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省淮北市第一次模拟试卷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安徽省淮北市第一次模拟试卷语文

2017 年安徽省淮北市第一次模拟试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地域文化散文 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创作的散文。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 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 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 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丹纳在《艺术哲学》 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鲁迅先生说: “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一是 来自作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 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 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之一。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 术的。他在《艺术哲学》中明确提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而这正 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 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 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勾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 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 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因此,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 锐感受力、理解力等就成为最关键的了。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他的故乡、故 园。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他以熏陶、感染,遂形成他最 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它甚至可以 伴人终生。柳宗元的“海上尖峰若剑芒,秋来处处割入肠。若为化作身千亿,遍上峰头望故 乡”,传达的就是这种意绪。这种故乡情绪,或日乡土情结,是构成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 的核心与基础。正因为如此,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很少不是写故乡或从写故 乡起步的。如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 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 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 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 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 绵长。 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折射出作家对本土文化的洞悉与思考,呈现了 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揭示出人们忽略的种种地域文化现象,形成了各具形态的 地域文化新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味。 (节选自董小玉《贾平凹地域文化散文的审美观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进行创作,且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 散文。 B.地域文化散文能恰切地展示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 价值观念等。 C.地域文化散文常常通过描写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 来展现其地域特色。 D.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呈现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因而 有更高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味。 解析:“因而有更高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错,原文最后一段是“极大地提高了散文 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 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并在创作时展示出来。 B.丹纳和鲁迅的话告诉我们,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或者地域文化风情的散文更能被世 界各国人们接收。 C.