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四川省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 文 试 题 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東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伦理学是有关人际交往行为道德规范的学问,以往的伦理学所论证的道德规范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人们在时间上同时存在,在空间上彼此触及。这种道德规范将人际关系塑造为契约与合作关系,能给契约双方带来利益,但它却或许包含着将无法参与签定契约者排除在道德顾及之外的弊端。这种伦理学被称为近距离的伦理学,它们住往只须顾及当代生存着的并且彼此交往着的人际关系;至于那些不具有时空相关性的人际关系,似乎便不在其关照的视野之内。‎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把一种新的、不具备时空关联性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即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带到了伦理学的范畴之内。因为我们这一代与未来人类并不处于同一时空环境里,所以无法像同代人那样通过道德建构起契约性的互利合作。我们当代人作为行为主体,与未来的行为后果的承担者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行为者理论上可以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行为后果的承受者却无法对行为者做出惩罚。这是以往的伦理学所不曾触及的问题,要求我们探讨一种远距离的伦理学。‎ 这种伦理学,实则是一种代际传承的伦理。代际传承,意指人类的发展从过去到今天再到未来呈示着一种必然的逻辑 - 24 -‎ ‎ 。即前辈把生命本身、生存条件完好地传递给我们,基于公正原则,我们也应当把这些惠赠完好无损地传递给后代。“于是,代际公正就这样得到了理解。当我作为好的托管者把先辈委托我的价值物管理好,则我便能够说对于先辈和晚辈同样都是公正的。”公正是一种难以用其他基本前提得到论证的基本价值,基于公正理念,罗泽对代际传承的思想做出了经典的概述:“如果说,每一代都要履行这样的义务并且要关照其后代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出一种相互关照的代际链条。通过此链条,最终所有的世代,包括遥远的未来,都得到关照。……尽管完全正确的是,我们对遥远未来的人类没有直接的义务,但这样一种义务可以间接地产生,当我们下一代拥有义务,而下一代对其再下一代拥有义务,这样连续下去。”‎ 这种代际链条,并不是祖孙三代这样短暂的连接,而是一种千秋万代意义上的长远系列。祖孙三代式的人际传递仍然留有利己主义观念的印记:父母养育儿女意在指望以后能够获得子女的回报。而在代际传承的理念里,当下的一代不可能指望获得未来世代的任何回赠。我们对未来人的关照并不以他们对我们的回报为前提,而是源自于我们对于前辈的感恩与追忆。代际传承意识的道德支撑,并不能归因于对利益的算计与理性博弈,而是源于由前辈流传下来的充满爱意的情感,代际义务来自于对我们所得之物的感激。‎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能够强烈地感知到自身与其同类的一种深刻的内在关联,从而使得当事人具备了一种合作的意向以及利他的行为趋向,而这也就为人类道德意识的萌发奠立了牢固的基础。这种对同一族群的由感同身受所驱动的同情,为我们对后代人的道德顾及,为当代人对未来人自觉自愿承担保护的责任义务,建构了最基本的道德心理依据和现实条件,这为我们处理好代际关系创造了有利的前提。‎ ‎(摘编自甘绍平《代际义务的论证问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距离伦理学由于只着眼于当下的契约双方,所以不关注无法参与契约签定的人。‎ B. 远距离的伦理学所以会出现,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关注新的人际关系问题。‎ C. “远距离”和“近距离”伦理学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人际关系,但后者更公平一些。‎ D. 代际链条,并不只是祖孙三代的短暂连接,也是一种在千秋万代意义上的长远系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伦理学的两种不同类型切入,论证了人类完成代际义务的原因和可能性。‎ B. 罗泽的经典概述,以假设论证的方式证明了代际链条是代际义务产生的必要条件。‎ C. 文章对远距离伦理学的论证阐释,实际上是以认可代际公正作为逻辑前提的。‎ D. 文章在层层推进的理性论证之外。还饱含着对人类在道德上的信任和期待之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来人事实上无法惩罚行为不当的先辈,因为两者处于分离状态,并不具连带关系。‎ B. 我们如果不能守护好先辈的馈赠,既是对先祖的不公,也剥夺了未来人类应有的权利。‎ C. 利己主义观念追求付出后的回报,这是人们在履行代际义务时应当克服的心里障碍。‎ D. 要让人类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代际义务就应巩固强化人们基于社会属性的同情能力。‎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 24 -‎ ‎【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不关注”过于绝对,原文只是“但它却或许包含着将无法参与签定契约者排除在道德顾及之外的弊端。”丢掉“或许”一词,让推测变绝对判断,错误。C项“远距离伦理学”也是公平的,因为没有排除任何人,甚至比近距离更兼顾公平。D项“不只是”错,原文明确说“不是”,一字之差截然相反。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B项“罗泽的经典概述,以假设论证的方式证明了代际链条是代际义务产生的必要条件。”逻辑关系颠倒由,原文“如果说,每一代都要履行这样的义务并且要关照其后代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出一种相互关照的代际链条。”可知代际义务是代际链条产生的必要条件,选项把关系表述反了。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当代人与未来人是具有连带关系的,未来人是前辈行为后果的承受者,说明当代人的行为对未来人是有影响的。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4 -‎ 近年来,各国互联网星座和遥感星座蓬勃发展,动辄需要成百上千颗卫星。随着发射需求的飙升,利用传统大、中型运载火箭“拼车”“搭车”的入轨模式已难以满足发射需求。一批专为微型卫星量身定制的小型运载火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我国需要发射的尖端科学试验卫星也越来越多。这些卫星虽“体格”不大,但技术复杂,使命重大,是关键基础理论研究和验证未来空间技术的先行者,发射进度需求迫切。‎ 扩张的市场将催生航天企业的热情。在强劲需求的牵引下,一些具有集成化、产品化、模块化先天优势的“商业火箭”,或可像汽车一样,实现批量生产,进入“需求多——产量大——成本低——需求多”的良性循环。