又壮着胆。掂起蓝色包袱皮的一角,盖上死人的脸。摸了包袱皮的手,特别不得劲儿,他使劲往棉袍上蹭了蹭两个指头。 黑衣人呼地掀开蓝布包儿,死人头又露出狰狞的面孔。那人稳稳地坐在黄花梨木方凳上,高高地翘起了二郎腿,从腰里摸出一个洒金星玻璃鼻烟壶,打开红色的珊瑚盖儿,轻轻倒出少许鼻烟,用拇指尖儿送到鼻孔吸了,打了两个大喷嚏,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萧敬之直想哭,他知道敢杀人的人,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可咱们买卖人胆小,让人看见屋里有个死人脑袋,以后这买卖就别想做了。贼咬一口,入骨三分,要真的吃了官司,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赶快给他拿大洋把他打发走算了。于是他说:“再加二百,再加二百怎么样?” “两千,少了不行!”黑衣人威胁道。 萧敬之吃惊不小,这人的胃口太大了。他害怕是害怕,也真心疼钱,这回轮到萧掌柜沉默无声了。黑衣人却稳不住架了,他从凳子上站起,对着萧敬之大叫:“快,快拿一千块来!” 萧敬之本想给他一千五,看他着急,倒省了五百,忙从腰上取出钥匙,银柜里拿出一千大洋,一一码在枨桌上。黑衣人早已站起,一手提着褡裢,一手抓大洋,他装大洋时,眼睛留意着店门,装好后,从容地把深蓝色包袱对角系好,临走,没忘了和萧掌柜点点头。 萧敬之眼瞅着黑衣人开门出去了,门重重地关上。门声使萧敬之一惊,他如梦方醒,嘴里喃喃地说:“破财免灾,破财免灾!” 萧敬之愣了一会儿,郑重地对两个徒弟说:“今天这件事,对谁也不许说!” 两个徒弟异口同声地说:“是,师傅!” 外面的雪越下越大。 (该作品获第一届老舍文学奖)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黑衣人出场时,“带着一身雪,还带进一股冷气,冷气中暗暗浮动着血腥味儿”的描绘暗示来者不善。 B. 小说善于抓住语言表现人物,黑衣人的话语短促,语气强硬,索求直白,可以看出此人粗野、骇人。 C. 黑衣人虽心狠手辣,贪婪成性,但并非没有善念。这从他索要完钱财临出门时朝萧掌柜点头可以看出。 - 25 - D. 小说的故事情节离奇,黑衣人的身份、人头的来历、萧敬之最终的结果,这一切都使小说悬念丛生。 8. 小说开头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9. 小说中萧敬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7. C 8. ①渲染了凝重的氛围。“天空阴沉,乌云凝重,雪花飞舞”表现出气氛凝重。②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间、特定的背景,暗示了故事发生在一个比较昏暗的年代。③为下文做铺垫,凝重的氛围为萧敬之受勒索却不敢反抗的行为做了合理铺垫。④预示即将发生一个离奇、怪异、神秘的故事。 9. ①善良:萧敬之虽看到黑衣人行为古怪,但还是让对方坐下取暖,耐心等待他打开包袱。②胆小:黑衣人用一颗人头讹诈他时,他不敢抵抗,而是拿钱消灾。③精明:在黑衣人索要钱财时,他的“讨价还价”表现出商人精明的一面。(意思对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C项,“但并非没有善念”分析不当。黑衣人索要完钱财临出门时朝萧掌柜点头,应该是表现黑衣人作恶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不是表现他有善念。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包括:(1)交代社会背景,为情节发展奠定基础;(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3)烘托人物心情;(4)揭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5)渲染气氛;(6)推动故事情节发展;(7)深化小说的主题。解答此题,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所写环境的特点;再结合具体内容,从人物、情节、主题及艺术效果的角度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 25 - 首先,分析画线句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天空是“阴沉沉的”,云是“乌云”,且“凝重”“铅一样”,环境阴沉、昏暗、压抑;再加上“飘起小雪”更显寒冷、萧索。可见作者营造出了凝重、阴冷的氛围。“早晨”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然后,结合文中人物称呼“萧掌柜”“两个徒弟”,语言“吃官司”,穿棉袍的打扮,琉璃厂等,可推测故事发生在解放前,所以画线句的景物描写也暗示社会的黑暗。此外,景物描写在文章开篇位置,自然为下文故事发生作了预示和铺垫。根据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时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出文章情节;然后在具体情节中分析形象特点,分析时从人物身份、职业,正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以及作者倾向和他人评价入手,准确全面的理解人物性格特点;最后选择准确的词语,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文中萧敬之是韫古斋的掌柜,文中第二自然段交代“萧敬之是个中等身材、圆脸大眼、面目和善的人”。根据情节发展,当黑衣人闯入店中,萧敬之感觉“冷气中暗暗浮动着血腥味儿”“那人有一张黑脸,眼神很是古怪”,而且包袱好像包着一个冬瓜罐,他们店不收买瓷器,但“一想人家大老远来了,怎么也得让人家坐下,暖和暖和,于是就耐心等待那人打开包袱”,由此可以看出萧敬之是个善良的人。