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北京第六十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东城区北京第六十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2019.11‎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绮罗 qǐ B. 脍炙人口 kuài C. 河朔 suò D. 脂粉气 zhī ‎2. 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 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 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 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3. 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 《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 作家沈从文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4.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 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 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 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答出两点即可。‎ ‎6.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 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 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 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 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答案】1. C 2. D 3. D 4. B ‎ ‎5. 参考答案: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②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6. D ‎ ‎7. “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主要考查的是多音字、形近字和异形字,有些字的读音区别度很小,可能体现在音调、平翘舌、前后鼻音等。记忆它的读音时一般根据它的语意或词性。解答此题,要注意其中的细微区别,根据字形、字义等来加以辨析。选项C考核的就是平翘舌,“河朔”的“朔”应念“shuò”,而不是“suò”。识记该字字音可与塑“sù”字的读音一起识记。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此题的答题区间,再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内容集中在材料一中,选项ABC在材料一中的第三段,由原文“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这句可见,A项是正确的;原文说“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可见,BC项是正确的。材料一中第四段说“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而选项D则把“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置换为“词风豪放”,张冠李戴。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全国卷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十分重视,考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记忆,也可以结合文本检验常识的正确性。概括地说就是,要解答此题,一要靠积累,二要会推断。此题既有对古文学的考查,也有对现当代文学的考查。A项是对宋词等相关内容的考核;B项是对《水调歌头》内容的考核;C项是对小说《边城》内容的考核;D项是对沈从文小说代表作品的考核。D项的《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长河》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文艺术水平代表作之一。《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故选D。‎ ‎【4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考生要熟悉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常常会设置“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指代错误”“混淆概念”“混淆是非”“混乱因果”“无中生有”八种陷阱,我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格外小心。材料二第二段说到沈从文“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能“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可见,“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A项正确。材料二中说到沈从文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沈从文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沈从文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又从可见,沈从文热爱湘西,所以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C项正确。材料二中第二段中最后一句话说“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可见,D项正确。B项无中生有。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连缀成答案,答案不要遗漏、重复、交叉。题干明确要求考生在材料二中筛选概括出两点“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所做的努力”。从材料二第二段中“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这句可知,他“在创作上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从材料二第三段中可归纳出他“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从材料二第四段可归纳概括出他“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6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对比。此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此题题干明确告诉考生,答题区间在材料三中,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对应材料三第一段的第二句话,《文心雕龙》指出《诗经》和《楚辞》受南北地域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文学特征,并没有说它们最大的差异在“南北文化的不同”,选项歪曲文意。B 项是对原文“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这句的高度概括,这句话表明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并没有说“最关键”,选项无中生有。C项原文说的是“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而不是选项所说的“作者的精神品格”,选项张冠李戴。故选D。