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4月高考模拟(二模)语文
2016 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 4 月高考模拟(二模)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 种子与土壤 刘学谦 ①种子和土壤,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植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种子和土壤等条件,如果土 壤和种子等条件都非常适宜,植物就能茁壮成长。只是土壤适宜,但种子不好;或者土壤不 佳,光有优良的种子,植物的正常生长终究还是困难的。另外,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 环境中,最终生长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准北则为枳”。 ②我们知道,人的身体是由无数个细跑组成,这些细胞就像一粒粒种子,通常情况下, 这些种子因为有合适的土壤环境得以正常成长,形成身体所需要的细胞,顺利完成人体的新 阵代谢,新的细胞不断取代衰老的细跑,以保持生命的延续。这些正常的细跑构成了生命的 基本单位。另外还有一种细胞是癌细胞,癌细胞是怎么回事呢?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③事实上,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它们是同源而生的不同结果。人体任何癌症也都是 由细胞组成的,肿瘤体积的长大就是由于细胞不断分裂,数目增多而形成的。1 个细胞分裂 为 2 个细胞,2 个分裂为 4 个,4 个分裂为 8 个……由此可见,身体内癌细胞需要不断地生 长,达到一定数目后,才能够被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所发现,1 厘米大小的肿瘤大约含有 109 个癌细胞。而癌细胞在身体内要想不断地生长,就需要有适合它的体内环境和条件,比如营 养物质、激素、调解信号传递、基因调控等,这些条件如果不理想或不合适,癌细胞生长也 是会受到限制的。 ④癌细胞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现代研究发现,人体内从一个细胞突变为癌细胞,到形成 109 个癌细胞大小的肿瘤,需要漫长的时间,—般大约 15—20 年的时间。这说明癌症患者 之所以出现癌细胞的生长,首先在于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 化, 。 ⑤通过以上介绍,应该知道防治癌症的关键是什么了,也就是要改变原来已经适合癌细 胞生长的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如果不能很好地纠正体内环境的污染,再怎么治疗也难以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常常有这样的癌症病人,病灶很小,手术切除也及时,术后也进行了强 有力的化疗或放疗,但是癌细胞却“疯狂地生长和扩散着”。此时身体内流动的血液中几乎 都充满了癌细胞,并扩散到身体的每—个角落,这就预示着患者身体的这块土壤是十分有利 于癌细胞种子生长的。 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关健是在采用各种治疗的同时,只注重专杀癌细胞,而 忽略了保护我们体内的环境,这些治疗虽然暂时控制了癌细胞的增长,但却导致了体内环境 的进一步破坏,为癌细胞的“死灰复燃”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反之,有的癌症病人发现 时已经属于晚期,医学上已经失去任何治疗的可能性,但是病人的癌细胞并不像预期的那样 快速生长,甚至还会奇迹地出现肿瘤越来越小,最后直至消失的情况,这就提示病人此时体 内的土壤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不利于癌细胞这样的种子生长,于是才出现这个结果,这也是 我们常说的“癌自愈”现象。 ⑦谈了那么多关于癌的话题,那么“癌症”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癌症”不是一种 细胞,也不是痰或瘀。“癌症”是—种状态,叫作“癌状态”。这是一种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 间失衡的状态。要想预防和控制癌细胞生长,就必须改变“癌状态”,改变产生“癌细胞” 的“癌环境”,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恢复人体的脏腑平衡,使气血调和,达到人体内 部环境的协调,杜绝“癌细胞”生存的土壤,从根本上控制癌细胞转移和扩散。 ⑧实践表明,现代的治疗,无论手术、化疗和放疗,均是治标之法,这些攻击性手段只 是暂时从表面上杀伤了癌细胞,同时,又进一步导致体内环境的恶化,加剧“癌状态”,从 而为癌的转移复发埋下了伏笔。因此,想要开启癌症治疗大门,就必须从“癌状态”入手, 关注癌细胞这颗种子与体内环境即土壤的关系。 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的方框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导致癌细胞的产生 ②同时由于体内环境长时间持续恶化 ③癌症就发生了 ④癌细胞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⑤使这种土壤条件更适合癌细胞快速生长 A.③⑤②①④ B.③②④⑤① C.①③②⑤④ D.①②⑤④③ 解析:由前文“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可知应该连接的是①句“导致癌细 胞的产生”;按照句间逻辑关系,②“体内环境长时间持续恶化”使得⑤“更适合癌细胞快 速生长”;因此,④“癌细胞迅速发展壮大”③“癌症就发生了”。 答案:D 2.联系文章内容,为第⑦段加横线词语“癌状态”下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下定义要先明确概念属性。“癌状态”的属性是一种“是一种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 失衡的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癌细胞生长和转移。如此,就可以把这些信息组合成为一句 单句来下定义了。 答案:因五脏六腑之间失衡而导致癌细胞生长并发展为肿瘤的一种人体内部整体的环境状态。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癌细胞的特点。 B.第⑥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癌症治疗需要关注体内的环境。 C.本文作为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在说明的过程中,逻辑顺序清晰。 D.全文以“土壤和种子”作类比,说明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关系。 解析:D 项“说明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关系”概括错误。本文用“种子和土壤”类比,是为 了说明要防止癌症的发生应该关注“土壤”即人的身体环境。 答案:D 4.第③段和第⑦段画线句表达的意思是否矛盾?试具体分析。 解析:“人体任何癌症也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这样表述作者是要为读者清晰展示癌症的表现 症候,是人们已经能看到的“肿瘤”;“我们认为‘癌症’不是一种细胞”,本句的“癌症” 加有引号,说明它不是前文的癌细胞,而是一种癌状态,是身体五脏六腑出现不平衡的状态。 两者强调的重点不同,所以表述并不矛盾。 答案:不矛盾,第③段的“癌症”就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肿瘤,第⑦段的“癌症”从肿瘤发生 根源的角度,指人体整体环境的“癌状态”,这样表达是为引起人们对肿瘤产生环境的重视。 5.作为说明文,本文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举例分析。 解析:说明文的语言一般都比较枯燥,但本文因为注意使用类比、对比、列数字等方法,表 述上生动形象。