‎ ‎《流浪地球》中,人类集结全球航天力量打造的成千上万枚火箭齐刺苍穹的景象令人惊呼不已,但如果火箭的可回收技术未能突破、生产成本迟迟不降,人类的星辰大海或许只能沦为一个“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航天正在成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如果全球竞相发展商业航天,制造火箭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技术跨越的速度就有望像互联网那样迭代狂奔。到了一定阶段,人类就能够享受到相对廉价的太空之旅。这正是人们乐于见到航天领域出现竞争的原因。‎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2月25日)‎ 材料二:‎ 中国航天专家胡胜云说:“去年中国航天以39次发射居全球航天发射次数首位,其中商业火箭发射以低成本、快速灵活等优点,成为中国航天的有力补充。去年民营航天企业首次尝试了火箭发射,跨出这一步非常不容易。”‎ ‎“今年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发展新机遇。”中国航天集团科委会主任包为民表示。在长征火箭第300次发射的新起点上,该集团将搭建开放式商业化平台,为各类用户提供更多的订制化发射服务;按纯商业模式打造的固体运载火箭“捷龙一号”也将在今年进行首飞,为微小卫星技术验证、星座组网提供更加安全、灵活、经济的服务。‎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13日)‎ 材料三:‎ 现在国内从事卫星、火箭包括相关设备设施研制运营的商业公司、商业企业,有一定规模的就有30多家。“总体来看,商业航天蓬勃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国家航天工程司司长李国平认为,一方面,商业公司在项目选择上,对于项目目标、项目具体功能存在趋同现象。不同公司选择同一类项目。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另一方面,新成立的商业公司,对国家有关规定不清楚;有些公司甚至在没有完全取得国家许可的情况下就开始运作,存在安全隐患。‎ - 24 -‎ 商业航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持。“发展商业航天,国家层面可用四个字描述,那就是鼓励、有序。”李国平说,一方面,国家支持鼓励商业航天发展。譬如,政府将会采取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开展国家航天空间基础设施运营工作。另一方面,商业航天潜力巨大,国家希望能够有序发展,鼓励社会企业、社会资本能够尽可能地投入到卫星应用产业里来。研究显示,卫星应用产业产值是最高的,能达到整个卫星产业链产值的80%以上。所以,国家鼓励商业企业、社会资本能够充分投入到不同种类的卫星应用中。‎ ‎(摘编自“央厂网”2018年4月26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运用传统大、中型运载火箭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发射需求,专为微型卫星量身定制的小型运载火箭应运而生。‎ B. 航天领域商业竞争,会降低火箭的制造成本,可能大大提升技术跨越的速度,人类将有望享受相对廉价的太空之旅。‎ C. 为了抓住商业航天发展的新机遇,中国航天集团将搭建平台,提供更多订制化发射服务,并打造新的固体运载火箭。‎ D. 对于拥有巨大潜力的商业航天,国家应鼓励、支持其发展,引导社会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到尽可能多的卫星产业上来。‎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星座和遥感星座蓬勃发展以及许多肩负重大科学使命的尖端卫星亟待发射,使国内外航天企业开发“商业火箭”的热情空前高涨。‎ B. 只有突破火箭可回收技术,降低发射成本,从而使“商业火箭”的生产进入良性循环,才能使更多人实现“漫游星空”的梦想。‎ C. 商业公司盲目地选择项目和违反国家规定,会导致重复建设,出现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仅凭商业公司一己之力是无法解决的。‎ D. 卫星应用产业产值在整个卫星产业链中占比最高,这是国家鼓励商业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到卫星应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6. 以上几则材料都在讨论商业航天,其侧重点各有什么不一样?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4. D 5. B ‎ ‎6. 第一则是商业航天发展的原因和意义。第二则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第三则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遭遇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解析】‎ ‎【4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D项原文是“鼓励社会企业、社会资本能够尽可能地投入到卫星应用产业里来”。选项“引导社会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到尽可能多的卫星产业”有两处误读:“尽可能”修饰投入程度而非产业数量;“卫星应用产业”与“卫星产业”不同,偷换概念,表述有违文本。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进入良性循环”的前提是“批量生产”,而非“可回收技术”。“只有…才…”过于绝对,原文中是“或许”。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探究文本特色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每则材料的侧重点。考生借助材料后的出处(主要看标题)和材料每段的大意不难概括出来。本题基本没有标题,所以需要考生抓关键语句,概括大意。第一则材料“随着发射需求的飙升,利用传统大、中型运载火箭“拼车”“搭车”的入轨模式已难以满足发射需求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航天正在成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如果全球竞相发展商业航天,制造火箭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技术跨越的速度就有望像互联网那样迭代狂奔。到了一定阶段,人类就能够享受到相对廉价的太空之旅。这正是人们乐于见到航天领域出现竞争的原因。”可知材料一侧重于分析商业航天发展的原因和意义。“去年中国航天以39次发射居全球航天发射次数首位……今年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发展新机遇。”可知材料二侧重介绍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总体来看,商业航天蓬勃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商业航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持。