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学案3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古诗文阅读 学案33

1 学案 33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一) 学案目标 1.了解鉴赏炼字艺术的常见题型。2.掌握鉴赏炼字艺术的基本方法,重 点掌握分析方法。 (200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 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中“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探讨 语言鉴赏题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不是江苏卷的常考点,但会是潜在的重 要考点。 语言鉴赏主要是分析语言在写景状物、表情达意、营造意境、谋篇布局方面的作用。包 括炼字、炼句两块内容,以“炼字”为重点。考查炼字的重点是动词、形容词的赏析。 一、赏诗眼 1.知识梳理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 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句。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 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诗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 去辨析鉴赏: (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词。 (2)抓描写事物的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高考考“诗眼”,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找出并分析“诗眼”,二是间接分析某 字成为全篇关键的理由。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诗眼”有“句中眼”,即一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有“篇中眼”,即一首诗的 精神所在。有人说,开头“流落”二字为本篇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炼实词 1.炼动词 (1)知识梳理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 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 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 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 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 乱”包蕴其中。 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情。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诗的第三联中“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炼形容词 (1)知识梳理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 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 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四句中的“轻”字别有一番意蕴,请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作简要赏析。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被 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 江陵”。此诗抒写了诗人当时喜悦欢畅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炼色彩词 (1)知识梳理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 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 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 3 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 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 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 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2)演练体悟 分析下面一首诗歌中的色彩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绝句二首(其二)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炼叠字 (1)知识梳理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上两者外,叠 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 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 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 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炼数量词 (1)知识梳理 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 情。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 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 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 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韵味平添。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 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炼虚词 1.知识梳理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 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 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 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 乡”,因此使文义大为增光。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 果了。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作 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做好炼字分析 下面是一道炼字鉴赏题,所提供的答案均是学生答案。请探究这些答案所存在的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①。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 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 析。 现场答案一: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 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 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二: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时的所见、所闻、所 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日色冷青松”,一 个“冷”字用得很精妙,显得青松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三: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 5 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出一幅幽静怡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 “咽”“冷”将泉声、日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四:分别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 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过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语言鉴赏题,重点难点在分析。要做好分析,从答题角度上要注意:①词语含义,②词 语所用手法(若有的话),③ 营造 意境,④表达情感。从答题规范上要注意:①分析要 准确;②分析要具体,扣住语言,展示分析过程,不可架空分析,泛泛而谈;③要联系全篇 主旨和意境,不可孤立分析某个字。 听课记录: (1)审题 ①关注提问模式:a.“诗眼”题:全诗(或某一句)的诗眼是什么?全诗的关键是什么? 为什么?b.“炼实词、虚词”题: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某字历 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某 6 字如换成另一字,效果如何?请作分析。②把握思考模式:因为绝大多数语言鉴赏题都要求 分析,因此在分析思考时要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炼意、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 敲。 (2)答题 一般步骤为:①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②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 所描述的景象。③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是色彩词、叠字,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 喻、拟人)。(这一步骤如有则写)④适当展开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 如是鉴赏诗眼题,步骤则为:①指出该字(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②结合诗句进 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句)写了哪些内容。③分析该字(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如是版本比较赏析题,则要从以下角度考虑:①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 法更有表现力。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语境。③从表达思想感 情上进行比较,看哪些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改换词语效果比较题一般只认可原文本用词。 一、对点训练 (一)高考题组 1.