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 考试语文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 埃博拉病毒为何难“破”‎ ‎①西非地区的埃博拉疫情引起全球关注。但其实,人类早在1976年就发现了埃博拉病毒。近40年过去了,科学家为何仍未研发出针对这一致命病毒的特效药物或疫苗?破解埃博拉到底难在哪里?‎ ‎②首先要从埃博拉病毒说起。这种病毒很难对付,对实验室中的培育环境要求极高。相关实验必须在高安全防护措施的实验室中才能进行,而具备这样条件的实验室在全球范围内数量有限。‎ ‎③其次,埃博拉虽然是一种致命病毒,但客观地看这种病毒其实很少见,它的传播范围基本上就集中在西非地区,很多人以前甚至没听过这个病名。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格雷戈里•哈特尔所言,“由于史上埃博拉病例出现不多,此前医学界并未像研发艾滋病疫苗一样存在迫切压力。”‎ ‎④而且埃博拉疫情的暴发时间不规律,不像某些病毒性传染病有特定的季节性,因此也就无法预知和防范。这就导致研究人员测试新疗法的机会也相应减少。‎ ‎ ⑤此次西非三国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暴发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埃博拉疫情,截至目前报告的确诊和疑似病例总计1000多例,这与常见的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相比,规模要小得多。而此前许多年,埃博拉在西非地区基本上只是零星感染。‎ ‎ ⑥此外,缺乏经济效益也是针对埃博拉的特效药物或疫苗迟迟无法研制出来的原因之一。埃博拉药物或疫苗研发需要巨额资金,其销量却很有限,肯定没有私人企业愿意投资。英国雷丁大学病毒学家本•诺伊曼就说,“做埃博拉这种研发,对于任何一家医药公司来说,从经济角度看都是不可行的,因为企业要考虑到经济利益”。目前,主要是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的政府在资助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而发达国家政府资助相关研究并非因为这是一种常见传染病,往往是出于防范生化袭击的考虑,其成果也很难扩散到企业。‎ ‎ ⑦由于以上种种因素,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特效药或疫苗研发一直进展很慢。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主任托马斯•‎ 弗里登就曾表示,至少一年内不会出现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有效疗法和疫苗。直到这次西非暴发严重的埃博拉疫情,相关的研发才开始加速前进。盘点全球,目前正在研发的少数几种埃博拉药物或疫苗,主要集中在美国,但尚无一种完成严格的临床试验。据媒体报道,美国陆军资助研发的一种埃博拉药物已经在猴子身上显示出理想效果。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传染病专家弗雷德•海登谨慎评价说:“这种药物应该能行,因为动物模型(显示有效),但是,除非在人体中进行临床试验,否则谁也不知道。”‎ ‎ ⑧至于疫苗,美国政府资助研发的一种疫苗虽然已经在灵长类动物中取得了理想效果,但人体注射后效果如何、安全剂量是多少尚不可知。加拿大一家公司与美国政府签署了1.4亿美元的合同研发埃博拉疫苗。但早前,他们在健康人身上进行接种试验时,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叫停,理由是还需提供更多疫苗安全信息。‎ ‎ ⑨眼下,医务人员面对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能做的就是:减轻高热、呕吐、腹泻等各种症状,保证患者不脱水。埃博拉病毒虽然致死率高,但如果感觉不适时及时寻求医疗救治,有些患者仍有机会康复。‎ ‎ ⑩那么这些尚未经过大规模人体临床试验的药物或疫苗,在当前西非疫情大暴发之际能先行使用吗?对此科学家分歧严重。‎ ‎ ⑪病毒发现者之一、现供职于伦敦大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彼得•皮奥特认为,鉴于这次西非疫情史无前例,应该认真考虑是否采用试验性药物或疫苗。但也有很多专家表示,使用任何尚未经过大规模人体临床测试证实安全性的疗法或疫苗,都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而且很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⑫世卫组织发言人哈特尔也说,目前阶段,世卫暂无计划要推动在西非疫区投放任何试验性药物或协助开展任何临床试验。‎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埃博拉病毒难“破”原因的一项是 ( )‎ A.埃博拉病毒对实验室中的培育环境要求极高,但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提供这样条件的实验室明显不足。‎ B.埃博拉病毒传播范围基本上就集中在西非地区,很多人以前甚至没听过这个病名,更不用说研究了。‎ C.埃博拉不是季节性暴发病毒,研究者无法准确预知和防范,导致测试新疗法的机会也相应减少。‎ D.正在研发的埃博拉药物或疫苗主要集中在美国,且只有有限的几种,还尚无一种完成严格的临床试验。‎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与常见的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相比,虽然西非三国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总计已经1000多例,但规模仍然显得小得多。‎ B.这次西非暴发严重的埃博拉疫情使得相关有效疗法和疫苗研发开始加速,这使得一年内攻克这一难题成为可能。‎ C.由美国陆军资助研发的埃博拉药物虽然在猴子身上实验效果理想,但在人体之中临床试验效果如何仍有待验证。‎ D.虽然彼得•皮奥特提议应考虑是否采用试验性药物或疫苗,但很多专家认为,盲目使用,不仅不符合伦理道德还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经济利益考虑,任何一家私人医药公司要研发需要巨额资金而销量有限的埃博拉药物或疫苗都是不可行的。‎ B.