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6)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种柳戏题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注】①此诗是诗人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思人树: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古代召公有惠化(德政与教化)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亲手种的甘棠树,还作了诗篇歌咏他,以表示对他的怀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十个字嵌入了四个“柳”字,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点,既照应了诗题“种柳戏题”,又使读者感到新颖别致。‎ B. 颔联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将来谈笑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C. 尾联中,诗歌运用了“思人树”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诗人种柳也是为了追念古代召公的深挚情怀。‎ D. 本诗虚实结合,首联、颈联分别实写载种柳树的事情与柳树长大后绿荫覆盖、耸入蓝天的样子;颔联、尾联或推测或议论,属虚写。‎ E. 本诗应是柳宗元现存诗歌中别具一格的作品,一改平时严肃风格,紧紧扣住诗题中的“戏”字而做,基调轻松。‎ ‎2.结合诗文谈谈你对本诗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案】‎ ‎1.CD ‎2.(1)语言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开头有意运用“绕口”句式,连用四个“柳”字,以姓柳的柳州刺史在柳江边种柳树的绝妙巧合,来自嘲自勉,诙谐而开朗。(2)思想感情:表达自己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留惠于民的强烈愿望与做官准则。诗人想象柳树长大后的样子,坚信自己今天种树能使百姓得利,能惠及后人;尾联用“思人树”的典故,表达后人怀念时,自己只感到惭愧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和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可以从用词造句的特点来分析,《种柳戏题》一诗,是柳宗元现存诗歌中别具一格的作品。在此诗中,柳宗元一改自己平时的风格,紧紧扣住诗题中的“戏”字,将一个严肃的主题,用嬉戏的笔调表现出来。在语言上,诗歌一开始,柳宗元有意运用似乎有点“绕口”的句式,两句十个字,居然嵌入了四个“柳”字,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以姓柳的柳州刺史在柳江边种柳树的绝妙巧合,来自嘲自勉,诙谐而开朗,又使读者感到极度新颖,极度别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使人感到妙不可言。鉴赏本诗的思想感情要抓住后面三联,前两联柳宗元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展开描写,使诗题中的“戏”字落到了实处。后半段的戏笔的成分似乎已大为减少。在此两句中,诗人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硕大的树冠应当能遮蔽住骄阳覆盖着大地,高耸的树干一定能长大成材高人云天,坚信自己今天的举动将有利于国,有利于民,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后面画龙点睛的议论。而尾联中,诗歌运用了“思人树”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感情真挚,让人不禁感同身受。根据如上分析可以概括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阅读下面这首诗作,完成下列小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启用。‎ ‎3.对该诗的鉴赏,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A. ‎ 诗中写客中春感,有厌倦风尘之意。陆游长期沉浮宦海,壮志未酬,郁悒的情怀在诗中也隐约有所体现。‎ B. 首联含蓄地指责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以至于自己奉召进京而无所作为。‎ C. 颔联写诗人看破人生世相后的闲适心情,卧居小楼静听春雨,想象杏花连夜开放,好不惬意。‎ D. 颈联写诗人闲居小楼写字品茶消磨时光。诗人毕竟放不下未酬之志,故以此自嘲,表明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焦虑郁闷。‎ E. 尾联写诗人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决定趁着清明时节还乡,从此隐遁山林,尽享山林之乐。‎ ‎4.《临安春雨初霁》与《书愤》作于同一年,两首诗中都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答案】‎ ‎3.CE ‎4.表现重点:《书》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表现了报国之志难酬的悲愤和抑郁;《临》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 诗歌风格:《书》严肃而激愤,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而《临》具有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表达内心的忧愤。‎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及情感分析。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分别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临安春雨初霁》是作者在奉旨进京后住在客栈里所写。“世味年来薄似沙”,无人理解;“谁令骑马客京华”,受圣命;“小楼一夜听春雨”,无法入眠;“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无耐之举,不被重用;“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自嘲。全诗是对不被重用的无耐,以及对朝廷苟且偷安,无意北伐的彻底失望。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把春天写成了无情之物。《书愤》写作者对投降派把持朝政的不满,隐含对统治者的批评。