‎ ‎【7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连缀成答案,答案不要遗漏、重复、交叉。题干明确要求考生根据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实则材料三就对“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作了详细具体的分析。考生只要根据这则材料来归纳要素即可。根据材料三“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这几个句子,可以归纳概括出答案,“地域文化”包括“当地自然环境”“当地人文环境”“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点睛】小题6: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么比对。比对有三重,首先比对词语,看词语有无添加删减与替换。其次比对关系,看原文的句间关系,逻辑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最后比对结论和依据,看推理是否有依据,依据是否正确,结论是否符合逻辑。比对词语可以找句中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时间词,指代词,判断词来加以比对。比对关系,可以抓句间的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来加以分析,看是否有因果颠到,强加因果,变换原因,无中生有,不合逻辑的错误。比对依据和结论,看论点和论据的位置是否颠倒造成张冠李戴或因果颠倒的错误;看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看是否造成了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的错误。如选项B就是通过比对关键词“最关键”来发现选项无中生有的。‎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二)‎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三)‎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8.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径就荒 就:即便 B. 将有事于西畴 畴:田地 C. 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D. 悦亲戚之情话 情话:知心话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悦亲戚之情话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 水浅而舟大也 鸟倦飞而知还 C. 胡为乎遑遑欲河之 已矣乎 D. 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门衰祚薄 祚:zuò福分 B. 常在床蓐 蓐:rǔ草席 C. 责臣逋慢 逋:pū逃脱 D 夙遭闵凶 闵:mǐn怜悯 ‎11. 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委婉说法的一组是 ‎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2. 下列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 慈父见背 B. 而莫之夭阏者 C. 而刘夙婴疾病 D. 复驾言兮焉求 ‎13.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遥远 B.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失路:不得志 C.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襟:上衣前面的部分 D.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困厄,处境艰难 ‎14.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典故解释不正确的是 A.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彭泽:指谢灵运,他做过彭泽县令,喜好喝酒。‎ B.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宣室。汉文帝曾在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C.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D.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三国时的诗人。他有时独自驾车出行,到无路处便恸哭而返,借此宣泄不满 于现实的苦闷心情。‎ ‎15.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句中的加点词语是怎样生动优美地描绘出深秋的景色的?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8. A 9. D 10. A 11. A 12. C 13. C 14. A ‎ ‎15. 答案示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应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景。‎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A项,“三径就荒”整句意思是: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就”意思是:近于,快要。‎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 A项,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动词,到,往 ‎ B项,第一个“而”,表并列的连词;第二个“而”表承接的连词,就 ‎ C项,第一个“乎”是语气助词,用在句子停顿处.;第二个“乎”是句末语气助词,“乎”与“矣”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D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 ‎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课文字音、字义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全对的一项还是有错误的一项,答非所问,功亏一篑。‎ B项,“蓐”注音应该是rù;‎ C项,“逋”注音应该是bū;‎ D项,“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然后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①是对父亲早年去世的委婉说法;②是对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③是作者对自己身份的谦虚说法;④说的是自己想对祖母所尽的孝心。‎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 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慈父背见”;‎ B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而莫夭阏之”;‎ C项,被动句,翻译是“但祖母刘氏很早被疾病缠绕”;‎ D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复驾言兮求焉”。‎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提升文言阅读的素养。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C项,“襟”,胸襟。‎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于文学典故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平时复习主要是识记,多多益善;另外便是做题时仔细、认真、沉着、冷静等便于拿分的良好心性的培养。‎ A项,“彭泽:指谢灵运”错误,彭泽:指陶渊明,他做过彭泽县令,喜好喝酒。