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网络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二5月网络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请同学们将客观题答案直接输入到好分数答题页面。 将主观题答案写在规定位置,然后按照题块分别拍照上传。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速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速超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中,且有1/4城市已无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热议的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通行做法。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困难很大。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与生活垃圾混倒,无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一方面,民间自发拾荒大军,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 24 - (根据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改编)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值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 近年来,垃圾问题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它的建设需要的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国际“零废弃联盟”在全球推广“零废弃”理念,促垃圾减少。如,洛杉矶克莱蒙的生态屋,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根据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改编)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可行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 → 产品 → - 24 - 废弃物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照此运行,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它,走上人类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以生态理念为基础,提出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利用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报道,德国一些企业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有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根据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改编) 1. 根据相关内容,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其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 B. 批判者认为工业文明把垃圾分为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垃圾问题不可解决,注定工业文明不可持续。 C. 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分类后可起减少垃圾处理和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D. 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使用。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对“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工业文明科学和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B. 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 C.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建设它是对各种文明的回归。 D. 用循环经济思路指导垃圾利用问题,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3. 下列说法中,符合相关材料中的议论文文体特征的一项是 A. “城市垃圾困境破解之道”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点,它给人们敲响了治理垃圾问题的警钟。 B. - 24 - 材料二说传统垃圾大多是自身演化而生,易回自然,因此纯棉衣物是最合零废弃理念的商品。 C. 材料三先作出“垃圾资源化可行毋庸置疑”的判断,然后用发达国家实践成果作为论据证明。 D. 材料一先摆出现实数据引起读者兴趣,然后证明垃圾焚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但实施困难。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5. 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 【答案】1. C 2. C 3. B 4. ①首段先举出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批判工业文明,接着列出学者的错误观点进行驳论。“但是”一转,做出“因此”的结论,开启下文。 ②全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全文。首段,先提出垃圾问题根源在于工业文明;然后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展开议论。最后提出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以“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思维缜密,逻辑严谨,不回避问题,论证有力。 ③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例如,用传统垃圾与现代垃圾的形成与消解不同作对比,批判学者论断的荒谬;末段列举洛杉矶克莱蒙的生态屋和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的例子,说明“零废弃”理念与创新。 5. ①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②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减少垃圾产生;③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垃圾问题,使垃圾资源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其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错误,发展模式应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B项,“工业文明把垃圾分为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错误,原文内容为:“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 D项,“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机肥”错误,原文为“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 - 24 -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对‘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C项,“对各种文明的回归”无中生有,原文为“它的建设需要的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中,符合相关材料中的议论文文体特征的一项是”,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城市……之道”不是论点,而是引起论点的话题。 C项,概括不全面,缺少了“生态理念”这一重要“道理论证”因素。 