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年春期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一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8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 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 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多角度地体现 中华智慧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中国历史上思想学派众多,各有持论,各有辉煌,虽有差异, 但不是彼此隔绝。《易传》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天下同归而殊途, 一致而百虑。”和而不同,海纳百川,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 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最关注的是现世而非来世,是人间 而非天堂——它是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中国历来不是政教合一、皇权与神权共治的国 家。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是依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而非神谕或上天启示。 在中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历代思想家的学说主要是现实的智慧,而无关来世。范仲淹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的都是这种世俗精神、人世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并非没有超越性和神圣性。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 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 “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 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中华民族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也没有宗教殉教 者、没有对宗教战争杀戮者的赞美,有的则是对为国牺牲者的歌颂。屈原的《九歌·国殇》 - 2 - 就是对战死沙场的勇士们的歌颂,“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中国人看待世界、 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中华文化是极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文化,一部中华文化史,同时是一部中华文化思想创 造史。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作出自己的贡献,如积 土为山,汇河成海。在中华文化史上,不同时代各有特色和高峰,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各 个时代都有各自作出突出贡献的思想家和传世经典文本。至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 曲、明清小说,都是代表自己时代性的文化珍品。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时代性特征,中华文 化的生命力,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一种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躯体。在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无创造性,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当代 文化,不会拥有足以自信的文化底气。文化遗产是历史,它代表先人的创造和智慧。一个民 族的文化不仅要源远,还要流长;不仅要根深,还要叶茂;不仅要有传统性,还要有现代性。 因为传统文化遗产能否保存,能否发挥它泽被子孙后世的作用,不能只依靠祖先的荫应,而 应该是后世子孙的继承、发展和创造。历史证明,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怎样丰富,后代都不可 能坐享其成。这是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告诉我们的真理。文化自信的 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更有赖于现实的灿烂。 (摘编自陈先达《论文化自信的底气》)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量非物质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构成,它多角度体现了中华智慧的全面、丰富。 B. 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集中体现了思想家的智慧和上天启示于一体的特点。 C. 中华文化没有宗教殉教者,没有对宗教战争杀戮者的赞美,而是有对为国牺牲者的歌颂。 D. 北非、西亚等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启示人们: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只会导致国运衰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两个角度,阐释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文化的特质的中心。 B. 第二段阐释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关注现实与当下。 C. 第三段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证等论证方法,阐释了中华文化具有超越“小我”的特性。 D. 作者第四段指出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有赖于现实的灿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各个流派坚持自己独有的观点,彼此观点截然不同。 B. 传统中华文化是人的文化,历代思想家的学说主要是现实的智慧、世俗情怀,无关来世。 C. 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想发挥泽被后人的作用,离不开后人的继承、发展和创造。 - 3 - D. 一个国家仅有文化遗产,不能创造与时代相符的当代文化,也不会有自信的文化底气。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 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 找细微的差别。A 项,“大量非物质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构成”曲解文意,原文为“祖 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B 项,“集中体现了思想家 的智慧和上天启示于一体的特点”错,原文为“是依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而非神谕或上 天启示”。D 项,“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只会导致国运衰微”属主观臆断,强加因果关系。故 选 C。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论据作用和 论证方法的正确使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然后认真思考论据的作用和论证方 法的合理使用。C 项“第三段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证等论证方法”错,并没有采用“比喻论 证”。故选 C。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 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 的差别。A 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学派精彩纷呈”缺少“在发展的早期”的限制,且“各个 流派坚持自己独有的观点,彼此观点截然不同”于文无据,过于绝对。