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

‎2018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时量:120分钟 分值:150分 ‎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按要求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对应区间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9分+15分=24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在不同的时期、文化、社会环境中,新诗的选择是不一样的。龙泉明也曾说:“新诗对传统与西方的选取,在各个时期,各个诗派与当今诗人那里,常常是有条件的,有其选择重点的。”‎ 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如何对待这标识所体现的交融迷思却仍在摸索中,这一自身特点将有待于诗歌的自身呈现和不断拷问,也有待于在今后的诗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领悟与解释。‎ ‎(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 ‎1.下列对于“我国新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B,我国新诗在发展中与古典诗歌出现了反叛与背向, 但在本质上并不是完全独立起来的。‎ C.我国新诗早期离不开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也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向。‎ D.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适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和西方诗歌结合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先写新诗产生的背景,再提出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的问题。‎ B,二、三段运用例证分别剖析了影响新诗发展的两大因素一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 C.第四段引用朱光潜和龙泉明的新诗理论, 主要是说明对待这种迷思时要做出正确选择。‎ D.末段指出如何对待新诗的迷思仍在摸索之中,呼吁人们写出更有分量的好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作为早期新文学的助力者,虽然看不起文言旧诗,但是他仍有诗作受到宋诗的影响,说明新诗的发展是不可能完全脱离古典诗歌而独立出现的。‎ B.《繁星》的出现为新诗注人了新鲜的血液,阅读《繁星》,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 C. 闻一多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提出“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徐志摩写出了著名的《再别康桥》就是对早期新诗过分西化的反拨,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D. 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西方影响而出现的朦胧诗曾引起极大反响,但不久又趋于平静,说明中国新诗又一次遇到发展的迷思,也说明我们没有找到选择的重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扶贫往事 侯德云 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吉普车是老朱的。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入瓦城。‎ 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节”,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人、桃、车挤在公路两边,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 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 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 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 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 老朱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 车内一阵哄笑。‎ 我说:“真去栽啊?”‎ 老朱说:“可不是!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 老朱继续说:“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后来呢?”‎ ‎“后来,”老朱说,“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跑到乡政府要樱桃树苗。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 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 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没办法,乡里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忙了一秋天。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这是谁要闹事啊?