‘发展商业航天,国家层面可用四个字描述,那就是鼓励、有序。’”可知第三则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遭遇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4 -‎ 敞开的落地窗 萨基(英)‎ ‎“我姑姑马上就忙完了,费利通先生。”一个十五岁却异常沉着冷静的姑娘说道。‎ 费利通先生努力说些好听的话,想在这种场合下既恭维了这位侄女,又不会冷落那位即将出现的婶婶。他患了精神忧郁症,该接受治疗。他怀疑这次礼节性的拜访,对于他的毛病,究竟会有多大好处。‎ ‎“这附近您认识很多人吗?”那位侄女问,当她意识到已有足够长的沉默时。‎ ‎“几乎没有一个认识的。”费利通说,“我姐姐四年前住在这个区。她叫我拿她写的信去拜访这里的人。”他语调中带着明显的悲伤。‎ ‎“那实际上您根本就不认识我姑姑了?”‎ ‎“只知道名字和地址,”费利通立刻承认。他在想萨普顿太太目前到底是结婚的还是寡居着。因为这间房里似乎没有明显的带着男性特征的什物。‎ ‎“三年前她遭遇了一桩十分悲惨的事,”孩子说,“是在您姐姐走后的事了。”‎ ‎“她的悲剧?”‎ ‎“您可能奇怪为什么在十月的下午我们的窗户仍然是大开着的,”主人的侄女说,指着在草坪前那扇打开的法式落地窗。‎ ‎“但是今年这时节还很暖和啊,”费利通说,“难道悲剧跟窗户有关系吗?”‎ ‎“三年前的一天,她的丈夫和她的两个弟弟从这扇窗户出去打猎,就再也没回来。他们在去猎场的路上被沼泽地吞没,他们的尸体从未被发现,这才是最恐怖的。”‎ 这时孩子的声音失去了她原有的沉稳变得结巴起来,“可怜的姑姑一直认为有一天他们会回来。三个人以及和他们一起丢失的那只棕色的小狗,会从这扇窗户里走进来,如同往常一样。这就是为什么窗户每日大开着直到天完全黑。可怜的姑姑经常告诉我他们是怎样出去的。她的先生手臂上着白色的防水外套,罗涅——她最小的弟弟——唱着:‘宝娣(狗名),你为什么跳来跳去? ’他总这样逗她姐姐。您知道吗,有时候像这样安静的傍晚,我总会有阴森不安的感觉,他们将从那扇窗户里走进来——”‎ 她打了个寒颤,止住了话头。这时,那位婶婶匆匆地走进了房间,她连声道歉,说自己来迟了。费利通觉得一阵轻松。‎ ‎“我希望薇拉让你很愉快吧?”她问。‎ ‎“她非常有趣。”‎ - 24 -‎ ‎“我希望你不介意这扇开着的窗户,”萨普顿太大轻快的说,“我先生和弟弟们会从打猎场直接回家,他们总是这样。今天他们已经在沼泽地猎鸟一整天了,所以他们会把我心爱的地毯弄得很脏。你们男人都这样的,是不是啊?”‎ 她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打猎的话题,在费利通听起来则是纯粹的折磨。他极力转移话题到一个不涉及鬼的领域,但效果甚微。他意识到女主人只是稍稍地注意了他一下而已。她的眼睛一直略过他而紧盯着窗外的草坪。‎ ‎“医生们都一致要求我彻底休息,叫我避免精神上的激动。”费利通宣称,他有在病人中普遍存在的幻觉。那就是认为,陌生人和朋友都渴望了解他疾病的细节,了解他得病的原因和治疗的过程。他接着说:“可是,在饮食问题上,他们的意见不太一致。”‎ ‎“哦,是吗?”萨普顿夫人说,她的语调就像是要在最后一刻把哈欠压下去。然后,突然什么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使她一下子精神起来——但绝不是对费利通所说的那些话。‎ ‎“他们回来了!”她惊呼着,“刚好赶上喝茶,他们看起来连眼睛上都沾了泥土!”‎ 费利通微微颤抖着往前,转向主人的侄女,用同情理解的心绪望着她。那孩子正盯着敞开的窗户睁大疑惑恐惧的眼睛。在一阵刺骨寒冷的莫名惊恐中,费利通摇晃着坐椅,朝向她同样的方向望去。‎ 在深暮色的昏暗里,三个人影正穿过草坪,向着窗口走来,他们手上拿着枪,其中有一位肩上搭着一件白色外套。一只疲惫的棕色小狗紧跟着他们。他们无声无息地靠近屋子,然后一个嘶哑而年青的声音在里吟唱:“我说,宝娣,你为什么跳来跳去?”‎ 费利通慌乱地抓起手杖和帽子。仓皇冲出了大厅,又冲出了院门,险些和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相撞。‎ ‎“啊,亲爱的,我们回来啦!”搭着白色外套的那位说着,从窗户里走进来。“太多泥泞,但大部分都干了。我们进来的时候冲出去的那个人是谁?”‎ ‎“一个怪人,”萨普顿太太说,“只是一个劲儿地讲他的疾病,然后当你们进来时急忙冲出去了。连一句客套话都没说。人家还以为他是见到鬼了呢。”‎ ‎“我想是因为那只狗吧,”那侄女平静地说,“他告诉我,他对狗有恐惧症。有一次,在印度的什么地方,他给一群野狗追到一片坟地里,不得不在一个刚挖的墓穴里过了一夜。那群野狗就在他上面吼叫着,龇牙咧嘴,嘴里还吐着白沫。这种事不管是谁碰到,也会吓得掉了魂的。”‎ 一眨眼就可以虚构故事是她的特殊才能。‎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对做客、待客、外出打猎等一系列人物行为 - 24 -‎ 刻画,为我们展现了英国社会有闲阶层的生活风貌。‎ B. 小说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把小姑娘的慧黠和客人的神经质刻画得惟妙惟肖。‎ C. 薇拉一开始语焉不详地提起萨普顿太太的“悲剧”,是为了吸引客人的注意力而巧妙地设置悬念。‎ D. 薇拉编造的恶作剧中出现了两次“狗”的细节,两次对“狗”的运用都是为了强化故事的恐怖气氛。‎ ‎8. 请结合萨普顿太太待客的具体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英国上层社会在社交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怎样的特点。‎ ‎9. 小姑娘薇拉的恶作剧为什么可以得逞?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恪守礼节。主客并不熟识,但是囿于礼节不得不上门拜访。主人也因为这样的礼节的需要,不得已招待客人,萨普顿太太迟迟不肯露面,只是礼节性的让薇拉招呼客人。②虚伪敷衍,主客双方都是没话找话的闲聊,彼此对对方所说的话题都不感兴趣,却又都不点破虚与委蛇。萨普顿太太在客人讲话是心不在焉一心只在关注丈夫是否回来。③冷漠隔膜。客人出于礼貌尽量想转移有关萨普顿太太家人的话题,并非出于对对方的关心;萨普顿太太招待客人只是出于礼貌和客套并不关心客人的实际情况。 ‎ ‎9. ①小姑娘讲故事的技巧高超 她善于制造悬念,利用生活中的反常细节,并且有精彩到位的表演。②客人过于焦虑和神经质 客人本身就患有精神忧郁症,在陌生的环境中格外敏感。③利用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膜 客人并非真心到访,主人也是勉强接待,在虚伪的客套中,人们没有可能真诚的交流,才会让小姑娘的恶作剧得逞。‎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D项第一次是把狗列入到失踪名单里,这主要是为了深化故事的悲剧气氛。第二次出现的狗是丑恶的,血腥的描写强化了恐怖的气氛,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 24 -‎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结合萨普顿太太待客的具体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英国上层社会在社交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怎样的特点;其次确定答题区间,本题答案应在全文中;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整合时注意归纳。“他怀疑这次礼节性的拜访,对于他的毛病,究竟会有多大好处。”