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彭州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彭州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四川省彭州中学高17级高二上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那《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光明日报》2018年1月17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B. 在韩非子看来,侠是一种无视禁忌、“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一把双刃剑。‎ C.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 侠不会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 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C. 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D. 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从而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并不完全认同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更认可韩非子“侠以武犯禁”的观点。‎ B. 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 武士和骑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D.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在韩非子看来,……是一把双刃剑”说法属张冠李戴。“侠是一把双刃剑”是作者的看法,而非韩非子的看法;C项,属强加因果。聂政、荆轲不能称之为侠,并非没有担当精神,是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是一种工作;D项,属曲解文意。原文是“很少存在”,而选项表达为“不会存在”,语意有偏差,且选项前后分句没有因果关联。故选A。‎ ‎【2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D项,结合全文可知: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侠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尽管文章对 “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表达了忧虑,但这只是文章话题涉及的一个点,不能以此归纳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故选D。‎ ‎【3题详解】‎ 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不能根据是否有社会身份等特征推知两者“毫无共同之处”,过于武断。并且第一自然段末提到西方的骑士等在中国有“侠缘”,可以推知他们之间有共同之处。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放 鸭 莫 言 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大双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儿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 ‎“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 ‎“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呐,姑娘?”‎ ‎“湖西王庄。”‎ ‎“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 ‎“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姑娘的脸红了红,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 ‎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 ‎“游过。”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里“共了产”,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只鸭屁股啊!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当场被巡夜的民兵抓住了。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他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落人家。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样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暴雨过后,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 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的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声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真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4.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放鸭姑娘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队里鸭子的往事,是因为李苇林向她讲过自己家的故事,姑娘想验证一下李苇林话语的真伪。‎ B. 李老壮对姑娘提到自己的伤疤非常恼火,从此很反感她。但当他知道这个有礼貌的姑娘认识自己的儿子后,又对姑娘产生了好感。‎ C. 暴雨过后,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虽然很喜欢,并把它们赶进自己的鸭群,但并没想着要占为己有。‎ D. 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5. 文中插叙的段落交待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6. 