D项,“然后证明垃圾焚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错误,原文写的是“给垃圾分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议论文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材料四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论证特点分析一般从三个角度答题:论证思路:①提分解式:提出论题(论点)、分析问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②驳论式: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论证的结构模式:a、总分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也有可能是两种结构相结合,称作综合式。论证方法:掌握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如引证、例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 结合“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但是”“因此”等分析,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驳论,“但是”一转,做出“因此”的结论,开启下文。 - 24 - 结合“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分析,提出问题。结合“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分析,然后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展开议论。结合“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等,提出解决办法。全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全文。 结合“如,洛杉矶克莱蒙的生态屋,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分析,运用举例论证。结合“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分析,运用对比论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等分析概括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 24 -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 24 -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第2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 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 “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 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B. 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C. 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D. - 24 - 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8. 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 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 【答案】6. B 7. D 8. 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②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 9. 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说法错误。选项理解偏颇,老牛的做法只是其不媚权贵的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果的预判。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项,“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说法错误。“伏笔手法”错,应为“留白手法”。 故选D。 【8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2.从侧面描写人物。3.从细节描写入手。本题题干是“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本题,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结合“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分析可知,老牛的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结合“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分析可知,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结合“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分析可知,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以上都是对老牛高超的制饼手艺的侧面描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本题中,对小说的题目“留一饼”内涵的理解,结合“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分析可知,“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结合“‘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分析可知,“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结合“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分析可知,“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结合“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分析可知,“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点睛】 - 24 -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是为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2.从侧面描写人物。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和结尾景物描写,都属于侧面描写。3.从细节描写入手。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及王郎起,遣将徇上谷,急发况兵。恂与门下掾闵业共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恂对曰: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乃遣恂到渔阳,结谋彭宠。恂还,至昌平,袭击邯郸使者,杀之,夺其军,遂与况子弇等俱南及光武于广阿。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又并州未定,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朱鲔闻光武北而河内孤,使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疆将兵三万余人,度巩河攻温。檄书至,恂即勒军驰出,并移告属县,发兵会于温下。旦日合战,而偏将军冯异遣救及诸县兵适至,士马四集,幡旗蔽野。恂乃令士卒乘城鼓噪,大呼言曰:“刘公兵到!”苏茂军闻之,阵动,恂因奔击,大破之,追至洛阳,遂斩贾疆。自是洛阳震恐,堿门昼闭。恂归颍川。建武三年,遣使者即拜为汝南太守,又使骠骑将军杜茂将兵助恂讨盗贼。盗贼清静,郡中无事。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选自《后汉书·寇恂传》) - 24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B.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C.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D 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司马,古代官名。汉武帝时废太尉设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B. 檄书,古代官方用以声讨、晓喻、征召的文书的通称。 C. 郡国,诸侯王的封地,西汉时经过朝廷“削藩”“割地”后逐步变小,略等于郡,常“郡国”相连。 D. 谥,指封建时代在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按其生前行迹而加给的一种称号以寓褒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寇恂胁迫使者,取回印绶。