客人只是出于礼节的需要不得不上门拜访。“我姑姑马上就忙完了,费利通先生。”主人也是不得已招待,她迟迟不肯露面,而是让薇拉招呼客人。“那实际上您根本就不认识我姑姑了?”“只知道名字和地址,”可知主客并不熟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恪守礼节罢了。“她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打猎的话题,在费利通听起来则是纯粹的折磨。他极力转移话题到一个不涉及鬼的领域,但效果甚微。他意识到女主人只是稍稍地注意了他一下而已。她的眼睛一直略过他而紧盯着窗外的草坪。”““哦,是吗?”萨普顿夫人说,她的语调就像是要在最后一刻把哈欠压下去。然后,突然什么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使她一下子精神起来——但绝不是对费利通所说的那些话。”可见主客双方彼此对对方所说的话题都不感兴趣,萨普顿太太在客人讲话是心不在焉一心只在关注丈夫是否回来。而费利通渴望别人了解他疾病的细节,了解他得病的原因和治疗的过程。可是他们对此都不点破,说明了人际关系的虚伪敷衍。在薇拉说了萨普顿太太的悲惨遭遇(假的,但费利通认为是真的),本应对萨普顿太太寄予同情的费利通在挺她讲述自己家人的时候“听起来则是纯粹的折磨。他极力转移话题到一个不涉及鬼的领域”,说明他根本不关心对方。而对于费利通渴望主人了解他抑郁症的细节,了解他得病的原因和治疗的过程的心理,萨普顿太太也并不是真正的关心。“‘哦,是吗?’萨普顿夫人说,她的语调就像是要在最后一刻把哈欠压下去。”纯粹是出于礼貌和客套的回应。解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推理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小姑娘薇拉的恶作剧可以得逞的原因。可以按照内因、外因的思路来分析。当然也按人物、主题等方向思考。内因上:“‘您可能奇怪为什么在十月的下午我们的窗户仍然是大开着的,’主人的侄女说,指着在草坪前那扇打开的法式落地窗。”“三年前的一天,她的丈夫和她的两个弟弟从这扇窗户出去打猎,就再也没回来。他们在去猎场的路上被沼泽地吞没,他们的尸体从未被发现,这才是最恐怖的。”、“‘可怜的姑姑一直认为有一天他们会回来。三个人以及和他们一起丢失的那只棕色的小狗,会从这扇窗户里走进来,如同往常一样。这就是为什么窗户每日大开着直到天完全黑。……您知道吗,有时候像这样安静的傍晚,我总会有阴森不安的感觉,他们将从那扇窗户里走进来——”说明小姑娘讲故事的技巧高超,她善于制造悬念,利用生活中的反常细节。“这时孩子的声音失去了她原有的沉稳变得结巴起来”、“她打了个寒颤,止住了话头。”“那孩子正盯着敞开的窗户睁大疑惑恐惧的眼睛。”‎ - 24 -‎ 小姑娘的表演精彩到位,使得费利通先生对她讲的故事深信不疑。外因上:“他患了精神忧郁症,该接受治疗。”“医生们都一致要求我彻底休息,叫我避免精神上的激动。”“费利通微微颤抖着往前,转向主人的侄女,用同情理解的心绪望着她。那孩子正盯着敞开的窗户睁大疑惑恐惧的眼睛。在一阵刺骨寒冷的莫名惊恐中,费利通摇晃着坐椅,朝向她同样的方向望去。”可知客人本身就患有精神忧郁症,在陌生的环境中格外敏感,加上小女孩惟妙惟肖的表演,很容易使他上当。还有一个外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膜。客人是出于礼节拜访,并不是真心。主人也不是很愿意接待,所以大家都很客套同时很虚伪,双方并不彼此关心,各说各话,没有实质性的交流,才会让小姑娘的恶作剧得逞。假设主人很热情地招待客人,小姑娘也就无机可乘。假设在主人在讲到家人的时候,费利通关切地询问或者表示同情,小姑娘的谎言也就被揭穿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惟清,字直臣,下邑人。开宝中,以三史解褐涪陵尉。蜀民尚淫祀,病不疗治,听于巫觋,惟清擒大巫笞之,民以为及祸。他日又加箠焉,民知不神。然后教以医药,稍变风俗。秩满,迁大理寺丞。雍熙三年,大举取幽州,惟清以为兵食未丰,不可轻动。判度支许仲宣建议通盐法,以卖盐岁课赋于乡村,与户税俱纳。惟清奉诏往荆湖诸路详定,奏言以盐配民非便,遂罢。使还,上又问民间苦乐不均事,惟清言:“前在荆湖,民市清酒务官酿转鬻者,斗给耗二升,今三司给一升,民多他图,而岁课甚减”。诏复其旧。未几,出为京东转运使。会募丁壮为义军,惟清曰:“若是,天下不耕矣。”三上疏谏,繇是独选河北,而余路悉罢。端拱初,迁右谏议大夫,历户部使,改度支使。会遣使河朔治方田,大发兵。惟清以盛春妨农,恳求罢废。淳化三年,迁给事中,充盐铁使,遂以帐式奏御。太宗曰:“费用若此,民力久何以堪?如可减省,即便裁度。”惟清曰:“比开宝军兴之际,其数倍多,盖以将帅未得其人,边事未宁,屯兵至广也。臣闻汉有卫青、霍去病,唐有事郭子仪、李晟,西北望而畏之,如此则边事息而支用减矣。望慎擢将帅,以有威名者俾安边塞,庶节费用。”至道初,就拜右谏议大夫。太宗闻其廉平,诏奖之。二年,徙广南东、西路都转运使,寻召拜给事中。逾月,同知枢密院事。惟清倜傥自任有钩距临事峻刻所至称强干然以俗吏进无人望才数月真宗即位加刑部侍郎复除御史中丞既去枢要,怫郁尤甚,肆情弹击。咸平元年卒,年五十六,赠户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六》)‎ - 24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惟清倜傥/自任有钩距/临事峻刻/所至称强干/然以俗吏进/无人望/才数月/真宗即位/加刑部侍郎/复除御史中丞/‎ B. 惟清倜傥/自任有钩距/临事峻刻/所至称强干/然以俗吏进/无人望才/数月/真宗即位/加刑部侍郎/复除御史中丞/‎ C. 惟清倜傥自任/有钩距/临事峻刻/所至称强干/然以俗吏进/无人望/才数月/真宗即位/加刑部侍郎/复除御史中丞/‎ D. 惟清倜傥自任/有钩距/临事峻刻所至/称强干/然以俗吏进/无人望才/数月/真宗即位/加刑部侍郎/复除御史中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褐,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指脱去平民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 秩,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有功者俸禄增加,有罪者则减少乃至取消。秩满即官吏任期届满。‎ C.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略相当于明清的省。‎ D. 三司,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军事,是仅次于中书省、枢密院的重要机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惟清破除迷信,教化百姓。他在担任涪陵尉期间,反对巫术,鞭打巫师,以证明巫术不灵;并教给百姓医药知识,当地民风因此逐渐改变。‎ B. 李惟清理政有方,实事求是。他认为士兵粮草准备不充分,不宜大举进攻幽州;他前往荆湖诸地实地调查,认为不宜让百姓将盐税与户税一同交纳。‎ C. 李惟清体察民情,关心疾苦。巡察荆湖后,他建议让三司减少耗粮补贴。以使百姓可以另图他利:在边疆经营上,他认为如果将帅得人,自可减轻百姓负担。‎ D. 李惟清重视农耕,爱惜民力。他不赞成招募丁壮作为义军,认为会导致农耕废驰;他还因此多次上疏朝廷加以谏阻,朝廷于是只从河北一带招募壮丁。‎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遣使河朔治方田,大发兵。惟清以盛春妨农,恳求罢废。‎ ‎(2)望慎擢将帅,以有威名者俾安边塞,庶节费用。‎ ‎【答案】10. C 11. D 12. C ‎ ‎13.