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级达标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Word版)
龙岩市一级达标校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命、审题人:苏秀扬、邱锋、石国华、陈芳、刘晓曼) 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 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 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 地散落在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少有重合,少 有雷同,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 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九”的药。宝钗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 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这正是热的表现。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 深处对荣华富责的追求与迷恋,这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 胡菊人先生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 三全的人物,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 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 要药治。 薛宝钗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 真情真性的世界。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 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忽视了薛宝钗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 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 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 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 果不存先入之见,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 探、惜等在因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 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 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遇见亭内红玉与 坠儿,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 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 玉,实在有失偏颇。宝钗说金钏“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 的一席话,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 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的真实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 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1.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3 分)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胡菊人认为薛宝钗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用药治疗生命激情,是大悲剧人物。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3 分)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3.根据上述材料,不属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B.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人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 评价。 C.从写作目的看,作者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描写薛宝钗内心的细膩,从而 表现了她立体的形象和复杂的性格。 D.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 宝钗形象复杂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钟摆 (美国)欧·亨利 约翰和凯蒂结婚两年以来,从没分离过一晚上。他目瞪口呆地把字条读了又读。一成不 变的日常生活起了波折,竟然使他不知所措了。 她吃饭时经常穿着的那件红底黑点晨衣软绵绵无精打采地搭在椅背上。匆忙之中她把平 日穿的衣服扔得东一件西一件的。一个装着她爱吃的黄油硬糖的小纸袋丢在那里,包扎绳松 开着。一张日报铺在地板上,上面的火车时刻表被剪掉了,留下了一个长方形的口子,就像 一个张开的大嘴。屋子里每一样东西都表明一种缺损,表明灵魂和生命的离去。约翰·帕金 斯站在没有生气的遣物中间,心头涌起一阵莫名的哀伤。 