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甘肃省武威二中一模考试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甘肃省武威二中一模考试语文

2017 年甘肃省武威二中一模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真人秀:有意思也要有意义 过去几年,真人秀在中国的发展几乎可以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来描述。这一从西 方舶来的节目形态,在体验了超乎寻常繁华的同时,也深藏着隐而未现的危机。本该以“真” 为核心元素的真人秀,在不加节制和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开始变得越来越“假”,甚至 在公众言谈中成为“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赫胥黎说“我们将毁于我 们所热爱的东西”,他所担心的正是文化演变成感官刺激和物质欲望的概念碎片,而真理则 被掩盖于日常生活的琐屑狂欢之中。 电视是当代社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从规律上看,任何一种节目形态发展的过程都 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有人看”,即电视节目具备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基本特征,或提 供实用的信息,或带来轻松的娱乐;第二个是“有意思”,即在拥有特定的观众群体的基础 上,努力提升节目的制作水准,给观众带来日益精良的审美体验;第三个是“有意义”,也 就是令电视履行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责任,令经过验证的主流价值得以彰显,促进社会的良 性运转。 目前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较为顺利地完成前两个阶段的任务,《中国好声音》《奔跑吧! 兄弟》《爸爸去哪儿》等节目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对外国模式的完整移植扣精细改造,并将 自己打造为当代社会最显著的视觉奇观之一。眼下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着力解决第三个问题, 也就是“有意义”的问题。 “真人秀”的本质虽是“秀”,但特色在于“真”,亦即,同样是娱乐,也必然有真诚和 虚假的区分。这个“真”字,既包含节目形态设计上的真实性考量,即以“记录”而非“虚 构”作为叙事和表现的主要手段;也明确要求节目在文化价值上承载一种不造作、不浮夸、 不炫耀的本真的生活态度。脱离了返璞归真的文化内涵的真人秀,哪怕拥有再豪华的明星阵 容、再盛大的狂欢场面,也只能是伪装在真实外壳下的一种娱乐至死的新形式而已。 当下,中国的真人秀仍高度依赖“明星制”,在价值倾向上也极为倚重商业逻辑和消费 主义。“素人”的概念虽很早即被提及,但囿于电视产业的独特结构,真正有影响力的节目 罕见。反而是在网络自制领域,一些新潮的生产者更好地捕捉了真人秀在形态和内涵上的发 展规律,推出了兼容“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素人实境秀,比如腾讯视频《我们 l5 个》 将 15 个背景迥异的普通人置于平顶的封闭空间,进行全天 24 小时、一年 365 天的完全呈现, 便在形态上十分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文化要求。 中国的素人秀和欧美国家的主流素人秀相比还有一定的区别:风靡全球的《幸存者》和 《泽西海岸》等节目更多强调,中突的因素,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与西方 文化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我们 15 个》等素人秀却更强调“社群” 的概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显然也是中华文明传统的 要旨所在。 概而言之,真人秀节目固然是一种获取娱乐的方式,但如果这种娱乐与文化和价值的土 壤相脱离,则必然会演变成“为娱乐而娱乐”的虚无态度。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视频 行业的崛起,原有的电视文化体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显然有着更 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长远的规划设计,逐渐意识到随着明星资源的耗尽和观众审美的疲劳, 那种以“外国模式、明星出位、粉丝互掐”为传播特征的真人秀必将走向“真实”的对立面 并将其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形态上的“素人”和“真实情境”以及文化 价值上的回归主流,才是令真人秀焕发青春活力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 年 08 月 01 日 09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过去几年真人秀节目发展迅速,但在不加节制和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质 量变得参差不齐。 B.当前真人秀节目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也潜藏着隐而未现的危机,那就是节目已经变 成了“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 C.