故选 A。 点睛:理解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 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 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 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 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 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 项对照,辨明正误。 - 4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5 年 1 月,习近平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他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 个月后,习近平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化好 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 2020 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 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习近平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 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 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中国的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 任务。最新数据显示,按照中国扶贫标准,到 2013 年底中国还有 8249 万农村贫困人口,贫 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因 此需要给更多的关注和帮扶。 习近平指出,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 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 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摘编自 2017 年 3 月 11 日“人才网”) 材料二: 近年来,各地通过强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给贫困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但是,相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期盼群众早 日脱贫的焦急心情,一些群众就显得比较“淡定”。甚至希望扶贫工作能够长期保持,让自 己多享受一些“免费的午餐”。 这种甘愿苦熬不愿苦干、不肯脱贫,乃至患上了“等靠要、不达目的不脱贫”的“精神 贫困”症的情况,不仅令人担忧,同时也引人深思。 据了解,只要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可以享受精准扶贫贴息贷款、危房改造、异地搬 迁或自建自购住房补贴等政策。被列为重点帮扶的贫困村群众,都希望能享受到这一“免费 的午餐”。绝大多数群众在轮流充当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完政策红利,得到一定实惠后, 才愿意成为“脱贫光荣户”。 另据了解,除了对低保“你争我抢”,低保养懒汉和低保金被侵吞的现象也令人忧心。 - 5 - 有一个单身汉被确定为“五保户”后,不愿住进养老院,而要求政府给他无偿盖三间砖 瓦房,不盖就动用上访手段。有一个李姓村民靠低保金度日,因为缺乏致富信心,每次低保 金下发后都是痛醉一番。没几天就吃光花光。 由于低保成了“福利”,人人都想“争”,加之基层工作具体而复杂,因此很多不知情 的人,对村干部误会很深,稍有不满意就找茬谩骂。同时,村民因为争抢低保矛盾尖锐,不 仅影响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村庄的“精神贫困”。 (摘编自 2016 年 12 月 12 日“人民政协网”)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 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 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目前,全国还有 3000 万人未脱贫,与过去的贫困人口不一样,这些属于最难脱贫的人口, 有的难脱贫并不是没有能力脱贫,而是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决定了很多人脱贫动力不足。 因而,如何通过引进先进文化和一些制度,促进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成为下一步完成脱贫任 务的关键所在。 (摘自 2017 年 12 月 22 日《21 世纪经济报道》) 4. 下列关于对扶贫攻坚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后,习近平适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意义重大。 B. 扶贫开发是一项让老百姓“笑”的好政策,它可以加快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有利于国计民生。 C.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贫困 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D. 扶贫工作的冲刺期要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特 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揭示了扶贫开发攻坚的重大意义,并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材料二 分析了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深思。 B. 材料二中列举单身汉和李姓村民的例子,意在说明低保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说明脱贫 要靠实干、政府不养懒汉的道理。 - 6 - C. 精准扶贫出现了一“热”一“冷”的尴尬局面,政府期盼群众早日脱贫,而群众显得比较 “淡定”,消极等待,希望不劳而食。 D. 面对贫困不要有任何畏难情绪,只要我们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 善谋实干,就能摆脱贫困。 6. 怎样才能让我国的贫困人口真正早日脱贫,走上富裕之路?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C 6. ①首要任务是精神扶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应将精神脱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 中之重,让贫困户树立脱贫之志掌握脱贫知识。②干群相互理解,确保通力合作。要激发贫 困人口的脱贫意识,而不是政府强压强逼。③摸清贫困对象,扶持“精准到位”。扶贫资金、 扶贫物质、扶贫政策等要好钢用在刀刃上。④对于特殊地区,通过引进先进文化和制度,促 进贫闲人口主动脱贫。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 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 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关于对扶贫攻坚的意义的理解,A 项, 结合材料一“习近平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化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 人口,到 2020 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 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分析可知,应是习近平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 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之后,“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故选 A。