“‎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尾联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后两联作者表达了对北伐未失去信心,愿意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安春雨初霁》,诙谐。《书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沉郁顿挫。‎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古迹(其一)①‎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②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③共云山④。‎ 羯胡⑤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⑥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③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④共云山:共居处。⑤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⑥庾信:南北朝诗人。侯景之乱,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到了暮年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 ‎5.下面对这一首古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诗首联描写了时局混乱和自身处境的艰辛。“支离”充满对国家蒙难的担忧,“漂泊”一词介绍了流寓夔州的事实,“天地间”广阔的背景衬托出自身的渺小和无奈,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 颈联“淹”字用得巧妙,三峡楼台的掩映使日月惨淡无光,想象与夸张中充满强烈的主观色彩,创造出雄奇壮美的意境,映衬了作者愤慨的内心。‎ C. “哀时”是本诗诗眼之一,“时”就是时局,就是国家的命运。本句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诗人以“词客”身份自指,既有对时局的思考和点评,又有“且未还”的无可奈何。‎ D. 古代诗评家说“诗穷而后工”。杜甫对庾信“诗赋动江关”的成就是赞赏的,而且认为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其人生萧瑟的经历有关联。‎ E. 咏怀古迹作为诗歌一类常见题材,常常是触景生情,借古伤情,发表历史兴亡的感慨,本诗亦杂以庾信自况,表达了壮志难酬,只能以诗名垂青史的愿望。‎ ‎6.“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重要的风格特色。何谓“沉郁顿挫”?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杜诗提要》)一般认为,所谓“沉郁”‎ ‎,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请你说说本诗是如何体现“沉郁”的特点。‎ ‎【答案】‎ ‎5.BE ‎6.①本诗不但叙写了安史之乱国家蒙难,自己漂泊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杂处的事实,还指出了安禄山的狡诈反复的特点,最后以庾信的经历照应词客应有“哀时”之心,心念国家,内容博大深广。②写背景时,“天地间”“淹日月”意境雄浑,低徊起伏,境界深沉阔大。③整首诗,对自身坎坷遭遇悲愤满怀,感伤时乱悲怆沉郁。‎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6.试题分析:题干是“请你说说本诗是如何体现‘沉郁’的特点。。”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题干已经指出“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重要的风格特色,并且解释了“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解题是要抓住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要读懂全诗。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一年,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也起下文。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全诗写景写情,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本题从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三个角度来回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观田家①‎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②,饮犊西涧水。‎ 饥劬③不自苦,膏泽④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作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②晏:迟,晚。③劬(qú):过分劳苦。④青(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7.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开篇两句点明时令,正值惊蛰节气,一声雷鸣,一场微雨,使得万物复苏,草木一新。‎ B. 第三句至第八句写春忙景象,农人少有闲暇,耕种田野,整理场圃,回家很晚。笔法朴实,不加夸饰。‎ C. 诗歌不仅写农人辛苦劳作,还写他们的心理活动,再饥再累不觉苦,只盼春雨润土地。可谓勤劳质朴。‎ D. 农人如此辛苦,却家无余粮,还要承担无尽的徭役。他们不堪重负,对诗人道出心中怨叹,令诗人无限同情。‎ E. 这首诗虽写田家,但全无田园清新之美景,而是一幅幅人间惨状,作者为百姓代言,控诉世道的不公。‎ ‎8.比较韦应物《观田家》与白居易《观刈麦》,说一说两诗在内容及风格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 ‎7.DE ‎8.内容上:①都写了百姓的勤劳质朴,劳作的艰辛、繁忙。②都写了赋税徭役给百姓带来的苦难。③都表达对农人的无限同情,对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惭愧和反省。风格上:语言都浅近平实,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笔法都朴实自然,不加夸饰。对比手法。‎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风格分析,属于比较阅读。《观田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写的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律诗。