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红桥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三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 1 至 6 页,第Ⅱ卷 7 至 10 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 ‎2.本卷共 11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3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近期,一档叫《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登上网络热搜。翻阅演职人员列表,不难发现这档综艺制作团队人员众多,特点却很鲜明:年轻。不仅今天的年轻人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还为传统文化奉献才智。在年轻人聚居的网络平台,每遇( )之作,常常能带动一番热烈讨论。在“新生代”的炯炯目光中,传统文化正( )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青年人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欣喜,但我们( )需留意,还有很多传统文艺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也被轻轻放下,影响力式微;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繁多,但是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吁短叹……千万种传统技艺,若要推动它们拥抱时代,走向未来, ‎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推陈出新 吸取 依然 B. 革故鼎新 吸取 仍然 C. 革故鼎新 汲取 依然 D. 推陈出新 汲取 仍然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年轻人不仅今天为传统文化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B. 不仅今天的年轻人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还为传统文化奉献才智。‎ C. 今天的年轻人不仅为传统文化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D. 不仅年轻人今天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还为传统文化奉献才智。‎ ‎3.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就必须回答谁来传,传什么?谁来看,看什么的问题。‎ B. 就必须回答“谁来传?传什么?谁来看?看什么?”的问题。‎ C. 就必须回答“谁来传,传什么,谁来看,看什么?”的问题。‎ D. 就必须回答:“谁来传,传什么,谁来看,看什么的问题。”‎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语境中是说“作品”,属于文化方面,应选“推陈出新”;‎ ‎“汲取”原指从低处取水,后喻指像吸取水分一样地吸取有用的东西,因而侧重于提取、取得。“吸取”是“吸收采取”。“汲取”一般只用于抽象事物,适用范围较小;“吸取”可用于抽象或具体的事物,适用范围较大。”语境是指传统文化吸收发展动力,侧重“取得”,且属于抽象事物,应选“汲取”;‎ ‎“依然”意思是指照往常、依旧的意思。“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语境有“但”字,意思是不能被某种现象迷惑,警惕应当保持不变,应选“仍然”。‎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画线句子语病共有两处:一是关联词语“不仅”位置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今天的年轻人”,因此“不仅”应当放到主语“今天的年轻人”后面,排除BD项;二是递进式关联词语后面的句子语序不当,“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比“为传统文化奉献才智”语意重,因此“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应当放在后面,排除BD项。A项“今天”的语序不当,应当修饰“年轻人”,否则后面就需要照应“明天……”。‎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分析句子意思,浏览选项,排除标点有错误的选项即可。‎ 本题中“谁来传”“传什么”“谁来看”“看什么”这几个句子都是疑问句,不是陈述句;问题都是独立的,不是选择问,因此它们后面都应当是问号;这几个问题属于间接引用,因此需要用双引号引起来,但是前面不需要冒号。‎ 故选B。‎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社区体育活动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锻炼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在公共行政力量的支援下,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在社区体育活动中,社区居民可以自发自愿地以各种方式自由灵活地组织在一起,充分运用公共自然环境和全民共享的体育设施(包括社区内学校设施)进行具有生活娱乐性和低竞技性的体育健身活动。社区体育是国家城市发展日趋成熟以及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伴随体育的大众化而来的就是它的社区化,即由国家统一办体育,推演到整个社会,各个社区都在兴办全民体育,提升社区体育场地的容量和质量,开展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吸引社区内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员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它能够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的居民社交关系,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摘编自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体育发展》)‎ 材料二: 美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历史已有100余年,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美国政府推出“健康公民2020”计划,增加城市社区体育中心的数目是其主要指标,城市社区每万人修建一英里野营、自行车或健身路径,每2.5万人建一个公共游泳池,每千人建造一个4英亩的开放式休闲公园。