并且注意用语的准确性,如“癌细胞”“癌状态”等,符合说明文的特点。 答案:作为说明文,本文语言严谨、准确,朴素平易,形象生动(直观)。 6.联系全文,概括癌细胞的特点。 解析:“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它们是同源而生的不同结果”“人体内从一个细胞突变为癌 细胞,需要漫长的时间”“肿瘤体积的长大就是由于细胞不断分裂,数目增多而形成的”。从 这些介绍中概括癌细胞的特征。 答案:(1)癌细胞由正常细胞在合适环境中突变而来。(2)癌细胞本身能不断分裂,且数目 不断增多。(3)癌细胞生长并发展为肿瘤需要漫长的时间。(4)癌细胞发展为肿瘤后很容易 生长并且扩散。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不值一文的奶奶 (德国)布莱希特 ①我爷爷去世时,奶奶已经七十二岁了。爷爷在巴登的一个小城里开一家小小印刷场, 死前和两三个助手在厂里工作。奶奶操劳家务,不雇女佣,照管着荒凉破落的老屋,为大人 和孩子们煮饭烧菜,为了孩子们,她年复一年的消瘦下去。孩子中有两个姑娘带美国去了, 两个儿子也离了家。只有最小的一个因为体弱多病,在小城里。他是印刷工人,已成了家, 家里人口很多。爷爷去世时,老家只有奶奶一个人。 ②孩子们写信来,问起她今后打算怎样生活,有的请她去住。做印刷工人的小儿子则希 望带着家人一起搬到她屋子里去。可是老奶奶一一拒绝了他们的建议,只希望每个孩子在能 力所及的范围内稍稍捎些钱来。这家印刷厂早已过时,几乎没什么生意,甚至负了债。孩子 们来信说,她不能独个儿住着,但她硬是不同意;他们只好屈服,每月寄给她一小笔款子. 她想,反正做印刷工人的小儿子还住在这个小城里呢。 ③印刷工人有时也写信给哥哥和姐姐,向他们谈谈母亲的情况。有一次我爹写信问他, 奶奶最近干些什么,他的回答只是寥寥数语,说她常去看电影。看电影在当时可不是一件普 通的事,在她子女的心目中尤其如此。三十年前的电影同今天的不一样,它总是在设备简陋、 通风不良的场所放映,广告上面画着凶杀和恋爱悲剧的惨相。到那里去的只是少年,或者是 一对对贪图光线黑暗的情侣。孤零零的一个老太婆去那儿,必然十分引人注目。这种娱乐在 等级上跟吃甜食相差无几,这就等于“瞎花钱”,瞎花钱尽不光彩的。 ④还得说一句,我奶奶不但不经常跟她本地的儿子联系,而且也没有任何熟人去看她或 邀请她。她从来不赴小城的咖啡茶会,却常常到一个补鞋匠的工场里去。工场坐落在一条声 名狼藉的小巷里,特别在下午,总有各式各样不大正派的人闲坐着。补鞋匠是个中年人,曾 游历世界各地,但结果一无所得,跟这种人交往,对老奶奶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失身份的。印 刷工人在一封信中说,他曾同母亲谈过这件事,但得到的却是冷冷的回答。“他看到些什么 了?”这就是她的答复,谈话就此中断。和我奶奶商谈她不愿听从的事,可不是就这么简单 呢。 ⑤在爷爷死后半年左右,印刷工人写信给我爹说,他母亲现在隔天就要在饭店里吃饭。 这消息多么令人震惊!奶奶一生本来为一家十余口煮饭烧菜,吃的一直只是一些残羹,如今 却上饭店吃喝起来了!她究竟怎么啦?不久我爹出差到家乡附近一带,于是去探望他的母亲。 他去看奶奶时,奶奶正想出门。她重新把帽子放下,给他斟一杯红葡萄酒,并给他吃干面包 片。她看上去镇定自若,既没有特别兴奋,也并非默不作声。她问起我们大家的情况,当然 没有问得特别详细,她关心孩子们是否有樱桃吃。她还跟过去一模一样。房间自然一尘不染, 她看上去也挺健康。 ⑥我爹在旅馆里租一个房间,等着奶奶邀他到家里去住,但她始终置之不理。看来她要 和家庭生活一刀两断,现在想走一条适合自己脾胃的新路。我爹的脾气很好,既然看到奶奶 十分愉快,就对我叔父说,一切听由老太太自便吧。可她究竟想干什么呢!根据下一步报导, 她已订了一辆“布雷克”,想到一个什么地方去远足。 ⑦“布雷克”是一种大型高轮马车,坐得下整整一家人。过去有几次,当我们做孙子孙 女的去看爷爷时,爷爷曾租了这种“布雷克”马车。当时奶奶一直待在家里,她不屑地把手 一挥,拒绝一起去。这次奶奶乘了“布雷克”马车去 K 城旅行。K 城是个大城市,乘火车约 两小时才到。印刷工人现在简直惊惶失措了,他真想请一位医师。我爹看信时摇着头,但不 主张请医师。我奶奶不是独个儿去 K 城的,有一个姑娘伴她同行。印刷工人信里说,姑娘是 个傻里傻气的人,是老奶奶隔天去吃饭的那家饭店里的厨师助手。她带奶奶去看电影,到那 个皮鞋匠的铺子里去。传说这两个女人在厨房里一面玩牌,一面喝红葡萄酒。“现在她替那 个‘怪姑娘’买一顶帽子,上面还有玫瑰花,”印刷工人灰心绝望地说,“而咱们的安娜连圣 餐时穿的衣服都没有!”