他着手收拾屋子,并尽可能布置得干净整洁。当他触摸到凯蒂的衣服时,他感到有一股 恐惧之感悄悄袭上心头。他从来不曾想过,假如没有凯蒂,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她已经完 全成为他生活的依恋,就像他呼吸的空气——时刻都不能缺少,但自己竟然一直没有察觉。 现在,她没有预先通知就走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好像她从来不曾存在似的。当然这持续 不了几天时间,充其量也不过一两个星期,但这对于他来说,就仿佛是死亡之手已向他伸出, 威胁着他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他的家庭已是风雨飘摇。一个扁桃腺化脓的丈母娘把他的家 庭守护神和家财统统赶到了九霄云外。约翰从冰箱里取出冷藏羊肉,煮了一些咖啡,孤零零 地坐下来吃饭。这顿凄凉清冷的晚餐过后,约翰坐到了窗前。 他没有心思抽烟。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人声鼎沸,召唤着他出去寻欢作乐。夜晚是 属于他的。他可以不受盘问地出去,像任何一个逍遥自在的单身汉那样,无拘无束地寻欢作 乐。只要他高兴,他可以痛饮,游荡,尽情玩到天亮;不会有怒气冲冲的凯蒂在等着他,扫 他的兴。只要他高兴,他可以在麦克洛斯基那儿同一班嘻嘻哈哈的朋友打落袋弹子,直到黎 明的光辉盖过电灯光。以往,当弗罗摩尔公寓的生活使他厌烦的时候,他总是苦于婚姻的羁 绊。现在羁绊解除了。凯蒂不在了。 约翰·帕金斯不善于分析自己的情感。但是当他坐在那间没有凯蒂的十英尺宽十二英尺 长的客厅里时,他丝毫不爽地猜中了他烦恼的主要原因。他现在领悟到,凯蒂是他幸福生活 的必要条件。他对凯蒂的感情,以往被单调枯燥的家庭琐事搞得麻木了,如今却因凯蒂不在 面前而猛然觉醒。歌喉美妙的鸟儿飞走之后,我们才体会到它的歌声的可责。 “我真是不可救药的笨蛋,”约翰·帕金斯暗忖道,“我真糊涂,怎么能一直这样对待凯 蒂。每天晚上出去打弹子,同朋友们鬼混,不呆在家里陪陪凯蒂。让可怜的姑娘一人留在家 里,身边无人宽慰,顾影自怜!约翰·帕金斯,你真是个自以为是的蠢货。我要弥补过去对 不住那个姑娘的地方。我要带她出去娱乐。从现在起,我要同麦克洛斯基那帮人一刀两断, 不再来往。” 不错,城市在外面喧嚷,召唤约翰·帕金斯出去。此刻,在麦克洛斯基那儿,朋友们正 在悠闲地消磨时光,玩着每晚的游戏,把弹子打落到袋里去。但是花花世界也好,哒哒作响 的弹子棒也好,都提不起那个因为妻子不在而心情懊丧的帕金斯的兴致了。他本来有的东西 被剥夺了,以往他不加珍惜,甚至有点儿轻视,现在却需要它了。泪水——是的,晶莹的泪 水盈满约翰·帕金斯的眼睛。一旦她回来,情况一定会有所改观。他一定要弥补以往他的所 有疏忽。失去了她,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门打开了。凯蒂提着一个小提包走了进来。约翰吃惊地张着嘴,痴呆地望着她。 “啊呀!回到家真高兴。”凯蒂说,“妈病得并不厉害。萨姆在车站上等着我,他说妈的 病只不过稍微发作了一下,电报发出之后就没事了。于是我搭下一班火车回来了。我现在真 想喝杯咖啡。” 约翰·帕金斯看了看钟。八点一刻。他伸手拿起帽子,朝门口走去。 “约翰·帕金斯,我倒要知道,你这会儿想到哪里去?” “我打算去麦克洛斯基那儿,”约翰说,“跟朋友打一两盘弹子。” (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第二段不避其繁地描写屋内的景象,营造出屋内的凌乱氛围,表明凯蒂临行的 匆忙与慌乱,给读者留下悬念。 B.小说反复写到窗外的城市,用城市的诱惑、喧闹对比帕金斯的不为所动,帕金斯曾 经想竭力逃避的生活中的一切现在竟成了奢侈的希望,这让帕金斯对妻子有着从未 有过的依恋。 C.小说详细描写了帕金斯的心理活动,既刻画了帕金斯内心的忏悔、孤寂与感伤,又 蕴含着作者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D.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帕金斯的形象,寄寓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也深刻地揭示了资 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 5.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5 分) 6.小说以“钟摆”为题,有什么含义?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简述。(6 分) 二、古诗文阅读(41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 5 题,2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11 题 公孙景茂,字元蔚,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 策甲科,为襄城王长史,兼行参军。迁太常博士,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后历高唐令、 大理正,俱有能名。及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开皇 初,诏征入朝,访以政术,拜汝南太守。郡废,转曹州司马。在职数年,以老病乞骸骨,优 诏不许。俄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时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有疾病者,景茂 撤减俸禄,为饘粥汤药,分赈济之,赖全活者以千数。上闻而嘉之,诏宣告天下。十五年, 上幸洛阳,景茂谒见,时年七十七。上命升殿坐,问其年几。景茂以实对。上哀其老,嗟叹 久之。景茂再拜曰:“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上甚悦,赐物三百段。诏 曰:“景茂修身洁己,耆宿不亏,作牧化人,声绩显著。年终考校,独为称首,宜升戎秩, 兼进籓条。可上仪同三司,伊州刺史。” 明年,以疾征,吏人号泣于道。