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福建省福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2017—2018年度福安一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孔子》是彭富春教授继《论老子》《论国学》之后又一部探讨和研究中国先秦思想的学术专著。全书既有译解,又有论述。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局部到整体,作者上下求索、左右探源,深入开掘和阐发《论语》的精义要旨。当然,这不是一般化的译读和阐释,而是富有新意地重构孔子思想的整体,并且在分辨、评判之中构建了天人共生和人我共生的思想体系。 基于《论语》文本,作者对其进行了忠实的现代汉语翻译,为了使语言表述更加完美畅达,作者还试图弥补了一般汉语译本在语法、逻辑和修辞方面的不足,使译文的形质和文采俱佳。作者还对《论语》篇章进行了全面分析,精邃深微,要而不繁,不仅阐释了各章的核心思想,而且还揭示了其内在关联。如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一般把“束脩”释为“十条干肉”。而彭富春的看法是:“此为束带修饰,喻十五岁的成人。”故他把此句译为:“凡十五岁以上自行束带修饰的人,我未尝不教诲的。”其根据是:“孔子所教并非小学(发蒙之学),而是大学(成人之学),大学的根本是学道。”这是颇有道理的,大学旨在培养高级人才,不然孔门三千弟子中何来七十二贤人? 还有,作者的解析不仅在理论底蕴上有深层的开掘,而且在行文运笔上也彰显了个性风采。他的语言凝练、精粹,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不少句子写得很美,像箴言,像诗篇,耐人咀嚼和寻味。如“逝者。流逝就是时间。它不仅是过去,而且是包括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无限整体。流逝不仅是消逝,而且是生成,是生生不息。天地人的本性就是这种永远的生成。天旋地转,日出日落,月明月暗,春去秋来,暑尽冬临。”姑举一例,窥豹一斑。 《论语》全册的第一个字,即“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字,充满了原发的思想含义。所学者何?道也。它是人生命的根本规定,是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在解读《论语》的基础上,彭富春抓住了孔子思想的这个核心主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指明孔子体道的根本路径是下学而上达。孔子下学万事万物的知识,上达到那唯一的道本身。他一方面将形而下的问题上达为形而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形而上的问题化为形而下的问题,彭富春特别强调这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之处。在书中,彭富春提出了一些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念,如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育人应当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体两翼。 通过对孔子思想的阐释,彭富春指出,人应当唤醒自己内在的本质力量和创造潜能,发挥人的主体性,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走向精神、心灵的自由和高蹈。这本书的卷终语是:“一个活着的孔子则会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这是一位学者诚挚的心声。 (选自《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8日 10版,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彭富春对中国先秦时期的道家、儒家等都有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他在写了《论老子》 《论国学》之后,又写了《论孔子》。 B.彭富春的研究,不仅关注《论语》的字、词、句、篇章结构等,而且能够透过局部与 整体深入开掘和阐发《论语》的核心思想。 C.彭富春不仅自己追求语言表述的完美畅达,使译文的形质和文采俱佳,还试图帮助他 人修改汉语译本在语法、逻辑和修辞方面的不足。 D.彭富春不仅在微观上对《论语》各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能用联系的观点研究《论 语》,指出各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作者引述彭教授对“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中的“束脩”的解释,是为 了论证“不仅阐释了各章的核心思想,而且还揭示了其内在关联”这一论点。 B.为了使自己关于彭教授的著作的语言特色的观点有据可依,作者引述《论孔子》一书中“逝者。流逝就是时间。它不仅是过去,而且……”这段深刻而富有文采的文字。 C.作者指出彭富春“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育人应当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体两翼”这个事实,其论述的目的是倡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 D.“孔子体道的根本路径是下学而上达”,是彭富春抓住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并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彭富春的《论孔子》一书的基本特点是重构孔子思想的整体,在分辨、评判之中构建了“天人共生”和“人我共生”的思想体系。 B.孔子所教的是大学,他把人格修养的培养作为办学的宗旨,对发蒙之学并不看重,甚至提出非议,因此,培养出了七十二贤。 C.“学而时习之”的“学”字十分重要,而“道”则是“学”的对象与内容,它是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 D.