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知识积累及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 解力比地域文化本身更关键。 D.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在作家贾平凹的《黄土高原》《秦腔》《走三边》《商 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中得到体现。 解析: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的内容可知,丹纳的话是告诉我们,自然的地域环境 会影响作家的创作。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本人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与作家童年和少年时代生长地的自然风物、乡俗民 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B.柳宗元的诗句“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中传达的乡土情结,构成了作家 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它甚至可以伴随作家终生。 C.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大都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他们创作的具 有地域文化意识的散文,从文化的深度去揭示人们的生存世故。 D.在美学家丹纳看来,特殊地域的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它直接关乎创 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解析:此题考查“它”的所指,原文第三段为“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 为文学三要素之一。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它” 不是指“自然的地域环境”,而是“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袁隆平,半世纪的盛名与争议 袁隆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 杂交稻种。民间一度流传:两个“平”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他艰 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国家的鼎力支持为他带来了盛名,持久不 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 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日日下田,而已。”他的 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他身上有科学家的 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不 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1992 年,农业部主办的某报纸上刊登了一次座谈会的报道。会上,一些权威人士大肆 斥责杂交水稻,称其为“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他的同事、学生 都让他声明反驳,他说:“没事,会解决的。”他心想,事实胜于雄辩。几个月后,江西省副 省长舒惠国来访,直截了当地问他报纸报道是否属实,舒惠国对他说:“那些言论让群众产 生了困惑,许多人在考虑要不要种植杂交水稻。我要给老百姓一个交代。”这是袁隆平第一 次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个人荣辱毁誉的范畴。不久,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杂 交水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才算是稳定了全国种植杂交水稻的信心。 2014年秋天,安徽蚌埠等地的近万亩“两优 0293”(超级稻品种)出现大面积的绝收或 减产。一时间,对超级稻的质疑甚嚣尘上,“超级稻稻种严重过剩”“超级稻口味品质不佳” 等话题在网上流传。本性里,他愿意安之若命,上世纪 60 年代刚做杂交水稻时被人揶揄理 论不对,“文革”期间甚至遭遇秧苗全部被毁,都鲜少与人争论,觉得“做好研究才最重要”; 但现实是,他不得不出来反驳,因为袁隆平早已经不是独属于个人的袁隆平了,他的身后是 一个巨大的产业,是这个国家农业的定海神针。隆平高科旗下密密麻麻的组织结构,从育种 科研到育种公司,经销商到肥料公司,都有赖于“袁隆平”三个字熠熠生辉,全中国数以亿 斤计算的杂交稻种都可能因为他的一句话无法被播种。 2014年 10月,他在《环球时报》上发表题为《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的文章,从历 史发展、现实数据的角度对网友的质疑一一进行驳斥,承认有问题,但也绝不是一些“居心 叵测”之人描述的那样,文章不卑不亢。结尾处他写道:“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 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 2000 年,隆平高科要上市,想要使用袁隆平的名字。他没同意,后来多位国家级领导 劝说,加上他考虑到隆平高科成立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投资,就同意了。 隆平高科许诺每年提供 200 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由姓名使用权换算而来的 5%股本。许多 人说袁隆平卖掉股份就能轻松拿到上亿元,他说:“我一分钱都不能卖,我一卖,隆平高科 就垮掉了。