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那曲二中2020届高三全真模拟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那曲二中2020届高三全真模拟语文试题

汉语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谄(chàn)媚 恪(kè)守 谥(yì)号 相形见绌(chù)‎ B. 蜷(quán)缩 恫(dōng)吓 戏谑(nuè) 觥(gōng)筹交错 C. 攒(zǎn)射 踱(duó)步 按捺(nà) 一蹴(cù)而就 D. 忖(cǔn)度 鞭笞(chī) 熟稔(rěn) 长吁(xū)短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谄媚”中“谄”应读“chǎn”,“谥号”中“谥”应读“shì”。‎ B项,“恫吓”中“恫”应读“dòng”;“戏谑”中“谑”应读“xuè”。‎ C项,“攒射”中“攒”应读“cuán”。‎ 故选D。‎ ‎2.下列各项词语中两组词组中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漂泊/血泊 殷切/殷红 伺候/伺机 B. 承担/担负 豁然/豁达 蛮横/横祸 C. 干劲/遒劲 蒙骗/蒙蔽 奢靡/风靡 D. 踏实/践踏 熨帖/熨斗 模具/楷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汉语中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题侧重于对多音字的考查。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多音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读音,题干要求“下列各项词语中两组词组中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这些都是常见且易错的多音词,与所学的教材贴近。考生平时要积累。‎ A项,bó/pō,yīn/yān,cì/sì B项,dān/dān,huò/huò,hèng/hèng C项,jìn/jìng,mēng/méng,mí/mǐ D项,tā/ tà,yù/yùn,mú/mó 故选B。‎ ‎3.下列各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频临 羁绊 杀戳 中流砥柱 B. 锁碎 惯例 连袂 直截了当 C. 提纲 参与 蜇居 立杆见影 D. 翔实 范畴 匮乏 轻歌曼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A项,“频临”应为“濒临”,“杀戳”应为“杀戮”;‎ B项,“锁碎”应为“琐碎”,“连袂”应为“联袂”;‎ C项,“蜇居”应为“蛰居”,“立杆见影”应为“立竿见影”;‎ 故选D。‎ ‎4.下列各项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时期 期待 过期作废 不期而遇 B. 知晓 晓得 鸡鸣报晓 家喻户晓 C. 寂寞 孤寂 寂静无声 万籁俱寂 D. 愧疚 惭愧 愧不敢当 问心无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词语含义的能力。此题是针对多义词的考查,考查常见不同词语因其所处的语言环境以及在句中担当的成分不同而意义不同的语意现象。题干要求“下列各项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项,时期:时日;日期。期待:期望;要求。过期作废:时限;期限;限定或约定的时期。不期而遇:约会;约定。‎ B项,知晓:明白。晓得:知晓;了解。鸡鸣报晓:天亮时。家户喻晓:知道。‎ C项,寂寞:冷清。孤寂:寂寞;冷清。寂静无声:安静。万籁俱寂:安静 D项,愧:羞愧;感到惭愧。‎ 故选D ‎5.下列各组词语全是贬义词的一项是 A. 高瞻远瞩 明察秋毫 绰绰有余 谗言献媚 B. 鞠躬尽瘁 岌岌可危 涸辙之鲋 耀武扬威 C. 老奸巨猾 利欲熏心 妄自菲薄 捉襟见肘 D. 卑躬屈膝 重振旗鼓 墨守成规 徒有虚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词语感情色彩的能力。感情色彩是指某些词除了基本意义(概念义)之外,还带有人们主观评价的色彩,表达喜爱或憎恶,肯定或否定,赞许或贬斥的感情,我们把词语的基本意义之外所表达的这种特殊的附加意义,叫做词语的感情色彩。感情色彩是区别同义词的一个重要方面,往往在一组同义词中,褒、中、贬三性俱全。有的词不止一个义项,不同义项的多义词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这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辨别。感情色彩方面几种特殊用法:褒义词贬用的现象,贬义词褒用的现象。本题中 A项,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褒义词。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好到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事物;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视力很好;褒义词。绰绰有余: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褒义词。谗言献媚:为讨好他人而做出某种姿态或举动,同时说出一些诽谤的话,挑拨离间;贬义词。‎ B项,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褒义词。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中性词。涸辙之鲋: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中性词。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贬义词。‎ C项,老奸巨猾:指非常阴险狡诈的人;贬义词。利欲熏心: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贬义词。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 ,自轻自贱;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贬义词。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贬义词。‎ D项,卑躬屈膝: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贬义词。重振旗鼓:比喻失败后,整顿再起;褒义词。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贬义词。徒有虚名: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贬义词。‎ 故选C。‎ ‎6.下列用横线连接的词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A. 延迟——耽误 光滑——粗糙 深不可测——一目了然 B. 荒僻——繁华 孱弱——强壮 尽态极妍——丑态百出 C. 遗憾——惋惜 蹂躏——践踏 漫不经心——专心致志 D. 嫌弃——爱慕 涟漪——飘荡 孤陋寡闻——博学多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题考查词语的反义词的辨析。解答此题,要先明白每个词的意思,然后才能准确判断。也可以用造句法,选用一个词造句,然后放入另一个词语,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它们是否为反义词。题干要求“下列用横线连接的词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A项,“延迟”, 推迟到较后的时间;“耽误”,由于某种原因而使过程延长。