当黑衣人亮出人头敲诈时,“萧敬之看了,吓得‘啊’的一声,倒退一步,双手抖动不止”“萧敬之被盯得头上流出汗水来,他嘴唇哆嗦着说”“大洋好说……长生,快把昨天卖画的二百大洋拿来”“萧敬之直想哭,他知道敢杀人的人,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可咱们买卖人胆小,……赶快给他拿大洋把他打发走算了”等一系列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可以看出萧敬之胆小、不敢反抗。当黑衣人勒索钱财时,从二百到“再加二百,再加二百怎么样”,黑衣人要两千大洋,“萧敬之本想给他一千五,看他着急,倒省了五百”,可以看出萧敬之作为生意人的精明。 【点睛】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 25 - ,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李将军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尉,我国秦汉时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为“三公”。 B. 麾下,“麾”古代指挥用的旌旗,“麾下”即将旗之下,后来引申为将帅的部下。 C. 单于,匈奴人对其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D. 太史公,汉文帝时设立的官职,我国古代官方资料的专职记录者,司马迁曾任此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广骑射精熟,骁勇善战。他出身行伍,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 李广武艺高强,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致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 - 25 - 李广重义轻财,体恤士卒。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得到赏赐常分给部下,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且与士卒同甘共苦。 D. 李广勇于担责,被逼而亡。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面对处罚,他主动揽责,却无力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人也去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发命令也没人听从”。 (2)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句谚语虽只是说桃李小事,但也可以比喻像李广这样忠诚老实、口虽不能道辞而能使大家都感动的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及对偶、反复等修辞。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中停顿一致的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句意为: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时,(只要)见到水,士兵没有全部喝到水,李广不会去靠近水;士兵没有全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会尝。李广对士兵宽松而不苛刻,他的部下因此都十分爱戴他,乐于听他调遣。“广之将兵”中的“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以“广之将兵”是后面内容的主语,其后应断开以强调主语。据此排除A项。“乏绝之处”作状语,内容独立完整,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士”作“以此爱乐为用”的主语,应在“士”前停顿。据此排除B项。 故选C。 【11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D项,“太史公,汉文帝时设立的官职”说法有误。太史公应为“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却无力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意思是“到底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了”。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 (1)“其身”,指(在上位的人或统治者)自身;“正”,形容词,端正、正派;“令”,动词,发布命令、下命令;“虽”,即使;“从”,听从。 (2)“成”,此处指被(人)踩成;“蹊”,名词,小路;“小”,形容词作名词,小事;“谕”,同“喻”,比方;“大”,形容词作名词,大道理,这里比喻李广这样忠诚老实、口虽不能道辞而能使大家都感动。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5 - 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李广的家人世代都学习、传授射箭技法。李广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夺取敌人军旗,在昌邑城下立了大功,因奋力作战而出名。