“一个活着的孔子则会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这句卷终语表明,彭富春研究孔子是立足于当下社会生活而不仅仅在于对学术的追求。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题。 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 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哉?曰:莫若为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而能者也。使不知辩,德行之厚,若禹汤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躄①喑②聋瞽③,暴为桀纣,不加失也。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若此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 (摘编自《墨子. 尚贤下》) 【注】①躄(bì),跛足; ②喑(yīn),哑巴; ③瞽(gǔ),瞎子。 4.下列对划线句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 译文:如果没有知识,让他们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混乱,是可以预知的。 B.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哉? 译文:然而你为什么能够得到富裕尊贵,避免贫贱呢? C.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而能者也。 译文:王公大人的骨肉亲人、无故富贵、面目美好的人,这不是可以学习就能达到的。 D.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 译文:所以,奖赏的不是贤才,惩罚的不是暴徒。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2分)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①。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纯礼泣下。 右司谏陈罐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立额买扑②,破田畴,发墟墓,厚赂乃已,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 二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①推鞫:审问,审讯。 ②立额买扑:缴纳额定的赋税,租赁土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会赦,注汀州司户 会:适逢。 B.失今不治 治:矫正。 C.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 嗾:唆使。 D.朴至,请罢之 罢:罢免。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 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 B.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 /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 C.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 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 D.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 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用一 个年号,如元狩、绍圣、永乐、乾隆等。 B.教授两字源自“传教授业”,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宋代以后指掌管学校课试的学官。 C.国子祭酒是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唐朝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律学、算学、书学,各学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 D.中书令在汉朝开始设置,郎称之为中书郎;魏由通事郎改置,晋朝加“侍”,正式称 为中书侍郎,东晋又曾一度改为通事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朴耿直刚正,敢于直言。因进言不应当将隆祐太后废置于瑶华宫这件事,而遭受审 讯,他还奉劝翰林承旨范纯礼要敢于直言,知无不言。 B.李朴指陈时弊,认为不可败坏心术。他指出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如不矫正, 后患无穷;还提出,要让士大夫用心研学,摆脱王氏理论的束缚,才可能造就英才。 C.李朴不畏权贵,拒绝高官。蔡京想招引李朴,答应让他担任帝王侍从,李朴却坚决拒 绝,蔡京没有加害于李朴,是因对李朴还是有几分敬服和畏惧的。 D.李朴官位不高,但名扬天下。他先后担任过临江军司法参军、西京国子监教授、虔州 教授、肇庆府四会县令、承事郎等职,就职之处都留下了好名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 耶律仁先,字纠邻,小字查剌。仁先魁伟爽秀,有智略。重熙三年,补护卫。帝与论政,才之。仁先以不世遇,言无所隐。十一年,升北院枢密副使。时宋请增岁币银绢以偿十县地产,仁先与刘六符使宋,仍议书“贡”。宋难之。仁先曰:“曩者石晋报德本朝,割地以献,周人攘而取之,是非利害,灼然可见。”宋无辞以对。乃定议增银、绢十万两、匹,仍称“贡”。后知北院枢密使,迁东京留守。女真恃险,侵掠不止,仁先乞开山通道以控制之,边民安业。复为北院大王,民欢迎数百里,如见父兄。时北、南院枢密官涅鲁古、萧胡睹等忌之,请以仁先为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乙辛奏曰:“仁先旧臣,德冠一时,不宜补外。"复拜南院枢密使。 九年七月,上猎太子山,耶律良奏重元谋逆,帝召仁先语之。