(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 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 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 54 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0·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 [注]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 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 向子 ,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模拟题组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 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 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 先生。 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 7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 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唐)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古人写诗常用“自”“空”二字。你认为诗中加点的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在表 情达意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训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雨夜眠[注]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 这首诗大约是大和六年秋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 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1)简要说说“晓晴寒未起”中的“寒”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① 杨炎正②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 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 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注 ①多景楼:位于镇江北固山。②杨炎正:南宋词人。 (1)怎样理解上阕“强呼斗酒”中的“强”字?请分点略加解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个“冷”字含有哪些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中的“此意”指什么?这是诗人本来的愿望吗?为什 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学案 33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一) 高考体悟 (1)“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引起 读者强烈共鸣。 知识整合 一、2.同意。“流落”二字概括了李中丞的现状,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全诗多 处对“流落”二字进行照应。“罢归无旧业”既表其清廉,也说明其“流落”的原因;最后 两句写其“流落”之状,更是对其寄寓深切的同情;“曾驱”一句及“独立”一联写其当年 何等威风,何等功业,与今之“流落”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其人“流落”之可叹。因此说 “流落”是全篇的诗眼是正确的。 二、1.(2)“迸”,思乡之情使树叶断裂迸下,表现了思乡之情的浓重。“入”,化无形 的梦为有形,使诗人的乡愁与钱塘江水融为一体,如钱塘江水一样澎湃起伏,无休无止。 解析 鉴赏炼字,“迸”和“入”把诗人的情感和自然景物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了诗 人浓重的思乡之情。 2.(2)诗人遇赦,飞船东下,一个“轻”字联结虚实——实写船行速度快,虚写乘舟人 心情轻快——别有一番意蕴。 3.(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 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 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的一团 旺火,多么绮丽,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的红,青红互 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 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 别赋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 接着,笔锋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 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诗人游玩的兴致, 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 出诗人的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 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切,别具韵致。 解析 赏析时,紧紧抓住色彩词对意境描绘所起的作用来细细品读。具体方法可以用近 义词替代,对比感悟等。 4.(2)“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诗人长 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 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5.(2)①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 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一是心里的耳目。生 理的耳目实见实听,心里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用 “十里”,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距十万八千里。 9 ②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 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是对眼 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千里”“十里”都有道理,所以关键在于分析要言 之有理,能自圆其说。 三、2.从全诗来看,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杨柳色”是“悔”的直接原因,但细细品 味,“杨柳色”是外因,“悔”是内因,总有一天会爆发的。所以,“忽”字乍读似乎有些 突兀,细读却极富神韵,极其准确地表现了潜藏在人内心的某种情感,平时并不觉得,一旦 为外物所触发,不可自已的瞬间变化。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子形象的诗。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忽见”惹起一 腔幽怨。理解“忽”字的含义,不能只局限于此句,而应从全诗的内容和结构方面来分析, 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重点突破 现场答案一 答案提示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现场答案二 答案提示 分析欠准确,无意境分析。 现场答案三 答案提示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 行具体分析。 现场答案四 答案提示 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 正确答案 例一: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 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 特点,渲染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 隐士情怀。(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 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 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 静空灵之感便由一“冷”字表现出来。 巩固提升 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 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 、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 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3.“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 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 情。 解析 按照炼字题的答题四步骤即可。 4.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描绘出了经泉州军洗劫后,农村一切自生自灭、无人 问津的荒凉萧条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寄身离乱,感时伤怀的情感(或对泉州军的愤懑,对百 姓不幸遭遇的同情)。 5.(1)“寒”字写出了风雨过后,深秋气候的寒冷,交待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同时 10 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 况。 (2)颔联: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淡的情怀。 颈联: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起床了,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 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的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而是悠然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 老翁心境的淡泊。(任答两点、意思贴近即可) 6.(1)“强”有振作义。词人因心情不佳而借酒排遣。他心情之所以不佳,一是逢秋伤 悲,睹物衰败而生人生苦短之叹;二是客居身份,有飘零之感;三是神州分裂,虽然江山如 画,但一半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四是报国无路。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冷”既指外部深秋的温度之冷,又借此暗喻奸佞之徒结 党营私,排挤异己,使爱国之士举步维艰,陷于困厄之中而难有作为这一现实状况。 (3)“此意”指归隐江湖。这并非诗人的本来愿望,只是诗人的无奈选择。因为他年岁 渐老,已经看不到有被朝廷重用的希望了。 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