‎ - 24 -‎ ‎ (1)恰遇朝廷派遣使者到黄河以北治理方田,大举兴兵。李惟清认为春天正当令时(也可以翻译为仲春时节)(此举)妨碍农事,恳求废止。‎ ‎(2)希望(朝廷)慎重提拔将帅,任用有威名的将领使他们安定边塞,(这样)或许就可以节省费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辫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为选择题,可以找准切入点。“惟清倜傥自任”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排除A项、B项。“才数月”中“才”是“仅仅”的意思,不宜断开,排除D项,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D项,司并无军事管理权。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C项,“李惟清体察民情,关心疾苦。巡察荆湖后,他建议让三司减少耗粮补贴。以使百姓可以另图他利:在边疆经营上,他认为如果将帅得人,自可减轻百姓负担。”李惟清认为正是三司擅自减少耗粮补贴,百姓才无利可图,所以应该增多补贴。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会”,恰巧;“河朔”,黄河以北;“大发兵”,大举兴兵;“以”认为;“盛春”春天正当令时。(2)中“擢”,提拔;“以”,任用;“俾”,使;“庶”,或许。‎ - 24 -‎ ‎【译文】李惟清,下邑人。开宝年间,李惟清以三史授任涪陵尉。四川百姓崇尚巫祀,有病不治疗,听命于巫士,李惟清捉来大巫鞭打,百姓认为将会有灾祸。后来他又鞭打这个大巫,百姓知道巫术不灵。然后教给百姓医药知识,风俗渐渐变迁。任期满后,升任大理寺丞。雍熙三年,朝廷发兵大举进攻幽州,惟清认为军队粮食不充足,不可轻动。判度支许仲宣建议变通盐法,以卖盐每年的课收数摊给乡村百姓,与户税一同交纳。惟清奉诏前往荆湖各地审定此法,上奏说明以盐税配民不方便,于是停止。出使回朝,皇上又问他民间苦乐不均的情况,惟清说:“以前我在荆湖时,百姓卖清酒交由官酿转卖的,每斗给耗粮二升,现在三司府只给一升,百姓多图其他的好处,因而每年税收大减。”诏令恢复旧价。不久出任京东转运使。正好招募壮丁为义军,惟清说:“如果这样,天下就不再耕种了。”多次上疏谏阻,(朝廷)因此只从黄河以北招壮丁,而其余各地都停止招募。端拱初年。升任右谏议大夫,历任户部使,改任度支使。恰遇朝廷派遣使者到黄河以北治理方田、大举兴兵,惟清认为仲春时节此举妨碍农事、恳求废止。津化三年,升任给事中,充任盐铁使,于是把账本奏给皇上。太宗说:“费用像这样,百姓财力长期怎么承受?如果可以省减,就便裁减。”惟清说:“比开宝年间战争之际,数目翻了几倍,原因是将帅不得人,边事不宁,屯兵太广。我听说汉朝有卫青、霍去病,唐朝有郭子仪、李晟,西北边境的敌人望而生畏,这样就会边事宁息而费用减少。希望(朝廷)慎重提拔将领,用有威名者使他们安定边塞,(这样)或许可以节约费用。”至道初年,就地授任右谏议大夫,太宗听说他廉洁公平,诏令表扬他。至道二年,改任广南东、西路都转运使,不久召入朝授任给事中。过了一个月,任同知枢密院事、惟清洒脱自信,有机谋。处理政事严历苛刻,所至各地,人们都称赞他精明干练。但是依靠才智平庸的官吏被提拔任用,没有声望。才过几个月,真宗即皇帝位,加任惟清为刑部侍郎,又授任御史中丞。罢去枢密职务后,非常忧郁,尽情弹击时政。咸平元年去世,终年五十六岁,追赠户部尚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春感 刘展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骨,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②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诗人,曾参与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此词为宋亡后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所作。②海上:临安失守后,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4 -‎ A. 此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这从词中“银花”“戏鼓”“月明”等景物可以看出。‎ B. 劈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出都城临安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还渲染出一种阴冷森严的气氛,揭示了全篇的时代背景特征。‎ C. 词的上片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如实描绘了都城临安景象,又用“洒泪”“愁城”“不是歌声”等语表达内心的悲伤,可谓情景交融。‎ D. 词的下片由“故国”“高台”“月明”所组成的意境与李煜的《虞美人》有异曲同工之处,且表达的感情也一样。‎ ‎15. 本词以三组名词意象作结,看似并列,其实有一组意象起统帅作用,请问是哪一组?为什么?‎ ‎【答案】14. C 15. “海上心情”起统率作用。因为“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包含着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山中岁月”指隐居故山寂寞漫长的岁月,有寂处山中不与异族统治者合作的孤傲;而“海上心情”代表矢志抗击侵略者的志向。归根结蒂,隐居不仕、怀念故国都是“海上心情”——民族气节的表现,以“海上心情”作结,点出了“辇下风光”“山中岁月”的实质,而且是对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总收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如实描绘”错误,词人当时稳居山中,对临安的描写当为想象。‎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本题要求在结尾三组名词意象中找出起统帅作用的意象并说明原因。首先找到诗歌中的三组名词意象: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再结合上文、注释(海上指爱国志士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背景(南宋灭亡之后所作)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借写元宵节以抒发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来分析。""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 - 24 -‎ ‎,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吴熊和说:“‘海上心’,用苏武在北海矢志守节事。这个理解非常正确,符合词人思想感情的实际。"又有评论说:揭拍三句,“辇下”忆昔;“山中”述今;“海上”念远。辛酸苦辣,一齐兜上心,益觉其心志之衰。三者中隐居不仕、怀念故国都是“海上心情”——民族气节的表现,以“海上心情”作结,点出了“辇下风光”“山中岁月”的实质,所以“海上心情”起统帅作用。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极为丰富。