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 祝考试顺利 ★ 一、语言基础与运用(22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曲罢悯然(同情的样子) B.此情可待成追忆(可以) 他生未卜此生休(占卜) C.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一下子) 秋月春风等闲度(随随便便) D.扪参历井仰胁息(摸) 弦弦掩抑声声思(思念)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剑阁峥嵘而崔嵬 B.暮去朝来颜色故 C.铁骑突出刀枪鸣 D.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 B.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通常每首八句。《锦瑟》是一首七律。 C.白居易,字乐天,号易安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李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誉。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常常用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出壮丽奇绝的境界。 4.下列各句都写到“泪”,从情绪和心境的角度来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2分) A.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B.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C.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D.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5. 下列对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结构上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江心秋月”烘托了诗人及琵琶女漂泊沦落之愁。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两句写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D.“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一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跃然纸上。 6.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我们解读《祝福》时,可以深切感觉到民俗文化的威力无处不在,民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秩序和道德规范。 B.鲁迅先生正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的写照。 C.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D.《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海洋上的故事,你不免会问,书中的老人、海洋、马林鱼各代表什么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创作《葬花吟》这首歌时,王立平 :曹雪芹为什么对黛玉 ?如此倾情地写下一大段诗词?黛玉小心眼儿,尖酸刻薄,有什么可爱?但曹雪芹为何会对她倾注这么多感情?王立平觉得这首词背后暗藏着某些东西。于是,他每天研读《葬花吟》, 。 王立平谱完《葬花吟》的开头几句就写不下去了,有八九个月的时间下不了笔,耳旁不断回响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停滞后,终于有一天,他突然领悟到,这哪里是普普通通的哭诉?( )这哪里是低头葬花?分明是昂首问天啊!这是一种反抗封建礼教的悲鸣,是呼号……顿时,王立平的激情来了,旋律也随之而生。写着写着,他泪流满面,甚至抚琴哭泣。 一年多的煎熬总算换来了这样的感悟:“我把曹雪芹的这首词写成了‘天问’!” 最后,王立平在《葬花吟》的乐曲中加入了几处闷鼓声,就像是敲在人们心上的闷鼓。此时他也感到用自己的音乐为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出了一口闷气!感觉这似乎不是自己写出来的音乐,而是从 《红楼梦》 挖出来的。 电视剧《红楼梦》播放后给予了广大观众很高的评价,该剧的音乐更是让观众享受到了音乐的美妙及作品的精神。王立平将曹雪芹这首千古不朽的诗创作成歌曲,使它变成了另一门类的艺术精品。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百思不得其解 情有独钟 苦思冥想 字里行间 B.大惑不解 情不可却 左思右想 文采风流 C.百思不得其解 情有独钟 左思右想 文采风流 D.大惑不解 情不可却 苦思冥想 字里行间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指问苍天的不正是黛玉这样一个多情的弱女子吗? B.不正是黛玉这样一个多情的弱女子在指问苍天吗? C.指问苍天的分明是黛玉这样一个多情的弱女子。 D.黛玉这样一个多情的弱女子却可以勇敢地指问苍天。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电视剧《红楼梦》播放后广大观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剧的音乐更是让观众享受到了音乐的美妙及作品的精神。 B.电视剧《红楼梦》播放后给予了广大观众很高的评价,该剧的音乐更是让观众享受到了音乐的美妙,领悟了作品的精神。 C.电视剧《红楼梦》播放后广大观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剧的音乐更是让观众品尝到了音乐的美妙及作品的精神。 D.电视剧《红楼梦》播放后广大观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剧的音乐更是让观众享受到了音乐的美妙,领悟到了作品的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①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情景作为核心范畴,很有中国特色。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事关系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往深处探索,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深厚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学范畴”。 ②现场感的“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如宋诗评家范晞文,在具体分析文本时,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下联情”“上联情,下联景”之类。个中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便不免将之推向极端。至于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就更加僵化了。在这一点上,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他把景钉死在“实”上,也就是现场感上。他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 ③对这个理论上的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而“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无景之景”寻到了原因。“景有神遇,有目接。神遇者,虚报以成辞……”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由情而感的自由。 ④“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不是真的,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 ⑤在汉语中,实和真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而虚则和假联系在一起。怎样才能避免由虚而假,达到由虚而真呢?元好问曾经提出,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了突破。这个突破首先体现在理论范畴上。一般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却从创作论出发,从创作过程、从难度的克服来展开论述:景观万象已经给前人写光了,经典的、权威的诗语,已经充满了心理空间。怎样才能再虚而不假,虚而入诚呢?乔亿提出“同题而异趣”,也就是同景而异趣。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找到自我之心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斯异不同”,诗文才会有无穷的魅力。 (摘编自孙绍振《古典诗话情景矛盾中的宾主、有无、虚实、真假》) 10.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诗歌情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时,景物和人情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不能把它们绝对割裂开。 B.诗歌情景的真和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赏诗歌时不能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 C.诗歌的景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诗人的功夫就是“权衡”虚实。 D.只要诗人能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所写的景物与其他诗歌相同,表现的情趣也会不同。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某个角度讲,文章就是古典诗论中情景关系发展史。 B.文章开篇论述了古典诗论重视情景的原因,这正是后文立论的基础。 C.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评家的观点,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评或肯定,表达了作者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独特见解。 D.文章第③段中的“神遇”之“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第⑤段论述了怎样避免由虚而假的问题,因此,第③⑤两段衔接更紧密,第④段应放到最后。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可能是导致一些诗评家常把所感对象和所感主体绝对割裂开的原因。 B.元好问认为,只要虚得诚就能避免由虚而假,可实际上,尽管诗人无不自认为是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 C.对于景情割裂的问题,清人黄生、乔亿提出了“无景之景”“神遇”等概念,但他们没能解释“无景之景”“神遇”感染力从何而来的问题,只能留给后人去解释了。 D.一般的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则从创作论出发展开论述,这在诗论的理论范畴上是个突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材料一:中国是文明古国,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美国是25%左右。2017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5462亿元,占GDP比重仅为4.29%。城市方面,目前只有杭州2017年的占比达到了24.20% 2018年4月22日,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在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上提出了新文创的概念。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新文创概念的提出,的确符合当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发展趋势。这些年,为嫁接“互联网+” 概念,2016-2017年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调节所针对的一大重点就在于新兴文化产业。其中2016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 所谓新文创其实是一种更加系统的发展思维,即通过广泛的主体连接,利用VR、AR、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新文创本质上是利用“文化十科技”的融合打造文化产业,重构文创内容生态。 (摘编自《2018中国城市新文创活力指数报告发布》,搜狐网2018年7月18日) 材料二:当传统文创产业转型加速,“新文创”不再局限于传统业态,而是以科技为驱动,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用户的文化体验、生产端的文化思维等,淡化娱乐,突出文创。 新文创的崛起,需要产业的支持,更需要文化本身的价值和カ量。文化始终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所在,产业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灵魂与动力,缺一不可。 在这种理念下,强势游戏《王者荣耀》能走到今天,除了玩法本身,很重要的一点是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经典人物,让人们在游戏中体会文化。腾讯动漫的漫画《一人之下》有道家文化的影子,腾讯影业重点打造《庆余年》《藏地密码》等影视作品,也是看到了其深厚的文化价值。 文化从来都不是速成品,在新文创的时代,产业融合有了更大的空间,资本运作有了更广的天地。然而,要打造一部好的作品,也许更需要沉下心来,需要很多年的精心雕琢。这既考验着产业的定力,更考验着创作者的耐力。这个过程是长线的系统工程,需要充足的匠心,需要更开放的连接协作。 (摘编自李慧《新文创呼唤更多匠心》,(光明日报》2018年7月25日) 材料三:2018年6月27日,北京电影小镇建设正式启动,计划在2018年底完成一期建设,2019年全部完工。届时,北京电影小镇将依靠电影产业、文创产业的发展来助力黑庄户乡的发展与振兴。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和土地。对于国内的很多乡村来说,土地一大片,缺少的是技术、资金、人オ、管理等要素,而文化产业则是最适合进入乡村、拉动乡村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样,文创产业发展所需的土地,农村也可以解决。如此看来,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产业没有污染,同时乡村也能为文化产业提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等创新源泉,可见,文化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理想选择。 另一方面,从农村这个角度来看,想要振兴,就一定要和城市结合起来,把城市的要素、资本、人才、产业引到广大的农村,二者融合发展。实际上,即将建成的北京电影小镇就是以文化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的优秀案例。 北京电影小镇建在黑庄户乡,以广大的土地为基础打造配套居住区、电影产业核心区、文化旅游生态区,聚焦生产、生态、生活,形成“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镇空间格局。北京电影小镇这种发展模式或许将成为未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典范。 (摘编自《北京电影小镇: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财经资讯2018年7月25日)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文化产业发展较落后,2017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远远低于美国的水平。 B.新文创利用“文化+科技”的融合,促进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相互增长,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 C.传统文创产业只注重娱乐,而不关注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以及用户体验等,也不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 D.计划于2019年完工的北京电影小镇,将依靠电影产业、文创产业发展推动当地乡村振兴,实现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双赢。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文创概念的提出,符合当前我国政府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政策,也很好地实践了“互联网+”这一理念。 B.《王者荣耀》《一人之下》《庆余年》《藏地密码》等游戏和文化作品,是产业运作和文化价值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作品。 C.文化产业适合进入乡村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产业没有污染,且乡村能为文化产业提供创新源泉。 D.北京电影小镇将在黑庄户乡打造出生产、生态、生活相融合的特色小镇,这一发展模式可能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借鉴。 15.