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 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 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 题干的选项。C 项,结合材料二内容“但是,相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期盼群众早日脱贫 的焦急心情,一些群众就显得比较‘淡定’”分析可知,显得比较“淡定”的只是“一些群 众”,而非全部。故选 C。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 位,概括文意作答。怎样才能让我国的贫困人口真正早日脱贫,走上富裕之路,结合文本内 - 7 - 容分析。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 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 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分析 可知,首要任务是精神扶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干群相 互理解,确保通力合作。结合“只要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可以享受精准扶贫贴息贷款、 危房改造、异地搬迁或自建自购住房补贴等政策。被列为重点帮扶的贫困村群众,都希望能 享受到这一‘免费的午餐’。绝大多数群众在轮流充当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完政策红利, 得到一定实惠后,才愿意成为‘脱贫光荣户’”分析可知,摸清贫困对象,扶持“精准到位”。 结合“有的难脱贫并不是没有能力脱贫,而是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决定了很多人脱贫动力 不足。因而,如何通过引进先进文化和一些制度,促进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成为下一步完成 脱贫任务的关健所在”分析可知,对于特殊地区,通过引进先进文化和制度,促进贫闲人口 主动脱贫。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 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 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 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擀面条 郝东 到洛阳出差一周了。下午忙完,我便决定回趟老家。夕阳的余光游走在城市楼房的轮廓 中,呆板的大街上车来人往。我不喜欢城里的热闹,会吓跑夕阳,家里这时候,风是轻的, 田野是静的,夕阳是害羞的。 大巴车只到镇上,离老家还有十里路。一下车就听到有人喊我,是父亲。父亲一手接过 我行李,一手拿着手机说话:“接到了,接到了,我们就回来。”说罢把电话递给我。电话 里母亲问我晚饭想吃什么,我说:“妈,我想吃你擀的捞面条。” 门前小土坡在夜色下显得有些陌生而拘谨,似乎把我当成远方客人。刚一进门就看到母 亲正朝着门口快步走来,她打量着我一直笑,拉我进屋。 “快坐下,坐车很难受吧?”母亲像个得到心爱玩具后的孩子般兴奋,我便坐在沙发上。 “去洗洗手吧,一路上出汗多”,我刚要起身,母亲又赶忙示意我别动,对我说:“我 - 8 - 给你端来,你别起来。”不等我回话,转身到院子里了。 母亲端来水,递给我毛巾,转身又小跑着到厨房去了。我知道母亲在给我做捞面。记得 初中时一天上午放学,由于母亲忙农活做饭晚了,我一生气准备不吃饭就上学去。母亲也是 这样让我坐着,转身小跑到厨房为我做捞面。 吃了无数次母亲做的捞面,但从没认真看过她擀面条的样子。想到这里,我轻轻来到院 子里,厨房门开着,我站在离厨房几米远的地方,正好可以看到母亲。 厨房里装的还是以前那种白炽灯,夜色包围下加上腾空的水蒸气,白炽灯散发的昏黄光 线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母亲就在灯下,正用擀面杖擀面,擀面杖很粗大,她似乎要用很大的 力气。面团在前后滚动的擀面杖下由崎岖粗糙变得慢慢平整,终于像一张纸一样平铺在案板 上。就像从小到大我走过的路,多少荆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铺平。 我想母亲以前肯定也是这样擀面条,唯一变化的是她双手,曾经也是白嫩光滑,如今粗 糙布满老茧。母亲突然抬头看到我了,急忙出来,问我是不是饿的受不住了。 我慌忙之间连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只对她摇摇头,不再看她,一个人回到屋里,坐下 等着。 不一会母亲就端着一大碗捞面走进来,我起身要去接,她大叫:“你别动,碗很烫。” 我便又坐下来。她把碗放在我面前,递给我筷子,催着我赶紧吃。 母亲总是这样,吃饭时候总要催促我趁热吃。以前听到她催,心里总是一阵怨气,偏慢 吞吞不紧不慢,任由她唠叨。今日我却立即端起碗拿起筷子,夹起面条送到嘴里。 “别那么大口,小心烫着。” 我点点头。 “对对,放点醋,这样好吃,我去拿。” 母亲一边自语一边又转身去厨房拿来醋,给我碗里倒。 “怎么样,淡不淡,再放点盐?” 我摇摇头。 “吃肉啊,那是我专门放面里的,快吃!” 我夹起一块肉吃在嘴里,她这才算满意,站在一边看我吃。我没有劝母亲去吃饭,因为 我知道,我没吃完,她不肯去。 一碗面吃完,汗水顺着脸颊淌下,这捞面味道,一半在嘴里,香而纯,另一半在心里, 有点酸楚。一小滴液体流进嘴里,涩涩的,咸咸的,不知道是汗,还是我眼角渗出的泪。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9 - A. 文章开头寥寥数语,通过热闹的城市和宁静乡村的对比,写出了“我”对乡村的思恋。 B.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如叙家常,从平常而又琐碎的生活小事中写出的真实的感受却能打动 人。 C. “我”端起碗吃面时对以前故意跟母亲作对的回忆,既有对少不更事的自责又有现在对亲 情的珍惜。 D. 母亲在“我”回家后为我端洗脸水,站在一边看我吃面,这些地方都流露出母亲和我的隔 膜。 8.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面团在前后滚动的擀面杖下由崎岖粗糙变得慢慢平整,终于像一张纸一样平铺在案板 上。就 像从小到大我走过的路,多少荆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铺平。 9. 文章以“一碗擀面条”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7. D 8. 用比喻的手法,把被母亲擀薄的面皮比喻成纸,形象地写出了在母亲用 力而又耐心地擀出的面皮的光滑和细腻,又把平整的面皮比喻成我走过的路,真实地写出了 母亲为了我的顺利成长所付出的艰辛。 9. ①“一碗擀面条”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一碗擀面条”既指母亲亲手擀出的满足 我口腹之需的“香而纯”的面条,又借指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处不在的亲情母爱, 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 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 项,“流露出母亲和我的隔膜”错。结合文本内容“刚一进门就看到母亲正朝着门口快步走 来,她打量着我一直笑”“母亲像个得到心爱玩具后的孩子般兴奋”“我刚要起身,母亲又 赶忙示意我别动”“母亲端来水,递给我毛巾,转身又小跑着到厨房去了”分析可知,应是 母亲对我的体贴和关心。故选 D。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 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 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 - 10 - 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 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 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 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终于像一张纸一样平铺在案板上”,用比喻修辞,把面皮比喻成纸,形象生动地写出面皮 的平整、光滑。