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1 专题 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8 年高考】 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 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 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 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 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 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 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 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 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 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 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 “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 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 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 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 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 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 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 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 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 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答案】 1.D 2.A 3.B 【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 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精准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 项“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根据 原文信息“‘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文章并不是要突出“新子 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没有涉及正反对比论述。 【考点定位】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 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精准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题目解答时首 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 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A 项,“在历史上是互 相隔膜的”曲解文意,根据原文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现实的过程看,‘照 3 着讲’‘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可知二者并不是互相隔膜的。C 项,“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说法 绝对。原文有条件限制是“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 无助于 思想的创新”。D 项,“从 ‘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错误,曲解文意,从原文第五段“从 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 “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 要前提”可推知。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 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 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 方式。 二、【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 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 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 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 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 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 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 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 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 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 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 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 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 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 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 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 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 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4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答案】 1.A 2.D 3.B 【解析】 1.【精准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属于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 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 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 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本题所给四个选项 中,A 项和 B 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一段,C 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二段,D 项对应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 通过与原文比对,即可找出答案。 5 2.【精准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 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D 项混淆时态。“可能”错误,文章分析的是已然发生的问题。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论证手法的能力,延续了 2017 年课标卷题型。要求考生基于文 本内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解答此类题目首要的 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 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提炼 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 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然后进行判断即 可。本题 D 选项对文章论述的内容理解偏颇,文章并没有重点论述“我们的认同问题”,同时此选项还 运用混淆时态的方法的设误,考生仔细辨析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属于论述 类文本阅读传统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 尤其是首尾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 比对,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主要查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 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找出答案。本题 B 项去掉了原文中“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混淆了范围,以 偏概全。 【2019 高考展望】2018 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和 2017 相比较,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保持一致,充分体 现了试题的连贯性。2019 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仍会体现试题的连贯性,选材会更加贴近生活,体现 时代特点,命题会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论证结构和手法的基础上,洞悉立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最终 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判断,题目会更加侧重于理解,重点考查考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 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 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 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 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 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 6 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 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 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 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 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 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 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 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 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 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 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 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 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 1.B 7 2.C 3.A 【解析】 1.