养鸭专业户李老壮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文中插叙的段落交待了李老壮当年偷鸭的原因及偷鸭的经过和结果;作用:一是为了反映当年的生活情况,用以衬托现在的幸福生活或用以衬托现在政策好了;‎ 二是为了塑造李老壮老实憨直的性格,让读者明白李老壮并非品德败坏,偷鸭是时代所迫;三是让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 ‎6. ①勤劳能干。他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②爱面子。放鸭姑娘戳到他的伤疤,他就对人家反感,冷落人家。③朴实善良,乐于助人。遇到别人丢失的鸭子,毫不犹豫替别人收着,又毫不犹豫还给别人。‎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因为李苇林向她讲过自己家的故事,姑娘想验证一下李苇林话语的真伪”无中生有。‎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插叙内容及作用。结合插叙内容“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当场被巡夜的民兵抓住了。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等分析可知,交待了李老壮当年偷鸭的原因及偷鸭的经过和结果。插叙的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主题;为下文作铺垫等,如本题“‘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反映当年的生活情况,衬托现在的好生活;“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只鸭屁股啊”,偷鸭是时代所迫;“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让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或性格)是作者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人物描写手段展现出来的,不同小说的人物描写侧重点不同。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本文塑造李老壮时运用叙述、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表现他憨厚、朴实、勤劳、无私的品质。如结合文本内容“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分析可知,勤劳能干。“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他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落人家”,爱面子。遇到别人丢失的鸭子,毫不犹豫替别人收着,又毫不犹豫还给别人。朴实善良,乐于助人。‎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和肖像描写来表现的。所以,抓住小说的典型情节及能代表人物性格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细节进行分析,就可以归纳出人物形象(性格)了。注意:简要分析题答题时要尽可能把表现人物性格的依据答出来。‎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传承农耕文化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 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尷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硏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 材料三:‎ 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兵团日报》)‎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B.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C. 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D.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8. 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 B.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C.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D. 材料一、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歌诀,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E.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世界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今天,人类的农业生产仍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9. 作为农耕文化符号和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生活中有何价值和意义?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7. C 8. AE ‎ ‎9. (1)依然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2)能提醒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照自然的节奏和规律生活。(3)在生活习俗中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曲解文意,“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表述不准确,原文材料最后一段说的是“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8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概括不全,原文说“‘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不是所有老一辈人。E项,扩大了范围,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世界人民”。