仁先曰:“此曹凶狠,臣固疑之久矣。”帝趣仁先捕之。仁先出,且曰:“陛下宜谨为之备!”未及介马,重元犯帷宫。帝欲幸北、南院,仁先曰:“陛下若舍扈从而行,贼必蹑其后;且南、北大王心未可知。”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乎仁先怒击其首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及交战,贼众多降。涅鲁古中矢堕马,擒之,重元被伤而退。仁先以五院部萧塔剌所居最近,亟召之,分遣人集诸军。黎明,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 成雍元年,加于越,改封辽王,与耶律乙辛共知北院枢密事。乙辛恃宠不法,仁先抑之,由是见忌,出为南京留守。恤孤弱,禁奸慝,宋闻之震服。阻卜塔里干叛命,仁先为西北路招讨使,赐鹰纽印及剑。上谕曰:“卿去朝廷远,每俟奏行,恐失机会,可便宜从事。"仁先严斥候,扼敌冲,怀柔服从,庶事整饬。塔里干复来寇,仁先逆击,追杀八十余里。北边遂安。 (摘编自《辽史·耶律仁先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乎仁先/怒击其首/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 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 B.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乎/仁先怒/击其首/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 C.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乎/仁先怒击其首/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 D.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乎仁先/怒击其首/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 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岁币,指北宋朝廷每年向辽国输纳的钱物。 B.补外,是指地方上官员转调其他地方任职。 C.帷宫,是帝王出行时用帷幕布置成的行宫。 D.幸,旧指皇帝亲临,即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耶律仁先不辱使命。与刘六符出使宋朝,据理力争,义正词严,让宋朝政府官员无言 以对,议定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仍旧称“贡”。 B.耶律仁先受百姓拥戴。曾开挖山地疏通道路来控制女真的侵犯,使边疆百姓安居乐业。 再度担任北院大王时,百姓走到几百里外欢迎他。 C.耶律仁先智勇双全。耶律重元围攻皇上,耶律仁先劝说皇上应亲自率领侍卫应战。并 召见五院部萧塔剌,派人招集各军,最终打退了叛军。 D.耶律仁先深受皇帝信任。耶律仁先担任西北路招讨使讨伐阻卜塔里干,皇帝特地赏赐 鹰纽印及尚方剑,赋予他处理政务先行后奏的权力。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曩者石晋报德本朝,割地以献,周人攘而取之,是非利害,灼然可见。(5分) 译文: (2)乙辛恃宠不法,仁先抑之,由是见忌,出为南京留守。(5分) 译文: 三、诗歌鉴赏(21分) (一)阅读下面宋诗,完成第13题。 13.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A.诗歌首句“暗”“淡”二字重叠使用,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 B.“融融”二字运用拟人手法,传达出自己看到金黄色的菊花时那一种温暖的感受。 C.诗歌颔联借典故来赞赏菊花之色和菊花之香,表明了自己安心归隐田园的乐趣。 D.诗歌颈联既赞扬了秋菊傲霜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的忧虑。 E.末尾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了期望被朝廷赏识,入朝做官的心绪。 (二)阅读下面唐诗,完成第14题。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 吕 温 绿原青垄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A.诗歌的题目交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缘由,“甚”字交代出权门移植芍药花之多。 B.第一句的“渐成尘”描绘了绿草、青苗在太阳的炙烤下逐渐干枯死亡的场景。 C.第二句中的“日日新”指农民汲井抗旱渐见成效:庄稼的长势一天比一天好。 D.第三句叙写在严重旱灾面前“权门”的所作所为,点出题中“移芍药”三字。 E.诗歌以议论作结,针对“权门移芍药”一事抒发感慨,表达强烈的愤怒之情。 (三)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5~16题。(11分)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苏 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逢 柳子玉赴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 (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15.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上片一、二句写夜深人静之时,是谁在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明 写离别,意境优美。 B. 三、四句写词人把自己的愁绪融人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中,将整个送别情景托出,清新自然。 C.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了送别的感伤氛围。 D.下片一、二句实写落花飞絮之中,友人欲去又留的场景,情意真切。 E.