故“延迟和耽误”是近义词,不是反义词。‎ B项,全是反义词。‎ C项,“遗憾和惋惜”都有“因未能称心如愿”之意;蹂躏和践踏”都有“摧残、欺凌”之意,故它们是近义词。‎ D项,“涟漪和飘荡”都有“随波漂浮,起伏不定”之意,故近义词。‎ 故选B。‎ ‎7.下列各组短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 熟悉情况 提高警惕 听从指挥 B. 关系融洽 道路曲折 发挥失常 C. 改善生活 展望未来 要求严格 D. 尖刻的问题 恬静的微笑 庄严地宣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短语搭配的语法知识。本题主要考查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词语搭配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在搭配时,除了要注意词语的搭配是否符合习惯,还要注意近义词意思上的细微差别。做这种题需要先弄清短语词语的词性和意思,分辨清楚该短语属于什么类型的短语,分析二者之间是否搭配。题干要求“下列各组短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D项,“尖刻的问题”搭配错误。“尖刻”的意思是“指说话尖酸,待人冷酷、苛求”,与“问题”搭配不当。‎ 故选D。‎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几经周折,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故乡,长年漂泊在外的愁绪荡然无存了。‎ B. 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C. 声明不论大小,都是靠诚实的劳动、创造实绩获得的。实至名归,才能安之若素;以名砺志,才会不断进取。‎ D. 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A项,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用在此处语境是“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故乡,长年漂泊在外的愁绪一点儿都没有留下”故使用正确。‎ B项,巧舌如簧: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是贬义词,此处语境需要一褒义词,故此成语感情色彩使用不恰当。‎ C项,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不能表示“心里安稳”,故使用不恰当。‎ D项,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此处用于“路灯”,故使用对象不恰当。‎ 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9.依次填入下列各项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__________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__________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3)尊严就是使他_________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4)刹那间,无数声音_________耳鼓,申述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想在最后一分钟,挤进我的小筐。‎ A. 萧条 满 无所不容 充满 B. 萧索 藏 无可非议 充斥 C. 萧疏 隐 无可厚非 充塞 D. 萧瑟 躲 无所不知 充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为了减少题量,将词语(实词和虚词)和熟语(成语、惯用语等)合并起来考查,结合语境分析是关健。词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①第一题,“萧条”指寂寥冷清的样子;经济不景气。“萧索”,衰败、冷落。“萧疏”,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萧瑟”是一个汉语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一般作为形容词使用,形容环境冷清、凄凉。此处语境是“远近横着几个__________的荒村”,首先排除“萧条”和“萧瑟”,因和经济无关,无拟声的语境。从语意上看,此空填“萧疏”和“萧索”都可,但“萧疏”不能作定语,故填“萧索”。‎ ‎②第二题,从搭配的角度,首先排除“满”,从语意上看:“躲”指隐藏,退让;一般侧重动作;“隐”指藏匿,不显露,隐藏;“藏”指隐避起来,从搭配的角度,“藏”更适合和“神情”搭配,且“藏”字写出了母亲怕儿子伤心之情,故填“藏”更合语境。‎ ‎③第三题,“无所不容”指没有什么不能容纳。极言其宽广。“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所不知”指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不懂得的。此题依据语境,从语意上首先排除“无可厚非”,从成语的搭配对象上,排除“无所不容”和“无所不知”,因“无所不容”一般用于形容人有宽广的胸襟,“无所不知”形容人知识渊博,无所不知。但此处的使用对象是“尊严”,故填“无可非议”。‎ ‎④第四题,“充满”形容极多,到处都是。完全占满;“充斥”充满;塞满;众多。“充塞”塞满、充满;闭塞,阻绝。“充足”在数量等方面能满足要求或需要的;富足的;足够的。从搭配的角度,首先排除“充足”和“充塞”,从感情色彩角度辨析,“充满”多含褒义,“充斥”多含贬义,此题需要一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故选“充斥”。‎ 故选B。‎ ‎10.下列各项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个春天实在太冷,寒牛街的寒流,怎么能怪牡丹不按时开花?(设问)‎ B. 她像冬眠的蛹沉睡的自己的天地里。(拟人)‎ C.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夸张)‎ D. 我必须把我放在火炉里,看看我是不是块钢铁。(借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题干要求“下列各项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项,“怎么能怪牡丹不按时开花?”中“怎么……?”是修辞中反问的修辞手法的标志。表达肯定的语气,不能怪牡丹不按时开花。不是设问,设问是有问有答。‎ B项,“她像冬眠的蛹沉睡的自己的天地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比作“冬眠的蛹”,指“她”和“冬眠的蛹”有相似点。不是拟人。‎ C项,“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有意缩小她看到的天地之小。‎ D项,“我必须把我放在火炉里,看看我是不是块钢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比作“钢铁”。‎ 故选C。‎ ‎【点睛】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的习惯,让书香浸润心灵。‎ B. 扎西瞒着老师和同学帮助孤寡老人提水扫地。‎ C. 近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素材,积累了大量贪官的资料。‎ D. 