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4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2014 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 分,每小题 3 分) 清明节源于周秦,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清明节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受到了不同时代节日习俗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传统 节日的特点。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且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在扫 墓祭奠活动中肃穆悲伤,在踏青游春活动中欢乐喜庆,兼具两种情感特征。可以说,清明节 是一个融祭祀扫墓、缅怀祖先、欢乐游春于一体的复合型大节。 在周秦,祭祖扫墓习俗已经存在。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认为 “夫祀,国之大节也”,孔子甚至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人对祖先“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而使节俗上升为礼俗,祭祖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 范的依据。汉代风俗与礼俗开始融为一体,《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 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 上饭。”清明节祭祀祖先的真正源头,正是延续周秦习俗而来的墓祭习俗,只不过,在周秦 乃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了。 “清明”一称最早记载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节气而真正形成。西汉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 的《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公元 105 年,汉武帝命 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从此,中国历法两千多年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 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 4 月 5 日前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明节俗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人们在介之推被焚的忌日禁火冷食以示纪念 ,是为“寒 食”。介之推的故事传说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因魏晋的“晋”和春秋时分之推故事发生地 ——晋国的“晋”是同一个“晋”字。寒食节也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 食外,扫墓祭祀祖先成为主流。 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晋地山西,所以寒食习俗被带到了长安城, 并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被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的前二天,《开元礼》规定:寒食通清明, 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玄宗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 清明四日为假”,唐代宗“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公元 790 年,唐德宗下令将其延长至七 天,唐将寒食并入清明,突出了祭祖扫墓的主题,同时,唐代清明节还融合了三月三上巳古 节祓禊除灾的习俗内容,加入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娱乐 活动。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为力证。 宋代,随着理学兴起和封建伦理观念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受到重视,朝廷明文规 定: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但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淡化,从邵雍《春 游吟》“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可见已变得快乐明朗起来。元废除火禁,寒食 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清明已成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明清时寒食节、上巳节基本 淡出,清明节已是春天唯一的大节。 1.