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每辆车的车斗边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第一批蔬菜下来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尝。’”‎ 我故意问老朱一句:“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 老朱说:“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了。”‎ 三个听众都笑。‎ 老朱说:“笑什么笑?没白吃!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现在那个村,已经是蔬菜大棚专业村了。”‎ ‎“噢,干得不赖。”三个听众都感慨。‎ 四个人都笑。‎ 老朱沉默了一瞬,又说:“还是我当副乡长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怪人。那年乡政府决定,为水稻种植区内的贫困户补助一些稻种和化肥。挺好的事儿,大伙儿都高兴。第二年春,一天我正在办公,突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一个老农冲进来,敲着我的桌子说:‘你是不是庄稼人啊?什么时候了,还不送稻种和化肥?’”‎ 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 老朱说:“我抬头一看,认识,就是前一年我的贫困户,老李头。老李头气得浑身发抖,他腋下还夹了两只蛇皮口袋。”‎ 老朱说:“你说那老李头,那么蛮横,为什么呢?”‎ 我给老朱的三个故事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老朱听罢,连连点头:“对对对,就这意思。”‎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标题是“扶贫往事”,开头却写眼前八里村的桃子,看似离题,实则暗示政府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B. 小说善于运用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老李头“踢”“冲”“你是不是庄稼人啊”活画出一个急躁的老农形象。‎ C. 村民不要樱桃树苗,乡长为了完成上级任务,逼迫乡镇干部种树,反映出我们的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粗暴,唯上级是从的问题。‎ D. 小说中多次写到“笑”,但每次笑的含义都不同,“三个听众都笑”,包含了对老朱做法的肯定和赞许;“四个人都笑”则表达出对扶贫工作见成效的开心和满足。‎ ‎5. “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思想性格特点。(6分)‎ ‎6. 如何理解“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这句话?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2+11+6=39分)‎ ‎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小题。‎ 奚康生,河南阳翟人也。本姓达奚,其先居代,世为部落大人。祖真,柔玄镇将、内外三都大官,赐爵长进侯。卒,赠幽州刺史,谥曰简。康生少骁武,弯弓十石,矢异常箭,为当时所服。太和初,蠕蠕频寇,康生为前驱军主,壮气有闻,由是为宗子队主。从驾征钟离,驾旋济淮,五将未度,齐将据渚断津路。孝文募破中渚贼者,以为直阁将军。康生应募,缚筏积柴,因风放火,烧其船舰,依烟直过,飞刀乱斫,投河溺死者甚众。乃假康生直阁将军。后以勋除太子三校、西台直后。吐京胡反,自号辛支王,康生为军主,从章武王彬讨之。分为五军,四军俱败,康生军独全。率精骑一千追胡至车突谷,诈为坠马,胡皆谓死,争欲取之。康生腾骑奋矛,杀伤数十人,射杀辛支。‎ 齐置义阳,招诱边人,康生复为统军,从王肃讨之。齐将张伏护自升城楼,言辞不逊。肃令康生射之,望楼射窗,扉开即入,应箭而毙。彼人见箭,皆以为狂弩。齐将裴叔业率众围涡阳,欲解义阳之急,诏遣高聪、元衍等援之,并败退。帝乃遣康生驰往,一战大破之。及寿春来降,遣康生领羽林千人,给龙厩马两匹,驰赴之。破走齐将桓和、陈伯之。以功除征虏将军,封安武县男。出为南青州刺史。‎ 后梁郁州遣军主徐济寇边,康生破禽之。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康生便集文武,用之平射,犹有余力。观者以为绝伦。弓即表送,置之武库。后梁遣都督临川王萧宏勒甲十万寇徐州,诏授康生武卫将军,一战败之。还京,召见宴会,赏帛千匹,赐骅骝御胡马一匹。出为华州刺史,颇有声绩。‎ ‎(选自《北史》)‎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当时所服 服:服从 B.康生破禽之 禽:通“擒”,捉拿 C.因风放火 因:因为 D.诏遣高聪、元衍等援之,并败退 并:并且 ‎8.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 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 B. 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 C. 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 D. 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赐爵,即赐予爵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 谥,即谥号,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如文中的“简”。‎ C. 中国古代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身份地位给予不同的说法,《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死。‎ D. 古代对官吏任免有具体用词,如:除:授予官职,假:临时代理,出:京官外调。