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1
语文学科高三模拟试卷 第一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共9分。 《“立象尽意”与中华审美文化》 无论意境或境界,在中国美学和诗学中都不仅仅是指主观情感与客观境象相结合的“审美对象”,而且是指身心得以安顿的境地。 它召唤人深入其内,逍遥其间,实现人与境相拥相融, 境由此转而成为生存活动和心灵活动本身,成为“非对象”之境。因此,意境、境界本身即虚实相生、有无相生,对象性关系与非对象性关系之间交互转的一个过渡性的动态空间。 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叶郎指出,先秦出现了“象”这个范畴,到了唐代,“意象”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范畴,已经被文人比较普遍地使用了。唐代诗歌高度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经验,推动唐代文人从理论上对诗歌的审美现象作进一步思考,提出了“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并最早出现于王昌龄的《诗格》。“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境界说的诞生。 朱光潜对意境有着极好的阐释,他认为:每一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并且诗是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画境、戏境,它摄人魂魄,令人忘乎所以,刹那间从直面画境戏境的状态,转而投身境内,如鱼在水,涵泳其间,体验永恒。这就是说,唯有当心与境“忻合无间”,唯有建立物我合一的非对象关系,我们的直觉就把握了道,于是,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其实,无论直觉或悟解都被视为一种非理性的心灵活动,它们犹如大象、象罔,是因人与象、境相互融合,构建非对象关系之状态。正是在这种非对象性的物我相融关系中,人体验着自然之境,直觉和顿悟了道。 叶嘉莹曾从现象学、阐释学角度解释中国词学,并对“境界”做出现象学的解说。她认为:“所谓‘境界’,实在乃是专以意识活动中之感受经验为主的。所以当一切现象中之客体未经过吾人之感受经验而予以再现时,都并不得称之为‘境界’” 。西方现象学虽然主张消除主客体的分裂状态,但是,它仍然瞩目于人的意识活动。正是收到现象学的影响,叶嘉莹也把“境界”纳入“意识活动”中的某种感受经验。但是,作为一位擅长于传统文学欣赏实践的学者,她又觉悟到这种解释所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境界’一辞虽也含有泛指诗歌中兴发感动之作用的普遍含义,然而却并不能便径直的指认为作者显意识中的自我心志之情意,而乃是作品本身所呈现出的一种富于兴发感动之作用的作品中之世界”。作者“于不自觉中流露了隐意识中的一种心灵之本质”。 很显然,叶嘉莹是及其敏锐的。尽管在理论上她没有跳出西方现象学的樊笼,而在欣赏实践中却准确把握到诗歌最内外,也最富于民族特征的状况:由物我分裂的对象性之象进抵物我合一的非对象性之大象而体道悟道的境界。王国维的“境界说”之所以高出于其他论词评词者,之所以是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发明,就在于他抓住了这个根本。王国维确实从叔本华等西方思想中汲取营养,扩大了自己的理论视野,然而,却是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紧紧抓住传统文学的关键问题和根本特征,其理论仍然隐含着对“象”“大象”“道”之关系的深刻理解。无论王国维从西方获得多少思想启示,只要他抓住中华审美文化的关键问题和根本特征,其理论就已汇入中华文化传统。 可以说,“象——大象”就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最核心的“细胞”,它决定了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决定了美学和文论范畴必须具有包容性和弹性,并注定它必然放弃理性分析和逻辑体系而瞩目于体验、品味、悟解和诗性言说。 (选自《文艺理论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昌龄提出了“境”这个美学范畴,标志着境界说的诞生。 B朱光潜认为体悟诗歌意境,需有对诗歌形象直接的感性认识。 C叶嘉莹的欣赏实践仍未跳出西方现象学的樊笼。 D王国维从西方理论中汲取营养,并汇入了中华文化传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意境和境界,在中国美学和诗学中都指向非对象性关系。 B只有把境界视为意识活动,才可以进入非对象关系之中。 C只有建立物我合一的非对象关系,我们的直觉才能把握住道。 D由对象性关系进入到非对象性关系是中国传统诗词活动的根本特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先秦始,“意象”就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范畴,被文人普遍地使用了。 B叶嘉莹和王国维都从西方理论中汲取营养,并以此突破了原有的理论框架。 C西方现象学与中国传统文学欣赏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注重人的意识活动。 D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论必然放弃理性分析和逻辑体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飞天归来“交答卷” 昨天,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今天,我们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如今,我们实现了承诺。”