‎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概括的题目,概括的要点是二十四节气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从文章的材料看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二四四节气的历史,和现在生活的联系以及申遗的意义,从中筛取和现代生活相关的内容重点集中在材料二和三中,要点为“指导农业生产”“提醒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郝杰,字彦辅,蔚州人。父铭,御史。杰举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隆庆元年,巡抚畿辅。冬,寇大入永平,疏请蠲被掠地徭赋,且言:“比年罚行于文臣而废于武弁,及于主帅而略于偏裨,请饬法以振国威。”俱报可。已,劾蓟督刘焘、巡抚耿随卿观望,寇退则断死者报首功,又夺辽东将士棒槌崖战绩,帝敕焘、随卿还籍听勘。诏遣中官李祐督苏、杭织造。杰言:“登极诏书罢织造甫一年,敕使复遣,非画一之政。且内臣专恣,有司剥下奉之,损圣德非小。”帝终不听。驾幸南海子,命京营诸军尽从。徐阶、杨博等谏,不听,杰复争之,卒不从。刑部侍郎洪朝选以拾遗罢,上疏自辨,杰等劾其违制,遂削职。以尝论高拱非宰辅器,为所嫉。及拱再召,杰遂请急去。十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以督诸将击敌,录一子官。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习以为常。督抚诸臣庇之,杰独不与比。帝谓成梁前功皆由巡按勘报,卒置成梁等不问,而心以杰为不欺。旋就进右副都御史。日本陷朝鲜,朝鲜王避难将入辽,杰请择境外善地处之,且周给其从官、卫士,报可。‎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召理戎政,进右都御史。日本封贡议起,杰曰:“平秀吉罪不胜诛,顾加以爵命,荒外闻之,谓中朝无人。”议不合,徙南京户部尚书。移疾归。起南京工部尚书。就改兵部,参赞机务。卒官。赠太子少保。‎ ‎(节选自《明史·郝杰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B. 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C. 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D. 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人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人:官职名。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明代设置行人司,掌管传旨、册封、抚谕等事。‎ B. 畿辅:畿,取其“京畿”一词中的含义;辅,相当于汉代所说的“三辅”之地。合指京都附近的地区。‎ C. 移疾:意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是居官者请求辞官的委婉说法。相同的说法还有“移病”、“托疾”。‎ D. 赠: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帝王或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赐予其相应的称号,为“赠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郝杰爱护百姓,敢于为民请命。贼寇入侵永平,他上书请求免除被劫掠地区百姓的徭役和赋税,并得到了皇帝的应允。‎ B. 郝杰正直耿介,弹劾有罪之人。蓟督刘焘、巡抚耿随卿消极抗敌,贪取功劳,郝杰上书弹劾,使二者受到应有的惩处。‎ C. 郝杰屡有谏言,但不为皇帝采纳。他认为恢复织造,是前后不一的政令;他反对皇帝命京营各军护驾至南海子,但都未被听从。‎ D. 郝杰对待邻国,态度迥然不同。对避难的朝鲜王,郝杰建议朝廷善待他;对日本想要受封和朝贡的请求,他则认为应该拒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尝论高拱非宰辅器,为所嫉。及拱再召,杰遂请急去。‎ ‎(2)杰请择境外善地处之,且周给其从官、卫士,报可。‎ ‎【答案】10. C 11. C 12. B ‎ ‎13. (1)(郝杰)因为曾经评论高拱没有辅政大臣之才,被高拱嫉恨。等到高拱第二次被召回,郝杰就请求赶快离开朝廷。‎ ‎(2)郝杰请求在境外选择合适的地方安置(朝鲜王),并且接济他的随从、卫士,皇帝回复可以。‎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结合前后语境可知,“威望甚著”句子完整,“然”应该放在后一句,做一个转折连词。排除BD。比较AC两项,区别在“寇入塞或敛兵”的短句,结合前后文,这句话讲了两件事,一是“入塞”二是“敛兵”,所以应该断开为“寇入塞/或敛兵避”。所以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C句中“托疾”的意思是称病推托(可以推托的事项很多),并非只指居官者请求辞官。‎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听勘,意为听候勘问、审讯,以判定是否有罪,并非惩处。‎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以:因为;宰辅器:辅政大臣之才;“为所”表被动;嫉:嫉恨;再:第二次;。第二句得分点:处:安置;周给:周济、接济;报可:回复可以。‎ 参考译文:‎ 郝杰,字彦辅,蔚州人。父亲郝铭,担任过御史。郝杰考取嘉靖三十五年的进士,被授予行人一职,后提拔为御史。隆庆元年,巡视京郊地区。冬天,敌寇大举侵入永平,他上奏请求免除被劫掠地区的徭役、赋税,并称:“连年的处罚对文臣施行却对武将宽缓,追究主帅而忽略了偏将,请求整顿法纪以振兴国威。”皇帝都答复可以。此后,他弹劾蓟州总督刘焘、巡抚耿随卿彼此观望,敌寇退却后他们斩取死者的首级报功,又窃夺辽东将士在棒槌崖的战绩,皇帝敕令刘焘、耿随卿返回原籍听候审讯。诏令宦官李祜督理苏、杭地区的织造。郝杰说:“皇帝登基的诏书中罢除织造才一年,又派遣专理的使者,这不是统一的政令。而且宦官专横放纵,有关官员盘剥下民侍奉他们,对圣德的损害不小。”皇帝最终没有听从。皇帝驾临南海子,命令京营的各军全部随从。徐阶、杨博等人劝谏,皇帝不听,郝杰又争辩此事,最终还是不听从劝谏。刑部侍郎洪朝选因为纠正皇帝的过失被罢免,上奏做自我辩解,郝杰等人弹劾他违背了定制,于是,洪朝选被削夺了官籍。郝杰因为曾经评论高拱没有辅政大臣之才,被高拱嫉恨。等到高拱第二次被召回,郝杰就请求赶快离开朝廷。万历十七年,他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视辽东。因为督率诸位将领抗击敌人,将他的一个儿子录入官籍。当时李成梁担任总兵官,威望很高,然而他的功绩也不无虚假。敌寇攻入关塞,他或者收拾兵马躲避,待敌退去,才尾随敌人袭击老弱之兵,或者乘虚捣毁零散的敌人,诱杀投靠关塞的人充作功绩,已经习以为常。督抚大臣都庇护他,郝杰却独不与其交结。皇帝说李成梁以前的功绩都是由巡按大臣核查并报告,最后将李成梁等人的问题搁置不理,而内心认为郝杰没有欺骗他。不久,他升任右副都御史。日本攻占了朝鲜,朝鲜王准备到辽东避难,郝杰请求在境外选择合适的地方安置他,并且接济他的随从、卫士,皇帝回复可以。不久他升任兵部右侍郎,统辖蓟、辽、保定地区的军务。神宗召他负责兵部的政务,升他为右都御史。日本受封与朝贡的议论兴起,郝杰说:“平秀吉死有余辜,如果加以封爵,境外的人民听到此事,会说我朝没有能人呢。”意见不合,他调任南京户部尚书。称病回乡。后起用为南京工部尚书。改任兵部职位,参与机要事务。