人家会想,隆平高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他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 80 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 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隆平高科成立不久,袁隆平辞去 了董事的职务,埋首新一轮超级稻的研究,他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我就是还想争取 新的东西。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 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相关链接】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 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 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 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 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 的时候。一连 10 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 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袁隆平的研究给国家带来了希望,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这既为他带来了盛名,也 不可避免地给他带来了争议。 B.权威人士斥杂交稻为“三不稻”,袁隆平一开始不反驳是因为他相信事实胜于雄辩, 后来处于无奈才为自己辩护。 C.在《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一文中,袁隆平承认“三不稻”确实有问题,这体现了 他作为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D.袁隆平不愿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完全是因为他 不愿意放下研究水稻的事业。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这既为他带来了盛名,也不可避免 地给他带来了争议”不符合原文,原文中带来争议的是“持久不退的盛名”;B袁隆平为自 己辩护的原因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个人荣辱毁誉的范畴”,不是出于 无奈;C“超级稻”和“三级稻”概念混淆,《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一文主要写的是超级 稻。故选 D。 答案:D 5.作为一位负有盛名的科研人员,袁隆平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传记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从“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 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 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 退让”表明其专注于科学研究,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一些人对杂交水稻的非议, 他站出来严苛反驳,表明其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无数次对杂交水稻进行改良,体现出袁隆 平乐于创新的人生态度。 答案:①专注科研 ②不慕名利 ③勇于担当 ④甘于奉献 ⑤乐于创新 6.袁隆平“坚守”的是什么?“放弃”的又是什么?“坚守”和“放弃”的关系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及相关链接分析说明。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 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袁隆平同 志的“坚持”态度体现在对杂交水稻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态度,这其中面临多次失败,但是 袁隆平同志从不轻言放弃,这是一种隐忍的态度;“放弃”则是体现在舍弃对家人的陪伴。 答案:①袁隆平坚守的是他的水稻研究,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他几十年如一日,不 管失败多少次仍然坚持创新;无论别人对他的研究有着怎样的争议和质疑,他都不卑不亢地 回应,并对国家和人民负责。②袁隆平放弃的是对名利的追求,对家人的守护。袁隆平不愿 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一开始不愿意用自己的名字命名 “隆平高科”都说明他放弃了对名利的追求;为了研究,他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 儿子的成长,错过了与妻子大部分的相处时光。③他的放弃是另外一种坚守。他放弃了名利, 放弃了对家人的守护,都是为了坚守他对科学的追求和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这“坚守”与 “放弃”正体现了袁隆平的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坐在垃圾堆上的男人 从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人,名叫法尔博斯。尽管他非常富有,但他也很痛苦。 他用尽一切办法,想抚平自己的痛苦。他去看医生,但他们全都说他气壮如牛。他去玩 音乐,玩各种运动,尽情跳舞,去旅游,甚至尝试冥想,但这一切似乎全都没用,他仍然很 无聊,很郁闷。 