‎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奚康生出身高贵。奚康生的祖先世世代代都是部落的首领,他的祖父奚真生前担任过柔玄镇将、内外三都大官和幽州刺史。‎ B. 奚康生功勋卓著。奚康生一生征战无数,不仅立下了无数战功,自己也多次受到封赏,而且治理地方也很有声誉政绩。‎ C. 奚康生箭法超群。南齐的将领张伏护出言不逊,奚康生奉王肃之命,在城下用狂弩一箭就射杀了站在城楼内的张伏护。‎ D. 奚康生作战勇敢。南齐的将士截断渡口,使得皇帝的车驾不能渡过淮河,奚康生使用火攻,杀入敌阵,使敌人投河淹死的很多。‎ ‎11. 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 (10分)‎ ‎(1)率精骑一千追胡至车突谷,诈为坠马,胡皆谓死,争欲取之。‎ ‎(2)后梁遣都督临川王萧宏勒甲十万寇徐州,诏授康生武卫将军,一战败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3+3+5=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14题。‎ 送 李 端 卢 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②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③?‎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④隔山川。乍见翻⑤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⑥惜共传。‎ ‎[注释] ①故关:故乡。 ②孤:少年丧父或父母双亡。 ③期:相会。 ④几度:几年。 ⑤翻:反而。 ⑥离杯:饯别的酒。‎ ‎12. 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卢诗前四句写送别的环境和离别的情景,众多意象构成一幅萧条凄凉的隆冬送友图。‎ B. 卢诗后四句忆友人年少而孤,浪迹天涯,终遇知音,而今故友分离,后会无期,不禁掩面而泣。‎ C. 司空诗前四句从过去别离写到久别重逢时的情景,突然相见,反疑为梦,而后却悲从中来。‎ D. 司空诗后四句写叙谈对饮的情景。孤灯、寒雨、湿竹、暗烟,意境凄冷,情感凝重。‎ ‎13.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卢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基调悲凉。“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卢诗颔联 “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C. 司空诗“乍见”二句是传诵的名句,人到情极处,往往以假为真,以真作假。“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 D. 司空诗颈联写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凄凉,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二句虽是想象之景,却尽写人之实情。‎ ‎14. 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悲”,除此之外还分别抒发了哪些“悲”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文言名篇名句情景默写(6分,每空1分,书写错误或不规范者该句不计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太远的自恕自慰之词是:               ,‎ ‎                   。‎ ‎(2)《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6+6=27分)‎ ‎16.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都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雪中送炭 笑容可鞠 庇佑(bì) 针砭时弊(biǎn)‎ B.呕心沥血 淋漓尽致 尴尬(gāngà) 汲取教训(jí)‎ C.天崖海角 招摇撞骗 阈值(yù) 模棱两可(líng)‎ D.变本加利 幅员辽阔 坍缩(tān) 直栏横槛(kǎn)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 陶渊明之后,痴迷于田园耕读的中国知识分子 。其中尤以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为代表。隐士陶弘景有一首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田园耕读成为早已挥之不去的一种理想情结。‎ ‎ 如今,随着历史的疾速发展,我们早已告别那个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充满着诗情和画意的传统的“乡土中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 、精神焦虑的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及信息时代。如今我们行走于钢筋、水泥构成的“都市丛林”,却愈加 那个云淡风轻式的田园牧歌生活。田园耕读是对“乡土中国”的一种历史追忆,是对农耕时代田园牧歌生活的一种精神向往,是对抱朴守真心灵生活的一种自然回归:( )。‎ ‎ 寄至味于淡泊,发隐忧于日常,如今,我们谈论田园耕读生活,并不是要大家回归到“‎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而是让大家能在喧嚣、浮躁的日常生活之外,有所淡然,有所超越,能够亲近我们之前 的风景,沐浴阳光雨露,赏味山水林泉,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进而达到身心两安。‎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俯拾皆是 栉风沐雨 耿耿于怀 充耳不闻 ‎ B.