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B项,“扎西瞒着老师和同学帮助孤寡老人提水扫地”有歧义,表意不明,是“扎西瞒着老师,和同学帮助孤寡老人提水扫地”还是“扎西瞒着老师和同学,帮助孤寡老人提水扫地”,我们不得而知,这是由于停顿的不同造成的歧义。‎ C项,“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素材”不合逻辑,“无时无刻不”是“每时每刻都”的意思,故“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素材”是“他每时每刻都忘搜集、整理素材”。故不合逻辑。‎ D项,“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语序不当,应为“培养和增强”。‎ 故选A。‎ ‎12.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叮嘱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 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C. 本来约好下午两点钟碰面,可我足足等了二、三个小时,他才来。‎ D. 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标点符号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共有16种,使用方法的条条框框多,层次繁复,死记硬背,费时费力,且未必见效。因此,复习时应将一些容易错用、混用的标点作一番比较分析,熟悉标点符号使用中的常见失误,明辨其标点使用上的差异即可。点号分为句末点号(句号、叹号和问号和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冒号和分号)两类;标号主要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和书名号。考生应熟练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 A项,“老师再三叮嘱说:”中冒号应改为逗号,因为“某某说”在句首用冒号,句中用逗号,句尾用句号。(注意主语即说话者是一个人)。‎ B项,“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中的问号改为逗号,因在选择疑问句,第一个问号改逗号。‎ C项,“可我足足等了二、三个小时”中顿号删除,因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应删去;‎ 故选D。‎ ‎【点睛】正确使用顿号:顿号,是表示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或短语之间的停顿。一般为词、短语的并列,合起来做同一成分,句子间并列不能用顿号。顿号一般表并列,考试大多考查层次关系。注意:1.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例: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2.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集合词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如师生员工/风马牛不相及 /‎ ‎ 男女老少/ 中小学生/ 大专院校/ 科学技术/省市领导/城乡交流/工农兵/调查研究/指战员/关停并转/甲乙丙丁/中外记者/听说读写/大专院校,其间就不能用顿号。例: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3.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 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这类连词一般用在只有两项的并列词语之间或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顿号不能和“和”“或” 等同用。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4.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即并列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打逗号,而不打顿号。例如: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5.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有的句子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新不水平。‎ ‎13.下列缩句,不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是 A. 高大挺拔、叶子油绿闪亮的白杨树,像一排士兵似的排列在宽阔而笔直的马路两旁。‎ ‎(白杨树排列在马路两旁。)‎ B. 数万名群众炽热的目光凝神注视着一片祥和的天安门。‎ ‎(群众注视着天安门。)‎ C.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发现是我国几代科学家长期艰辛努力的结果。‎ ‎(发现是结果。)‎ D.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地停泊着乡村里来的敞口船。‎ ‎(河埠头停泊着敞口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压缩句子的主干的能力。在构成句子过程中,各种句子成分所起的作用不完全一样,其中有些成分决定着句子的基本结构,它们是句子的主干,有些成分是附着在主干上的“枝叶”,对主干起修饰、限制、补充等作用。所谓句子的主干,是指把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即“枝叶”成分)逐层压缩掉之后剩下的部分。句子的主干一般是由主语或主语中心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宾语或宾语中心语组成的。此题题干要求“下列缩句,不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是”。‎ B项,“群众注视着天安门”不符合原句的意思,正确的应是“目光注视着天安门”,“数万名群众”是“目光”的定语,即修饰成分。‎ 故选B。‎ ‎14.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就科学家而言,这句话既是对其科学建树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其人格价值的突出强调。‎ ‎②这也是所谓学科学,首先要学做人的道理所在。‎ ‎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④可见,具备良好的品格对科学家是何等重要啊!‎ ‎⑤让我们铭记:一个有高尚人格的科学家,才是真正伟大的科学家。‎ A. ③①②④⑤ B. ①②④③⑤‎ C. ③①④②⑤ D. ①③④②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该题考查的是对句子排列顺序的考查,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具体而言,这类题要抓住关键词语去分析,该题的第一句话很好找,通过阅读可以发现只有③句适合作为段落的开头,因为剩下的四句话都没有主语,有了第一句爱因斯坦的话,这是概括的总述句子,下面是分述,我们可以分析出两个方面的意思,既是对科学建树的肯定,更是突出强调了人格价值,可见所说的重点是“人格价值”,也就是品格的重要性,再进一步说明学科学,就要先学会做人,最后得出结论,就是“一个有高尚人格的科学家,才是真正伟大的科学家”。该题的结构是总分,而分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故选C。