电视节目除了要为观众提供审美体验以外,还得履行公共文化空间的责任,符合社会 主流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 D.任何一种电视节目首先必须得有人看,或提供实用的信息,或带来轻松的娱乐,能够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解析:“节目已经变成”说法武断绝对,不正确。原文第一段意思是“开始变得越来越 ‘假’,‘甚至’、‘在公众言谈中’成为“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故选 B。 答案: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完成“有人看”、“有意思’’两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对外国模 式的完整移植和精细改造,成为当代社会最显著的视觉奇观之一。 B.中国真人秀节目应该着力解决电视节目“有意义”的问题,这是眼下此类节目的发展 方向。 C.高度依赖“明星制”是当下中国真人秀的一大特点,并且在价值倾向上也极为倚重商 业逻辑和消费主义。 D.捕捉真人秀在形态和内涵上的发展规律、兼容“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素人实境秀 在目前中国有一些探索和尝试。 解析:原文第三段“《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节目”完整移植 于外国模式,并非所有的中国真人秀节目都来源于国外。故选 A。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人秀不能脱离返璞归真的文化内涵,要求节目在文化价值上应承载一种不造作、不 浮夸、不炫耀的本真的生活态度,否则只能成为娱乐至死的新形式。 B.真人秀是人们获取娱乐的一种方式,其本质是“秀”,特色在于“真”,这种娱乐必须 与文化和价值的土壤相结合才不至于为“为娱乐而娱乐”。 C.对比中国素人秀与欧美主流素人秀节目,也可以发现中外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社会等关系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D.随着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崛起,原有的电视文化体系虽然因囿于其独特的结构受到一定 的冲击,但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也会将其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 解析:原文最后一段表述可以得知,“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的是“原 有的电视文化体系”,而不是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因为他们是“有着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 更长远的规划设计”。故选 D。 答案:D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王世襄:世好妍华,我耽拙朴 田家青 当今,人们称王世襄先生是“大玩儿家”,而“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轻松愉快联系起 来。实际上,在治学、研究中,王先生凭的是一股一丝不苟的“狠劲儿”和“傻劲儿”。 “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随心所欲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生活中的王先生讲究原则,对 自我的要求严谨至极。 我认为,王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他在一生中致力于展示、宣传中国文化最核心、最精华和 最本质的精神:格调、品位、和谐。这对当今刚刚从物质上富裕起来的社会无疑有着十分重 要的引导意义。在我眼中,王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真正的收藏家和中国文化的实践者。 三十年前尚未结识他时,我对他的认识与当前人们对他的认识大致相似:出身书香门第、 仕宦之家,会玩儿、有天分,眼力好、神。我第一次去见王先生时,还抱着“会一会”的心 态。与王先生一交谈,令人折服。他对行话、术语不仅很熟,尤其用词之间的搭配准确,俨 如硕果仅存的老木匠。这不仅要具有工匠一样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对古建、园林、大木 作、小器作的工艺和技法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历史和人文知识,更需极深厚的古文献和文 字学功底。 王先生的收藏涉及古琴、漆器、家具、造像等诸多门类,多著录于《自珍集》等著作, 出版至今未发生真伪之议,可见其鉴赏水准。对于出书他有一股和自己过不去的精神:每本 书内容必须新,观点需明确、考据要翔实……他曾多次说过,出版著作最怕重复,不应给读 者“炒冷饭”。 王先生既是学术领域备受推崇的学者、学界领头人,又是业界公认的权威,还能被工匠 称为“行家”。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学者。 这么多年来,海内外的朋友们请王先生吃饭,常去比较讲究的酒店,生性简朴的王先生 其实并不喜欢。每一道菜上来,他会下意识地先拿筷子把菜里边放的虚的东西,如刻的萝卜 花、雕的仙鹤、搭的小桥,挑出去﹣﹣我看得出来,他并不是真的刻意想做这件事,这个动 作完全是出于对形式主义潜在厌恶的本能。 原因在于,王先生奉行的原则是干实事,不务虚。恰似明式家具,不设非功能的装饰部 件。