下面关于“清明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明节承载中国忠孝文化,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特点不同,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 两种身份,形式主要是户外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B.清明节是兼具悲喜两种情感的复合型春天大节。既因祭祀扫墓、缅怀祖先而有肃穆悲伤的 情感;又因踏青、游春活动而有了欢乐喜庆气氛。 C.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被古人视作“国之大节”,被孔子称为“国之大事”,使节俗上升为 礼俗,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 D.清明节祭祀祖先源自周秦的墓祭习俗,《后汉书》记载秦始皇在墓侧起寝,汉沿袭此俗, 在每月和每年的一些重要日子都会给先人上饭祭奠。 解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 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亩清题干、找准区位、 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C 被孔子看成“国之大事”的是祭祀和战争,不是清明祭 扫活动;古人对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态度使节俗上升为礼俗; “成为约朿和衡量人们曰常道德规范的依据”的是祭祖,不是清明祭扫活动;被看成是“国 之大节”的,是“祀祭祀不是清明祭扫活动。选项偷换概念。 答案:C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对清明节的贡献,主要是把寒食节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确定在了每年的清明日之前, 将寒食这个节俗与清明这个节气相融合。 B.唐初《开元礼》寒食清明放假三日,后用诏令形式确定,列入五礼之中,直至唐德宗放假 七天,可以看出唐代对寒食与清明的重视。 C.唐代寒食、清明、上巳三者融合,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祓禊除灾与踏青及放风筝、插柳 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活动并存。 D.宋元时寒食节和上巳节逐渐淡出,清明节继承了两节的节俗内容 ,在明清两朝时由最初 的一个单纯的节气上升为一个大的节日。 解析:选项 D“宋元时寒食节和上巳节逐渐淡出”不严谨,是宋元开始(宋……寒食节的悲 戚色彩已经淡化”“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至明清基本淡出。“继 承”说法不妥,宋、元时寒食、上巳遭受重创或淡化,节俗内容当有所减少。且明清两朝时, 不是由节气上升为节曰(唐时已成节曰而是由三个节(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缩减为一 个节。选项混清范围。 答案:D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明”一开始是作为节气出现的,早盔周代就有记载。《淮南子·天文训》说清明节气 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北斗星指向乙的时候。 B.太史令司马迁等人奉汉武帝命令制订了《太初历》,两千多年基本没有变化,对后来将清 明节确定在公历每年 4 月 5 日前后起了重要作用。 C.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被焚而产生的,在他的忌日禁火、冷食。而清明节的禁火、冷食 即源于此,所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密切相关的。 D.纪念春秋时期人物的寒食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更以祭祀祖先为 主。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 解析:选项 A“一开始就作为节气出现”,错。“清明”一称虽然最早记载于周代,但到汉代 才真正形成节气。选项混淆时间范围。 答案:A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孙承宗,高阳人。貌奇伟,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往来 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 畅边事。 熹宗即往,以左庶子充日讲官。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天启元年, 沈、辽相继失,举朝汹汹。御史方震孺请罢兵部尚书崔景荣,以承宗代。廷臣亦皆以承宗知 兵,遂推为兵部添设侍郎,主东事。帝不欲承宗离讲筵,疏再上不许。未几,大清兵逼广宁, 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越数日,命以阁臣掌部务。承宗上疏曰:“迩年兵多不练, 饷多不核。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 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因列上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永平大帅、 修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数策,帝褒纳焉。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承宗图大举,奏言:“前哨已置连山大凌河,速畀臣饷 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帝命所司给之。