无奈之下,他向一位智者求教。 “你的问题,”智者说,“是因为你从未做过慈善。你完全是为自己而活——所以你会痛 苦。如果你要快乐,那就开始去帮助他人吧。” 这是他从未想到过的!他可以做慈善,然后就可以摆脱忧郁。他带着新希望离开了智者。 但是,他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那些看起来贫穷的人给他的感觉是他们并不是真的贫 穷。他相信,一定有很多人真的需要钱,但他们并没有表露出来。他不可能就这么把钱给每 一个人,如果把钱给了那些不该给的人,那根本就不是做慈善。 于是,他有了一个主意:他把钱给那些已经绝望了的人。他认为,这种人才真的贫穷。 他开始到那些可以找到不幸的人的地方:医院、孤儿院、监狱、酒吧和贫民区。但他根 本无法成功。他见了有困难的人、有疾病的人、有债务的人、有对手的人,他见了无家可归 的人、身无分文的人、失业的人、无助的人,但却没有见到绝望了的人。 他感到越来越绝望了。 有一天,当他在一条小巷中行走的时候,他听到了从垃圾场方向传过来的呻吟。他立即 朝那个方向走过去。 垃圾堆上坐着一名男子,他衣衫褴褛,浑身疖子,不停地呻吟,仿佛这就是他的工作。 “你怎么了?”法尔博斯急切地问道。 “哎呀,不要问了。”男子回答,他双手抱着头,来回摇晃,“我失去了一切!哦!我的 钱,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朋友,家人,所有的一切!现在我又长了这么多疖子!哎呀!” “告诉我,”富翁激动地问,“你还有希望吗?” “希望?”他回答,“你说希望是指的什么?” “你知道的,”富翁说,“希望事情会变好。” “当然!”穷人睁大眼睛看着他回答。“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 都有希望。进坟场就没希望了!你在寻找无望?到坟场去吧。” 此时,法尔博斯真的是绝望了。难道他注定要痛苦一生吗?他就没有办法把钱给出去 吗? 突然,有个念头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他可以采纳这个人的建议!他可以到坟场, 把钱放在那里。 他知道这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做法,而且也不是真正地做慈善。但至少这是给与!而且, 钱肯定不会落入不对的人手中。 于是,当天晚上半夜,他带着一麻包钱和一把铁锹,悄悄地潜入当地一处墓地,随便挑 了一座坟墓,挖了一个洞,把钱扔进去,用泥土覆盖好,然后跟进来时那样悄悄地离开。 他一回到家,立即就感觉好受多了,仿佛一块压在他心头上的石头被取下来了。他终于 开心了! 一眨眼,两年过去了,法尔博斯几乎忘记了坟场这件事。但是,造化弄人,此时,他的 命运轮盘朝着厄运方向旋转了——他生意大不如前。5年后,他已近破产,迫切需要一笔现 金。 突然,他想起了那笔埋了的钱。 这是他最后的希望了。当晚,他带着同一把铁锹和同一个麻包,再次悄悄地潜入同一处 墓地,找到了他埋钱的那座坟墓,好了,再过几分钟他就可以………… “举起手来!”他身后一声厉喊。“举起手,别放下!警察!” 法尔博斯的膝盖开始颤抖,他几乎被吓得摔倒。“现在慢慢转身。”又一声厉喊。 他转过身子,看到一位警察,用一支巨大的枪对着他。“抢劫死人,哦?你真低贱!”警 察说,然后给法尔博斯戴上手铐。 他想解释,但他颤抖得很厉害,已经无法自控,只能说出“不是…………但是………… 我只是…………”几分钟后,他就被送去坐牢了。 一个星期之后,唯一能够让他感到安慰的,是数年前那位坐在垃圾上的男人所说的那句 话:“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都有希望…………” 那位警官出庭作证。 “法官大人,我是在犯罪现场抓住他的。他当时用一把铁锹在挖,在坟场中挖,想盗窃 死人的财物。他甚至还带来了那个麻包,用来装金牙等财物。” “你有什么要为自己辩护的吗,法尔博斯先生?”法官转向他问道。 “法官大人,事情不是这样的。你知道吗,几年前,我把一些钱埋在那里了,因为我那 时在寻找没有希望的人。也就是说,我得做慈善,因为有位拉比叫我那样做,所以我就去寻 找这种人…………”法尔博斯看着法官,想知道自己所说的是否有用。 “好,接着说。”法官说。 法尔博斯接着说:“嗯,我在垃圾场遇到了一位男子,他浑身长满疖子,是他让我去坟 场的。于是我就去了,并把钱埋在了那里,而现在我需要把它们取回来。” “你相信这话吗?!”警察惊讶地叫起来。“请原谅,法官大人,这是我曾经听到过的最 疯狂最混乱的谎言!” “是的,我相信他的话,”法官强调说,“这个人说的是真话,把他释放了,他是无辜的。” “什么,法官大人?”警察说,根本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说把他释放了。立即释放。” 法尔博斯先生回到大街上之后,迷惑不解的他努力想:为什么会是这样?在他沉浸于意 想不到的自由的喜悦之中时,好像有什么在他脑后不停地唠叨。那个法官,他以前见过他吗? 他记得,自己应该是在哪个地方见过这副脸面………… (【美】图维亚•博尔顿《坐在垃圾上的男人》,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法尔博斯富有却很痛苦,一开始就点出主人公富有却不知满足的心态,为 后文他不停的寻找埋下了伏笔。 B.智者是想要让法尔博斯明白:人只为自己而活着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这样没有意义的 生活正是法尔博斯痛苦的根源。 C.法尔博斯始终没有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直到把钱埋进坟场,他才觉得真正做了慈 善,这正是小说的讽刺性所在。 D.小说标题为“坐在垃圾堆上的男人”,这个男人后来成了法官,而法尔博斯却因为要 找回自己的钱被他审判。 E.作者写了法尔博斯想方设法做慈善及后来被误当小偷却又被法官释放的奇特经历,并 借此表达好人终得好报的主题。 解析:此题考查了分析和鉴赏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不知满足”错误;C 选 项表述与原文“他知道这是孤注一掷的做法,而且也不是真正地做慈善”不一致,同时“这 正是小说的讽刺性所在”错误;E“好人终得好报”的主题错误。 答案:BD 8.