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小说是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的艺术。戏剧与小说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定性和基本风貌。‎ 小说故事的时间、地点的变更完全没有限制,于是情节可以有大的容量;而戏剧是将事件的发生直接呈现在舞台上,作家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受到舞台演出的限制,追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必须只有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小说的媒介是语言,以叙述为主,诉诸读者的智力和想象;而戏剧的媒介则是演员的肢体和言语,以直观展示为主,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演员不能像小说那样插入作者的叙述、描写、观感、议论。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的提示。”叙述与展示的不同带来的另一个区别是: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说:“任何叙述形式都趋向过去已发生而现在结束了的事件,那么戏剧的具体性正是发生在永恒的现在时态中,不是彼时彼地,而是此时此地。”所以,戏剧中表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往往比较棘手,以前多靠人物的叙述回顾。‎ 小说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绪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如果观众感觉乏味,难免随时离场,这会影响戏剧演出的效果。情绪效果的限制要求戏剧故事必须加快情节发展的节奏,且保持情节的张力和变化,这就需要戏剧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英国威廉·阿契尔在其《剧作法》中说:“我们可以称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就像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正是这种发展进程的缓慢性,使一部典型的小说有别于一个典型的剧本。”‎ 戏剧与小说各有其基本艺术特质与形态,但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契诃夫的剧本《海鸥》背离了当时普遍接受的“戏剧法则”,追求戏剧事件的生活化和剧本的内在抒情性。虽遭指责,但这种崭新艺术促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舞台导表演体系的变革。众多小说家融入了戏剧的“动作”、“冲突”、“悬念”等技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创作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陈军《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及沟通》)‎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剧有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对此作出严格规定。‎ B. 与戏剧借助演员肢体、言语的直观展示相比较,小说借助语言的叙述更加自由。‎ C. 戏剧为了持续引发观众的兴趣,在一开始时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 D. 契诃夫的剧本《海鸥》遭到指责是因为作品挑战了当时根深蒂固的“戏剧法则”。‎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用以突出戏剧与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的基本差异。‎ B. 文章从时空限制、媒介形式、情节节奏三个维度分析了小说与戏剧的不同形态。‎ C. 文章运用了引证的论证手法,名人的这些精辟论述为作者的观点增加了权威性。‎ D. 文章以艺术总是交融发展为前提,举例论证了小说与戏剧互动学习的必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剧作家跟小说家相比,进行剧本创作时不能天马行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B. 小说表现的是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件,而戏剧则表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 C. 小说的私人阅读、自由方式和阅读时情绪的可调性决定了小说是一种激变的艺术。‎ D. 只有戏剧“小说化”,小说“戏剧化”,才是推动戏剧与小说向前发展的好思路。‎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 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 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C项,“在一开始时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说法错误,原文第四段说的是“这就需要戏剧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并没有说“在一开始时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举例论证了小说与戏剧互动学习的必要性”说法错误,原文中结尾的观点是“戏剧与小说各有其基本艺术特质与形态,但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可见不是论证了“互动学习的必要性”,而是论证了两者并非没有关联。‎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小说表现的是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件,而戏剧则表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说法错误,原文第三段说“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时”是指时态,而非“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选项说法曲解文意;‎ C项,“小说是一种激变的艺术”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 D项,“只有戏剧‘小说化’,小说‘戏剧化’,才是推动戏剧与小说向前发展的好思路”说法错误。