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年广东省实验中学附属中学高三10月模拟考试语文
2016 年广东省实验中学附属中学高三 10 月模拟考试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 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 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 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 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 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 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 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 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 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 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 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 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 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 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 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 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 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 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 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 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 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 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 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 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 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 的殿堂。 解析:B 项可以从第一、二段找到;A 项文中是“极可能于上古时期”;C 项“西汉时,围棋 处于受挤压的位置”,应为“东汉中期”;D “新的看法”原文为“崭新的认识”, “儒家对 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错,应为人们对艺有了暂新的认识,突破了只重“六艺”的传统。 答案:B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 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 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 的艺技。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 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解析:原文是“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地艺术追求和精 神宣寄,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变并列为顺承。 答案:C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3 分)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 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 借 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 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 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解析:B“盛极一时”指的是博累棋;C 文中说“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 功能”,这不是弱点;D“只要……就……”应改为“只有……才……”。 答案:A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共 19 分)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 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 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 “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 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 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 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 王许之。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 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 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以为渤海太守。 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 , 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 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 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 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 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 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 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 富实,狱讼止息。 数年,上以遂年老不任公卿,拜为水衡都尉。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选自《汉书·龚遂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 争:争论 B.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蹇蹇:同“謇謇”,忠正耿直 C.渐渍邪恶所习 渍: 沾染 D.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 翕:安定 解析:A 项中,争,通“诤”,规劝。 答案:A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 死者二百馀人/唯遂 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B.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 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C.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 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D.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 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解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 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 例如,“曰”“也”“于是”“为”“即”等。 答案: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龚遂刚毅有节操。曾多次劝谏行为不端的昌邑王刘贺,引述经义,陈说祸福,声泪俱下, 即便刘贺即位当了皇帝,也没有停止劝谏。 B.龚遂具有一定的政治远见,声名远播。汉宣帝一见龚遂就非常赏识他。他虽然身材矮小, 但才思敏捷,与皇帝对答如流,皇帝很高兴,赏赐黄金、加官晋爵。 C.龚遂理政才能突出,在担任渤海太守时,发告公文命令官吏停止追捕盗贼,一人独自乘车 来到郡府,安抚百姓。改变当地的奢侈之风,使百姓安居乐业。 D.龚遂很受宣帝器重。担任渤海太守不辱使命后,又被任命为水衡都尉,宣帝很器重他,最 后龚遂在官任上以寿终。 解析:“汉宣帝初见龚遂就非常赏识他 ”一句表述有误,依据原文“时遂年七十馀,召见, 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一句可知,汉宣帝初见龚遂时并不喜欢他,更 谈不上赏识。另外“加官晋爵”也错。 答案:B 7.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2)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解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答案:(1)当面指责邑王的过错,以至昌邑王捂着耳朵起身离开,说:“郎中令太会羞辱人 了。” (2)昌邑王让左右侍从回避(后)),龚遂说:“大王知道胶西王做无道之事而灭亡的原因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徒然。 8.“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5 分) 解析: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何 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 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 登楼”,才是游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 “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 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游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答案: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 因离别而愁。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 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9.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 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答案: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②对比 (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 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三)(6 分) 10.名篇名句默写。