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 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当是时, 忠贤益盗柄。以承索功高,欲亲附之,令应冲等申意。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而 其党李蕃、崔呈秀、徐大化连疏诋之,至比之王敦、李怀光。承宗乃杜门求罢。 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大兵将引去,绕城 呐喊者三,守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①,围复合。明日城陷,被执。望阙 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谥文忠。后叙宁远功,荫子锦衣世千户。 (选自《明史·孙承宗传》,有删改) ①此城笑也,于法当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与人言,声殷.墙壁 殷:震动 B.饷足,渠.即妄为 渠:他 C.文移往复稽.缓之 稽:可笑 D.忠贤由是大憾. 憾:仇恨,怨恨 解析:稽:延迟,拖延。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 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 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可笑”和后面的“缓 之”不搭配,解释不通,应为同义词复用和“缓”意思相同。 答案:C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承宗有远见的一组是( )(3 分) ①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 ②天下当重将权 ③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 ④列上抚西部……开京东屯田数策 ⑤承宗不与交一言 ⑥承宗乃杜门求罢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 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 此题对象是“孙承宗”性格特征是“有远见”,①表明皇帝对孙承宗的讲论感到满意;⑤表 明孙承宗不与魏忠贤同疏合污;⑥是孙承宗无奈的举动。和“有远见”无关,排除这三项可 以得到答案。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孙承宗貌奇气壮,有别常人。他胡须张挺,声音洪亮;在边郡讲授经学时,往来很多地方, 多次向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打听险要之地,通晓边防事务。 B.孙承宗文武双全,颇受器重。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都感觉很受启发;沈、辽失守,满 朝喧扰不安,众大臣推举他主持东边军务,皇帝因不舍而未准。 C.孙承宗明晓时弊,谋事周全。针对军队经常不操练,军饷经常不核实的情况,提议授兵权 给可倚重的人,给予一定自主权,并献上镇守边境的多条策略。 D.孙承宗忠于朝廷,刚正不阿。他拒绝了想让他亲附的权奸魏忠贤,进宫请求罢免魏忠贤的 职位;清兵攻陷高阳,他不幸被抓,面向朝廷叩头后上吊自杀。 解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 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 D“进宫请求罢免魏忠贤” 错,应是闭门谢客,请求辞职。事件错误。 答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 (2)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 解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 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 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罝句”“定语后罝句”“介宾短语后值句”“省 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点词语:(^重一一重视〈加重、加强〉,节钺—一符节 和斧钺〈权力,用一一凭借,陵一一欺凌他们。〈省略结构,在他们之上欺凌)(幻疏一一上 疏,促一一催促,具一一详细饬一一整顿,竟一一最终。 答案:(1)如今国家应当重视〈加重、加强)武将的权力,把符节和斧钺(权力〉交给他们, 不要让文官凭借着粗饯的见识沾沾自喜地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重”,重视,加重;“节 钺”,符节和斧钺,指 权力;“用”,凭借;“陵”,通“凌”,“陵其上”,省略结构, 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一处 1 分,句意 1 分) (2)孙承宗再次(两次〉上疏催促,把实情详细地报告皇帝。皇帝为此整顿各部官员,而 军队最终果然没有出发。(“疏”上疏;“具”一五一十地,详细;“饬”:整顿;“竟”, 最终。一处 1 分,句意 1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 分)。 丑奴儿令(促养直①赴雪夜溪堂之约) 康与之 冯夷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③。著地无痕,柳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 注:①养直: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能词。