‎ ‎15.下列诗句与作者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B.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杜甫 C.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勃 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孟浩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B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C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D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 故选A。‎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05分)‎ 二、阅读: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 家富多书,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6. 下列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B.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C.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D.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7.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逮:抓住 B. 资:借 C. 遂:于是 D. 大学:很大的学问 ‎【答案】16. C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此句大意: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首先排除B 项,因“匡衡”不能独立成句。此外,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据此,“匡衡”作主语,“衡”也应作主语,故排除A项。最后,名词“邻居”在文中应是主语,故排除D。‎ 此句正确的标点符号: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此题考查的四个实词主要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考生在解释它们的含义时应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解释它们的语境意。‎ A项,“逮”出自文句“邻舍有烛而不逮”,依据语境,此处“逮”是“及、到”之意,此句大意: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 故选A。‎ ‎【点睛】文言文断句之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1)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2)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3)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4)其他代词: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等。问事的有:“何”“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参考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二)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豆那些事儿 ‎①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绿豆了。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对绿豆的记载。绿豆跟大豆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华作物。只是与大豆相比,绿豆总是显得地位卑微。大豆位列五谷,与稻、黍、稷、麦被供奉于庙堂之上,而绿豆呢,只能与山芋为伍,居于杂粮之中。其实,有这样的差别,也不难理解。因为,就营养成分而言,绿豆的确太过中庸,只含有淀粉(61%)和蛋白质(22%)。而大豆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1%,于是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 ‎②除了蛋白质含量不如大豆外,绿豆的淀粉含量不如水稻,产量更是敌不过小麦,所以,它被分在杂粮之中也就合情合理了。‎ ‎③虽然身为杂粮,绿豆却是不甘寂寞的配角。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面,总会多多少少存点绿豆,且不说那些绿豆粥、绿豆糕、小朋友吃的绿豆冰棍以及我们餐桌上的凉拌绿豆芽,单是夏日里每家每户的绿豆汤,就足以证明其对餐桌的贡献之大。‎ ‎④更为特别的是,绿豆的淀粉有着优良的烹饪性能。中国美食中有一种特殊的食材——粉条(一种纯淀粉“面条”),而在粉条之中,又以绿豆淀粉制成的为佳。绿豆淀粉颗粒出奇的细腻,降低了制作粉条所需的剪切力。说通俗点,就是可以在制作粉条时进行充分的搅拌。这样,生产出来的粉条就会既透亮,又筋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作物能够提供如此高质量的淀粉,这也就是假冒绿豆粉条横行的一个原因吧。‎ ‎⑤另外,富含淀粉的绿豆还有一个特殊用途,那就是制作冻冰棍。绿豆细腻的淀粉赋予了冰棍特有的疏松感。当然了,这种纯绿豆汤冻出来的冰棍,远远没有后来的绿豆雪糕那样松软。不过在早些年那些被糖精水冰棒统治的夏天里,绿豆冰棍已经算得上是极品了。‎ ‎⑥只是,绿色的绿豆真如其颜色一样能为我们遮挡烈日,提供凉爽吗?‎ ‎⑦其实,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带走酷热的魔力。而是因为其中富含钾、钠、钙等各种矿物质。夏天我们很容易出汗,这时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各种宝贵的矿物质。此时喝绿豆汤,可以迅速补充体液和流失的矿物质,达到消暑的目的。所以,在抢救中暑病人的时候,不能给他们喝纯净水,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⑧于是,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绿豆,便成了消暑的佳品。其实,在夏天喝绿豆汤,跟我们激烈运动后最好补充带盐分的饮料是一样的道理。同时,绿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如香豆素类等),在饮用时会带给我们清爽的心情。‎ ‎⑨虽然名为“绿豆汤”,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煮的绿豆汤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被氧化形成了红色物质,而氧化跟水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以及与氧气的接触情况有关。所以,如果我们用纯净水和不锈钢高压锅来煮,会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绿”豆汤。