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有数千骑兵。李广带领的百名骑兵也都十分惊恐,想飞奔逃走。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的阵地已有几十里,像现在这种情况,我们百余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兵就会追击射杀,我们立刻就会被杀尽。现在我们停下来不走,匈奴兵一定认为我们是大军派来引诱他们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们下令:“前进!”骑兵们向前进发到离匈奴阵地大约还有二里的地方,停了下来,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黄昏,匈奴兵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将领就领着骑兵们撤离了。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广做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他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拙于口才,不大说话,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时,(只要)见到水,士兵没有全部喝到水,李广不会去靠近水;士兵没有全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会尝。李广对士兵宽松而不苛刻,他的部下因此都十分爱戴他,乐于听他调遣。李广后来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了边塞以后,李广率领军队从东路出发。军中向导逃跑了,他们又迷失了路,延后了与大将军会师的约期。卫青想向汉武帝上书报告东路军回还迷失道路的委曲详情。李广说:“我的部下都没有过错,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自己的部下说:“我自幼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次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主力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队伍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又迷失了道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到底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了。”于是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所有将士都哭了。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年老的和年轻的都为他而流泪。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人也去施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发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看到的李将军,诚恳的样子就像个质朴的乡下人,口不善言辞。到了他死的那天,天下熟悉和不熟悉他的人,都为他表示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任吗?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句谚语虽只是说桃李的小事,但也可以比喻像李广这样忠诚老实、口虽不能道辞而能使大家都感动的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 25 -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中“昨夜微霜初渡河”,开门见山,点出前一夜的景象。其中“初渡河”,将霜拟人化,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B. 颔联“鸿雁不堪愁里听”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不堪”与“况是”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意深。 C. 颈联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其中“催寒近”“向晚多”六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的意思。 D. 尾联作者告诫魏万:长安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行乐处”,不要消磨宝贵的时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语重心长。 15.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14. A 15. ①诗人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②首联运用倒叙笔法,“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③颔联运用倒装的句式,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④“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自“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项,“开门见山,点出前一夜的景象”说法有误。