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资助埃博拉病毒研究的初衷并非是要治愈这种传染病,往往是出于防范生化袭击的考虑。‎ C.研究发现,虽然埃博拉病毒致死率高,但患者只要被及时救治,就一定有机会康复,重显生机和活力。‎ D.虽然西非埃博拉疫情严重,但世卫组织仍没有将在此疫区投放任何试验性药物或协助开展任何临床试验列入计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14分)‎ ‎1935年的羊 ‎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阳光把曹老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间。 ‎ 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布包。大概是午后的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汗。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惑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清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条 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 ‎ 红军指挥员叶××‎ ‎ 1935年10月25日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哪。”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40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天的风紧一阵松一阵的。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泡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远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湿,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 ‎ ‎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签字也真实无讹,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1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公室时曹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腿残又老实巴交的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引人注目。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曹老师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进来的光线照出曹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酸,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粲然一笑说:“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慈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边,1935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次提到1935年的羊叫声在瓦村回荡,渲染了悠远的氛围,使小说更具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起着串连故事情节的作用。 B.老旺“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这一细节表现了老旺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也表现了老旺急切摆脱贫困的心理。 C.小说用第三人称来叙事,从全知全能的视角出发,客观地描写,从而使老旺和曹老师两个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 D.作者以敏锐的感悟,细腻的笔触,既真实地表现了历史生活,又充满着时代的气息,蕴含深刻的主题,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5.小说以那张缺角的“借条”为中心展开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小说中的曹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 颜师古,字籀,其先琅邪临沂人。师古少博览,精故训学,善属文。仁寿中,李纲荐之,授安养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其年弱,谓曰:“安养,剧县。子何以治之?”师古曰:“割鸡未用牛刀。”素惊其言大,后果以干治闻。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佳其才,每作文章,令指摘疵短。高祖入关,谒见长春宫,授朝散大夫,累迁中书舍人,专典机密。师古性敏给,明练治体。方军国务多,诏令一出其手,册奏之工,当时未有及者。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封琅琊县男,以母丧解。服除,还官。岁余,坐公事免。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师古辄引晋、宋旧文,随方晓答,谊据该明,出其悟表,人人叹服。帝因颁所定书于天下,学者赖之。俄拜秘书少监,专刊正事,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熟,必畅本源。然多引后生与雠校,抑素流,先贵势,虽商贾富室子,亦窜选中,由是素议薄之,斥为郴州刺史。未行,帝惜其才,让曰:“卿之学,信可称者,而事亲居官,朕无闻焉。今日之行,自谁取之?念卿曩经任使,朕不忍弃,后宜自戒。”师古谢罪,复留为故官。师古性简峭,视辈行傲然,罕所推接。既负其才,早见驱策,意望甚高。