下片造境传情,渲染出了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能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受。 16.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以“飞絮送行舟,水东流”结尾的好处。(6分) 答: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萧兮,一日 不见,如三秋兮。”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 , 。 (2)《离骚》中表现作者只要保持本心的善良和美好,别人了解不了解也不在乎的句子 是: , 。 (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地区秋天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4)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是历史上跟京口有关的的风流人物,辛弃疾曾在《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中有赞叹刘裕北伐赫赫战功的诗句是:“ , 。” 五、语言运用(18分) 18.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文化恰似长河,__①__有大浪淘沙沉淀的河床,也有奔腾澎湃汇入的支脉,__②__不舍昼夜、源远流长。外在环境越是变化,文化传统越需坚守,__③__这样,传统方为传统——这是考验文化守成定力的重要维度。__④__传统也不是死水、不是静物,__⑤__主动适应变化,创新表现方式,注入时代气质,__⑥__是考验文化应变创新能力的重要维度。端午文化,应该更可以在传承中别开生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但 它 既然 然而 必须 / B 既 于是 只要 可是 如果 那么 C 既 因而 只有 但 / 这 D 也 它 / 但 既 又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 中国当代艺术的管见所及。 ②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诗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 怀,对作家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有加。 ③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个别地方酿出了一届领导班子近三成被查、“政治塌方” 的恶果,让人痛不欲生。 ④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但一场小雨却不期而遇,淅淅沥沥,既洗去了笼罩在宜宾的雾 霾,也带给人们清凉滋润的感觉。 ⑤面对灾害他奋不顾身,用行动阐释着大爱无疆,可灾害过后回到家,老父亲已经去世 半月。他悲痛至极,真有百身何赎之感。 ⑥校园暴力如果得不到及时制止,一方面会纵容施暴学生,使其逐步走上歧途;另一方 面也会使受欺凌学生雪上加霜,造成二度伤害。 A.①⑤⑥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④⑤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两孩政策在全国放开后,“能不能生二孩”“该不该生二孩”“生二孩后怎么办”之类 的话题一直被民众热烈讨论。 B.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我们非万众一心、攻坚克难才行。 C.东部电商发达地区的物流规模增速开始放缓,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物流功能向外疏解等国家战略方针影响,北京市快递物流规模增速已降至27%。 D.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主旨,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2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像骆驼一样坚忍不拔,不遗余力,奋力向前,那么你面前就不会有无法跨越的“死亡之海”。你可以蔑视面前的困难和不利的环境 , , ,但那沉甸甸的壮丽的旅程,足以使你感叹自己拥有着无悔的人生。 A.使自身的力量与勇气积蓄起来,也许是成功,也许是惨不忍睹的失败 B.使自身的力量与勇气积蓄起来,也许是惨不忍睹的失败,也许是成功 C.积蓄自身的力量与勇气,也许是成功,也许是惨不忍睹的失败 D.积蓄自身的力量与勇气,也许是惨不忍睹的失败,也许是成功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剧作本身的角度分点概括《平凡的世界》受到好评的原因。(不 超过40字)(4分) 相比以“狗血”话题为宣传噱头,并以收视率为商业目的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以孙家两兄弟为中心的众多鲜活形象,讲述了人物间朴实真诚的情感经历和他们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其独一无二的厚重历史感,将城乡的发展历史真实地体现出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该剧采用直接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当代农村的生活百态,给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用沉稳的故事节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能够平心静气调慢节奏的净土,在浮躁喧嚣的电视圈中给观众注入一剂强有力的镇定剂。 答: 23.在下面划线处补写一句,组成一副与中秋节相关的对联。(2分) ,明月千里寄相思。 六、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60分) 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呈现出专业化、快速化的趋势,整个社会就会出现碎片化的特征。在“互联网+”日益盛行的今天,碎片化信息充斥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甚至也影响到学校的学习生活。