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氓》结尾处回忆了少年时代尽情欢娱的情景,“总角之宴,______”以及恋爱时的盟 誓 “_____,不思其反。” 答案: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 分) 清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 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 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 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 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 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 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 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 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 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 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 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 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 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 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 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 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 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 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 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 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 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 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 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 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 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 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 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 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摘自《小说月刊》)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 )( )( 5 分) A.村里人来看望病得不轻的基德老汉,并向老汉提出叫清风娃回来看看,因为大家看到基德 老汉的病很严重了。 B.“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话惹恼了村委主任,是因为他怪清风娃没有给乡亲们解决 平价的化肥问题。 C.基德老汉每次在城里清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基德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 人的生活不同。 D.基德老汉之所以坐小汽车回来,是因为大家不相信他说的“儿子在城里做大官”的话,想 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吹牛。 E.村民们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老汉的话,是清风娃回来给父亲办丧事时才知道基德老汉平 时所说的话并没撒谎。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内容及人物形象的 细微差别,D 项,概括不够全面,除了证明自己没有吹牛外,还有虚荣的原因;B 项,原因 解释有误,是因为村委主任怪基德及其儿子没有帮助他解决化肥问题;E 项,“从来没有人 相信过基德的话”说法错误,村委主任就信过一回。所以选 AC。 答案:AC 12.基德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和分析其性格特点。(6 分)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 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这个老倔头,硬 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 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分别从侧面和正面表现了基德老汉有虚荣心;“基德老汉 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表现了基德老汉临危授命,办 事利落的性格。以此类推即可。 答案:①临危授命,办事利落:在花费紧缺的情况下,接受村主任让他弄化肥的任务,他立 即搭车进城,三五天拉回一车尿素;在遭遇干旱时接受村主任让他找人帮村里打井的任务, 他立即进城不到两天就带回儿子的五万块钱。②热情大方,关心村里:每次从城里回来都给 乡亲们带各种吃食,热心帮助村里人买化肥、打机井,弥留之际还念叨着井水:③有虚荣心, 胸无城府:经常说自己儿子当大官,要坐儿子坐的小车回家;在回答村里人及媳妇们的问话 等情节中显示出他的坦率真诚,没有心计。 13.小说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小说采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小说中具 体的内容及语句来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例如,如写基德老汉没搞到儿子批的平 价化肥,没得到儿子送的好烟好酒,没坐到儿子坐的小车等,烘托出清风娃的公正廉明,故 采用的是侧面衬托的手法。给村里人发带把烟的情形与“清风娃”不给父亲送烟酒、派公车 进行对比,反衬出清风娃的清正廉洁。故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例如,捐钱给乡里打井抗旱 等事情,突出了清风娃这个人物形象,是采用了插叙的手法。综合起来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①采用插叙。小说插叙了清风娃给乡亲们买化肥,不给父亲送烟酒、派公车。捐钱给 乡里打井抗旱等事情,突出了清风娃这个人物形象,使主题更鲜明、深刻。②侧面烘托。如 写基德老汉没搞到儿子批的平价化肥,没得到儿子送的好烟好酒,没坐到儿子坐的小车等, 烘托出清风娃的公正廉明;写基德老汉带回儿子的五万元钱给村里打井抗旱,即烘托出清风 娃的奉献精神,情系乡亲,更折射出他对民生关切的人文情怀。③运用对比。将“狗毛”每 次回村开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带把烟的情形与“清风娃”不给父亲送烟酒、派公车进行对 比,反衬出清风娃的清正廉洁。 14.小说为什么要以“清”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解析:本题可从表现清风娃的形象特征、统领全文、突出小说以“清”为主的清正廉洁、甘 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示例:①从人名上看,“清”即“清风娃”他虽然出场不多,但他是小说主要讴歌的 对象,以“清”为题,突出了“清风娃”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②从构思上看,以“清”为 题,起统摄和贯穿全文的作用,小说情节的发展,几乎都与“清风娃”这个人物有关。③从 人物形象上看,以“清”为题,彰显了人物的品格特点。“清”含清廉、清正等意,小说通 过基德老汉烘托出“清风娃”的清廉公正等高尚品质。④从主题思想上看,以“清”为题, 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小说旨在表达对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的颂 扬和期盼。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 分)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 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 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 -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 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 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 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 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 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 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 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正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 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 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 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是宓的字)兄以为如 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 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 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 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 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 学 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 便顾不得自 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 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 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 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 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 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 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 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 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 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 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 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 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 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 这样的知识 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相关链接】 刘文典(1889-1958),安徽合肥人,字叔雅。