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试(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试(9)

2013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试(9)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 种地理老师不懂得 、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 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 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 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 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 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 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 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肤色 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 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 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 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走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 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 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濛濛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 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 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 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 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 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 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 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 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语。他从来不提 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 了。 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 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 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 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 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 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 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 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 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 抒发情感。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 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 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重在理解关键词语,把握句子结 构特征和情感内涵。第一句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句子,要从文章中找出答案,还要结合全文 主旨理解。第二句要理解“随波逐流”和“去大河家住一阵”的深层含义,还要明确作者 的情感态度。 答案:(1)①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②在 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 沟通了中国。 (2)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 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③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 3.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 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答案: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 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4.(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是因为老汉与河的关系,“默默无语”是坎坷人生后 的醒悟。作者写韩老汉,是将他当作了底层人的代表,写韩老汉的动作,就是写以韩老汉 为代表的大河家人、底层人与河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思考。 答案:(1)①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湾;②壮观的黄河让韩 三十八老汉百看不厌,让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韩三十八老汉历经险境,已经胸有 成竹,波澜不惊。 (2)①揭示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②传达作者对自己与黄河、黄土地以 及底层人民关系的感悟。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5~8 题。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一排 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 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而且看上去好像经 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 都大抵可以称得上经典。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的那只鸟巢进行 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 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我猜它们一定是要 检查它们一冬没有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并且把卧室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 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和 修筑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目光从左到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是在第三棵水杉上,那 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 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 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 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 我只能通过它们飞翔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发 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 我能感觉到那只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到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 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 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的一个祖宗的牌位。 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虔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 么。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 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承续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 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 反省,包括我们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 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 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最明白无误的拒 绝、痛斥和对峙。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 是人类的巨大痛苦。 5.“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面写仰望鸟不住旧巢,不辞辛劳另筑新巢;实则表达了对鸟这一行为的敬仰。 敬仰之情尽管是在那天才突然萌生,但这一深重的感情好像贯穿了整个春天。 6.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 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 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7.