“只有……,才……”表述绝对化。‎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成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成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报告网)‎ 附图:‎ 近五年我国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及销售收入情况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出口额的33%。‎ ‎(摘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摘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表明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院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迅速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 B. 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C. 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中医药这座宝库不再姓“中”,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D. 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图表直接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B. 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具体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态势,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C. 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这是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唯一原因。‎ D. 材料三强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6.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C ‎ ‎6. 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建议:①增强法律意识,做好秘方保密工作;②利用相关法律,积极保护知识产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 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 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A项,“中医药学院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迅速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说法错误。原文是“中成药……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成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成药服务发展迅猛”,可见被世界认识和接受的是“中成药”而非“中医药学院”;且原文中强调“被世界认识并接受”有个“逐渐”的过程,并不是“迅速”。由此可见,选项说法曲解文意,且偷换概念。‎ C项,“国际话语权丢失”说法错误。材料三中“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强调的是是“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而非“国际话语权丢失”。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D项,“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备受世界推崇”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并非选项所说“备受世界推崇”。选项说法夸大其词。‎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C 项,“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这是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唯一原因”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可见“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只是“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唯一原因。选项说法以偏概全。‎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抓住题干中限定角度、范围、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词句,明确概括角度。其次是要根据概括角度,回归文本,锁定信息区间。最后是在确定信息区间的前提下,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并根据题干及文本层次分点整合组织答案。‎ 本题中,根据文内中材料三第一段“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可见,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屡遭抢注、专利遭抢先申请统一都是中医药知识产权未能得到有效保护,所以,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根据原文中说“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可见解决“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以及“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惊蛰过后很长一段日子,尽管节令也已经过了春分,但连绵的黄土高原依然是冬天的面貌。