比比皆是 栉风沐雨 念念不忘 充耳不闻 ‎ C.比比皆是 行色匆匆 念念不忘 熟视无睹 ‎ D.俯拾皆是 行色匆匆 耿耿于怀 熟视无睹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田园耕读早已成为挥之不去的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理想情结。‎ ‎ B. 田园耕读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成为早已挥之不去的一种理想情结。‎ ‎ C. 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田园耕读早已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理想情结。‎ ‎ D. 田园耕读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挥之不去的理想情结。‎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一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田园耕读生活方式。 ‎ ‎ B.田园耕读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生活方式。 ‎ ‎ C.这种古典、智慧,闲适的田园耕读生活方式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 ‎ ‎ D.由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田园耕读的生活方式是古典、智慧,闲适的。‎ ‎20.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小惠在刚开张的小店里买到了自己心仪的音乐盒,兴奋地对店主说:“下次我还会光临贵店,多多惠顾贵店的。”‎ B. 王明播放一则广播稿:“接教务处通知,明天上午8点,省教育厅领导将来我校做年终检查工作;下午所有班级全不上课,大家要保持好校园卫生。”‎ C. 中央美院的小陈参观完两位学长的《寒梅图》画展后,觉得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于是感慨道“真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啊!”‎ D. 李同学获奖感言:“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荣幸;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你们的指点! ”‎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做学问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蜘蛛一样,整天忙于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二是像蚂蚁一样,整天忙于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三是像蜜蜂一样,忙于采花粉,酿造成蜂蜜。‎ 请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种方式,每条不超过10个字。‎ ‎22.下图表示的是人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的趋势,请据此总结出其发展变化的三条规律。(6分)‎ ‎① ‎ ‎② ‎ ‎③ ‎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一则新闻,“吃瓜群众”迅速流行开来,还入选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其实,早在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就描摹过“看客”的形象。他们在《药》里围观处决革命党的情景,后来又出现在《阿Q正传》里,只不过这一次围观的是枪毙阿Q,而且很不让人“满足”。他还特意为“围观”量身定做了一篇小说《示众》,写一群路人如何三三两两地聚集起来,围观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游街示众。“看客心态”成为中国国民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围观方面,其他国家的民众并不比中国人矜持多少。‎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面材料,选准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高二语文答案 ‎1. A原文“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及后文“两者结合指向重生”可知新诗并非简单地将两者之间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新诗。‎ ‎2.D末段指出如何对待新诗的迷思仍在摸索之中,是呼吁人们深入审视新诗这一自身的特点 ‎3.C“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不符合本文的基本观点。‎ ‎4. C 明显与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相违背。‎ ‎5. 老朱是一个精通农业知识、工作踏实、为农民着想、廉洁奉公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①精通农业知识。农大毕业生,讲桃子讲樱桃都很内行。②工作踏实。给农民栽了一春天的樱桃树。③为农民着想。帮菜农联系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④廉洁奉公。把菜农送来的蔬菜送到食堂。(3分,一点1分,写出三点即可) ‎ ‎6. 这句话概括了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苦乐感受与感悟。