更始帝的使者收取了耿况的印绶,不打算还给耿况,寇恂喝令使者召见耿况,耿况到来后,寇恂上前取印绶佩带到耿况身上。 B. 寇恂才华出众,受到重用。光武帝南下平定河内后为太守的人选感到为难,邓禹说寇恂文武兼备,是不二人选,于是光武帝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 C. 寇恂巧用计策,大败敌军。在温县会战时,寇恂在援军到来之时,命令士兵爬上城墙大喊“刘公兵到”,扰乱了敌军军心,并乘机指挥部队出击,大败敌军。 D. 寇恂仗义疏财,受到称赞。寇恂将得到的俸禄送给朋友、熟人以及跟随他的人,当时的人称他是道德高尚的人,认为他有宰相的才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旦日合战,而偏将军冯异遣救,及诸县兵适至,士马四集,幡旗蔽野。 (2)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 14. 王郎起兵后,面对耿况对王郎(邯郸)势力的过分担忧,寇恂提出无需过于顾虑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10. D 11. D 12. A - 24 - 13. (1)第二天交战,偏将军冯异派的救兵以及各县部队正好赶到,各方人马从四面八方会集而来,旗帜蔽空。 (2)寇恂一向爱好学习,于是修建乡学,教授学生,聘请会讲授《左氏春秋》的人,亲自向他学习。 14. (1)敌人并不得人心,王郎起兵仓促,难以让人相信并归顺;(2)有较好的自我条件,上谷城池完好、粮食充足,士兵也有万人;(3)可以寻求外援,联合渔阳,共同抗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今上谷完实”的意思是现在上谷城池完好、粮食充足。句中“完实”作主语“上谷”的谓语,所以应在“完实”之后停顿,排除A、C项;“恂请东约渔阳”的意思是我请求往东约同渔阳。其中“渔阳”作“约”的宾语,不作“齐心合众”的主语,所以应在“渔阳”之后停顿,排除B项。 本句译为:现在上谷城池完好,粮食充足,士兵有万人,凭着全郡的积蓄,可以仔细地选择去向。我请求往东约同渔阳,齐心合力,邯郸不足顾虑。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项,“以寓褒奖”说法错误。谥号不仅有褒奖还有贬斥的,批评的如:厉、灵、炀。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项,“寇恂喝令使者召见耿况”说法错误。原文“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意思是说寇恂令身边的人以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选项曲解文意。 - 24 -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旦日”,第二天;“遣救”,派遣的救兵;“适至”,正好赶到;“四集”,从四面八方会集而来。 第二句关键点:“好学”,爱好学习;“能为《左氏春秋》者”,会讲授《左氏春秋》的人;“受”,从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王郎起兵后,面对耿况对王郎(邯郸)势力的过分担忧,寇恂提出无需过于顾虑的理由有哪些”,作答本题要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课文的翻译如果掌握了,解答本题并没有难度。王朗起兵后,寇恂分析了敌我之间的优劣对比,提出了敌人“邯郸拔起,难可信向”,自我“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同时寻求外援“东约渔阳,齐心合众”,从而认为王郎并不值得顾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为: - 24 -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昌平人。寇恂开始时做郡里的功曹,太守耿况非常器重他。王莽失败,更始帝登位,派使者巡行郡国,说“先投降的恢复爵位”。寇恂随耿况到郡界上迎接使者,耿况交上印信,使者收起官印,一夜都没有还给耿况的意思。寇恂带兵进去见使者,就地请求还给耿况官印。使者不听,寇恂喝令身边的人以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耿况来后,寇恂上前取官印佩带到耿况身上。使者没有办法,才秉承皇帝的旨意下诏,耿况受诏而回。到王郎起兵时,更始帝派将领巡行上谷,紧急征调耿况的部队。寇恂和门下属官闵业一起劝耿况说:“邯郸(王郎)仓促起事,难以让人相信和归顺。”耿况说:“邯郸(王郎)方面势力正大,凭力量不能单独与他们对抗,怎么办?”寇恂回答说:“现在上谷城池完好,粮食充足,士兵有万人,凭着全郡的积蓄,可以仔细地选择去向。我请求往东约同渔阳,齐心合力,邯郸不足顾虑。”耿况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派寇恂到渔阳,和彭宠结盟。寇恂返回,到达昌平,袭击邯郸派的使者,杀死他,夺取他的部队,于是和耿况的儿子耿弇等一起向南在广阿追上刘秀。刘秀南下平定河内,而更始帝的大司马朱鲔等人重兵据守洛阳,另外并州还没有稳定,刘秀为太守的人选感到为难,问邓禹说:“各位将领中可以派谁去守河内?”邓禹说:“寇恂文武兼备,具有管理百姓、统领军队的才能,除这个人外无人可派。”于是拜任寇恂做河内太守,代理大将军事务。朱鲔听说刘秀北上而河内空虚,派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疆带兵三万多人,渡过流经巩县的黄河进攻温县。檄文传来,寇恂立即率领部队急行出城,并送文书命令所属各县,征调部队在温县会师。第二天交战,偏将军冯异派的救兵以及各县部队正好赶到,各方人马从四面八方会集而来,旗帜蔽空。寇恂于是命令士兵爬上城墙击鼓呼叫,大喊说:“刘秀的部队到了!”苏茂的军队听到后,战阵骚动,寇恂乘机指挥部队出击,大败敌军,追到洛阳,终于杀死贾疆。从此洛阳震动惊恐,城门白天都关着。寇恂回到颕川。建武三年,朝廷派使者就地拜任寇恂担任汝南太守,又派骠骑将军杜茂率兵协助寇恂讨伐盗贼。盗贼被肃凊,郡中无事。寇恂一向爱好学习,于是修建乡学,教授学生,聘请会讲授《左氏春秋》的人,亲自向他学习。寇恂通晓经书,修养操行,在朝廷名气很大,所得到的俸禄,多送朋友、熟人以及跟随他的人。当时的人称他是道德高尚的人,认为他有宰相的才能。寇恂于建武十二年去世,谥号威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窦七 王昌龄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4 - A. 《宋窦七》中“江边明月为君留”,运用拟人,含蓄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B. 《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一句,富有深意,暗含了与友人心心相通之意。 C. 两首诗均写送友人离开,而且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方式均有很多相似之处。 D. 两首诗在情感格调上截然不同,《送窦七》悲伤凄切而《送柴侍御》却豁达乐观。 16. 《送柴侍御》的三四两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为人激赏,你认为妙在何处? 【答案】15. D 16. (1)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2)用丰富的想象创造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3)语意新颖, 出人意料,亦在情理之中,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项,“在情感格调上截然不同”过于绝对。《送柴侍御》也含蓄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立足诗的三四两句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本题,“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意思是,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同受雨露润泽,你看到的那个月亮正是我看到,虽然分隔两地,但“千里共婵娟”,心意是相通的。这句诗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用丰富的想象创造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用来寄给远方的好友,以解相思之情,希望远方的朋友不要因为地理原因而对自己的感情有所淡忘,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点睛】 - 24 -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一句写出群山雪后之态,接着又用“_____________”一句写积雪的光彩,一句绘形,一句着色,形象生动。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疫情,白衣卫士集结出征,让人想到《无衣》中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赴前线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雨霖铃》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想别后的凄凉,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答案】 (1). 