为此,某公共网络教育频道举办一场“碎片化与我”的征文活动,吸引不少中学生积极参与。 倘若你也参与此次征文活动,将表达怎样的观察、思考或体验?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9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对应原文第1自然段的首句。B.对应原文第1自然段的“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局部到整体,作者上下求索、左右探源,深入开掘和阐发《论语》的精义要旨”。C. “还试图……”是对原文第2自然段中的“作者还试图弥补一般汉语译本在语法、逻辑和修辞方面的不足,使译文的形质和文采俱佳”的曲解。D.对应原文第2自然段的“作者还对《论语》篇章进行了全面分析……而且还揭示了其内在关联”。) 2.C(C.“目的是倡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表述错误,其实,它的作用是证明“彭富春提出了一些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念”这一论点。) 3.B【A.对应文章第1自然段“富有新意地重构孔子思想的整体,并且在分辨、评判之中构建了‘天人共生’和‘人我共生’的思想体系”。B.“对发蒙之学并不看重,甚至提出非议”并不是作者观点,原文中的“孔子所教并非小学(发蒙之学),而是……”并没有提到“对发蒙之学并不看重,甚至提出非议”。C.对应文章第4自然段“‘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字,充满了……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D.对应文章结尾段,通读全文可以得知其表述正确。】 4.B(应该译作:然而你怎么做才能够得到富裕尊贵而避免贫贱呢?) 5.D(罢:停止,此处为使动用法,使……停止) 6.D(“止其帅孙竢以文具勤王”是兼语结构,“以文具勤王”的主语是“孙竢”,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动宾结构,“破”的宾语是“……之计”,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7.A(“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解说有误,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8.C(蔡京并非在内心敬畏李朴,而是因为李朴天下闻名,不敢加害于他) 9.B(“圣意岂可违乎”为完整的独立部分,应与前后内容断开,排除A、D;“帝悟”为 完整的独立部分,应与前后内容断开,排除C) 10.B(“补外”指京官调外地任职) 11.C(“劝说皇上应亲自率领侍卫应战”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为劝阻皇上“幸北、南院”。 见第2段) 12.译文参考示例 (1)过去石晋报答本朝的恩德,割地奉献,后周人侵犯并夺取了这些地方,谁是谁非, 如何做有利、有害,清楚可见(攘:侵犯。灼然:鲜明的样子) (2)耶律乙辛倚恃宠爱,不守法纪,耶律仁先阻止他,因为这被他忌恨,出任南京留守。 (恃:倚恃。抑:阻止。由:因为。见:表被动) 13.BC(B项,“拟人手法”错,应该是通感,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C项,“安 心归隐田园”错,从后四句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安心归隐,而是渴望入朝为官。) 14.AC(A.“甚”字突出了旱情的严重。C.第二句中的“日日新”指权贵派人“汲井”抗 旱保花,各种花卉长势奇好。) 15.AD(A.“明写”应为“暗写”。D.“实写”应为“虚写”。) 16.参考示例: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 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 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这样结束全词,显得含蓄隽永。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8.C(A项,①处没有递进关系,⑥处与前文不连贯。B项,③处与下文不合,⑤⑥处没 有假设关系。D项,①处填“也”不恰当,②处没有表达出上下文的因果关系,⑤ ⑥两处并列关系错误。) 19.B(管见所及:是指从管子里看东西,指见识浅陋。常用于自谦;青眼有加:表示对人 的赏识或者喜爱;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用在此处不当。 应用“痛心疾首”;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不 合语境,可改为“不期而至”;百身何赎:指自身死一百次也无法抵罪,或者换不 回来。比喻对死者极其愧疚的感情;雪上加霜: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20.D(A.语序不当,应该为“在两孩政策全面放开后”;B.否定不当,应该为“非万众一 心、攻坚克难不可”;C.成份残缺,在“京津冀一体化”前加“受”) 21.C(第1空,承接上文,省略了主语“你”,句式一致,不需要“使”字。第二空和第 三空的顺序,由下文的“但”字得出,应先说“成功”,再说“失败”。整句意思是 说“也许是成功,也许是失败”,失败了“但那沉甸甸的壮丽的旅程,足以使你感 叹自己拥有着无悔的人生”。) 22.参考示例:①人物形象鲜活;②历史感厚重(真实体现城乡发展历史);③叙事风格直 接;④故事节奏沉稳。 (解答此题,可根据题干“从剧作本身的角度分点概括《平凡的世界》受到好评的 原因”的提示,结合着语段中的观点或对象特点,找出议论性、评价性或总结性的 语句及关键词,筛选出来概括作答。例如,“鲜活形象”“厚重历史感”“直接的叙 事风格”“沉稳的故事节奏”等。) 23. 参考示例:清风一缕拂丹桂 24.写作(60分) 评卷请参照2017年高考评分标准 【附】 【参考译文一】 现在的王公大人,他所富的所贵的,都是王公大人们的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以及面貌美丽的人。现在王公大人们的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以及面貌美丽的人,这样的人怎能一定聪明呢?