根据文意,请简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既可守望父母的遗址(祖宗的牌位),又与“文化传统”保持适当的距离。体现 出年青一代对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活的追求。可以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 8.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 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 痛苦。 (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 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 (3)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自然(节选) 美 爱默生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 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 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 极度的喜悦。 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 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在这些上帝 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 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 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除了我的眼睛以外)。站在赤裸的土地 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 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 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 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 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遏抑的永恒的美。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 亲切自然。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 美丽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 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 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 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 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然并 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 就被忧伤笼罩。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 中就蕴涵着忧伤。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而天空 在那些卑贱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 9.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 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句话位置上位于开头,结构上两个 关键词“喜剧”“悲剧”正好统领文章主体,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认识。 答案: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 的“舞台布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10.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 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内心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从“所 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到最后,可分为三层,注意理解“透明的眼球” 这一比喻,和“兄弟”“朋友”的含义。 答案: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 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11.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理解,注意词语中蕴 含的作者的情感。标题“自然”不仅指万物,还指人;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荒 野”世界。 答案:标题“自然”是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 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 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 12.简要说明第六段画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关系体现在结构上的照应和认识上的深化。 答案: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 喜悦感受进而领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3~16 题。 佛爷 刘建飞 ①佛爷非得道高僧,乃是民国年间亳州城一著名唢呐艺人——赵玉亭的别号。他出自 唢呐世家,其祖上几辈皆为亳州城叫得响的唢呐艺人。佛爷刚满 8 岁那天,恰逢亳州城的 古庙会:按旧俗,凡在亳州城有点名气的艺人。都要在庙会上施展绝艺,表演助兴。初出 茅庐的小玉亭骑在父亲肩头,沿街吹奏。悲凄凄《三更殿》、威凛凛《穆桂英》……一出出 梆于残吹得是有板有眼、活灵活现,吹至兴起,小玉亭霍地站起,边吹边表演。一下子把 赶庙会的人们吸引得里三层、外三层,掌声不断,叫好连声。自此,在亳州城都知道赵家 出了一位唢呐神童,18 岁时,佛爷已尽得赵家唢呐的真传,成为亳州城最年轻的唢呐手。 ②亳州自古是唢呐之乡,当地老百姓凡有婚丧嫁娶、开业庆典、领功受赏之事,均要 请个唢呐班子热闹热闹。当时在亳州城名声最大的有张、王、赵、崔四大唢呐班子。其中 数佛爷所在的赵家班最为著名、佛爷虽然名气大,但从不摆架子,为人谦和,平日里总是 一副乐呵呵的样子。遇到有人请他,无论你是官商巨贾,还是贫苦百姓,只要他有空。有 请必到。 ③时光在嘀嘀嗒嗒的唢呐声中似水流去。忽一日,人们发现赵家班子里不见了佛爷。 据知情人讲:佛爷偶遇一高人,跟着他云游学艺去了。后来又听人说:佛爷所投的这位高 人不仅唢呐吹得神,而且善口技,会魔术,能用一支唢呐吹出千军万马之势,且能在吹唢 呐时,把人给变没了…… ④在佛爷走后的第六年冬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天气出奇地冷。 有一天早晨,人 们忽然听到城北的涡河岸边传来阵阵鸟鸣。先是隐隐风鸣,接着是画眉、黄鹂、斑鸠、夜 莺齐声鸣叫,中间夹杂公鸡打鸣、母鸡下蛋、知了报暑、麻雀喳喳……各种鸟鸣是时高时 低,时分时合,叽叽啾啾,此起彼伏,把个天寒地冻的涡河岸边叫得是热热闹闹,春意融 融。等好奇的人们涌到涡河岸边一看,只见冷清的涡河岸并无半只鸟在,唯有一人端坐河 边,凝神吹奏。此人正是佛爷,所吹的曲子也是人们比较熟知的那段《百鸟朝凤》。 正愕 然间,有细心人发觉:在佛爷面前的那片方寸涡水已悄然解冻,岸边的小草也萌生出细细 的嫩芽。这下亳州人都说:“佛爷神了!” ⑤归来后的佛爷依然是那么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忙时上事,闲时就坐在家里悠然地吹 着唢呐。 只是人们从未见过佛爷表演那传言中的唢呐口技和唢呐魔术。 ⑥直到有一年,亳州城以诚、信、善、施著称的“益寿堂”掌柜卢大先生病故之时, 人们才算真正领略佛爷的神奇吹技。 ⑦卢大先生的葬礼上,佛爷身着长袍正襟危坐,先吹了一曲以悲见长的《哭黄天》。细 听之,其声凄凄然,如泣如诉,如思如慕,如泉水呜咽,如杜鹃夜啼。蓦然,佛爷深吸一 口气,但闻女儿嚎哭,儿子啜泣,老妇数落,亲戚落泪。当是时,哭天喊地声,手拍棺木 声,悲痛倒地声,劝人节哀声,鞭炮声,鼓乐声,百声齐发应有尽有……一时间把围观的 观众听得泪水涟涟抽泣阵阵。正在此时,佛爷突然笛交左手,右手凭空虚抓。赫然间,人 们分明看到:佛爷的手中霎时已多出了一副挽联。上联是:牡丹吐蕊,哀叹施善人英年早 逝;下联是:芍药飘香,默送卢先生泉下安息。细看之,其字墨迹未干。自此,亳州人对 佛爷更为敬重。 ⑧这一年,日本人占领了亳州城,烧杀抢掠三昼夜后,日本兵司令小野在亳州城门楼 内大摆庆功宴。其间,小野听闻了佛爷的唢呐吹技,就命人将佛爷带到楼内。佛爷神色凛 然毫无惧色。落座后,佛爷从容地拿出唢呐,吹的仍是那曲《百鸟朝凤》。喧闹间,只听一 阵凤鸣自天际传来。旋即,但闻杜鹃啼血、黄鹂哭泣、乌鸦怒斥、百鸟哀怨……这低回哀 怨的天籁之音直把日本人听得神情凄然、瞠目结舌、愁容满面。这时,突感一只巨鹰凌空 扑来,待到扬手格挡,巨鹰又忽然飞走。众鸟悲鸣声里,忽闻“啊”的一声惨叫,众日本 兵循声看去,只见一把飞刀正直插在小野的喉部,鲜血汩汩流出。顿时,枪声大作,唢呐 声断,而鸟鸣之余声却久久不散…… ⑨后来,亳州人都说:这迷人心魄飞刀杀人的绝技,是佛爷一生中吹奏最神的一曲。 13.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请用简练语言加以概括,分条陈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少时庙会“崭露头角”;河边吹奏初展“神技”;卢氏葬礼更显“神奇”;飞 刀刺杀小野显示“最神”。 14.联系全文,回答小说第④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上,正面描写佛爷所学“神技”,丰满人物形象;结构上,照应上文“佛 爷离开赵家班的传言”,为下文写刺杀小野作铺垫。 15.小说最后写到,“这迷人心魄飞刀杀人的绝技,是佛爷一生中吹奏最神的一曲”, 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佛爷最后一次在亳州城吹奏《百鸟朝凤》,用飞刀绝技手刃敌酋小野,大快人心。 这里展示的不再是佛爷的唢呐绝技,而是民族大义和英勇无畏。这用佛爷生命奏响的绝唱, 理应成为佛爷一生中吹奏最神的一曲。 16.小说有两处描写佛爷吹奏《百鸟朝凤》,这两处描写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 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处写的是佛爷在寒冬季节、涡河岸边吹奏《百鸟朝凤》,吹出了热热闹闹、 春意融融的景象;第二处写的是佛爷在亳州城楼,面对日寇吹奏《百鸟朝凤》,吹出了仇恨 和杀气。之所以造成这种不同是因为佛爷第一次吹奏面对的是亳州的山川,自信平和;第 二次吹奏面对的是烧杀抢掠的日寇,充满仇恨。