②冯夷:河神名,又称“河伯”。③ 同云:云成一色,天将下雪之景,一称“彤云”。 8.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 分) 解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 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 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 是比喻的修辞和想象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解释,然后答出效果。 答案:①想象。(1 分)诗人想象天上有溪流澄澈如白练,河神把白练剪碎,撒下,(1 分) 写出漫天大雪、雪花片片洁白飞舞之景,想象奇特而有意趣。(1 分)②比喻。(1 分)诗人 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柳絮、梅花,(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飘舞之轻盈、美丽,表达 了诗人的喜爱之情。(1 分) 9.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5 分)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分析的题目,结合文中生活的环境和最后的心情总结人物形象。 由环境可以看出人物的情趣高雅。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表现潇洒脱俗。 答案:表现了一个情趣雅致、洒脱率性的诗人形象。(1 分)由雪花飞舞,诗人想到“柳絮、 梅花”,感觉处处是春,颇富雅趣;而月光朗照,更引雅兴。(2 分)催请友人赴约,不掩溪 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潇洒脱俗。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浊酒一杯家万里,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3)青泥何盘盘,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萦”“扪”“胁”。 答案:(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 管悠悠霜满地 (3)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 分) 八月骄阳 汪曾祺 每天到园子里来遛早的,都是熟人。 来得最早的是刘宝利。他是个唱戏的。剧团演开了革命现代戏,台上没有他的活儿,领 导上动员他提前退了休。 跟他差不多时候进园子遛弯的叫顾止庵,早年教私塾,后来给人抄书,抄稿子,代写家 信。解放后,又添了一项业务:代写检讨。后来搁了笔。每天就是遛遛弯儿。 这天他进了太平湖,公园看门的张百顺正在湖边淘洗螺蛳。 “顾先生,您说这文化大革命,它是怎么一回子事?” “您问我?——有人知道。” “这红卫兵,呼啦——全起来了,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他们怎么有这么大的权?谁给他 们的权?” 刘宝利来了。 “昨儿,我可瞧了一场热闹!” “什么热闹?” “烧行头①。嗬!堆成一座小山哪!大红官衣、青褶子,这没什么!帅盔、八面威、相 貂、驸马套……这也没有什么!大蟒大靠,苏绣平金,都是新的,太可惜了!这值多少钱哪! 一把火,全烧啦!火苗儿蹿起老高 。烧煳了的碎绸子片飞得哪儿哪儿都是。” “唉!” “火边上还围了一圈人,都是文艺界的头头脑脑。有跪着的,有撅着的。有的挂着牌子, 有的脊背贴了一张大纸,写着字。都是满头大汗。您想想:这么熟的天,又烤着大火,能不 出汗吗?一群红卫兵,攥着宽皮带,挨着个抽他们。劈头盖脸!有的,一皮带下去,登时, 脑袋就开了,血就下来了。——皮带上带着大铜头子哪! “唉!” 这工夫,园门口进来一个人。六十七八岁,戴着眼镜,一身干干净净的藏青制服,礼服 呢(ní)千层底布鞋,拄着一根角把棕竹手杖。这人见了顾止庵,略略点了点头,往后面走 去了。这人眼神有点直勾勾的,脸上气色也不大好。这人走到靠近后湖的一张长椅旁边,坐 下来,望着湖水。 顾止庵说:“茶也喝透了,咱们也该散了。” 张百顺把螺蛳送回家。回来,那个人还在长椅上坐着,望着湖水。 柳树上知了叫得非常欢势。天越热,它们叫得越欢。赛着叫。整个太平湖全归了它们了。 张百顺回家吃了中午饭。回来,那个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粉蝶儿、黄蝴蝶乱飞。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黄蝴蝶,白蝴蝶。白蝴蝶,黄蝴蝶…… 天黑了。张百顺要回家了。那人还在椅子上坐着,望着湖水。 蛐蛐、油葫芦叫成一片。还有金铃子。野茉莉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一条大鱼跃出了 水面,歘(xū)的一声,又没到水里。星星出来了。 第二天天一亮,刘宝利到太平湖练功。发现有人投湖啦!他叫了两个打鱼的人,把尸首 捞了上来,放在湖边草地上。这工夫,顾止庵和张百顺也赶了过来。 顾止庵四下里看看,说:“这人想死的心是下铁了的。他投湖的时候,神智很清醒,你 们看,他的上衣还整整齐齐地搭在椅背上,手杖也好好地靠在一边。咱们掏掏他的兜儿,看 看有什么,好知道死者是谁呀。” 顾止庵从死者的上衣兜里掏出一个工作证,是北京市文联发的: 姓名;舒舍予 职务:主席 顾止庵看看工作证上的相片,又看看死者的脸,拍了拍工作证: “这人,我认得!怪不得昨儿他进园子的时候,好像跟我招呼了一下。我还上他那儿聊 过几次。人挺好,有学问!” “您等等!他到底是谁呀?” “他,就是老舍呀!” 刘宝利看着死者: “我认出来了!在孔庙挨打 的,就有他!您瞧,脑袋上还有伤,身上净是血嘎巴!—— 我真不明白。这么个人,旧社会能容得他,怎么咱这新社会倒容不得他呢?” 