及疾愈,复乞骸骨,又不许,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 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 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 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 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淄州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 政,论者称为良牧。大业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曰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 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节选自《隋书·公孙景茂列传》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①上闻而嘉之 ②谨拜表以闻 B.①赐以马舆,便道之官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①上幸洛阳,景茂谒见 ②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D.①访以政术 ②访风景于崇阿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 /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B.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 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C.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 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D.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階皆如一家之 务/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母忧:古代指遭逢母亲丧事,也叫“丁外忧”。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按古制规 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文中公孙景茂因母忧去职,居家守丧。 B.陛下:陛,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古代臣子向天子进言须先呼台下 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C.秩:文中指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品级或俸禄。古代官员的俸禄要根据年终考评确 定,俸禄因功罪而增减乃至取消。 D.谥:谥:即谥号,分官谥和私谥。官谥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 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 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孙景茂博览群书。他在北魏时期,射策甲科。升任太常博士,对宗庙礼仪多有增删, 被时人称为“书”。 B.公孙景茂治州有方。治理地方法令清静,恩施百姓,赡济孤弱。平陈战役时,他拿 出自己的俸禄,煮粥熬药,救助灾民,救活数以千计的灾民。 C.公孙景茂声绩显著。他前后历职,都有德政,常受皇上恩赐,并下诏褒扬。征召入 朝吏民遮道号泣;死后朝廷赠谥为康。 D.公孙景茂扬善化恶。他关心民疾,深人百姓,阅视产业,在大庭广众之中称赞善持 家的;教诲有过错的,并不宣扬,使百姓知礼而行;他深得百姓爱戴。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明年,以疾征,吏人号泣于道。及疾愈,复乞骸骨,又不许,转道州刺史。 (2)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13 题。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李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12.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描绘了一幅明月当空、闲听素琴的画面,渲染宁静幽美的气氛,为下文“世上 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B.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悲”与“寒”写琴声的色调, “乱”写弹琴的动作,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 C.颔联用比喻手法,“悲风调”宛若“寒松吟”,写出琴声像寒松的悲吟,渲染悲凉的 氛围,把悲愁的情愫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D.尾联借用“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典故喻己,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 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 E.李白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其中也饱含了他 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 13.