‎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其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最后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是四个典型的名词,这两句描绘的景象是: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应增辉;表达效果上:这些景物使这两句话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景。‎ ‎【点睛】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一)‎ 小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二)‎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逼迫我,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三)‎ 登高望远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脱俗的兴致油然而生。宴会上,清脆的排箫声响起,好像清风徐来,纤细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止了白云飞动。(今日的宴会,好比当年的)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文人雅士,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赞咏莲花那样的才气,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贤主、嘉宾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在一起了。向天空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 远,大地辽阔,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伤袭来,我明白了事物的兴衰成败都是有定数的。远望长安,如在日落之处,遥看吴会,如在白云之间。‎ 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天柱高不可攀,北极星多么遥远。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像贾谊那样)在宣室侍奉君王呢?‎ 唉!命运坎坷,路途不顺。冯唐不知不觉已经衰老,李广终身未能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被贬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的海滨,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只不过)靠的是君子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通达事理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 年纪老了,志气应当更加昂扬,哪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处境艰难,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即使身处干涸的车辙中,胸怀依然开朗乐观。北海虽然遥远,但乘着旋风还可以到达;早年的时光虽已逝去,但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效国家的热情;阮籍不拘礼法,我怎能效仿他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呢?‎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默先生传 宋 王向 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去居颍,其徒从者百人。居二年,与其徒谋,又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少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 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①先王,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主人明恕,故未见疑。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立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议名,此人之怨府也。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 公议先生强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复憎,诋笑纵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②百端,得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佯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③,世人所不逮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锋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 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 ‎(取材于《宋史》,有删节)‎ 注:①被服:承受,蒙受。②缘饰:文饰。③行己:立身行事。‎ ‎1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立节循名 循:按照,依照 B. 先生幸听意 幸:幸而 C. 良以口祸也 良:的确 D. 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 宜:因此 ‎1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徒从者百人 卒取其下者矣 B. 来,吾语尔 尔试言其次者 C. 冀用于世 何疾于不容 D. 不如亟行,以适异国 又以公议名 ‎1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生舍颍为居庐 先生在颍建筑房子居住 B. 主人明恕,故未见疑 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 C. 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 今天平定了不高兴的心情,先生就知道原因了吧 D. 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 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 ‎19.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 ‎②智者利身,远害全德 ‎20.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议先生为人刚毅正直,喜欢议论时人时事,先后在梁、宋间游历,但始终不得意。‎ B. 公议先生深受注重节操、循名责实思想的影响,秉承先王教诲,深入地研究儒家经义。‎ C. 公议先生聪明而富有才智,是非分明而又乐取人怨,常人难以至此,获得弟子们赞誉。‎ D. 公议先生自认不是完人,对得到进用已不抱期望,其实这是他对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 ‎21. 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 ‎【答案】16. D 17. B 18. C ‎ ‎19. ①弟子们跟随先生已经很久了,也都对出行感到了厌倦。②聪明的人要利于自身,远离祸害,保全德性。 20. C ‎ ‎21. ①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②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③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别答非所问;然后逐项检查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 D项,“宜”在这里是“应该”的意思。