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 英 雄 立 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 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 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 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朦胧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 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 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 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 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 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 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 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 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 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 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连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 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 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 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 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 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17.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请概括小说的这两条线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是“我”眼中英雄形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英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18.文中划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出了英雄在生活中已经归于平凡,甚至卑微,表现出作者失望的心情;和英 雄的壮烈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英雄的伟大。 1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结构上,和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升华了主题,表现 出作者的心灵被英雄深深的震撼,进一步表现了英雄的伟大形象。 20.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平凡的,甚至可以是卑微的,但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 而出,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也可以谈“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一辈子”等,只要 言之成理即可。)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4 题。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 她整夜失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 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母亲那时没有工作, 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 最好的回报,但是…… 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响起。那却是她不喜 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爱听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选择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 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就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 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 不听这种东西?” 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死了一样的沉静。她反而又觉得太 安静了。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又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那戏 词更吸引了她: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 定,又谁知祸福事倾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 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 剧唱得可真好。”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 在那里认真的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看呆了。 母亲过来说:“是《锁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砚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 总理也喜欢呢。”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非常 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她对母亲说。 母亲说:“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有痴 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她觉得真是让母亲跟着 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喜欢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程砚 秋、李世济、张火丁……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您接着听单田 芳吧,我觉得他说得蛮好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来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京剧, 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女人又来了。她出去买了一大束香水百 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那段《锁麟囊》救了我。” 女人笑了:“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母亲?”她疑惑了。“我本来只是心烦的 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还请我再去唱……” 21.小说主人公“她”的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锁麟囊》调子婉转,戏词富有禅意。 ②楼下女人凄惨的经历对她的影响。 ③母亲对女儿深深地爱与细心地呵护(母亲精心的安排)。 22.阅读小说,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锁麟囊》是楼下的女人唱的,为什么小说却以“母亲的《锁麟囊》”为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小说最后才通过女人之口,交待母亲的一些做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楼下的女人本来只是偶尔唱唱;在母亲的请求下才天天来唱的;以此为题, 更能突出小说的主旨,即母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2)小说是站在“她”的角度叙述的,这样安排符合“她”的认知过程。这种倒叙(也 可写补叙)的写法,既照应上文,又使文章富有变化,行文有波澜,更好地突出了母亲的爱。 23.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语言描写:“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形象地 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抑郁、烦躁等心情。 环境渲染:“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形象地表现她心情的压抑、失落、绝望等; 心理描写:“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爱听的东西”形象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烦躁、痛苦等。 综合解答亦可: 作者用语言描写(如“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环 境渲染(如 “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 )、心理描写(如“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爱听的东 西”)这些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抑郁、痛苦、失落、绝望的心情。 24.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说塑造了一个为了女儿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深爱女儿的母亲的形象。她文 化不高,坚强无私,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女儿上学,读博士。但对女儿体贴入微, 想尽办法开导女儿,女儿不喜欢评书,她就不再听了,女儿喜欢听《锁麟囊》,她请人天天 唱,还用唱戏女人的经历开导女儿,她用爱救了女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