死于任上,追赠为太子少保。‎ 古代诗歌阅读 古诗鉴赏,完成各题。‎ 晨雨 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 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 尾联“亭午未全分”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D. 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E. 本诗较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凝重的历史意识。‎ ‎15. 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CE 15. ①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小雨滴在窗外树叶上,发出微小声音。 ②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凸显晨雨的细腻微小。晨雨只有和着雾气变得湿重时才能落到地上。经风一吹晨雨便飘向天空,又化作云雾。③颈联写雨润物消暑的功用。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④尾联写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上着笔。‎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及手法分析。C项中“暗示了生命的短暂”理解有误,E项中没有表现“沉郁顿挫” 的主要艺术风格和凝重的历史意识。“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沉”即“深”,“郁”即“积”,指诗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顿挫”则是就艺术形式而言讲的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 点睛: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如本题C项中“暗示了生命的短暂”理解有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小”字来写雨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又化作云雾;颈联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尾联写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上着笔。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诗歌鉴赏】‎ 这首诗摹写的是清晨微雨,与诗人其他咏雨诗“从题外著笔”不同,此诗从正面切题,字字实写小雨。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先看首联:“小雨晨光闪”是“见”,“初来叶上闻”是“听”。从此诗内容的内在联系来看,“听”应在“见”之前,晨曦微露,诗人尚未出门,正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在窗外树叶上传声,诗人兴致勃发,出门观看,方见雨丝在晨色中泛光。这联是紧扣一个“小”字来状雨。试想,大雨滂沱的话,怎见雨丝反照晨曦?同时,首联将小雨置晨曦、树木的背景中,既切题,又具诗情画意。颔联转写雨的动态:“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银丝之雨竟弱不禁风,迎风便折,随之向空,只是和着雾略为湿重,才肯飘洒大地。这仍是写雨之细,一个“折”字既显风力,更摹雨微。颈联写雨润物消暑之功。灌木丛经雨清秀,鸟兽群沐雨安闲,一切都显得恬静且生机盎然。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尾联,诗人的视觉由近而愈远,“麝香山一半,”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雨上着笔。“亭午未全分”照应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这首《晨雨》的笔触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及远,由晨至午,总在“小”和“晨”二字上落想,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它既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又于毫发之处显见他对生活强烈的爱。你能希望一个生活悲观,意志消沉的人吟出如此醇美的诗句吗?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具有这样的审美情趣,才能创作出如此迷人的意境,从而拨动读者对大自然纯真之美的爱慕之弦!‎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运用神话故事,采取俯仰视角,夸张地描写蜀山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凄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与琵琶女心灵相通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2).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 艰难苦恨繁霜鬓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5). 同是天涯沦落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蜀道难》中运用神话故事,采取俯仰视角,夸张地描写蜀山之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凄凉难以排遣”“白居易《琵琶行》中与琵琶女心灵相通”。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鬓”“潦倒”“沦落”。‎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又围绕着志愿填报忙碌起来。面对那么多学校和专业该如何选择,让一些考生和家长犯难,这也让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辅导市场( )——“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填报服务( ),要价数千到数万。天价志愿咨询的最大卖点,就是大数据。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事实上,全国还没有哪家单位或企业建立起真正的高考志愿“ 大数据库”。所谓数据,真实的情况是,高校网站、媒体每年都会公布一些录取信息,还有一些其他公开渠道的数据。商业机构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整合,冒充来自特殊 渠道的大数据。