清朝方扶南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试比较本诗颈联与“梦 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在写法上的异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 1 小题,8 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类似庄子在《逍遥游》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发出愤激质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然的 轮回与人生的短暂,也表达了李煜的痛苦与绝望等复杂的情感。 (4)《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老师发怒时,自己态度愈发恭敬,等到老师高兴时,便又 去请教,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8 小题,26 分) 15.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B.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C.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D.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16.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 A.“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 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B.“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 发出别样的味道。 C.“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 南的绵绵情思。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 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归类相同的一项是(3 分) ①或棹孤舟 ②屈贾谊于长沙 ③项王则夜起 ④襟三江而带五湖 ⑤愿陛下矜悯愚诚 ⑥骊山北构而西折 ⑦日吴会于云间 ⑧栗深林兮惊层 ⑨乐琴书以消忧 ⑩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 A.①⑤/④⑥⑧/②⑨/③⑦/⑩ B.①⑦/②⑧⑩/⑤/③⑥/④⑨ C.①⑤/②⑦/③⑥⑧/④/⑨⑩ D.①⑦/②⑧⑨/③④⑥/⑤/⑩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滕王李元婴在重修滕王阁后,大宴宾客,王勃有幸叨陪末座,写下流传千古的《膝王 阁序》。 ②其实生活很简单,只是睁眼迎着太阳,闭眼拥着月光,在此期间,有的人能在繁杂的 乱麻中游刃有余,乐在其中。 ③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无论阅读 或写作,都要养成创作和欣赏的好习惯。 ④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一一中国人寿的一张宣传画上是一个鼎,其寓意是中国人寿 一言九鼎,决不食言。 ⑤新民居规划应全盘考虑大街小巷的“高度”平衡;而邻里之间也应换位思考,切莫只 图自己舒服,甚至不惜以邻为壑。 ⑥邵逸夫热心慈善,捐助慈善事业的资金超过 100 亿港元,这与国内许多富豪漠视慈善 事业、细大不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个人财产拍卖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由拍卖单位负责代扣代缴,并按规定 向拍卖单位所在地主管税务部门办理纳税申报。 B.“蛟龙”号潜海成功,对于完善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 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C.一方面《边城》在有意识地歌颂边地人民原始的人性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自觉地 流露出对这种人性美被封建文明、“近代文明”污染、破坏的忧虑。 D.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 出陌生的境地。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你约我今天上午到贵处谈我校学生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只好改期。 B.高中同学 20 周年聚会定在明天,可我身体欠安,不能前去参加,实在遗憾。 C.从我家楼上能看到附近超市的门楣上闪烁着八个大字:“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D.2017 年高考出现奇葩事,老人跳广场舞,拒绝让步高考,认为高考不能阻止他们锻 炼身体,身体不好了,谁垂怜他们呢?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4 分) 建筑属于空间艺术,音乐属于时间艺术,二者有明显的区别。然而,将二者联系起来已 经 成 为 人 们 艺 术 审 美 的 共 识 。 西 方 许 多 经 典 建 筑 都 具 有 音 乐 美 ,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京故宫的三重建筑群传达出起伏的节奏和韵律美,苏州园 林的“体宜因借”,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都表现出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因此,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图表,回答后面的问题。(4 分) 根据以上图表所反映的情况,你对又当前大学生择业就业有何建议。