【精准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命题者选取文本中含有比较重要词语的句子,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属于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 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 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尤其要注意 的是,找出命题者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把文本没有的内容悄悄加进去,比如题中 C 项)、 偷梁换柱(部分改换文本说法,比如题中 A 项)、增删内容(把文本内容偷偷减少或增多,比如题中 A 项)等。 2.【精准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 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特别注意考察各项表述中对文本论 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层次的分析是否正确。A 项的相关内容在文本第二自然段,表述正确。B 项 的相关内容在文本第三自然段,表述正确。D 项表述是针对全问的,表述正确。C 项中,“文章注重分 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的说法是正确的,在文章中有体现,但“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则无明显依 据,因此 C 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论证手法的能力,延续了 2017 年课标卷题型。要求考生基于文 本内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解答此类题目首要的 就是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 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提炼整合。如果 某选项表述只涉及文本部分内容,可先迅速读完文本的有关部分;如果某选项表述关系全部文本,就 要提高观察角度进行整体分析。 3.【精准分析】此题整体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一般要先在 8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属于论述 类文本阅读传统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 尤其是首尾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 比对,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主要查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 无中生有、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找出答案。本题 A 项就属于无中生有。 【2019 高考展望】2018 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和 2017 相比较,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保持一致,充分体 现了试题的连贯性。2019 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仍会体现试题的连贯性,选材会更加贴近生活,体现 时代特点,命题会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论证结构和手法的基础上,洞悉立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最终 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判断,题目会更加侧重于理解,重点考查考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2018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19 题。 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 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 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遠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 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 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 世纪末叶及 20 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 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 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 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 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 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 9 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 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 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 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 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 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 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 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 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 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 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 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 望的。 (有删改) 17.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6 分) 18.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6 分) 19.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 分) 【答案】 17.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国建筑感兴趣, 但缺乏真正的了解。 18.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19.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 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 【解析】 17.【试题分析】透过要求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这是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 理解、 10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 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 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 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 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 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江苏高考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第一题多年以来都在考查论 证思路,如 2017 年“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2016 年“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2015 年“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只是有的考查全篇的思路,有的考查局部的思路,今年变成了筛选 概括题,相对来讲,降低了难度,但筛选概括并非简单的抄写文中的句子,要注意用自己的话进行概 括。2019 年的高考应该还会考查论证思路,毕竟把握一篇文章的思路应该是阅读文本必备的条件,也 是写作理清文章结构的必备条件,更能体现一个考生的能力水平。 1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这是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理 解能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重要概念的含义”即“重要概念”的属性、内涵和外延。由于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选文多涉及 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艺术、文字、审美、建筑等诸多领域,这里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文中主 要阐述的专业性的概念。重要概念是作者论述说明的重点,考生要注意把握它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 联系,尤其要注意辨别与其相近的概念。首先要借助语境推断概念,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考查概 念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因此考生要学会根据 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句中的“重要概念”。其次利用上下文辨析概念,一般论述类文本中的某些概念运 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要辨析概念的意义,考生应从概念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 上句到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义。辨析那些非代词类概念的指代义,也应 该利用上下文。一般来说,在这类概念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阐释这些概念的句子,找到了这些阐释 性语句,答案也就出来了。第三要把握内涵理解概念,文章中一些概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述的概 念比较复杂,替代了一些必要的内容,换句话说,概念的意义不仅有概念本身的意义,同时也蕴涵有 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等。阅读文章时,要分析词语出现的段落的意思,分析具体的描写所阐释表 达的思想意义,如果没有准确完整地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就可能对概念所包含的对象作出错误的判断。 19.【试题分析】题干问“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要求联系全文,简要概述。这是考查考生对 11 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材料第一段“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 各有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相比较前三年的高考,2018 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第三题的难度降低。