“就像从小到大我走过的路”,用比喻修辞,把平整的面皮比喻成我走过的 路,结合“多少荆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铺平”分析,写出了母亲为我的付出,母亲在我 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本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 “文章以‘一碗擀面条’为题有什么作用”,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 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以“一碗捞面条”为题目,揭示了全文的主 要内容,写母亲为自己做捞面条,贯穿全文。结合“不一会母亲就端着一大碗捞面走进来, 我起身要去接,她大叫:‘你别动,碗很烫。’我便又坐下来”“我知道母亲在给我做捞面” 分析,“一碗擀面条”指母亲为我亲手擀出的面条;结合“就像从小到大我走过的路,多少 荆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铺平”“我想母亲以前肯定也是这样擀面条,唯一变化的是她双 手,曾经也是白嫩光滑,如今粗糙布满老茧”分析可知,是表达“母爱”,感恩母亲的寄托 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处处体现亲情母爱。还有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 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 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 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①。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 臣②,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 非忠臣。” - 11 -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 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 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 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 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 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 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③。所不去者,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注解:①枝辅:辅助。②田常、六卿之臣:田常,春秋时齐国大臣,杀简公拥立平公,自任 相国,从此齐国之政尽归田氏。六卿,指春秋后期晋国的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 魏氏六家。六卿互相争斗,晋君不能控制,最终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③城旦:秦汉 时刑罚名。白天守边防寇,晚上筑长城,刑期四年。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B. 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C. 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D. 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 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古代学官名。仆射(yè),官名。秦始置。秦代重武,以善射者掌事,故称仆射。 B. 五帝,相传上古有五位帝王,说法不一。其一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 舜。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C. 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 D. 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游街示众。黥,古代刑罚之一,脸上刺字、涂墨。 - 12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淳于越认为秦始皇拥有天下却不师法殷朝、周朝,分封子弟功臣,这是不恰当的,将 导致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 B. 李斯认为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 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这说明时代在变化,情况各不同,不必事事师法古人。 C. 李斯认为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皇帝一人,建议把秦国以外的典籍全部焚毁,以免儒生 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 D. 秦始皇同意丞相李斯的意见,下令在全国烧毁秦国以外的典籍,只留下医药、占卜、种植 之类的书,并禁止儒生们在一块儿谈议《诗》、《书》,如有违反,处以重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2)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如果突然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靠谁来挽救 危局内容呢? (2)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来为害当今,矫饰 虚言来挠乱名实。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对偶、排比、对 称的句子确定断句。如:“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一“入”一“出”为并列句式,可从“出” 前断开,排除 AD 两项。根据句意“如此弗禁”意思是“像这样却不禁止”,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 B 项;再结合本句意思:人们一听说有命令下达,就各根据自己所学加以议论,入朝就 在心里指责,出朝就去街巷谈议,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异说法以抬高自 己,在民众当中带头制造谤言。像这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 势力就会形成。句子可以断开为: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 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故选 C。 【11 题详解】 - 13 -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D 项,“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游街示 众”说法错误,弃市:死刑的一种,古代在同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一种刑法。故 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A 项,“将导致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 类谋杀君主的臣子”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 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 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 过,非忠臣。’”淳于越只是认为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 有辅佐,将乏人救授。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如(1)中“卒”,通“猝”,突然;“辅拂”,辅佐;“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 (如果)突然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以”,介词,凭借, 靠;“何以相救哉”,宾语前置句,即“以何相救哉”,靠谁来挽救危局内容呢。