好的明式家具,拆不走一个部件,一拆它就塌了,就散了。换言之就是没有纯为装饰而 设置的部件,不刻意装饰却能做到最佳的装饰效果,这才是真本事。多年来,我们的社会越 来越爱讲形式,重宣传、包装、依赖炒作,一些行业、一些活动,本来与文化无关,却拿“文 化”说事,对此,王先生曾笑称“这叫缺什么补什么”。 王先生一生研究古代家具,他一直想设计打造一件融入自己思想的家具,一九九五年得 到了两块花梨大板,他约我与他一同设计打造了一件大画案。务使两块木料能得到最大限度 的合理利用,同时要让大案有时代感和艺术性,结构考究,无钉无胶。大案制成后,重近半 吨,好不容易请人搬上了六层的公寓。 第二天,师母告诉我,他搬完大案回芳嘉园小院时天已黑了,一进院门,就跟孩子似地 喊:“我回来了啦!大案子上去啦!” 大案一直在王先生的书房,《锦灰堆》、《自珍集》等广大读者喜爱的著作都是他在此案 写就的。他特作了一篇案铭,其中“世好妍华,我耽拙朴”言简意赅地表述了王先生的审美 观。 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艺术,追求的是格调和品位,反映到器物上就表现为和谐和文人气质。 此案当为一例,其通体无一处刻意装饰,既有宋元的神,亦富时代感,其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环球人物》2015 年第 2 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到底明式家具的特色在哪里?它为什么吸引着王世襄六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研 究呢?王世襄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中国传统家具从明代至清前期发展到了顶峰。这 个时期的家具,采用了性坚质细的硬木材料,在制作上榫卯严密精巧,造型上简练典雅,风 格独特,现在全世界都公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家具流派……到了明中叶,家具不只工艺好, 木料也好,尤其是以黄花梨木造成的家具,天然文理,尤为华美。” (荣宏君《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先生一生注重做实事,他是学术领域备受推崇的学者、学界领头人,又是工匠眼中 的“行家”,他做事力求完美,自我要求严谨。 B.王世襄先生致力于展示、宣传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格调、品位、和谐,这对当今 的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 C.王世襄先生在酒店吃饭,总会把菜里边刻的萝卜花、雕的仙鹤、搭的小桥、放的花瓣 等挑出来,以此表达他对形式主义的厌恶。 D.“他搬完大案回芳嘉园小院时天已黑了,一进院门,就跟孩子似地喊:‘我回来了啦! 大案子上去啦!’”这一细节主要是突出他高兴的心情和率真的性情。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答案:C 5.结合文本,概括王世襄先生“明代家具观”的主要内容。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答案:①讲求实用,不刻意装饰却能收到最好的装饰效果;②制作精巧,造型简练典雅, 风格独特;③精于选料,最大限度合理利用材料,保留材料天然的纹理。④有很高的艺术水 平,达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顶峰。 6.请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分析第 3 自然段议论的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答案:①承接上文,强调王先生一丝不苟、讲究原则的治学态度,总领下文,突出王先 生的贡献。②表达作者对王先生在学术、收藏和中国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的赞美与崇敬之情。 ③揭示王先生追求的格调、品位、和谐对于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④启示读者摒弃浮华,追 求简练朴实,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回 娘 家 秋子红 秋葵是杨家屯最漂亮的媳妇,娘家远在大山深处。由于缺水,娘家一带漫山遍野光秃秃 的,农作物只长山芋和荞麦。这一年遇上天旱,山芋秧子一棵棵萎了,荞麦下不了种,家里 实在揭不开锅,爹便托人带领秋葵走出数百里的大山,来到杨家屯,于是,秋葵便成了比自 己大十岁的杨木根的媳妇。 木根知道秋葵心里最怕人碰的痛处,暗想,一定要善待秋葵,不能让她伤心难过。但木 根也与其他男人一样,火气一上来,轻了咆哮如雷,甚或抬手就是一把掌,“啪”的一声掴 在秋葵脸上。秋葵转过身,躲着人,用手捂了脸,只让泪水从指缝间悄悄流出。 这事儿若摊在村里别的媳妇身上,肯定要嚎、要闹,等嚎够了闹够了,肯定会卷起包袱 回娘家。然后,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九个伯母六婶子肯定要找上门来理论,最终,等男人上 门赔够了礼道够了歉,媳妇才在娘家兄弟们的护送下,大摇大摆走进家门。 秋葵娘家远,受了委屈,泪只流在自己心里。流完了,照样像往常一样喂猪、烧饭、拉 土、锄麦,悉心伺候木根、孩子和公婆。 转眼间,儿子小根已经 4 岁。春节过后,小根在街上玩,看到邻居家的叔叔用自行车驮 了媳妇和娃儿去外公家。小根看得心热,急忙跑回家,扯着秋葵衣角,说要去外公家。秋葵 刚才还笑着的那张脸顿时不自然起来,嘴唇哆嗦着说:“乖儿子,外公家远,明年咱们有钱 了,就去外公家。”小根哪里肯听这一套,跺着脚又哭又闹,木根大喝一声,小根“哇”的 一声哭了,秋葵急忙将小根搂在怀里,也哭了。这时,木根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横竖 不是个味儿。 