2015 年要求“结合文 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2016 年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 2017 年要求“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都是倾向于对句子内涵的考查, 而 2018 年则是“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更侧重对学生筛选概括 信息能力的考查。今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把难度放在了第二题,第一题和第三题的难度自然降低了, 2019 年的高考应该还会延续 2105.2016.2017 这三年的考查模式。 五、【2018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 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 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客观世界 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 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載体。因此,信息与 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 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莫定了基础。 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而恰恰 是这种人对信息逐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赖,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信息化时代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 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 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 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握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 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数字化信息及其技 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 12 对人的控制。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 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 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 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 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5.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D.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6.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 的快感。 B.计算机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用以再现由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 保存,被利用,被再造。 C.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 D.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 7.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A.习惯使用电脑打字的人常常感慨,有些字不会写了,有些字写不好了。 B.家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生活,使很多人逐渐由“不用干”变成了“不会干”。 C.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强大,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患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 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级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 【答案】 5.C 6.B 7.D 【解析】 5.【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 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 13 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 项,曲解文意,“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该题 的设题区域在第三段,文中的表述是“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 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 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由“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 性的挑战”可知,“始终不会动摇”一说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对于文章重要概念的考查,题干一般会设置为“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 “正确的一项是”,如本题即为“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答题时注 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或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 项 C 就是在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将文中“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 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 遭遇颠覆性的挑战”的信息理解成“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说法过于绝对化。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 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 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是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的理解概括, 文中原句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 展莫定了基础……”,选项变成“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曲解文章的意思。C 项是对文章第 五段内容的理解概括,经过比对可以发现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D 项是对文章第六段的理解概括,文 中只是一种猜测。 7.【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能力考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运用文章内容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 本题 D 项,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原文中说的是“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 14 味着,随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的对信息处处理的强大功 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强调的是“被奴役者”,而 D 项中“职业棋手们纷纷采 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并没有奴役,被控制,而是运用把握了这些信息化手段,所以选 D 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本题与一般的概括作者观点题不同,“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 【2018 年最新联考模拟】 一、【18 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高三 12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随着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一味追求 GDP 的发展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政府近来反复强调转换经 济增长方式,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把“好”的标准提到首位,而不再简单地重复“发 展是硬道理”。这是一个信号: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面对这一历史性的转 变,思想文化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这种转变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支持?没有相应的文化转型,经济和社会 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独立完成吗? 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 “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是环境、能源等 方面的指标。节能、低碳、绿色、宜居等等已经被确立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宜居城市等,也成为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③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因为这些指标基本上还是着眼于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 核心概念依然是“经济”: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继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就无法持续增长。但是经 济的持续增长是“好”的全部含义么?换言之,如果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它就应该坚持 吗?我以为不是。在经济增长的“好”背后还有一个更加根本性的标准,这就是“好生活”。“好生活”的 “好”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它当然应该包括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又不仅仅是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它 还应该包括:好(合理)的政治体制、好(优良)的道德环境、好(正确)的价 值观和世界观、好(和谐) 的人际关系、好(愉快)的心情等。也就是说,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和社会生活的其他 方面是协调一致,相互支持的。因此,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光靠经济学就能解决的问题。 “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好生活的问题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及政治、经济、道德、哲学等诸多 层面的问题,能够概括这些层面的最合适术语,我以为是文化。