(2)中的 “莫”,没有谁;“一”,统一;“莫之能一”,没有人能够统一;“是以”,因此;“作”, 起;“语”,说话;“道古”,指称引古人;“以”,目的连词,来;“害今”,为害当今; “饰”,矫饰;“乱”,挠乱;“实”,名实;“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说话 都是称引古人来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来挠乱名实。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 14 -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秦始皇在咸阳宫摆设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献酒颂祝寿辞。仆射(yè)周青臣走上前去 颂扬说:“从前秦国土地不过千里,仰仗陛下神灵明圣,平定天下,驱逐蛮夷,凡是日月所 照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臣服的。把诸侯国改置为郡县,人人安居乐业,不必再担心战争, 功业可以传递万代。您的威德,自上古到现在无人能比。”始皇十分高兴。博士齐人淳于越 上前说:“我听说殷朝、周朝统治天下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辅佐自己。如今陛下拥 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 没有辅佐,靠谁来救援呢?凡事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还没有听说过。刚才周青臣又当面 阿谀,来加重陛下的过失,这不是忠臣(所为)。” 始皇把他们的意见下交给群臣议论。丞相李斯说:“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 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这并不是他们故意要 彼此相反,而是由于时代变了,情况不同了。现在陛下开创了大业,建立起万世不朽之功, 这本来就不是愚陋的儒生所能理解的。况且淳于越所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里值得 效法呢?从前诸侯并起纷争,才大量招揽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 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现在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 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百姓。丞相李斯冒死罪进言: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 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来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来挠乱名实,人们只欣赏 自己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当今皇帝已统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决定 于皇帝一人。可是私学却一起非议法令,人们一听说有命令下达,就各根据自己所学加以议 论,入朝就在心里指责,出朝就去街巷谈议,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异说 法以抬高自己,在民众当中带头制造谤言。像这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 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臣以为禁之为好。我请求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 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 去一起烧掉。有敢在一块儿谈议《诗》、《书》的处以死刑示众。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 如果知道而不举报,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和城旦 之刑。所不取缔的,是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 秦始皇下诏说:“可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 1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 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4.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 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B. 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慢慢消 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C. 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 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D. 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 “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15. 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 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描绘了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 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口,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的画面。(或诗人借助不同景物,描绘 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 求,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相关 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 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 D,“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分析有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诗歌的意象、赏析诗歌的手法、描述概括诗歌的画面的综合能力。解答此 - 16 - 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要立足理解诗句,准确把握诗歌的手法及表达效果。本题题 干问的是: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考生首先要理解颔联诗句:雨后还能看到残阳,树上的蝉都在鸣叫。颔联描写的意象是:残 阳、秋雨、鸣蝉三个意象。通过写看到的残阳和听到的蝉鸣,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 出一幅秋雨过后残阳西下,鸣蝉鸣叫的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画面。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只要考生认真研 读,仔细推敲即可准确作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 谷中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借鸟兽的啼鸣声表现环境氛围的荒凉凄清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鲛人泣泪”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发作者对美好理想的执 着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悲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其间旦暮闻何物 (4). 杜鹃啼血猿哀鸣 (5). 此情可待成追忆 (6). 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查的方向,同时要注意 理解所给情景,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字形的正确书写。