顾止庵说:“‘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这大概就是他想不通的地方。” 张百顺撅了两根柳条,在老舍的脸上摇晃着,怕有苍蝇。 “他从昨儿早起就坐在这张椅子上,心里来回来去,不知道想了多少事哪!” “‘千古艰难唯一死’呀!” “那干吗要走了这条路呢?这秋老虎虽毒,它不也有凉快的时候不?” 顾止庵环顾左右,沉沉地叹了一口气:“‘士可杀,而不可辱’啊!” 刘宝利说:“我去找张席,给他盖上点儿!” (有删改) 注:①行头:戏曲服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通过对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市井百姓人物身份的交代,直接揭示了当时的社 会环境。 B.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三个人关于文革所见所闻的对话表现了普通百姓对于文革中发生 的“烧戏服”“打人”等事件的困惑和气愤以及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C.小说中描写了文革中普通百姓能“忍”和老舍的“不忍”,表现了中国老百姓的坚韧和作 为知识分子的老舍的脆弱。 D.刘宝利、顾止庵、张百顺是平常人物,也是最符合艺术真实的人物。对他们身份的交代, 既为下文的谈话内容做铺垫,也为见证一位作家的死作铺垫。 E.作者冷静地反复叙述这个人“坐在后湖的一张长椅上望着湖水”,这个动作的四次重复, 笔端凝注了无限的悲怆与沉痛。 解析: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 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 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 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选项 A“目的是突出她们在外工作时对家乡的思念”只是一个浅层次 的答案,更深的的层次应该是塑造人物的性格,写人物的艰辛,要想象中的快乐来应对生活 中的心酸。A 对三个市井人物身份的交代,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B“气愤”的说 法言之过重。C 老舍的自杀是保持自己尊严和气节的一种抗争方式,不是脆弱。 答案:D3 分,E2 分,B1 分;AC 不得分。 (2)小说中的老舍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 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 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 析。 答案:老舍是一个在文革中遭毒打,受凌辱为了尊严和清正而以死抗争的知识分子(作家) 形象:①善良亲切:临去世前见到顾止庵依然打招呼。②严谨认真:衣服穿得干干净净,人 自杀了,上衣和手杖还整齐摆放。③赤胆忠心:他爱自己的国家,爱党,爱社会主义。④性 情刚毅:有强烈的自尊心,可杀而不可辱。(概括形象 2 分,性格和分析每点 2 分,后者答 上 2 点即可满分) (3)小说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和情节、人物和主旨联系,同时注 意自身的渲染气氛的作用,此题主要是:暗示了时间的推移、衬托了主人公心情、渲染气氛、 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答案:①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从上午到中午到晚上,主人公一直坐在长椅上。②通过描写知 了、蝴蝶、蛐蛐、油葫芦等的热闹和喧嚣,衬托了主人公安静的外表下不平静的心情。③渲 染一种悲凉无奈气氛,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④以景衬情,表达了作者沉痛、悲愤 的心情。(每点 2 分,答 3 点得满分) (4)小说用第三人称,老舍先生的一切,均由几位当事人眼中看出、口中道出,这是侧面 描写的方法。你认可这种写法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 分) 解析:这是一道第三人称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的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第三人人称的作 用,便于表达情节,行为较为自由,弱点不便于表达强烈的情感。结合文章进行分析,表明 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答案一:认可作者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①侧面描写难度较小。老舍自杀前的心理冲 突比较难把握,作者避免了与死者的直接对话,以“可见”表现“不可见”,用“可说”暗 示“不可说”。②所表现的内容更丰富。作者借此写出生者眼中的死者特点,写出生者对死 者的反应和评价。③更好地表现老舍作品特点。小说的三个人物张百顺、刘宝利、顾止庵, 是作者最熟悉的市井百姓,而市井百姓也是老舍先生的笔下人。④使文字纯美而有震撼力。 避免了凄慘恐怖内容的展现,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表明观点 2 分,以上理由中,答出 三点即可,三点理由咅 2 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二:不认可作者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①这种描写方法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不够完整。 小说用很多笔墨刻画其他人物,描写老舍先生的文字相对较少,使读者不能很清楚地知道他 自杀的心理要素,易对人物产生误解。