因此,好生活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文 化问题。 ④由于经济理性属于工具理性,它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效益问题,因此它无法从根本上回答何谓好生活 15 的话题。或者说,它对好生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物质计量、工具理性、绩效考核的层次,无法进入实质理 性、价值理性的层次。从经济理性层次理解和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或国民的生活质量,很难对其好坏 做出实质性的价值判断。比如,一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践踏人权、漠视正义、忽略心灵感受为代价 的发展模式是好的还是坏的?如果说它是不好的,可它的效率不是很高吗?它的速度不是很快么?再比如, 为什么保护环境、资源、人权、正义乃至好心情那么重要呢?经济学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文化的 问题,享乐主义者可能认为,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是好的,因为它能够迅速致 富,在很短的时间内尽情地消费、挥霍、享乐,至于子孙后代则不在考虑之列。比如中国古代的享乐主义 者杨朱就认为:我此时此刻的瞬间身体快乐才是最重要的,生命的质量表现为肉体感官刺激的强度,因此, 此时此刻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我的贪欲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就是好的。只有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持久存在 (阿伦特说的“尘世永恒”)和后代的福祉抱有深切的关怀,当你觉得在身体享乐之上还有更高的好生活的 标准,你才会警惕和批判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 ⑤至于正义、人权等和发展的关系,则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也是文化的问题。我们 说以牺牲人权和正义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不好的,是因为我们认为人不是动物,不能把金银珠宝装饰的笼 子当作自由的天空,把奢侈的物质享受当作幸福的全部。人要活得像一个人,要有人的尊严,单是奢侈品 无法给你这样的尊严。这就要有合理的政治制度,要有民主和法制,要能够保障公民的人权。之所以说这 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认为人权、正义和尊严是好生活的基本条件。享乐主义者 和发展至上主义者可能嘲笑说:“什么叫活得像一个人?难道不就是住豪宅、开好车、戴名表、抱美女么? 人权、尊严、正义算什么呢?”大街上的很多广告不就在宣扬这样的价值观么?广告所塑造的所谓“成功 人士”不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么? ⑥可见,发展模式之争的实质是文化之争,价值观念之争,不同的好生活理念之争。现在我们讲经济 增长方式的转变,讲“又好又快发展”,这表明我们认识到了原先的“发展就是一切”、GDP 挂帅的发展模式 是有问题的。什么地方出问题?我认为是这种发展模式背后的好生活理念有问题。因此,应当深入探讨何 为好生活,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进而解决我们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模式的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政府强调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好”指的是不仅经济能够持续增长,而且要环保、 低耗、节能等,从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B.作者认为对“好”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的局限是只注重经济的持续增长, 忽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的指标。 C.一段时间以来,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说“口头禅”,说明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 展模式的转变怀有消极的心态。 D.经济理性,只能判断经济效益,而不能判断一个国家国民的生活质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设问反问,不断抛出问题,推进文章,引发人们对发展模式背后的文化理念的思考。 B.文章层层深入,由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切入,引出对“好”的内涵的探讨,再到“好生活”的内 16 涵与标准的思考。 C.文章在论证中,阐述过去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发展目的、路径、价值观等方面纠正了人们不 正确的认识,并由此找到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 D.文中引用杨朱的观点,说明在某些享乐主义者眼中,好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就是追求个体此时此 刻的享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彻底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 B.好生活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文化问题。 C.追求个体瞬间快乐的享乐主义导致了今天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 D.没有相应的文化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无法独立完成。 【答案】 1.B 2.C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 项,概括不全。“好”是一个综合评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 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 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二、【18 届湖北省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 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 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 17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 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 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 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 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 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 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 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 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 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 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 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 种。这些称为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 731 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 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 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 (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 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 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C.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 代有关。 D.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 部的考选中失利。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8 A.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 科考试的补充。 B.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 在发生演变。 C.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 区别。 D.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 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答案】 4.A 5.B 6.C 【解析】 4.试题分析:B 项,“先后成为取士科目”中“先后”二字于文无据。C 项,“进士一科……在各代都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 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 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 B 偷换概念。 6.试题分析:C 项,“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错。三级考试形式虽然基本具备,但考试内容、时 间、内容及取中后授官的制度等还有明显区别。明清科举文中未论及,但作为文化常识,学生应有基本了 解。 三、【18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小题。 根据历史气候学的研究,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这一时期起于公元前 800 年左右,止于公元 200 年左右,高于现代的年平均气温 10C^-20C。这种气候的特征,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 找到佐证。 从植物分布变迁方面看,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气温上升,南方亚热带与暖温带植物纷纷北上。以竹 为例,目前大面积的竹林基本上不超出长江流域,而在当时,黄河流域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大面积竹丛。比 如,春秋时的淇水一带,竹木巨大成萌,连延不绝。《诗经·卫风·淇奥》咏道:“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到汉代时期,这一带仍然竹木繁茂。西汉元封二年,黄河决口,式帝发卒数万人塞抓子(古地名)决河, 即以“下淇园之竹为健”(《河渠书》)。西北地区也是广有竹林,《山海经·西次二经》即记六盘山一带:“其 19 木多棕,其草多竹,涤水出焉.”当时的关中地区,同样是竹林众多,在《诗经·小稚·斯千》中就曾言: “如竹芭类,如松茂矣。”司马迁所言“渭川千亩竹”(《货殖列传》)、班固所言“有郭杜竹林,南山植拓, 号称陆海”(《地理志》),更是脍炙人口。 除了竹林之外,其他一些暖温带、亚热带植物的北移也十分引人注目。如《诗经》中屡屡在北方出现 关于“梅”的诗篇。《召南》之“镖有梅”,地域当在当时的雍梁之地;《秦风》之“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其地域应在秦岭山脉。另外,《陈风))有“墓门有梅,有鸽萃止”,《曹风》有“鸡鸡在桑,其子在梅”,两 国地域均在充、豫之地,即今河南山东一带.而梅树的下限温度为-14°C ,因此当时平原中部冬季最低温 度比现在要高。 从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看,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南线出现北移现象.