叔父的信写得歇斯底里气十足,信里一个劲儿数落着我们亲爱的奶 奶,而且丝毫不肯让步。 ⑧实际上,我奶奶在最后几年,生活上一点也不宽裕。不上饭店时,她一般吃少许蛋制 品,喝些咖啡,主要吃她喜欢的干面包片。为此,她破费买些便宜的红葡萄酒,每餐总要喝 上一小杯。她屋子收拾得很干净——不仅仅收拾她所住的卧室和所用的厨房。 ⑨某一个秋日早晨,老奶奶突然在卧室里去世了,她活到七十四岁,她去世时只有那位 “怪姑娘”陪伴在她的身边…… 7.小说第①段交代奶奶以往生活状况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小说第①段交代奶奶以往生活状况,强调她为一生都在为家人操劳,从而为后文爷爷 去世之后奶奶独自生活的种种“怪”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孩子们的惊讶反应做铺垫。放在 文章开头,还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答案:与下文奶奶的“新生活”形成强烈反差,吸引读者一步步深入探寻奶奶的内心世界。 8.对小说中奶奶“新生活”的行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到补鞋匠工场,奶奶能在这里得到适当消遣放松。 B.隔天到饭店吃饭,就为能尝尽以往不曾吃过的美味。 C.乘“布雷克”旅行,说明奶奶的心境与以往不同。 D.为“怪姑娘”买帽子,感谢孤独无助时姑娘的陪伴。 解析:奶奶的新生活包括“看电影”“常到补鞋匠工场”,“到饭店吃饭”,“旅行”。奶奶开始 这样的新生活,是要体验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如此,B 项吃尽美食就最合适不过了。 答案:B 9.“小儿子”的形象对主题的表达极具表现力,请结合描写加以赏析。 解析:小说对小儿子的描写是非常到位的。他认为母亲去看电影是“瞎花钱”,是不光彩的 事;他不希望母亲去那个鞋匠的工场;他认为母亲隔天去饭店吃饭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他 对母亲给一个“怪姑娘”买帽子的事非常气愤。这些描写,说明他对母亲的不理解,他很自 私。如此烘托出了母亲晚年生活的凄凉和孤苦。但母亲没有因此而退步,她坚持了自己的选 择,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是非常有勇气的。可见,小儿子的存在,他的反对和歇斯底里, 都反衬出老太太追求新生活的坚决。 答案:小儿子自私自利,不能站在母亲的角度考虑问题,更不顾及母亲的内心感受。小说用 这一形象衬托母亲的凄苦与无奈,突出不值一文的母亲操劳一生却不被人理解,尤其不被自 己亲人理解的不幸与悲哀;即使这样,可贵的是母亲还能以自己老迈之躯在有限余生勇敢地 追求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小儿子”的形象更为小说深化这一层主题推波助力。 10.联系全文,分析小说题目“不值一文的老奶奶”的深刻内涵。 解析:“不值一文的老奶奶”,是谁对此持这样的看法。解答此题可从此入口考虑问题,从而 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虽然是小说的标题,但却是“老奶奶”的子女对她的看法。老奶奶的 最后两年里没有对子孙们尽义务,也没有为他们留下任何遗产,所以老奶奶在儿女的眼里是 “一文不值”。在作者看来,“一文不值的老奶奶”是个反语,是对其子女的嘲讽,对他们的 批评。 答案:老奶奶经济上贫穷,社会地位卑微低下,尤其在儿女心中也无任何地位,确实不值一 文;辛苦一生却一文不值,这是对老奶奶残酷的现实生活的莫大讽刺;而老奶奶对“新生活” 的追求恰是对这种残酷现实的不甘和抗争,它的价值却是无限的。 11.网友们对老奶奶的形象反应强烈。有网友说这个老太婆太固执,也有网友说这老奶奶真 酷!你如何看待位老奶奶,想对她说些什么(限用第二人称表达) 解析:这是道开放式的探究题,回答什么都可以,但一定要观点旗帜鲜明,并能自圆其说。 一般来说,观点从小说的主题出发,这样陈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比较容易表达一些,千万不 要有过激的看法和脱离文本的表达内容。可以用第二人称“你”的口吻表达自己对奶奶的劝 阻或是对奶奶勇于开始新生活的支持。