②缺少对于人物内心想法的深入挖掘。文中四次描写 老舍“坐在后湖的一张长椅上望着湖水”,这时候如果不用侧面描写,而是直接采用心理描 写,会清楚地表现老舍“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境界,为以后的情节做铺垫。③采用正面描 写,情节完整,人物内心世界掲示到位,势必使小说的主旨更加鲜明。 (表明观点 2 分,三点理由咅 2 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 分) 国殇高处葬,梅庭寓此身 ——追怀于右任 1949 年 11 月 29 日,于右任被迫飞往台湾。飞机呼啸上天的一刹那,大陆便在于右任 难以割舍的目光里,定格成一个美丽凄婉、遥不可及的背景,永远也不得亲近了。 于右任来台后婉拒了蒋介石给他准备的花园洋房,住进了一所普通公寓——“梅庭”。 这是他长年避暑之地,更是避寿、避官说之地。他过寿时,成千上万的人来祝贺,他不胜其 扰,过年也是。身为“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经常遭遇各种请托之人,居此亦是为避官说。今 日“梅庭”是于右任在台生活唯一留存的居所。 1879 年 4 月 11 日,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原名伯循,一字诱人,后因有感于八国 联军对中国的欺凌践踏,遂取谐音“右任”为名。“任”从“衽”字而来,“披发左衽”系 受异族统治的象征,而“右衽”则暗含不愿臣服屈辱之志。 1900 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于右任致信巡抚要其刺杀慈 禧,他出版了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对清朝末世嬉笑怒骂,极尽冷嘲热讽。遭通缉后流 亡上海,得震旦学院院长马相伯庇护,入震旦公学,加入光复会。翌年,与马相伯共同创办 复旦公学,于右任建议校名取“复旦”二字,有不忘震旦及复兴中华之意,复旦公学即复旦 大学前身。1922 年,他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中国很多小学、中学、大学的创立也都跟 他有关系。 1 906 年 11 月 13 日,于右任与孙逸仙于东京会晤,加入同盟会。1907 年,他在上海首 创《神州日报》。1909 年 3 月,又创《民呼日报》,因抨击时政入狱,后获释。同年 8 月 20 日再创办第三份报纸《民吁日报》,因揭发日本暴行而被查封,并再度入狱。1910 年 9 月, 愈挫愈勇的他又创《民立报》,《民立报》社是同盟会总部的联络、指挥机构,为民主革命立 下汗马功劳。这些都是民国最早期的报纸,而其办报理念原则及经营管理等,“足以光照(中 国)整个百年报业史”。 于右任一生写诗、词 1200 多首。其内容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安危为念,极少花前月 下之音,断无无病呻吟之句,诗品之高,无人企及。1945 年 10 月,国共两党谈判,于右任 设宴招待毛泽东,席间两位纵论诗词。于右任由衷赞叹说:“毛先生真乃千古奇才一代伟人 啊,特别是《沁园春·雪》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真可谓神来之笔,读后直让人 感奋不已!”毛泽东称赞于右任说:“当年右公所写《天净沙》结尾‘大王问我:几时收复 山河?’更发人深思啊!”言毕,二人抚掌大笑。 他精于笔法而以稚拙简漫出之,尤于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诣甚深,于宽 博 潇洒中别具神韵,世人称为“于草”,笔走龙蛇,大气磅礴,雄健雅致兼而有之。作品 之多,当代无双。求墨宝者众,他从不计较高低贵贱,对清贫之士更分文不取。其《标准草 书千字文》风行一时,他也不取一文稿酬。很多人假借其大名,卖字求生,于右任特意关照 副官:“不要以我‘院长’的名义去为难 他们。”一代文豪林语堂曾评价说:“当代书法 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人品、书品为最好模范。” 现在其书法作品飙升到天价,但历任要职 50 多载的于右任,生活节俭,别无长物。去 世后留下的保险箱里只有一张为儿子出国读书向别人借钱的借据,果真是一介“落落乾坤大 布衣”。 于右任生性豪爽,遇到借钱者,从来都是慷慨解囊,平时也好客,也接济一些比他更穷 的人。仅拿公务员的薪水,所有办公费、机密费一概不受的于右任每到月未,生活便捉襟见 肘,有时还要靠借贷度日。他却说:“穷,是我的光荣。” 于右任厚承中华传统文化,他常说“静能藏神,躁则消神”。其健身方法也是中华传统 的“八段锦”。他每天下午练习一遍,对养生和书法都十分有益。 每当有人问及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那是一幅写 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1962 年 1 月 12 日,预感来日无多的于右任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 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1 月 22 日,于右任又怆然而记:“葬我于台北近 处高山之上亦可,但山要最高者。”1 月 24 日,于右任一气呵成写下了那首令人荡气回肠、 一咏三叹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 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思亲思乡,声声如杜鹃啼血。两年后,于右任带着对故乡的不舍与依恋抱憾离世,享年 86 岁。 遵从于右任遗愿,其安葬地设在台北最高处的观音山巅。在这里,于右任面朝西北,可 以永远眺望着自己朝思暮想的故乡。而融于溪光山色间的“梅庭”,花木扶疏,正在向世人 娓娓诉说着已然飘逝的如烟往事。 