如果不聪明,让他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混乱也就可想而知了。 现在天下的士君子,都希望富贵而厌恶贫贱,可是你要怎样做才能得到富贵而避免贫贱呢?(他们必定)说:最好是做王公大人的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者以及面貌美丽的人。然而王公大人的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者以及面貌美丽的人,却并不是学得到的。假使不知分辨的话,即使德行醇厚如禹、汤、文、武,也不会得到任用;而王公大人的骨肉之亲,即使是跛、哑、聋、瞎,乃至暴虐如桀纣,也不会加以抛弃。因此,赏的不会是贤人,罚的不会是暴人。……如此,饥饿的人就不会得食,寒冷的人就不会得衣,混乱的状况就不会得到治理。 【参考译文二】 李朴,字先之,是虔州兴国人。绍圣元年应试考中进士,调任临江军司法参军,后改任西京国子监教授,(伊川先生)程颐特别器重赞许他。改任虔州教授。因为曾经进言隆祜太后不应当被废而置于瑶华宫这件事,皇上下诏审问(他)。嫉妒他的人想排挤他,置他于死地,就指使人用恶言恶语来威吓他,李朴泰然自若,毫无惧色。不久(李朴)就被追回官衔,勒令停职,后逢朝廷大赦,任职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己提出,(自己)待罪46日,不可欣赏清越优雅之音,对李朴说:“有些事情难道有利于国家吗?有些事情难道有利于百姓吗?”李朴说:“承旨您知而不言,失去了父辈的风范了。”范纯礼黯然落泪。 右司谏陈璀举荐李朴,朝廷有旨召对,李朴首先回答:“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次变化,开始一两个大臣所学不同,接下来竟然方圆相争,互相排击,这些错误现在不矫正,一定会不可救药。”接着又说:“ 现在,士大夫的学习不是为了自己探求它,而是只遵从王氏的理论,这使思想和学术毁坏,没有什么(危害)比这个更严重。惟望下诏(鼓励士大夫之学)不以王氏之学为局限,这就可以英才辈出了。”蔡京憎恶李朴耿直,他执政时3次拟定官职,都不能将李朴拿下,又让李朴担任虔州教授。又指使论者评说李朴为元祜学术,不可以担任教职,(李朴)被贬为肇庆府四会县令。 有奸民说邑东之地产金子,缴纳额定的赋税,租赁土地,挖掘田畴,捣毁坟墓,(人们)给予丰厚的财物,才得以停止,李朴到任,请求停止。后改任承事郎,担任临江军清江知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时就听闻了李朴其人,等到他即位,任命(李朴)为著作郎,半年之中升迁5次,担任国子祭酒,(李朴)因为身体患病未能就职。高宗即位,任命(李朴)为秘书监,(李朴)疾趋应召,未到职就去世了,享年65岁。封爵为宝文阁待制,并授予其子孙二人官职。 李朴本身只是小官,天下却高扬其名声。蔡京想强力招引他,答应让他担任帝王侍从,李朴却坚决拒绝,不与其见面,蔡京满脸愤怒,.但是终究没有加害于李朴。中书侍郎冯熙载也想幸会李朴,李朴笑着说:“我不见蔡京,怎能幸会冯熙载呢?”(李朴)所任官职之地都赢得了好的声誉。在广南,(李朴)阻止他的帅使孙竢(与其)用条文(文书)王事尽力,不如拿出固定的赋税来资助边防。(李朴)破解漕使郑良引进真腊攻取安南的诡计,来停息边患,世人赞其机智。李朴曾经为自己撰写墓志铭:“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大概就是他一生的概括了。(李朴)有《章贡集》二十卷流行于世。 【参考译文三】 耶律仁先,字纠邻,乳名查剌。耶律仁先魁梧隽秀,有智慧和谋略。重熙三年,补授护卫。兴宗皇上与他谈论政事,认为他有才干。耶律仁先趁此难得的机遇,毫无隐讳地进言。重熙十一年,耶律仁先升任北院枢密副使。当时宋朝请求用10县的土地物产来抵偿增加的岁币银绢,耶律仁先与刘六符出使宋朝,仍然商议国书称“贡”。宋朝为此犯难。耶律仁先说:“过去石晋报答本朝的恩德,割地奉献,后周人侵犯并夺取了这些地方,谁是谁非,如何做有利、有害,清楚可见。”宋人无话回对。于是商议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仍旧称为“贡”。后来(耶律仁先)担任了北院枢密使,升任东京留守。女真恃仗险要地势,不停地侵犯掠夺,耶律仁先请求开挖山地疏通道路来控制他们,边疆百姓安居乐业。后来,(耶律仁先)再度担任北院大王,百姓走到几百里外欢迎他,如同见到父亲和兄长。当时北院、南院枢密官涅鲁古、萧胡睹等人妒忌他,请求让耶律仁先担任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乙辛上奏说:“耶律仁先是前朝大臣,品德高尚,名冠当世,不应当离京外任。”再次拜任南院枢密使。 清宁九年七月,皇上在太子山打猎,耶律良奏告耶律重元谋反,皇上召来耶律仁先告诉他这件事。耶律仁先说:“这个人凶狠,我本来早就怀疑他了。"皇上敦促耶律仁先搜捕他。耶律仁先告辞,并说:“陛下应当谨慎地做好准备!”还未来得及披甲上马,耶律重元就进入行宫了。皇上打算到北院、南院,耶律仁先说:“陛下如果舍弃侍卫出走,反贼必定紧随其后,况且南、北大王的心思还不可测度。”耶律仁先的儿子耶律挞不也说:“圣旨怎么能违逆呢?”耶律仁先恼怒,击打他的脑袋。皇上醒悟,把讨伐叛贼的事情全部委托给耶律仁先。于是环绕战车作为营垒,拆开木架作为兵器,耶律仁先率领属下官吏和近侍30余骑兵在木架外面列阵。等到交战,贼众大多投降。耶律涅鲁古中流矢坠马,被活捉,耶律重元受伤败退。耶律仁先因五院部萧塔剌的住所最近,赶紧召见他,还分别派人招集各军。黎明,耶律重元率领2000奚人前来攻打行宫,萧塔剌的兵马正好赶到。耶律仁先预料贼势不能长久,就等他们沮丧时再进攻。于是背着营垒列阵,瞅准机会奋勇出击,贼众奔逃溃散,耶律仁先率兵追杀20余里,耶律重元和几名骑兵逃走。 成雍元年,加官于越,改封为辽王,与耶律乙辛共同主持北院枢密事务。耶律乙辛倚恃宠爱,不守法纪,耶律仁先阻止他,因为这被他忌恨,出任南京留守。耶律仁先抚恤孤苦伶仃的人,禁止奸诈邪恶之事,宋人闻风震慑畏服。阻卜塔里干违背命令,耶律仁先担任西北路招讨使,皇上赏赐给(他)鹰纽印及尚方剑。皇上告谕说:“你远离朝廷,每件事都等到禀告后施行,恐怕失去机会,可以先行后奏,方便处理政事。”耶律仁先加强候望哨,扼守敌人的要道,安抚百姓并使他们归服,凡事都有条理。塔里干再次侵犯,耶律仁先迎击,追杀80余里。北部边境于是安宁。 【诗歌鉴赏一】 [译文]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注释] ①融融:光润的样子。②冶冶:艳丽的样子。③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④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被江夏太守谢尚赞为“湘中之琳琅”。