小说的情节设置巧妙,运用了多种手法,请找出两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析: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其次要回答这种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最后回答这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好处或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此题较为特殊,要求分析情节设置时运用的手法,要在 理清情节的基础上思考情节安排的特别之处。 答案:①突转。小说的情节多次发生突转。如坐在垃圾堆上的男人后来成了法官,法尔 博斯先前富有后来却濒临破产,法尔博斯被逮捕却在审判时被无罪释放。这样让人物命运和 心理发生陡然变化的安排,强化了小说的戏剧性效果。②巧合。法尔博斯遇到的坐在垃圾堆 上的男人。正是后来审判法尔博斯的那个法官,这样的情节设置让人意想不到又觉得合情合 理。③悬念。法尔博斯被审判时,人们都以为法官会对他严加审查,可法官却宣布将其当庭 释放,制造悬念,使读者急切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结尾暗示出法官就是那个坐在垃圾堆 上的男人,使情节更加紧凑,引人入胜。④对比。小说在情节上有多处对比:坐在垃圾堆上 的男人先前落魄,后来当上法官;法尔博斯先前富有,后来近乎破产。这些对比突出了人物 命运和心理的巨大变化,体现了小说的主旨。 9.“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就有希望”,这句话既是理解人物 形象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解析: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当然!”穷人睁大眼睛看着他回答。“只要我还在大 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都有希望。进坟场就没希望了!你在寻找无望?到坟场去 吧。”;一个星期之后,唯一能够让他感到安慰的,是数年前那位坐在垃圾上的男人所说的 那句话:“只要我还在大地之上,而不是大地在我之上,我都有希望…………”。理解这句 话与人物和主旨的关系时要抓住“在大地之上”和“有希望”进行分析,强调人的乐观态度。 答案:①人物形象层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对小说中两个重要人物形象起了关 键作用。第一次是出自坐在垃圾堆上的男人之口,表现了那个男人虽濒临绝望却仍对生活抱 有希望的积极心态。第二次是数年后法尔博斯在法庭上想起了这句话,表现了法尔博斯被误 抓之后仍然不放弃希望的心理。②小说主旨层面:这句话的内涵是人只要还活着就有希望, 这正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人只要活着就应该对未来抱有希望,并为之努力;人无论贫富贵贱 顺逆,都应在面临绝望时,努力找到希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完颜伯嘉字辅之,北京路讹鲁古必剌猛安人。明昌二年中进士,调任中都左警巡判官。 孝懿皇后妹晋国夫人家奴买漆不酬直,钩致晋国用事奴数人系狱。晋国告诉章宗,晋国白章 宗,章宗曰:“姨酬其价,则奴释矣。”由是豪右屏迹。改宝坻丞。补尚书省令史,除太学助 教、监察御史。劾奏平章政事仆散揆。或曰:“与宰相有隙,奈何?”伯嘉曰:“职分如此。” 迁平凉治中。累官莒州刺史。谳属县盗伯嘉曰饥寒为盗得钱二千经月不使一钱云何此必官兵 捕他盗不获诬以准罪耳诘之果然诏与按察官俱推排物力,召见于香阁。贞佑初,迁顺义军节 度使。居父母丧,卒哭,起复震武军节度使兼宣抚副使,提控太和岭诸隘。俄改签枢密院事。 未阅月,改知河南府事。是时,甫经兵后,乏兵食,伯嘉令输枣栗菜根足之,皆以为便。 兴定元年,知河中府,充宣差都提控,未几召为吏部尚书。二年,改御史中丞。初,贞 佑四年十月,诏以兵部尚书、签枢密院事蒲察阿里不孙为右副元帅,备御潼关、陕州。次渑 池土濠村,兵不战而溃。阿里不孙逸去,亡所佩虎符,变易姓名,匿柘城县。监察御史完颜 药师劾奏:“其妻子见在京师,无容不知,请穷治。”有司方系其家人,特命释之,诏曰:“阿 里不孙若能自出,当免极罪。”阿里不孙乃使其子上书,犹怀顾望。”伯嘉劾之曰:“阿里不 孙膺国重寄,握兵数万,未阵而溃,委弃虎符。迹其情罪,此而不惩,朝纲废矣。乞尸诸市 以戒为臣之不忠者!”宣宗曰:“中丞言是,业已赦之矣。”阿里不孙乃除名。 五年,起为彰化军节度使,改翰林侍讲学士。伯嘉纯直,不能与时低昂,尝曰:“生为 男子,当益国泽民,其他不可学也。”高汝砺方希宠固位,伯嘉论事辄与之忤,由是毁之者 众。元光元年,坐言事过切,降遥授同知归德府事。二年三月,遥授集庆军节度使,权参知 政事。顷之,伯嘉有疾。六月,薨。 (节选自《金史•完颜伯嘉传》) 10.下列对文章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谳属县/盗伯嘉曰/饥寒为盗/得钱二千/经月不使一钱/云何此/必官兵捕他盗不获/诬 以准罪耳/诘之/果然/ B.谳属县盗/伯嘉曰/饥寒为盗得钱/二千经月不使一钱/云何此/必官兵捕他盗不获/诬 以准罪耳/诘之/果然/ C.谳属县/盗伯嘉曰/饥寒为盗得钱/二千经月/不使一钱云何/此必官兵捕他盗不获/诬 以准罪耳/诘之/果然/ D.谳属县盗/伯嘉曰/饥寒为盗/得钱二千/经月不使一钱云何/此必官兵捕他盗不获/诬 以准罪耳/诘之/果然/ 解析:“伯嘉”为人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 A、C;“二千”为数量短语,作“钱” 的定语,后置,“钱”和“二千”之间不可断,排除 B。句子翻译为:审理属县抢劫犯,伯 嘉说:“人说饥寒为盗,如今他抢了二千钱,过月不用一钱说明什么?这一定是官兵捉不住 其他的盗贼,捏造罪状来定罪罢了。”责问他们,果真如此。 答案:D 1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金 代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北宋。 B.豪右:指恃权乱法的豪门大户。右,右族,封建时代以右为上。汉代,豪族住在城市 的右边,故称“豪右”。 C.虎符: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一般为虎形,分左右两半,一半交给将帅,一半 由皇帝保存,两个虎符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D.