‎ 众所周知,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某一区域内的高校招生计划、当地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等都有可能让分数线出现波动。拿往年的“大数据”来套用今年的分数线,无异于( )。至于商家倾情推销的“专家”,也未必靠谱,他们的眼里恐怕更多的是利益。‎ ‎( )的事情是整顿市场乱象。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关于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不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 。有关部门应及时出手,不能任由高考志愿填报市场野蛮生长。此外,也应尽力拓展渠道,为考生提供正规、科学的填报志愿辅导服务。‎ ‎17.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炙手可热 五花八门 刻舟求剑 当务之急 B. 应运而生 五花八门 刻舟求剑 迫在眉睫 C. 应运而生 琳琅满目 固步自封 迫在眉睫 D. 炙手可热 琳琅满目 固步自封 当务之急 ‎18.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B. 据调查,很多机构商家宣传的大数据来自于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否认。‎ C. 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被相关部门所否认。‎ D. 据调查发现,很多机构商家宣传大数据来自教育部、考试院,但相关部门予以否认。‎ ‎19. 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且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B. 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C. 而是考生和家长确实从这块灰色地带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 D. 而是监管部门在这块灰色地带管理监督不得力不到位。‎ ‎【答案】17. B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炙手可热: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中性词。前者望文生义。五花八门:联合式中性成语,作谓语、定语,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这是古代兵法中的阵名,后又把它用作比喻各行各业的暗语。现常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与语境中的情感色彩及对象不妥。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前者强调“做事不知变通”,后者强调查“不求进步”。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与后面的“事情”有重复,用法错误;迫在眉睫:形容事 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故答案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选项B,成分赘余,去掉“来自于”中的“于”,另外从语境语意的角度,去掉“很多机构商家宣传的大数据”中的“的”;选项C,句式杂糅,去掉“据”或“发现”,去掉“被……所”中的“所”;选项D,句式杂糅,去掉“据”或“发现”,末句依陈述角度的一致性,选择被动句表述为佳。故答案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衔接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选项A,注意前后语言形式上延展呼应,“ 不是……而是”的句式搭配;选项C,“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语意游离中心;选项D,与后文语意不照应统一,注意“出手”“野蛮生长”之意,意味着不是“不得力不到位”。故答案选B。‎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20.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五处并修改。‎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①“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②“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③“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④“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⑤“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答案】 (1). 寄奉 (2). 惠赐 (3). 过目 (4). 拜读 (5). 些许 (6). 莫大 (7). 惠存 (8). 珍藏 (9). 光临 (10). 前往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五处并修改”,这是考查学生语言运用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联。“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寄奉”,敬辞,谓通过邮递奉呈,句中说对方,不当,可以改为“惠赐”,称人所赠的敬词。“过目后”中“过目”不当,“过目”指看一遍,多用来表示审核,一般说对方,此处说自己“过目”不当,可以改为“拜读”,。敬辞,阅读。“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中“些许”不当,“些许”指一点儿,不多,此处说别人的作品对自己帮助不大,不当,应改为“莫大”,即帮助很大。“定当惠存”,“惠存”,敬词,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不能用来说自己,可改为“珍藏”。“他日光临贵府”,“光临”,敬称他人的来访,敬辞。句中说自己不当,应改为“前往”。‎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下图为共享经济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共享经济下一个定义。‎ ‎【答案】共享经济是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将自己的闲置物品的使用权通过中间第三方平台转移给陌生人的一种经济模式。