后来,小根渐渐懂事了,便再也不提要去外公家的事了。 再后来,家里的光景一天天好了起来,秋葵便常常念叨要回娘家。 这一年,秋葵攒够了车票钱,正要商议着回趟娘家,不料公爹殁了。等埋葬了公爹,木 根欠下一屁股债,秋葵便将车票钱给了木根。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从县城火车站买了车票。夜里,小根肚子疼。秋葵与木根连夜将小 根送到县医院。医生一检查,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手术。第二天,秋葵便让木根将车票 拿到火车站退了。 又一年春天,木根刚要去县城买火车票,就接到村长的通知,说村里引来了农田水利建 设扶贫项目,供水管道途经木根的承包田,需要木根亲自规划承包田灌溉工程的实施方案。 木根高兴得像个孩子,一蹦一跳地去了承包田。 玉米吐缨时,秋葵对木根说:“今年粮食丰收在望,我们很快就有钱了,等收完秋,我 们带上小根回趟娘家吧。爹有气管炎,娘有腰疼病,这几年也不知好了没;弟弟现在该娶媳 妇了,也不知娶下媳妇没;妹子最小,不知现在还上不上学……” 木根抢白道:“小根不上学了?像你一样当文盲啊?” 秋葵脸一红,不好意思地低头笑了。 秋葵终于要回娘家了。 这一天,秋葵和木根去了趟县城,除了买了新衣新鞋外,还给娘家的父母弟妹买回了大 包小包的礼品。 天刚蒙蒙亮,秋葵便烙好干粮,做熟饭菜,叫醒木根。吃罢早饭,便出了村子。秋葵背 着行李,走在前头。高挑的身子一摆一摆,走得很急。走得木根出了一身热汗。 上了火车,木根在行李架上放好行李,便拣靠窗的座位和秋葵面对面坐了下来。 车窗外,阳光照着明媚的田野,好看极了,那些树呀房子呀电线杆呀飞似的向后退着…… 出了火车站,换了一程大巴车,秋葵和木根走在一条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秋葵的 话一下子多了起来。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一把野枣送给 木根。木根第一次感觉,平日里温温顺顺沉默不语的秋葵,其实挺爱说话的。 翻过了数座山梁,远处,有几户人家稀稀落落卧在山野里。秋葵顿时觉得这里的天比以 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也似乎更加温馨了。 秋葵兴奋地指着前方,对木根说:“前面那个村子里,大梧桐树下,就是俺家。” 说话时,一汪眼泪蓦然间从秋葵黑亮的眼睛中涌了出来,她不停地用袖角擦着。擦着擦 着,双腿一软,跪在山梁上,放声哭了起来。 木根背着行李,在秋葵身后,呆呆地站着。 远方,夕阳里,一棵硕大的梧桐树隐约可见,树旁一户人家屋顶的烟囱里,一缕炊烟那 么白那么亮那么纯朴那么亲切地向着满天的彩霞袅袅腾腾地飘着。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秋葵被丈夫掴脸与村里别的媳妇遇此情况对比,突出了 杨家屯一带的风俗习惯和该村媳妇的家庭地位。 B.小说关于秋葵三次回娘家而未能如愿的描写,把秋葵家庭的变化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展 现,既丰富了秋葵的形象,又给人以真实感。 C.秋葵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 一把野枣给木根,表现了回娘家时的兴奋心情。 D.秋葵发现娘家所在的偏远深山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似乎更加温馨 了,从正面表现了娘家人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善。 E.篇末描写娘家“炊烟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纯朴那么亲切地向着满天的彩霞袅袅腾腾地飘 着”,表现出秋葵看见娘家后感到满目的熟悉与亲切。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A“突出了杨家屯一带的风俗习 惯和该村媳妇的家庭地位”分析不当。应为突出了秋葵的隐忍性格。B“把秋葵家庭的变化 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展现”分析不当。秋葵前两次回娘家未如愿是家庭原因,基本没有涉及到 社会背景;第三次回娘家未如愿是社会原因,是在社会背景中展现的。D“从正面表现了娘 家人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善”分析不当。这里通过描写秋葵对娘家一带天、山和空气的感受, 从侧面表现娘家一带人民的生活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善。 答案:CE 8.小说中的秋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从身 份、气质等角度整体概括人物形象,然后结合着文中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及议论性评价性的 语句分析概括即可。如:丈夫打骂或受了委屈,泪只流在自己心里,而不像其他人一样哭闹, 可见其温顺隐忍.公爹殁了,秋葵将车票钱拿出来;家里经济困难,虽然想家但始终未回又 可见她公爹殁了,秋葵将车票钱拿出来;家里经济困难,虽然想家但始终未回可见她善良, 识大体。 答案:①温顺隐忍。挨丈夫打骂或受了委屈,泪只流在自己心里,而不像其他人一样哭 闹。 ②勤劳纯朴。她从事各种家务农活,悉心伺候家人。 ③善良,识大体。公爹殁了,秋葵将车票钱拿出来;家里经济困难,虽然想家但始终未 回。 ④重亲情。她经常掂挂爹娘与弟弟、妹妹;回娘家时为娘家人买回大包小包的礼品。 9.小说是怎样叙述“回娘家”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写作特 点,再结合文本分析作用。