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土地与水资源保护法”,要求政府每年投资7.8亿美元修建公共体育设施,并批准了在城市社区建设步道和自行车道的计划。可见,政府的资金投入为发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美国的很多社区中均建有公共的休闲公园,它是公共运动场和休闲公园的综合。社区里还有社区体育中心,有各种样式的体育设施,能够进行多种活动,它们可以被社区居民全天免费或低价享用。‎ 中国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在社区体育建设方面,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修建,加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不断增加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场地。以广东省为例。早在2013年,广东省就制定了《广东省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指引》,设立12个试点单位。到2018年,广东省已修建社区体育公园2025个。在使用与管理方面,以属地为原则,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由有资质的组织负责管理与服务。社区体育公园市政公共设施纳入当地市政公共设施养护管理体系,由财政出资,保障社区体育公园的维护和正常使用。而市民在发现社区体育公园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故障时,也应及时向政府管理部门反馈。可以说,社区体育的发展不但使居民能够就近就便开展健身活动,而且在市民与政府之间建立了一条“相互沟通的纽带”。‎ ‎(摘编自李东等《国内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经验及启示》)‎ 材料三:‎ 不同社会阶层居民参与社区体育锻炼的目的及项目情况(%)‎ ‎ 调查项目 社会阶层 锻炼目的(%)‎ 锻炼项目(%)‎ 健康 娱乐休闲 社交或其他 球类 散步 跑步 舞蹈或 武术 游泳或 其他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 ‎54.4‎ ‎25.3‎ ‎20.3‎ ‎39.9‎ ‎24.7‎ ‎17‎ ‎18.4‎ 经理人员 ‎46.7‎ ‎25‎ ‎28.3‎ ‎40.1‎ ‎20‎ ‎12‎ ‎27.9‎ 私营企业主 ‎59.1‎ ‎17.1‎ ‎23.8‎ ‎30.7‎ ‎26.5‎ ‎26‎ ‎16.8‎ 专业技术人员 ‎56.5‎ ‎29.4‎ ‎14.1‎ ‎26.2‎ ‎35.9‎ ‎25.4‎ ‎12.5‎ 办事人员 ‎56.3‎ ‎15.7‎ ‎28‎ ‎30.4‎ ‎33.5‎ ‎21.7‎ ‎14.4‎ 个体工商户 ‎42‎ ‎19.3‎ ‎38.7‎ ‎21.5‎ ‎40.3‎ ‎27.6‎ ‎10.6‎ 服务业员工 ‎63.9‎ ‎19.3‎ ‎16.8‎ ‎20.9‎ ‎39.1‎ ‎30.7‎ ‎9.3‎ 产业工人 ‎68.5‎ ‎21‎ ‎10.5‎ ‎21.8‎ ‎43.5‎ ‎26‎ ‎8.7‎ ‎(摘编自杨彩如等《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行为调查——基于社会分层视角》)‎ ‎4. 下列下列不属于社区体育活动的一项是一项是( )‎ A. 居民到社区内私营健身房训练拉力。‎ B. 在社区体育馆举行家庭羽毛球比赛。‎ C. 社区老人在小区广场上练习太极拳。‎ D. 青少年自发组织到社区学校踢足球。‎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阶层的社区居民都比较重视通过社区体育锻炼来提升个人健康水平,但在具体锻炼目的上,又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B. 社区体育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城市化的发展成熟而产生的,它的发展不需要依赖国家力量而由各社区自行兴办并管理。‎ C. 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健康公民 2020”计划等多项举措,促进社区体育发展,其居民享用公共体育设施时并不完全免费。‎ D. 材料三中,不同阶层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项目呈出多样化特征,这可能与政府部门重视发展社区体育有一定关系。‎ ‎6. 下列对中美两国社区体育发展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侧重增加城市社区体育中心的数目。‎ B. 中国侧重建设社区体育公园,先试点后推广。‎ C. 中美两国都在使用和管理上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 D. 中美两国都是政府制定计划,并给予政策支持。‎ ‎【答案】4. A 5. B 6. C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居民到社区内私营健身房训练拉力”不属于社区体育活动,原文材料一“充分运用公共自然环境和全民共享的体育设施(包括社区内学校设施)进行具有生活娱乐性和低竞技性的体育健身活动”表明,“社区体育活动”用的是公共设施,而“私营健身房”尽管在社区内,却不属于全民共享。 ‎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不需要依赖国家力量”错误,原文材料一“伴随体育的大众化而来的就是它的社区化,即由国家统一办体育,推演到整个社会”,材料二“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由有资质的组织负责管理与服务。社区体育公园市政公共设施纳入当地市政公共设施养护管理体系,由财政出资,保障社区体育公园的维护和正常使用”,可知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是由国家统筹管理的。‎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中美两国都在使用和管理上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错误,美国只是“要求政府每年投资7.8亿美元修建公共体育设施”,并不是“在使用和管理上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中国“在使用与管理方面,以属地为原则,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由有资质的组织负责管理与服务”。