如认为奶奶的做法很酷,可以说“您的确应该在有限 的生命里出去看看,不要理会儿子的脸色和声调。生活是属于您的,您的选择为我们年轻人 树立了好的榜样”。等等。 答案:略 二、默写(任选六空) 1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 (2)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七则》)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琶行(并序)》 (5)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7)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8)为客正道无雁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松《南海旅次》) 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反复记忆,注意字形的正确书写,尤其是散文中是虚词和通假字。本 题中涉及的难写的字比较多,如“世胄蹑、暮霭、弘毅、幽愁、案牍、数罟不入洿池、孤陋 而寡闻”等字要特别注意正确书写。 答案:(1)世胄蹑高位(2)暮霭沉沉楚天阔(3)士不可以不弘毅(4)别有幽愁暗恨生(5) 无案牍之劳形(6)数罟不入洿池(7)则孤陋而寡闻(8)故园谁道有书来 三、诗歌鉴赏(共 1 小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下题。 水调歌头•定王台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 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 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13.“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依据一般的常识,不难判断“水调歌头•定王台”中的“水调歌头”是宋词词牌。 答案:词牌名 14.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时空综览,为全词奠定昂扬豪迈的基调。 B.以问答的形式点题,唤起对古台旧事的追忆。 C.“兴废”二字承上启下,意蕴丰富而悠远绵长。 D.词的下阕情与景交融,慷慨生悲,淡有余韵。 解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展示了定王台所处的位置和广阔的背景:洞庭野和古湘 州。纵览时空,气势不凡。在这样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下,巍然高耸台基百尺的定王台使人自 然联想到定王当日的威仪,旌旗如云,华盖千乘,丝竹歌吹,响遏行云。千年之后,音犹在 耳,但那时的繁华早已云消雾散。斗转星移,历史几经变迁,多少朝代兴废更迭,哪里还有 昔日的踪迹呢,使人不禁慨叹兴废的匆匆。 答案:A 15.结合具体诗句,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本词加以赏析。 解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是眼前实景;“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一 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是想象之景,是虚写。虚实结合,表达词人因眼 前景而引发报国无门、徙然自首的悲伤心理和描述山河沦落、故土失陷的惨痛局面。 答案:上阕先实写定王台地理位置及背景,然后虚写其曾经的繁华气势;下阕先实写定王台 眼前的衰败之景,再想象昔日金兵破关南下的情景。虚实结合,时空综览,使意境苍凉雄阔, 内涵丰富,表达作者忧国之思及爱国情怀。 四、文言文阅读(共 2 小题) 1.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题。 杨素传 ①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也。祖暄,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敷,周汾州刺史, 没于齐。