助教:古代学官名。晋咸宁时设置,协助国子监祭酒、博士教授生徒。其后除个别朝 代外,国学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 解析:“豪右”是豪门大户,“恃权乱法”错误。“封建时代以右为上”表述不准确, 各个时期具体情况不一样。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颜伯嘉忠于职守,不畏权贵。在担任中都左警巡判官时,晋国夫人家奴买漆不付钱, 伯嘉把牵连到的晋国夫人办事家奴数人拘押入狱。 B.完颜伯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改任河南府,当时刚刚经历战争,军队缺少军粮,伯 嘉命令运送枣栗菜根补充。当时的人认为措施得当。 C.完颜伯嘉言事激切,不愿苟且。蒲察阿里不孙畏罪藏匿,皇帝下诏免除他的罪过,伯 嘉上书弹劾,最终皇帝接受了建议,将阿里不孙除名。 D.完颜伯嘉孝顺父母,忠君爱民。父母去世,伯嘉在家为其守丧;伯嘉曾经说作为男子, 应当做有益国家惠及百姓的事,其他的事不可去做。 解析:“最终皇帝接受了建议”表述错误,原文为“乞尸诸市以戒为臣之不忠者”,是 “请求把他陈尸到集市上来警戒做臣子不忠心的人”,他的建议不是“将阿里不孙除名”。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迹其情罪,此而不惩,朝纲废矣。乞尸诸市以戒为臣之不忠者! ②高汝砺方希宠固位,伯嘉论事辄与之忤,由是毁之者众。 解析:①迹:追求;废:败坏;以:连词,表目的,来。句子翻译为:追究他的罪情, 这样如果不惩治,朝纲要败坏了,请求把他陈尸到集市上来警戒做臣子不忠心的人!②方: 正;希:谋求;固:使……牢固;辄:总是;由是:因此。句子翻译为:高汝砺正在谋求宠 信把持权位,伯嘉议论事情总是和他抵触,因此诽谤伯嘉的人很多。 答案:①追究他的罪情,这样如果不惩治,朝纲要败坏了,请求把他陈尸到集市上来警 戒做臣子不忠心的人!②高汝砺正在谋求宠信把持权位,伯嘉议论事情总是和他抵触,因此 诽谤伯嘉的人很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登越王台①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 光绪五年。 14.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 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 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C.颈联实写祖国壮阔山河,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腐儒”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呼天问” 意指向天发问,诉说内心无限感慨。 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 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E.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写景记游,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 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 解析:虚实结合写出大地山河跨海来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内心的豪迈。E“没有写景 记游”错误;“直抒胸臆”手法错误,全诗采用比喻、用典、融情于景等手法。 答案:C、E 15.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 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作答本题主要抓住诗歌的后六句“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 回。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分析诗人的形 象。 答案:诗歌刻画了一个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抒情主人公对着萧瑟 的秋风,立马在越王台上,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向天呼喊,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忧愤 之情;他登高望远,睥睨天下,展现出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胸襟和抱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16.填空。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 的句子是:“_____,_____。” (3)恶劣的环境可以激发人为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 导致最终衰亡,所以在《<孟子>二章》中孟子总结说“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 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 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 沮(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循声而亡,如血的夕阳下,青白色的蒙古包茕茕孑立。而蒙古包外,一群雄壮的骆驼 闲步于戈壁滩:好一幅落日骆驼图! ②出生于四川阿坝的歌手云朵,独创“云端音”,高音音域跨越三个半八度,她演唱成 名曲《爱是你我》时穿云裂石,令听者为之一振。 ③中方因不满韩部署“萨德”而实行“限韩令”,这已经让朴槿惠头痛不已,“闺蜜门” 事件的出现更让她感觉好像如芒在背。 ④在里约奥运会赛场上,孙杨真正的成熟起来,面对霍顿的狂喷与挑衅,他却充耳不闻, 最终在男子 200米自由泳决赛中夺冠。 ⑤法国的企业早在多年前开始进入波兰,在今天的华沙,家乐福、欧尚、香奈儿、雪铁 龙的广告比比皆是,法国电信公司的橙色标志更是尽人皆知。 ⑥对于刚刚起步开始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无论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登 高自卑,决不能好高骛远,妄想一步登天。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解析:解答本题的方法可采用“语境分析法”,首先明确成语的含义,然后正确辨别他 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最后根据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 关系等方面选用词语。①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个人站在那里,形容孤单无依无靠。此处用错 对象;②穿云裂石: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此处用来形容“歌手云朵嘹 亮的歌声”符合语境;③如芒在背: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极度不安)。 “好像”与“如”语义重复;④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意见,此处用 来形容“孙杨对霍顿的挑衅”不符合语境,此处应为“置之不理”;⑤比比皆是:表示到处 都是,形容极其常见,此处用来形容“广告到处都是”符合语境;⑥登高自卑:登上高处一 定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此处用来形容“创业的大学生”符合 语境;成语运用正确的是:②⑤⑥;故选 B。 答案:B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尽管背负着各种争议,恒大足球队在亚足联冠军联赛中依然一路过关斩将并最终夺魁, 用耀眼的成绩证明了其运营模式的正确性。 B.淮北市“书香相山”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 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小时候看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伦敦的“雾都”之名对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长大后 我发现,伦敦已经摘掉“雾都”这顶帽子。 D.二胎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 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正确。B.成分残缺,“活动”缺乏宾语,可在句末 加“的有益活动”或将“是”改为“能”;C.不合逻辑,“伦敦的‘雾都’之名对我留下了 深刻印象”主客颠倒,改成“我对伦敦的‘雾都’之名”或者“伦敦的‘雾都’给我”;D. 结构混乱,“其主要原因……而是因为……”句式杂糅,应该把“而是”后的“因为”去掉; 故选:A。 答案:A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以为小小说不应排斥故事(情节)性,恰恰相反,小小说的情节(故事)往往是作品 成败的重要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既要 惜墨如金又要纵情泼墨,这种矛盾状况要求作者必须拿“干货”,掏“精华”,任何的粉饰卖 弄都是多余甚至讨厌的。 ①如果没有好的故事情节,他们很快就会厌倦 ②喜欢读故事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 ③通俗文学之所以受欢迎,原因也在于此 ④他们读小说首先注意的不是人物或主题,而是故事 ⑤这就要看小小说作家能不能以极短的篇幅向读者讲述一个精彩而又复杂的故事 ⑥读者在读小小说时,绝不会因为其篇幅短小而降低对故事性的要求,相反这种要求更 高了。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③⑤⑥②④ C.②④①③⑥⑤ D.②④⑥⑤①③ 解析:②句中的“喜欢读故事”承接首句中的“故事”这一话题,故排在最前;④句中 的“他们”指②句中的“中国人”,故排在其次;①句中的“他们”与④句相同,故排在④ 后;③句是对②④①的总结,故排在①后;⑤⑥两句的内容相关,且⑤句中的“小小说作家” 照应文段最后一句的“他”,故排在最后。 答案: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曲阜很忙,儒学未必真热。儒学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价值,文化与经济比必然对立,文 化可以形成经济,_____到底是作为文化意义上的儒学很热,还是作为经济意义上的儒学很 热,就需要仔细甄别。我们固然希望儒学经济的兴起,但是,_____,儒学经济热并不直接 代表儒学文化热,因此,儒学不能在经济热潮中迷失方向。从儒学经济热想到儒学文化热, 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不是投资几个项目、组织几个活动,就能速成的。但我坚信, 这个时代需要儒学在文化上的精神熏染,_____,而不是臣服于经济,总有一天会出现真正 的儒学热。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文段阐述阐明:儒学不能在经济热潮中 迷失方向,只有不臣服于经济,才会出现真正的儒学热。第一处空格前后涉及文化和经济两 方面,空格前是“文化可以形成经济”,谈文化对经济的作用,空格处应是经济对文化的作 用,可填入“经济可以推动文化”。第二处空格和前文“希望儒学经济的兴起”形成转折, 据空格后的内容“儒学经济热并不直接代表儒学文化热”可知,此处应转入“儒学文化热”。 第三处空格后的“而不是臣服于经济”表明,此处与经济相关,据前文“经济可以推动文化”, 此处不是“臣服”,也不能是其反义“抵抗”,只能是“借力于经济”。 答案:①经济可以推动文化 ②更期待儒学文化的真正兴盛 ③借力于经济 21.