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乐曲丰富的变化和乐声优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将进酒》中,能够体现由“悲”而“乐”的转折,且表面上看似是宣场及时行乐实则表现内心的苦闷,想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阁夜》中,以对比的手法反映百姓所遭受的苦难,真实刻画偏远夔州典型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昆山玉碎凤凰叫 (2). 芙蓉泣露香兰笑 (3). 人生得意须尽欢 (4). 莫使金樽空对月 (5). 野哭千家闻战伐 (6). 夷歌数处起渔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式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能运用,考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意难写的字、易混的字还有通假字,注意不要错漏添虚词、颠倒词序。注意从题干中寻找提示性的信息。另外,书写必须工整仔细。注意樽、樵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到村子里去转转,发现乡村很自卑。农耕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培养,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击垮了。那个黑盒子日复一日地通过广告、娱乐明星、肥皂剧暗示着,那种__________、与世无争、勤俭节约……的生活世界必须赶紧抛弃,生活在别处。勤劳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劳是愚昧的。如果既不穷,也没有富,仅仅是热爱劳动,热爱田野,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式的世界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那么就是朝着__________狂奔了。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式的诗意世界。‎ - 24 -‎ 今日中国的舆论使“乡土中国”__________。最后使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__________。没有历史的中国固然一切可以从头开始,从学着西方人使用刀叉开始,但用乡村路旁的竹子制造的筷子永远会唤起乡愁。( )过去,我们“衣锦还乡”,我们“落叶归根”,如今我们衣锦灿烂,乡却不在了,根也不在了。西方人喜欢“在路上”,他们跟着摩西。我们也“在路上”了,我们跟着谁?——乡愁。‎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击垮了。‎ B. 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 C. 农耕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培养,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 D. 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表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完全把它击垮了。‎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安常处顺 走投无路 名誉扫地 自暴自弃 B. 知足常乐 穷途末路 声名狼藉 自惭形秽 C. 安常处顺 穷途末路 声名狼藉 自暴自弃 D. 知足常乐 走投无路 名誉扫地 自惭形秽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填写的语句,最恰当一项是 A. 重要的是,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 B. 重要的是,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原因,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 C. 尽管如此,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 D. 尽管如此,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原因。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 ‎【答案】17. B 18. B 19. A ‎【解析】‎ - 24 -‎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考生需明确高考病句六大题型,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的方法有:1.语感审读法,看有没有明显不顺畅的、值得怀疑推敲的地方。2.标志判断法,巧抓特征词,快速辨析病句。特征词有并列短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长宾语等。3.紧缩主干法,划分句子成分,先看主谓宾是否搭配,再看定状补是否与中心词搭配。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中途易辙,原句一开始的主语是“农耕文明”,后面又变成“自信和存在感”。排除C项。同时D项也存在中途易辙,开始主语是“自信和存在感”,后面又变成“那个时髦世界”,排除D项。“完全…几乎…”前后矛盾。排除A项。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成语使用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失当、谦敬错位等。近年近义成语的考查成为热门,关键是要仔细分别它们的细微差别。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1.使用范围、使用对象不同;2.意义侧重点不同;3.语义轻重不同;4.色彩不同;5.适用语境不同。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对现有生活满足,是心态,褒义。安常处顺:习惯于正常生活,处于顺利境遇,指生活处境,中性词,不合语境。这里和“与世无争、勤俭节约”并列的应该是“知足常乐”,都指面对生活的态度,褒义词。排除A项、C项。穷途末路:穷途:处境困窘。形容客观上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走投无路:比喻陷入绝境,投奔无门,可以指世态炎凉。这里是强调客观上无路可走的地步,用“穷途末路”。排除D项声名狼藉: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名誉扫地:指彻底失去声誉。这里强调的是乡土中国的名誉坏到极点,用“声名狼藉”。自惭形秽: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这里指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感到惭愧,用“自惭形秽”。