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这样写,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故事 情节在较大跨度中清晰呈现,采用简洁的对话来叙事,这样写,使叙事更加紧凑,并表现人 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答案:①以“回娘家”为主线叙述故事。这样写,使小说脉络清晰,层次感强。 ②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这样写,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故事情节在较大跨度中清 晰呈现。 ③采用简洁的对话来叙事。这样写,使叙事更加紧凑,并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古诗文阅读(共 35 分)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南星,字梦白,高邑人。万历二年进士。除汝宁推官。治行廉平,稍迁户部主事。 二十一年大计京官,与尚书孙谎秉公澄汰。首黜所亲都给事中王三余及鑨甥文选员外郎 吕胤昌,其附丽政府及大学士赵志皋弟皆不免,政府大不堪。给事中刘道隆因劾吏部议留拾 遗庶僚非法。得旨,南星等专权植党,贬三官。 光宗立,起太常少卿。拜左都御史,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寻代张问达为吏部尚书。当 是时,人务奔竞,苞苴①恣行,言路横尤甚。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 加以恶声,或逐之去。选郎即公正无如何,尚书亦太息而已。南星素疾其弊,锐意澄清,独 行己志,政府及中贵亦不得有所干请,诸人惮其刚严不敢犯。有给事为赀郎求盐运司,即注 赀郎王府,而出给事于外。知县石三畏素贪,夤缘②将行取,南星亦置之王府。时进士无为 王官者,南星不恤也。 魏忠贤雅重之,尝于帝前称其任事。一日,遣娣子傅应星贽见,南星麾之去。尝并坐弘 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大 学士魏广微,南星友允贞子也,素以通家子畜之。广微入内阁附忠贤,尝三至南星门,拒勿 见。又尝叹曰:“见泉无子。”见泉,允贞别号也。广微恨刺骨,与忠贤比而龅南星。 忠贤及其党恶南星甚,每矫敕谕,必目为元凶。于是御史张讷劾南星十大罪。系之狱, 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卒戍南星代州。嫡母冯氏、生母李氏, 并哀恸而卒。子生七龄,惊怖死。南星抵戍所,处之怡然。 庄烈帝登极,有诏赦还。巡抚牟志夔,忠贤党也,故迟遣之,竟卒于戍所。崇祯初,赠 太子太保,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二百四十三卷) 【注】①苞苴:贿赂。②夤(yín)缘:攀附权贵。 10.对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 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B.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 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C.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 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D.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 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来 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 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 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了解。“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错,嫡母 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南星秉公执法,整肃吏治。他与尚书孙鑨考核京官,首先就将与他们亲近的王三余、 吕胤昌罢黜,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也不能幸免。 B.赵南星忠于职守,锐意除弊。他对于官场上奔走于升迁之道、贿赂公行的风气甚为痛 恨,特立独行,极力澄清,朝廷上下都惧怕他,不敢向他开口请托。 C.赵南星刚直不阿,嫉恶如仇。魏忠贤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的为政才能,并让自己的外 甥拉拢他,他不为所动。因老友之子依附魏忠贤,他拒不接见,惹来怨恨。 D.赵南星遭谗受害,含冤而卒。他秉公澄汰的做法虽然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但因直接 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未能持久。他也受到打击迫害,含恨卒于戍所。 解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 对比。“他秉公澄汰的做法虽然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错,无中生有。 