及是频被谴,仕益不进,罔然丧沮,乃阖门谢宾客,巾褐裙帔,放情萧散,为林墟之适。多藏古图画、器物、书帖,亦性所笃爱。十九年,从征辽,道病卒,年六十五,谥曰戴。‎ ‎(选自《新唐书·儒学·颜师古传》)‎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B.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C.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D.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 ‎8.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训,也称“训诂”,解释古书中词语的意义,如《毛诗故训传》中的“故训”就是这个意思。‎ B.服除,意思是服丧期满。古代朝廷官员在任期间如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C.巾褐,头巾和褐衣,古代平民的服装。古代常以服饰象征身份,表示平民百姓的还有:布衣、缊袍、冠盖等。‎ D.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称号以褒贬善恶。‎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师古很有才干。他精通故训之学,对于治理安养这个政务繁重的县,他信心十足,最终果然治理有方。‎ B.颜师古博学善辩。面对群儒的质问,颜师古引经据典、随机应变,阐发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人人为之叹服。‎ C.颜师古知错能改。在聆听了唐太宗的教诲后,他主动弥补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最终留任原职。‎ D.颜师古性情洒脱。当频频受到贬斥,官职不能升迁后,他闭门谢客,享受放情山林、收藏古籍器物的闲适之趣。‎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佳其才,每作文章,令指摘疵短。(3分)‎ ‎(2)卿之学,信可称者,而事亲居官,朕无闻焉。(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小题。(8分)‎ 恨 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所写。②洛城:洛阳。③‎ 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 C.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坐卧不宁,表现了无限情思。‎ D.整首诗写了个人的遭际,也写了国家的命运,侧重表现个人遭遇。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 , ”两句借用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无法越过写出山势的险峻。‎ ‎(2)杜甫的《登高》中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   ,‎ ‎   ”。‎ ‎(3)孔子《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     ,  ”。‎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的作用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一段的文字,完成14-16题。(6分)‎ 微信通过日益强大、丰富的功能,深入和渗入社会各个层面,充实、改变着社会生活,重塑了人类新的行为模式,造就了突出微信特点的“微文化”。当下,手机成为生活用品,微信也随之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力所及,各年龄层次的“低头族”,或忙于刷屏、发消息,或视频、音频热聊,“指尖上的网民”以实际行动昭示出微信的“杀伤力”和“穿透力”。微信功能换代可谓 ,但万变不离其宗,信息传播功能始终是其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功能,特别是信息处理功能。微信能够和当代历史学发生联系, ‎ ‎ 在于微信是信息载体、传播媒介。微信强大的传播功能,是史学与微信结缘的必要条件。就工作流程而言,历史学学术研究不外乎 信息——处理与加工信息——传播信息。这一传承久远的工作流程与微信的主要功能 。微信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以微信命名的时代,对历史学产生影响理应是水到渠成的。微信传播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 );不是历史学“绑定”了微信,而是历史学“被绑定”在微信中。‎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渗入和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充实、改变着社会生活,重塑了人类的行为模式,造就了突出微信特点的“微文化”‎ B.深入和渗入社会各个层面,充实、改变着社会生活,重塑了人类的行为模式,造就了突出微信特点的“微文化”‎ C.渗入和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充实、改变着社会生活,重塑了人类新的行为模式,造就了突出微信特点的“微文化”‎ D.深入和渗入社会各个层面,充实、改变着社会生活,重塑了人类的行为习惯,造就了突出微信特点的“微文化”‎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沧海桑田 节点 搜索 千篇一律 B.日新月异 基点 搜索 如出一辙 C.日新月异 节点 搜集 如出一辙 D.沧海桑田 基点 搜集 千篇一律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是历史学“被镶嵌”在微信之中,而是历史学中嵌入了微信 B.不是历史学中嵌入了微信,而是历史学“被镶嵌”在微信之中 C.不是历史学中嵌入了微信,就是历史学“被镶嵌”在微信之中 D.不是历史学“被镶嵌”在微信之中,就是历史学中嵌入了微信 ‎17.阅读下面《红楼梦》中对某一人物的判词,请写出判词中设计的人物,并结合《红楼梦》具体情节分析该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至少两点。