山野里草木枯黑,一片荒凉。只是夜晚的时间倒明显缩短了。‎ 一直到了四月初,清明节的前一天,突然刮起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黄风。风刮得天昏地暗,甚至大白天都要在房子里点亮灯。以后紧接着的几天,气候突然转暖了。人们惊异地发现,街头和河岸边的柳树不知不觉地抽出了绿丝;桃树、杏树的枝头也已经缀满了粉红的花蕾。如果留心细看,那向阳山坡的枯草间,已经冒出了一些青草的嫩芽。‎ 孙少平的日子过得和往常差不多:吃黑高粱面馍;看借来的课外书;在城里的各个地方转悠。这天下午劳动,全班学生在学校后面的一条拐沟里挖他们班种的地。不到一个小时,孙少平就饿得头晕眼花。好不容易熬到快要收工的时候,他们村的润生突然来到他眼前,说:“少平,我姐中午来找我,她说让你下午别在学校灶上吃,到我二爸家去吃饭……”润生说完这话,就又回到他挖地的地方去了。‎ 润生的姐姐叫他有什么事呢?而且还叫他到她二爸家去!‎ 这使他感到惶恐不安——润生他二爸是县革委会的副主任,在县上可是一个大人物。不过,他对润生的姐姐润叶倒怀有一种亲切的感情。润叶姐不管对村里的什么人都特别好。而最主要的是,润叶姐小时候和他大哥一块耍大,又一起念书念到小学。后来润叶姐到县城上了中学,而哥哥因为家穷回村当了农民。润叶姐在县上的城关小学教了书,成了公家人,每次回村来,还总要到他们家来串门,和哥哥拉家常。‎ 按说,润叶姐要求他的事,他都应该按她说的做。但现在叫他到她二爸家去吃饭,他倒的确有点惶恐和为难了。他想到他穿这么一身破烂衣服,要跑到尊贵的县领导家里去做客,不由得一阵阵心跳耳热。‎ 学校马上要开饭的时候,孙少平还是拿不定主意。他想他如果不去,就太对不起润叶姐了。如果去,他又感到有点惧怕。他突然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先不去润叶姐二爸家吃饭。等他在学校吃完饭后,过一段时间,他直接到城关小学去找润叶。这样既见了润叶姐,又可以不去她二爸家。‎ 孙少平这样想着,拿着两个黑馍走到了他宿舍的门口。他在门口一下子愣住了:他看见润叶姐正坐在他宿舍的炕边沿上——显然在等他回来。少平一下子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倒是润叶姐走上前来,仍然笑着说:“我让润生叫你到我二爸家去,你怎么不来呢?”“我……”他不知说什么才对。‎ 润叶姐敏捷地一把从他手里夺过那两个黑馍,她把馍放在他碗里,说:“走,跟我吃饭去!”“我……”少平还没反应过来,只好跟着润叶姐起身了。‎ 他一路上跟着润叶姐进了县革委会的大门,进了她二爸家的院子,润叶让他坐在一个方桌前,接着就出去为他张罗饭去了。现在他一个人坐在这陌生的地方,心还在咚咚地跳着。两只手似乎没个搁处,只好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膝盖上。‎ 不一会,润叶便端着一个大红油漆盘子进来了。他赶忙站起来。润叶把盘子放在方桌上,然后把一大碗猪肉烩粉条放在他面前,接着又把一盘雪白的馒头也放在了桌子上。她亲切地用手碰了碰他的胳膊,说:“快坐下吃!我们已经吃过了,你吃你的,我出去刷一下碗筷。不要怕,好好吃,我知道你在学校吃不好……”她拿着碗筷出去了。‎ 孙少平的喉眼骨剧烈地耸动起来。肉菜和白馍的香味使他有些眩晕。他坐下来,拿起筷子,先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什么也不想了,闷着头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感谢润叶姐把他一个人留在这里,否则他吃这顿好饭会有多别扭!等到他放下碗筷,才意识到自己吃得太多太快了。‎ 这时候,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 现在,润叶姐把他送到了学校的大门口。她站定,说:“你快回去……”说完这话后,便从自己的衣袋里摸出个什么东西,一把塞进他的衣袋,旋即就转过身走了。走了几步她才又回过头说:“那点粮票你去换点细粮吧……”‎ 少平还没有反应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润叶姐就已经消失在坡下的拐弯处了。他呆呆地立在黑暗中,把手伸进自己的衣袋,紧紧地捏住了那个小纸包。他鼻子一酸,眼睛顿时被泪水模糊了……‎ ‎(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示了黄土高原极具地域特色的场景,让读者从中了解到特定时代中人物的社会活动。‎ B. 小说第一段的环境特点是“一片荒凉",结尾的景色却变得美好起来。这一转变暗示了孙少平到润叶她二爸家吃饭前后从惶恐不安到轻松感动的心理转变。‎ C. “两只手似乎没个搁处,只好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膝盖上”,这一动作描写既表现了孙少平内心的紧张,又暗示了他性格木讷。‎ D. “肉菜和白馍的香味使他有些眩晕”,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孙少平对近在眼前的“美味”的渴望和不知所措。‎ ‎8. 小说中多次出现环境描写,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7. C 8.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故事氛围。开头描写气候转暖,春意渐浓,暗示故事氛围由低沉转为明朗。②以环境变化暗示人物心理转变。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暗示孙少平暂时从苦难的生活中走出,内心由惶恐不安渐趋温暖欢快。③突出小说主题。物质的贫穷因人情的温暖而变得不可怕;天气的寒冷终将结束,万物复苏后,人们也将获得精神的力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浏览选项,带着选项当中的信息去阅读文本;其次要简要分清“内容理解类”选项和“鉴赏评价类”选项,将选项当中提到的信息和原文作比对;再次,本着“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选出题干中要求的选项。‎ C项,“这一动作描写既表现了孙少平内心的紧张,又暗示了他性格木讷”理解错误,原文中说孙少平 “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心还在咚咚地跳着”,手“似乎没个搁处”“只好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膝盖上”这一动作描写能看出孙少平心情紧张,手足无措,而并不是暗示他的性格木讷。