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世人多未知之,唯从叔祖魏尚书仆射宽深异之,每 谓子孙曰:“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后与安定牛弘同志好学,研精不 倦,多所通涉。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于风角。美须髯,有英杰之表。周大冢宰宇文护引 为中外记室,后转礼曹,加大都督。 ②武帝亲总万机,素以其父守节陷齐,未蒙朝命,上表申理,帝不许。至于再三,帝大 怒,命左右斩之。素乃大言曰:“臣事无道天子,死其分也。”帝壮其言,由是赠敷为大将军, 谥曰忠壮。拜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渐见礼遇。帝命素为诏书,下笔立成,词义兼美。 帝嘉之,顾谓素曰:“善自勉之,勿忧不富贵。”素应声答曰:“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 图富贵。” ③及平齐之役,素请率父麾下先驱。帝从之,赐以竹策,曰:“朕方欲大相驱策,故用 此物赐卿。”从齐王宪①与齐人战于河阴,以功封清河县子,邑五百户。其年授司城大夫。 明年复从宪拔晋州。宪屯兵栖原,齐主②以大军至,宪惧而宵遁,为齐兵所蹑,众多败散。 素与骁将十余人尽力苦战,宪仅而获免。其后每战有功。 【注】①齐王宪:北周武帝之弟宇文宪,武成初年晋封齐国公,故称齐王。②齐主:这 里指北齐国主。 16.写出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没于齐( ) (2)非汝曹所逮也( ) (3)死其分也( ) (4)复从宪拔晋州( ) 解析:(1)“没于齐”大意理解是“死于北齐”;(2)“非汝曹所逮也”大意理解是“不是你 们赶得上的”;(3)“死其分也”大意理解是“死是我的职分”;(4)“复从宪拔晋州”大意理 解是“又跟随宇文宪攻取晋州”。如此这些实词的含义就可以从中找到了。 答案:(1)通“殁”,死(2)及,达到(3)职分,职责(4)攻下,攻取 1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宪屯兵栖原,齐主以大军至,宪惧而宵遁,为齐兵所蹑,众多败散。 解析:“宪屯兵栖原”省略句,应加上介词“于”;“以”率领;“遁”逃跑;“为齐兵所蹑” 被动句,被齐军所追赶;“败散”溃败逃散。 文言翻译: 杨素字处道,是弘农华阴人。他的祖父杨暄是魏朝的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为 北周的汾州刺史,死于北齐。杨素小时候穷困失意,有远大的志向,不拘小节,但世人都不 了解他,只有他的堂叔祖、魏朝的尚书仆射杨宽认为他很不一般,常对子孙说:“处道他日 一定出类拔萃,无与伦比,他有非同一般的才能,不是你们赶得上的。”杨素后来和安定人 牛弘志同道合,都勤奋好学,研究探讨精心专诚,从不感到疲倦,许多方面都有所涉猎通晓。 他善于写文章,善长草书、隶书,很留心通过观察风向占卜吉凶。美须髯,有英雄豪杰的外 貌仪表。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召他当了中外记室,后转任礼曹,升任为大都督。 周武帝亲自统领一切事务后,杨素因父亲坚守气节在齐丧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就 上表申述道理,武帝没有应允。杨素就再三坚持,武帝大怒,命令左右将其斩首。杨素理直 气壮地说:“我给无道的天子做事,死是我的职分。”武帝深感杨素言辞豪壮,于是追封杨敷 为大将军,谥号“忠壮”。并且授官杨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杨素)逐渐被礼遇。武 帝命令杨素起草诏书,他一挥而就,而且词藻文义均美。武帝嘉奖他,并有所关心地对杨素 说:“好好努力,不愁日后没有荣华富贵。”杨素应声回答说:“我只怕富贵来逼我,我却无 心谋取富贵。” 平定北齐之战,杨素请求率领父亲先前的部下作先锋。武帝答应了他,并且赐给他一条 竹鞭,说:“我正要驱使天下,所以把这件东西赐给你。”杨素跟随齐王宇文宪在河阴和齐人 交战,因战功被封为清河县子,食邑五百户。一年后武帝又授予杨素司城大夫之职。第二年, 杨素又跟随宇文宪攻取晋州。宇文宪屯兵在鸡栖原,北齐国主率领大军攻来,宇文宪因害怕 连夜逃走,被齐军所追赶,部下大多溃败逃散。