‎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 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代词,那,那个 B项,“尔”均是代词,你 C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对,对于 D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而;第二个“以”,介词,用。‎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C项,“定”在这里是副词“必定”,选项中却解释为了动词“平定”;“取”是动词,选项中没有解释出来。‎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 第一句重点字词:厌:厌倦;行役:出行 第二句重点字词: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本题 C项,“乐取人怨”“获得弟子们赞誉”不正确,从原文第三段“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可知“乐取人怨”是开始弟子们的误解;从“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可知弟子们并没有赞誉他。‎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人物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从这些情节中整理答案。本题要求“说说‘公议先生’改称为‘公默先生’的理由”,这就要求考生从文章中总结先生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弟子任意的建议总结答案。从第1段“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不得意”可知公议先生因刚毅正直,好议论,而不被世人所容;从第2段“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可知先生因常遭人毁谤,为避害而寻求自保;从原文第4段先生与任意的对话可知先生听从任意劝告而无奈改变,由“公议”变为“公默”。‎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公议先生性情刚直,爱意气用事。他喜好议论,拿来当代的是非进行明辨。他曾在梁、宋之间游历而不得意,于是离开那里到了颍,跟他一起去的门徒有一百人。过了二年,他与门徒商量,又要离开颍。弟子任意对他说:“先生不要再想着离开了,弟子们跟随先生已经很久了,大家都对行程感到了厌倦。先生您在颍建造房屋居住,略微有了些生计。这里的主人贤德,待先生不薄,现在您又要离开,弟子我看不到先生的归所。先生难道瞧不起颍么?”‎ 公议先生说:“来,我告诉你!我已经三十岁了,树立节操,循名责实,承受先王的教导,深入、透彻地研究六经。我性情愚钝,很晚才有所成,收获无几。考察自己的表现,算不上个完人。我哪里敢忘记自己,希望在当世得到进用?我所厌倦悲苦的,正是不容于世。我在世间居处,随波逐流,混迹流俗。对我的称誉没有来到,对我的毁谤却日盛一日。《诗经》上不是说吗,‘谗害别人的人没有穷尽’。这里的主人明察宽恕,所以没有猜疑我。谗言一旦奏效,我就要遭到危险。聪明的人要利于自身,远离祸害,保全德性,所以我不如赶快走,去往他乡。”‎ 公议先生说完,任意说道:“先生不要说了。我们几个弟子曾经私下议论先生乐取人怨,是常人难做到的,不知道您并不高兴这样。现在确实不快乐,先生您知道怎么会这样吗?先生您的聪明才智,要远远地超过别人,而您多言评论世事,分辨是非,容不得有一点含糊。您又以公议命名,这是人兴怨所在。先生您对此感到担忧是可以的,但是要离开却不对。任意我用三件事来为先生谋划,先生如果幸而能够听取,就不必走;如果不听,那么您即使去到绝远之海,也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 公议先生舌头僵硬说不出话,他向下看着任意,目不转睛。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向任意询问,任意回答说:“人 心肝,怎么可以看得见。听到别人的好话,表面上奉承,暗地里非议,转过身又变成憎恨,对别人肆意地诋毁、讥笑。抓住别人的一点小错误,就到处传扬,还要千方百计地进行点缀,致使别人身败名裂。自然这样的人,就能作践别人而抬高自己。任意的三策之中,此为最上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道:“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二策。”任意回答说:“抛弃亲生骨肉,佯狂而去,使世人不再顾忌。这是第二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说:“不能,你再试着说说第三策。”任意回答说:“先生的立身处世,如此为世人所远远不及,却未能获称高世之名,而是诋斥四起,几乎不能与庸愚之人为伍,这的确是口祸所致。先生如果能不好议论而好沉默,口不谈是非,只是心里知道,那么又何恨不容于世呢?这是最下策,先生能采纳吗?”公议先生叹了一口气说道:“唉,我采纳你的下策。”‎ 任意于是大笑,对其他弟子说:“我们先生在世上不得志是很自然的。我为他谋划了三种策略,他最后却采纳了下策。”弟子阳思说道:“今天要不是任意,先生就挽留不住了。”与其他弟子一同向任意致谢,又通过任意请求将公议改为公默先生。‎ 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吩咐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烧着。当时林冲便拿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前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声,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殁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22.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赍发(jī) 投奔(bèn) 迤逦(yǐlǐ) 调和(tiáohé)‎ B. 恶了高太尉(wù) 陷害(xiàn) 玷辱(diàn) 休恁地说(nèn)‎ C. 浆洗缝补(jiānɡ) 酒馔(zhuàn) 尴尬(ɡānɡà) 讷(nè)‎ D. 提防(tí) 省事(xǐnɡ) 洗漱(shù) 朔风(shuò)‎ ‎23. 关于《水浒传》,下面介绍不够准确的是 A.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B. 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各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C. 语言以口语基础,明快、洗炼、准确、细腻、优美、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D. 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24. 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环境描写为小说人物的活动设置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背景,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 B. 第二段中“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对情节有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使林冲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俅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 C. “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句话,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认为看草料这差使不错,表现出勤快能吃苦的性格特点。‎ D. 第二段描写林冲盖炭火、拽门、上锁、那钥匙等动作,表现林冲尽职尽责,对仇敌时时保持高度警惕。‎ E.‎ ‎ 第二段从草屋崩坏无法住人、身体向火也不能御寒的苦境、独自踏雪买酒的寂寞三个角度烘托了林冲“风雪落难人”的形象。‎ ‎25. 文中表现了林冲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26. 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处处有伏笔与照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答案】22. D 23. C 24. CD ‎ ‎25. ①谨慎细心: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 ②豪爽大方:“你要便拿了去”。 ③委曲求全,随遇而安,“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 ‎26. ①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吩咐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与后文林冲到半里外古庙住宿形成照应;②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与后文“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照应;③“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为后文草料场着火埋下伏笔,暗示不是林冲疏忽失职造成的大火,而是有人故意点火陷害。 ④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相照应,并为后文草厅倒塌埋下伏笔; ⑤“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与“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前后照应,并为后文门内偷听埋下伏笔。‎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全对的一项还是有错误的一项,答非所问,功亏一篑。‎ D项,“提防(tí)”注音错误,应该是“dī”‎ 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学文化常识一般包括文章作者简介、作品内容、写作背景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项,“优美、生动”分析错误,文章语言以口语为基础的一般没有“优美、生动”的特点。‎ 故选C。‎ ‎【24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修辞分析、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认为看草料这差使不错,想长住下去”,“勤快能吃苦”不当。应是“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故而随遇而安,忍辱偷生。”‎ D项,“对仇敌时时保持高度警惕”错误,应该是“对仇敌丧失了应有的警惕”。‎ 故选C、D。‎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本,然后根据人物、情节等来概括答案。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概括: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2、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3、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4、借助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来认识人物性格。5、注意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把握人物基本特征。从原文“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可以看出林冲谨慎细心的性格特点;从“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可看出林冲的豪爽大方的性格特点;从“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以看出林冲委曲求全,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情节中伏笔与照应的作用。这就要求考生从情节本身的位置或作用角度考虑。小说情节的作用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 ‎、从情节与情节关系上看,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产生波澜,出人意料。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为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考虑,是否描写了自然环境或暗示了社会环境。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考虑,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本段的情节照应有: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吩咐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与后文的林冲到半里外古庙住宿形成照应;2、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与后文“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相照应;本文的伏笔有以下几点:1、“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为后文草料场着火埋下伏笔;2、“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为后文草厅倒塌埋下伏笔;3、“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与“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前后照应,并为后文林冲门内偷听埋下伏笔。这几处伏笔的作用分别是:暗示不是林冲疏忽失职造成的大火,而是有人故意点火陷害;暗示林冲在古庙过夜是迫不得已;林冲的门内偷听使他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五、默写 ‎27.默写 ‎(1)悟已往之不谏,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3)《谐》之言曰:“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4)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知来者之可追 (2). 实迷途其未远 (3). 鹤汀凫渚 (4). 穷岛屿之萦回 (5). 鹏之徙于南冥也 (6).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7). 本图宦达 (8). 不矜名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追”“途”“凫”“萦”“徙”“抟”“宦”“矜”。‎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8.微写作 ‎“环境可以造就人。”请从《边城》、《红楼梦》、《呐喊》中任选一个人物,以该人物为例,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认识。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不少于180字。‎ ‎【答案】环境可以造就人,这话一点不假。薛宝钗,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的大家闺秀;她举止端庄,谈吐大方;可是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改变了她,造就了她。她一进贾府,便处心积虑,处处投老太太的喜好胃口,想尽办法取悦王夫人。在生活中,宝钗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在贾府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是贾府的环境造就了薛宝钗熟谙世故,极深城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理解题目要求,然后按要求完成题目。本题考生在审题时明确其有三点要求:其一是“环境可以造就人”,其二是“从《边城》、《红楼梦》、《呐喊》中任选一个人物,以该人物为例,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其三是不少于180字。