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一日,张诚去某单位办事,进门便见墙上贴着司空见惯的“请勿随地吐痰”警示语。往 里走,看见地面上有多处新的痰迹。就想到自己家中陈设整齐,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一个贴着“请勿随地吐痰”警示语的地方,却屡见痰迹;一个根本没有任何警示语的地 方,却干净整洁。对此,他不由地陷入深思……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3 分) 1.(3 分)B(“病症”之二是为人端庄。误) 2.(3 分)D (只能说有讨好之嫌。) 3.(3 分)C(“美美与共”不是造成对宝钗评价众说纷 纭的原因,“表现了她立体的形象 和复杂的性格”文中没有提及) 4.(3 分)D(作者对帕金斯的态度是嘲讽,对主题过度解读,没有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与无情) 5.(5 分)特点:情节突转,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艺术效果:(1)呼应前文“在麦克洛斯基那儿同一班嘻嘻哈哈的朋友打落袋弹子”,使 情节既富有变化,又合乎情理。 (2)与前文约翰的忏悔形成对比,增强小说的嘲讽幽默色彩。 (3)丰富了人物形象;(面对突然回来的妻子,约翰的温情和依恋瞬间无影无踪,江 山易改,本性难移。) (4)揭示了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且点明了主题。(很多 东西,在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理所当然也从来没有想过珍惜;直到有一天我 们失去了这些,我 们变得不习惯、不安、无助,并发誓自己一旦重新拥有将视其为珍 宝;而当我们重新得到了这些东西时,我们却又陷入了之前的那种模式。) (评分参考:特点 1 分;艺术效果写出前 3 点中的 2 点即得 3 分,第 4 点主题 2 分, 共 5 分。) 6.(6 分)含义:(1)钟摆象征单调不变的生活,循环往复,了无生趣; (2)钟摆也象征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有时对过去的日子充满各种悔恨,但是如 果能有机会重来一遍,会依然拧上生活固有的发条一如既往地摆动。(得到的想抛弃, 失去的想挽回,拥有时不珍惜,失去了,复得后又不以为意,旧态复燃,人总是生活在 这样患得患失的焦虑和烦躁中。) 启示:人应当学会珍惜当下生活,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对生活不求全责备,不患得 患失;别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评分参考 6 分:意蕴写出 1 点得 2 分,写出 2 点得 4 分;评析写出 1 点即可得 2 分,允许不同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41 分) 7.(3 分)B(B.到 A.①听说②使……听到 C.① 君王到某处临幸②幸运 D.①咨询、询 问 ②造访) 8.(3 分)D 9.(3 分)A(母忧:也叫“丁内忧”) 10.(3 分)B(误:他拿出自己的俸禄,煮粥熬药,救助灾民,救活数以千计的灾民。 “撤 减俸禄”应不仅指 自己,还含其余官员,方可“赖全活者以千数”。) 11.(5 分)(1)第二年,(公孙景茂)因为疾病被征召入朝,官吏百姓在送行路上号啕大哭。 等到病愈,(公孙景茂)又请求还乡,还是不准,改任道州刺史。(评分参考:“明年” “以”各 1 分 “吏人号泣于道” 状语后置 1 分,全句 2 分,共 5 分。) (5 分)(2)(公孙景茂)去世的那天,各个州郡赶来奔丧的官吏百姓有数千人,有的 没赶上葬礼,都望坟痛哭,随地祭祀而去。(评分参考:“不及”“野祭”各 1 分“人吏 赴丧者数千人” 定语后置 1 分,全句 2 分,共 5 分。) 译文: 公孙景茂字元蔚,河间阜城人。容貌魁梧,从小好学,广泛涉猎经史。在北魏时,被举 为孝廉,射策甲科,担任襄城王长史,兼任行参军 事。升任太常博士,对宗庙礼仪有增加 或减少,当时人称他为书库。后历任高唐令,大理正,都有能干的名声。等到齐被灭,周武 帝闻其名而召见他,和他交谈,很器重他,授济北太守,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 开皇初年,下诏征召入朝,皇上向他询问政治方略,授汝南太守。汝南郡被废弃,景茂 改曹州司马。在任数年,因为年老多病请求离职还乡,皇上特下诏书不准。不久升任息州刺 史,法令稳妥,德教广为推行。当时正值平定陈的战役,出征的人有在中途生病的,景茂拿 出自己的俸禄,煮成稀饭列出药剂,救济他们,因此而救活的人数以千计。皇上听说后嘉奖 了他,下诏宣示天下。 十五年,皇上到洛阳,景茂拜见,当时他七十七岁。皇上赐坐,问他的年龄多少。景茂 照实回答了,皇上怜惜他年老,感叹了很久。景茂拜了两拜说:“吕望八十岁遇上周文王, 我超过七十岁遇上了陛下。”皇上非常高兴,赏赐了三百件物品。下诏说:“景茂涵养德性, 洁身自好,年事虽高,德行不减,担任一州之长,以仁德教化百姓,名声和实绩显著。年终 考核第一,应当升任戎秩,并晋升刺史。可任仪同三司、伊州刺史。” 第二年,因为疾病征召入朝,官吏百 姓在送行路上号啕大哭。等到病愈,又请求还乡, 还是不准,改任道州刺史。景茂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来买牛犊、鸡、猪等,分给孤儿和病弱 无法生活的人。景茂喜欢一个人骑马巡行,到了百姓门口就进入家中,看看百姓的家产。有 持家很好的,在集会时就表扬称赞。如有过错,就当即教诲,但不宣扬。因此人人谦让,互 通有元,男子相互帮忙耕种。妇女一起纺丝绩麻。大村几百户,像是一家人。随后景茂请求 辞官,皇上特下诏书批准。 仁寿年间,上明公杨纪到河北以北出使,看到景茂精力不减,回京上奏了这些情况。于 是就拜授景茂淄刺史, 赏赐了马车,不必入朝谢恩直接上任。前后担任的职务,都有德政, 论者称其为良牧。 在业初年死官任,时年八十七岁,谥号康,去世的那天,各个州郡赶来奔丧的官吏百姓 有数千人,有的没赶上葬礼,都望坟哭,随地祭祀而去。《隋书•公孙景茂列传》 12.(5 分)AC(A 应为“渲染冷清寂静的氛围,为下文抒发‘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 情作铺垫”。C“比喻手法”错误) 13.(6 分)1.