答案:D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 ②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 “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 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 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 有关文字。 答案:①每次文选郎外出,总有人在半道上将他拦住,替别人求官,得不到满足就恶言 相加(就说他的坏话),或者把他赶走。 ②(朝廷)将他抓进(投入)监狱,判处赵南星赔偿赃款一万五千两银子。赵南星家里 一向贫穷,亲友进行了捐助,才将官司了结。 (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春日 王安国 争得①才如杜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巇崿②,湿飞双翠破涟漪。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注释】①争得:怎得;②巇崿(xī è):指山峦。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的意思是,怎能得有杜牧那样的才华横溢之士来西湖题诗,以赞誉人间的美景 呢? B.中间四句转入对西湖春景的正面描写,这是十分细腻真切的西湖春光图。 C.颈联写湖光,借画舫点缀,“破涟漪”一语,写出游船的幽闲和湖水的不平静。 D.诗中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不仅描摹出作用于视觉的生动画面,且从听觉、嗅觉、触 觉各种角度,使读者感受到西湖春日的繁忙兴旺和欣欣向荣。 解析: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C“湖水的不平静”错误,根据“破”可知湖水应 该是平静的。 答案:C 15.诗的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此联中“幸”字抒情色彩浓郁,抒写对西湖的 感受。“作钓师”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也就是对闲逸生活的向往。 答案: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意义上同首联呼应,措辞上也同开端吻合。诗 人说,人生难有杜牧之才,人间却幸有蓑衣和苇笠,他在湖上题诗,就算才情不够,也要驾 起渔舟作一名钓翁。诗人眼望西湖风光,恋恋不忍离去,产生了栖身湖山的凝想和雅志。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用“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塞外胡天八月 大雪纷飞,一夜之间好像树上开满了洁白的梨花的景象。 (2)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 阻。 (3)在《逍遥游》中,庄子引“汤之问棘”,说鹏背翼巨大,“________”,穿越云气, 背负青天到南海。 解析:这是对名篇名句默写的考查。与以前的直接默写相比,理解性默写更强调对古诗 文内容情感的把握,比填空式难度更大。要想正确解答此类试题,平时进行背诵、记忆是必 不可少的。切不可只会背不会写字,要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字形的准确记忆。尤其是通假字, 要特别记忆。 答案:(1)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2)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3)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种真挚隐于字里行间,所以作者笔下所描绘的一切才那么宛然美丽,富有灵气;文 字才那么清丽畅达,珠圆玉润。 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 家莫衷一是,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③近年,葡萄酒酒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近年这些酒庄或者关门或者大打特价牌, 这标志着酒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苦心孤诣。 ④我市家电市场促销氛围意兴阑珊,促成这个氛围的是卖场主打“以旧换新”和“家电 下乡”,再一个就是“低价促销”。 ⑤金庸就是倚马可待天天写时评的报人,他以“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而闻名于世。 ⑥网络用语是语言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发展结果,但井喷很容易鱼龙混杂。这些生造词, 既不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无益于人际交流,最容易产生网络对文化的负面效应,所以,必 要的规范和禁止无可非议。 A.①⑤⑥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③④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运用,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认真 分析每个选项,根据语境和成语的含义、适用范围、语法功能等几方面选用成语。