杨素和十多位骁勇之将竭力苦战,才使宇文 宪幸免于难。这以后,杨素屡建战功。 答案:齐王宇文宪把军队聚集在鸡栖原,北齐国主率领大军攻来,宇文宪因害怕趁天黑逃跑, 被齐军所追赶,部下大多溃败逃散。 18.下列与“帝壮其言”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唯从叔祖魏尚书仆射宽深异之 B.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C.驼业种树(《种树郭橐驼传》) D.吾从而师之(《师说》) 解析:“帝壮其言”中“壮”是意动用法;B.“会盟而谋弱秦”中“弱”是使动用法,其他 三项都是意动用法。 答案:B 19.第③段武帝赐给杨素竹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武帝赐给杨素竹鞭的目的,用原文中的话表达即“朕方欲大相驱策,故用此物赐卿”。 理解为“我正要驱使天下,所以把这件东西赐给你”。可见是以此来激励杨素。 答案:武帝表现自己驱使天下的决心,并以此激励杨素英勇作战,建立功勋。 20.杨素的“逸群绝伦,非常之器”,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同志好学,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于风角。”“臣事无道天 子,死其分也。”“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其后每战有功。”这些表述可见杨 素有文才,有胆量,有勇力等。 答案:有文才,善于专研,涉猎广泛,善长写文章,工于书法,能根据风向占卜吉凶;有武 略,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且为官为人威武不屈,不贪图富贵。 2.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题。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柳宗元 ①秀才足下:仆避师名久矣。往在京都,后学之士到仆门,日或数十人,仆不敢虚其来 意,有长必出之,有不至必惎之。虽若是,当时无师弟子之说,其所不乐为者,非以师为非, 弟子为罪也。有两事,故不能:自视以为不足为,一也;世久无师弟子,决为之,且见非, 且见罪,惧而不为,二也,其大说具《答韦中立书》,今以往,可观之。 ②秀才貌甚坚,辞甚强,仆自始觌,固奇秀才,及见两文,愈益奇。虽在京都,日数十 人到门者,谁出秀才右□?前已必秀才可为成人,仆之心固虚矣,又何鲲鹏互乡于尺牍哉! 秋风益高,暑气益衰,可偶居卒谈。秀才时见咨,仆有诸内者,不敢爱惜。 ③大都文以行①为本,在先诚其中。其外者当先读六经,次《论语》、孟轲书,皆经言。 《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谷梁子、太史公甚峻洁,可以出入,余书 俟文成,异日讨也。其归在不出孔子,此其古人贤士所懔懔者。求孔子之道,不于异书。秀 才志于道,慎匆怪、勿杂、勿务速显。道苟成,则勃然尔,久则蔚然尔。源而流者,岁旱不 涸,蓄谷者不病凶年,蓄珠玉者不虞殍死矣。然则成而久者,其术可见。虽孔子在,为秀才 计,未必过此。不具。宗元白。 【注】①行:德行。 21.第①段画线句内容高中课文也有相关论述,这篇文章是《_____》,作者是:_____。 解析:“世久无师弟子,决为之,且见非,且见罪,惧而不为”是在谈论老师和弟子的关系 问题,这和韩愈的《师说》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 聚而笑之。” 答案:师说 韩愈 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矣 B.焉 C.耶 D.耳 解析: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表示的是反问语气,四个选项中“耶”是表反问语气的虚词。“矣” “焉”“耳”都是表感叹的虚词。 答案:C 23.对第②段内容理解错误一项是( ) A.秀才貌甚坚而辞甚强,这已令作者非常欣赏。 B.秀才的才华和志向,尤令作者感到后生可畏。 C.借天气好转,作者盛邀秀才来家里当面交谈。 D.作者称秀才有时也会被询问,一起探讨学问。 解析:D.“作者称秀才有时也会被询问”理解错误。“秀才时见咨”中的“见”不是被动, 而是代词,“我”。 