‎ 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语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条理化、清晰化、概括化和简洁化。“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题中的语言材料辨别选项的正误,能从材料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 三、(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赠盖邦式序 马存 予友盖邦式,尝为予言:“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予谓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记》一部,载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 ‎ 子长平生喜游,方少壮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 南 浮 长 淮 溯 大 江 见 狂 澜 惊 波 阴 风 怒 号 逆 走 而 横 击 。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交集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观之,岂不信乎?‎ 予谓学子长之文,先学其游可也。不知学游以求奇而欲操觚弄墨,组缀腐熟者, 乃其常常耳。昔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养生者得之,乃极其妙。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吾欲观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然后归而治文著书,子畏子长乎?子长畏子乎?不然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吾不知所得矣。‎ ‎(选自《宋代散文精评》,有删改)‎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尝为予言 尝:曾经 B. 泛沅渡湘 泛:浅显 C. 悼妃子之恨 恨:遗憾 D. 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 殊:不同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非直为景物役也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 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 高帝之谩骂 善万物之得时 D. 乃入于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9.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选文首段,作者认为仅从作品中不能完全领略司马迁的创作精髓。‎ B. 选文第二段比拟鲜活,排比迭出,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司马迁游历的艰辛。‎ C. 选文以略有参差的短句,一气而下,富于节奏和气势。‎ D. 本文笔势纵横,见解独特,显示了作者艺术创新的意识。‎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 A. 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 B. 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 C. 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 D. 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古代送别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B. “吊大夫之魂”中的大夫指的是爱国诗人屈原,曾任三闾大夫。‎ C. “睹夫子之遗风”中的夫子指的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D. “公孙氏善舞剑”“庖丁氏善操刀”的典故都来自《庄子》。‎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 ‎(2)今于其书观之,岂不信乎? ‎ ‎(3)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 ‎13. 作者对盖邦式提出了怎样的写作观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 ‎【答案】7. B 8. C 9. B 10. C 11. D ‎ ‎12. (1)司马迁的文章有奇特雄伟的气韵,我私下有意对这文章进行研习,你一定要陈述见解送给我。‎ ‎(2)现在从他的文章看来,难道不确实这样吗! ‎ ‎(3)现在天下无人到达的地方和奇异的景观,为什么会与过去不同,你果真能替我游历吗? ‎ ‎13. 深入实际考察,拓宽视野;深切感悟,触类旁通;切忌死读书,因循前人。‎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平时要广泛积累常见实词的意义,尤其是课本中出现实词。作答时,考生要依据实词的本义,并结合语境、语法来判断实词在句子中的正确意义。与语境中的意义和所需词性相符的解释才是正确的解释。‎ B项,“泛:浅显”错误,“泛”在这里是“泛游”。‎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是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考纲中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是指《大纲》中规定的文言虚词,“在文中”则指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所以应对此类题目,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根据语境判断虚词的词语意思及语法意义是关键。‎ A项,两个“为”分别是:介词,被;动词,结为、成为。‎ B项,两个“焉”分别是:兼词,在这里;助词,……的样子。‎ C项,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两个“乃”分别是:动词,是;副词,竟然。