下面是某医院门诊“一卡通”挂号流程图,请依据本图,把整个流程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字数不超过 150字。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中的流程图。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看明白流程图的含义,这个 流程图要从上往下看。最上面是条件“患者来院”。根据箭头显示,最终的结果都是“在收 费窗口充值挂号或在分诊台挂号”。关键是中间的过程,首先分有无卡。如果有卡很简单, 直接持卡进行挂号即可。如果没有卡,又分为两种情况,不带身份证的比带了身份证的多出 一个“导诊台填写办卡申请单”环节。看清楚了这些,在具体叙述的时候,可先易后难,比 如先介绍有卡者,再介绍无卡者。无卡者先介绍带了身份证的,再介绍未带身份证的。总之 要条理清楚,言简意赅。另外要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示例:患者到院后,有卡患者直接到分诊台或在收费窗口充值挂号。无卡患者, 如果带着身份证,先到收费窗口办卡,并充值挂号;如果未带身份证,则先到导诊台填写办 卡申请单,然后去收费窗口办卡,最后去收费窗口充值挂号。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一位中国人到德国留学,与一位德国人为邻居。几天后,中国人厨房里香气四溢的味道 馋坏了德国人,于是德国人拿着小本子过来讨教。中国人大显一番身手后,德国人还是摸不 着头脑,追问着:“盐放多少克?油放多少克?水放多少毫升?…………”中国人瞠目结舌, 无以作答。 后来他到德国人的厨房去指点,发现厨房像个实验室,量杯、量筒一应俱全,还有各种 刀具森然排列,俨然一个兵器库…………最后中国人发现自己不会做菜了。 对此,你有何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写作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的把握材料的主 要内容,根据材料中的一些重要语句进行分析立意,这是解决本题的一个关键所在。本材料 通过德国人和中国人交谈厨艺,中国人认为只需要讲究生活的随意性,做事情做饭菜凭着自 己的感觉适当就好,而德国人则需要精确到每一克每一毫升。 参考立意: (1)站在德国人的角度,德国人严谨认真、遵守规则,他们的生活贵在精准; (2)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中国人随性自然,注重经验,不让生活成为条条框框,美在 诗意; (3)综合的角度,做人做事既要依循规则,有时也需要随性自然。 答案:范文 做人的规则 有人说“人生如棋”,那么做人就应该遵守下棋的规则,否则就将满盘皆输;有人说“人 生如戏”,那么做人就应该遵守唱戏的规则,否则就将无人欣赏;有人说“人生如茶”,那么 做人就应该懂得品茶的规则,否则再好的香茗也与枯叶无异。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规则,遵 守做人的规则,才能走出精彩纷呈的人生之路。 把勤奋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充实。“天道酬勤”这句古训,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无数 成功人士做人的规则。鲁迅自小便于三味书屋一起演绎着勤奋的故事,正是他的勤奋,让他 在人生的道路上游刃有余,即使面临的是人生的大转折﹣﹣﹣弃医从文,他也没有遇到转行 带来的难处,这正是他以勤奋为人生规则的收获,他由此积累了知识的力量,精神的毅力, 更让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所以,把勤奋作为人生行动的规则,在勤奋 中充实自我,即使遇到突然的转变也不会惊慌失措,反而会让你在与人生对弈时得心应手, 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成为你这盘棋最终的王者。 把责任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踏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完成角色赋予的任务是每 个人的责任,为人君就应以仁为责,为人臣就应以忠为责,为人子就应以孝为责。汉高祖以 仁为责,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让百姓摆脱了饥饿和战乱之苦;诸葛亮以忠为责,一生追随刘 备建立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所传颂;李密以孝为责,弃官不做,侍奉在 祖母的身边,成为孝之楷模。由此看来,把责任作为自己的做人规则,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 的路,必然会无愧于人无愧于心更无愧于世。相信这样的人生才更加精彩。 把美德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加真实。美德是一种境界,像一杯香茗,不懂得品茗的人 认为是苦的,而真正懂得美德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香甜。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牺牲精神作为做人的规则,让后人敬仰;雷锋以“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作 为做人的规则,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朱自清以民族自尊心作为自己的做人规则,让人佩服 不已。这些把美德作为人生遵循的规则的人,人生的路走得真实而美好,正像一杯纯正的香 茗,清香四溢。 在如棋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驰骋你的人生;在如戏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 精彩你的人生;在如茶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品味你的人生。遵守做人的规则,走出 完美的人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