①“珠圆 玉润”指像珠子一样圆,像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婉转优美,或诗文流畅明快,此处用来 形容“作者笔下的文字流畅明快”符合语境;②“莫衷一是”强调很多人意见各不相同,众 说纷纭;此处用来指大家对父母是孩子的老师的看法大家个人坚持个人的意见,应改用“各 执己见”;③“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此处用来形 容“葡萄酒从业人员认真工作”贬义词褒用,褒贬不当;④“意兴阑珊”:阑珊:衰落,将 残、将尽的意思,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兴致将尽,玩乐快要结束,此处用来形容“我 市家电市场促销氛围”用词不当;⑤“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 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此处用来形容“金庸写文章写的快”符合语境;⑥“无可非议” 没有什么可以指摘,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此处用来形容“规范和禁止网络语言的发展”符合 语境;根据语境和成语的含义分析可以看出成语运用正确的是:①⑤⑥;故选 A。 答案:A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巧 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B.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大汶口文化的遗物中,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画面格外引 人注目,据说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的写法。 C.近年来,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但对于刚刚起步的 毕业生来讲,减少税收额度和提供少量的借贷资金,并不能起到实质上的帮扶作用。 D.法国总统表示,大部分遇难者的年龄在 35 岁以下,并强调此次恐怖袭击是法国首都 夜生活热闹的地区为目标,包括酒吧、餐馆和一个音乐厅。 解析:辨析病句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再逐 一查找它们是否有成分赘余或残缺、搭配不当等考纲所列的六种毛病。A.搭配不当,“拓宽… 内涵”不搭配,改成“加深和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B.结构混乱,第一分 句主语是“考古工作者”,第二分句主语是“一幅…画面”中途易辙,改成“在考古工作者 发掘大汶口文化的遗物中”;C.正确;D.结构混乱,“是法国首都夜生活热闹的地区为目标” 句式杂糅,“是…为目标”改为“以…为目标”;故选:C。 答案:C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____不要依赖译文。②____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 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____肯动脑筋,④___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____,只 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____不失为 一种可行的方法。 A.①最好②当然③一旦④而且⑤/⑥就 B.①尽量②因为③/④进而⑤所以⑥仍 C.①/②这③如果④而且⑤那么⑥也 D.①一定②也③如果④并且⑤因此⑥/ 解析:本题考查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要分析句子间关系和关联词语的搭配。宜用排除 法。第二处是针对前一处而言,故使用指示代词“这”。第三处是表示假设,第四处和第三 处构成递进关系,第五处与第三处的“如果”搭配使用的关联词是“那么”。故选:C。 答案: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 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_________,“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 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_________。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 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解析:本文段主要阐明: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 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第一处空格后是“‘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 那么空格处应是“‘读薄’偏重于深度”。第二处空格根据前文的“‘读薄’需要开掘、‘蒸馏’” 紧扣“‘读薄’偏重于深度”,那么空格处应紧扣“‘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第三处空格根 据文段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深入 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判断补写。 答案:①“读薄”偏重于求深度;②“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③由“薄”而“厚”, 再由“厚”而“薄”。 21.阅读下面的关于业余阅读时间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在后面的横线上填空。 (1)上面三类人员都喜欢读______,反映了______; 答案:文学作品 他们对陶冶性情的追求 (2)而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医生和教师则都喜欢读______,反映了______的阅读取向。 答案:专业书籍 他们充实和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解析:本题是问卷调查,回答第一问“都喜欢”就要从图中找出共性,通过数字比率的 大小能够看出无论何种职业,文学类书籍都处于数据较高的低位。回答第二问,从医生和教 师的横向数据来看,医生最喜欢读的是医疗保健类,教师最喜欢读的是教学类的书籍,可见 他们分别关注的是和自己职业有关的,可从这个角度作答。 四、写作(60 分) 22.(6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近日,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 1 元钱,我看还 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 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该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 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此事引发了一 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一 个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 解析:这是材料作文的考查。题目是“综合上述材料内容及含意”,因此确定材料的范 围和理解材料的含意是符合写作的第一要求。 (1)这是一则社会新闻材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某校的奖学金金额改成了一元钱” 的事件,写作范围必须要落在这一事件过程中因人、因事而触发的想法,所有观点的提出都 是因材料而引起。 (2)材料的主要内容: ①某校的奖学金金额改成了一元钱。 ②学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③校方把取消的奖学金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并表示希望同学们不“以获得奖金多 少”作为学习的目标。 ④事件引发了网友的关注。 ⑤媒体报道了此事,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3)在材料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含意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学习上,学生应如何看待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 ②如何看待学校对学生给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处理。 ③如何看待社会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有关给予学生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问题的关注。 答案:范文: 一定的奖学金能给我们“获得感” ——给“学生心声”栏目投稿 奖学金从一小叠纸钞变成了一元钱,为此或许伤心难过者有之,愤然吐槽者有之,毫无 所谓者有之,幸灾乐祸者亦有之。 做出如此决定,校方自有其理:难道大家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抢”奖学金?显然不是。 讲得崇高些,我们学生学习是为了用知识充实人生,用技能提升自己;哪怕世俗点讲,就是 为了有个好的前途,为了将来能“有钱有闲”,我们也决不至短视到“一切向奖学金看”的 地步。 再者,校方发“一元钱奖学金”,既非财政困难的无奈之举,亦不是“只拔一毛”的吝 啬之行,你看我们的奖学金,不是作为我校“扶贫助学基金”的本金了吗?让更需要钱的学 生获得帮助,不亦美哉? 不过且慢,在肯定校方动机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此举有其不妥,尚容一一商榷。 虽然网曝我校学生吐槽言辞不当,“还不如不去拼搏了”过于短视功利,“每年才几个人 得”显出酸溜溜的嫉妒,不是一时愤激就是三观不正,但是,“就 1 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 呢”确有可取处。学生自当志存高远,但常设阶段性的、短期的目标,实有益于我们动力长 存,不断前进,而奖学金正可作为短期目标之一。固然,数额过高的奖学金容易助长功利歪 风,激化学霸学渣间的“人民内部矛盾”;但数额太低,则表面上你奖励了优胜者,实际上 是让他们觉得被敷衍,反而会有付出与回报落差太大引起的失落感。适量的奖学金,让获奖 者感受到实惠(说一元钱是“实惠”,在高物价的今天就是笑话),也让未获奖者心态平衡, 不眼红不在意。这是给予学生“获得感”的重要“民生工程”。至于何为“适量”,我们可以 另行讨论,此不赘言。 至于“扶贫助学基金”,同样关乎“获得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对贫困生的“精 准扶贫”因人而异,金额高过奖学金也是应该。不过我认为,校方“加大扶贫力度”也不应 将奖学金预算统统挪到扶贫助学金当中。奖学归奖学,扶贫归扶贫,二者方式虽一,作用殊 途,性质上也不一样,不该厚此薄彼如是。 总而言之,我们学习不是只为了钱,但我们需要相当的奖学金,需要一定的“获得感”, 可以既不至于庸俗短视,又能从中得到助推力。适量奖学金有何不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