首联中“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应该是用“倒戟而入”的笔法。 故选A。 【15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解答此题,首先要逐一翻译诗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结合内容从意象意境、手法、用词等角度分析句子所抒发的情感及表达效果;最后整理概括,分点作答。 本题题干已明确提示“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角度加以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诗人用了倒装手法,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是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根据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真正做到无所凭借。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落日”来表情达意,如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和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 【答案】 (1). (若夫)乘天地之正 (2). 而御六气之辩 (3). 人间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长河落日圆 (6). 长烟落日孤城闭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景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御、辩、尊、酹、圆、落”等字。 - 25 -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报道,日前,安徽省宣城市一则命名(更名)部分城市道路的公示引发了争议。 按当地政府的说法,宣城乃“中国文房四宝城”,为彰显该市的地方文化特色,( ),分别以“宣笔、墨香、宣纸、宣砚”更名(命名)四条入城主干道。这样,外地游客一到宣城,马上就会被 的“文房四宝”吸引。 当地政府这一举措,初衷无疑是很好的,也有自己的逻辑和道理。 然而,这一主张还是引发了质疑声音。一些市民认为,道路频繁更名给他们增添了很多麻烦。路名一改,沿路居民的路牌、门牌就要更换,各种与路名 的信息也要更新。日常生活中,已经叫习惯的路名必须随之改口。对于城市道路名称来说,要文化还是要实用,要 还是要尊重历史,确需统筹兼顾、慎重决策。路名虽然可以向外来游客展示城市文化,但归根到底还是给市民使用的。如果城市道路更名一旦牺牲了本地居民的生活便利和内心意愿就很难获得认同。即使新名字能迎合游客的好奇心,能提高城市在游客中的知晓度,恐怕也会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如雷贯耳 休戚相关 标新立异 得不偿失 B. 如雷贯耳 息息相关 独树一帜 入不敷出 C. 闻名遐迩 息息相关 标新立异 得不偿失 D. 闻名遐迩 休戚相关 独树一帜 入不敷出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城市道路更名牺牲了本地居民的生活便利,也违背了居民内心意愿,就很难获得认同。 B. 如果城市道路更名一旦牺牲了本地居民的生活便利,也违背了居民内心意愿,就很难获得认同。 C. 道路更名如果牺牲了本地居民的生活便利,也违背了居民内心意愿,居民就很难认同这样的道路更名。 D. - 25 - 道路更名如果牺牲了本地居民的生活便利,也违犯了居民内心意愿,就很难获得居民认同。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房四宝”这张城市名片应打好,在路名之中嵌入“笔墨纸砚” B. 在路名之中嵌入“笔墨纸砚”,以打好“文房四宝”这张城市名片 C. 应把“笔墨纸砚”嵌入路名之中,以打好“文房四宝”这张城市名片 D. 应打好“文房四宝”这张城市名片,把“笔墨纸砚”嵌入路名之中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合乎语境。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这里不能用来形容“文房四宝”。 第二处,息息相关: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休戚相关:适用面比较窄,一般只能形容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用于形容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之间的关系,这里是形容“路名”与“信息”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能用“休戚相关”。 第三处,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标新立异”偏重在显示特点,有时是褒义,有时是贬义;“独树一帜”偏重在创造出独特风格或另外开创局面,多含褒义。从意义和感情色彩上看,用“标新立异”更好。 第四处,得不偿失:得到的抵不上失去的。