苍山负雪 (2). 明烛天南 (3). 六朝旧事随流水 (4). 但寒烟衰草凝绿 (5). 修我甲兵 (6). 与子偕行 (7). 今宵酒醒何处 (8). 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苍、明烛、衰、偕、宵、晓。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97年的7月1日零时,香港会展中心。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和紫荆花红旗徐徐升起。穿越156年岁月沧桑的香港,在亿万华夏儿女饱含热泪的注视中,回到 的祖国怀抱。这一刻,( )。那首字字泣血的《七子之歌》,终于在百年怆痛终结之时 微弱。去年,在香港大学的一场演讲中,演讲者问及大家启蒙歌曲,全场唱起《我的祖国》。现场视频,让人泪湿衣裳。是什么力量,让这首老歌横跨数代,激发如此共鸣?正因旋律背后,有山川河流稻香,有乡关家国故园。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 着两地中华儿女的心田,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风雨如晦,时运与共,不畏风高浪急,不惧 。“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似水、情重似山,内地与香港已牢不可破地是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 24 -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分别已久 逐步 滋润 山高水险 B. 分别已久 逐渐 滋养 山高水长 C. 暌违已久 逐步 滋养 山高水长 D. 暌违已久 逐渐 滋润 山高水险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无数中国人也将民族历史与个体记忆融为一体 B. 无数中国人也将个体记忆与民族历史融为一体 C. 也将无数中国人的个体记忆与民族历史融为一体 D. 也将无数中国人的民族历史与个体记忆融为一体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内地与香港已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B. 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似水、情重似山,香港与内地已牢不可破地是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C. 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似水、情重似山,内地与香港已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D. 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于水、情重于山,香港与内地已是牢不可破命运共同体,心手相牵,不可分离。 【答案】18. D 19. C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暌违已久”,别离很久,义同“分别已久”,用“暌违已久”较符合宏大庄重的语境。 “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缓慢的、自然而然的变化。“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意识而又有步骤的变化。歌声微弱是自然而然的变化,因此用“逐渐”合适。 “滋润”,浸润,使湿润;“滋养”指供给养分。“滋润”与宾语“心田”搭配更合适。 - 24 - “山高水险”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据文意,不惧的是“山高水险”。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前文强调香港回归的时间与事实,括号里的内容承接前文,以“这一刻”为陈述对象,据此排除A B;“中国人的”修饰“个体记忆”而非“民族历史”,且前句强调香港回归是“民族历史”的大事,后句“也”强调“个人记忆”与之并行,排除D。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血浓似水、情重似山”不合逻辑,应为“血浓于水、情重于山”;二是“内地与香港”语序不正确,文段表述主体是“香港”,“香港”应放在“与内地”前面;三是定状错位,“牢不可破”是“命运共同体”的定语。 故选D。 21.下面文段是对一则公告的转述,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严密、连贯。 市场监管总局25日发布公告,①要求加强口罩、消毒杀菌用品、抗病毒药品及相关医疗器械等防疫用品的市场价格,②保护正常的防疫用品市场价格秩序。③捏造、散布涨价信息,④大量囤积紧张的市场供应防疫用品,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⑥串通涨价以及其他违反价格法律法规的行为,⑦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都要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⑧对典型案例要及时予以曝光。 【答案】①在“价格”后加“监管”;②“保护”改为“维护”;③在“捏造”前加“对”(或:对于);④将“紧张的”放在“市场供应”后;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改为“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 【解析】 【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以及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把握病句的几种类型,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表意不明、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然后压缩句子,看主干是否残缺或搭配,再看修饰的成分顺序当不当,修饰词与中心词之间是否搭配。至于得体准确,考生需要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台、使用的对象来分析是否得体。 第①句,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价格”后加“监管”; 第②句,搭配不当,“保护”和“秩序”搭配不当,“保护”改为“维护”; 第③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捏造”前加“对”(或:对于); 第④句,定语语序不当,将“紧张的”放在“市场供应”后; 第⑤句,宾语中心语位置不当,把“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改为“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 22.阅读下面文字,简要概括“强基计划”的四个主要特点,不超过50个字。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专业安排招生。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录取,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有效机制。录取后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 【答案】①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②重点关注基础学科 ③建立综合考核选拔机制④探索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培养模式 【解析】 【详解】 - 24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中的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属于新闻类材料(叙述类)压缩语段。新闻类压缩语段,它主要考察提炼主要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对于此类材料压缩后的表述,要突出有新闻价值的语句,比如时间、地点、中心事件等具体要素。本题要求“简要概括‘强基计划’的四个主要特点”,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文段内容,然后划分层次筛选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材料一共有五句话,第①②句简单介绍《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发布时间以及主要内容,不属于“强基计划”的特点;第③④⑤句,重点介绍“强基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第③句“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专业安排招生”可以概括“强基计划”的特点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关注基础学科;结合第④句“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录取,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有效机制”可以概括“强基计划”的特点是建立综合考核选拔机制;结合第⑤句“录取后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可以概括“强基计划”的特点是探索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培养模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的祖辈世世代代仰望星空,祈愿能一赌嫦娥真容;今天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 我们的历代海防守护者以海为家,坚守海防,祈愿万里海万里拱卫;今天,双舰合璧,逐梦深蓝。 