‎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图文转化和下定义的能力,要求根据思维导图给“共享经济”下定义,首先要明确要素“报酬为主要目”“闲置物品”“使用权转移”“中间第三方平台”“陌生人”,然后理清相互关系,“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将自己的闲置物品的使用权通过中间第三方平台转移给陌生人”,再找到“临近的属概念”即可得到答案。‎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位邮差,长年奔波在乡村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地将忧伤悲喜送到村民的家中。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十分荒凉,触目所及,唯有飞扬的尘土。这位邮差已经在这条路上奔波了近二十年,一想到自己还要在这条无花无树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他的心情就低落到了极点。‎ 有一天当他经过一个花店时,心里一动,走进去买了一把野花的种子,从第二天开始,他把这些种子撒在了自己每天都要来往的路上。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不断地撒下种子,没多久,荒凉的道路两旁,竟开起了许多美丽的小花;一年四季,季季繁花。‎ 读了这则材料你可能有自己的感悟;你也可能有类似的经历。请你根据自己的感悟或经历写一篇文章。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答案】点化荒凉成花海 邮差长年奔波在荒凉的路上,心情低落到极点,为改变这种境遇,他买野花种 子播洒于路,结果收获了季季繁花。一把野花种子,一点想要快乐的心 情,竟然让飞扬着尘土的乡村道路成了花的海洋。生活中有多少荒凉的道路,稍稍 用一点心去改造,我们将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 要善于为自己寻找快乐的理由。 ‎ ‎“改变你能改变的。 ” 你就是你自己的主人, 许多时候困苦在你不设防的时候会不期而至,困难的克服需要假以时日,痛苦烦恼可以因我们的积极“点化”而成“花 海” 。记住你就是幸福的理由。我们要善于为自己寻找快乐的理由!‎ 善于寻找快乐只需乐观豁达的心境,只有乐观积极才能给我们改造“荒凉”境 遇的动力。因癌症去世的陆舆青在《死亡日记》里写到:不用隐讳我的病情,只是命运跟我开了个玩笑。这是何等乐观豁达,有了 这份豁达,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不必怨天尤人;有了这份乐观,他给自己找到 了笑到最后的理由。困苦不是永恒的,抱着乐观的心态去寻找快乐,我们会将痛苦和不幸点化为快乐。 ‎ 善于寻找快乐只需从小处着眼。一把花种便可让土路有鲜花护航,可见寻找快 乐并不困难,从日常点滴我们便可以收获快乐的种子。独居陋室的刘禹锡是快乐的,他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都不是什么大事, 但这足以让他忘却了居室之陋,隔绝了尘世繁杂,苦中作乐。惬意的事 情随处可寻,快乐的源泉就在于你用心去挖掘。毛泽东好冬泳,陈毅喜 养花,邓小平爱打桥牌,这生活中的点滴快乐,为他们暂时放下负担、缓解压力,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枯燥的心田会因你用乐观之水灌溉而开满鲜花。找 到一切可以快乐的机缘,播下自己喜欢的花种,幸福就在你的手边。‎ 生活本身有许多不如意,种种烦恼与不幸困扰着我们的心,抱怨、等待于事无 补。幸福和快乐的天堂,要由自己积极的心态去打造。学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顺 ‎ 心如意,做啥啥不行,干嘛嘛不成,都不要紧,总有一条自己的路可走,换一种阳 光的心态,为自己播撒快乐的种子,生活之路、人生之路,需要你一边走,一边为 自己寻找幸福的理由, 在你前行的路上, 意外的美丽会因你的面向阳光而鲜花满路。‎ 朋友,你是否正走在一条荒凉的乡村道路上?快播下快乐的花种,你也可以点 化荒凉成花海,得到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题是一段叙述性材料,注意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要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邮差长年奔波在荒凉的路上,心情低落到极点,为改变这种境遇,他买野花种子播洒于路,结果收获了季季繁花(隐含结果:心情转变,快乐,幸福,充满了希望)。从中提炼出关键词:荒凉——心情低落——播种——繁花——心情快乐。从中可以发现前后的对照变化:荒凉与繁花、心情低落与心情快乐,这种变化存在因果关系,心情的变化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变化的关键在于邮差播种了野花种子而收获了繁花,这种变化趋向于积极向上,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材料反映出的是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材料深意的把握,必须从整体上感知,不能只截取片段或词句忽视前因后果。从事件因果关系角度分析:(1)良好的环境可以营造好的心态,创造美好(幸福、快乐)人生。(2)播种美(快乐、希望、幸福等)收获美(快乐、希望、幸福等)。“播种”这一行为是心情(境)发生变化的转折点,正因为邮差的播种才能收获繁花。注意这里的播种与收获的事物必须是正面的能对人生起积极导向作用的,而且“播种”不能等同于付出,限定了面向群体性,在广大的范围内发挥广泛的作用。从因素的对照关系角度分析:人生境遇不顺时(荒凉——心情低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改造生活、美化生活(播种野花——心情快乐)。常常听到不少人抱怨生活没有情调,抱怨工作枯燥无味,与单位里的同事很难相处,容易被别人排挤、孤立;在家里有时被老人训斥,连个笑脸都不给,总觉得生活和自己过不去;‎ 抱怨没有好的身世背景,没有聪明的头脑,没有好的运气;遇到困难挫折时,抱怨命运的不公等等。听到他们的抱怨时,同情之余,总觉得他(她)的人生光抱怨不行,消极等待不行,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去设法改变这种种窘况。邮差孤独寂寞的走在荒路上近二十年,虽曾经心情低落,但他没有一味消沉,还是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改变当前境况的途径,播种野花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结果收获的是惬意的人生,工作、生活不再单调乏味。从因素的比喻意义角度分析:荒凉的路可比喻为:人生路上的逆境,包括挫折、困难、迷惑、苦闷、孤独等一切不顺。野花(种子)可比喻为:希望(梦想)、快乐、理想(信念)、乐观等一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由此,可立意为:携着希望(快乐、理想等)走好人生之路,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人生的困境。‎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