据有关专家研究,当今河流冬季 稳定封冻的南界大体上东起连云港附近,经商丘北跨黄河,沿黄河湘侧高地西伸,这条线以北的河流每年 都有稳定的封冻现象。但在春秋两汉时期,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北移大棍至今山东曲率一带甚至再向北一 些。据《左传》《汉书·五行志第七中之下》记载,在关中地区及曲享、洛阳地区,于舍桓公十四年(前 698)、 成公元年(前 590)、襄公二十八年(前 545)、汉武帝元狩六年(前 107)、昭帝始元二年(前,25)都有“无 冰”记载,而河流封冻要比河边出现冰情所要求的冬季温度还要低。 另外,这一时期,渤海湾地区还出现大范围的海侵现象,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与当时气候之温暖不无 关系。《汉书·沟泣志》记载:“王莽时,征能治河者以百数……大司空株王横言: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 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谭其壤等专家认为,王横所言,乃是发生在西汉 中期的一次大海侵。其“九河之地”相当于今渤海湾西岸的天津、宁河、宝低、武清、静海、黄烨六县市 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即这次海侵的范围大体在海河平原上海拔四米的等高线附近,方圆数百里。直到 东汉中叶以后,海侵地区的海水才渐渐后退;东汉末年,海陆形势基本恢复到海侵以前的局面。但至魏晋 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仍然人烟稀少。因而这一地区出现了西汉中叶以来至魏晋南业朝时期的文化遗存在 年代上的中断现象;而且在这一区城的七里海北岸大海北村的汉代文化层内发现大量的孔虫壳体,其组合 可能代表一个稳定的沼泽湖环境。这些都表明,温暖、多雨是当时气候的一个重要特色,王横所言“天尝 连雨,东北风”,当不是孤立现象。 (摘编自马新《历史气候与两汉农业的发展》)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出现的北移现象,也是第三个温暖期气候变暖的佐证。 B.大范围的海侵现象的出现,是渤海湾地区西汉中期气候的一个重要特色。 C.竹丛大面积分布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也广有竹林,原因在于第三个温暖期气温上升。 D.根据历史气候学的研究,两汉时代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代的年平均气温。 8.下列不能佐证“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的一项是 A.大海北村的汉代文化层内发现大量的孔虫壳体。 B.在春秋两汉时期,封冻线北移大概至今山东曲阜一带甚至再向北一些。 C.《诗经·卫风·淇奥》咏道:“瞻彼淇奥,绿竹青青。”到汉代时期,这一带仍然竹木繁茂。 20 D.黄河决口,武帝发卒数万人塞瓢子决河。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中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年代上的中断现象充分证明了渤海湾地区人烟稀少。 B.渤海湾地区的七里海北岸大海北村在西汉中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能出现过一个稳定的沼泽湖环 境。 C.《诗经》中屡屡在北方出现关于“梅”的诗篇,进一步佐证了当时平原中部冬季最低气温比现在高。 D.西汉中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海侵现象和孔虫壳体的发现,渤海湾地区的气候呈现出温暖多雨 的特征。 【答案】 7.B 8.D 9.A 【解析】 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四、【18 届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三 11 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西方美学强调人性三元论,主要以柏拉图和弗洛伊德最为著名。柏拉图认为“灵魂也可以分为三个部 分”,分别是理智、激情和欲望。与此相似,弗洛伊德主张将人性分解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这表面看来属于三元论范畴的人性论,仍然是一种二元论。比如柏拉图所谓三元论,当理智、激情与 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的时候,灵魂便能主宰自己,秩序井然,个人的灵魂就是正义和健康的; 如果理智、激情与欲望不守本分,相互斗争都想争夺领导地位,就造成了灵魂的不正义。这实际上肯定了 作为人性的最终形态仍然是正义与非正义、健康与不健康。弗洛伊德的三元论同样如此。当自我能妥善协 21 调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的时候,人性处于和谐的状态;当自我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这一关系的时候, 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处于分裂状态的自我主要有两种极端的形式:一种是本我以绝对优势战胜超我 乃至外界的时候,自我就可能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动物性的人,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显露出恶的特质;但当本 我主要受到超我的监督和制约时,自我就可能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这种情况下的人性就可能是善的。这 样一来,人性就可能是和谐或分裂的、善的或恶的两种形态。这实际上同样是一种二元论,所以西方美学 最具影响力的人性论是二元论。 这种三元论的定位使西方美学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在他们看来,现实世界任 何事物作为一种存在永远不是只有一个因素和属性的存在,而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 一体。 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智慧美学在人性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以及告子 性无善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之心;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强 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孟子、荀子虽然对人性的善与恶有不同认识,但有一点相同,这就是都肯定了人性 一元论,并不认为人性善恶并举。另如告子所谓“性无善无不善'的性无善恶论,则对人性并不十分在意。 在主张“齐物论”的道家美学看来,既然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那意味着他们所主张的人性论可能超 越善恶分别而等齐划一、平等不二,这也是一种主张对善恶不加分别的观点,同样具有人性一元论的特点。 所以,中国智慧美学虽然对人性有多种阐释,但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甚或二元性,更不强 调人性的分裂与冲突,而是在很大程上主张了人性一元论。 综观前人论述,我们发现即使人性有善与不善论,这种差异也只是一种本性差异,是为后天修养和发 展提供条件,而不是强调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及所导致的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在一定程度 上仍然可归之于人性一元论范畴。这才是中国智慧美学关于人性乃至人与自我关系的最精确阐述。 中国智慧美学人性一元论的观点,并不是无视人性之善与恶矛盾对立的存在,只是并不像西方美学那 样夸大这种矛盾对立,将矛盾对立作为人性的基本特质,而是主张这种善与恶的分别只是人们后天所形成 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人类原始本性的实质。 (摘编自郭昭第《中国智慧美学论要》,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柏拉图的三元论与弗洛伊德的三元论有所不同,前者认为人性的“三元”是理智、激情和欲望,后 者则认为人性的“三元”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B.作者分析西方美学人性三元论本质上是一种二元论,二元对立。如正义与非正义的对立,健康与不 健康的对立,和谐与分裂的对立,善与恶的对立。 C.弗洛伊德认为,在处理不好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元”关系时,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这时 人性就表现出“善”或“恶”这两种极端形态。 D.根据柏拉图的三元论,我们要努力让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只要做到了这 一点,灵魂就能主宰自己,它就是正义和健康的。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2 A.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中,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影响极大,这两种观点虽然相互对立, 但都否定了人性会“善恶并举”。 B.告子主张“性无善恶论”,对人性不太在意。道家美学主张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应是“齐物 论”思想的体现。这仍是人性一元论。 C.中国智慧美学不强调“善”与“恶”的冲突,认为人性中“善” “恶”的差别只是一种本性差异, 这种差异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 D.作者认为,中国智慧美学不像西方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或二元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主张人性一 元论,认为人性要么是善,要么是恶。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美学的人性三元论使他们认识到人性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他们关 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B.人们后天形成的关于“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原始本性的实质,因为后天 的努力与所处的环境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 C.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就可能会导致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我们应该追求人性的和谐、正 义、健康,重视后天教育,加强修养,完善道德。 D.本文把西方美学和中国智慧美学二者对人性论的见解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二者本质上的区别,指明 了使人性向善的具体可行的方法,给人以启示。 【答案】 10.C 11.D 12.D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 项,“这时人性就表现出”错误, 原文为“人性就可能是和谐或分裂的、善的或恶的两种形态。可是而不一定为事实,相关内容在文章第二 段。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 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要么是善,要么是恶”错,道 五、【18 届四川省德阳市三校高三联合测试】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23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 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 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 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 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 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 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 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 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 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 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 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 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 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 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 200 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 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 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 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 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 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义。 