答案:D 24.赏析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源而流者,岁旱不涸,蓄谷者不病凶年,蓄珠玉者不虞殍死矣”大意理解是“从源 泉流下来的水,大旱之年也不干涸;积蓄粮食的人,不担忧灾荒之年;积蓄珠玉的人,不害 怕俄死”。作者做这样的比喻,是要说明写作之前的积累很重要,要注重厚积薄发。如此表 达,生动形象。 文言翻译: 袁君陈秀才:我逃避做别人老师的名声已经很久了。以前在长安,后辈学子到我门前, 每天有时几十个人,我不敢让他们白来一趟,有点见解必定说出来,有不足之处必定教导他 们。即使这样,当时也没有老师、弟子的说法。我之所以不乐意做老师,并不是认为做老师 不对,做弟子有错。有两个原因,所以不能做:自己看自己认为学识不足,这是一;世上很 久没有老师、弟子了,一定要这么做,将会被人非议,被人怪罪,害怕而不做,这是二。关 于这一点的大概说明,详见《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现在一起寄来,可以读一读。 秀才外貌很坚定,文辞有力,我自初次见面,本来就认为你很奇特,等到读了你的两篇 文章以后,就更觉得奇特了。即使在长安,每天有几十个人到我家登门拜访,有哪一个人能 比得上你呢?以前已经断定你可以成为文人,我的心本来就感到有些虚空了,又何况书信往 来,仿佛看到你的鲲鹏之志呢!秋风渐渐刮起,暑气越来越衰减,可以到我这里来住下好好 交谈。你到时来咨询我,我自会倾我所有,不敢吝惜。 大抵做文章以德行为根本,重在首先内心要真诚。外在的应当先读六经,其次《论语》、 《孟子》也都是经的言论;《左传》、《国语》、《庄子》、屈原的《楚辞》,稍微采取一些;《春 秋毂梁传》、《史记》相当峻峭高洁,可以出入,其他的书就等学会写文章以后,再抽空研习。 做文章的归趋在于不背离孔子思想,这正是古代贤能之士特别肃然起敬的地方。寻求孔子的 思想,不从其他怪异的书籍那里去找。你有志于孔子之道,谨慎地不要追逐怪异,不要杂学 旁搜,不要追求很快就扬名。孔子之道如果学成了,文章就会挺然屹立,时间一长,文章就 会文采华美。从源泉流下来的水,大旱之年也不干涸;积蓄粮食的人,不担忧灾荒之年;积 蓄珠玉的人,不害怕俄死。这样看来,学成而能持久的,他的本事是可以显现的。即使孔子 在世,为你考虑,未必超过这一点。不详谈了。宗元上。 答案:用一组比喻阐说有道德修养深,并积累深厚的人,文思和写作内容永远不会枯竭的道 理,使说理更形象。 25.第③段“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这句话的意思在本文写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试加以分析。 解析:“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的大意理解是“大抵做文章以德行为根本,重在首先内 心要真诚”。在本文中,柳宗元表现出的德行和真诚是很显然的。他不肯为秀才师的谦逊, 从内容认可秀才追求的诚意,真挚要请秀才来自己家里探讨学问,对秀才不遗余力的指导等 都能体现出来。 答案:本文情真意切,真挚感人,表现了对年轻人的尊重和爱护,对青年后学指导的真切和 热诚,从中也体现出作者良好的品行修养;另外,作者不时流露出认为自己学识不足,感到 心虚等等,都体现出儒家传统的谦虚爱人等思想,体现作者的修养品性。 五、作文(共 1 小题)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碰撞”,大大小小,时刻发生,惟其如此,这个世界才能够精彩;当然,它有时也令 人感到痛…… 解析:本题是对材料作文的考查。碰撞,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不是非生即死的较量。它是 直面差异的交流、高下之间的竞争,取长补短的融合,是差异中多元、迥异中相互协同的一 体化繁荣。碰撞是个过程,它是碰触、结合、交流、融合、取长补短的一整个过程。碰撞, 在包容异己,也在不失自我。 碰撞,也可以是内心之间的碰撞。胜人者力,自胜者方强。美与丑、善和恶、真与假、 新与旧的纠葛、拉扯,自我消灭自我蜕变式的隐性混战之后,浪潮回落、复归平静的美,那 是能力的拔高、思考的深沉、内蕴的丰厚、境界的升华。诸如吴冠中、川端康成、海明威、 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朱自清、陈寅恪……因不同而碰撞,因碰撞而精彩。无论是物、人 还是文化…… 答案:略查看更多