如何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请结合三则材料概述。(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走正门 王春迪 ① 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全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⑤海爷却说,不可。 ⑥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⑦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的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挺直腰杆子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⑧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⑨海爷的几个儿子,嘴上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⑩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⑾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⑿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⒀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⒁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⒂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持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⒃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⒄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⒅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这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这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17.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18.小说以“走正门”为题有何作用?“走正门”这一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7分)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①绕蜀城②。升沉③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④。 【注】①春流:泛指春天水涨,江水奔流。一说指流经成都的都江堰内江。②蜀城:指成都。一说泛指蜀中城市。③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④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占卜为生。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入蜀的道路,从蜀道之难开始,它与《蜀道难》的开篇写法类似,感情强烈。 B.颈联描写蜀道优美动人之处,“笼”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 C.颈联上句写山上景致,下句写山下美景,远景和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 D.全诗开阖顿挫,变化万千。颔联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道风景可乐,尾联以议作结。 20.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二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9分) 公安县怀古① (唐)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C.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6分) 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6分) (1)李白《蜀道难》中,表现青泥岭曲折高险的诗句是:“ , 。” 写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场景的句子是:“ , 。” (2)《咏怀古迹》(其三)中的“ , ”两句点出了王昭君的出生地,用高山大川的雄浑气象烘托她。 (3)《秋兴八首》(其一)中的“ , ”两句一语双关,既写自然的风浪,又暗指社会的风浪,表现了诗人的不安。 (4)《登高》中,杜甫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用鸟鸣声和水流声来形容琵琶声的名句是:“ , 。” 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的诗句是:“ , 。” (6)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庄周和望帝的典故的两句是:“ , 。”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急流迅疾,以至于能够飘动石头,靠的就是它的速度。 材料二: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走得那么匆忙,要学会慢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关于‘速度’的思考”为副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特征鲜明;卷面整洁,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永春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 高一年3月考语文科试卷参考答案(2019.3) 1. C【解析】A项,悯然:忧郁的样子。B项,可:难道,哪能。卜:预料。D项,思:悲伤,哀愁。 2.A【解析】A项,高峻,古今意义相同。B项,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C项,古义,“突”,突然,“出”,出现;今义,越过一般地显露出来。D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C【解析】易安居士是李清照,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4.A(欢喜之泪) 5.A(以环境的静寂,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高超。) 6.D【解析】(A项,缺主语,把“在”放在“我们”后面。B项,主客颠倒,应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正是鲁迅先生的写照”。 C项,句式杂糅。“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杂糅,可改为“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高鹗续作这一说法”或“现在大家一般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7.A【解析】百思不得其解:反复思索,仍然不能理解。大惑不解:极为疑感,不能理解。两者都指不能理解,前者含有多次、反复思考的意思;后者含有很疑惑,难以明白的意思。根据后面的连续问和“每天研读《葬花吟》”可知,用“百思不得其解”更合适。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情不可却:碍于情面,不能拒绝。根据句意,应用“情有独钟”。苦思冥想:深沉地思索。左思右想:指反复考虑。此处两者均可使用。字里行间:字句中间。文采风流:形容人富于才华,风雅潇洒。此处说的是《红楼梦》,应用“字里行间”。 8. B【解析】由前面的“哪里是普普通通的哭诉”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行为,A项和C项强调的是黛玉,排除;括号内的内容和前文没有构成转折关系,据此排除D项。 9. D【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主客体颠倒,应是“电视剧《红楼梦》播放后广大观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二是搭配不当“享受”与“作品的精神”不搭配。A项没有改正第二处错误,B项没有改正第一处错误,C 项的“品尝”与“音乐的美妙及作品的精神”搭配不当。 10.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项,“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表述有误,原文第④段说的是“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选项偷换了概念。 11.