同:(1)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本诗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白雪》的 指法使你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融 入诗 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梦入”一句写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 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乐曲的美妙。 (2)都侧面烘托了弹奏者精湛的演奏技艺。 2.异:(1)“梦入”运用大胆的想象,想象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 妪弹奏箜篌,以虚写实,从而引发听者 的想象与联想,表现乐曲强大的感染力。(2) “梦入”一句纯为描摩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而本诗字里行间时时充溢着诗人慨 叹知音难觅的忧伤之情。 14.(8 分)(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4)卒获有所闻 (5)乾坤日夜浮。 三、语言文字运用(26 分) 15.(3 分)D(D.“明镜”比喻平静的水面。其余为借代。A.“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 指美人。B.“白发”代指老年、青铜代铜镜。C.“蛾眉”代指女子) 16.(3 分)C(“春意阑珊”,暮春) 17.(3 分)B(分别为名作动/使动用法/形作名/名 作状/意动用法) 18.(3 分)C.( ①叨陪末座:谦词,自己不好意思也在宴请之中。②游刃有余:比喻技术 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褒义。③粗枝大叶:比喻工作粗糙,做事不认 真细致。也指文字或话语简略概括。④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 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语境是说中国人寿讲诚信。⑤以邻为壑,壑:深谷, 深沟。原谓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 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 别人。⑥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 选择。) 19.(3 分)A(B 项,搭配不当,“完善”与“发展”不搭配,应改为“促进”;C 项,关联 词位置不当,应把首句“一方面”放在“《边城》”后。D 项,主客颠倒,应改为“比 较文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 20.(3 分)C (A 项,“光临”是对客人用的敬词,对自身只能说“到”“去”。B 项,“欠安” 是对人生病的婉辞,不能用于自己。D 项,“垂怜”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 的怜爱或同情。句中“谁”是泛指,不一定是老人的长辈。) 21.(4 分)①中国许多建筑也是如此②建筑艺术和音乐艺术有相通之处 22.(4 分)(1)要有积极的就业态度,有信心 ,凭实力,不从众。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或就业观),拓宽就业地域,勇于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3)学好专业知识,提升个人素养,培养过硬的综合能力。(评分参考:答对任意两点 给满分 4 分) 23.作文(60 分) 参考立意: (1)自律与他律:自律指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照规范,自我对照、自我践履、自 我反省、自我提高。自律是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道德和公序良俗。真正的自律 是一种信仰、一种自省、一种自警、一种素质,一种自爱、一种觉悟。 自律并非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 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生 活争取更大的自由。自律是对他律的认同与内化,将自己置身于有效的他律之中,借助他律 的力量来实现自我匡正、自我控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我约束的底线,形成内在的价值观 念。没有他律,自律也无从谈起。要变他律为自律,最终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自律与 他律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 (2)呼唤并践行公德。人们对于贴在墙上的“请勿随地吐痰”警示要求熟视无睹,依 然故我,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公德意识。之所以对于公共场所的规定要求常常抱着无所谓、事 不关己、随心所欲的态度,那是因为公共场所法不责众,无需为自己的错误甚至是不法行为 承担任何责任,违反要求的成本太低。其实,无论是大是大非的“底线”还是无伤大雅的细 节,都要有清醒的公德意识,不可丧失原则,失去公心,须知一言一行关乎形象。我们要学 会自勉、自省、自警、自诫,践行公德,不可逾越禁区。 (3)恪守规则。意识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使人们容易漠视法律和道德。面对个人 利益或利益诱惑,需要刚性的规则来约束,纠正诸如公园、体育馆、候车室、电影院、歌剧 院、俱乐部、沙龙、咖啡馆、图书馆、大学、博物馆、新闻报刊、络空间等“公共领域”的 行为失范的现象,做一名公共场合的“文明人”;同时,最有效的约束是自我约束,自律, 方能对自己的人生收放自如,让自律成为习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