‎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司马迁游历的艰辛”错误,是突出其遍历天下,且“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浮长淮”“溯大江”结构相同,中间断句,排除AD。“狂澜惊波”“阴风怒号”结构相同,且是“见”的并列谓语,所以中间断句,排除B项。‎ 译文为“向南漂流淮河,溯游长江,看到惊涛骇浪,阴风怒号,逆奔横冲。所以他的文章奔放旷远”。‎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文学典籍、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D项,“公孙氏善舞剑”的典故不是来自《庄子》。杜甫有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窃,私下;斯文,这篇文章;为说,陈述意见。‎ ‎(2)岂,难道;信,确实。‎ ‎(3)绝踪诡观,无人到达的地方和奇异的景观;何以,为什么;子,您;游,游历。‎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总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并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子长平生喜游,方少壮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以及下文写司马迁游历对其文章产生的影响可概括为:深入实际考察,拓宽视野。‎ 依据“昔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养生者 得之,乃极其妙。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可概括为:深切感悟,触类旁通。‎ 依据“予谓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不然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吾不知所得矣”可概括为:切忌死读书,因循前人。‎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译文:‎ 我的友人盖邦式,曾经对我说:“司马迁的文章有奇特雄伟的气韵,我私下有意对这文章进行研习,你可要陈述见解送给我。”我说:“司马迁的文章精髓不在书上,求学的人常仅从他的书中去探求其精髓,便会终其一生也不能真正知晓其新奇之处。我有一部《史记》,它就蕴藏在天下的名山大川、壮丽奇异的地方,将给你在到各地游历时一一地品读它,希望你可以凭借它知晓司马迁的文章的真正精髓。‎ 司马迁平生喜好游历,正当他年少自负的时候,游历的脚步一天也不肯停下,不仅是被奇景异物役使,(更)是想通过看尽天下的大好景象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然后化为文辞。现在从他的文章来看,他平生曾经游历的收获便都融汇在文章中。向南漂流淮河,溯游长江,看到惊涛骇浪,阴风怒号,逆奔横冲,所以他的文章奔放旷远;泛游沅江湘江,凭吊屈原的亡魂,悼念舜的二妃的遗恨,湘妃竹上还有很多斑点,不知道屈原和二妃的尸骨还完好吗?所以他的文章感伤愤激;向北经过大梁的废墟,看着楚汉之战的古战场,浮想中仿佛看到了项羽的怒气,刘邦的谩骂,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大弓长戟,同时出现,一齐呐喊,所以他的文章雄勇猛健,使人胆战心惊;向西出游巴蜀,跨越剑阁险道,上有接天的高崖,却无斧凿的痕迹,所以他的文章斩绝峻拔因而不可攀登;在齐鲁一带的大都市研习儒学,观瞻孔子的遗风,邹峄的礼仪,在汶阳洙泗之上回转,所以他的文章典重温雅,好似正人君子的仪容面貌。天地之间变化的万物,大凡可以使人惊愕,使人快乐,使人忧伤,使人悲苦的,司马迁全都把它们吸收来写成文章,因此变化出没,如同四时变化无穷的景象,现在从他的文章看来,难道不确实这样吗!‎ ‎“我认为要学司马迁的文章,可以先学他的游历观察。如果不懂得先学他通过游历观察来探求新奇就要下笔写文章,写出陈词滥调的文章,也就很正常了。从前,公孙大娘擅长舞剑,学习书法的张旭从中获得了启示,这是进入到了神会的境界;庖丁擅长运刀,庄子从中领悟出了养生之道,这是达到了精妙的境界,事情本来就有不同事物却相感应的情况,是它们内在规律相同的缘故。现在天下的奇踪异观,怎么会与过去不同,你果真能替我游历吗?我想看到你能做到这一点呢。醉意把酒,可以吞吐江南吴越的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纳燕赵秦陇的劲气,然后回来研文著述,你不是敬服司马迁吗?做到了这一点,司马迁不也敬服你吗?如果不这样,仅拿着断编败册,早晚吟诵,我就不知道能得到什么了。”‎ 第Ⅱ卷 注意事项: ‎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2.本卷共 12 小题,共 117 分。 ‎ 四、(25 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长安晚秋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释】赵嘏年轻时四处游历,多次进京应试,均未及第。‎ ‎14. 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B. 颈联写俯察之景,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C. 末联连续化用典故,直接抒写胸怀,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D. 全诗通过写望中见闻,抒发心意,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15. 请任选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之处。‎ ‎16. 作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4. C 15. 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 ‎16. 孤寂怅惘、故园之思、归隐之意。‎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末联连续化用典故,直接抒写胸怀,给人以丰富的暗示”错误。直接抒写胸怀和丰富的暗示本身就是矛盾的。既然是化用典故就不能说是直接抒怀。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翻译诗句,然后结合修辞等艺术手法加以赏析,最后明确情感效果。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忌答非所问。题干要求赏析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中两句。