桓温称之为“江左之秀”。官至散骑廷尉。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⑤禁:禁受,承当。⑥重露:指寒凉的秋露。 ⑦怯:胆怯、担心。⑧残:一作“斜”。⑨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指以菊花浸酒。⑩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升:摆进。 [参考赏析]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这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他们既有陶公篱旁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的淡香。它不畏霜露,却担心夕阳。它可以傲然凌霜盛开,却面对时光流逝无奈。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来到高贵的宴席之上。这里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赞扬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诗人咏菊,以自己的观感为主,描述很是抽象。菊中有我,我中有菊。纵然凋谢,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华。李商隐晚年落泊,但毕竟是帝室远亲,他自己也以此为荣。诗人用“金鹦鹉”“白玉堂”婉转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可是,他的身份并没有有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好处,纵然才俊,亦不见用。通观全诗,诗人状物新奇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 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次句描写黄菊:“商融”即和暖之意。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井说。这是“通感”或曰“感觉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角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个官截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因此颜色如乎会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受。由此可南诗人体物实在太精微了。“冶冶”圳其明艳柔美之态。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月“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第三句诗则把菊花颜色的描写引申了一步,称之为“陶令篱边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陶令”指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县的县令,所以后人常常这样称呼他。陶渊明于百花之中最爱菊花,正是他首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饮酒》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而李商隐在此处称他所见之菊有“陶令篱边色”,意即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美,足见他对菊花的爱赏程度。后句描写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称之为“罗含宅里香”。罗含,字君章,晋代来阳(今湖南省东南)人,擅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还家,在荆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晋书·罗含传》记载他“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诗人此处说他所见之菊有罗含宅中菊花一样的芳香,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李商隐此处引出陶令菊和罗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这两个人自况的一面: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遂辞官归隐,闲雅悠然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甘居茅屋,托身有所。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那两个是有些相似。不过李商隐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勉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满菊香的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五、六两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明里继续写菊,暗里则有所寄托。“禁”此处是避忌之意。“重露”即浓重的霜露。前句写出私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菊花》),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侠诗人彻底失望。但是他实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多少有些迟暮之感。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几句诗所表达音的惜时思想十分近似,同样是担心自芒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了年华。 