‎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置来分析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本题中,“惊蛰过后很长一段日子,尽管节令也已经过了春分,但连绵的黄土高原依然是冬天的面貌。山野里草木枯黑,一片荒凉。只是夜晚的时间倒明显缩短了”“一直到了四月初,清明节的前一天,突然刮起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黄风。风刮得天昏地暗,甚至大白天都要在房子里点亮灯。以后紧接着的几天,气候突然转暖了。人们惊异地发现,街头和河岸边的柳树不知不觉地抽出了绿丝;桃树、杏树的枝头也已经缀满了粉红的花蕾。如果留心细看,那向阳山坡的枯草间,已经冒出了一些青草的嫩芽”,这是开篇的环境描写,说明是仲春时节,气候转暖,春意渐浓,暗示故事氛围由低沉转为明朗。“这时候,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这是结尾的环境描写,表明天气的寒凉终将结束,万物终将复苏,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进行对比,以景物变化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暗示孙少平从苦难的生活中走出,内心见趋温暖,重获青春活力;更是以景物明暗变化突出升华了小说的主题,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一颗上进的心,最终会战胜物质的贫穷,实现心中的美好的理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穀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宁以春秋穀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 初/宁以春秋穀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 初/宁以春秋穀梁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 初/宁以春秋穀粱氏未有善释/遂沉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解褐”,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 “庠”“序”皆为古时候学校的名称,后来“庠”“序”连用,泛指学校。‎ C. “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 D. “太常”,职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 ‎11.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B. 范宁热心教育。范宁崇尚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C. 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D. 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被免官闲居于丹杨,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12. 翻译句子 ‎(1)(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课内句子翻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9. B 10. C 11. C ‎ ‎12. (1)简文帝做丞相时,想要征辟范宁(做属官),被桓温劝阻,于是这件事就被搁置不办了。‎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道理反复陈述给百姓听。‎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中,这句话的大意是:“当初,范宁因为《春秋谷梁传》没有好的注本,于是深入思考多年,为《春秋谷梁传》做了《集解》。《春秋谷梁传集解》这部书义理精密详实,被天下人看重。不久徐邈又为《春秋谷梁传》做注,世人也很称赞。”“积年”是“多年”的意思,“沉思积年”就是“深入思考多年”,句意完整,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项;“精审”的主语是“其”,也就是前文的“集解”,因此“其义精审”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C项。‎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典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重要的是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相应的典故。其次,在做题时,要善于联想,根据选项中的关键信息回顾、联系相关知识点。最后,是要擅用排除法,将确定错误的选项排除,再考虑、判断剩下的选项。‎ C项,“加《论语》为‘六经’”说法错误。“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 C项,“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说法错误。文中并未提到范宁指斥王国宝。‎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固定短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补,最后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做好翻译题,一要结合语境即语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 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1)“为”:担任;“辟”:征辟;“为……所”:表被动;“讽”:劝阻;“寝”:搁置.(2)“庠序”:学校;“谨”:认真从事;“申”:反复陈述;“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点睛】文言文的断句可以遵循下面几个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段,分层次。先通读所给文段或画线语句,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给定语句的内容划分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第二步,寻找标志,细切分。(1)查名词、代词、动词,定主语、谓语、宾语。