D.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都要较前代有增长,才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熊彼特等人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的观点。 B.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24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创新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生态创新理论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C.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重要区别。 【答案】 13.A 14.A 15.D 【解析】 13.试题分析:B“过于绝对”。原文提及的是“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 15.试题分析:D“偷换概念”。原文是“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的本质区别”,意 为“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本质区别”,而非“是否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是……重要区别”。 六、【18 届安徽皖西南 50 所名校联盟高三 11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进步”绝对是一个铁定的褒义词,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进步” 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一条不证自明的真理:以人类理性为内核的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带来以经济增长为 指标的物质生活日益舒适,人类社会随着时间流逝线性进步,永无止境。不料想,在社会高速发展进步若 干年后,人们渐渐发现“进步” 已经连带出太多的问题,以至让进步举步维艰,很难持续下去。于是“进 步” 开始成为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反思质疑的对象。 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博瑞看来,这种高扬物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进步论的出现其实很晚,是启蒙时 代的产物。在这之前,历史学界占据主流地位和压倒优势的反而是“退步论”, 人类社会中一些最伟大的 思想家的历史观都是倾向于“退步论”的。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是相信在人类社会早期曾经存 在一个“单纯质朴、天真自在的黄金时代”,历史的发展是人类一再堕落而又力挽堕落的过程,这和《圣经》 里表述的历史观也是大体一致的。 从 18 世纪初期算起,人类社会高速发展三百年后,人们渐渐发现,这种发展进步带给人间的并非全都 是福音,20 世纪连续两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工业文明时代人性的畸变,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毒气库和广岛 25 原子弹爆炸的废墟上,是超高效、大规模的生命毁灭。给这种“进步论” 更响亮地敲起警钟的,是地球上, 接踵而至的生态灾难和日益逼近的生态危机。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追求无限的发展,岂不是一场自欺欺人 的美梦吗?“进步论” 在走红近三百年后,“进步”的初衷似乎已经大部分落空,在今天的社会学界和历 史学界,“进步论” 渐渐失去了大半信誉。 实际上,“进步论” 从产生伊始就不断受到质疑和反思、批评和抵制。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可以 看作反对“进步论”的 一位旗手,他断定“社会发展是一个巨大错误。”在卢梭之后,再次对现代文明进 步论发起攻击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本雅明指责说:进步的概念在历史的线性过程中使用是一种 误用,误用了牛顿物理学的时间观。马尔库塞则用同样尖刻的语言指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 子弹这些东西都不是向‘野蛮状态的倒退’, 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必然结果”。 在法兰克福学 派思想家的批判下,由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决定的社会进步论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神话”。 有趣的是,启蒙话语中的“进步观念” 本来是力求以“科学”为依据的,后来,在科学内部也开始了, 对于这种“进步观念” 拆解与颠覆。在爱因斯坦发现物理学的相对论之后,人们同时也发现“进步” 所 依托的“时间”, 并不是绝对的、直线的、匀称的、无限的。爱因斯坦在晚年常发出如此感叹:“人类对于 无尽止进步的信心,仅在五十年以前还是那么广泛地流传着,现在却好像已经完全消失了。” (摘编自鲁枢元《关于进步文学论的反思》)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进步” 的观念虽然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但进步的止步还是引起学界对“进步”的质疑。 B.相对于“黄金时代”, 人类社会其实一直是退步的,这种状况直到启蒙时代才发生变化。 C.两次世界大战、接踵而至的生态灾难和日益逼近的生态危机等,令“进步论” 渐失信誉。 D.近三百年来,思想家们对“进步论”屡有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甚至揶揄它是“现代神话”。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实践史和思想史中取材,针对进步主义的历史观作了层层深入的反思和质疑。 B.文章引入了从柏拉图到马尔库塞等思想家对进步论的批判,指出进步论的错误所在。 C.用“进步” 初衷落空的论据“摆事实”的同时,文章还论及了“进步论”的逻辑谬误。 D.科学内部对“时间” 概念的颠覆,使依托“时间”、 力求“科学”的进步论失去前提。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步观念与科学和理性相关联,但其“理性” 其实是一种工具理性,而“科学”则指向物主义。 B.进步论者,相信未来更好,退步论者过去最好,以此看来,推崇三代盛世的孔孟和歆羡远古社会的 老庄也是退步论者。 C.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库说明,科技进步带来的不都是人类福祉的进步,他同样能带来人类灾难制 造能力的“进步”。 D.根据牛顿物理学的时间观,可以推出人类社会能够无尽止地进步,而根据爱因斯坦的时间观,结论 正好相反。 【答案】 26 16.C 17.B 18.D 【解析】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 项,原文“‘进步’观念在人们心目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 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 一致。 七、【18 届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高三 11 月月考】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清宫书画的鉴藏 中国宫廷书画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魏晋开始,个人书画创作开始风行,宫廷对书画作品的收藏 随之发展。南朝政权更迭迅速,宫廷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加上帝王的喜 好,天下书画名品源源进入皇家“秘府”,然而“安史之乱”则使自太宗朝积累起来的唐内府书画藏品“耗 散颇多”。宋代内府书画收藏在徽宗时达到鼎盛,《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是其辉煌的见证,然“靖康之变”, 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元代宫廷收藏在文宗朝也曾相当可观,后来则每况愈下。明代宣宗、宪 宗、孝宗三朝的书画收藏之盛甚至不亚于宋代宣和与绍兴两朝,但松懈的管理使藏品不断流失,后期更将 书画作为发给官吏的薪金,即所谓的“折俸”。 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即皇家内府与民间私人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 清代皇室书画收藏不仅远胜于私家收藏,而且为前朝各代所不及。明末清初之际,流散在各地的书画已有 一部分为清室所收集,后来梁清标、高士奇、安岐等许多著名私人鉴藏家的藏品亦陆续归入内府。臣民对 帝王的进贡也是清宫书画收藏的组成部分。逢年过节、万寿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贡献,其中又 以进书画、文玩较为讨喜。清自入关后经四代积累,宫廷书画收藏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在清宫书画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王羲之的名迹《快雪时晴帖》原放在 乾清宫,此为皇帝之正式寝宫。王献之的《中秋帖》则置于御书房。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得到 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自己办理日常政务的养心殿居所中辟专室存放这三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 希堂”。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认为这三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而且是历经宋、金、元 诸代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籍”,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了非凡的意义。所谓“四美”,即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27 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乾隆年间,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集 行动中,这四件名品相继进入清宫,至乾隆十一年夏,“四美”重新团聚。乾隆皇帝后特在建福宫花园静怡 轩辟出专室存放“四美”,并命名曰“四美具”,御题《“四美具”赞》,一再强调“剑合珠还”之意。此时, 存世的唐、宋、元、明名画几乎收罗殆尽。这是继宋徽宗宣和内府后最全的一次汇集。 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记载,乾清宫、重华宫、养心殿、御书房为古书画收藏最集中的殿阁。清 内府所藏的书画作品曾经专人鉴定,尤其是乾隆朝,更进行了全面整理与分类编目,数次组织书画名家和 鉴赏家对藏品进行鉴定和品评,区别上等、次等,并分详简著录。其成果体现在奉敕编纂的《秘殿珠林》《石 渠宝笈》正编、续编、三编。全书的编纂过程前后长达 74 年之久,共收录上起魏晋、下至清代中期近两千 年书画作品一万多件。 (节选自郑欣淼《清宫书画鉴藏、佚存与研究述评》,有删改) 1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宫廷书画的收藏是从汉代开始的。魏晋时期,宫廷书画的收藏随着个人书画创作的风行而发展。 B.