指令长景海鹏说。这是11月18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讲述33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后进行了3周的隔离恢复。目前,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恢复符合预期目标。隔离恢复期间,航天员中心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措施。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隔离恢复期结束后,两名航天员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景海鹏:陈冬太棒了,没出现一点失误 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他说,由于工程技术上的不断提高,这次飞行提供了更加舒适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自己曾执行过的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这是“一次真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景海鹏说,以前看不到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饭也只是为了保证营养。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看电视,让我们的身心状态非常好。”“红烧排骨、香芋蹄筋、什锦蔬菜……”说起为这次太空之行准备的美食,景海鹏如数家珍,“ 不仅能吃饱、吃好,还能点菜。”景海鹏说,5天不重样的菜谱,让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其中雪菜兔肉就是他的最爱。 他在保证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来欣赏和拍摄舷窗外的地球美景。在飞船上升段时,景海鹏看到了太空与地球之间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线,“已经四年没有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了,当时心情很舒服。”景海鹏说。 “陈冬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景海鹏说,“陈冬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都运用到天上去了,没有出现一点失误。” 陈冬:难忘的经历,幸运的旅程 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第一次太空飘移,第一次种菜、养蚕宝宝,第一次在太空中看祖国的壮丽山河……第一次真正的失重感觉,陈冬记忆犹新。“不知道怎么用劲,只要稍微一使劲,就容易过。”他说,刚开始,每走一步都需要找束缚器,后来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我也开始享受失重,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 陈冬觉得,能和景海鹏组成乘组,非常幸运,心里很踏实。任务期间,景海鹏在方方面面都非常照顾自己。“从一进船,就告诉我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平时也经常嘱咐我多休息。”让陈冬感动的是,运动时,景海鹏看到他流汗了,总会递上毛巾,甚至会把加热好的水递到他嘴边。工作中,景海鹏又是严格认真的,一次做不好就继续做,直到拿到满意的数据才行。 太空跑步的诀窍:仰起头 33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参与的在轨试验和实验有38项之多。每一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就是其中一项。景海鹏说,第一次,别说跑,走都走不成样。那天晚上,景海鹏对陈冬说:“如果不成功,咱们回去可没法向科研人员交代。” 第二次,景海鹏和陈冬开始相互观察,寻找技巧,慢慢地可以走上几步了,但远远没有达到能跑起来的要求。这让他俩压力更大了。 第三次刚开始,景海鹏还是没办法跑起来。“可以理解,不能原谅。” 有些无奈的景海鹏一边走着,一边仰着头对陈冬说。就在这一仰头的瞬间,景海鹏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跑起来了。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他明白了通过头部可以调整重心。“速度越大,头需要往后仰的角度越大。”慢慢地,他走了起来,然后加快跑了起来,最终验证成功了。到了后半段,他和陈冬甚至可以双臂展开、抱着头、背着手,变换各种姿势地走或者跑。“第四次,我们完全可以像在地面上使用跑步机一样,非常轻松自如地跑起来。”景海鹏说。 (2016年12月08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次航天飞行对于三度飞天的景海鹏和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有着不同的感受:景海鹏觉得是一种享受,陈冬则一直非常紧张。 B.景海鹏和陈冬在33天的太空之旅中,完成了需要参与的38项在轨试验和实验,连很难的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都顺利攻克了。 C.陈冬能够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没有一点失误地运用到天上,为此景海鹏对他非常满意。 D.