(2)找对话词语:“曰”“云”“言”,定说话区域。(3)找虚词:辨句首、句中、句尾虚词位置。(4)查句式:定语序,防误断。(5)看对称,定上下句。(6)析修辞,定语句断点。第三步,通读文段,查连贯。反复诵读断后文段,检查所断文段是否语意贯通,符合语法规范。对个别疑难之处,可再次根据上下文及断句的技巧进行推断。‎ 参考译文:‎ 范宁字武子。从小就专心好学,博览群书。简文帝做丞相时,想要征辟范宁做属官,被桓温劝阻,于是这件事就被搁置不办了。所以在桓温在世期间,范宁兄弟没有一个在朝廷做官的。当时的人竞相宣扬清谈虚无的玄理,儒学影响日益衰颓,范宁认为这种风气开始于王弼、何晏,王、何两人的罪过超过了桀与纣。(范宁)于是撰文说:“王何两人贪图天下人都赞美的虚名,凭借富贵人家的傲慢与荒诞,画魑魅来夸耀自己的机巧,鼓动天下人把不遵礼法作为习俗。郑国音乐扰乱了纯正的音乐,善于诡辩的言论颠覆国家,确实有这样的事情啊!”范宁崇尚儒学贬抑玄学,大都像这样。桓温死后,(范宁)才走入仕途,担任余杭县令。范宁担任余杭县令期间,兴办学校,教育学生,廉洁立身、躬行礼法,崇尚儒学的人没有不尊崇他的。过了一年,余杭的风俗教化大为改观。自从中兴以来,崇尚儒学、重视教化,没有比得过范宁的人。后来朝廷征召他,授予他中书侍郎的职位。范宁在中书侍郎任上,提出了很多有好的建议并否定了很多不好建议,对国家政治很有帮助。孝武帝非常喜欢文化学术,(范宁)很被孝武帝亲近喜爱,朝廷有疑难议事的时候,(孝武帝)就向范宁咨询。范宁指摘朝廷大臣的缺点错误,都直接了当地说,没有任何避讳。王国宝是范宁的外甥,因为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害怕不被范宁所容忍,就挑拨范宁和皇帝的关系,范宁因此被皇帝疏远。范宁请求补任豫章太守,皇帝说:“你不适合担任豫章太守,为什么急着去亲自体验死亡呢?”范宁不相信占卜,坚持请求去补任豫章太守。范宁在豫章又大兴学校,派人到交州购买磬石以供修建学校所用,并改革旧有的制度,不拘泥于常规。从远近各地来豫章求学的有一千多人,这些人的耗费全都出于范宁的私人俸禄。范宁又将本郡的四姓子弟全都召集到学校来做学生,督促他们读《五经》。范宁又修筑学台,学校的功能更加齐备。江州刺史王凝之向朝廷弹劾范宁,说:“豫章郡占了江州的一半。豫章太守范宁在朝廷做官参与机要,在地方做官担任大郡的长官(可见朝廷对范宁的信任),但是范宁却无所顾忌地做奢侈污浊之事,所作所为不合法度。郡城先有六座城门,范宁全部改建成层楼,又修建两座城门,加上以前的城门,豫章郡现在一种有八座城门。范宁还建造了七所私宅……希望将臣的这份奏章下发给太常寺讨论,按照礼法将范宁判罪。”皇帝下诏说:“汉宣帝说,‘可与之共同管理天下的,是优秀的郡守’,如果范宁真的像王凝之奏章中所说的那样,怎么还可以继续担任郡长官呢!”范宁因此被判罪接受惩处。范宁的儿子范泰当时为天门太守,弃官(为范宁)申诉。皇帝认为范宁所致力的只有儒学,这件事拖延了很久都没有判决。(后来)恰好碰上大赦,范宁就没有被判罪。范宁免官之后,定居在丹阳,仍然勤于经学,一年从头到尾毫不懈怠。范宁六十三岁时,在家中去世。当初,范宁因为《春秋谷梁传》没有好的注本,于是深入思考多年,为《春秋谷梁传》做了《集解》。《春秋谷梁传集解》这部书义理精密详实,被天下人看重。不久徐邈又为《春秋谷梁传》做注,世人也很称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那,奈何。‎ ‎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 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胜过对百姓的关注。‎ C. 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4. 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3. B 14. 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胜过对百姓的关注”说法错误。颔联中“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并不是“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和“对仕途的关心胜过对百姓的关注”。‎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 本题中,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但平生不是“为郎”,就是“出守”,这在诗人看来是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其中包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这体现了诗人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颔联中“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这体现了诗人虽不能得到重用,但却能关心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诗人悲叹岁月如流,光阴荏苒,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写出了时至暮年,处境维艰。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恰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这首诗向故友倾诉情怀,概括了诗人的一生,真实地传达出一个关心国事却有志难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蜀道难》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到了杜鹃夜啼。《琵琶行》中写到杜鹃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锦瑟》也有一联提到杜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3)《师说》中韩愈认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廉颇的典故表现词人的报国之心、壮志难酬的忧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又闻子规啼夜月 (2). 愁空山 (3). 其间旦暮闻何物 (4). 杜鹃啼血猿哀鸣 (5). 庄生晓梦迷蝴蝶 (6). 望帝春心托杜鹃 (7). 而神明自得 (8). ‎ 圣心备焉 (9). 闻道有先后 (10). 术业有专攻 (11). 谈笑间 (12). 樯橹灰飞烟灭 (13). 廉颇老矣 (14). 