综上,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达的准确、连贯。考生做题是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前后文逻辑,没有转折关系,所以“尽管如此”是错的,排除D项、C项;B项:“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是“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24 -‎ 网络,①____ ,只是改变了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②____ ;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③____ ,而是要深入地理解分析。‎ ‎【答案】 (1). ①并未(没有)改变思考(思维)的实质 (2). ②不愿思考 (3). ③不是肤浅地作判断/下结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表达的准确、连贯。考生做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空格的句式以及内容。第一空结合空格后“只是改变了思考的方式。”可知前后是转折关系,句式可以是“没有改变……”而且主题是讲思考,与“方式”相对的应该是“本质”、“实质”,所以可以写:没有改变思考的实质。第二空结合后文“不会思考”、“不善思考”可知此处句式也应是“不……思考”;结合上文“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可知此处可填:不愿思考。第三空由后面“而是要深入地理解分析。”确定句式应是“不是……”,内容上是相对的,与“深入”相对的是“肤浅”、与“理解分析”相对的可以是“判断”、“下结论”。所以第三空可以填:不是肤浅地作判断/下结论。‎ ‎21.下面这组句子在逻辑推理上有错误,请写一段话进行反驳。要求:指出其逻辑错误,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大前提:巴渝健美操队是全国第一流的;‎ 小前提:李文雅是巴渝健美操队队员;‎ 结论:李文雅的健美操水平是全国第一流的。‎ ‎【答案】答案示例:大漠壮阔不代表每粒沙的广大,江海浩瀚不等于每滴水的无垠。整个团队的水平是一流的,不代表作为团队一员的李文雅的水平也是一流的。整体优秀不代表个体也优秀。‎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考核逻辑推理以及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生动。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写一段话进行反驳,指出其逻辑错误,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逻辑错误的句子。这个三段论推理犯了四概念的错误,最后的结论是错的。另外也揭示了一个道理:整体优秀不代表个体也优秀。批驳的时候可以句例子批驳,注意举的例子也 必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且符合整体优秀不代表个体也优秀这个道理,比如大漠与沙粒、江海与水滴、深林与树木、花海与花朵等。修辞手法的话可以运用排比、比喻等。示例可以是:大漠壮阔不代表每粒沙的广大,江海浩瀚不等于每滴水的无垠。整个团队的水平是一流的,不代表作为团队一员的李文雅的水平也是一流的。整体优秀不代表个体也优秀。‎ 四、写作 ‎22.阅读下列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 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 在这个一切都基于竞争的世界上,是没有童话般的幻想和多愁善感存在的余地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处处抢先,事事占便宜的人多半要付出更高的代价。——(中国作家)罗兰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不争方能得始终 与人世无争,不屑与人世有争。也许你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态度,但我看到的,却是在认清世事后,仍能“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爱秋月春风”的恬静淡然的人生智慧与处世之道。‎ 不与人争,并非是一种放弃有所作为的心态,而恰恰是一种不忘初心、不为追名逐利去做自己心中所属之事的人生观。正所谓“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在被竞争观念充斥着的当今社会,竞争心不断鞭笞着人们为了赢取他人、争名夺利而玷污着本该是一尘不染、无比纯粹之事,导致当今各行业皆飘荡着铜臭之气。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曾在写给他女儿18‎ - 24 -‎ 岁生日的信件中说道:“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的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而这一切,无关物质与名利,更无关攀比与竞争。”诚然,诸如居里夫人之提炼镭,默默地进行这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本着将科学事业作为生命的初心,而不是为了去与他人竞争科学界的光环,最终使她的美丽跨越百年,生生不息。因为热爱,而非竞争,才能无怨地付出,才能方得始终。‎ 不与人争,是一种看透浮世之后仍能豁达于世、寻找自己价值的真正勇者的选择。苏东坡在王安石变法相争无果、乌台诗案被贬后,没有再去纠结变法是对是错,没有再去竞争谁能在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是欣然离去,在赤壁之处高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泥泞小道大喝“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是逃避,而是他知道,竞争所带来的后果必是两派对立、政治腐败,民间亦再无安宁之日,既不争可换自身逍遥,不争可得百姓祥和,又何不淡然处世?而竞争的孰是孰非,千百年后,后人自有论断。不与人竞争,不抱着处处攻击他人、处处带刺提刀防人、处处不予人以活路的竞争心,才有陶潜之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才有杨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豪气,才有竹林七贤“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的淡泊。‎ 古时崇尚无为,却从来都非无所作为,而反观今时,却处处提倡着只为名利与竞争的处世之道。有人说,竞争心能促进社会发展。诚然,有竞争心并非什么不可饶恕之事,也确是人之常情。但看今日之社会,电影市场上,导演为竞争票房、争抢话题,而越发肆无忌惮,下跪炒作之事层出不穷,微博排片之战更是司空见惯;而房地产大亨为竞争钱财、竞争土地资源,强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各大演员花旦,为竞争知名度,争相以私事博尺度、占话题,而忘却了自己演艺之本心。岂不悲哉!