‎ 颔联写仰观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 ‎ ,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残星几点”是视觉目见,“长笛一声” 是耳闻,属于听觉;“雁横塞”取动势(动景),“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景物描写见闻动静(视听结合、动静相生)的安排,颇见匠心。‎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要翻译并理解整首诗的大体意思,然后结合手法分析思想感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剖析诗句,力求全面、准确、深刻。‎ 浅层理解诗句意思: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深层整合归纳情感态度: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 ,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凉” 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前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3.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4.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2) 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 ‎(3)_________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 ‎(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 ‎(5)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永不止步之意。‎ ‎【答案】 (1). 樯橹灰飞烟灭 (2). 叶上初阳干宿雨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4).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 无边落木萧萧下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樯橹”“何”“萧”“滚”的书写。‎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五、(22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庄重 朱以撒 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了。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病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 “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庄重的高级形式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放下书本,在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没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18.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篇写弘一法师,渲染寂静肃穆的氛围,让人感慨时光易逝。‎ B. 第四段结尾处的“郑重其事”一词是反语,带有讽刺之意。‎ C. 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因为她对造物主心怀感恩。‎ D. 文章倒数第二段,使用第二人称,更加令人警醒、引人反思。‎ E. 作者认为,缺乏庄重,人生和城市都会变轻浮。‎ ‎19.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 ‎20. 请鉴赏分析结尾画线句子。‎ ‎21. 请结合全文归纳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22. 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缺乏“庄重”的事情?请试举一例并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18. AB 19. 朱熹提出“敬”的重要性,作者以此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庄重的高级表现是一种敬畏之心。引朱熹的话,既是对上文“庄重”表现的总结深化,也引出下文——即对当代人缺乏敬畏之心、世界越来越娱乐化的反思与批判。 ‎ ‎20. 运用比喻,将遗留在树干上的蝉壳比喻为空屋,借景抒情,表现了蝉壳被抛弃后仿佛人去屋空,流露出作者对人们抛弃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的隐忧与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令人思索与回味;在结构上,收束上文,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 ‎ ‎21. 对生命的到来或逝去,持有最基本的肃穆、郑重之情;对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依然怀有感恩之心;对天地间的诸多人事,保持敬畏之心;对于已逝的英灵,要永远铭记与崇敬。 ‎ ‎22. 我们的生活中有缺乏“庄重”的事情,比如家中孩子生日的时候,全家围绕孩子的生日用鲜花、蛋糕、美食、玩具来庆祝,却忽略了把这个生命带到世界上的妈妈,怀胎十月,含辛茹苦,养育、教育,耗尽妈妈心血。建议:孩子的生日,庆祝是应该的,但是要引导孩子首先应该“庄重”的感谢妈妈,感谢带给自己生命,感恩对自己的养育和教育。‎ ‎【解析】‎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让人感慨时光易逝”错误,应为“让人感到离世的庄重”。‎ B项,“‘郑重其事’一词是反语,带有讽刺之意”错误,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在句子中“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为了说明生和死都是庄重事情。