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 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 千山万谷中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自问自 答的形式,借鸟兽的啼鸣声表现环境氛围的荒凉凄清的句子”“李商隐在《锦瑟》中,抒发 作者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悲哀的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豗”“壑”“惘”。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 - 17 - 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 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 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 赏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 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 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 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 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 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 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 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 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日 B. 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C. 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D. 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18.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 18 - D.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 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B.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C.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D.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奇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答案】17. D 18. C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 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 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快马加鞭”:对快跑的 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根据语境说的是部分家长热衷于“违背孩子 的成长规律”的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显然选“揠苗助长”,所以排除含有“快马加鞭” 的 AB 两项。 “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 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语境是说“很少”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 故填“屈指可数”,从而排除含有“凤毛麟角”的 AC 两项。 再看,“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语 境是讲家长的做法就是“行动和目的相反”,应选“南辕北辙”。“璀璨夺目”:光辉灿烂 耀人眼睛。“光彩照人”:用以形容人(一般形容女子)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 令人注目、敬仰。语境是修饰什么样“的星”,显然填“璀璨夺目”,从而排除“光彩照人”。 综合以上分析:D 项正确。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 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 - 19 - 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 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原句的病因之一:句式杂糅。“根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句式杂糅,这里包含两个句子结构,即“根据……”和“……显 示”,应改为“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A 项,还有句式杂糅的毛病,应排除。 原句的病因之二:成分赘余或语义重复。 “超过七成多”应改为“超过七成”或“七成多”。 D 项,语义重复未修改,应排除。而 B 项,在修改中,又造成一个成分残缺的病因。应在“科 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之前加“以”。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 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 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所补写的语句是全文的总结句,作者是从反面来说的,用了一个表假设的关联词“如果”, 后面是“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这说明“如果”后的内容是错误的做法。从文 章第一自然段,讲家长们“沉醉于‘童星制造’”,第二自然段,讲想要“早成名”,而且 “早成名”是“童星制造”的目的,所以语序上先说“童星制造”,再说“成名”。可排除 AB 两项。 第三段讲的是“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即把孩子的童年当作“快 消品”。总结句其实是对前面几个段落要点的归纳,所以补写的句子要按照段落的顺序来排 列。综合以上分析:D 项是正确的。 故选 D。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 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 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 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 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 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 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 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 - 20 - 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 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 是一种族号,①______,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②______。到 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子孙繁衍增多,各个分支除保留姓外,另外取一个称号作为 标志,这就是“氏”,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后,③______,遂称“姓氏”。 