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浙江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浙江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姜 夔 京洛①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②。 红乍笑,绿长。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注] ①京洛:河南洛阳,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②化用曹植《洛神赋》中的典故,曹植形容洛水女神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试简要概括。(5分) 答: 2.赏析“红乍笑,绿长。与谁同度可怜春”的艺术特色。(6分) 答: 1.答案 词中塑造了一位高洁飘逸(美颜无双、风流绝代)、命运坎坷(漂泊他乡)、孤独寂寞、忧伤凄苦的女子形象。 解析 本词塑造的是一个女子形象。“风流绝代人”“红乍笑,绿长”表明主人公高洁飘逸(美颜无双、风流绝代),“风絮落溪津”表明她命运坎坷(漂泊他乡),“与谁同度可怜春”表明她孤独寂寞、忧伤凄苦。 2.答案 ①运用借代的手法,“红”指她朱红的嘴唇,突出她笑时的美丽,“绿”指青黛色的眉毛,说她双眉紧锁,胸怀忧伤,写出了女子酸苦的内心世界。②运用对比的手法,“乍”表示时间短暂,与“长”相对。说明她欢乐少,忧愁多。③运用设问的手法,“与谁同度可怜春” 。春光无限美好,可是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与谁,即没有谁。写出了她的孤苦寂寞,表现出词人对她的同情和怜惜。 解析 答题时在通读全词的基础上,进行解读。“红乍笑,绿长。与谁同度可怜春?”“红”指朱红的嘴唇,突出她笑时的美丽,“绿”指青黛色的眉毛,此处用了借代的手法。“乍”表示时间短暂,与“长”相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与谁同度可怜春”,可是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采用了设问手法。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诉衷情·建康 仲 殊 钟山影里看楼台,江烟晚翠开。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黯愁怀。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1.请简要说明上阕中“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的作用。(5分) 答: 2.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答案 ①由眼前明月勾起对六朝的回想,照应题目“建康”;②为下阕抒发怀古的愁怀做铺垫。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词句作用,需要理解词句所写内容,结合位置分析作用。“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写明月倒映在秦淮水中,故曰“满秦淮”,照应“建康”。“旧时”二字透出怀古氛围,有“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意,为下阕抒发怀古的愁怀做铺垫。 2.答案 ①运用典故(化用):用刘禹锡《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句,抒发了世事无常的寂寞伤感之情。②直抒胸臆:“黯愁怀”直接抒发了词人内心黯然销魂的愁苦。③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汀花、细雨、水树、闲风等秋景,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伤感,又隐含对历史变幻的沧桑感。 解析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寂寞处,两潮回”二句化用刘禹锡《石头城》诗中著名的诗句“潮打空城寂寞回”,以古今不变的潮起潮落来衬托人世无常的寂寞,带有浓浓的怀古情绪。接着“黯愁怀”三字一过渡,开始抒发词人个人的愁绪。“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写江上的秋雨,一个“细”字,一个“闲”字,与上文“寂寞”二字呼应。结句“又是”二字语意极重,写出岁月轮回、季节变换之迅速。面对此情此景,年华老去的词人自然有无限哀愁。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苏 轼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1.请简要分析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6分) 答: 2.首联和颔联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诗人赏雪的兴致之浓?(3分) 答: 3.“谁怜破屋眠无处”一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句?(2分) 答: 1.答案 十二月十四日夜雪,诗人雅兴勃发,然而,“屋破”“村饥”的萧索荒凉景象,使诗人游兴大减,暮鸦惊飞雪花飘落,才使得诗人稍许摆脱扫兴的情绪。 解析 既为“情绪的变化过程”,考生应抓住全诗分析,可以借助景物、活动和直接的情感词分析体会。前四句点题,点明“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诗人于明日早往南溪小酌,“真无价”“走马来看”“犯晓过朱桥”体现其兴致之盎然;“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这两句是写景,眼前所见的是“破屋”“村饥”,到处是一片萧索荒凉的景象,让诗人游兴大减;“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最后两句写“暮鸦”惊飞、雪花飘落,好似知晓人的意思,这让诗人稍稍摆脱刚刚的扫兴的情绪。 2.答案 赶在雪没有消融之前大清早骑马来赏雪;因为自己最先到达(雪地上没有其他人的“履迹”)而高兴。 解析 从题干来看,“首联”和“颔联”即设题所在,“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描写”指定表达方式,“赏雪的兴致之浓”是寻找答案的重点。首联中,先说“得雪真无价”,肯定夜雪之意义,“走马来看”,趁着雪还没有消融就在大清早骑马来赏雪,写出心情之急切;颔联中,独自拨开榛莽寻找脚印,自己是最先到达的,诗人因为自己最先到达(雪地上没有其他人的“履迹”)而高兴。 3.答案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以及诗句内容的识记情况。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zhì):包书的布套。 1.结合全诗,概括诗中竹的特点。(6分) 答: 2.诗歌尾联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赏析。(5分) 答: 1.答案 嫩绿,干净,清香,生命力旺盛(或有凌云之志)。(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 通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着重抓住诗中描写竹的词句分析。“半含”“新梢”表现了竹的嫩和新;“涓涓净”“细细香”表现了竹的干净和清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表现了竹旺盛的生命力(或有凌云之志)。 2.答案 尾联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借惜竹表达了人应当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以及希望统治者呵护人才,让人才得以施展抱负的愿望(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重用自己,使自己能实现报国的理想)。 解析 从手法和内容两个角度作答。诗句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意为只要不砍伐,它一定会高耸入云。借惜竹表达了人应当尊重天性、顺应物性的愿望;并表明希望统治者能够呵护人才,给人才施展个人抱负的空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