末尾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泛,指以菊花浸酒。“金鹦鹉”指以黄金仿鹦鹉螺形铸造的酒杯。《岭表录异》一书中写道:“鹦鹉螺,旋尖处屈而味如鹦鹉嘴,故以此名。放上青绿班,大者可受二升,放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白玉堂”一语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两句中的后一句。此处暗指朝廷。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甸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物又不粘在物上,处处关己。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如三、匹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翻官之事。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七、小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其次,本诗在用典上也有独莹之处:自然而然,毫无切削之迹,囊无晦涩之感。如三、四两句用陶渊明与罗含的典故,如同己出,与自己的诗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实在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诗歌鉴赏二】 【译文】 久旱无雨,绿色的原野和青色的田垅渐渐干成了尘土;而豪门之家的花园因有井水浇灌,还在一天天扩大,景色一天天变新。时值四月,许多达官显要把从外面买来正在开花的芍药花移植到新扩充的花园中,真不知道他们之中还有谁以国计民生为念? 【赏析】 吕温是一位颇具政治才能的历史人物,其文章和诗歌,都忠实地记录了他在政治斗争生涯中所留下的足迹。《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是在他初踏入仕途的那年所作,诗中谴责了贵族特权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忧国家前途的丑恶行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意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类似。 首句"绿原青垅渐成尘",落笔便把题中"旱甚"二字,变成生动的形象状入读者眼帘,让人们看到在旱魔面前,土地龟裂,禾苗枯焦,黄尘四起的严重灾情。一个"渐"字,说明旱情的发展是有一个缓慢的过程的,也透露出当权者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来抗御旱情。从下文的"汲井"二字更可见出,只要执政者措施得力,旱象是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地步的。句"汲井开园日日新",紧接上句而来,但这里所书的"汲井开园"者并非是焦虑于垅亩之间的农民,而是指"权门"贵族。在特大干旱面前,特权贵族的府第里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不仅派人" 汲井"抗旱保花,而且还在不停地扩建新园,在花匠奴仆汗水的浇灌下,各种花卉长势奇好,简直是一天一个样儿。这里的"日日新"与首句中的"渐成尘"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愈显出达官贵人们所真正关心的不是社稷百姓,而是一己享乐。 第三句"四月带花移芍药",写在严重旱灾面前"权门"的所作所为,点出题中"移芍药"三字。芍药带花移植本不易成活,但是,在"权门"的新"开园"中,没有怒放的奇花是不够惬意的,于是,"权门"就急令花匠奴仆"带花移芍药"。这里,"权门"所忙碌的是"移"花,而农民所忙碌的则是抗旱保苗,从这一对比中,就更可看出"权门"全然不念农民的疾苦,其关心的只是自己的享乐,从而显露出其官服下所掩盖着的丑恶来。 结句"不知忧国是何人",是诗人针对"权门移芍药"一事所抒发的感慨。"权门"本有君命在身,重权在握,理应以国家社稷为重,以黎民的苦乐为念,但是,当严重的自然灾害袭来的时候,他们却置民生于不顾,这就说明了他们并不是"忧国"忧民的贤达,而是祸国殃民的罪人。"不知"二字是明明知道,却故作糊涂,含有浓烈的讽刺意味。"忧国"二字是诗人思索问题的核心。联系"永贞革新"的历史来看,结句不啻是从本质上宣布了特权贵族不恤民苦、不忧国事的一大罪状,具有剑与火的战斗作用。 除了把深刻的政治思想附丽于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特色之外,这首诗的诗题对诗句的提领也颇值称道。诗句中并没露出"权门"的字样,要不是诗题中点明"移芍药"的主体是"权门",诗的战斗性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似剑如火的地步的;有了"权门"二字的提领,就表明了"汲井开园"的主体为何人,从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另外,语言清新,对比鲜明,诗意含蓄,也都是这首诗歌不容忽视的艺术特色。 【诗歌鉴赏三】 【注释】 (1)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2)“绿窗”,碧纱窗。(3) 新月句:客将远行,故如此说。张继《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4) 欲去又还不去: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赏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润州丹徒人,与东坡谊兼戚友。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子玉赴怀守之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次年二月,苏轼金山(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 下阕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为宽泛的理解。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