【答案】 (1). ①同姓不一定同源 (2). ②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的痕迹 (3). ③ 姓与氏合一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 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 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第一个空根 据对后文文意的理解是填写姓和氏的区别。第二个空前文说的是母系氏族,所以此处应该填 父系氏族。最后一个空根据前后文意说说姓和氏的合并。 21.下面语段是从哪四个角度来解说“物联网”的?请简要概括,每个角度不超过 5 个字。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美国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 出“智慧地球”的战略,从而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物联网的追捧。所谓物联网,就是把传感器 装备到电网、道路、桥梁、隧道、建筑、供水系统、家用电器等各种真实物体上,通过互联 网连接起来,运行特定的程序,从而达到远程控制的一种网络。它具有“网络化”“物联 化”“自动化”“感知化”“智能化”等基本特征。要实现物联网,首先离不开射频识别技 术,这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其次, 传感器技术也是关键所在,它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除 此之外,物联网还需要智能技术和纳米技术的有力支持。 (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4)_________ 【答案】①产生背景(成因),②定义(概念、内涵),③基本特征,④技术支持。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概括能力。要求概括材料解说“物联网”的四个角度。答题前先通 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内容。该段材料谈论的话题是“物联网”,逐句理解,然后分析句子 - 21 - 是从什么角度来理解“物联网”的。第一句“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交代“物联 网”产生的背景。第二句“所谓物联网,就是……”解释“物联网”的概念内涵。第三句“它 具有……等基本特征”,概括评价其基本特征。第四句“要实现物联网,首先离不开……的 有力支持”强调“物联网”的技术支持。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据近期一项中学生课外文化娱乐生活调查,中学生较为关注的“关键词”有:诗词大会、 网红、直播、智能手机、经典阅读、热播剧、动漫、手游、创客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了解的中学生生活,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文化行囊 彭丽媛说:“传统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生于斯,长于斯,浑金璞玉,天然美质。 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摄了你的魄,卒成丰富的内在。 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风度,也曾大碗喝酒,畅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经典阅读、 文化熏陶渲染、陶冶心性,养育情怀。情感丰富来源于文化的底蕴。 正如古语“玉在山而草 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风,不知不觉文化融在了品性里,成为一生的底色。 就 好比沙龙孕育了林徽因这样的奇女子,骨子里都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从文笔 下的翠翠“好似山里的黄鹿,从不想痛苦的事,从不发怒,从不伤心。”眸子里显现着山水 的灵性。这种无法否认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会让异域之人赛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养育 她的中国,带着一种文化的忧伤。武亦姝在诗词大会上的崭露头角,呈现出经典阅读的脉脉 馨香。 文化是一个人的魂魄,无论是信天游还是沂蒙小调或是闵音,都在生命里唱响。 《雅舍 谈吃》中,梁先生大谈令他魂牵梦绕的正阳楼的烤肉,薄如纸的烧饼和一鸭三吃的北平烤鸭。 老北京的文化符号连同胡同与冰糖葫芦刻到了他的脑海里,在内心中未然成杯。 抑或是叶子说她发了疯地想念南京,想念路边摊的虾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马路上油 沆气混着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将车站修在周围绿得不像话的群山。这是石头 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让生活丰富且安详。 所以说,鸿蒙之初接受教 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灵气。 传统教育中《颜氏家书》更是以“令熟读经史子集”为教育目标的,潜移默化,耳濡目 - 22 - 染,我们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或者说文化成为自我的内在。而这种巨大的影响,是夏怀骂 虫,玩物成痴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从文念念不忘的凤凰古镇,是莫言传奇魔幻的山东 高密乡。今生今世,定时和骨子里的文化白首相依,不离不弃。 而罗素感概“参差百态而幸 福本源。”那就和鲜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恒。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选准词语,形成联系,然后 进行阐释论证,在立意方面,需精准地阐释、辨析核心概念,在行文过程中能够注意阐释、 辨析概念,保证论证走向深入,避免“贴标签”现象发生。关键词的组合必须能够反映某种 现象,得出某种结论,体现某种思想,不能停留在对概念表面化的解释。可以进行的组合有: (1)诗词大会经典阅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回归经典阅读。选用这连个关键词时,切记 脱离概念,偷换概念,如将“诗词大会”偷换为“古诗词”,将“经典阅读”偷换成“读书 乐”。(2)经典阅读+游戏+热播剧;静心阅读和思考,适度娱乐。切莫让浮躁的娱乐代替经 典阅读。对于游戏和热播剧要辩证的看待,不要“一棍子打死”。(3)创客+网红+直播:培 养创新精神,拒绝低俗,活出风采。创客的“创”指创造,“客”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创 客”本指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这个词译自英文单词“Mak-er”。还 可有其他组合,只要词语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即可。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 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 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 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 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 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 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 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 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 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 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 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 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 - 23 - 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 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