当然了,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 ‎⑩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有一个传说,神龙氏之所以能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绿豆。这个“绿豆解百毒”的故事明显只是个传说,但记载绿豆解毒的医学典籍还真不少。比如,《开宝本草》中说,绿豆可以“消肿下气,压热解毒”;《本草纲目》中说,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仿佛绿豆就是万能解毒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迷信绿豆可以解百毒的话,那很可能会延误治疗。‎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绿豆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农作物,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其历史十分悠久。‎ B. 绿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淀粉,因此,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 C. 早些年,用纯绿豆汤所制作出的绿豆冰棍,虽不是很松软,却很受欢迎。‎ D. 夏天中暑之后,可以及时喝富含矿物质的饮品,但不能立即喝纯净水。‎ ‎19. 根据文中信息,对“绿豆汤”概况正确的一项 A. 在抢救中暑病人的时候,给他们喝绿豆汤,会很好地解除症状。‎ B. 绿豆汤中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能增加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 C. 绿豆汤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就会变红变质的。‎ D. 喝了绿豆汤,神龙氏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所以,绿豆拥有“解毒”的光环。‎ ‎20. 对本文的文章体裁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议论文 B. 说明文 C. 记叙文 D. 小说 ‎2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 ‎22. 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 ‎23. 第1自然段的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8. B 19. A 20. B ‎ ‎21. (1). 绿豆 (2). 逻辑顺序 ‎ ‎22. “很大程度”表明绿豆的流行与其“解毒”光环有关联,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删去原因变得唯一了,与原文不符合,删去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23. 作比较 列数字 将绿豆的营养成分与大豆相比较,同时列出了绿豆与大豆营养成分的具体数字,说明绿豆的营养价值比不上大豆所以居于杂粮之中。‎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要了解选项特征,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有(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不同类的信息。应对策略有(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干要求。‎ B项,“绿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淀粉,因此,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表述有误。依据原文第一段“而大豆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40%,于是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可知,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的是“大豆”而不是“绿豆”,故此项张冠李戴了,即移花接木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含义的能力。具体而言是对重要概念的解读,涉及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根据文中信息,对‘绿豆汤’概况正确的一项“,考生须到文中圈出有关“绿豆汤”的内容,再与选项的信息进行比对。做这道题,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迅速找到信息源。‎ B项,“绿豆汤中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能增加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理解有误。依据原文第七段“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而是因为其中富含钾、钠、钙等各种矿物质”,第八段“绿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如香豆素类等),在饮用时会带给我们清爽的心情”可以得知,“绿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绿豆汤富含钾、钠、钙等各种矿物质”,此项是把两个句意杂糅到一起了,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了。‎ C项,“就会变红变质的”理解有误。依据原文第九段文句“当然了,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可知,是“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但并不意味着“变质”。故此项于文无依据。‎ D项,“喝了绿豆汤,神龙氏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所以,绿豆拥有“解毒”的光环”理解有误。依据原文第十段“有一个传说,神龙氏之所以能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绿豆”可知,“神龙氏之所以能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绿豆”而非“喝了绿豆汤”,故此项因果关系表述有误。‎ 故选A。‎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的能力。做此题,考生要把握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的体裁标志,以及它们各自的语言特点。此文“绿豆那些事儿”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作者以优美的画面、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绿豆的特点。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的说教,而常常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但它依旧是一篇说明文。‎ 故选B。‎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的能力。