‎ 故选A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引用作用的能力。引用在散文中的一般性作用: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思考时,要结合着引用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引用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分析。第七段“庄重的高级形式是敬”,朱熹说“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可知朱熹提出“敬”的重要性,作者以此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庄重的高级表现是一种敬畏之心。第五段“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第六段“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可知引朱熹的话,是对上文“庄重”表现的总结深化;第八段“放下书本,在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可知也引出下文——即对当代人缺乏敬畏之心、世界越来越娱乐化的反思与批判。‎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从内容上看,“恍若”明显告诉我们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是遗留在树干上的蝉壳,喻体是空屋。再联系前文“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可知,这里是写人们抛弃了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表现了作者的担忧;从结构的角度上,此句位于文章的结尾,承接上文“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更深化了作者的观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第四段“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即对生命的到来或逝去,持有最基本的肃穆、郑重之情;第五段“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即对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依然怀有感恩之心;第七段“庄重的高级形式是敬”,即对天地间的诸多人事,保持敬畏之心;倒数第三段“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即对于已逝的英灵,要永远铭记与崇敬。‎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题干两问,第一问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缺乏“庄重”的事情?答案毋庸置疑是有的,比如对弱者的同情,对父母的感恩等等,需要用“庄重”之心对待的事情都要庄重的对待,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 第二位请试举一例并提出改进建议。结合自己经历举例,并且提出改进意见。这道题比较灵活,只要例举符合缺乏“庄重”的态度,且能够提出建议都可。‎ ‎【点睛】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阅读这类文本一定要掌握答题方法,并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六、(10分)‎ ‎23.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丰富。如脂砚斋评价王熙凤,既赞“凤姐无私”,又说她“可怕可畏”。请在《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等名著中选取一个人物,评价其性格的多样性。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不少于 80 字。‎ ‎【答案】曹操一方面生性多疑、狠毒残忍。他是一个天分极高、重权谋的人,他缺乏安全感、容易冲动,且生性多疑、狠毒残忍。‎ 另一方面他又唯才是举、知人善任。以关羽为例。曹操对关羽欣赏有加,他知道关羽的才能,对关羽十分礼让。这体现了曹操爱才的一面。曹操还重用张辽、许攸等人,曹操对人才的任用很冷静、客观。他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雄才大略。‎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题干要求“请在《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等名著中选取一个人物,评价其性格的多样性”,需要明确选择的人物,结合事件分析人物复杂性格。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共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如《红楼梦》中的探春,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等。‎ ‎【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24.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庭幕 村酒熟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答案】中秋:上联 月静池塘桐叶影_ 下联 风摇庭幕桂花香 重阳:上联 黄菊倚风村酒熟 下联 紫门临水稻花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撰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即上下联意思重复。解答本题应该根据节日的特点、时间和对联的要求去选择短语,然后将短语按语意和对联的要求组合,不重复使用词语。‎ ‎“月静池塘”与“风摇庭幕”相对;“黄菊”与“紫门”色彩相对,“倚风”与“临水”动宾结构相对;“村酒熟”与“稻花香”都是名词加形容词,相对;“桐叶”与“桂花”都是植物,相对;重阳的典型景物是菊花、酒等;中秋相关的景物是月、桂花。根据这些进行归类并排列词语,注意语意连贯和结构相对,仄起平收。‎ ‎【点睛】对联的基本要求:‎ ‎1.上下联字数相等;‎ ‎2.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能重复;‎ ‎3.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种类相当;‎ ‎4.