入不敷出:收入不够开支,形容非常贫穷。这里谈论的不是收入和开支问题,而是城市道路更名的得与失问题,所以应用“得不偿失”。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进行比较、辨析。 B项,“如果”与“一旦”重复赘余。 C项,关联词语语序不当,应把“如果”放到句前。 - 25 - D项,“违犯”与“意愿”搭配不当,可把“违犯”换为“违背”。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瞻前顾后,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 联系前句,可知这句话的主语应是“宣城”,而A项的主语是“这张城市名片”,据此可排除A项。“把‘笔墨纸砚’嵌入路名之中”是其后句“分别以‘宣笔、墨香、宣纸、宣砚’更名(命名)四条入城主干道”的总说,据此排除B、C两项。而且,D项前句“应打好‘文房四宝’这张城市名片”很好地承接了前句“宣城乃‘中国文房四宝城’”,所以,最佳答案为D项。 故选D。 20.下面是一位大学新生在开学班会上自我介绍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诞生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今年18岁,从小涉足艺术,在钢琴方面有造诣,同学们以后如果在艺术方面叨扰到我,我一定不吝赐教。同在屋檐下,祝愿我们共同进步。 【答案】 (1). ①“诞生”改为“出生”; (2). ②“涉足”改为“学习”; (3). ③ “造诣”改为“特长”; (4). ④“叨扰”改为“询问”; (5). ⑤“不吝赐教”改为“帮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得体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谦敬、身份地位、感情色彩、主客得体等角度考虑作答,根据对文段的理解是一位大学新生在开学班会上的自我介绍,所以用“诞生”对自己的身份抬得过高,应该改为“出生”。“涉足”用的不符合大学生的身份,应该改为“学习”。“造诣”一般指别人在某个领域有特长,此处应该改为“特长”。“叨扰”指自己打扰别人,此处应该用“询问”。“不吝赐教”是请别人指教。 21.下面是考研查分调剂复试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 25 - 【答案】考生查分后,查询分数线。同时上国家线和学校线的考生进入复试,复试成功则准备入学。如考生仅未上学校线,通过调剂可参加复试。所有考研不成功的考生可以选择其他工作。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考研查分调剂复试流程图”,注意箭头的指向。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总是说,信任是一切之源,只有切实地相信,才可能有美好的结果。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但丁却说:“怀疑犹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而英国诗歌奠基人杰弗雷·乔叟又说:“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信疑之间有分寸 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会具备怀疑与信任这两种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两种能力。没有了怀疑的精神,人类的各个领域就难以得到长足发展;没有了信任的意识,人类的各个角落便可能充斥喧嚣纷争。 然而,这两个可爱的精神使者,一旦被缀上“一切”这个词之后,往往会呈现出可厌甚至可怕的嘴脸。于是——有人说:怀疑一切,你的世界将变成灰色。有人说:信任一切,你的人生就只能匍匐。 怀疑一切,可能体现为对某个人的言行思想,全都心怀不满,那么矛盾就产生了,失去朋友是难免的了,更有可能使得彼此成为生死冤家。怀疑一切,也可能是针对身边众人的沟通交流,那么你便可能四面树敌,人际关系变差是可想而知的了,更可怕的是会与社会格格不入。 - 25 - 怀疑一切的人,对一切都失去了信任感,他否定周围的一切,甚至否定自我,然而他又不能像庄子所提到的“圣人”“至人”那样逍遥而无所依赖的生存,那么在他身边只能留下一个灰色的没有生机的世界;他难以树立鲜明准确的价值观、处事标准,他的精神世界也无法做到黑白分明,其精神世界也是灰色。 我不赞成怀疑一切,也不欣赏信任一切。相比之下,信任一切表面上看起来一团和气,但造成的影响可能更可怕。 信任一切,可能体现为对某个人的言论思想,总是全盘接受,那么危险便隐伏其中了。同样是发现自己的研究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相矛盾,洛伦兹茫然了,因为那是经典,不容置疑;而爱因斯坦却毫无顾忌地冲破了牛顿力学的束缚,赋予洛伦兹变换方程以全新的物理涵义,从而导致相对论的诞生。 信任一切的人往往没有个性,同样没有正确的处事标准。极致的表现可能是为了以免得罪人、因为懒于思考而是非不分、坐享其成;这样的人逢人会说“这很好”“我听你的”。没了个性,会受人牵制,也会落下骂名,甚至引来历史的唾弃。信任一切的人往往遭到周围人的轻视,站不直腰板,此可谓“匍匐”人生。战场上的士兵常“匍匐前进”,是为躲避危险,信任一切的人却是在躲避责任。 凡事要讲究理性,怀疑、信任要有分寸。那样,我们就可以远离灰暗的世界,走出灿烂的人生;可以摆脱匍匐的卑劣,迈向创新的境界!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材料部分可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强调生活中信任的重要性;第二层,引但丁的名言,强调追求真理时怀疑的重要性;第三层,引杰弗雷·乔叟的话,指出怀疑与信任得乎其中方为正道。