①“难心”是指扶贫工作开展的初期老百姓并不马上理解与接受,需要干部们拿出实际行动来;“开心”是指扶贫工作一旦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就会得到他们的信赖与感激,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逐渐深入人心;“闹心”揭示出当前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扶贫可能助长农民的依赖性、懒惰思想,引人深思,从而深化了主题。‎ ‎7. B(A服:佩服 C因:利用 D并:都)‎ ‎8. D(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故”“长八尺”“把”“箭”“送”)‎ ‎9. C(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10.B(A奚真并未真的担任过幽州刺史 C奚康生没有使用狂弩二十普通的弓箭 D皇帝的车驾已经渡过了淮河)‎ ‎11. (1)他率领一千精兵追赶吐京胡到达车突谷,假装落马,吐京胡人都认为他已死了,争着来取他的人头。‎ ‎(2)后来梁派都督临川王萧宏指挥十万大军侵犯徐州,朝廷下诏任命康生为武卫将军,一交战就将萧宏打败。‎ ‎(1)“率”率领、“精骑”精兵、“诈”假装。(2)“勒”指挥、“寇”侵犯、“授”任命。‎ 参考译文:‎ 奚康生,是河南阳翟人,本来姓达奚,他的祖先居住在代郡,世世代代都是部落头人。祖父奚真,任柔玄镇将、内外三都大官,赐给他爵位长进侯。去世,追赠幽州刺史,谥号为简。康生少年时骁勇有力,能拉开十石的弓,箭和普通的箭不同,被当时的人们佩服。太和初年,蠕蠕经常来侵犯,康生为前锋部队的首领,他的勇气早已为人所知,因此担任宗子队首领。随从皇帝出征钟离,皇帝的车驾很快渡过淮水,各路大将还没有渡淮河。南齐的将士占据江边的小洲想截断渡口。孝文帝招募打败洲上齐军的勇士,取胜的为直阁将军。康生应召前往,捆绑木筏堆上柴草,借助风势点燃大火,烧着了南齐的船舰,靠烟雾直冲过去,举起刀乱砍,敌人投河淹死的很多。于是让康生代理直阁将军。后来因为功勋任命为太子三校、西台直后。吐京胡谋反,自称辛支王,康生担任军主,随章武王元彬前往讨伐。魏军分为五支,四支军队都被打败了,只有康生的那支军队得以保全。他率领一千精兵追赶吐京胡到达车突谷,假装落马,吐京胡人都认为他已死了,争着来取他的人头。康生突然跃上战马,举起长矛,杀伤数十名敌人,射死了辛支王。‎ 南齐设置义阳郡,招诱北魏的边民,康生又任统军,跟随王肃前往征讨。南齐的将领张伏护自己登上城楼,出言不逊。王肃命令康生射张伏护,他望着楼向窗户射去,窗户开处箭矢飞入,张伏护应箭而死。南齐的将士看到箭,都认为是强弩所射。南齐的将领裴叔业率领士兵围攻涡阳,想通过围魏救赵的办法解救义阳之急,朝廷下诏派高聪、元衍等人援救,敌军都失败撤走。皇帝就派康生飞奔前往,一战就把南齐军打得大败。等到寿春的齐军来投降,朝廷派遣康生带领一千羽林军,并给他两匹御厩马,飞驰寿春。打败并赶走了南齐的大将桓和、陈伯之。因为军功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封爵号安武县男。外任南青州刺史。‎ 后来梁的郁州派军事首领徐济侵犯边界,康生打败活捉了他。当时梁听说康生能拉开硬弓,所以特地做了两张大弓,每张八尺长,把手的中围一尺二寸,箭的粗细和现在的长笛差不多,送给康生。康生就召集身边的文武臣僚,用大弓平射,拉开还绰绰有余。看的人都不由叫绝。弓箭很快被表奏送往朝廷,存放在武器库里。后来梁派都督临川王萧宏指挥十万大军侵犯徐州,朝廷下诏任命康生为武卫将军,一交战就将萧宏打败。回到京城,被召见参加宴会,赏给他帛一千匹,赐给他骅骝御胡马一匹。出京任华州刺史,很有声誉政绩。‎ ‎12. B(少孤为客的是“主人”,而不是“友”) ‎ ‎13.D(“想象之景”错,应为眼前实景) ‎ ‎14. 卢诗还抒发了: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身世不幸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③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司空诗还抒发了: ①年华流逝之悲,久别重逢,相视问年,写出了年华流逝的悲伤;②人事的浮游不定,“浮烟”写出人在江湖,漂泊无定,世事难料。‎ ‎(分析情感时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卢诗中的“故关衰草遍”指故园衰败,“少孤”指小时丧父,“为客”指多年客居他乡,“多难”指社会动荡;“何处期”指与友人相见无期。司空曙的诗,“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颈联和尾联接写深夜在馆中叙谈的情景。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所以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渲染映衬,以景寓情了。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是多么凄凉。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其中的孤、寒、湿、暗、浮诸字,都是得力的字眼,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二句既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的心情。)‎ ‎15(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6. B(A鞠—掬 砭biān C崖—涯 棱léng D利—厉 槛jiàn )‎ ‎17.C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 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行色匆匆: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 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头,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前者强调神色匆忙,后者偏重奔波的辛苦。 念念不忘:牢记在心,时刻不忘。 耿耿于怀:事情在心理,难以排解。 