这次太空之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不仅可以看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美味的食物,还可以翻跟头、转圈。 解析:选C A项,“陈冬则一直非常紧张”无依据;B项,原文没有说明全都“完成了”,“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也并非很难;D项,“还可以翻跟头、转圈”不是此次环境更加舒适的表现。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从景海鹏、陈冬亮相开始说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太空生活。 B.本文的小标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前两个小标题提示读者写作的对象分别是景海鹏与陈冬,最后的小标题概括了二人摸索太空跑步方法的内容。 C.在太空工作中严格认真,队友之间相互配合,对待实验反复尝试,都是景海鹏与陈冬完成任务的主观原因。 D.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对两人练习太空跑步的重点描写,给读者以现场感,增强了新闻的文学性。 E.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篇报道的刊发距离景海鹏、陈冬公开亮相只有一天,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的特点。 解析:选AD A项,这篇报道并没有使用“倒金字塔”式的结构。D项,文章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6.这则报道的第二段属于新闻背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父亲与我 [瑞典]拉格奎斯特 记得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那时我快满10岁,父亲搀着我的手,一块儿去森林,去那里听鸟的歌声。我们走在铁路线上,这里一般是不让走的,但父亲在铁路工作,便享受了这份权利。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直接去森林,无须绕圈子、走弯路了。 我们刚走入森林,四周便响起了鸟雀的啁啾和其他动物的呜叫。燕雀、柳莺、山雀和歌鸫在灌木丛里欢唱,它们悦耳的歌声在我们的身边飘荡。地面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银莲花,白桦树刚绽出淡黄的叶子,松树吐出了新鲜的嫩芽,四周弥漫着树木的气息,在太阳的照射下,泥土腾起缕缕蒸气。这里处处充满了生机,野蜂正从它们的洞穴里钻出;昆虫在沼泽里飞舞;一只鸟突然像子弹似的从灌木丛中突出,去捕捉那些虫类,而后,又用同样的速度拍翼而下。正当万物欢跃的时候,一列火车呼啸着向我们驶来,我们跨到路基旁,父亲用两指对着礼帽,朝车上的司机行礼,司机也舞动一只手向我们回敬。这一切都是在瞬间完成的。我们继续踏着枕木往前走,路轨两旁竖着一根根的电线杆,人从旁边擦过时,它们会发出歌一般的声音。这真是一个迷人的日子!天空晶蓝透莹,不挂一丝云彩。过不久,我们来到轨道右侧的燕麦地里。我们在这里认识的那个佃户,我们走进去,和里面的人打招呼,他们请我们喝牛奶。然后我们去看他们养的猪、鸡和盛开着鲜花的果树。看完了,又继续赶路。我们在河边停了下来,河水在烈日下轻缓地拍击着两岸,发出悠扬的声音。沿岸苍苍的落叶把影子投在波水涟涟的河面上。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明亮、新鲜。微风从前面的湖上吹来,我们在河边闲逛着,大声笑闹着,把树皮抛入河里,水波立刻将它们带走,又向河里扔小石块,看谁扔得远。父亲和我都快活极了。最后,我们感到有点儿累,觉得已经兴尽,便开始往家里走。 这时,暮色降临了,森林起了变化,几乎快成一片黑色。树的模样也变得奇怪,它们伫立着静听我们的脚步声,好像我们是奇异的陌生人。在一棵树上,只有萤火虫在闪动。它趴着,盯着黑暗中的我们。我紧紧抓着父亲的手,但他根本看不见这奇怪的光亮,只是走着。天完全黑了,我们走上那座桥,桥下可怕的声响仿佛要把我们一口吞掉,黑色的缝隙在我们的脚下张大着嘴,我们小心地跨着每道枕木,使劲拉着手,怕从上面坠下去。我原以为父亲会背着我走的,但他什么也不说。也许,他想让我和他一样,对眼前的一切置之不理。黑暗中的父亲神态自若,步履匀稳。四下一片黑暗,我使劲憋着呼吸。铁轨徒然地斜着,好像陷入了黑暗无底的深渊。电线杆魔鬼似的伸向天空,发出沉闷的声音,仿佛有人在地底下喁语,它上面的白色瓷帽惊恐地缩成一团。一切都叫人毛骨悚然,我挨近父亲,轻声说: “爸爸,为什么黑暗中,一切都这样可怕呀?” “不,孩子,没什么可怕的。”他说着,拉住我的手。 我突然感到我是多么孤独,仿佛是个弃儿。奇怪呀,怎么就我害怕,父亲一点儿也没什么,而且,我们想的不一样。真怪,他也不说帮助我,好叫我不再担惊受怕。 我们刚走到铁轨转弯处,一阵沉闷的轰隆声猛地从我们的背后扑来,我们从沉思中惊醒,父亲蓦地将我拉到路基上,拉入深渊。这时,火车轰鸣着奔来,这是一辆乌黑的火车,所有的车厢都暗着,它飞也似的从我们身旁掠过。我们惊惧地望着它,只见它那燃烧着的煤在车头里腾扬着火焰,司机脸色惨白,站着一动不动,犹如一尊雕像,被火光清晰地映照看。父亲不认识他。那人两眼直楞楞地盯视前方。似乎要径直向黑暗开去,深深扎入这无边的黑暗里。 父亲重新拉我上铁轨,我们加快了回家的脚步。他说: “奇怪,这是哪辆火车,那司机我怎么不认识?”说完,一路没再开口。 我的整个身子都在战栗,这话自然是对我说的,是为了我的缘故。我猜到这话的含意,料到这欲来的恐惧,这陌生的一切和那父亲茫然无知、更不能保护我的东西。世界和生活将如此在我的面前出现!它们与父亲那时安乐平和的世界截然不同。啊,这不是真正的世界,不是真正的生活,它们只是在无边的黑暗中冲撞、燃烧。 (选自《精品中的精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文100篇》,李笠译,有删改) [注]①拉格奎斯特(1891-1974):1951年瑞典学院以“由于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的评价,给他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写景时笔法细腻,白天以写实为主,暮色以写虚为主,虚实结合,通过平常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作者心情。 B、小说中火车两次经过时,作者前后的心情是不一样的,白天时是欢欣愉悦的,夜晚时是恐惧不安的。 C、小说的故事情节安排巧妙,通过父亲和“我”白天、暮色中的一次普通散步,来表现“我”的成长。 D、小说结尾时所提到的“这不是真正的世界”“不是真正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未知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恐惧。 2、小说以“父亲与我”为标题和以“成长”为标题,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表明你的观点,阐明你的看法。(6分) 3、当“我”在黑暗中产生恐惧时,父亲对“我” 是什么态度?这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严毅果敢,幼不嬉弄,善骑射。补河西王忠嗣府兵马使。忠嗣遇之甚厚,虽宿将莫能比。尝曰:“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门,东救常山,常山团结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时贼将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攻饶阳,光弼得思义,不杀,问其计,答曰:“今军行疲劳,逢敌不可支,不如按军入守,料胜而出。”光弼曰:“善。”据城待。是日,饶阳贼五千至九门,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乾元元年,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上元元年,加太尉、中书令。光弼壁野水度,既夕还军,留牙将雍希颢守,曰:“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左右窃怪语无伦。是日,思明果召日越曰:“光弼野次,尔以铁骑五百夜取之,不然,无归。”日越至垒,使人问曰:“太尉在乎?”曰:“去矣。”“兵几何?”曰:“千人。”“将为谁?”曰:“雍希颢。”日越谓其下曰:“我受命云何,今顾获雍希颢,归不免死。”遂请降。吐蕃寇京师,代宗诏入援,光弼畏祸,迁延不敢行。及帝幸陕,犹倚以为重,数存问其母,以释嫌疑。二年,光弼疾笃,将吏问后事,答曰:“吾淹军中,不得就养,为不孝子,尚何言哉!”薨,年五十七。帝遣使吊恤其母。赠太保,谥武穆,诏百官送葬延平门外。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B.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C.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D.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11.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摄,代理官职。如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表示此意的还有“署”、“权”、“兼”等字。 B.朔,北方。古人表示除了东西南北外,还用其他字表示方位。如“昧谷”表示西方。 C.肃宗,庙号。庙号是皇帝在家庙中被供奉时的名号。不同于谥号,庙号无褒贬性质。 D.吐蕃,是由松赞干布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光弼精于用兵,洞察局势。王忠嗣给予李光弼很高的评价;李光弼曾通过判断形势,不战而招降地方大将。 B.李光弼目光独到,用人不疑。李光弼亲自抓到叛将安思义,但并没有杀他,反而听取他的意见,在战斗中大胜。 C.李光弼受信于帝,葬礼隆重。吐蕃入侵,李光弼虽畏祸拖延,但皇帝仍然信任他,并在他死后高规格对待。 D.李光弼投身军中,有愧母亲。李光弼常年在军中,对母亲尽孝不足,在病重之时,认为自己是不孝愧对母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忠嗣遇之甚厚,虽宿将莫能比。尝曰:“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2)光弼谍知之,提轻兵,敛旗鼓,伺贼方饭,袭杀之且尽。 (二)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感讽五首【其二】 李贺 奇俊无少年,日车何躃躃。我待纡双绶,遗我星星发。 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 皇汉十二帝,唯帝称睿哲。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我待纡双绶,遗我星星发”表达诗人已经头发花白却不能为官施展才华的怨愤。 B. “青蝇”来自《三国志·虞翻传》“生无可与语,青蝇吊客生”,此处意为吊客。 C.“ 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句借景抒情,以萧条肃杀之景营造了一种凄冷的气氛。 D.“皇汉十二帝,唯帝称睿哲”,汉代十二位皇帝,连汉文帝都听信谗言,疏远贾谊。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 16、默写 1、《诗经·氓》用比兴手法写出女主人公容颜衰老的两句是 , 。 2、反问是诗歌中加强语气的常见手法,《离骚》中作者用 ? ?表达“道不同不相预谋”的态度。 3、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在严寒天气里通过 , 恢复了正常体温。 第二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小题。