该诗语言平实,绝少雕饰,是诗人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抨击,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田家生活的凄楚与悲哀。“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百姓的勤劳质朴,劳作的艰辛、繁忙;“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都写了赋税徭役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对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惭愧和反省。风格上:语言都浅近平实,通俗易懂,明白如话。都用对比手法,作答时,首先指出“对比”这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代出自蓟北门行 ‎(南北朝)鲍照 羽极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蜎,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此诗一起头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前两句“羽檄”、“烽火”用比喻之法,强化了军情的危急。‎ B.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中“严秋”乃是肃杀的秋天。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 C.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粱。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极写汉军准备投人战斗的壮阔场面。诗句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刻画汉军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 D.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这四句把边塞美景与战地生 活紧紧衔联,着重描写进人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殊情况。‎ E. 诗歌中包含各种画面,如边亭、咸阳、广武、朔方、虏阵、胡霜,包括了胡汉双方的广阔 空间。细细品味分明道出边塞之状,是鲍照表现边塞生活的重要艺术标志。‎ ‎10.杜甫曾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用“俊逸鲍参军”来赞颂李白,那么鲍照的“俊逸”风格在其诗歌中是如何表现的呢?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9.AD ‎10.①从情感来看,诗人将爱国豪情与眼前边塞之景紧密结合起来,以情驭景,展现豪放之情;②从意象选用来看,诗人着意选取疾风、战马、劲弓等特殊意象,将爱国豪情生动地展现于读者面前;③从表现手法来看,诗人善用比喻,视角宽广,勾连时空,虚实结合,将君臣吏民同仇敌忾,共御强敌的豪壮生动地展现出来。‎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0.试题分析:题干是“杜甫曾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用‘俊逸鲍参军’来赞颂李白,那么鲍照的‘俊逸’风格在其诗歌中是如何表现的呢?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意象、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再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俊逸”的意思有:1、英俊洒脱,超群拔俗。2、指超群拔俗的人。诗开头四句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敌方入侵的信息接连传入京城,汉军征集马队,屯驻广武,分遣精兵,出救朔方。诗的五至八句进而表现了胡焰嚣张,天子震怒的严重局势。胡方利用深秋弓坚矢劲,大举入犯,汉方天子震怒,使者促战,相望于道。四句有力地暗示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接着用两联工整对句极写汉军准备投入战斗的壮阔场面,颇有先声夺人气势。石径迂折,飞粱直跨,大军行进,秩序井然。但闻箫鼓中传出汉军的豪情壮思,旌甲上沾满胡地的霜露雪花。前两句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刻画汉军跋涉辛苦,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后两句则突出将士们战胜恶劣环境的大无畏精神。然后着重描写进入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殊情况。接着写疾风冲塞而起,沙砾满天飘扬。战马瑟缩,不能奔驰,劲弓冻结,难以开张。这四句把边塞风光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很自然地为英勇顽强的壮士安排好一个典型环境,使他们在艰苦条件下表现的可贵战斗精神有效地得到显示。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精华。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他们必须在紧急关头付出最大牺牲。诗人用《九歌·国殇》礼赞勇武刚强、死于国事的“鬼雄”‎ 的辞语,颂扬为国捐躯的壮士,寄托了他对英烈的无比崇敬之情。这两联流传万口,几乎成了封建时代衡量忠良行为准则的诗句,产生了鼓舞人心的力量。此诗把紧凑曲折的情节,不断变化的画面和鲜明突出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它由边亭告警,征骑分兵,加强防卫,进而写到虏阵精强,天子按剑,使者促战。然后着重写了汉军壮伟场面和战地自然风光。最后以壮士捐躯,死为国殇的高潮作结。贯串于上述紧凑情节中的,是各种生活画面,如边亭、咸阳、广武、朔方、虏阵、胡霜,包括了胡汉双方的广阔空间。活跃其中的,有交驰的羽檄,连天的烽火,雁行的队列,鱼贯的军容,箫鼓的节奏,旌甲的辉光等。尤其是疾风起,沙砾场,马瑟缩,弓冻凝的边塞风光画面,画面中心的,则是壮士的英雄群像。诗人着意选取疾风、战马、劲弓等特殊意象,将爱国豪情生动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将爱国豪情与眼前边塞之景紧密结合起来,以情驭景,展现豪放之情。诗人善用比喻,视角宽广,勾连时空,虚实结合,将君臣吏民同仇敌忾,共御强敌的豪壮生动地展现出来。题干问的是“如何表现”,故回答本题时,要从诗人的情感、意象的选用和表现手法等角度来分析鲍照的“俊逸”风格。‎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