尚能饭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啼”“暮”“猿”“明”“攻”“樯橹”“颇”“尚”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018年7月下旬,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 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    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    , 其影响可见一斑。 ‎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沿途国家正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 。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    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B.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C.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D.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远见卓识 大展拳脚 初露雏形 星罗棋布 B. 高瞻远瞩 大展拳脚 崭露头角 雨后春笋 C. 高瞻远瞩 摩拳擦掌 初露雏形 雨后春笋 D. 远见卓识 摩拳擦掌 崭露头角 星罗棋布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B. 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C. 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D. 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答案】16. D 17. C 18. B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注意前后句的暗示与限制,前面的句子中“跨越时空”暗示应该先讲时间“承接古今”,再说空间“连接中外”,排除选项AB,括号后面的句子先说“古丝绸之路”后说“时代潮流”,这暗示应该是“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排除选项B。‎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处,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远见卓识: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二者都是有远见的意思,但侧重点和用法有差别。“高瞻远瞩”侧重强调看问题的高度,常做状语和定语;“远见卓识”侧重看问题的深度,常做主语、宾语。此处的语境是指一个眼光远大的战略构想,做定语,故选“高瞻远瞩”。‎ 第二空处,摩拳擦掌:形容做事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大展拳脚: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摩拳擦掌将来时,侧重事前振奋状态;大展拳脚进行时,侧重事中发挥才智。比较语境,这里是形容那种振奋的状态,故选“摩拳擦掌”;‎ 第三空处,初露雏形:事物刚刚显露出初步的规模或模型,还未定型。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根据使用对象,这里是说它们显露出雏形,不是形容人,故选“初露雏形”;‎ 第四空处,雨后春笋:春雨之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生事物大量地涌现出来。常作状语、宾语。褒义词。星罗棋布:像天上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散布着。形容数量多,分布广。常作谓语、定语。中性词。根据语境含义,侧重好的,故选“雨后春笋”‎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例句有两种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在……下”与“使……”的结构组合,导致句子缺少主语;二是不合逻辑,前面的“五年来”是过去完成时,而画线句子“将使……”是将来时,时态矛盾。‎ A项,结构混乱,前面句子没结束,缺谓语和宾语,后面又是一个句子;且将来时态与前后文时态不符。‎ B项,正确。‎ C项,将来时态与前后文时态不符。‎ D项,成分残缺,“在……下”与“使……”的结构组合,导致句子缺少主语。‎ 故选B。‎ ‎【点睛】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思是约定俗称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就会导致理解不确切,由此而造成的运用错误,就属于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义,或中性,或贬义。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19.下面是我校16届“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字(含标点符号)。‎ ‎【答案】成人仪式教育活动拟于5月4日举行,该活动分为前期准备和仪式过程两部分。前期准备包括制作家长邀请函和设计成人纪念章。成人礼的仪式过程依次安排:升国旗、唱国歌,亲情互动,集体宣誓,校长致辞和通过“成人门”等五项活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属于语言运用题中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是一道图表类构思框架图,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成人仪式教育活动”,主要的要素有制作家长邀请函和设计成人纪念章,升国旗、唱国歌,亲情互动,集体宣誓,校长致辞和通过“成人门”等活动,根据框架图分析之间的关系。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是概括图文反应的内容,针对反应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类型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成人仪式教育活动拟于5月4日举行,该活动分为前期准备和仪式过程两部分。前期准备包括制作家长邀请函和设计成人纪念章。‎ 四、名著阅读积累(一空一分,9分)‎ ‎20.