从某种角度说,说明文即科普小品文,阅读科普小品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内容。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文章的关键。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说明文有的是以时间为序,有的是以空间为序;有的由现象写到本质,有的由主写到次;有的按工艺流程顺序来说明,有的按事物的性质、功用、原理等顺序来说明。‎ 具体而言,从标题“绿豆那些事儿”可以得知,此文的写作对象是“绿豆”。本文从绿豆的历史与地位;绿豆的营养价值;绿豆受欢迎的原因;绿豆的使用方法(或食用类型);绿豆的解毒功效(或药用价值)。这种顺序是说明文中常用的逻辑顺序,即按绿豆的性质、功用、原理等顺序来说明。‎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在说明文中,为了使说明更加准确,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这句话中的“很大程度上”表示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如果去掉,就成了唯一的原因,与事实不符,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根据划线句子的内容可知,这一句把大豆与绿豆进行了比较,还列举了具体的数字,所以这里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绿豆的营养价值比不上大豆,所以居于杂粮之中。‎ ‎【点睛】分析说明方法。‎ 一般说明文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对于科普小品文,用得较多的是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阅读过程中,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三)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里的菜地 晓寒 ‎①河对面那一大片狭长的河洲,都用来种菜。河把土地分开,同时也把生活分成两种。我的窗户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面镜子,照山照水,照一座小城,照出一片菜地的丰歉。‎ ‎②我和土地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来到这座小城以后,渐渐疏离了农事,把一片菜地当成风景看了。我是菜地里的常客,有闲了就去,点一根烟,慢慢地,边走边看。黄瓜花开了,偷偷绕过巴掌大的叶子,高举在阳光中,泼辣辣的黄,做好了招蜂惹蝶的准备。苦瓜开始显山露水,沟沟壑壑都在膨胀,一刻不停地忙着扩充自己的地盘。芹菜拱出来,挤眉弄眼,芽尖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抖落干净。白菜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肿大,不起眼的白菜,也学会了用夸张的比例来表现自己的憨态可掬。这些花朵,叶子,瓜果上,都挂着不同的节令,像超市里货物上贴着的标签。菜地,已成为我另一本鲜活的日历。‎ ‎③我母亲很少来城里住,城市在她眼里,一身 毛病。你看你住那么高,抬起脑壳一看吓死人,夜里睡着了都不踏实;一眼看过去,到处都是屋;街上车子打架,走条路都提心吊胆。而她一辈子生活在村庄里,打开大门就对着田垄和山冈,到处撒满了稻子,瓜菜,花草树木,鸡鸭牛羊;喊一嗓子就有人答应,这种敞亮和温情是城市里拿钱都买不到的。‎ ‎④有年春天,儿子过生日,母亲破例来住了两夜。一天傍晚,我领她去菜地里看看。一路过去,母亲指指点点,这个菜栽得好,你看苗嫩葱葱的,以后肯定结得多;这块不行,要赶紧松土,放肥,再不搞就迟了。你看这人一懒,地也懒了。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母亲几乎没停过嘴巴,脸上的表情也阴晴不定。‎ ‎⑤一根藤蔓爬到沟里来了,母亲把它牵回架子上;一条虫子在叶子上爬,母亲把它捉了。母亲在不自觉中就把这些事做了。各种瓜菜,没有一样是闲着,拔节的拔节,长个的长个,散发着不同的清香。在里面走着,亲切,踏实,知道自己离土地最近,离庄稼最近,离根最近。‎ ‎⑥这晚,母亲显得很高兴,大概是没有想到,城市里还有这样一处地方。不过,并没有因为一片菜地,使母亲改变对城市的看法,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很少进城。我回家去,母亲总会去菜园里摘些菜给我带走,每次摘菜时都会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我说老样子。过了几年,母亲再一次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我说好着哩。母亲不再说话,看样子她对我的回答很满意。‎ ‎⑦事实上,那块菜地早已经被推平,几条街道纵横穿过,一些商品房从上面拔地而起,菜地以另一种形式变得高耸幽深,河的这边和那边都变成了同一种生活。那些菜被埋在了城市的底下,人在上面走过,汽车从上面碾过,只有日子还在流转,雨仍然从天空落下。‎ ‎(《人民日报》,有删改)‎ ‎24.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招蜂惹蝶( ) 沟沟壑壑( ) 憨态可掬( )‎ ‎25. 关于“菜地,已成为我另一本鲜活的日历”这句话的理解错误一项是 A. 鲜活的日历是指不同的蔬菜标志着不同的时令季节。‎ B. 看到不同蔬菜就像翻开一张张日历,说明菜地已经融入了作者的生活。‎ C. 将菜地比作日常生活中的“日历”,体现了作者对农事和劳动的热爱之情。‎ D. 每天都要翻阅菜地这个“日历”,说明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留恋,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26. 结合文章内容,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母亲看菜地时候,“脸上的表情也阴晴不定”,说明她预测到菜地有被毁的遭遇。‎ B. 走进菜地,母亲的一系列动作,说明她是一个勤劳、善良、慈祥的劳动者。‎ C. “这晚,母亲显得很高兴”,有了这块菜地拉近了母亲与城市的距离,也改变了母亲对城市的印象。‎ D. 我之所以没有将菜地毁弃的事情告诉母亲,怕母亲伤心,担心母亲对城市的恶感增加,也表露出作者的忧伤之情。‎ ‎27. 文章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蔬菜时,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分析其作用。‎ ‎28. 阅读第三自然段,概况分析母亲为什么认为城市一身毛病?‎ ‎29. 从文中找出三处能体现母亲勤劳性格的内容。‎ ‎30. 阅读第七自然段,分析“河的这边和那边都变成了同一种生活”的含义。‎ ‎【答案】24. (1). rĕ (2). hè (3). hān 25. D 26. D ‎ ‎27. 拟人。(1)说明蔬菜长势良好,充满生机活力。(2)说明作者对蔬菜及菜地的喜爱。 ‎ ‎28. (1)母亲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城市生活不适应;(2)城市拥挤不堪,生活节奏很快,不够自由随意。(3)城市缺乏温情,人与人之间很陌生。 ‎ ‎29. (1)一路过去,母亲指指点点,这个菜栽得好,你看苗嫩葱葱的,以后肯定结得多;这块不行,要赶紧松土,放肥,再不搞就迟了。(2)一根藤蔓爬到沟里来了,母亲把它牵回架子上;一条虫子在叶子上爬,母亲把它捉了。(3)我回家去,母亲总会去菜园里摘些菜给我带走。(4)打开大门就对着田垄和山冈,到处撒满了稻子,瓜菜,花草树木,鸡鸭牛羊。 ‎ ‎30. (1)菜地被毁,河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城市面貌。