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前者偏重不看,后者偏重不听。‎ ‎18.D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主客体颠倒。应为“田园耕读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情绪”;二是语序不当。表所属的定语“中国知识分子”应放在数量词“一种”之前。‎ ‎19.B 括号前的内容主要表述的是田园耕读对人们精神的影响,从前文内容和标点符号冒号分析,括号的内容应该是诠释活着总结“田园耕读”的,表述顺序应该是“田园耕读是......”,由此判断,四个选项A最恰当。‎ ‎20.D(A.“光顾”和“惠顾”是敬辞,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B.注意广播稿的特点,“全不”与“全部”同音,听众会产生歧义 C.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说各有短长,侧重于不足 ‎21①自我封闭,不知借鉴; ②机械搬用,不知创新;③吸收消化,创造新知。‎ 解析:题干要求“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种方式,每条不超过10个字”,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的转换,还要注意内容的概括,且注意答题的条数,即“三”条。首先分析材料中培根对于做学问三种方式的形象说法,然后分析其比喻义。如第一条,“像蜘蛛一样,整天忙于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要抓住“从自己肚子里”这一特点,即做学问的时候封闭自我,不知向别人借鉴;第二条,“像蚂蚁一样,整天忙于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窝里”,仅仅是“搬回”,这是说做学问只是机械搬用,却不知创新;第三条,“像蜜蜂一样,忙于采花粉,酿造成蜂蜜”,从“采花粉”到“酿成蜂蜜”,这是说做学问在吸收消化别人思想的同时,还要创造新的东西。‎ ‎22(1)人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2)人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增加。‎ ‎(3)人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多,之后则维持比率基本不变。‎ ‎(注意读懂横纵坐标的内容和图表额名称,注意三条曲线的标注的兑现和变化的趋势。注意看好坐标轴上的表示和变化趋势,此题坐标轴是年龄和百分比,结合图表名称“人际交往发展变化的趋势”,而图中曲线的标示识交往的对象“双亲”“同伴”“教师”,显然三条曲线的趋势是一升一降一个升后保持稳定,由此分析出关系)‎ ‎23审题提示:‎ ‎“吃瓜群众”内涵挖掘: “吃瓜群众”最开始源于一个公路新闻,记者采访一个老伯,老伯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吃西瓜。后来新闻评论里就有人评论道: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吃瓜群众”由此流行开来。于是有人就干脆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用于形容围观某事物的人们。再后来,“吃瓜群众”几乎等同于“群众”一词,可以用任意形容词来修饰,例如“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然而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等等。该词入选《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并入选“汉语盘点2016”年度字词。 ‎ 三维解读: “吃瓜群众”是一个网络用语。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2016年,有人将“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称为“吃瓜群众”,表示对事情不了解,对讨论、发言以及各种声音持“围观”的态度。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除了有“围观”的意思以外,还有一个有点调侃公务员的意思。一些群众嘲讽公务员没有大脑,只会听从部门和上级的安排,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就“吃瓜群众”现在的含义和意思来看,其实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复杂了。在朋友圈或者别的社交账号上看见的“吃瓜群众”,其实他们大多数是装无辜,或者调侃,并没有前面提到的嘲讽的意思。很显然,“吃瓜群众”的内涵已经超出了鲁迅笔下“围观群众”的麻木冷漠、不明真相,具有了更多更复杂的内涵。“吃瓜群众”不仅体现在生活状态上,更是一种心态,他们身份卑微又追求认可,他们寻求“存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这样的人群在目前的国内网民中占绝大多数。 ‎ 审题立意参考:材料的第一段介绍“围观”的现象,从被围观者的身份出发,可看出围观者的冷漠,由此可立论:①拥抱热情,拒绝冷漠;②人应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 材料第二段中“无聊”一词点出了围观的原因,由此可立论:③充实生活,远离“围观”;④人生的精彩在于创造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寻找有意思的瞬间。 ‎ 从中国国民性的“看客心态”出发,可有如下立意:⑤提高国民素质,重塑国民形象;⑥做好自己,成就群体。‎ 从“在围观方面,其他国家的民众并不比中国人矜持多少”出发,可有如下立意:⑦“围观”反映的乃是人类共性,而非某一国所独有;⑧我们不应妄自菲薄,但也不可放松素质的提高;⑨我们不能因一部分人的做法就给所有人定性,应全面、理智地分析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