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研究 庄子的专家。原籍安徽怀宁。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 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著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 等。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 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 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一身傲 骨,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情的 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不满。 E.本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 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解析:B 项涉及的原文为“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这并不代表“他一向看不起 搞新文学创作的人”,本项属于无中生有。D 项并没有表示“不满”而是表示叹惋之意,E 项写作手法表述错误,文中没有夹叙夹议。 答案:AC 16.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试举例分析?(6 分) 解析:本文总共写了四件事来证明刘文典“狷介狂人”的特点。这几件事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讲学,做学问时的“狂”,比如讲《红楼梦》时自称“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 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讲《月赋》时,将课堂放到室外, 时间放在晚上。自称中国只有庄周和他才懂得庄子。第二类是对待权贵的“狂”,如傲慢地 对待蒋介石。 答案:①授课不拘常规、乘兴随意。如讲课得意处,边吸旱烟,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 也不理会;如易时 易地,专门在月下讲《月赋》、课上提问吴宓等。②做学问自视甚高。如 认为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是“仙桃一口”;认为天下懂庄子的除了庄子本人外只有自己; 跑警报时自己是在替庄子跑,自己死了就无人懂庄子等。③面对强权有傲骨。如主持安徽大 学校务期间拒绝蒋介石前去“训话”;学潮事件后与蒋介石发生冲突等。 17.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 (6 分) 解析:“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 一个就是刘某人。”;再加上他狂士的性格,大有庄子之风。 答案:①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② 与人谈论古今治庄子者得失,认为天下懂庄子者,除庄子本人只有自己;③为人不拘常规、 乘兴随意、有名士气度;狷介狂放、傲骨嶙峋,大有庄子之风。 18.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 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你是否赞 同此观点?联系全文及现实,说说你对此的理解。(8 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首先要了解“衙门”的特点。“衙门”作为政府部分,等级森严,规章制 度多,官僚气息浓等。所以“大学不是衙门”暗含了大学追求的是自由,是平等,所以不应 像“衙门”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清规戒律。解答第二问时也要从“平等”“学术”“自由”等方 面来谈。 答案:赞同 狂来自其真才实学,潜心研究学问,并有所成就;狂来自于旧时中国知识分 子在权势面前,勇敢地捍卫学校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尊严,捍卫这所神圣殿堂的纯净的伟大 精神。现实生活中,很多所谓学问家趋炎附势,拜金,人云亦云,学术风气极坏,我们应该 坚守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不受浮躁世俗的影响,真做学问,做真学问,不媚俗,保持一身 傲骨。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9.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1)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辛弃疾不像陶渊明那样 ,便再不染政;也不 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2)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 讲得最为 的一篇。 (3)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 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 。 A.半途而废 眉开眼笑 栩栩如生 B.浅尝辄止 眉飞色舞 惟妙惟肖 C.半途而废 眉飞色舞 栩栩如生 D.浅尝辄止 眉开眼笑 惟妙惟肖 解析: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工夫深入钻研。半途而废,本义为路走 到一半停了下来,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含贬义。(1)处浅尝辄止符合语 境。“眉飞色舞”和“眉开眼笑”;都形容人高兴的样子。但“眉飞色舞”偏重在“得意”; “眉开眼笑”偏重于“快乐”。(2)处眉飞色舞更恰当。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仿造得简直 和真的一模一样,非常相像,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多指人 工制造的艺术品。(3)处惟妙惟肖符合语境。 答案:B 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 A.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针对亲子观众推出“故宫亲子数码艺术展”在台北市华山文化创意产 业园区开幕,以趣味互动的方式吸引家长与孩子,让家长与孩子在游戏中感受古典文化的魅 力。 B.国际法庭因认定日本在南极海的“调查捕鲸”实质为“商业捕鲸”,判定其违反了国际公 约,于 3 月 31 日颁布判决书,下令禁止日本船只在南极海停止以任何名义捕鲸。 C.过去一年里,中国媒体一直展现出习近平生活化的一面。老百姓给他的昵称“习大大”, 更是传达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的信息。 D.12 月 17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说,美国将终止过去半个多世纪对古巴执行 的业已过时的政策,试图通过实施一系列新政策寻求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解析:A 项,句式杂糅,在“推出”后面加“的”;B 不合逻辑,去掉“停止”;D.成分残缺, “寻求”缺宾语。 答案:C 21.依次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坛城画是与唐卡相类似的绘画,它是一种以几何图形为主的构 图, , , , , , 。内套正方形图案表示城墙、屋檐,层层深入, 最后到达主尊殿,并用红、黄、白、蓝表示东南西北四方,图案结构复杂,抽象和具象手法 并用。 ①正中间为主尊或佛 ②坛城是指佛的宫殿 ③表示大海、风墙、火墙和金刚墙、莲花墙、护城河 ④外面图形以水图案及火焰图案装饰 ⑤第二层起用圆形的金刚图案、水图案、莲花图案装饰 ⑥由外到内以圆形和正方形的几何体形式层层相套构成 A.④⑤②①⑥③ B.①④⑤②⑥③ C.②⑥③①④⑤ D.②⑥①④⑤③ 解析:该题材料为说明,语句要体现一定的说明顺序,即由坛城而画,由内到外,由具象而 抽象。 答案:D 22.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谈谈该标志的创意。(5 分) 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将图案里的所有要素描述出来,例如如心、 手、鸽子等,然后根据要素及题目“中国青年志愿者”这一主题,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展开合理的联想,然后联系现实,概述出其创意即可。 答案:①总体上是一个“心”的图形,心中间有一个既像手又似鸽子的图案。②心象征着爱 心,手象征着援助,鸽子象征着和平与美好。③整个图案寓意为伸出援助之手,把爱心献给 世界,将美好撒满人间。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 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其意义又 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 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很多人 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 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 解析: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 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 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 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 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 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答案:①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③可以转变风气 六、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 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 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 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以上内容,你有何感悟和体验?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析:材料作文身体是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 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当然,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 需的,但它在必须在整体框架下进行。此题的关键语句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重点在 于对“缝隙”一词的理解。“留一道缝隙”,关键在于一个“留”字。为什么要“留一道缝隙”? 如何才能“留下一道缝隙”?应该在哪些方面“留下一道缝隙”?如此一问,思路定然大开。 材料中要求“美满”,装修反而会失败;留一道缝隙,竟然成就完美,由此可以联想到:不 可求全责备,不为已甚;尊重他人,方可和谐和睦等等。 答案: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