‎ 我想,只有逍遥无所待,不背负着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去行事,才能方得始终,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罢!‎ ‎【解析】‎ - 24 -‎ ‎【详解】(一)审题:材料作文审题很重要。审题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多角度原则和限定性则。审题的步骤:明确材料中的主要对象;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主旨;根据相关信息因果分析;联系生活实际确立中心。这是一道名言类的材料作文,四条名言围绕“竞争“指向三个写作角度:第一、竞争的进步意义。竞争不可避免、竞争无所不在,竞争具有重大意义。你看江河湖海,到处都是千帆竞渡;你看城市乡村,处处都是行色匆匆的芸芸众生,生活是公平的,在人生的每一道驿站,每一瞬间,我们若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时代抛得老远,或是淘汰出局。竞争对个人的意义:竞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竞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人不在懈怠;竞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竞争使人更勇敢;竞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竞争激发个人潜力;竞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竞争使大家各呈奇技,各出精品,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竞争,直面竞争,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世界也会在竞争的多姿多彩。第二、理性竞争。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所以要理性看待。竞争的本质是输赢,竞争的精神是参与,竞争的条件是平等,竞争的旗帜是光明正大,竞争的本身是提高,竞争的过程是丰富。竞争中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做到正当竞争、高尚竞争、快乐竞争、良性竞争。要与强者争,与自己争,要追求竞争的双赢。竞争中不乏温情与关爱,竞争不乏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欣赏、互相进步。同时,竞争不排斥合作。第三、不争是一种态度。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无数沉浮后的淡泊。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不争的人心灵更纯净,内心更安静,他们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看天边云卷云舒。有时候不争,比能争会争之人有福多了。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一种自信,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不贪不念。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不为艰难困苦而却步,不为鲜花掌声而迷失,方显英雄本色。高山无语,深水无波。心灵淡然若水,人生便如行云流水,轻盈飘逸。‎ ‎(二)立意:从竞争的进步意义、不争是一种态度、理性竞争等立意都算符合题意。‎ ‎(三)1.撒切尔夫人:永远争做第一 父亲对玛格丽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玛格丽特上大学时,1年内学完了学校要求学生们上5年的拉丁文课程,同时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 40年后,成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她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 ‎2.福特“—束灯光”的竞争温情 ‎2008年9月16日,“通用汽车百年庆典日庆祝活动”在通用汽车全球总部——底特律文艺复兴中心正式启动。让人讶异的是,同属“百年俱乐部”的福特汽车,也为它的老朋友带去了一份特殊的祝福:利用福特的办公大楼以及楼内的灯光,打造出了“HAPPY 100 GM”的字样。这份特殊的祝福,让我们看到了百年福特的恢宏气度,也让我们看到了良性竞争的温情。通用和福特是一对相互竞争也相互尊敬的对手。在通用公司开始起步的时候,早其5年成立的福特公司于1908年研发生产出第一辆属于普通老百姓的T型车。而通用也不甘落后,于1928年一举超越福特。一百年来,这两个公司互相竞争、互相借鉴的过程,有力推动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人类文明和国际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24 -‎ ‎3.“神州”与“万家乐”的双赢 ‎“神州”和“万家乐”是旗鼓相当的两家大型热水器生产厂家。“神州”的广告语为“款款神州,万家追求”,而“万家乐”的广告语为“万家乐崛起于神州”。他们各自的广告语中都包含了对方的产品品牌。这样双方都能扬名获利。你把客户送到我这里,我把客户送到你那里。两种热水器迅速走进千家万户,为两家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实现了双赢。‎ ‎4.杨绛的不争 杨绛不举行签名售书仪式,不为稿费转赠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提出条件,不接受百岁生日祝福和采访,真正做到了心静如水,不求名利,甘于寂寞,与世无争。杨绛生前居住在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杨绛的家是几百户中唯一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这种“不争哲学”,正是成就她伟大人生的一个支点。无论是对爱情的态度,还是对文学的态度,抑或对社会的态度。正是有着“不争哲学”,她才能把不平常的岁月当成平常的日子,始终以宁静的心情对待这忙碌甚至庸俗的世界。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杨绛会留下这么多文字,会有这么多虔诚的读者,会被人由衷地尊称为先生。‎ ‎(四)结构:本文开头引用名言,再先破后立,确定自己的观点态度。即不争是一种恬静淡然的人生智慧与处世之道。接着从是什么的层面阐述不争的真正内涵:1、不与人争,并非是一种放弃有所作为的心态,而恰恰是一种不忘初心、不为追名逐利去做自己心中所属之事的人生观;2、不与人争,是一种看透浮世之后仍能豁达于世、寻找自己价值的真正勇者的选择。接着从反面进行论证,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批驳了那些只为名利积极竞争的社会乱象。最后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意象,借鉴《逍遥游》中的主旨“无所待”作结,进一步深化论点。整篇文章立论新颖有深度,结构严谨、层层深入,可以说鞭辟入里。‎ ‎ ‎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