结构(格式)一致;‎ ‎5.围绕同一主题;‎ ‎6.仄起平收。‎ 七、(60 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某著名诗人曾告诫孩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眼力、思力、定力、抗压之力。‎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一种或两种,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800字;‎ ‎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范文】‎ 眼力是一种“定力”‎ 鉴定是一门“眼学”,靠的主要是“眼力”,这是没有问题的。真正的“眼力”,包含了一种“定力”,是通过与自身各种微妙隐蔽的心理作斗争的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 ‎ ‎“为重名所骇”者,本质上是自信不足,心虚“怯阵”。“重名”就是“来头大”,包括很多因素,比如世家旧藏,著录累累,前辈大师的结论,题跋“帮手”的过硬等等。与“怯阵”相反的是“轻敌”,古代书画市场上,那些缺乏“证据链”的,“光头光脑”的“真龙”,被冤枉埋没的又何可胜数。鉴定中的求真与务实,需要的是一种“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立精神,既能“视袁绍如㙇中枯骨”,又能“识英雄于草莽之中”。 ‎ 刚愎自用无疑是眼力的“毒药”。鉴定乃层层“掘进”之事业,需要不惮改过、从善如流的态度,如果被身份面子绑架,自护其短,不能虚心面对不同见解与前沿知识,自然无法做到吐故纳新,精进不已。而依赖与从众,则是固执的反面。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与其他人一起看东西的时候,或者高水平人士对某件作品已有明确看法,多会不自觉地产生“放松”的心理。据当事者回忆,早年古代书画鉴定七人小组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鉴定书画时,就常出现这样的情形----由于鉴定数量庞大,一件书画拿上来后,只要一两个说话影响力大的人发表了观点,其他人除非发现有力证据,多是随声附和。 ‎ 由贪婪而自欺,因畏难而避责,又是另一对矛盾。贪心一起,智商归零,这是世上绝大多数骗局成立的理由。有些行家帮别人鉴定难得犯错,而自己买东西却时而“马失前蹄”,就是“捡漏”心理的作祟。“捡漏”之心一旦发动,通常八匹马拉不回来,贪念趋进,理性后撤,使劲寻找有利自己判断的“正面”信息,而对反面信息视而不见。于此等处,可知“信息”与“外缘”其实无处不在,只是人心在做捡择。 ‎ 所以,离开了“定力”,就没有靠得住的“眼力”。“眼学”的背后,是一门“心学”。 一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中正、开放、虚灵,“活泼泼地”。另一方面,要随时省察“起心动念”的那一瞬间,警惕所有的先入之见和惯性思维,并且能够及时纠正、“转向”。恰如“中锋用笔”,实质上是一种不断让笔锋从偏侧散乱的状态回归中正与弹性的动态平衡的能力。 ‎ 佛家云“八风吹不动”、“平常心是道”;《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些玄妙的哲理,都可以运用到鉴定的场合。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与撑船、写字一样,都可以成为一种“修行”。‎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阐释类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 ‎【审题】本题为材料作文。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解读““四力”:一是眼力,强调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思力,强调是方法的把握和思想的积淀。三是定力,强调不为复杂的世界而影响的能力。四是抗压之力,强调在挫折面前的乐观与激情。这“四力”都是引导人成才的道理。作文时可根据对以上四力的理解,并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现实,这样作文才能有深度。‎ ‎【立意】辨别是非的能力;不为复杂影响的能力;方法的把握和思想的积淀;在挫折面前的乐观与激情。‎ ‎【结构】标题切合题意《眼力是一种“定力”》,第一段是眼力和定力的关系,眼力包含定力,“真正的‘眼力’,包含了一种‘定力’”;第二段论述“怯阵”“轻敌”都不可;第三段论述“刚愎自用无疑是眼力的‘毒药’”;第四段论述“由贪婪而自欺,因畏难而避责,又是另一对矛盾”;第五段论述眼力离不开定力。最后一段得出结论“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与撑船、写字一样,都可以成为一种‘修行’”。‎ ‎【素材】1.‎ 一般人会把眼力理解为“依靠眼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这从字面上看似乎也没有错,既是“眼力”,自然全部依赖一双眼睛了。然而,眼力之“力”,却未必根植于你的眼睛。晚明书画鉴藏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一书中指出:“是故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这里所谓的“骇”、“惑”、“欺”、“误”,都与“眼”无关,而与“心”有关。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也是一门心理学。‎ ‎2.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3.剔除杂枝野草,拨去挡路沙石,眼力是行走在这世界的基础。巴金曾言:“无论是在白天或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着不同的人而存在。”世界亦如此。有时甚至等不到黑夜,世界就迫不及待地以黑暗面示人。因此,若不想登上顶峰之前就早早地连路都看不见、摸不着,须有如青鸟般“殷勤为探看”的眼力。眼力是什么?它不是教你认清世间何为对你有利之物、何为无用之物,它也不是教人辨别何人可助我、何人可攀附,它更不是教你如何在尘世浮生中明哲保身。它是教你认清何为善恶、何为该做之事、何为禁行之事,何为昙花一现的名誉,何为永垂不朽的品质。以明辨眼力剔除芜杂,随之而来的,便需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 ‎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 ‎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 ‎ ‎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