(2)表达作者对菜地的留恋、惋惜之情。(3)表现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失去后的忧伤之情。‎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1)惹:(rě);(2)壑:(hè);(3)憨:(hān)‎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题干要求选出“关于‘菜地,已成为我另一本鲜活的日历’这句话的理解错误一项是”,做此题,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和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 D项,“说明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留恋,对城市生活的厌倦”理解有误,文中“鲜活的日历”是指不同的蔬菜标志着不同的时令季节,我一路走来,顺次看到它们就像翻开了一张张日历,菜地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去看菜地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并无“说明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留恋,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之意,故此项于文无依据。‎ 故选D。‎ ‎【26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此题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的写作脉络和材料,弄清作者是如何驾驭材料的。‎ A项,“‘脸上的表情也阴晴不定“脸上的表情也阴晴不定”,说明她预测到菜地有被毁的遭遇,说明她预测到菜地有被毁的遭遇”理解有误,文章四五段写母亲在菜地里所见所闻,以及她对菜地的“不满”,是因为她觉得我有些菜种得好,有些菜种得不尽人意。而不是“说明她预测到菜地有被毁的遭遇”。‎ B项,“说明她是一个勤劳、善良、慈祥的劳动者”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在里面走着,亲切,踏实,知道自己离土地最近,离庄稼最近,离根最近”可知,母亲走进菜地的一系列动作主要表现母亲对土地与庄稼的深情。‎ C项,“有了这块菜地拉近了母亲与城市的距离,也改变了母亲对城市的印象”理解有误。依据原文“这晚,母亲显得很高兴,大概是没有想到,城市里还有这样一处地方”可知,母亲高兴是因为“大概是没有想到,城市里还有这样一处地方”;此外,原文“不过,并没有因为一片菜地,使母亲改变对城市的看法,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很少进城”,可见,并没有“拉近了母亲与城市的距离,也没有改变母亲对城市的印象”。‎ 故选D。‎ ‎【27题详解】‎ 此题考核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答题时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再结合句子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要求“文章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蔬菜时,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分析其作用”。‎ 具体而言,文中“黄瓜花开了,偷偷绕过巴掌大的叶子,高举在阳光中,泼辣辣的黄,做好了招蜂惹蝶的准备。苦瓜开始显山露水,沟沟壑壑都在膨胀,一刻不停地忙着扩充自己的地盘。芹菜拱出来,挤眉弄眼,芽尖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抖落干净。白菜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肿大,不起眼的白菜,也学会了用夸张的比例来表现自己的憨态可掬”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赋予“黄瓜、苦瓜、芹菜、白菜”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招蜂引蝶”“膨胀”“挤眉弄眼”“憨态可掬”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菜地里各种蔬菜生机勃勃的样子,表现了作者对菜地的喜爱,而一系列排比句更增强了这种喜爱之情。‎ ‎【28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阅读第三自然段,概况分析母亲为什么认为城市一身毛病”,做此题,要求学生锁定答题区,重点关注第三段,后能筛选出关键的句子,且能够对之进行分析,继而整合答案。‎ 具体而言,依据文句“你看你住那么高,抬起脑壳一看吓死人,夜里睡着了都不踏实;一眼看过去,到处都是屋;街上车子打架,走条路都提心吊胆”可知,母亲“母亲为什么认为城市一身毛病”最直接的原因是她觉得城市太拥挤不堪,生活没有安全感;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此外,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了母亲生活的农村,如“打开大门就对着田垄和山冈,到处撒满了稻子,瓜菜,花草树木,鸡鸭牛羊;喊一嗓子就有人答应”,可知母亲长期生活在农村,习惯了农村生活的自由随意,对城市生活不适应;从文句“这种敞亮和温情是城市里拿钱都买不到的”可知,母亲觉得城市缺乏温情。‎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题干要求“从文中找出三处能体现母亲勤劳性格的内容”‎ 具体而言,文章四五段写母亲在菜地里的所见所闻,以及她对菜地的“不满”,都能体现母亲勤劳的性格,如“一路过去,母亲指指点点,这个菜栽得好,你看苗嫩葱葱的,以后肯定结得多;这块不行,要赶紧松土,放肥,再不搞就迟了。你看这人一懒,地也懒了。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母亲几乎没停过嘴巴,脸上的表情也阴晴不定”“ 一根藤蔓爬到沟里来了,母亲把它牵回架子上;一条虫子在叶子上爬,母亲把它捉了”“ 母亲在不自觉中就把这些事做了”。‎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题干要求“阅读第七自然段,分析‘河的这边和那边都变成了同一种生活’的含义”。‎ 具体而言,第七段交代菜地的结局:城市这块令人感到亲切、踏实的菜地被无情吞没;此结局与前文的生机勃勃形成鲜明对比,与“我”和母亲的愿望形成反差,表达作者对菜地的留恋、惋惜之情。“河的这边和那边都变成了同一种生活”说明菜地在现实中的遭遇,表现了“我”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失去后的忧伤之情。‎ 三、写作 ‎31.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武汉疫情,牵动着国人的心,以下六则材料均来自于有关疫情的报道。‎ ‎①和时间赛跑!武汉市政府参照北京小汤山急救医院模式,仅仅耗时6天建设起可容纳1000张病床的专用救治医院。‎ ‎②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18日傍晚,84岁的他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连日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参加新闻发布会……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③疫情就是战斗,通知就是号角。