清代宫廷书画的藏品,有清室收集流散在各地的,有著名私人鉴藏家的归入,也有臣民的进贡。 C.宫廷书画的收藏,宋代在徽宗时最盛,元代在文宗朝颇为可观,明代则是宣宗、宪宗、孝宗三朝兴 盛,而清代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D.政权迅速更迭使南朝宫廷书画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安史之乱”使唐代宫廷书画藏品 散失了很多,“靖康之变”使宋宣和内府的书画藏品大量散失。 2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画收藏有官藏和私藏两个方面,官藏在很多朝代曾出现过兴盛时期,而最为壮观的则是清朝。 B.乾隆认为《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的重聚意义重大,因为这三帖既是中国书法的“稀世 之珍”,也都曾是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珍品。 C.很多朝代宫廷书画收藏的鼎盛时期一般都有标志性藏品,如宋代的《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 清代的“三希”和“四美”。 D..乾隆年间,皇室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集行动,“四美”正是在这次行动中陆续归入 内府,重新团聚,被存放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 2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明时期宫廷书画收藏都曾经相当可观,但对存世的藏品进行收集的完整度不如宋徽宗宣和内府, 而清宫对存世的名品收集得比较完全。 B.书画收藏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官藏兴盛,私藏相对衰落,比如宋宣和年间、清乾隆年间,官 藏鼎盛,私藏相对就要寥落。 C.《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皇帝下令编纂的,工程浩大,历时 74 年,对清室的书画藏品进行了分 类编目,还有书画名家和鉴赏家的鉴定。 D.很多朝代皇家书画的收藏在其达到顶峰后就逐渐衰落了,像元代、明代,清代也是如此,乾隆朝之 后,大量重要藏品或因战争,或因管理松懈而散佚。 28 【答案】 19.D 20.C 21.D 【解析】 19.试题分析:D 项,“‘靖康之变’使宋宣和内府的书画藏品大量散失”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 一段,由“然‘靖康之变’,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可知,是“全部散失”,而不是“大量散失”。 A 项对应信息在在第一段,B 项对应信息在第二段,C 项对应信息在第一段和第二段,由原文可知这三项正 确。 20.试题分析:C 项,“……藏品,如宋代的《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 第一段,由“宋代内府书画收藏在徽宗时达到鼎盛,《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是其辉煌的见证”可知,《宣 和画谱》《宣和书谱》不是藏品,是记录藏品的书。根据第二段内容可知 A 项正确,根据第三段内容可知 B 项和 D 项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 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 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 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本题将选项内容放回到 原文中,仔细比对,就会知道 C 项错误。 21.试题分析:D 项,“乾隆朝之后,大量重要藏品或因战争,或因管理松懈而散佚”无中生有。A 项 八、【18 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 11 月校际联合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文章(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 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无所不至。 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 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 严谨性、体系性等等。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 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 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 形式灵便活泼,文字要言不烦,见解新颖独到,给人启发;二是能指导写作,有助于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 29 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数量相当庞大,因此今天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 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 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明清时期,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风气,即很多作家在 写出作品后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很多作家在刊刻 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这样一来,就使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 比如,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其次,古代文章评点涉 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只注重散文或 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视而不见,肯定不 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编制出一个尽量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目录,才能谈得 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这需要学界同人齐心协力,长期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摘编白余祖坤《略谈古代文章评点》) 2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以来研究经史的文人对文章评点很不重视,对其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深远。 B.古代文章评点普遍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并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 C.古代文章评点广泛流传的根本原因是能帮助读书人提高应对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 D.编制出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目录,是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章评点的当务之急。 2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古代文章评点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并由此提出了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的主张。 B.文中运用日本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事例,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 C.文中阐述了古代文章评点存在的多样方式,旨在强调开展文献调查应该注意的问题。 D.文本先指出古代文章评点的内涵,接着分析其流行的原因,最后提出开展文献调查的建议。 2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要研究古代文章评点的价值,就必须消除对它的各种偏见,并对其进行全面考察。 B.如果不能被读者所接受,古代文章评点就不可能会流传广泛并对一些外国文化产生影响。 C.只要不局限于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D.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可见文章评点的流行能使文人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 【答案】 22.D 23.B 24.C 【解析】 2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A.原文说“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 30 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而选项说“宋代以来研究经史的文人对文章评点很不重视”,扩大范 围。B.原文“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 系性等等”,很多人认为的并不能等于就是事实“普遍存在”。曲解文意。C.原文“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 一是形式灵便活泼,文字要言不烦,见解新颖独到,给人启发;二是能指导写作,有助于读书人在科举考 试中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并没有说第二个是根本原因,这是无中生有。 【名师点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 确定筛选范围。要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 正误。 2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根据文意理解评价作者观点。“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错, 九、【18 届广西来宾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书、画异形而同品,“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都应表现出作者的性情、气盾与精神面貌。 作者的 人文教养愈深,其个性、艺术精神在作品中的表现便愈加深入,,在“诗画本一律”(苏轼语),诗、书、画 等不同艺术品种融合、人文气息十分浓厚的宋代这一情况更十分突出。北宋著名文人画家文同善画竹,他 欣赏竹的“心虚异众草,节劲愈凡木”的节操。他之画竹,实际上是以竹自比,抒发自己的怀抱,用苏轼 的话说是“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之,故一发于竹。”苏轼观赏文同的咏竹诗与书画作品后深有感慨地说: “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认为文同与竹有关的诗、书、画作品同为一体,都是作者人格、气质、 操守、性情的流露,表现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的艺术精神。在《墨君堂记》一文中,苏轼以传 统的比德说,对文同墨竹的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它对帮助读者认识宋代文人画“意”的内涵具有 重要的意义。在这里,竹的生命价值、品德和作者生命的价值、品德等同起来,被赋与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竹的节操、志气无一不体现出作者与宋代文人卓尔不凡的人格。。 北宋的另一“墨戏”大师也是文人画的名家米芾,“其作墨戏,不专用笔,或以纸筋,或以蔗滓,或以 莲房,皆可为画;纸不用胶矾,不肯于绢上作。”(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米芾的这些“游戏翰墨” 之作并非是一种随意即兴的涂写,而是内心意趣的抒发,他所画的怪石、枯木、寒林无不表现内心的情怀。 “意”是相对于“法”而言的。后者主要是指人工的因素,人为的约束与规范。在崇尚精神意趣、推 重性情的宋代,人们所追求的是个人思想感情适意畅神的表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这样自然 就会对某些传统的矩式或成法有所逾越与突破,“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从而为个人意趣情性的抒 发争取到较为充分的空间。 