注:①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出自“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八九”代指不如意 事,“一二”代指如意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于右任婉拒蒋介石为他准备的花园洋房,可以看出他生性淡泊、不慕富贵,也委婉表达了 他和蒋的政见不合。 B.本文讲述于右任在多个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同时突出其内在精神品质,为我们再现了一个 可敬可叹的长者、名士形象。 C.1962 年,86 岁高龄的于右任在日记中写下《望大陆》一诗,一咏三叹,其情悲切,似乎 已经预感到有生之年无法回到大陆。 D.客厅的一副对联体现出了于右任简单素朴的生存哲学:不因强求完美而被欲望窒息了心智。 从中可见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参悟之深。 E.本文语言工整严谨,多处引用传主的话和其他人的评价,大致以时间为序展开,记叙了于 右任饱经沧桑、成就卓然的一生。 解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 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A.“和蒋 的政见不合”于文无据。C.“86 岁”错,应为“84 岁”,是两年后 86 岁去世。“在日记中” 也并不明确。E.说本文语言“工整严谨”不甚妥,另“一生”不完全正确,从 1879-1900 的 21 年并未涉及。 答案: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 (2)于右任哪些可贵品质令人感叹?请简要概括。(6 分) 解析:这是一道文意的整体 概括题目,答题时要找准区位,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 炼,然后分条作答。答题时注意概括出性格特征后要结合事例加以解释说明。 答案:①正直清廉。身为监察院院长,不受请托;仅拿公务员的薪水,身居要职却清贫度日。 ②淡泊名利,宽仁好施。躲避别人为其祝寿,不职稿酬,贫者求字分文不取;别人冒其名卖 字求生,他反倒关 照副官不要为难他们;慷慨借钱给别人,自己借贷也还接济更穷之人。@ 爱国情深,志于振兴中华。改名 为“右任”,不愿臣服屈辱于侵略者;追随孙中山,一生 奉“天下为公”为座右铭,创办“复旦”取复兴中 华之意。④敢于反抗,煎挫愈姜。致信 巡抚要其刺杀慈禧,写很多反对清朝的诗;办报被査封,两度入狱却不畏惧,继续办下去。 ⑤眷恋故乡,至死不忘。作《望大陆》一咏三叹,交代死后也要葬在高处,遥望故乡。(每 点 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3)于右任一生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 分) 解析:这是一道文意的整体概括题目,答题时要找准区位,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 然后分条作答。答题时应先对文章简单的划分段落,答题时注意文章的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答案:①政泊上:辛亥革命元勋。是较早期的同盟会成员,为民主革命立下汗马功劳,是元 老级人物。②报业先驱。创办民国最早期的报纸,其办报理念原则及经营管理等,足以光照 (中国〉整个百年报业史。③教肓上:教肓大家。与马相伯共同创办复旦大学前身一一复旦 公学,创办上海大学,中国很多小学、中学、大学的创立也都跟他有关系,他是中国近现代 高等教肓重要奠基人之一。④诗词上:诗词大家。诗作颇丰,有 1200 多首,其内容以国家、 民族、人民的安危为念,品格极高,曾得毛洚东高度赞赏。⑤书法上:书法大家。创“于草” 造诣深厚,作品之多,当代无双,求墨宝者众,其《标准草书千字文》风行一时。(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4)于右任说:“穷,是我的光荣。”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语的认识。 (8 分)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 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课标卷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 向内挖掘又有两 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虔列举,适用于文中 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先提出观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作 具体的解释,此题要求结合现实,所以结合现实 的情况必须作为一个答题点。 答案:于右任视“穷”为“光荣”,表现出重义轻利的的人生境界,令人敬仰。(观点 2 分) ①于右任虽物质上“穷”,但为官清廉自守,做人宽厚仁爱,是一位精神富者,值得光荣。 ②于右任虽对待遇的要求不高,但以身许国、许民,为民主革命立下汗马功劳,在诗词、书 法、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有很深造诣,达到人生至高点,值得光荣。(以上每点 2 分,答出 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亦可)③反观当下,多少贪官贪污受贿终至锒铛入狱,多少文化人 借名捞财终至身败名裂,人生不应只以钱多为富,而应追求精神道德的富有、人生的伟大, 应该以此为荣。(联系现实 2 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立春刚过,华北地区就出现了一次难得的降水,保定和省会部分地区雪量较大。