(4分)‎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四、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 ‎ 今年春节前后,“新冠”疫情肆虐。在这场“战役”中,我们看到了人间的大爱、温暖和担当,也看到了人性的自私、冷漠和怯懦……灾难是最好的教材,社会是最好的课堂。疫情过后,向阳中学返校后准备举行以“成长”为主题的班会分享活动。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阐释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答案】D (D项,误将结果当成原因。选项说的是埃博拉病毒难“破”导致的结果而非原因)‎ ‎2.【答案】B (B项,未然变已然。文章中是“至少一年内不会出现”,选项中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成为可能”)‎ ‎3.【答案】C (C项,表述绝对化。原文是“有些患者仍有机会康复”)‎ ‎4.【答案】B    5.【答案】①“借条”作为文章线索,串联起故事情节。小说围绕着这张借条来叙述故事,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凝练。②“借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正是这张借条的出现,才有后文验证借条、兑现借条及老旺捐款等故事的发展。③联接小说时空。小说借助这张借条,将历史与现在巧妙地联接起来,拓展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     6.【答案】曹老师是一位无私奉献的教育者的形象。①知恩图报的烈士后代:作为烈士遗孤的后代,曹老师回村教学,反哺瓦村的养育之情。②不怕艰苦,不计个人得失的教育者:瓦村条件艰苦,曹老师却不畏艰苦,不计得失,全身心扑在瓦村的教育事业上。③热心执着,勇于奉献教育者:曹老师支教瓦村,安贫乐教,几十年的青春默默献给了瓦村,其间才回过五次家。‎ ‎7.【答案】C(原文标点:帝尝叹《五经》去圣远,传习浸讹,诏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多所厘正。既成,悉诏诸儒议,于是各执所习,共非诘师古。首先看哪些关键点该断未断,或不该断而断,如“《五经》去圣远”与“传习浸讹”是因果关系,之间应该断开,B. D两项就是该断处未断;又如“《五经》去圣远”是主谓关系的短语,不应该断开;“非诘”是两个意思相近的动词,共涉及一个宾语“师古”,不能断开。)‎ ‎8.【答案】C(冠盖指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 ‎9.【答案】C(唐太宗批评后,颜师古只是谢罪,没有主动弥补不足并改错)‎ ‎10.【答案】(1)当时薛道衡任襄州总管,赏识他的才能,每每写下文章,就让他指摘缺点。(译出大意给1分,“佳”“指摘疵短”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你的学问,确实值得称许,然而在事奉父母和为官方面,我没有听到可以称许的事。(译出大意给1分,“信”“事亲居官”每译对一-处,给1分。)‎ ‎(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一句1分)‎ ‎11.【答案】D整首诗将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结合,没有侧重表现其中哪一方面。‎ ‎12.【答案】①思乡怀亲:“一别四千里”写出远离家乡,“思家”“忆弟”写出与亲人分离,倍思亲。‎ ‎②飘零憔悴孤苦之感:诗人虽暂时安定,但“草木变衰”及下句“老”暗示诗人飘零、憔悴。‎ ‎③盼望早日平定叛乱:尾联写出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急盼平定叛乱。‎ ‎13.【答案】(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4.【答案】A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深入”和“渗入”语序不当,应改为“渗入和深入”;二是“重塑”和“新的”语意重复,可删去“新”。‎ ‎15.【答案】C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析】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沧海桑田”强调“变化大”,“日新月异”强调“变化快”。此处说的是微信功能换代快,用“日新月异”更合适。节点:①电路中连接三个或三个以上支路的点。②指整体事物中的某个关键点。基点:①作为开展某种活动的基础的地方。②基础。此处说的是微信与当代历史学发生联系的连接点,用“节点”更合适。搜索:仔细寻找(隐藏的人或东西)。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搜索”强调寻找得仔细,“搜集”强调寻找的范围广。此处说的是历史学学术研究要广泛获取信息,用“搜集”更合适。如出一辙:(车子)好像从同一个车辙出来,形容事情非常相像。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此处说的是历史学研究的工作流程和微信的主要功能一致。用“如出一辙”更合适。‎ ‎16.【答案】B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析】结合括号后的分号可知,括号内所填语句与后文“不是历史学‘绑定’了微信,而是历史学‘被绑定’在微信中”一句构成并列关系,故括号内所填语句也应用“不是……而是……”的结构。再根据前文“微信传播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可知,微信传播的内容广于历史学,再结合括号后“历史学‘被绑定’在微信中”可知,否定历史学中嵌入了微信,肯定历史学“被镶嵌”在微信中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 ‎17.【答案】①心狠手辣,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②‎ 机变逢迎:夸黛玉长得标致,像嫡亲的孙女;③精明干练:协理宁国府,表现了非凡的治家本领。(每点两分,答出两点给3分)‎ ‎18.【答案】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