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文章是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的,第②段提出景情割裂的问题,第③段提出“无景之景 ”“神遇”的新解,第④段论述“虚”的感染力的来源。如果不能证明“虚”是有感染力的,是有存在价值的,那么第⑤段论述的“怎么避免由虚而假”这个问题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故第④段不应放到最后。 1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项,“只能留给后人去解释了”错,由原文第④段第2句“早在明朝……”可知,这个问题早在明朝就有人论述了。 13.C 【解析】“只注重”“不关注”“不注重”等表述,于文无据。 14.C 【解析】根据原文,最主要的原因是乡村能提供土地。 15.【答案示例】①通过政策引导,将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树立新文创理念;②注重文化价值,以充足匠心打造好作品;③将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结合,相互促进。(6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三则材料概述如何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作答时,就要仔细分析三则材料在论述文化产业发展时有哪些重点。材料一突出政策引导和科技支撑,材料二强调要结合文化内涵,材料三以“北京电影小镇”为例提出与乡村振兴合作,实现双赢,将三则材料的中心提炼出来,组织答案即可。 16.B 【解析】A.目的解说有误。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C.“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这主要反映出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D.“都是为了讨好海爷”理解错误。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17.答案:(1)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2)有长远打算,能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看门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3)富有心计,做事果断。由贺家的一对母子来祠堂祭祖的情景,察觉这对母子不同于贺家其他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4)不卑不亢,有分寸。京官到了后,海爷腰杆子挺直跪着;京官拜谢,海爷一把托住,气定神闲地与之对话。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本文中的海爷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性 格特征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比如,海爷从一个小油贩子挣得“银子用斗量”的家产,买下贺府豪宅,表明其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又如,海爷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看门狗,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讲述贺家母子的故事后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这都表明他能居安思危,有长远打算。再如,当看到贺家一对母子祭祖的表现后,海爷决定不拆迁贺家祠堂,并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这又表明他明察秋毫,富有心计,做事果断。又如海爷见到京官后的言行举止,表明其不卑不亢,有分寸。 18. 【答案】好处:①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贺家年轻母子“走正门”与贺家其他人都“走侧门”进祠堂祭祖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 ②便于突出小说主题。“走正门”的孩子到祠堂祭祖总是“大大方方”“端端正正”“抬头挺胸”“有礼有节”,最终高官得做, 衣锦还乡。 ③前后照应,情节更严谨合理。后文海爷讲述年轻母子“走正门”这个情节,照应了前文贺家后人做官衣锦还乡的内容,并且照应标题。(4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4分) 启示: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之中,做人处事都应坚持“走正门”,堂堂正正,自尊自爱,唯有如此才能立身处世。(2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答题:①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呼应文章内容。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象征,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19.A【解析】本诗的首联只是平静地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蜀道难》的首句则是包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20.参考答案:“起”和“生”。“起”字把本来是静态的岩崖写成动态,凸显山势的迂回、峭拔,又写出栈道的狭窄;“生”字既写出云雾之飘动,又见栈道之高危。这两个字用得极富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和奇伟。(4分)(意对即可) 【解析】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云气依傍马头升起翻腾,似腾云驾雾。这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异,境界奇美。 21.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次写想象之景”判断有误,应为“眼前实景”。 22.答案:①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感伤。②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对王昭君远嫁塞外,长久思乡的同情;《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比较杜甫在两首怀古诗中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从题材上而言,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是因为诗人来到了名人故地而自然生发的感慨。《咏怀古迹(其三)》是诗人对王昭君的缅怀,想到王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上,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的怀才不遇。本诗是作者对曾经在公安县建立功业的刘备、吕蒙等人的缅怀,表达对他们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刘备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 【诗意】此地空旷,原是吕蒙的营地;江深流急,刘备又在此筑过坚城。天寒而时日渐短,风起则浪与云平。刘备待关羽、张飞,谊同兄弟,得孔明,欢如鱼水,君臣契合,吕蒙战功显赫,飞黄腾达,天下闻名。我系船在这前面的水边,凭吊往事,不禁一声长啸,发出思古之幽情。 23.(1)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3)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4)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5)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6)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24.【解析】材料一出自孙武的“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材料二取材于周国平散文《车窗外》,两则材料都涉及“速度”。材料一强调“快”,材料二强调“慢”。加上副标题是为了避免对材料的解读失误。作文时只要能围绕“快与慢”进行立意论述都符合题意。学生作文可能有四种情况:一、通篇只写“快”,未涉及“慢”;二、通篇只写“慢”,未涉及“快”;三、只讲“速度”,未涉及“快”或“慢”;四、能就“快与慢”之间的关系进行立意论述。 33分(不包括卷面书写分)以下的作文:字数严重不足(600以下);套题,离题(如“欣赏”,“欣赏风景”,“创新”,“效率”,“时间”,“努力”……而未扣“速度”);文体不对(记叙文,夹叙夹议,散化的文章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