降雪虽然 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但人们还是难掩心中的喜悦。 B.马来西亚交通部门从法国方面获得了新的卫星图像,显示南部走廊附近存在疑似物体,已 将其转送给澳大利亚搜救协调部门。 C.“雾霾”“反腐”“逆袭”等词成为 2013 的年度热词。“雾霾”“反腐”,老百姓几乎 天天都在谈论,但“逆袭”对许多百姓还是比较陌生的。 D.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立法要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在具体立法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完 善立法程序,规范立法活动,健全中国特色的立法体制。 解析:A.表意不明、语序不当。“保定和省会部分地区”表意不明,另外前后句主语相同, 关联词“虽然”应放到主语之后;B.结构混乱,因承前省略而导致的偷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 C.不合逻辑。“‘逆袭’对许多百姓还是比较陌生的”主客体颠倒。 答案:D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A.李娜说今年的目标是再拿一个大满贯,她只等了一个月就在澳网夺冠。说到做到,一字千... 金.,是李娜最宝贵的品质。 B.82 版《西游记》剧组 30 年后再聚首,分散于国内外各地的演职员挟山超海....奔赴央视,共 赴一场艺术盛会。 C.大学自主招生很火,但是否适合参加“自招”还需深思熟虑,瞻前顾后....,建议考生正确估 计自己的实力,慎重报考。 D.近期,美媒称中国研发成功新型神秘炮弹,可与美武器媲美。好事者推波助澜,称奥巴马 气冲霄汉....,中美将翻脸。 解析:A“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此处对象使用错误。B“挟山超海”,“挟泰 山超北海”的省略语,比喻做根本办不到的事。此处望文生义。C“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以 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D“气冲霄汉”形容大无畏的精神和气概, 褒义,用于此感情色彩不当。 答案:C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中国的古人提出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 。 , 。 , 。 可以看得出中国古代确实不主张与外部世界热情交往,不倡导离开家乡宗族独自出行的生活 方式。 ①中国文化的理想是老子所说的“安其居,乐其俗,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②但却只适用于太平盛世的读书人 ③中国古代愿意摆脱科举制诱惑跋涉旷野的读书人很少 ④多数中国人心中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安土重迁”的观念 ⑤这种境界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又有生动描述 A.②④③⑤① B.③②①⑤④ C.②③④①⑤ D.③②④⑤① 解析:连贯的题目要注意时空语序,连贯语序。 答案: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记, ,浓厚的考辨色彩深寓着对实践和 为学的深刻的哲思。 ,带儿子苏迈夜游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就是对这一点的有力 证明。 ,认为读书“唯勤”,且“多为之,自工”;练书法则要“笔成冢,墨成池, 不及羲之即献之”。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语言运用能力的题目,注意语句前后的语意关系。 答案:只要是按下面语义方向作答,且文句通顺即可得分(答案不唯一〉: ①文意叙议结合②他注重实践③他强调为学要勤〈刻苦躬亲而行〉(意思对即可〉(每句 2 分) 17.“中国汉字书写大赛”保定赛区决赛现场场面庄重而热烈,五个参赛学校的学生展开激 烈比赛。保定市某中学代表队五名同学一举夺得团体第一名,主持人请一名同学上台发表获 奖感言。假如你是这名同学,你会怎么说?注意说话得体。不超过 80 字。(5 分) 解析:这是一道语句扩展的题目,答题时要扣住“获奖感言”,谈自己的心情,谈自己的想 法,语句要流畅,注意场合和情景。 答案:尊敬的组委会,各位老师,你们好!(称谓 1 分)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高兴,(心 情 1 分),感谢组委会,感谢我们的老师,感谢所有队友(感谢 1 分),我们要继续努力学习 汉字,认真书写汉字,弘扬传统文化。(扣主题 2 分)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 8 点到 10 点之间。每晚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演讲、讨论,你会发现, 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成功会向你招手。 有人曾说:“15 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18 岁时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 你只好说‘我不会呀’。18 岁觉得英语难,放弃英语,28 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语的工作, 你只好说‘我不会呀’。”人生前期 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新风景,错过 让你动心的人和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