《红楼梦》中,________为爱情流尽了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________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人空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说的是________,她善弄权术,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________,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答案】 (1). 林黛玉 (2). 贾宝玉 (3). 王熙凤 (4). 尤二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在平时注意阅读、理解名著内容,准确把握名著的写作线索和其中的主要情节。其次是要理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能熟练掌握人物的言行和主要事迹,对人物作出准确评价。最后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住名著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本题中,根据原著,第(1)空,贾宝玉、薛宝钗大婚时,林黛玉泪尽而逝,为爱情流尽了最后一滴眼泪。所以此处应填“林黛玉”第(2)空,家族衰败后,宝玉所欣赏的女子们死的死,散的散;自身又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薛宝钗结婚,致使林黛玉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越发唬得他疯疯傻傻。为了报答天恩祖德,也为了尽快了却尘缘,他以高魁贵子重振家业。最后情极而毒,悬崖撒手,跟随一僧一道出走,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人空门。所以此处应填“贾宝玉”。第(3)空,《红楼梦》用极浓笔调写了王熙凤的出场,那是先写她爽朗的笑声与不受约束的语言,后才写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刻画了一个笑里藏刀、极有计谋的凤姐形象。所以此处应填“王熙凤”。第(4)空,王熙凤逼死的是尤二姐。在这件事上,先是竭力塑造自己贤良的假象,其目的在摘掉“妒”的帽子,在宗法礼教上占得一个“制高点”,让贾府这个小封建社会中地位最高的裁决者贾母、王夫人等人把立场都倒在她这一边,使她夺得了这次战争的主动权,这就给了她隐瞒众人随意支配尤二姐命运的权力。其次,她又调动一切手段,把尤二姐置于名教罪人的地位,揭发尤二姐“淫奔”的老底。再次,她“借剑杀人”,不单是假手秋桐之流,更是凭借着全部封建宗法的权力和舆论机制。所以此处应填“尤二姐”。‎ ‎21.《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________所著的一篇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名叫________,他在第_____天时又驾着小船驶向大海,在海上孤立无援时想到小男孩_____,曾不下_____次说到“但愿那个男孩在就好了”,这是老人对友情和帮助的渴望。‎ ‎【答案】 (1). 海明威 (2). 桑地亚哥 (3). 85 (4). 马诺林 (5). 9‎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在平时注意阅读、理解名著内容,准确把握名著的写作线索和其中的主要情节。其次是要理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能熟练掌握人物的言行和主要事迹,对人物作出准确评价。最后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住名著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本题中,《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这篇小说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真正的硬汉”,是“生命英雄”的象征。在面对种种困难的时候,勇于向人类生命的极限挑战。他具有顽强的毅力,在出海84天后一无所获,仍旧在第85天仍旧出海,经历漫长的等待,终于在第85天看到了希望——遇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他具有坚强的斗志,与大马林鱼三天三夜顽强的搏斗,与鲨鱼勇敢的斗争;他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他在逆境中敢于克服种种困难。老人的这些精神是永恒的,即使他死去,他的精神会永远存在,沉睡的身体,依旧挡不住顽强的精神与是世界的对峙。《老人与海》通过对圣地亚哥这个人物的描写,赞扬了具有顽强意志力,不屈服于失败的人类。‎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易中天教授在《闲话中国人》中说,人生有三“得”,即:学习时沉得住气,成功后弯得下腰,失败时抬得起头。这三“得”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对上述“三得”,你有何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一得”,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参考范文:‎ 抬头面对失败 失败总是不讨人喜欢。人们往往逃避失败,可即使是令人羡慕的成功者的身后也有走过失败的路。既然这样,何不微笑着面对失败?‎ 美国令人闻风丧胆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曾两次被西点军校拒之门外,流行歌坛的无冕之王猫王曾被开除出剧团,韩国当红的人气天王Rain曾无数次被“你长得太丑”这句话拒绝,而现在中国流行乐坛的周杰伦成名前更是饱受失败的打击……现在,这些曾经的失败者们无一不站在成功的制高点上为人们所铭记。是什么令他们走出失败的深渊?微笑,是微笑改变了一切。我指的微笑不仅仅是一个表情,而是包含这个表情背后的乐观和坚毅。无论是麦克阿瑟还是周杰伦,他们为了梦想,付出着无数的努力。他们将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遇到的磨难化作了一个个灿然的微笑,用乐观的心态迎接每一次失败的打击。于是命运终于垂青了他们,赐予他们与微笑等值的荣耀。‎ 失败不会是一个人永远的烙印。渺小与伟大,断裂与永恒,瞬间与历史,全在于你面对失败的态度。悲观者说:“成功太难了,我做不到。”于是愁眉苦脸无精打采地将命运交付给时间;乐观者说:“失败有什么 可怕的,我能行!”于是笑容可掬斗志昂扬地挑战命运。