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懂得珍惜并奖励英雄的国家,才能激发更多英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提名评选工作的通知》隆重表彰一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作为国家最高荣誉,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既是对获奖者本人突出功绩和精神风范的高度肯定,也承载着一代代人 建设国家、逐梦复兴的峥嵘历程。“国家大事,唯赏与罚”。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价值正在于以“礼”正国,以励率民,矗立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态度,更多人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这句话,点燃了许多人内心的家国情怀。( ),“小家”同“大国” 。人民共和国70年基业上,镌刻着无数为家为国奋斗不已的名字。从“两弹一星”、国产航母等国之重器跃然于世,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突破造福世人,再到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正因为有许许多多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侠之大者,犹如架海金梁 ,使得中国脊梁得以挺立,中国精神得以弘扬,中国富强得以厚积薄发。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态度、矗立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更多人响应着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 B.矗立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态度,召唤着更多人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 C.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态度、矗立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召唤着更多人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 D.矗立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态度,更多人响应着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前仆后继 苦心孤诣 同声相应 中流砥柱 B.前赴后继 筚路蓝缕 同声相应 擎天玉柱 C.前赴后继 苦心孤诣 同气连根 中流砥柱 D.前仆后继 筚路蓝缕 同气连根 擎天玉柱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历来中华民族崇拜家国大义,在家尽孝、为国尽忠 B.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国家大义,为国尽忠、在家尽孝 C.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在家尽孝、为国尽忠 D.历来中华民族崇尚国家大义,为国尽忠、在家尽孝 作文 材料一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其中纵火,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烟焰张天,大火三日不灭,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也葬身火海。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纵火前,圆明园文物被尽数掠夺,成为入侵者上至军官下至士卒甚至随军医生的私人财物,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此举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材料二 2019年4月15日下午6:50分,正搭起脚手架进行维修工程的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滚滚浓烟遮蔽了塞纳河畔的天空。火势蔓延速度很快,难以控制。在紧张围观的人群注视下,巴黎圣母院有着852年历史的中轴塔在火中坍塌。 据报道,巴黎圣母院馆藏珍宝在此次火灾中大致幸免,主结构尚存,但屋顶烧毁,可能要数年时间修复。重要文物“荆棘皇冠”和路易九世的一件长袍已被成功救出。 材料三 159年前,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后,谴责最深的是个法国人,而这个人就是《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他说:“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打劫,一个放火……他们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2019年4月16日,圆明园遗址公园通过官方发布《文明,不能承受之殇》一文,称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以上三则材料以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解析: 1. C 解析:根据原文“尽管在理论上她没有跳出西方现象学的樊笼,而在欣赏实践中却准确把握到诗歌最内外,也最富于民族特征的状况。”