明确了要求考生要选定所写内容,本篇微写作的人物要求考生从《边城》、《红楼梦》、《呐喊》中任选一个人物,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知道这三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比如《边城》的主要人物是翠翠;《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呐喊》中的闰土、孔乙己、阿Q等。考生从中选取一个人物,结合要求“环境可以造就人。”分析完成答案。‎ 七、作文(50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95年,研究电池的王传福教授意识到,手机的发展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会与日俱增,于是成立了比亚迪公司,自主研发充电电池。‎ ‎2003年,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的比亚迪,开始进军汽车行业。遵循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比亚迪成为具有中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在全球市场实现了“弯道超车”。‎ 近几年,比亚迪逐步放弃了其原本在行业内最领先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转向能量密度高、更具发展前景的三元锂电池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并积极投入到太阳能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 比亚迪的成长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发展超越的秘诀 比亚迪公司顺应时代需求,积极自主研发充电电池。凭借坚实的自主研发技术,而后辗转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过人的眼界与优秀的自主创新成为中国的龙头企业。由此可见,寻求发展与超越的秘诀就是在于以自主创新为基,不断望向未来。‎ 那么,为何说发展的基础是自主创新呢?因为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最强有力的底牌。经济学家德鲁克曾说:“当你做到世间的独一无二,你便不会被打败。”的确,依据现实不断创新技术,完全自主研发,使得我们不再追随世界的巨流,而是在引领世界的巨浪。踏在浪尖上的我们无惧任何挑战。特斯拉公司花费十年自主研发领先世界的汽车电池技术,使其成为电动汽车界的巨头,而向我们的比亚迪这样的民族品牌,走出了一条不亚于他们,且能超越他们的道路。百度公司不甘止步于中国,投入全部精力用于研发改进搜索引擎技术,使其成为亚洲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创客印奇努力钻研人脸识别技术,使得旷视公司成为世界上智能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他们不畏惧自主创新的艰难,也不急躁于自主创新的漫长,他们坚守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这一准则,才使得企业大获成功!‎ 如今众人将“变化”挂在嘴边,因为时代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一词最为恰当。于是有很多人畏惧变化,研究如何跟上时代的变化。然而,当我们拥有过人的眼界,我们便不是“变化的跟随者”,而是“变化的制造者”。眼界使我们超脱于变化之外,使我们快速发展。正所谓“站在风口上,一只猪都可以飞。”宽广的眼界让我们得知时代需求什么,我们便可以先他人一步,站在风口之上。更何况我们并不是一直茫然的猪,而是掌握自主创新技术的智者,我们便可以如同鲲鹏一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震惊世界!‎ 然而,过人的眼界与自主创新都需要我们懂得勇于归零。眼界不是一时的,而是在变化中永远看得比别人更远,创新不能只是一次,我们要追求在每一场博弈中我们都要做全新的自己。当我们为一次成功而沾沾自喜之时,我们便看不清时代的变化,眼前被骄傲充斥,手下生出了浮躁,怎么可能会有眼界与创新呢?正如同南隐禅师所说:“此空为彼满。”放下如今的成就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拥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恒久立足于世,而不被超越,不被打败。‎ 手握核心技术,眼看扑朔迷离的未来,脚踏时代的浪尖,心怀谦逊与自信,方可使我们立于世,成于世,超越时代,超越自我。‎ 欲展宏图,需狮心与鹰眼 现代的社会是飞速发展的,企业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国家的竞争恰如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纷争不断;竞争者如繁星而猎物——机会却少之又少,如何抓住,生存下来?比亚迪用它的成长之路贡献了两样东西——欲占机遇而大展宏图,万不可缺“狮心”与“鹰眼”。‎ 鹰眼,即鹰之眼力,敏锐、准确,洞悉一切。比亚迪创立之初,正得益于王传福教授的鹰眼捕捉到了手机发展对充电电池需求这一机遇,比亚迪才得已启动,乘时势破浪而行。可见,企业之兴的背后,大抵都有创始人的鹰眼之功。美国亿万富豪的后起之秀马克•扎克伯格,便在创业时敏锐地洞悉市场对于社交网络的需求,创立了如今火遍全美的Facebook;中国首富马云在企业创立之初也正是因洞察社会对微商交易平台的迫切需求,凭鹰眼成为了电商平台的第一人,成就今日辉煌。此等创新创造,皆鹰眼之功也。‎ 不仅企业如此,个人与国家同样需要鹰眼来洞悉成功的门径。江泽民曾号召人们不仅考虑“个人的奋斗”,也要注重“历史的进程”,便强调了用鹰眼去观察天下大势,静待而动;而如今国际局势纷争杂乱,抓住国际关系的“命门”、找准国家利益的“关键”,洞察尔虞我诈外交中其他国家的态度,这都需要用鹰眼来一一看破,若这步关系国家大战略的棋下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鹰眼之功,不可不察。‎ 另一种才能,狮心,即雄狮之心性,代表了出色的勇气与过人的胆识。比亚迪的成功,不仅在于敏锐地看破未来大势,更在于敢于忍受独立自主研发的寂寞辛劳,敢于承担放弃优势领域成就,壮士断腕般在新的领域从零开始。若无收获或战略失误,它将一无所有,这就如西楚霸王破釜沉舟般的决心与勇气,真可谓“狮心”也!也正是这颗狮心,引领比亚迪走向成功,企业欲壮大,狮心不可或缺!‎ 同样,个人、国家都需要这份狮心。个人以楚霸王为模,勇冠三军,破釜沉舟,方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言;而国家层面上,当今的中国已最好地显示了一颗狮心:外交上的独立自主、科技上的锐意研究,抑或在主权问题上不退半步的铁般态度、中美贸易战中的勇而亮剑……那句“勿谓言之不预也”正是大国狮心的最好凭证!有狮心,国家才有尊严,国民才得以堂堂正正立于天地间,心存骄傲!‎ 鹰眼在外,洞悉世事;狮心在内,无所畏惧。由此二者,万事可平,大业可兴,强国可雄!‎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比亚迪的成功原因的分析,可用追因溯果的方法立意,从分析原因的角度看“1995‎ 年,研究电池的王传福教授意识到,手机的发展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会与日俱增,于是成立了比亚迪公司,自主研发充电电池”“2003年,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的比亚迪,开始进军汽车行业”“近几年,比亚迪逐步放弃了其原本在行业内最领先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转向能量密度高、更具发展前景的三元锂电池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并积极投入到太阳能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结果是“比亚迪成为具有中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拥有自主技术,打造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实现了‘弯道超车’”。综合分析得出中心论点“灵活地顺应时代发展,大胆进行科技创新,才能打造出中国品牌”,行文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创新”“眼观”对企业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述时可结合现在“中兴”芯片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抓住“创新”这一角度分析。‎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