时间对于二者不同的态度,给出了最公正的判决:悲观者还是失败,而乐观者获得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失败,与其消极等待春暖花开,不如拗腰而起笑脸相迎。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从心理上给自己减压,不会被失败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其次,有了精神支柱,微笑化作动力来征服失败。这两点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你始终保有自信心,不为失败击溃。像诗人汪国真所说:“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微笑着面对失败,微笑着面对生活,有一天你一定能发现,笑- -笑,没有什么烦恼抛不开。‎ 微笑是人生路上独具特色的风景,常有自然之微笑则是一种气度和胸怀。用微笑去欣赏失败,仿佛用蜡笔为白纸着上色彩;微笑是成功的花,成功是微笑的果,花开了,果才会孕育。即使有一天成功没有降临你的果园,你也不要气馁,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菌子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你也应当这样想:成功还没有来,但是微笑的我已经嗅到了成功的气味。‎ 微笑着面对失败,如同梧桐的碎片投入火中发出的烈烈绝响,这才是成功的至高境界。‎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是一篇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它仅仅只是提供了一段材料,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广。一般来说,首先要研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初步理解材料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找出材料的中心句,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1.‎ 审题:这篇作文,首先要注意每一个“得”前面的限定语:“学习时”“成功后”“失败时”,这三个限定语既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如“学习时”),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一些诸如成功与失败的人生态度方面的问题。其次,为了防止学生以材料为纲而拼凑成文,只要求学生写其中“一得”,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这篇作文,首先要围绕限定语来写作。如果写第一“得”,只要是写学习时要沉得住气,如记叙学习时沉住气的表现或具体做法,如能拒绝诱惑,能心无旁骛,能放下包袱,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等;或论述为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沉得住气的原因、意义等。如果写第二“得”,只要限定在“成功后”这个特定的语境下讲“弯得下腰”,第“二得”实际是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对待成功的问题,“成功后弯得下腰”可以理解为“不过分沉醉于暂时的成功而停止不前,仍需‘弯得下腰’继续前行”,或成功后不能自负、自傲,甚至功劳独揽,否则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如果写第三“得”,只要限定在“失败时”,论述为什么要“抬得起头”,或阐述如何“抬得起头”.或记叙“抬得起头”的表现即可。‎ ‎2.参考立意:①拒绝诱惑,放下包袱;②端正心态,重视沉淀;③耐得住寂寞,厚积薄发;④不满足所得,砥砺前行;⑤积极进取,摒弃自满;⑥不屈不挠,坚韧有为;⑦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3.行文结构:文章选取了“失败时抬得起头”的角度来进行写作,开篇明确地提出论点“微笑面对失败”,接下来以麦克阿瑟、猫王、Rain、周杰伦为例,论述了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打击、将磨难化作微笑的合理性。然后谈到了“微笑面对失败”的意义,最后论述了微笑面对失败是一种气度和襟怀,用托尔斯泰的话作结,重申观点,回扣题目,总结全文。‎ ‎4.写作素材:‎ ‎(1)伽利略好奇善问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因此,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必须有好奇之心,善问之意。‎ ‎(2)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 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4)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他失败了很多次,当他用了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助手劝他停止实验放弃发明,面对失败挫折他继续坚持,经过几千多次的实验终于成功了。 ‎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他失败了很多次,当他用到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助手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经变得渺茫,还是放弃吧!”但爱迪生却说:“到现在我的收获还不错,起码我发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最后,他经过六千多次的实验终于成功了。 ‎ ‎(5)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1.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2.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3.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4.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5‎ ‎.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6.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