作为一代宗师与天才艺术家的苏轼,在他涉足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成功的实践。关于书法,他宣称:“我 书造意本无法……适意无异逍遥游。”关于绘画,他主张“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 妙理于豪放之外。”关于诗文,他主张“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这种 31 “重自然之数”的创作精神,使他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为宋代艺术史、文学史上开风气的人物与集大成 者,并赢得了后来学者的很高评价。清代文人赵翼论诗,将李白、杜甫、苏轼并列为唐宋诗人三大家,称 “李诗如高云之游空,杜诗如乔岳之矗天,苏诗如流水之行地”,赞扬苏诗洒脱流走,全以意出,“在乎心 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著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林纾评苏轼诗文“风趣之妙,悉本天然”,“能在不 经意中涉笔成趣”。至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得到人们的推重,认为他的诗文以“洗尽铅华,独标隽 旨”的格调表现出宋诗尚意的文化品格。 (选自章继光《诗画一体的观念与宋人尚意的美学追求》,有删改) 2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同的竹画里,竹的生命价值、品德和他的生命价值、品德等同。文同和宋代文人卓尔不凡的人格 全部体现在文同所画的竹画中。 B.苏轼主张书法、绘画、诗文都应注重“自然之数”的创作精神,这种创作精神使他获得了空前的成 功,成为宋代文艺大家。 C.淸代文人赵翼认为苏轼的诗写得随意,通俗易懂,把苏轼与李白、杜甫并列为唐宋诗人三大家,并 指出了三位诗人不同的诗风, D.因为林纾高度评价苏轼的诗,所以苏轼的弟子黄庭坚也得到人们的推重,人们认为黄庭坚的诗表现 出宋诗尚意的文化品格。 2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列举文同的画作来论证宋代诗、书、画异形而同品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引用《洞天清禄集》中句子论述文人画大师米芾的创作特点。 C.文章第三段论述“意”与“法”的不同,而“法”有助意”的抒发。 D.文章着重论述了宋代文人艺术家更注重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精神意趣, 2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画家文同画竹是意趣所至,文同与竹有关的诗、书、画作品都是文同自己人格、气质、搡 守、性情的流露。 B.米芾作墨戏,看似“游戏翰墨”,其实是内心意趣的抒发,他所画的怪石、枯木、寒林都表现他内 心凄清、失意之情。 C.宋人追求个人思想情感适意畅达,自然会对某些传统的法式进行突破,从而为自己的意趣性情的抒 发留足空间。 D.宋人崇尚意趣的美学追求,推重诗画一体的观念,启示我们研究宋代文人的诗画时,应注意诗画创 作互相借鉴、融合的特点。 【答案】 25.B 26.C 27.B 32 【解析】 25.试题分析:A 项,“文同和未代文人卓尔不凡的人格全部体现在文同所画的竹画中”表述绝对化; 26.试题分析:C 项,“而‘法’有助于‘意’的抒发”错。“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意”的抒发。 【名师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 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 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 C 项文段的论点概括错误。 27.试题分析:B 项,“表现他内心凄凉失意之情”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十、【18 届河南省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兼容 岳双喜 阿里巴巴金融对小微企业实行贷款,目前已有了几十万家用户借助这个平台完成了贷款。互联网金融 对传统金融不断蚕食,传统金融行业如果不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将会很快被时代所 抛弃。实际上,信用模型的建立并非偶然,它受到技术、资金、设备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其中最易被 忽略、但却最关键的因素则是社会关系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 成功企业都有着一定的社会关系诚信资本原始积累,腾讯微信从一开始的大量用户的社会关系的诚信 资本一步一个脚印的逐渐发展,先是社交平台后来发展到支付平台,最后是理财,最终涉足金融领域,这 些都和社会资本初步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社会诚信资本,才会有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 聚集,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分析。针对金融服务领域,社会关系的诚信资本能够提升对资金的需求 和供给双方借贷的成功概率,有效降低违约率,降低交易成本等,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它需要被银行所重视。 虽然小微企业的年均银行贷款金额的攀升速度比较快,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满意度仍然很低。对 于信贷来讲,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有着较大差距,惠普信贷重视社会性和公益性,旨在解决中 小企业等的融资难问题,而传统金融则注重盈利性。中小企业贷款,由于抵押担保的信用程度比较低,信 息出现了极大的不对称,贷款机构的风险成本相对而言较高。此外,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度一般较小,因此, 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传统金融,显然并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政府为了推动惠普金融的发展采取了多种奖 励措施,但是仍旧不能有效弥补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 营业点数量少、业务经理人数有限是国有银行推行普惠金融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但是互联网的低成本、 广覆盖的优势为惠普金融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机遇。近几年,银行作为电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缺乏主动 性,加上完全脱离了银行支付形式的支付宝等新的、操作更为便捷的支付形式的出现为银行业敲响了警钟。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中流砥柱,急需借助互联网来拓宽自身的业务领域,应对互联网金融下几何级增 多的客户量。传统的商业银行逐渐开办网络银行办理业务,同时紧跟互联网潮流开设了各自的银行微信公 众号。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开放与连接。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中的难点就是信息成本较高,而双赢 33 的互接平台可以解决该问题。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在不断壮大,其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使得供 应链金融可以得到高效发展。供应链金融脱离了仅仅针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评估,通过深化和核心企业的 合作,结合贸易背景实行真实的审查,在中小企业交易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资产基础上,提供配套金融业 务。在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基础上可以极大解决融资流程中原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和担保困难 等问题。 (选自《互联网金融之问——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现在与未来》,有删改) 2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金融行业由于没有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受到互联网金融不断蚕食,即将 被时代所抛弃。 B.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均旨在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传统金融以盈利性为主,而惠普信贷 则以社会性、公益性为主。 C.传统的商业银行应紧跟潮流,借助网络实现操作业务平台的扩展,开办网络银行办理业务的同时, 还可开设银行微信公众号。 D.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努平台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和双赢的互接平台可以解决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 惠金融中的所有难点问题。 2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 1.2 两段,以腾讯微信的发展为例,论证了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无论对互联网金融还是对 传统金融都是极为关键的因素。 B.文章第 3 段,对比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的差距,论证了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 的风险和效率损失较大。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的优势,论证了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 的兼容的必要性。 D.文章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论述了传统金融存在的弱点,目的是为了阐明现代互联网金融拥有巨大发 展空间和美好前景。 3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聚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建立社会诚信资本,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借贷的成功概率提 升有促进作用,能够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B.政府采用多种办法来推行惠普金融的发展,虽然传统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小,考虑到贷款 存在的风险与损失,还是处于不情愿状态。 C.传统商业银行急需借互联网开展业务,源自作为电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缺乏主动性和完全脱离银行 支付形式的支付宝等便捷酌支付形式的出现。 D.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供应链金融的高效发展'解决融资流程中原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和担 保困难等问题,深化与小微企业的合作。 【答案】 34 28.C 29.B 30.A 【解析】 28.试题分析:A 项,原文中只是一种假设,传统金融行业虽然受到互联网金融不断蚕食,但并非真 【名师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 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 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选项 B 论据的作用分析不当。 30.试题分析:A 项颠倒顺序,应先建立社会诚信资本,然后才会有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聚集。 原文“基于这种社会诚信资本,才会有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聚集,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分 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