可知,叶嘉莹是理论上仍未跳出西方现象学的樊笼,而她的欣赏实践,“又觉悟到这种解释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认识到了“是作品本身所呈现出的一种富于兴发感动之作用的作品中之世界”,实际上已经突破了西方现象学的樊笼。 2. B 解析:根据原文“西方现象学虽然主张消除主客体的分裂状态,但是,它仍然瞩目于人的意识活动。”可知,把境界视为意识活动是西方现象学的做法。而一旦将把境界视为意识活动,也就无法完全抹去主客体间的裂隙。所以这构建起来的仍是对象性关系。 3. D 解析:A时间错误。原文“到了唐代,“意象”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范畴,已经被文人比较普遍地使用了。” B根据原文,“在欣赏实践中却准确把握到诗歌最内外,也最富于民族特征的状况。”以及“王国维确实从叔本华等西方思想中汲取营养,扩大了自己的理论视野,然而,却是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紧紧抓住传统文学的关键问题和根本特征。”可知,二者得以做出突破,并非以西方理论为根本,而是抓住了中华审美文化的关键问题和根本特征。 C选项中“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注重人的意识活动”,文中并无表述。实际上,中西方都注重人的意识活动,不过,中国传统文学欣赏从寓有意识活动的对象性关系进入了物我合一的非对象性关系,这是二者区别的根本。 参考答案:①补充说明新闻内容,交代了航天员的恢复状况及我国有效的恢复措施。②增强新闻知识性,讲述航天员航天背后的相关内容。③让读者全面了解航天员,突出航天员的勇敢和奉献精神。④深化新闻主题,体现答卷的意义。 【参考答案】 1、A 【解析】白天是写实,没有虚写。 2、(一)以“父亲和我”为标题更好。理由如下: (1)作者以“父亲与我”为标题,能清楚的表明文章的写作对象。 (2)以“父亲与我”为标题,点明了小说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以“父亲与我”来表达两种不同的生活和世界,表现“我”的成长历程:以前总以父亲为天,父亲就是自己的安全保障,自己的内心是镇定的,安全的;而现在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自己充满了恐惧和迷茫。 (二)以“成长”为标题,更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1)黑暗中,父亲对“我”的恐惧不理解也没有太多的关注和帮助,让我觉得更加孤独和无助。(2分)(2)家人的保护也是有边界的,生活中的恐惧和未知仍需要自己独自去面对。(2分)(3)所谓成长,就是明白要独自一人面对世界,独自承担可能的风险和恐惧。(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2分。) 参考答案: 10.D解析: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贼必使劫我。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11.C解析:庙号同样有褒贬性质。 12.B解析:安思义不是李光弼亲自抓到的,是常山的团结子弟抓到的。 13.(1)王忠嗣很优待李光弼,即使是老将也不能比。曾经说:“它日获得我的军队的,是李光弼。”(遇、厚、判断句各1分,大意2分) (2)李光弼侦查得知情况,率领轻兵,收起旗鼓,等到敌人正吃饭的时候,袭杀贼军几乎尽灭他们。(谍、提、且各1分,大意2分) 参考答案 (1)A.(当年贾生不受重用是因为他年轻,如今诗人正青春年少,看来要占据高位,施展才华,唯有祈祷时光飞驰,使白发早日降临) (2) 1.对贾生才华的赞美和遭谗被贬、墓前萧条冷落的同情。 2.对皇帝听信谗言贬谪贾谊的讥讽之情。 3.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怨恨之情。 答案: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答案解析: 17、C 解析:先彰显态度,再矗立灯塔;“更多人响应着”暗换主语,“召唤着更多人”与前面主语一致。 18、B 解析: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向前,连续不断。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同声相应: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同气连根:如“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中流砥柱:指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擎天玉柱:指支撑天的柱子。比喻担负重任的人。 19、C 解析:“崇尚家国大义,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与后面的“‘小家’同‘大国’”一致。 【解析】 材料客观展现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两场浩劫。不同的是,圆明园的大火是彻头彻尾的野蛮行径,让国人背负了一百多年圆明园烧毁的民族心灵创伤,何其艰难、何其罔然,对侵略者谴责最深的是身怀良知的雨果个人;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是场意外,曾经的受害国却以官方形式为曾经的加害国文化设施的损毁表达关切。材料三是确定立意的关键。学生可以就文化良知与胸襟、文明与国运、克服文化心态的狭隘与短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弥合民族心灵伤痛与大国崛起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思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