疫情发生后,武汉各大医院全力以赴抗击冠状病毒,10万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他们以血肉之躯,筑成守护家园、保卫武汉的长城堡垒。‎ ‎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年初一接到组派医疗队驰援湖北的通知,河南大学各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纷纷主动请缨。24小时内,52名医务人员集结完毕,整装待发。截至‎1月28日,共有30支医疗队、4130人已经到达湖北开展工作。‎ ‎⑤很多身处武汉的普通民众,不惧疫情蔓延,主动投入到防疫一线做志愿者;有的武汉人暂时没发现身体异常,也坚定地选择留在武汉,避免出去后,万一感染到其他人。‎ ‎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读完以上新闻,你觉得哪几则最能振奋人心?请以其中两或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注意彼此逻辑,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防控疫情,每个人都是主体 当前,源自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多地出现,引发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卫健委到武汉当地政府,从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到广大人民群众,政府、社会、医院和个人等各方面迅速行动起来,形成了防控疫情的强大合力。‎ 新型冠状病毒扩散和致死的危害都不容小觑,更要考虑爆发的特殊时间和地点。临近春节、正值春运,人员流动性激增;而武汉地处九省通衢,东西南北的人流汇集于此,这些因素都加大了疫情传播的风险和防控的难度。如何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救治患者,如何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最大限度防控疫情,如何在确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障回家过年,这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决不能有半点掉以轻心,必须全国上下齐心协力、高度戒备、共同应对。‎ 病毒感染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都息息相关,因此,抗击疫情不只是政府部门和医护人员的事,更是每一个个体的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个人而言,提升科学素养和医疗知识水平,并养成戴口罩、勤洗手、不吐痰等良好习惯,不仅是对个人健康负责,更是在减少疫情传播途径。在春节期间人口的大规模大范围流动的背景下,对公众的卫生教育尤其需要进一步“下沉”,让防控的共识与知识,能在更大范围内成为日常的生活习惯。同时,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疫情信息呈现链式传播,我们需要信息分享,但不要听风就是雨,更不要造谣传谣;我们需要严阵以待,但不必过度恐慌。每个人都能管理好自己的出行与安全,以实际行动营造干净的生活环境和理性的舆论生态,就能对政府力量形成不可或缺的补充,真正形成渗透到每个生活角落的防控力量。‎ 这几天,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前往疫情一线,北大一院呼吸科主任王广发被隔离,武汉15名医务人员被感染……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救治工作第一线,他们对健康的守护、对生命的看护,展现着医者仁心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更说明,从政府到社会,从医护人员到普罗大众,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战胜疫情,我们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休戚相关、有机互动的命运共同体。‎ 政府严防死守,医院全力以赴,个人管好自己,各部门密切配合,东中西地域协同,有效防控疫情,才能让自己的“小家”享受团圆,让中国这个“大家”更加安全。‎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审题:‎ 首先解读材料,材料①强调的是政府重视,抢时间抗击疫情;材料②写的是钟南山临危受命抗击疫情;材料③写的是武汉医务工作者英勇抗疫;材料④强调的是全国各地支援武汉抗击疫情;材料五⑤写的是武汉普通民众为抗击疫情做出的贡献;材料⑥写的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抗疫的重要指示。综合来看,本题可多角度立意,如,选择材料①④⑤,可围绕“多方努力,共同抗疫”的主题来写作;选择材料②③④,可围绕“医者仁心”的角度来写作;选择材料①⑥,可围绕“国家是人民的坚强后盾”的角度来写作;选择材料④⑤,可围绕“抗击疫情人人有责”来写作……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合理选择材料即可。 ‎ 立意角度参考:‎ ‎1. 致敬“最美逆行者”;‎ ‎2. 千里驰援,可歌可泣;‎ ‎3. 同胞一心,其利断金;‎ ‎4. 有国家做后盾,一定打赢战“疫”等。‎ 素材:‎ ‎1. 是的,只有我们团结一致,才能战胜病魔。“急转武汉防控中心,为白衣天使加一点油,我的一点心意”,日照市东港环卫工人袁兆文走进派出所,扔下12000元匆匆离开,17秒感动国人。援鄂的医护人员中,很多姑娘为了穿防护服方便,毅然的相互剪去长发。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拿衣服去救另一群孩子。‎ ‎2.在国家危难之时,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在在耄耋之年依然不顾及自己的身体,毅然决然的出征武汉;疫情的吹哨人李文亮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自己没有造遥,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3.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绍兴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行文结构:‎ 本题如写议论文,可选择材料①④⑤,围绕“多方努力,共同抗疫”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开头引用总书记的话“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提出观点“多方努力,共同抗疫”;接着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扩散和致死的危害,病毒感染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都息息相关;然后举医护人员多方支援,普通民众纷纷出力的例子,论证观点;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注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本题要求考生阅读几则新闻材料,以其中两则或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考生要认真审读材料,注意彼此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合理引用,写成文章。‎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