前两个层次一个强调信任,一个强调怀疑,内容上具有相对性。不过观点的提出都有特定语境,第一层中的“信任”是生活中为人做事的一种优良的品质,第二层中的“怀疑”是一种对待固有事物的求索的精神。第三层则在前两层的基础上指出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都是错误。所以在审读材料时一定要抓住三层之间的对立点和关联点,在比较中提炼正确观点。总之,写作时要围绕“怀疑与信任”进行辩证的思考分析。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 - 25 - 1.人际交往中的充分信任,能助我们赢得成功 2.做学问、搞科研,需要一定的怀疑精神 3.信任使行动有了定力,怀疑使思想多了创建 4.不能单纯的相信,也不能一味怀疑 5.做事选疑,待人择信 6.做事,由信至疑是深入;做人,由疑至信是提升 可用素材: 1.信任和怀疑,两者从来都是矛盾的,信任,使人与人之间更加融洽,可总有一些人不值得信任。 有句加拿大名言说:“信任是种美德。但怀疑让我学到更多东西。”诚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信,是一个良好社会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怀疑对人类发展是有好处的,一部科学史中,基本可以说是怀疑的历史,对于真理的不断质疑,真理才不断前行,哥白尼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不是哥白尼质疑地心说,也就不会得到正确的日心说,但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是阿里斯塔克,可是他的宇宙观和理论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他的说法如珍贵的戒指被扔入大海无影无踪。知道哥白尼的出现,由此可见,坚持怀疑的观点是可贵的。 2.怀疑的开端正标志着智慧的起始,怀疑的确是获得真知的先导。几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在于他们从不否认自己存在着疑问。怀疑推动了世界。当欧洲大地仍处在宗教神学的束缚中坚定地相信神创论时,早已有人开始悄悄地苏醒。在面对上帝的时候,他们内心的怀疑之火愈烧愈旺。就在这里,马丁•路德反对教皇并提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们的怀疑推动了文明发展,人开始为“人”。 3.怀疑需要勇气,怀疑是个无限。周国平如是说:“怀疑来自过分认真。”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无所用心的人从不怀疑。怀疑体现了以自由为灵魂的信仰,也是徐贲先生对怀疑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信仰的回答。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当“你迷茫的时候,你并不孤独。”“不怀疑不能见真理”。然而当疑时不疑,不当疑时又乱疑,那就会把思想引向邪路。不妨学学鲁迅,先生对信仰采取一种既认真又怀疑的审慎态度,不盲从,也不因循守旧。 4.小泽征尔,著名音乐指挥家,在一次比赛中,反复停下三次重奏乐谱,最后他坚决地,不亢不卑地大声喊出:“这谱子一定错了。”是敢于怀疑 - 25 - 精神,让他获得全场的掌声,是敢于相信自己的精神让他名垂后世。他没有过度相信权威,也没有过度怀疑自己,而是让自己珍珠般耀眼光芒闪烁在沙滩上。世上没有什么值得你完全相信的,也没有什么会让你全盘怀疑。人生的冒险之途总是充满陷阱,怀疑是你看穿把戏的眼睛。但它依然四处美景,需要你的相信去感受它灵魂的极致之美。 5.有人说:一味地怀疑,你的世界将变成灰色。也有人说:一味地信任,你的人生就只能匍匐。不论怀疑或相信,你都走了一个极端,对事物的认知完全依赖他人,这样的生活是灰暗乏味的。遇事,你需要让心先过,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一味地怀疑,也不要一味地相信。一味地相信,会使人的生活如同爬虫一般毫无存在感,但你若将世界全盘否定,怀疑身边的一切,你将活得更累! 6.不要被所谓的权威,教条框定你的思维,一味相信这些的人存在感是不强的。但如果你要用颠覆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你也不会轻松,毕竟,一味地怀疑会使你失去所有的亲朋好友,孤寡无助的人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没有怀疑,固执地相信,人生只能匍匐在邪恶的道路上,抬不起头,见不得人。那么,在浩渺的天际,也不能以所谓博大的胸怀去拥抱向恶的人,因为一味地相信,便一步步迈入叵测的人性陷阱中,不得自拔。 参考结构: 信疑之间有分寸 第一部分,紧扣材料,提出问题。首先,围绕标题中的“信疑”,指出每个人都具备怀疑与信任这两种心态并从反面强调其重要性;然后,围绕标题中“分寸”二字,引出两种看法:一是怀疑一切,你的世界将变成灰色;二是信任一切,你的人生就只能匍匐。 第二部分,紧承上文,分析论述。第一层,反面论述,分析“怀疑一切”“及怀疑一切的人”的表现及后果,从而证明第一种看法的正确;第二层,明确立场,承上启下。第三层,用洛伦兹与爱因斯坦的事例正反对比,指出信任一切的危害;然后分析论述信任一切的人的表现及后果。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首先,总结全文并回扣标题:凡事要讲究理性,怀疑、信任要有分寸。然后强调意义:信疑之间有分寸,可以走出灿烂的人生;迈向创新的境界! - 25 -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