我们的祖辈千百年来一直祈愿“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今天,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 中华民族甘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巨大的难;但是,这都不能动摇我们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我们一直坚信,“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栉风沐雨,朝乾夕惕;天道酬勤,力耕不欺。 2020年,鼠年,开启新一轮生肖纪年。新的开端,新的使命,作为时代有为青年,你必有新的愿景。请写一篇“我的新年祈愿”主题班会发言稿,描述你的新年愿望,表达你的情感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青年拼,国家兴 ——“我的新年祈愿”主题班会发言稿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次主题班会上发言,和大家说一说我的新年祈愿。 2020 - 24 - 年,鼠年,开启新一轮生肖纪年,作为时代有为青年,必有新的愿景。我的新年祈愿是:青年拼,国家兴。青年人拥有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因此,未来几十年,国家要在历史长河的画卷中留下什么,主要取决于青年愿意让时间都去哪儿,用这些时间来做什么。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把自己的青春投入到使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事业中,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辉煌诗篇。因此,我们作为青年一代,要向革命先辈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毕生的追求目标;努力增强本领,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青年拼,国家兴,受益在国家。国家是人民集体意志的反映。全体中国人共同理想汇聚在一起就成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中国梦;全体中国人共同奋进,心连心,手挽手,肩并肩,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持久动力。而青年无论在体力上还是脑力上,都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是支撑中国梦的中流砥柱。因此,我们青年一代,要时刻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谆谆教诲,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光荣梦想扛在肩上,在各条战线上不懈奋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青年拼,国家兴,关键在奋斗。奋斗是确立目标后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实现目标的过程。“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等不来”,从个人层面看,奋斗有助于个人绽放人生价值,收获更有意义的人生;个体是社会的细胞,只有个体充分行动起来,整个社会肌体才会健康有序发展,而青年正是整个社会集体中最强健的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因此,我们作为青年一代,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既要勇于奋斗,不怕困难,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又要善于奋斗,坚持学习,掌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好地改造世界,为人民谋幸福;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肩负起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社会责任。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建设两个100年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任务将在最近五年完成,到2050年,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使命。那时我们再相会,天更蓝,水更清,阳光正明媚;希望到那时,当我们回忆起往事时,我们不再悲哀地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而是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这代人从没有因虚度年华而羞耻,也不曾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我们将自己仅有的一生献给了最伟大的事业,那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13亿人口共同理想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奔跑吧,同学!奋斗吧,青年!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材料中叙写了中华民族历代的祈愿:升入太空、坚守海防、生活小康,并在今天一一实现了愿望,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折不挠,勤劳谨慎毫不懈怠,“中国梦”一定能实现。2020年,鼠年,开启新一轮生肖纪年,新的开端,新的使命,作为时代有为青年,应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勤学苦练,练就本领,担负起中华复兴的责任,将具体而微小的个人的愿景融入到宏大的“中国梦”里,国家有希望,民族有前途。要求写班会发言稿,格式模板:题目,如“在国旗下讲话的发言稿”“月总汇报发言稿”;称呼,如“敬爱的老师”“尊敬的领导与敬爱的同事们”;问候,如“大家好”;正文,发言的内容;祝福语,如“祝大家工作顺利”;致谢,如“谢谢大家”。 【立意】1.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希望。 2.中华民族一路披荆斩棘,实现祈愿,我辈当自强。 3.新时代新青年新使命,天道酬勤,力耕不欺。 4. 栉风沐雨,朝乾夕惕,中国梦我的愿景。 5.青年当无畏,勇挑重担,为中华复兴而奋斗。 6.笃定学习,成就祈愿,涵养报国之志和家国情怀。 【素材】1. 学习是托起梦想、成就梦想的“奠基石”,大学习方有大抱负,大学习方有大本领,大学习方有大情怀。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身。青年要增强大学习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学以明志、学以立身、学以广才,用学习点亮人生。涵养报国之志和家国情怀,做到信念上坚定、政治上过硬、精神上崇高,成为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 2. 作为新时代下的我们,新青年中的主角,我们应具备一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我们的国家与我们个人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每一个人的行动,每一个人的表现都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是一粒沙,能聚沙成山。而山是能改变风的方向,是能改变水的流向的!”我们应当勇担时代使命,勇担改变格局的使命。 3.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青年一代的实践躬行,而不是一味纸上空谈。每个青年都应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奋发向上,勤学苦练,一定要沉心静气,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为人民、为国家做实事,切忌眼高手低、心浮气躁。 【结构】 - 24 -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青年拼,国家兴”这一中心论点从“青年拼,国家兴,受益在国家”“青年拼,国家兴,关键在奋斗”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